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指南_第1页
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指南_第2页
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指南_第3页
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指南_第4页
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指南TOC\o"1-2"\h\u28172第1章节能减排概述 3185751.1节能减排背景与意义 390281.1.1节能减排背景 3262631.1.2节能减排意义 4111891.2节能减排政策与法规 4211961.2.1政策层面 4202591.2.2法规层面 4180351.3节能减排技术发展趋势 46135第2章能源管理体系 5183692.1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5110852.1.1能源管理体系构建 5184592.1.2能源管理体系实施 5314372.2能源审计与节能评估 6268992.2.1能源审计 6261482.2.2节能评估 6180422.3能源消费统计与分析 6208102.3.1能源消费统计 6220342.3.2能源消费分析 67679第3章工业节能技术 7126963.1高效电机与驱动技术 7107863.1.1电机能效提升技术 715903.1.2变频调速技术 7168483.1.3电机系统节能技术 7319223.2工业锅炉节能技术 7111163.2.1锅炉燃烧优化技术 7183773.2.2余热回收技术 7258603.2.3锅炉运行优化技术 7129443.3余热余压利用技术 796383.3.1余热发电技术 758573.3.2余压利用技术 727303.3.3热泵技术 892353.3.4热管技术 822522第4章建筑节能技术 824721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8112244.1.1高功能保温材料应用技术 8258704.1.2高效门窗技术 8188794.1.3遮阳与隔热技术 816324.1.4建筑密封与通风技术 8320744.2建筑照明与电气系统节能技术 829024.2.1高效照明技术 8238754.2.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9138184.2.3电气设备节能技术 9144134.2.4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 9256294.3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9327124.3.1高效热泵技术 9269184.3.2变频调节技术 9273554.3.3智能控制系统 949874.3.4热回收技术 968604.3.5高效末端设备 98696第5章交通运输节能技术 948725.1交通运输工具节能技术 9210705.1.1内燃机节能技术 9108945.1.2电动驱动技术 10141525.1.3车辆轻量化技术 1024615.1.4轮胎节能技术 10159405.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节能技术 1076295.2.1公路基础设施节能技术 10177635.2.2铁路基础设施节能技术 1025.2.3水运基础设施节能技术 10287265.2.4民航基础设施节能技术 10252995.3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节能 1058875.3.1优化运输结构 1054735.3.2智能交通系统 11196405.3.3集装箱多式联运 11178425.3.4车辆运行管理 116773第6章电力系统节能技术 11181846.1发电环节节能技术 11171346.1.1火电厂节能技术 119746.1.2水电厂节能技术 11141226.1.3核电厂节能技术 11163996.2输电与变电环节节能技术 11280656.2.1输电线路节能技术 11144916.2.2变电站节能技术 1259666.3配电与用电环节节能技术 12195156.3.1配电网节能技术 12190896.3.2用电环节节能技术 121960第7章节能减排新技术与发展方向 12147947.1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 12292197.1.1分布式能源技术 12317577.1.2储能技术 13102057.2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 13246917.2.1碳捕集技术 13308657.2.2碳利用技术 13186267.2.3碳储存技术 13133137.3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 13119087.3.1智能电网技术 13233397.3.2能源互联网技术 1319921第8章节能减排政策与激励机制 14257268.1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 1428918.1.1政策体系构建 14292678.1.2法律法规 1459248.2经济激励与市场机制 1457378.2.1经济激励 1474588.2.2市场机制 14210678.3政策实施与监督评估 1546098.3.1政策实施 15173418.3.2监督评估 1528833第9章节能减排案例与经验借鉴 1596299.1国际节能减排案例 1535519.1.1欧洲碳市场实践案例 15207119.1.2美国清洁能源发展案例 1582109.1.3日本节能技术案例 1517229.2国内节能减排案例 16162499.2.1中国碳市场建设案例 16213849.2.2中国能源结构优化案例 1638779.2.3中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案例 1673939.3节能减排经验总结与借鉴 16312669.3.1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 16139429.3.2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1638149.3.3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 16669.3.4社会公众的参与与监督 1649529.3.5国际合作与交流 1624324第10章节能减排未来展望与实施策略 173223510.1节能减排发展趋势与挑战 171059610.2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向 17937110.3节能减排实施策略与建议 17第1章节能减排概述1.1节能减排背景与意义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1.1.1节能减排背景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水平。但是我国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因此,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1.1.2节能减排意义(1)改善环境质量:节能减排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提高能源安全水平。(3)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2节能减排政策与法规我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节能减排提供法制保障。1.2.1政策层面国家层面,我国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地方层面,各级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1.2.2法规层面我国《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法制保障。《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节能减排的法律地位。1.3节能减排技术发展趋势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发展趋势如下:(1)清洁能源技术: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2)节能技术:提高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3)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研发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4)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技术: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加强污染源治理,保障环境质量。