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合体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嗣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审美情感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于是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剧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第四折,就只写到唐明皇幸蜀还京,独自退居西宫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让全出戏在雨打梧桐、泪染龙袍的悲凉、凄清境况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第四折,也只是在汉元帝独返咸阳,孤处昭阳,闻雁叫而增悲的舞台气氛中结束了全剧。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常规”。即使就我们认可为悲剧而遭一些人反对的结尾“终于团圆”的某些作品看,也明显存在着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的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莫过于《窦娥冤》。《窦娥冤》第四折写到生父与死女相认,冤狱终于平反,大仇得以申报,善和恶都在冥冥之中有所报应,构成了一种带喜剧性的结局。但是,舞台上以“魂旦”行当主唱的窦娥的鬼魂,实质上是以“冤魂”身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悲剧形象,是生时的悲剧主角窦娥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的复活。她是冤死的鬼,却又是“急煎煎把仇人等待”的不甘屈服的“人”。她鸣冤,诉苦,告状,复仇,将生时遭受的种种苦难乃至屈死后的“一灵儿怨哀哀”都血泪俱迸地倾吐了出来。关汉卿在结局中让窦娥继续“活”下来,自己来凭吊,自己来见证,自己来洒泪,让已经感受过窦娥苦难的台下观众,同台上虽死犹生的窦娥一起,再感受一次全剧的悲哀,并使这般悲哀感受升华到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境界。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之有悲剧,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选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赫德、蒋观云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是因为中国戏剧既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B.“这显然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中的“这”,是指《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C.《梧桐雨》和《汉宫秋》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为主角,且结局并非终于团圆,是符合《诗学》关于悲剧的界定的。D.文章结尾,给人一种针对西方编者的鄙薄和某些国人的遗憾,给以有力的驳斥之后的扬眉吐气之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不能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还要结合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B.既然西方戏剧中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那么就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C.即使完全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评判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也是有许多毫不逊色的悲剧的。D.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悲剧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充当悲剧主角时代的结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故事。B.《西厢记》叙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C.《桃花扇》讲述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相恋却因权臣干预而离散,最终于国家灭亡之后斩断情根、双双入道的故事。D.《茶馆》讲述了裕泰茶馆在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惨淡经营,最终仍走向衰败结局的故事。(4)《窦娥冤》不符合《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评判标准,“大团圆式”的结局甚至带有“喜剧性”,为什么作者认为它是悲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作者如何证明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请根据材料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张桂梅1.名字的波折回忆是一种重逢。我们就用长焦距镜头去追寻你的背影,与你生命的起点和轨迹相逢吧。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在那片辽阔的平原上,到处盛开着野玫瑰,花的芳香弥漫在黑土地上。祖先称此地为“赤玫火笼”,大意是野玫瑰花开得像火一样艳丽和旺盛。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家,四个姐姐你一口米汤、我一口包谷饼地喂你,你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你那时细细的脖子,大大的脑袋,整天噘着小嘴巴,活脱脱一个“小萝卜头”。该起个名字报户口了。爸爸在院子里望着田野上盛开的玫瑰说:“就叫玫瑰吧。”姐姐去报户口,管户籍的同志竟不会写“玫瑰”两个字,便说:“改叫‘桂梅’行不?这两个字我会写。”2.死而复生昏迷11天后,你睁开眼睛,喊出口的第一声就是“疼”。一个月后,生命的活力才逐渐恢复。你想下床走走,当姐姐把你扶下床时,你的腿不听使唤,软软的,站不起来。你又躺回床上,心生怨恨和恐惧,声嘶力竭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救我这个废人啊?”原来腰部穿刺的那个针眼不仅发炎,还生了蛆,难怪你总觉得腰部又疼又痒。医生看后说:“得把蛆挑出来。忍耐一下吧,听说你还是一个小江姐呢!”医生的这种激励还真管用,在往外挑蛆和清洗上药的过程中,你没哼一声。这场大病,使你开始思索你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不能全依赖别人。同学们来家看你,你们笑作一团,唱作一团。他们走后,你便下地锻炼走路。第一次下炕,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3.老师的责任你的责任心是从一位美丽女老师身上学到的。有一次学校组织夏游,大家正吃着东西,忽然听到一声尖叫,一条蛇钻进了一个女同学的裤腿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位美丽的老师,伸手就把蛇拽了出来,用力甩出很远很远。蛇甩出去了,她却被吓昏了过去。几位男老师把她背下了山,送进了医院。你想,一个美丽的柔弱的老师,她怕蛇,但为了她的学生,竟然表现出如此的勇敢精神,这与母爱有什么区别?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平时胆小如鼠,看见毛毛虫都会被吓晕。在医院,有人问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她只是淡淡地说:“这是老师的责任。”一个人一生会学懂很多词语,“责任”二字,在那时候便播入你的心田。4.死神又来敲门1997年12月八,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诊断书也是一份死亡通知书。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好累。