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鞍山市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生物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A.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都通过核孔进行B.多糖的结构多样性主要由葡萄糖的数量和排列顺序决定C.细胞骨架由纤维素组成,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功能D.某种生物的核酸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则该生物一定不是细胞生物2.慢跑是人类健康生活方式之一,此过程会涉及有机物的消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体内糖类是能源物质,脂肪只能作储能物质B.运动后肌肉酸痛是由于线粒体中积累了大量的乳酸C.机体燃烧脂肪时,细胞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量相等D.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过程有机物的分解不彻底3.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宫颈癌都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密切相关。HPV疫苗是世界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制备HPV疫苗必须包含完整的HPV颗粒B.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被HPV感染的宫颈细胞膜表面分子的变化C.注射的HPV疫苗是体液免疫中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D.对于已经感染HPV导致宫颈癌的女性再注射HPV疫苗不能起治疗作用4.下列关于生命现象、原理与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钠离子通道的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B.给胰岛B细胞受损的高血糖模型鼠饲喂胰岛素可以有效降糖C.人体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D.艾弗里利用加法原理控制自变量,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5.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可以是双向的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C.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6.以下有关生命现象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A.主动运输保证了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物质需求B.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C.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利于精细调控D.条件反射的数量虽是有限的,但使机体具有了更强的预见性7.下图为某昆虫(2N=8)体内一个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的局部示意图(图中只显示其中2条染色体),细胞另一极的结构未绘出,已知该昆虫的基因型为GgXEY(只考虑一次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8条染色单体B.图示细胞的子细胞染色体和DNA数均减半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3种或4种配子D.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8.在物种的适应性演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融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发生碱基序列的重排),从而形成新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融合形成了新基因,产生了新物种B.基因融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属于基因重组C.基因融合丰富了种群基因库,也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基因融合依赖于基因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9.下列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脱落酸在根冠及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能促进叶片气孔张开B.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进而引起植株增高C.植物分生区细胞中,存在“色氨酸→……→生长素”的代谢途径D.培育无子番茄过程中使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改变了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10.某生物实验小组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已知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是一个多步反应,会依次形成较大分子糊精、小分子糊精、麦芽糖,加入碘液后的溶液颜色分别是蓝紫色、橙红色、黄褐色(碘液颜色)。下列有关变量及部分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中,温度和反应时间都是自变量B.检测淀粉水解情况前需先终止反应C.终止反应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极速升温使酶变性D.比较各组最终的溶液颜色无法确定酶活性的强弱11.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12.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藤壶甲常生活在浅水区,藤壶乙常生活在深水区。将藤壶乙清除后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而将藤壶甲清除后藤壶乙却不能占据浅水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占据的空间位置B.藤壶乙的实际生态位和基本生态位相同C.藤壶甲的实际生态位比基本生态位要宽D.藤壶甲乙的实际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13.ATP可将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会改变形状做功,从而推动细胞内一系列反应的进行(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中的能量先增加后减少B.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失去的能量主要用于再生ATPC.ATP水解过程中,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D.ATP推动蛋白质做功的过程,存在放能反应与吸能反应过程14.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B.与醛固酮、血红蛋白一样,氧气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5.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工业等领域。辣椒素的获得途径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的外植体要经过灭菌处理才能进行后续实验B.①过程受外源激素的调控,②过程受内源激素的调控C.获得脱毒苗常用的外植体是茎尖,脱毒苗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D.