(5)绿色交通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技术,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6)智慧能源技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的高效、智能管理。通过以上技术发展趋势,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将不断取得突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2章能源管理体系2.1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基础工作。本节主要阐述能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流程。2.1.1能源管理体系构建(1)制定能源方针:明确企业能源管理目标,保证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2)组织结构:设立能源管理组织,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与权限。(3)资源配置:为能源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4)制定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能源消耗、能源利用、能源计量、能源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制度。(5)能源目标与计划:制定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耗强度等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2.1.2能源管理体系实施(1)执行能源管理制度:保证能源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执行。(2)能源监控与测量: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能源使用情况。(3)能源改进:根据能源监控与测量结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能源改进。(4)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定期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证其有效运行。2.2能源审计与节能评估能源审计与节能评估是查找能源浪费、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环节,对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2.2.1能源审计(1)能源审计内容:包括能源消耗、能源设备、能源计量、能源管理等方面。(2)能源审计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测试检验等方法进行能源审计。(3)能源审计报告:编写能源审计报告,明确节能潜力和改进措施。2.2.2节能评估(1)节能评估内容:分析能源消耗现状,评估节能技术改造的可行性。(2)节能评估方法:采用技术经济分析、生命周期分析等方法进行节能评估。(3)节能评估报告:编写节能评估报告,为企业制定节能改造方案提供依据。2.3能源消费统计与分析能源消费统计与分析是企业掌握能源消耗状况、制定节能措施的基础。2.3.1能源消费统计(1)能源消费数据收集:收集企业各类能源消耗数据,包括能源种类、消耗量等。(2)能源消费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能源消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2.3.2能源消费分析(1)能源消费趋势分析:分析能源消耗总量、能源消耗强度等指标的变动趋势。(2)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分析各类能源消耗占比,找出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之处。(3)能源消费效率分析:评估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找出节能潜力。通过以上能源消费统计与分析,为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提供数据支持。第3章工业节能技术3.1高效电机与驱动技术3.1.1电机能效提升技术高效电机与驱动技术是工业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介绍电机能效提升技术,包括电机设计优化、材料选用、制造工艺改进等方面。通过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3.1.2变频调速技术变频调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电机节能手段。通过改变电机供电频率,实现对电机转速的调节,从而满足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况的需求。变频调速技术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可降低电机能耗约20%。3.1.3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电机系统节能技术主要包括电机与负载的匹配优化、电机控制策略改进等方面。通过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3.2工业锅炉节能技术3.2.1锅炉燃烧优化技术工业锅炉是能源消耗大户,燃烧优化技术是提高锅炉热效率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燃烧器设计、燃料与空气配比、燃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措施。3.2.2余热回收技术工业锅炉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余热,余热回收技术可充分利用这部分热量。主要包括余热锅炉、热管式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技术。3.2.3锅炉运行优化技术通过锅炉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测与优化控制,提高锅炉运行效率,降低能耗。主要包括智能控制系统、负荷预测与调度、设备维护与保养等方面。3.3余热余压利用技术3.3.1余热发电技术余热发电技术是指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转化为电能。主要包括余热锅炉、有机朗肯循环(ORC)等技术。3.3.2余压利用技术余压利用技术是指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压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主要包括透平膨胀机、液力透平等技术。3.3.3热泵技术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低品位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技术。在工业领域,热泵技术可用于回收利用工业废水、烟气等低品位热源,实现节能降耗。3.3.4热管技术热管技术是一种高效传热技术,可应用于工业余热回收、热源调配等方面。通过热管技术,可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第4章建筑节能技术4.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部分,通过优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可以显著降低建筑能耗。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4.1.1高功能保温材料应用技术采用高功能保温材料,如聚氨酯、真空绝热板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功能,减少热量损失。4.1.2高效门窗技术采用双层中空玻璃、低辐射涂层玻璃等高功能门窗材料,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传热系数。4.1.3遮阳与隔热技术利用遮阳设施、绿色屋顶、垂直绿化等手段,降低建筑室内外温差,减少空调能耗。