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三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城市,它记录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无人区,它守护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不断显现。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20年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摘编自王胜等《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材料二: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从绕月拍摄到飞跃探测,从月背着陆到落月采样,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摘编自《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材料三: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航天精神,既是传统精神的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嫦娥三号落月后,作为备用的嫦娥四号,没有重复嫦娥三号的任务,而是勇闯科学探测无人区,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稳步向前,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北斗”,数十万科技人员凝心聚力,合力攻关,共同谱写了“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篇章。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走向世界;登陆月球、飞向火星,行星探测迈向深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新时代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新的高峰。(摘编自冯华《弘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余建斌《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等,《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项是A.平潭大桥管理处全天候监测桥梁形变情况。B.厦门交管部门实时监控马拉松比赛期间城市路况。C.青海牧民在羊身上安装定位芯片。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2)复兴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月球探秘”项目组拟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合理的一项是A.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B.检索与“月背着陆”和“中继通信”有关的科普文章。C.观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展览的视频。D.撰写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设计师的访谈提纲。(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B.第三段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再举例论证,最后揭示意义。C.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D.末段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点明论证目的。(4)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5)“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意蕴深远,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西塘的心思任林举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跌不语。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2)下列对第二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3)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更始时,大司马朱鲔在洛阳。光武帝欲南定河内,问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民御众之才。河内富实,南边洛阳,非寇恂莫可使也。”上拜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徇移书属吴,讲兵肆射,伐洪园之竹,治矢百余万。上传闻朱鲔破河内,有顷,寇恂檄至,上大喜,曰:“吾知寇子翼可任也。”恂同门生董崇说恂曰:“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君以此时据大郡,此谗人所侧目,怨祸之府也,宜思功遂身退之计。”恂热其言,因病不视事。建武二年,寇恂为颖川太守。执金吾赏复在汝南,部将杀人颖川,捕得,寇佝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恂曰:“昔蔺相如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令属县盛供具,一人皆兼二人之饼。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避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悯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往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座,欲起相避。上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受赐,极欢宴,遂同载车出,相与结厚。高峻拥兵据高平,帝入关,将自征之。寇恂时从。上遣恂降之,恂奉玺书至高平,峻遣军师皇甫文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卒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反叛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钱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我其使而降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眼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节选自《东观汉记》卷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B.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C.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D.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始”,是玄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玄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B.“行”,古代用以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这类词语还有“权”“署”“转”“迁”“补”等。C.“一人皆兼二人之馔”的“兼”指同时拥有,与《鱼我所欲也》中“二者不可得兼”之“兼”同。D.“玺书”,以印信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文中指光武帝写给高峻的劝降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光武帝为河内太守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之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B.寇恂功高位崇,行为谨慎。他战功卓著,统领大郡,曾听从同窗茂陵人董崇的建议,称病不到职办公,以免为谗人嫉妒,为君猜忌。C.寇恂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当执金吾贾复率领部将违法乱纪,在颖川杀了人时,寇恂仍把部将关进了监狱,然后在集市上处以死刑。D.寇恂深明大义,以国为先。在因公与执金吾贾复结怨后,寇恂效仿战国蔺相如屈于廉颇之举,刻意回避贾复,不欲与之发生冲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恂移书属县,讲兵肆射,伐淇园之竹,治矢百余万。②今欲降之,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5)“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历代战争的规则。文中寇恂却为何不顾诸将阻拦,坚持杀掉敌军使者皇甫文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该诗为淳熙十三年(1186)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追叙了自己早年北望中原的宏图大志,“气如山”三字指抗金复国的英雄气概坚定如山。B.