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在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你不想再坚持了。你回到家从包里找出一个本子,摸出笔,开始疯狂地书写。从幼年、少年、青年,到遇到丈夫,到拥有的那些幸福日子,到丈夫丢下你让你孤独地生活,到你全身心地对学生的付出,到华坪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你的关心。你边哭边写,像在写一篇无限长的遗书。哭了一晚上,写了一晚上,迎着旭日,身心俱疲的你终于放松了下来。你“审判”了自己!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学生的学习成绩刚有起色,难道你就要离开他们吗?你舍不得那些来自贫困山区、与你朝夕相处并有了超越血缘之情的孩子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如果不能考出去,她们只能重返大山,重复她们父辈的宿命。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5.你的“特效药”你是华坪县中医院最不守规则的病人。如果有课,你拔下针头就跑回学校;没有课时,你才回医院打针。这样跑来跑去,控制不住肿瘤的生长。为了不浪费国家的钱,你干脆放弃了治疗。你的学生们哭了。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你说:“同学们,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请相信老师。”可爱的孩子们唤回了你的信心,她们是你的“特效药”。你决心在有生之年,加倍地爱护他们。放假不回家的学生没有水喝,你便自己掏钱去附近的一家饭店买开水。一暖水瓶收1元钱。当饭店的老板知道你每天买水是给学生喝,就降到5角钱一瓶,最后干脆不收钱了。学习方面,你从不看重分数多少,只要她们尽力学就行。课间放音乐,讲课前唱一首歌,提倡讲普通话,让她们多读多写,引导她们带着感情放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糅进课文描绘的画面之中。一个苗族学生,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就盯着她吃饭,盯着她喝水,盯着她睡觉,劝她:“孩子,要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失去了健康就什么也学不成了。“老师,有你做榜样,我精力充沛得很。”考试结束,全县1000多名考生,她考了第二名。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摘编自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词讲究,开篇先用“重逢”,然后用“相逢”,一词之差,是因为针对的对象不同。“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B.张桂梅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依旧被父亲寄予厚望,赋予她象征旺盛的“玫瑰”之名,可惜最后被管户籍的同志改成了“桂梅”。C.文章取材注重典型性,不仅有典型事例,也有典型细节,后者如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同时还通过饭店老板反衬了张桂梅的奉献。D.作者手执“摄像机”带着读者穿越时空,见证了张桂梅的生活中亲人、老师以及困苦、疾病如何一步步造就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关于文中第四节“死神又来敲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桂梅忍受着病痛之苦,接受了种种磨难,她也曾孤独软弱想要放弃,最终她通过“审判”自己走出困境,这都是文学性的体现。B.张桂梅是时代楷模,而在作者笔下,她首先是个普通人,有笑有泪、有爱有恨,刻画没有拔高没有夸张,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C.这部分生动刻画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张桂梅形象,凸显了她思想感情的升华,这奠定了她跨越生死、以生命办学的思想基础。D.“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一句表现了张桂梅的斗志,这与后文“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形成了巧妙的呼应。(3)“桂兮梅兮,国之芬芳。”这是作者为《张桂梅》这部报告文学写的题记,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其妙处。(4)这篇报告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B.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D.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B.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②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5)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寒食寄郑起侍郎注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杨徽之与郑起二人均负诗名,同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质所赏识,擢任台省之职。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二人被贬为外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食后两日为清明,首联第一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B.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寂寂山城”相呼应,较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C.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诗人心有愁绪,饮而无味,不能成欢。D.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仍不失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2)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易断魂”的原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用借喻的手法写小船,描绘想象中越过那茫茫江面的轻盈与潇洒,写出一种旷达情态的句子是“,”。(2)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一句来夸赞杭州富庶的历史,还可以用其中的“”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3)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让许多文人墨客赞叹不已,并写入诗词,如“,”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比喻,麻醉就像开飞机,因为麻醉需全程保障患者安全:不容有一丝差错。那么麻醉医护团队作为飞行员如何平稳地驾驶飞机起飞和落地?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A,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这部分工作可以理解为机场的安检工作。只有完善细致的安检,才能保障飞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实施全身麻醉时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诱导、维持和苏醒。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全身麻醉的诱导可采用镇痛、镇静、肌松三类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配合手术。麻醉诱导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免发生突发意外。