4.1.4建筑密封与通风技术优化建筑密封设计,降低空气渗透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同时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技术,降低空调负荷。4.2建筑照明与电气系统节能技术建筑照明与电气系统在建筑能耗中占有较大比例,通过采用节能型照明设备和电气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4.2.1高效照明技术推广使用LED、荧光灯等高效光源,降低照明能耗;同时合理设计照明系统,提高照明效果。4.2.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线变化、人员活动等需求,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实现节能。4.2.3电气设备节能技术选用高效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降低设备本身能耗;同时通过优化电气系统设计,降低线路损耗。4.2.4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利用建筑屋面、墙面等空间,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建筑自身能源需求的自给自足。4.3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建筑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能耗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优化系统设计、选用高效设备,可以有效降低能耗。4.3.1高效热泵技术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高效热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空调能耗。4.3.2变频调节技术利用变频调节技术,实现空调系统运行参数的实时调整,降低能耗。4.3.3智能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人员需求等,自动调节空调运行状态,实现节能。4.3.4热回收技术利用热回收技术,回收空调系统排放的废热,用于生活热水、供暖等,提高能源利用率。4.3.5高效末端设备选用高效风机盘管、空气处理机组等末端设备,降低空调系统能耗。通过以上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第5章交通运输节能技术5.1交通运输工具节能技术5.1.1内燃机节能技术内燃机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主要动力来源,其节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加大对高效率、低排放内燃机的研发力度,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能耗。5.1.2电动驱动技术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能效高的优点,应积极推广电动驱动技术,提高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应用也应得到重视。5.1.3车辆轻量化技术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设计,降低车辆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同时加强车辆空气动力学优化,降低风阻,减少能耗。5.1.4轮胎节能技术研发低滚动阻力轮胎,降低轮胎能耗。加强轮胎维护与管理,保证轮胎气压适中,减少能耗。5.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节能技术5.2.1公路基础设施节能技术优化道路设计,提高路面平整度,降低车辆行驶阻力。同时采用绿色照明、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降低基础设施能耗。5.2.2铁路基础设施节能技术推广电气化铁路,提高铁路运输的能效。加强铁路线路、车辆及信号系统的维护与优化,降低能耗。5.2.3水运基础设施节能技术优化船舶设计,提高船舶能效。加强航道维护,降低船舶阻力。同时推广港口岸电技术,减少船舶在港期间的能耗。5.2.4民航基础设施节能技术提高机场能源管理水平,降低机场能耗。优化航班运行,减少航班等待时间,降低航空燃油消耗。5.3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节能5.3.1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不同运输方式,提高综合运输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减少私人汽车使用。5.3.2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交通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降低能耗。5.3.3集装箱多式联运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提高货物运输效率,降低能耗。5.3.4车辆运行管理加强车辆运行监控,优化驾驶行为,降低燃油消耗。通过实施交通拥堵收费、限行等措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能耗。第6章电力系统节能技术6.1发电环节节能技术发电环节是电力系统节能降耗的关键一环。以下为几种主要的发电环节节能技术:6.1.1火电厂节能技术(1)改进燃烧方式,提高燃烧效率;(2)优化锅炉运行参数,降低排烟温度;(3)采用先进的汽轮机技术,提高热效率;(4)余热回收利用,降低能源损失。6.1.2水电厂节能技术(1)优化调度,提高水能利用率;(2)采用高效的水轮机和水泵,降低水力损失;(3)实施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保证设备高效运行。6.1.3核电厂节能技术(1)改进核反应堆设计,提高热效率;(2)采用先进的核燃料技术,提高燃料利用率;(3)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降低能耗。6.2输电与变电环节节能技术输电与变电环节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下为该环节的主要节能技术:6.2.1输电线路节能技术(1)采用高导电率导线,降低线路电阻;(2)优化输电线路布局,缩短线路长度;(3)采用新型输电技术,如特高压输电。6.2.2变电站节能技术(1)采用节能型变压器,降低铁损和铜损;(2)优化变电设备选型,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实施智能化管理,提高变电环节的能源利用率。6.3配电与用电环节节能技术配电与用电环节的节能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6.3.1配电网节能技术(1)优化配电网结构,降低线损;(2)采用节能型配电设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实施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6.3.2用电环节节能技术(1)推广高效节能电器,提高用电设备效率;(2)加强用电管理,提高电能利用率;(3)实施需求侧管理,优化电力资源配置。通过以上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节能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第7章节能减排新技术与发展方向7.1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能源利用方式,它通过合理配置多种能源资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储能技术作为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7.1.1分布式能源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发电、分布式供能和分布式储能三个方面。其中,分布式发电技术涵盖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以及燃气轮机等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分布式供能技术通过高效的热电联产、热泵等技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分布式储能技术则包括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燃料电池储能等,为能源的平衡调度提供保障。