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1页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2页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3页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4页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材料二: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留连忘返。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B.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C.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D.材料二最后两节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3)材料二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D.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4)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如何表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当代作家李敬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进山东贾平凹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览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的,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金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竖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我在泰山上览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地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当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有删改)文本二: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平峦有诗亲,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引出下文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和对孔子的介绍。B.文章联想了秦始皇和孔子登泰山的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孔子为人胸怀天下、仁义高贵,充满了对孔子的崇敬赞美之情。C.文章结尾谈到的“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也是高贵坚强的,甚至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能够给作者自信以及拔地通天的信仰和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D.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来到山东,想到孔子,并拜谒孔子登泰山后回家的经历,其中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深沉的思考。(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之光不熄,代代相传。B.作者通过陈述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等这些文坛上的英雄豪杰在生前都是贫困潦倒、凄凄惶惶的惨状,得出结论“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C.在孔庙里,作者对皇帝为孔子竖立的石碑并不感兴趣,独对藏书墙钟情,是因为作者此时被孔子在惶惶如丧家之犬时仍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打动。D.贾平凹先生关于散文创作的看法是理论层面的,《进山东》在写法上与《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中的观点相一致,这正是散文理论与写作实践互动的明证。(3)结合材料一探究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4)某中学组织学习名家优秀散文,欲对《进山东》进行评论,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B.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C.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D.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C.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B.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C.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D.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②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5)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在哪?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李儋、元锡:当时官员,二人与诗人多有唱酬往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诗人对茫茫世事的感叹。也表明时光流逝,再度春光,诗人对过往更多的怀念。B.颔联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前景渺茫。虽是美好的春天,但他感到忧愁苦闷,心事沉重,无法自解。C.尾联写诗人有感于时局黯淡、身世艰难,不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却只能通过探访友人、寄怀明月的方式来排遣。D.这是一首寄给好友的抒情诗,语语出自肺腑,句句不假雕饰,而感情细腻,真挚感人。同时章法严密,堪为七律名篇。(2)这首诗的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又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用对比的方式评价《离骚》文辞平常,但意义重大;列举的事例虽浅近,但含义深远。(2)苏轼《赤壁赋》冲“,”两句描写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3)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与其说家国情怀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毋宁说是心灵感触。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从来都不只是你我心中的精神归属,更是家国情怀的体现B.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更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C.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从来都不只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更是你我心中的精神归属D.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是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2)下列各句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实践证明,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和谐发展。但惩戒手段需慎重,①______,不能超越“红线”,不能将其等同于允许针对学生的暴力。②______,要讲究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不能方式简单、单一,不加区别地“一刀切”。在教育惩戒态度上,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就不惩戒,③______,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偏心眼”“厚此薄彼”。(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分别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上文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三点要求。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将自己的家庭变故、坎河求学等经历娓娓道来,平静的文字下,蕴藏着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出生于小山坳,黄国平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面对坎坷的命运,黄国平并未自怨自艾,而选择攥紧“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走出关山的渴望让他数度扛过现实重压,终于守得花开、梦想成真。黄国平的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材料二: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留连忘返。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B.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C.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D.材料二最后两节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3)材料二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C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D.