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辣椒素的过程可不需要实现细胞的全能性二、多选题16.冰叶日中花是一种耐盐性极强的盐生植物,其茎、叶表面有盐囊细胞,下图表示盐囊细胞中4种离子的转运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NHX运输Na+没有消耗ATP,所以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B.CLC、P型ATP酶和V型ATP酶转运H+的方式均不相同C.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只与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据图推测,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Na+浓度均大于细胞质基质Na+浓度17.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种本地沉水植物进行了某湖泊“水华”现象的相关修复实验,测量水样中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总氮(mg/L)总磷(mg/L)叶绿素a(mg/L)对照水样1.730.0722甲1.250.0513乙1.410.03912A.甲、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C.该湖泊中总氮的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D.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生产者越多,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18.下图表示某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是DNA复制,由图可知DNA是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B.过程②是转录,需要解旋酶从启动子开始解开DNA双链以提供模板C.过程③中,由tRNA识别起始密码子启动翻译,识别终止密码子释放多肽链D.过程①②③中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配对19.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器或者一些折叠错误的蛋白质被一种双层膜结构包裹,形成自噬体,细胞随即发生自噬。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形成的自噬体膜由4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B.处于营养缺乏的细胞可以通过自噬重新获得所需物质C.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不同,细胞自噬不会导致细胞凋亡D.羧基被3H标记的氨基酸不可用于追踪溶酶体中的水解酶20.免疫PCR是对微量抗原的一种检测方法。下图是利用该技术检测牛乳中微量抗生素的流程图:首先将抗体1固定在微板上,冲洗后加入待检的牛乳,再加入DNA标记的抗体2,进行PCR扩增,最后进行电泳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中的DNA可以是非牛乳基因中的DNA片段B.如果第三次冲洗不充分则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现象C.电泳检测结果只能判断阳性与否,无法判断牛乳中抗生素的含量D.微量抗原抗体反应通过PCR技术间接扩增放大,从而达到可检测的水平三、综合题21.玉米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能源作物和工业原料。增加种植密度是增产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产生避阴反应(植物感受周围光变化,引起茎向上伸长速度加快)从而导致减产。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产生避阴反应时,光除了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外,还作为一种,从而调控植物的生长过程。结合表1推测感光物质PhyA蛋白是色素。高密度种植会导致环境中红光/远红光的比值下降,玉米植株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且将该变化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了特定,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由表1可知,感受这种变化的主要部位是(填“叶片”或“节间”)。表1玉米植株不同栽培密度相关指标测定测量值PhyA基因表达相对值密度叶片节间低密度ab高密度3.6a1.7b注:PhyA为指导某感光物质合成的基因(2)除上述光质的影响外,光的也会引发玉米发生避阴反应。为探究该因素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了不同透光率的遮阳网对中密度种植的玉米进行了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透光率为的处理诱导玉米植株产生了明显的避阴反应。请解释另一组没有发生明显避阴反应的原因。表2不同透光率对玉米植株的影响组别处理千粒重(g)株高(cm)组1不遮光355265组2透光率83%337*290*组3透光率50%319*250*注:*表示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22.某河道中下游土壤类型主要是风沙土。为防止进一步荒漠化,当地人工种植梭梭树、杨树等,在人工林与荒漠边缘交界处种植沙米(黎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半流动沙丘中生活着一些沙鼠等啮齿类小动物。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沙米种群密度时,最关键是要做到;标记重捕法调查沙鼠种群密度时,若在调查期间被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捕食,则会导致调查结果。梭梭树与沙米的种间关系为,沙米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或“可变的”)。(2)在自然状态下荒漠会向沙漠演化,建立人工林防沙治沙的例子说明。沙漠变成人工林后(填“有”或“没有”)降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理由是。(3)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数据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能量x表示的是;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小数点一位)。23.乙烯调节植物种子的萌发衰老等生理过程。图1为拟南芥种子未经乙烯和经乙烯处理萌发3天后的黄化苗图片,图2示意从甲硫氨酸到乙烯的合成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经乙烯处理所得黄化苗,根变短、下胚轴变粗短。据此判断图1(填“a”或“b”)拟南芥种子是未经乙烯处理、条件下萌发而来幼苗。(2)利用土壤农杆菌将反义基因A导入番茄后,果实中乙烯的合成减少约99.5%,果实不变红,空气中不能正常成熟;施用乙烯后可表现出正常的风味和颜色,说明乙烯。已知反义基因A与基因A的转录产物可以互补,则乙烯合成减少的机制是基因A表达的过程受到影响,进而直接影响的合成。(3)将拟南芥野生型和eto1突变体分别置于22℃和4℃,定时检测植株体内的乙烯合成量,结果如图3。据图判断,野生型比eto1突变体的乙烯合成能力。(4)已知拟南芥在0℃以上的低温下能生长存活。为探究乙烯对植物抗冻能力的影响,将拟南芥22℃培养两周后,以0℃为起点,用每1h降低1℃的梯度降温法,降温至-5℃后持续0.5h,取出置于22℃培养3天后统计存活率。采用梯度降温法的目的是。存活率的统计结果是:生长于正常培养基上野生型拟南芥的存活率为55%,添加10μm浓度的ACC培养基上野生型拟南芥存活率为18%,这说明。据此实验,判断eto1突变体抗冻能力野生型拟南芥。24.玉米芯残渣含有大量的木质纤维素(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通常被焚烧处理,不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导致大量能量浪费。