随后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相当于。B,此时各种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趋于平稳,麻醉人员需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麻醉苏醒是指在外科手术结束时停止给予麻醉药物和辅助药物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的过程。麻醉苏醒期常被比喻为飞机落地,因为此时手术步骤已结束,需要减浅麻醉药物,尽可能快速地排出各种药物,使患者意识、呼吸等逐步恢复。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飞机C。一般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多项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完全苏醒。(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阅读材料,请以“麻醉医护人员”为主语按照麻醉的发展过程简述医护人员应如何确保麻醉安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1)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2)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未使用任何标点可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3)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出自二十四史《南史•宋本纪》,意思是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古语是有力量的,它穿过悠悠岁月长河,历久弥新,指引着今天的我们。上文中的古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合体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嗣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审美情感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于是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剧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第四折,就只写到唐明皇幸蜀还京,独自退居西宫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让全出戏在雨打梧桐、泪染龙袍的悲凉、凄清境况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第四折,也只是在汉元帝独返咸阳,孤处昭阳,闻雁叫而增悲的舞台气氛中结束了全剧。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常规”。即使就我们认可为悲剧而遭一些人反对的结尾“终于团圆”的某些作品看,也明显存在着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的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莫过于《窦娥冤》。《窦娥冤》第四折写到生父与死女相认,冤狱终于平反,大仇得以申报,善和恶都在冥冥之中有所报应,构成了一种带喜剧性的结局。但是,舞台上以“魂旦”行当主唱的窦娥的鬼魂,实质上是以“冤魂”身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悲剧形象,是生时的悲剧主角窦娥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的复活。她是冤死的鬼,却又是“急煎煎把仇人等待”的不甘屈服的“人”。她鸣冤,诉苦,告状,复仇,将生时遭受的种种苦难乃至屈死后的“一灵儿怨哀哀”都血泪俱迸地倾吐了出来。关汉卿在结局中让窦娥继续“活”下来,自己来凭吊,自己来见证,自己来洒泪,让已经感受过窦娥苦难的台下观众,同台上虽死犹生的窦娥一起,再感受一次全剧的悲哀,并使这般悲哀感受升华到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境界。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之有悲剧,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选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杜赫德、蒋观云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是因为中国戏剧既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B.“这显然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中的“这”,是指《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C.《梧桐雨》和《汉宫秋》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为主角,且结局并非终于团圆,是符合《诗学》关于悲剧的界定的。D.文章结尾,给人一种针对西方编者的鄙薄和某些国人的遗憾,给以有力的驳斥之后的扬眉吐气之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不能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还要结合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B.既然西方戏剧中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那么就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C.即使完全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评判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也是有许多毫不逊色的悲剧的。D.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悲剧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充当悲剧主角时代的结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CA.《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故事。B.《西厢记》叙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C.《桃花扇》讲述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相恋却因权臣干预而离散,最终于国家灭亡之后斩断情根、双双入道的故事。D.《茶馆》讲述了裕泰茶馆在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惨淡经营,最终仍走向衰败结局的故事。(4)《窦娥冤》不符合《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评判标准,“大团圆式”的结局甚至带有“喜剧性”,为什么作者认为它是悲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作者如何证明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请根据材料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A.“杜赫德、蒋观云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是因为中国戏剧既不遵守三一律”错,由“《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可知,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是杜赫德的观点,蒋观云并未提及此观点;“遵守三一律”也不是判断悲剧的标准。故选A。(2)B.