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课件_第1页
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课件_第2页
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课件_第3页
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课件_第4页
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概要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修改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的原则与方法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2005国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与心血管急救(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ECC)会议于2005年1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举行。5年一度的指南修订无疑是该领域国际学术界所期待的一件要事,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从文献的系统回顾、评价,到会议集中讨论新的学术进展和关注有待解决的问题,字斟句酌地反复修改成文。修订后的指南于2005年11月在《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1.国际复苏联合会与国际CPR与ECC指南

国际复苏联合会(InternationalLiaisonCommitteeonResuscitation,ILCOR)成立于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的CPR与ECC标准和指南专家会议上,目的是为了能汲取全球范围的科学依据并应用于世界各国,更有利于拯救那些心脏性猝死和脑卒中患者的生命。由AHA、欧洲复苏委员会(ERC)、加拿大心脏与卒中基金会(HSFC)、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复苏委员会(ANZCOR)、美国心脏基金会(IAHF)及南非复苏委员会(RCSA)发起,于1992年11月22日在英国布来顿正式成立。

ILCOR的目标是建立起一种国际间有助于总结、发展、确立基本生命支持(BLS)、小儿生命支持(P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科学共识的机制,重点促进制定国际性CPR和ECC指南。具体任务是:①开展心肺脑复苏国际间的学术讨论;②对有争议或证据不足的复苏问题开展科学研究;③传授或培训CPR理论与技能;④收集、系统回顾和分享复苏领域的信息资源;⑤发表反映国际学术共识性的文献。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国际CPR与ECC指南2000是ILCOR成立后完成的一项具有标志意义的工作。以往各国或各种学术组织有着不同CPR的相关指南,在科学依据、实用范围和学术进展更新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国际指南2000的特征注重强调指南作为治疗的推荐方案、其科学循证根据和国际范围应用的重要性。经ILCOR各国专家们系统回顾相关领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在国际CPR与ECC指南2000会议上认真讨论,制定出第一个国际性CPR和ECC指南。自指南发表以来,世界各国都视为重要的文献参考,在我国也得到有关专家们及政府部门的认可和积极推荐,用作我国BLS和ACLS的专业培训内容。2005国际会议目的在于:在国际指南2000颁布并使用5年之后,对近些年来又有新的科学研究证据,以及专家们对其进一步的学术评价,经过5年之久的使用后,再度求得科学上的意见共识,在此基础上加以重新修订,使推荐方案更适于全世界范围。

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2.国际复苏指南会议的原则和方法

国际CPR指南会议不仅注重国际范围的代表性,也强调制定指南过程中的公正原则。会议设立利益冲突(conflictofinterest,COI)委员会,委员会有监督人、调解人和仲裁者,采用此种机制来监督所有会议发言、讨论及发表个人观点不受商业利益的左右,保障所制定国际指南的公正性。会议要求所有参会者必须申明自己所受聘机构,所从事的涉及商业性科学研究和被商业机构资助背景,以及潜在的利益关系,使文献制定过程能在透明程序中实施运作。国际指南2000后,某些参会者感觉对有些很重要议题的讨论还不够充分,2005会议则增加了对有争议问题的讨论。其实争议很难在一次会议上完全解决,但由于指南更改在即又必须尽可能在会上完成,会议首次采用了意见回馈方法,将任何的批评和建议交给会议,并准备在以后会议延续使用这种做法。由此可见,2005指南修订会议酝酿的过程是严肃而认真的。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3.国际CPR与ECC指南的修订方法和步骤制定一项指南决非是随意的文献引用或是一般经验的汇总,国际指南的制定方法和步骤是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自国际指南2000的制定时就注重了遵从科学循证的基本原则。2005会议首先提出300多个复苏相关问题,又划分为若干专题小组,就问题或可能作为推荐方案的内容由世界各国几百名专家分别查寻已发表的文献资料,通过文献的系统回顾来评价推荐内容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会议就每项内容的重要性、关注程度和存有争议的情况,分为大会、分组讨论和墙报展示等方式进行。所有参会者均按国际会议规定的标准按步进行。步骤1:陈述建议,对新指南提出新的建议,对现有的指南提供修改或删除的建议。