某科研团队从树林土壤中筛选得到野生的季也蒙毕赤酵母,并进行多次筛选以期获得优良菌株。优良菌株以玉米芯残渣为原料可发酵生产洁净燃料——乙醇。下图1为筛选过程,请分析回答:(1)图1中对土壤菌液进行系列梯度稀释的目的是。稀释后将菌液接种到以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待长出菌落后,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测序,鉴定为季也蒙毕赤酵母。(2)发酵生产时需先将玉米芯残渣进行预处理,该过程会产生许多抑制物。因此,研究人员在②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抑制物,并在③多次筛选时不断提高抑制物的浓度,目的是。培养过程中从②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期取样并用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此外,选育优良菌株的育种方法还有。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C.多倍体育种D.基因工程育种(3)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葡萄糖等发生这种反应,从而在纤维素分解菌周围出现透明的水解圈。将经过多次实验后所获得的4种优良菌株接种到含纤维素、刚果红、高浓度抑制物的固体培养基中,结果如图2。可选择菌株作为目标菌株进行发酵生产,原因是。25.某ZW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2N=24)的叶形受三对等位基因D/d、E/e、F/f控制。当显性基因D、E、F同时存在时表型为心形时,其余情况均为卵形叶。一株纯合的心形叶雌株与隐性纯合卵形叶雄株杂交得F1,F1雌雄株随机传粉得到F2。请回答:(1)若三对等位基因均位于三对不同的常染色体上,则叶形的遗传遵循定律,F2中表型为心形叶的植株的基因型有种,表型为卵形叶的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若三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已知F1产生的配子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F1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配子DEFDeFdEFdeFDefDefdEfdef占比21%4%4%21%21%4%4%21%(3)若三对基因中有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另外两对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F1雌雄株随机传粉得到的F2雄株中心形叶占。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解答】A、核孔和核膜都可进行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A错误;B、多糖中的几丁质基本单位不是葡萄糖,其结构多样性不取决于葡萄糖的数量和排列顺序,B错误;C、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而非纤维素)组成,C错误;D、细胞生物都含有两种核酸,8种核苷酸,故若一种生物的核酸只由四种核苷酸组成,该生物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该生物不可能是细胞生物,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主要由核膜、核孔、核仁和染色质等构成。核膜的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的功能:主要是mR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2、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是重要的单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乳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几丁质也叫壳多糖,是N-乙酰葡糖胺通过β连接聚合而成的结构,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可以和重金属离子结合用于废水处理,可用于制作食品添加剂和人造皮肤。
3、细胞骨架是支持细胞器的结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4、DNA和RNA的比较: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存在场所结构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一般是双链结构RNA核糖核苷酸核糖A、C、G、U主要存在细胞质中一般是单链结构2.【答案】D【解析】【解答】A、脂肪除了储存能量,还可以起着缓冲、保温的作用,A错误;B、乳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后释放至血液,所以没有集中在线粒体,B错误;C、由于脂肪的氢的比例较高,所以机体燃烧脂肪时,细胞产生的CO2小于消耗的O2量,C错误;D、有氧呼吸是将有机物进行彻底氧化分解,而无氧呼吸将有机物进行不彻底的分解,生成未彻底氧化产物乳酸或酒精,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无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3.【答案】A【解析】【解答】A、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制备HPV疫苗没有包含完整的HPV颗粒,A错误;B、被HPV感染的宫颈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正确;C、HPV疫苗可作为抗原,当抗原侵入机体时,一些抗原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C正确;D、HPV疫苗可以预防HPV感染,没有治疗已经感染HPV导致宫颈癌的效果,D正确。故答案为:A。
【分析】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3、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4.【答案】C【解析】【解答】A、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神经元处于动作电位,A错误;B、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多肽类)激素,饲喂会被分解而失去作用,B错误;C、人体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机体是有利的,C正确;D、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链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4)实验过程:①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②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都为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现象;③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一段时间以后,只有R型菌。
(5)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的DNA,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5.【答案】B【解析】【解答】A、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B正确;C、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能进行循环利用,C错误;D、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的食物就越多,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多,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6.【答案】D【解析】【解答】A、主动运输选择吸收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从而保证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A正确;B、细胞的衰老与死亡是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对于个体具有积极意义,B正确;C、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相应腺体)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C正确;D、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条件反射是生物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的,数量可以是无限的,D错误。故答案为:D。