“那么就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错,由“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可知,从文中可以看出,西方以主角的身份地位来判定悲剧,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壮,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辛酸,没说应该取消这个评判标准。故选B。(3)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是有悲剧的”,无论是从悲剧主角还是从结局来分析。A.《哈姆莱特》是外国悲剧,不是中国的。B.《西厢记》是喜剧。C.正确。D.《茶馆》是现代戏,不符合古代的条件。故选C。(4)由“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可知,西方判定悲剧的标准后来也有所变化,西方也有以小人物为悲剧主角的。故窦娥虽然是小人物,作品也是悲剧。由“但是,舞台上以‘魂旦’行当主唱的窦娥的鬼魂……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可知,《窦娥冤》的结局其实是“团圆”的表象、悲剧的实质,窦娥只能在死后以“冤魂”的身份为自己鸣冤、复仇,大仇得报的表象之下是深沉的悲苦和控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5)由“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可知,首先指出这场论战由来已久,关键在于确立一个科学标准,驳斥中国无悲剧论者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判断中国古代无悲剧不科学。由“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可知,然后指出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由“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常规’”可知,接下来退一步讲,举例证明,即使按照西方的判定悲剧的理论,中国古代也有合其标准的悲剧。由“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莫过于《窦娥冤》”“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可知,以《窦娥冤》为例,进一步反驳某些人不正确的看法,从本质上证明了其悲剧性。答案:(1)A(2)B(3)C(4)①窦娥虽然是小人物,但西方判定悲剧的标准后来也有所变化,西方也有以小人物为悲剧主角的。②《窦娥冤》的结局其实是“团圆”的表象、悲剧的实质,窦娥只能在死后以“冤魂”的身份为自己鸣冤、复仇,大仇得报的表象之下是深沉的悲苦和控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5)①首先指出这场论战由来已久,关键在于确立一个科学标准,驳斥中国无悲剧论者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判断中国古代无悲剧不科学。②然后指出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③接下来退一步讲,举例证明,即使按照西方的判定悲剧的理论,中国古代也有合其标准的悲剧。④以《窦娥冤》为例,进一步反驳某些人不正确的看法,从本质上证明了其悲剧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张桂梅1.名字的波折回忆是一种重逢。我们就用长焦距镜头去追寻你的背影,与你生命的起点和轨迹相逢吧。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在那片辽阔的平原上,到处盛开着野玫瑰,花的芳香弥漫在黑土地上。祖先称此地为“赤玫火笼”,大意是野玫瑰花开得像火一样艳丽和旺盛。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家,四个姐姐你一口米汤、我一口包谷饼地喂你,你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你那时细细的脖子,大大的脑袋,整天噘着小嘴巴,活脱脱一个“小萝卜头”。该起个名字报户口了。爸爸在院子里望着田野上盛开的玫瑰说:“就叫玫瑰吧。”姐姐去报户口,管户籍的同志竟不会写“玫瑰”两个字,便说:“改叫‘桂梅’行不?这两个字我会写。”2.死而复生昏迷11天后,你睁开眼睛,喊出口的第一声就是“疼”。一个月后,生命的活力才逐渐恢复。你想下床走走,当姐姐把你扶下床时,你的腿不听使唤,软软的,站不起来。你又躺回床上,心生怨恨和恐惧,声嘶力竭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救我这个废人啊?”原来腰部穿刺的那个针眼不仅发炎,还生了蛆,难怪你总觉得腰部又疼又痒。医生看后说:“得把蛆挑出来。忍耐一下吧,听说你还是一个小江姐呢!”医生的这种激励还真管用,在往外挑蛆和清洗上药的过程中,你没哼一声。这场大病,使你开始思索你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不能全依赖别人。同学们来家看你,你们笑作一团,唱作一团。他们走后,你便下地锻炼走路。第一次下炕,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3.老师的责任你的责任心是从一位美丽女老师身上学到的。有一次学校组织夏游,大家正吃着东西,忽然听到一声尖叫,一条蛇钻进了一个女同学的裤腿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位美丽的老师,伸手就把蛇拽了出来,用力甩出很远很远。蛇甩出去了,她却被吓昏了过去。几位男老师把她背下了山,送进了医院。你想,一个美丽的柔弱的老师,她怕蛇,但为了她的学生,竟然表现出如此的勇敢精神,这与母爱有什么区别?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平时胆小如鼠,看见毛毛虫都会被吓晕。在医院,有人问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她只是淡淡地说:“这是老师的责任。”一个人一生会学懂很多词语,“责任”二字,在那时候便播入你的心田。4.死神又来敲门1997年12月八,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诊断书也是一份死亡通知书。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好累。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在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你不想再坚持了。你回到家从包里找出一个本子,摸出笔,开始疯狂地书写。从幼年、少年、青年,到遇到丈夫,到拥有的那些幸福日子,到丈夫丢下你让你孤独地生活,到你全身心地对学生的付出,到华坪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你的关心。你边哭边写,像在写一篇无限长的遗书。哭了一晚上,写了一晚上,迎着旭日,身心俱疲的你终于放松了下来。你“审判”了自己!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学生的学习成绩刚有起色,难道你就要离开他们吗?你舍不得那些来自贫困山区、与你朝夕相处并有了超越血缘之情的孩子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如果不能考出去,她们只能重返大山,重复她们父辈的宿命。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5.你的“特效药”你是华坪县中医院最不守规则的病人。如果有课,你拔下针头就跑回学校;没有课时,你才回医院打针。这样跑来跑去,控制不住肿瘤的生长。为了不浪费国家的钱,你干脆放弃了治疗。你的学生们哭了。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你说:“同学们,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请相信老师。”可爱的孩子们唤回了你的信心,她们是你的“特效药”。你决心在有生之年,加倍地爱护他们。放假不回家的学生没有水喝,你便自己掏钱去附近的一家饭店买开水。一暖水瓶收1元钱。当饭店的老板知道你每天买水是给学生喝,就降到5角钱一瓶,最后干脆不收钱了。学习方面,你从不看重分数多少,只要她们尽力学就行。课间放音乐,讲课前唱一首歌,提倡讲普通话,让她们多读多写,引导她们带着感情放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糅进课文描绘的画面之中。一个苗族学生,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就盯着她吃饭,盯着她喝水,盯着她睡觉,劝她:“孩子,要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失去了健康就什么也学不成了。“老师,有你做榜样,我精力充沛得很。”考试结束,全县1000多名考生,她考了第二名。