颔联作者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南宋的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C.颈联作者用“塞上长城”典故,以屡建奇功的檀道济自比,“空”和“衰鬓”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D.尾联诗人追慕先贤,遗憾自己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最终不能施展抱负来建功立业,意志消沉。(2)本诗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的“愤”,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缘木求鱼”“舍本逐末”“抱薪救火”这些成语都告诉我们方向或方法不对,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表达以上意思的一句是:“,”。(2)《诗经•无衣》中的“”写战士们修整甲胄与兵器,紧接“”一句写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其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3)苏轼在经历了仕途种种不顺,生活的种种坎坷后,时常会在词作中感慨自己鬓发斑白,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四大名绣早已名扬海内外,精致、雅洁、诗情画意。苗绣则不然,它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扩充了我们的审美视野。苗绣的身份很特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因此,这份责任只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苗绣①_______,承担起这份重要的使命,着一根小小绣花针的绣娘们就是重要的传承人。苗绣,它既是苗家山乡村寨的女人们几乎天天要做的女红,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实用品,又是重要的艺术品。绣娘们的一双巧手既绣出了苗家人平凡的世俗生活,也绣出了苗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渴望,苗绣把苗族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展示得绮丽多姿,五光十色。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包括对神话、对宇宙天体的解读,林林总总,②_______。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显然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③_______。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①,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在一月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月相也在不断变化。②,且不透明,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出现不同的月相。如日月黄经差为90°时,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被我们看到,称之为“上弦月”。上弦月和下弦月,蛾眉月和残月(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③,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蛾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每29.53天完成一次从新月到残月的变化周期,也叫一个朔望月周期。(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下列对文中“月相变化规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形成的。B.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是“蛾眉月”。C.我们可以利用日月黄经差来判断月相,当黄金差为180°时称为“满月”。D.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看到月球,这时的月相称为“新月”。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疫情三年,我们努力把做核酸、不出门的生活“常态化”,原本的生活状态反而是“非常态化”的,但三年中有些东西正在成为习惯,正在常态化,比如勤洗手、戴口罩;今天,我们欢呼不必做核酸、能自由出门是生活的“常态化”,疫情下的生活转眼成为“非常态化”的。其实不仅生活有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人生有,社会有,国家民族历史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对于“常态化”,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三校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城市,它记录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无人区,它守护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不断显现。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20年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摘编自王胜等《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材料二: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从绕月拍摄到飞跃探测,从月背着陆到落月采样,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摘编自《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材料三: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航天精神,既是传统精神的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嫦娥三号落月后,作为备用的嫦娥四号,没有重复嫦娥三号的任务,而是勇闯科学探测无人区,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稳步向前,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北斗”,数十万科技人员凝心聚力,合力攻关,共同谱写了“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篇章。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走向世界;登陆月球、飞向火星,行星探测迈向深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新时代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新的高峰。(摘编自冯华《弘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余建斌《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等,《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项是DA.平潭大桥管理处全天候监测桥梁形变情况。B.厦门交管部门实时监控马拉松比赛期间城市路况。C.青海牧民在羊身上安装定位芯片。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2)复兴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月球探秘”项目组拟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合理的一项是AA.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B.检索与“月背着陆”和“中继通信”有关的科普文章。C.观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展览的视频。D.撰写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设计师的访谈提纲。(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B.第三段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再举例论证,最后揭示意义。C.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D.末段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点明论证目的。(4)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5)“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意蕴深远,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理解文本内容,结合语境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然后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与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要理解文本内容,结合语境做出判断,筛选信息。