【分析】1、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2、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衰老的生物体内,也有新产生的代谢旺盛的刚分化的细胞,年幼的生物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如白细胞时刻都有刚形成的,也有衰老、凋亡的。但从总体上看,个体衰老与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有关。
3、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相应腺体)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4、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概念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训练形成特点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意义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实例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7.【答案】C【解析】【解答】A、该昆虫2n=8,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完整细胞内应有8条染色体,应有16条染色单体,A错误;B、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均减半,细胞质基质中的DNA数目情况未知,B错误;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3种配子(发生的是基因突变)或4种配子(发生的是交叉互换),C正确;D、根据该动物的基因型GgXEY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8.【答案】C【解析】【解答】A、基因的融合产生了新的基因,但仍为原来的物种,A错误;B、基因的融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C、融合基因丰富了种群的基因库,融合基因属于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确;D、基因的融合依赖于基因具有相同的双螺旋结构,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9.【答案】C【解析】【解答】A、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能促进叶片气孔关闭,A错误;B、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B错误;C、植物分生区细胞中,能利用色氨酸作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生长素,C正确;D、在培育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不会改变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生长素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是不可遗传变异,D错误。故答案为:C。
【分析】1、生长素的合成原料是色氨酸。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2、脱落酸: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蒸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3、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10.【答案】B【解析】【解答】A、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则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反应时间应属于无关变量,A错误;B、由于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是一个多步反应,产生的物质加入碘液后的溶液颜色分别是蓝紫色、橙红色、黄褐色,故为时实验结果准确,检测淀粉水解情况前需先终止反应,B正确;C、温度属于本实验的自变量,极速升温会对自变量产生干扰,C错误;D、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以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来测定,本实验中通过相同时间内各组最终的溶液颜色可推断酶活性的强弱,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11.【答案】A【解析】【解答】A、剧痛、恐惧时,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A错误;
B、边听课边写作业属于反射活动,反射活动的进行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B正确;
C、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依靠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完成,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的减少会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
D、人在情绪激动、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下丘脑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12.【答案】B【解析】【解答】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A错误;B、藤壶乙在没有藤壶甲和有藤壶甲的状态下,始终占据浅水区,说明实际生态位和基本生态位相同,B正确;C、藤壶甲的实际生态位是浅水区,基本生态位是深水区和浅水区,实际生态位比基本生态位要窄,C错误;D、藤壶甲的实际生态位发生了改变,不是固定不变的,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所吃,以及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各种关系等。13.【答案】B【解析】【解答】A、主动运输过程中,ATP可将载体蛋白磷酸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会改变形状,这是吸能反应,然后做功,失去能量,载体蛋白恢复原状,这是放能反应,因此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中的能量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B、ATP可将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会改变形状,失去的能量并不能用于再生成ATP,失去的能量主要用于恢复蛋白质形状,B错误;C、ATP水解过程中,ATP末端磷酸基团很容易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C正确;D、ATP推动细胞做功过程中,ATP的水解是放能反应,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是吸能反应,因此该过程存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D正确。故答案为:B。