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摘编自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用词讲究,开篇先用“重逢”,然后用“相逢”,一词之差,是因为针对的对象不同。“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B.张桂梅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依旧被父亲寄予厚望,赋予她象征旺盛的“玫瑰”之名,可惜最后被管户籍的同志改成了“桂梅”。C.文章取材注重典型性,不仅有典型事例,也有典型细节,后者如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同时还通过饭店老板反衬了张桂梅的奉献。D.作者手执“摄像机”带着读者穿越时空,见证了张桂梅的生活中亲人、老师以及困苦、疾病如何一步步造就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关于文中第四节“死神又来敲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张桂梅忍受着病痛之苦,接受了种种磨难,她也曾孤独软弱想要放弃,最终她通过“审判”自己走出困境,这都是文学性的体现。B.张桂梅是时代楷模,而在作者笔下,她首先是个普通人,有笑有泪、有爱有恨,刻画没有拔高没有夸张,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C.这部分生动刻画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张桂梅形象,凸显了她思想感情的升华,这奠定了她跨越生死、以生命办学的思想基础。D.“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一句表现了张桂梅的斗志,这与后文“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形成了巧妙的呼应。(3)“桂兮梅兮,国之芬芳。”这是作者为《张桂梅》这部报告文学写的题记,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其妙处。(4)这篇报告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本内容分析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理解相关的内容,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修辞、用词、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解答】(1)A.“‘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错误。“重逢”针对对象是张桂梅,“相逢”针对对象是张桂梅与读者。B.“被父亲寄予厚望”无中生有,父亲为她起名很随意,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见到玫瑰,随口而起,玫瑰也不仅仅象征旺盛。C.“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是典型事例,不是细节;另外,“反衬”也错,饭店老板由开水1元到5角到免费,是以周围人态度的变化侧面烘托张桂梅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D.正确。故选D。(2)A.“都是文学性的体现”错。既有真实性的体现,也有文学性的体现。故选A。(3)①“兮”字有咏叹意味,“桂兮梅兮”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梅的赞扬之情。②将主人公名字拆开,各缀一“兮”字,突出张桂梅不仅具有对学生和教育的无比热爱之情,还有如梅花般面对疾病和磨难的坚韧顽强。③花之“芬芳”象征(比喻)张桂梅用生命办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举国盛赞的。④“桂兮梅兮,国之芬芳。”不仅富有文学色彩,而且用语凝练,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4)“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家……”“你想下床走走,当姐姐把你扶下床时,你的腿不听使唤,软软的,站不起来。你又躺回床上……”“这场大病,使你开始思索你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你的责任心是从一位美丽女老师身上学到的”“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是华坪县中医院最不守规则的病人”“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文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表达亲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文章在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则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把张桂梅的课堂比喻成“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对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赞美。③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的感激和赞美之情。答案:(1)D(2)A(3)①“兮”字有咏叹意味,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梅的赞扬之情。②将主人公名字拆开,各缀一“兮”字,突出张桂梅的两大品质:对学生和教育的无比热爱,面对疾病和磨难的坚韧顽强。③梅花桂花,芬芳无比,象征(比喻)张桂梅用生命办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举国盛赞的。④凝练而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4)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用“你”显得更加亲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有助于与人物进行一种精神的对话),容易产生情感共鸣。②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比喻。如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把张桂梅的课堂比喻成“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对张桂梅个人魅力的赞美。)③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张桂梅锻炼走路时“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的感激和赞美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B.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C.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D.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B.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C.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D.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②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5)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评价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明确观点,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知学之人”偏正短语作主语,较长,可在其后B处断开;“能与闻迁”,“与闻”是介宾结构,做“迁”的状语,构成状中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断开;“达于礼之变”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G处断开。