(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行文脉络,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不需要卫星导航,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故选:D。(2)A.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不够现实。故选:A。(3)C.“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错,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为航天探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故选:C。(4)材料三通过三个分论点来论述航天精神的内涵,分别是:“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然后对以上三点进行概括整合。(5)由材料二[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可知,“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由材料三“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可知,“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答案:(1)D(2)A(3)C(4)①动力源泉:追求梦想,不懈奋斗②关键核心:勇于探索,自主创新③根本支点:协同攻坚,合作共赢(5)①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②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西塘的心思任林举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跌不语。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2)下列对第二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3)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语境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①多义。因为词虽然有多个意义,但在具体语境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它的意义则是单一而确定的。②特殊含义。词的特殊含义是指词在具体语境中改变了原来的意义,具有了新的临时意义,有些词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③隐含义。隐含义是指词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意义,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题目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和深层的含义。而文章标题的一般作用有: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解答】(1)C.“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表述错误。根据等五段“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可知,应是借“我们之于西塘”表达了对明知生命短暂,但仍不懈地追求着生命永恒的人们的赞赏。故选:C。(2)“不舍昼夜”本义为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结合语境“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可知,此处应是调侃商业气息太浓,西塘本地居民只惦记挣游客的钱。故选:D。(3)结合题干,通读文章可知,“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在第五段最后一句,其前后均描述了这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如第四段所写的情侣们在西塘垂钓的诸多细节,第六段所描绘的人们将菱角晒干剁粒熬粥的情景以及第七段所写的传统手工匠人埋头干活而无心推销的画面,其中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抗争”。根据第四段“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可以概括出①“人们会寻找不同的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根据第六段“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可以概括为②“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寄托生命信息”。根据第七段“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可以概括为③“匠人们的手艺凝聚着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4)第一问,结合“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可知答案应为“我们”的心思,相关内容有“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第二问,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的作用效果。“西塘的心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西塘”人格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1)C(2)D(3)①从情侣们在西塘一起垂钓的生活细节中,体会到人们会寻找不同的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②从人们将菱角和芡实做成精美食物的行为中,体会到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寄托生命信息。③从传统手工匠人专注于劳作无暇他顾的情景中,体会到匠人们的手艺凝聚着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4)第一问:虽然生命有限,但人们仍在生活与劳作中不懈地追求着永恒;无论是闪光的瞬间,还是庸常的快乐幸福,能被人铭记就有永恒的价值。第二问:拟人化的西塘更具美感,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更始时,大司马朱鲔在洛阳。光武帝欲南定河内,问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民御众之才。河内富实,南边洛阳,非寇恂莫可使也。”上拜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徇移书属吴,讲兵肆射,伐洪园之竹,治矢百余万。上传闻朱鲔破河内,有顷,寇恂檄至,上大喜,曰:“吾知寇子翼可任也。”恂同门生董崇说恂曰:“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君以此时据大郡,此谗人所侧目,怨祸之府也,宜思功遂身退之计。”恂热其言,因病不视事。建武二年,寇恂为颖川太守。执金吾赏复在汝南,部将杀人颖川,捕得,寇佝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恂曰:“昔蔺相如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令属县盛供具,一人皆兼二人之饼。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避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悯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往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座,欲起相避。上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受赐,极欢宴,遂同载车出,相与结厚。高峻拥兵据高平,帝入关,将自征之。寇恂时从。上遣恂降之,恂奉玺书至高平,峻遣军师皇甫文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卒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反叛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钱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我其使而降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眼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节选自《东观汉记》卷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B.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C.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D.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更始”,是玄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玄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B.