【分析】ATP与ADP可相互转变。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14.【答案】B【解析】【解答】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所以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A正确;
B、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醉氧是外界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导致内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发生变化,C正确;
D、醉氧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出现异常,所以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1)细胞内的物质:如载体蛋白、呼吸酶、血红蛋白等;(2)细胞膜上的物质:如运输载体等;(3)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
(4)体腔液、关节液在体内但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不属于内环境。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5.【答案】D【解析】【解答】A、实验中的外植体要进行消毒,消毒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A错误;B、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B错误;C、因为分生组织的病毒极少,甚至没有病毒,所以将分生组织(如根尖、茎尖)进行离体培养能获得脱毒植株,脱毒苗不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C错误;D、由图可知辣椒素是细胞产物,通过细胞培养得到高产细胞系时就可产生,不需要发育成植株,所以未体现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的流程为: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长出芽和根,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2、植物组织培养中植物激素使用:植物组织培养中关键性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同时使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16.【答案】A,B,C【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P型和V型ATP酶催化ATP水解并将H+主动运输出细胞或进入液泡中,说明液泡的H+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因此H+经NHX从液泡进入细胞质基质是顺浓度梯度进行,H+的电化学势能为NHX主动转运Na+提供了能量,因此NHX运输Na+虽然没有消耗ATP,但其运输方式仍为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来自于H+的电化学势能,A错误;B、液泡的H+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中H+浓度,因此CLC转运H+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协助扩散,P型ATP酶和V型ATP酶转运H+都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C、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除了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还有磷脂分子等有关,C错误;D、NHX运输Na+均为主动运输,位于细胞膜上的NHX介导Na+逆浓度梯度运输到细胞外,因此细胞质基质Na+浓度小于外界溶液Na+浓度,位于液泡膜上的NHX介导Na+逆浓度梯度运输到液泡内,说明细胞质基质Na+浓度低于细胞液中Na+浓度,因此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Na+浓度均大于细胞质基质Na+浓度,D正确。故答案为:ABC。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小分子物质)运输方式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示例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否否水、气体、脂类(如甘油,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协助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是否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低浓度到高浓度是是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17.【答案】A,C【解析】【解答】A、乙植物减弱“水华”现象是生态价值的表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B、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生态修复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可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B错误;C、叶绿素a含量代表的是浮游藻类变化情况,对比表格总磷含量,种植两种沉水植物后总氮降低的更多,由此可见氮的含量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D、叶绿素a含量越多,说明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华”现象更加严重,湖泊自我调节能力越弱,D错误。故答案为:AC。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生态工程原理:自生原理、循环原理、协调原理和整体原理。
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18.【答案】B,C【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DNA复制,复制时分别以原有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新的DNA分子,所以是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A正确;B、解旋酶结合的部位不是DNA的启动子,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开始转录过程,B错误;C、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分子上的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并启动转录过程,但没有与终止密码子配对的tRNA,C错误;D、过程①复制、②转录、③翻译中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配对,D正确。故答案为:BC。
【分析】1、有关DNA分子的复制: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4)条件: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C-G,T-A。
2、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RNA聚合酶合成mRNA的过程。
(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过程: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并通过氢键结合、RNA新链延伸、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T-A。
3、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模板:mRNA。