7.1.2储能技术储能技术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目前储能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延长循环寿命等方面。新型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也在不断涌现,为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7.2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7.2.1碳捕集技术碳捕集技术主要包括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和燃烧前转化等技术。目前研究重点在于提高碳捕集效率和降低能耗,以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需求。7.2.2碳利用技术碳利用技术是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燃料和材料,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目前碳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转化、生物转化和矿化固定等方法。7.2.3碳储存技术碳储存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封存、海洋封存和矿化封存等。其中,地质封存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技术,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未来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提高储存安全性、降低储存成本和评估长期储存效果等方面。7.3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是推动能源革命、实现能源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7.3.1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以先进的通信、控制、信息和存储技术为基础,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主要包括分布式发电、微电网、需求响应、电动汽车等关键技术。7.3.2能源互联网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实现能源的全面互联、高效流动和智能调控。能源互联网技术包括多能互补、能源路由器、虚拟电厂等,为能源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通过以上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有助于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为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作出贡献。第8章节能减排政策与激励机制8.1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是国家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8.1.1政策体系构建(1)国家层面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发展规划、能源发展战略、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2)部门规章与政策:涉及节能减排的各部门制定的具体政策措施,如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政策。(3)地方政策:地方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节能减排政策。8.1.2法律法规(1)宪法及相关法律:为节能减排提供基本法律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2)专门法律法规:针对节能减排领域的专门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3)配套法规与规章:为实施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制定的配套规定和规章,如排放标准、能源效率标识等。8.2经济激励与市场机制经济激励与市场机制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8.2.1经济激励(1)财政补贴:对节能产品、节能改造项目给予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成本。(2)税收优惠:对节能减排项目和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鼓励绿色发展。(3)金融支持: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发行绿色债券等金融支持。8.2.2市场机制(1)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总量。(2)能效市场:推广能效合同管理、能效融资等市场化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绿色采购:鼓励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绿色、节能产品。8.3政策实施与监督评估为保证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实施,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8.3.1政策实施(1)组织协调: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节能减排协调机制,形成合力。(2)任务分解:将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地方,明确责任。(3)政策宣传与培训: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执行能力。8.3.2监督评估(1)监督考核:建立节能减排监督考核制度,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2)第三方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节能减排政策效果进行评估。(3)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加强节能减排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提高政策透明度。第9章节能减排案例与经验借鉴9.1国际节能减排案例9.1.1欧洲碳市场实践案例欧洲碳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其运行机制和实践案例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本节将分析欧洲碳市场在减排政策、市场机制、监管措施等方面的成功经验。9.1.2美国清洁能源发展案例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具有显著特点,本节将通过介绍美国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分析其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经验。9.1.3日本节能技术案例日本作为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在节能技术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本节将重点介绍日本在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交通节能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及其推广策略。9.2国内节能减排案例9.2.1中国碳市场建设案例我国碳市场已初步建立,并在试点地区取得了积极成效。本节将分析我国碳市场在政策法规、市场机制、交易平台等方面的摸索和实践。9.2.2中国能源结构优化案例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节将围绕煤炭减量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