“行”,古代用以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这类词语还有“权”“署”“转”“迁”“补”等。C.“一人皆兼二人之馔”的“兼”指同时拥有,与《鱼我所欲也》中“二者不可得兼”之“兼”同。D.“玺书”,以印信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文中指光武帝写给高峻的劝降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光武帝为河内太守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之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B.寇恂功高位崇,行为谨慎。他战功卓著,统领大郡,曾听从同窗茂陵人董崇的建议,称病不到职办公,以免为谗人嫉妒,为君猜忌。C.寇恂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当执金吾贾复率领部将违法乱纪,在颖川杀了人时,寇恂仍把部将关进了监狱,然后在集市上处以死刑。D.寇恂深明大义,以国为先。在因公与执金吾贾复结怨后,寇恂效仿战国蔺相如屈于廉颇之举,刻意回避贾复,不欲与之发生冲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恂移书属县,讲兵肆射,伐淇园之竹,治矢百余万。②今欲降之,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5)“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历代战争的规则。文中寇恂却为何不顾诸将阻拦,坚持杀掉敌军使者皇甫文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于道”表示“迎”的地点,不应该断开,且状语“于道”后断开;“还”是“称疾”的结果,要连在一起,意思是“假称有病而回”;“上”是“乃征恂”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BD。译文: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然后假称有病而回。贾复想率兵追赶,而官吏兵卒们都喝醉了,于是过境而去。寇恂派谷崇向帝说明情况,帝于是召见寇恂。故选:C。(2)B.有误,“转”“迁”“补”不是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转”表示调动官职,一般是平调;“迁”表示升职;“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故选:B。(3)C.“当执金吾贾复率领部将违法乱纪,在颖川杀了人时,寇恂仍把部将关进了监狱,然后在集市上处以死刑”分析有误,由原文“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颍川,捕得,寇恂乃戮之于市”可知,是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被逮捕入狱,寇恂就将他斩首于市,不是执金吾贾复率领部将违法乱纪。故选:C。(4)①“移书”,下达文书,发送公文;“肄射”,演练射箭;“为”,制作。译文:寇恂下达文书到各个属县,讲武练兵,演练射箭,砍伐淇园的竹子,制成一百多万支箭。②“降”,使……投降;“反”,反而、反倒;“无乃……乎”,固定用法,恐怕……吧。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5)设题区域在最后一段,根据“峻遣军师皇甫文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要点①根据皇甫文倨傲无比,根本没有投降之意;②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高峻的计谋都取之于他;结合前文分析,可知寇恂洞悉高峻不降是其心腹皇甫文的主意,也深知皇甫文故意倨傲不过是其谋略而已,是想试探朝廷的态度,因此力排众议,诛杀皇甫文,威慑高峻,最终使其投降,以此概括出要点③杀了皇甫文,能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投降。答案:(1)C(2)B(3)C(4)①寇恂下达文书到各个属县,讲武练兵,演练射箭,砍伐淇园的竹子,制成一百多万支箭。②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5)①根据皇甫文倨傲无比,根本没有投降之意;②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高峻的计谋都取之于他;③杀了皇甫文,能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投降。参考译文:更始时,大司马朱鲔占据洛阳。光武打算南定河内,问邓禹说:“诸将中有谁可使守河内的呢?”邓禹说:“寇恂文武备足,有治理百姓驾驭众人的才能。河内户口殷实,南面迫近洛阳,非寇恂不可守此地。”光武于是拜寇恂为河内太守,兼领大将军事。寇恂下达文书到各个属县,讲武练兵,演练射箭,砍伐淇园的竹子,制成一百多万支箭矢(,转运到前线)。(不久)光武传闻朱鲔破了河内,没多久寇恂的檄书到了,光武大喜说:“我知道寇子翼是可以胜任的!”同门生茂陵人董崇对寇恂说:“皇上新即位,四方尚未平定,而君侯在这个时候占据着大郡,这是奸谗之徒侧目窥视产生怨祸的原因哩!你应该考虑功成身退了!”寇恂认为他说得对,假称有病不到职办公。建武二年,寇恂被拜为颍川太守。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被逮捕入狱,寇恂就将他斩首于市。贾复以此为羞耻,他路过颍川,对左右说:“我今见寇恂,我必亲手杀了他!”寇恂知道他的计谋,不想与他相见。寇恂说:“以前蔺相如屈让廉颇,是为了国家”于是命令各属县大张供具,储足酒醪,(执金吾军队入界,)每人都可以得到两个人的酒食。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半路假称有病而回。贾复想率兵追赶,而官吏兵卒们都喝醉了,于是过境而去。寇恂派谷崇向帝说明情况,帝于是召见寇恂。寇恂到洛阳被引见帝,当时贾复先在座,准备起身回避。帝说:“天下还没有平定,两虎怎能够私斗呢?今天我为你们和解。”于是共承赐宴,极为欢快,就共乘车出城,结成好友。高峻拥兵占据高平县,帝入关,准备亲自征讨。寇恂当时跟从光武。帝商议派遣使者去说服高峻投降,就对寇恂说:“你以前制止我这次行动,现在为我走一趟。如高峻不立即投降,我将率耿弇等五营发起攻击。”寇恂奉玺书来到高平县,高峻派遣军师皇甫文出来谒见,言词礼节都不屈从,非常倨傲。寇恂怒,准备杀皇甫文。诸将劝谏说:“高峻精兵万人,有着许多强弩,连年都没有攻下。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应,就杀了皇甫文,让其副使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被杀了。要投降,请赶快;不想投降,就固守好了。”高峻惶恐,即日开城门投降。诸将都庆贺,趁机说:“请问杀了他的来使而高峻以全城投降,这是什么原因?”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高峻的计谋都取之于他。现在他来了,言词不屈,必无归降之心。”诸将都说:“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该诗为淳熙十三年(1186)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诗人追叙了自己早年北望中原的宏图大志,“气如山”三字指抗金复国的英雄气概坚定如山。B.颔联作者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南宋的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C.颈联作者用“塞上长城”典故,以屡建奇功的檀道济自比,“空”和“衰鬓”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D.尾联诗人追慕先贤,遗憾自己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最终不能施展抱负来建功立业,意志消沉。(2)本诗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的“愤”,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理解诗意,再分析诗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最后分析传达的感情。【解答】(1)D.“遗憾自己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最终不能施展抱负来建功立业,意志消沉”理解错误,诗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故选:D。(2)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诗人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作者的理想是“中原北望”收复失地,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而“世事艰”表达出现实中饱尝世事艰难的悲愤,最终一事无成,表达出壮志未酬的不甘。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首联“气如山”是说作者年轻时雄姿英发,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而颈联中“镜中衰鬓已先斑”是说如今晚年的自己鬓发已渐渐变白,自己力难从心,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表达了功业未就的悲慨。这是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对比。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是对诸葛亮积极北伐的赞扬,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安。作者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对先贤的追崇和对主降者的痛恨。这是诸葛亮北伐与南宋朝廷妥协对比。答案:(1)D(2)①理想与现实对比。