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4)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如何表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当代作家李敬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根据对材料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观点,然后结合选项加以分析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回归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解答】(1)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错误。原文为“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原文有“往往”,且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也并非只此一个原因。故选C。(2)C.“是因为读者都能够……”错误。原文为“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是主观上的“相信”,而不是客观上的“读者都能够”。故选C。(3)A.运用周公“然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的典故,表达像周公那样诚心对待贤才。B.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无法传达消息的悲伤。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意思是,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此句没有用典。D.“白鸥盟”是用典。《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此处作者借“白鸥盟”表达了归隐之心。故选C。(4)首先回答“同意”。然后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分析原因。“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可见作品语言的暗示性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去体会和发现作品隽永深长的意趣。李白的《玉阶怨》中“夜久侵罗袜”写女子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其中“侵”字写露水浸湿罗袜,具有暗示性,由此我们可想到夜色之浓,露水之重;女子伫待之久,怨情之深。再如“玲珑望秋月”,女子回到屋内放下了水晶帘,还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月”代表团圆、怀人,可见女子内心的孤寂忧愁。“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可见中国古代抒情诗篇幅短小,却短中见长,言近意远。李白的《玉阶怨》中先写女子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再写“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却下”两句写女子回屋下帘却隔帘望月,字少情多,更见其无奈凄苦与孤寂无眠之意。(5)从材料二“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可知,伟大的作者要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并提供一些暗示与媒介,调动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积极性,相信读者再创造的能力。从材料二“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知,可概括出无数伟大的读者既要领会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也要有能力与作者共同创造另一艺术世界,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答案:(1)C(2)C(3)C(4)①作品语言的暗示性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去体会和发现作品隽永深长的意趣。“夜久侵罗袜”的“侵”写露水浸湿罗袜,暗示夜色之浓,女子伫立之久,怨情之深。②中国古代抒情诗篇幅短小,却短中见长,言近意远。“却下”两句写女子回屋下帘却隔帘望月,字少情多,更见其无奈凄苦与孤寂无眠之意。(5)①伟大的作者要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并提供一些暗示与媒介,调动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积极性,相信读者再创造的能力。②无数伟大的读者既要领会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也要有能力与作者共同创造另一艺术世界,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进山东贾平凹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览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的,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金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竖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我在泰山上览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地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当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有删改)文本二: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平峦有诗亲,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第一段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引出下文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和对孔子的介绍。B.文章联想了秦始皇和孔子登泰山的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孔子为人胸怀天下、仁义高贵,充满了对孔子的崇敬赞美之情。C.文章结尾谈到的“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也是高贵坚强的,甚至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能够给作者自信以及拔地通天的信仰和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D.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来到山东,想到孔子,并拜谒孔子登泰山后回家的经历,其中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深沉的思考。(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之光不熄,代代相传。B.作者通过陈述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等这些文坛上的英雄豪杰在生前都是贫困潦倒、凄凄惶惶的惨状,得出结论“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C.在孔庙里,作者对皇帝为孔子竖立的石碑并不感兴趣,独对藏书墙钟情,是因为作者此时被孔子在惶惶如丧家之犬时仍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打动。D.贾平凹先生关于散文创作的看法是理论层面的,《进山东》在写法上与《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中的观点相一致,这正是散文理论与写作实践互动的明证。(3)结合材料一探究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4)某中学组织学习名家优秀散文,欲对《进山东》进行评论,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评论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要综合分析,找准相关语句,准确把握。(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A.“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错误。第一段说“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比拟的修辞。故选A。(2)C.“在孔庙里,……是因为作者此时被孔子在惶惶如丧家之犬时仍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打动”错误。由文中“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我这时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可知,作者是在登泰山时才理解孔子在惶惶如丧家之犬时仍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故选C。(3)由原文“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可知,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由此可知,让泰山石所代表的泰山给自己带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览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作者认为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泰山石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作者想要借泰山石来表达自己要继承儒家文化的信念。