故在BDG三处断开。(2)A.正确。意思不同。“而不怀仁”的“怀”是“感念”的意思。句意: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B.正确。意思不同。“循陵而走”的“循”是“沿着”的意思。句意: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C.错误。意思不同。“王之蔽”的“蔽”是“蒙蔽”的意思。句意: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大王被蒙蔽。D.正确。意思相同。句意: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故选C。(3)B.“短铁活就可以伤敌”错误,原文“铁铦短者及乎敌”意为“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故选B。(4)①“以”,由、从;“所以”,用来……(正道);“持”,保全。译文: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②“释”,舍弃;“袭”,沿用;“教”,教化;“易”,改变。译文:现在君王您舍去这些,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5)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条陈述理由。由原文“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和“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可知,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由原文“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可知,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答案:(1)BDG(2)C(3)B(4)①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②现在君王您舍去这些,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5)①我认为武灵王应该更喜欢韩非,②因为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③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领土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终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肯归顺,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期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皑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捐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央,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闻家的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材料二: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大加以决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资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书呆子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治理当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意见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寒食寄郑起侍郎注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杨徽之与郑起二人均负诗名,同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质所赏识,擢任台省之职。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二人被贬为外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寒食后两日为清明,首联第一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B.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寂寂山城”相呼应,较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C.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诗人心有愁绪,饮而无味,不能成欢。D.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仍不失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2)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易断魂”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较为直接”错,应为“委婉含蓄”。故选B。(2)颈联“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答案:(1)B(2)①贬官后的愁闷,有不遇之感:②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有怀乡之愁:③与故人分别,有别离之绪,孤独寂寞之感。译文: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门户绿柳隐映。隔水淡淡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一路上细雨萧疏,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天气寒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我思乡念友更容易极度伤心。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赏析: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句云:“人间佳节唯寒食。”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饣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根”(《东京梦华录》卷七)。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同是写寒食清明,柳永《木兰花慢》词:“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而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句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宋太宗很欣赏杨徽之的诗,特地挑出十联写于屏风,其中就有这一联。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作者于西昆体盛行之时,能不雕金镂玉,不堆砌典故。颔联平仄稍作变化,颈联虽对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对”之意,仍有自然流转之美。全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显得自然而清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用借喻的手法写小船,描绘想象中越过那茫茫江面的轻盈与潇洒,写出一种旷达情态的句子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来夸赞杭州富庶的历史,还可以用其中的“重湖叠巘清嘉”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3)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让许多文人墨客赞叹不已,并写入诗词,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重点字:顷)(2)钱塘自古繁华重湖叠巘清嘉(重点字:巘)(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比喻,麻醉就像开飞机,因为麻醉需全程保障患者安全:不容有一丝差错。