(3)原料:21种游离的氨基酸。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C-G,U-A。19.【答案】A,C【解析】【解答】A、形成的自噬体是由双层膜组成的,所以含有2层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B、通过细胞自噬,水解衰老的细胞器或错误的蛋白质,其中有用的部分可以供细胞利用,重新获得所需物质,B正确;C、剧烈的细胞自噬可能会过度降解细胞内的蛋白或细胞器,从而导致细胞凋亡,C错误;D、羧基被3H标记的氨基酸在形成水解酶时,大概率要经过脱水缩合形成3H2O,不能用于追踪溶酶体中的水解酶,D正确。故答案为:AC。
【分析】1、细胞自噬: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20.【答案】A,B,D【解析】【解答】A、免疫PCR中所用的DNA不选用受检样品(牛乳)中可能存在的DNA。待检测的牛乳中可能含有牛乳腺细胞的DNA(其上含有牛乳基因的DNA片段),若图示中的DNA用牛乳基因中的DNA片段,经过PCR扩增后的产物中,不仅有抗体2上的DNA扩增产物,还可能有牛乳中本身含有的牛乳基因片段的扩增产物,使检测结果偏大,A正确;B、如果第三次冲洗不充分,可能使残留的、呈游离状态的抗体2上的DNA也作为PCR的模板参与扩增,会出现假阳性现象,B正确;CD、微量抗原抗体反应,是通过PCR技术扩增抗体2上连接的DNA,最后通过检测扩增产物—DNA的量来确定抗生素的量的方法。因此,PCR扩增产物的量与牛乳中抗生素的量呈正相关,抗原、抗体的数量可通过PCR技术间接扩增放大,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ABD。
【分析】免疫PCR是一种抗原检测系统,将一段已知序列的DNA片段标记到抗体2上,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体2会和固定抗体1、抗生素形成复合物“固定抗体1—抗生素—抗体2”,再用PCR方法将这段DNA进行扩增,通过检测PCR产物的量,即可推知固定抗体1上吸附的抗生素的量。21.【答案】(1)信号/信息;光敏;基因的表达(基因选择性表达也可);叶片(2)强度;83%;光照强度下降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引起的株高下降大于避阴反应引起的株高上升【解析】【解答】(1)光不仅可以作为能量也可以作为信号调节植物的发育;根据表格分析,PhyA蛋白是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即光敏色素;高密度种植会导致环境中红光/远红光的比值下降,玉米叶片细胞的光敏色素接受(感受)光信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在高密度的条件下,叶片PhyA基因表达相对值要高于节间,因此可以推断感受这种变化的主要部位是叶片。(2)除了光质外,光照强度也会诱发玉米产生避阴反应;由表2可知,在透光率为83%时,株高明显增加,说明此时玉米产生了明显的避阴反应。遮阴50%使光照强度下降,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其影响程度大于遮阴反应,因此,玉米植株株高下降,也即是光照强度下降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引起的株高下降大于遮阴反应引起的株高上升。
【分析】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当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22.【答案】(1)随机取样;偏大;(种间)竞争;可变的(2)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没有;该沙漠变成人工林,并未消除生物圈内所有沙漠生态系统(3)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14.5%【解析】【解答】(1)调查沙米种群密度用样方法,最关键是要做到取样时应随机取样;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密度时,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那么根据计算公式,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将偏高。梭梭树与沙米是生活在同一空间的植物,利用共同的资源,所以是竞争关系;环境容纳量是由空间、资源和天敌等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是可变的,所以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2)自然状态下荒漠会向沙漠演化,人工防沙治沙的例子说明了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从生物圈角度看,还存在很多沙漠生态系统,并未消除生物圈内所有沙漠生态系统,所以沙漠变成人工林后没有降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植食性动物摄入的能量包括粪便和同化的能量,而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所以x是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是7.28×106-2.26×106=5.02×106,而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是3.47×107,所以传递效率是5.02×106/3.47×107≈14.5%。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3、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4、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5、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23.【答案】(1)a;黑暗(2)促进果实的成熟;翻译;ACC合酶(3)低(4)避免快速降温至-5℃导致拟南芥死亡率过高(或对拟南芥进行抗冻锻炼,其他表述意思相近也给分);乙烯降低植物的抗冻能力;低于【解析】【解答】(1)图1b黄化苗根变短、下胚轴变粗短,顶端弯钩加剧,是乙烯处理的结果,黄化苗是在黑暗条件下得到的,据此判断,b为未经乙烯处理、黑暗条件下萌发而来。(2)转基因番茄由于乙烯合成减少而不能正常成熟,乙烯使不能正常成熟的番茄表现出正常的风味和颜色,说明乙烯具有促进果实的成熟的作用;题干“反义基因A与基因A的转录产物可以互补”,即反义基因A与基因A转录产生的mRNA互补结合,阻止翻译进行,进而直接影响ACC合酶的合成。(3)据图可知,22℃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滨州学院《曲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滨州学院《材料与工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阅读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用物理化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地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茶叶包装设计与生产定制合同3篇
- 三方代理合同定稿
- 2025版预拌砂浆研发与技术转让合同3篇
- 委托养羊合同
- 2025版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与开发技术服务合同3篇
-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准则》知识培训
-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含答案
- 军事理论-综合版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国防大学
- 2024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200道含完整答案(必刷)
- 叉车日常使用状况点检记录表(日常检查记录)
- 高一生物必修一期末试题(附答案)
- 安全事故应急响应程序流程图(共1页)
- 三年级_上册牛津英语期末试卷
- 损伤容限设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PPT课件
- 水压式沼气池设计
- 巷道及采区车场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