由原文“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当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可知,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由此可知,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作者想让泰山石带给自己自信和拔地通天的信仰。(4)由文本二“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平峦有诗亲,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可知,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再结合文本一内容可知,《进山东》信仰贯穿古今,情感真挚动人。由文本二“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可知,散文要写得有趣味,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结合文本一内容可知,《进山东》语言真实自然,闲笔引人入胜。答案:(1)A(2)C(3)①让泰山石所代表的泰山给自己带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②泰山石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作者想要借泰山石来表达自己要继承儒家文化的信念。③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作者想让泰山石带给自己自信和拔地通天的信仰。(4)①信仰贯穿古今,情感真挚动人。②语言真实自然,闲笔引人入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B.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C.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D.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C.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B.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C.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D.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②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5)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在哪?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在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资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比来命卿举贤”,“贤”此处是指贤才、人才,为“举”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朕将安寄”,“朕”为“寄”的主语,应在“朕”前断开,排除C。故选B。(2)D.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错误,皇帝下诏征聘称为“征”,各级高官选拔的人才叫“辟”。故选D(3)C.“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错,文中“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意为“正碰上对功臣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故选C。(4)①“审”,审慎,慎重;“量才”,衡量才能;“省”,减少。译文: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②“愚暗”,黑昧糊涂;“矜”“伐”,自我夸耀;“举”,推荐;“浇竟之风”,追名诼利的浮薄风气。译文:况且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5)根据“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可知,唐太宗认为吏部选择官员只看重言辞文章,不去了解德行,导致这些官员几年后劣迹败露,伤害百姓。根据“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可知,杜如晦则认为是因为所选人才太多,不可能全面了解他们,且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答案:(1)B(2)D(3)C(4)①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②况且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5)①唐太宗认为吏部选择官员只看重喜辞文章,不去了解德行,导致这些官员几年后劣迹败露,伤害百姓,②杜如晦则认为是因为所选人才太多,不可能全面了解他们,且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如果任用了好言,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让言员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让士大夫引以为耻。“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鑫说:“天下太平的相本,在干得到合适的人才。诉来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却不见你有所行动。天下的事情如此繁重,你应当为我分担忧虑,你不向我推荐贤才,那我又能向谁询问呢?”封德彝回答说:“下臣虽然不才,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呢?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出类拔萃的俊杰。“唐太宗说:“过去圣明的君主很善于使用人才,从众多的人才中选拔杰出者加以重用,不一味地依靠前朝的遗老遗少。哪里像商代的国君武丁在梦中见到了他以后的丞相傅说,周文王占卜找到了将要辅佐他的姜太公,然后才开始治理国家呢?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是被遗漏不被发现罢了,“封德彝听后,惭愧地退了下去。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言辞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州郡推荐他们,这样以后他们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善称。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道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场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补稷江山镇涛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征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况目愚昧糊涂的人,都夸耀自己的功劳和长处,恐怕会助长迫名逐利的浮薄风气,不能够让他们自我推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李儋、元锡:当时官员,二人与诗人多有唱酬往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诗人对茫茫世事的感叹。也表明时光流逝,再度春光,诗人对过往更多的怀念。B.颔联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前景渺茫。虽是美好的春天,但他感到忧愁苦闷,心事沉重,无法自解。C.尾联写诗人有感于时局黯淡、身世艰难,不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却只能通过探访友人、寄怀明月的方式来排遣。D.这是一首寄给好友的抒情诗,语语出自肺腑,句句不假雕饰,而感情细腻,真挚感人。同时章法严密,堪为七律名篇。(2)这首诗的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又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探访友人”错。其实是在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是以感激李儋、元锡的问候及亟盼他们来访作结。故选C。(2)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可见,诗人虽然不满时局黯淡,有归田的想法,但却放不下受苦的百姓,故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范仲淹所谓“仁者之言”意思是这是仁德之人的情怀,从这一评论中,足以看出,范仲淹对韦应物思想品德的颂扬。答案:(1)C(2)①颈联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又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②“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说,诗人为自己所辖之地仍有流离失所的百姓而感到惭愧。可见他虽然不满时局黯淡,有归田的想法,但却放不下受苦的百姓。范仲淹认为这是仁政爱民的好官才能拥有的情怀境界。译文: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春愁让人心中郁郁、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赏析: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尾联则是说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两句用对比的方式评价《离骚》文辞平常,但意义重大;列举的事例虽浅近,但含义深远。(2)苏轼《赤壁赋》冲“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描写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3)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重点字:槊)(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重点字: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与其说家国情怀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毋宁说是心灵感触。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