那么麻醉医护团队作为飞行员如何平稳地驾驶飞机起飞和落地?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A,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这部分工作可以理解为机场的安检工作。只有完善细致的安检,才能保障飞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实施全身麻醉时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诱导、维持和苏醒。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全身麻醉的诱导可采用镇痛、镇静、肌松三类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配合手术。麻醉诱导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免发生突发意外。随后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相当于。B,此时各种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趋于平稳,麻醉人员需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麻醉苏醒是指在外科手术结束时停止给予麻醉药物和辅助药物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的过程。麻醉苏醒期常被比喻为飞机落地,因为此时手术步骤已结束,需要减浅麻醉药物,尽可能快速地排出各种药物,使患者意识、呼吸等逐步恢复。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飞机C。一般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多项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完全苏醒。(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阅读材料,请以“麻醉医护人员”为主语按照麻醉的发展过程简述医护人员应如何确保麻醉安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信息,再进行答案要点概括。【解答】(1)A:结合下句“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可知,介绍的是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并制定计划,可见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进行麻醉评估”。B:结合上文“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和下文“麻醉苏醒期常被比喻为飞机落地”可知,是在用飞机的三个不同阶段来形容全身麻醉时的三个不同阶段,那么麻醉维持阶段就应该是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C:结合上文“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可知,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相当于飞机平稳着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才算平稳着陆”。(2)本题要求以“麻醉医护人员”为主语,所以确保麻醉安全的措施都应该是医护人员施行的。结合“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可知,麻醉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并制定计划;结合“全身麻醉的诱导可采用镇痛、镇静、肌松三类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配合手术。麻醉诱导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免发生突发意外。随后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相当于。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此时各种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趋于平稳,麻醉人员需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可知,然后选择合适的诱导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调整用药剂量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在此期间要严密监测患者指标变化;结合“需要减浅麻醉药物,尽可能快速地排出各种药物,使患者意识、呼吸等逐步恢复。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飞机才算平稳着陆。一般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多项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完全苏醒”可知,最后要适时停止麻醉注入并判断患者意识恢复情况。答案:(1)A:进行麻醉评估B:飞机在空中飞行阶段C:才算平稳着陆(2)示例:麻醉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并制定计划,然后选择合适的诱导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调整用药剂量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在此期间要严密监测患者指标变化,最后要适时停止麻醉注入并判断患者意识恢复情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1)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2)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未使用任何标点可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3)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句式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南省2024-2025高三地理下学期5月学业水平诊断5试题
- 《上册识字教学建议》课件
- 个人年度计划护理护理质控工作计划
- 2024春季教务处学期工作计划模板
-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例文
- 《健康饮食主题班会》课件
- 环保局工会工作计划
- 8中青班第一组同学制定的学习计划
- 工作计划提醒2024卫生院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增补叶酸工作计划
- 《基于ACSI模型的客户满意度测评体系研究》
- 期末测试卷(一)2024-2025学年 人教版PEP英语五年级上册(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园长培训:自主游戏材料投放策略
- 电影制作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生产车间统计员培训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解读
- 学习课件教程教学课件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监督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考核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DL∕ T 1195-2012 火电厂高压变频器运行与维护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