作者理想是“中原北望”收复失地,结果现实中却饱尝“世事艰”之悲愤,最终一事无成,表达出壮志未酬的不甘。②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对比。早年“气如山”,雄姿英发,晚年“镜中衰鬓已先斑”,自己力难从心,表达了功业未就的悲慨。③诸葛亮北伐与南宋朝廷妥协对比。“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积极北伐,而南宋朝廷一味苟安,表达了对先贤的追崇和对主降者的痛恨。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缘木求鱼”“舍本逐末”“抱薪救火”这些成语都告诉我们方向或方法不对,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表达以上意思的一句是:“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2)《诗经•无衣》中的“修我甲兵”写战士们修整甲胄与兵器,紧接“与子偕行”一句写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其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3)苏轼在经历了仕途种种不顺,生活的种种坎坷后,时常会在词作中感慨自己鬓发斑白,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重点字:茂、塞、源)(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重点字:偕)(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尘满面鬓如霜/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鬓微霜又何妨)(重点字: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四大名绣早已名扬海内外,精致、雅洁、诗情画意。苗绣则不然,它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扩充了我们的审美视野。苗绣的身份很特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因此,这份责任只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苗绣①_______,承担起这份重要的使命,着一根小小绣花针的绣娘们就是重要的传承人。苗绣,它既是苗家山乡村寨的女人们几乎天天要做的女红,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实用品,又是重要的艺术品。绣娘们的一双巧手既绣出了苗家人平凡的世俗生活,也绣出了苗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渴望,苗绣把苗族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展示得绮丽多姿,五光十色。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包括对神话、对宇宙天体的解读,林林总总,②_______。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显然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③_______。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①空,根据前文“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因此,这份责任只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可知,苗绣对文明传承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可选用“责无旁贷”。“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第②空,语境指苗绣包含的内容很多,可选用“无所不有”。“无所不有”,什么都有。第③空,前文说“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可知,苗绣的艺术特质与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是一致的,且事先没有商量过,可选用“不谋而合”。“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2)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介词残缺,“它神秘的气息”句“它”后加介词“以”或“用”。二是搭配不当,“扩充……视野”搭配不当,改为“开拓……视野”。(3)画波浪线的句子“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运用拟人的手法,“相见恨晚”赋予“苗绣”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苗绣的喜爱,增强语言的亲切感。“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以四个偏正结构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感,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受到苗绣丰富的艺术特色,而且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苗绣艺术特色的赞美以及赞叹。答案:(1)①责无旁贷②无所不有③不谋而合(2)苗绣则不然,它以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开拓了我们的审美视野。(3)①用排比从四个不同角度描述了苗绣的特点,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突出了它的与众不同。②用拟人手法更好地抒发了对苗绣的喜爱之情,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①,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在一月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月相也在不断变化。②,且不透明,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出现不同的月相。如日月黄经差为90°时,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被我们看到,称之为“上弦月”。上弦月和下弦月,蛾眉月和残月(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③,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蛾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每29.53天完成一次从新月到残月的变化周期,也叫一个朔望月周期。(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下列对文中“月相变化规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形成的。B.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是“蛾眉月”。C.我们可以利用日月黄经差来判断月相,当黄金差为180°时称为“满月”。D.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看到月球,这时的月相称为“新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要依据文体确定中心,理清层次确定类型,在进行筛选整合遣词造句,最后再读文段查漏补缺。(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仔细阅读图标,然后选出答案。【解答】(1)第一空,结合上下文“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推断①处是提出对“月相”的阐述,可以填入“所谓的‘月相’”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提到的月球“不透明,靠反射太阳光发亮”的特征,推断②处是阐述月球自身不能发光的特点,可以填入“月球本身不发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馆赛事礼仪服务协议
- 媒体公司WIFI系统安装合同
- 购物中心真石漆施工合同样本
- 草原户外活动节目租赁合同
- 隧道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合同
- 建筑供水增补合同
- 医学史学实习协议
- 城市排水主体劳务施工合同
- 高速公路电力工程合同样本
- 风能资源开发劳务合同样本
- 【数学】天津市河北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山东鲁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院保密培训课件
- 干部履历表(中共中央组织部2015年制)
-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商业计划书
- Part1-2 Unit2 Health and Fitness教案-【中职专用】高一英语精研课堂(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2)
- 信创安全运维方案设计思路
- 创意嘉年华独特创意的嘉年华活动策划方案
-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期末考试试卷题库及答案
- 标识牌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
- 甲状腺癌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