A:首先提出肯定或否定假设,表述对指南的推荐意见。

B:收集文献,详述查寻文献的原则,描述查寻的结果和文献来源。步骤2:逐篇评估文献质量。

A:确定文献证据水平,并分为8个证据水平(表1)。

B:严格评估每篇文献中的研究设计和方法,评价等级分为5级(表2)。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C:明确研究结果和统计学意义,是支持证据、不确定还是相反意见(表3)。

D:采用交叉表方式评价研究内容。例举除颤后应用胺碘酮和难治性心室纤颤室性心动过速(VFVT)使用血管加压素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评价(表4)。步骤3:确定推荐方案的临床循证等级。例如:除颤后应用胺碘酮以及难治性VFVT时,使用血管加压素作为Ⅱa类推荐治疗方案(表5)。步骤4并列出引用和剔除文献目录。步骤5会议上专家们对每个建议方案进行认真、热烈的讨论,归纳汇总,对具有争议的专题再进行讨论,由ILCOR工作组作推荐治疗方案的会议总结,最终提交指南写作组和期刊编辑逐条加工成文。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表1不同证据水平及其内容定义证据水平定义证据水平定义

水平1

随机临床研究或有确实疗效多个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水平5病例系列:同类病例收集,缺乏对照组的研究水平2小样本的随机临床或无显著疗效的研究水平6动物或机械模型研究

水平3前瞻性、设对照、非随机的队列研究水平7现有为其他研究目的资料推断,理论分析水平4回顾性、非随机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

水平8合理推测(共识)、以往制定的常规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表2研究设计、方法和评价等级研究内容等级优质好一般差不满意设计与方法非常适当的样本或模型,随机,设恰当的对照,并结果显著,准确资料在其等级中收集适当非常适当的样本或模型,随机,设恰当的对照,或结果显著,准确资料在其等级中收集适当设计适当,但可能有偏差或在一定条件下适当小样本或有明显偏差,在其等级中可控性差或资料及方法受限推断,无对照,脱离目标终点,或在其等级中可控性差或资料及方法欠缺表3研究结果及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统计学意义支持建议不能确定相反意见结果优于现有推荐指南结果,对临床有重要意义与推荐指南结果无区别不同于现有推荐指南结果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表4研究内容的交叉表评价证据质量优秀{Kudenchuk,1999#1053}B,C,E{Dorian,2002*#175}E{Somberg,2002}E好{Levine,1996#3104}E{Kowey,1997}E一般{Skrifvars2004}E{Petrovic,1998#11351}A{Somberg,2004}E证据水平

12345678注:A为自主循环恢复;B为存活事件;C为出院存活;D为神经系统功能完好;E为其他终点;#为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比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表5推荐方案的循证等级类别临床定义必需的证据水平Ⅰ类:肯定推荐,有优秀的支持证据●始终可接受,安全●明确有益●证实既有效又有益●必须用于适宜的临床适应证●1项或1项以上的Ⅰ类研究结果●研究结果始终为肯定而明确的Ⅱ类:可接受和有益的●可接受,安全●临床有效●尚不能最终确定●多数为阳性结果●缺少Ⅰ类研究结果或缺乏一致性结果●无有害的证据Ⅱa类:可接受和有益的,有好的支持证据●可接受,安全●临床有效●有选择性的治疗●通常证据水平较高●有持续阳性结果Ⅱb类:可接受和有益的,有一般性支持证据●可接受,安全●临床有效●为临床选择性或替代治疗●通常为较低或中等水平的证据●非持续的阳性结果Ⅲ类:不可接受,无益,可能有害●不可接受●临床无效●可能有害●非阳性的强证据水平结果●某些研究提示或确定为有害不能确定●研究处于初始阶段●连续的区域性研究●继续研究前尚不能作为推荐●个别的可用证据●高水平研究还在进行中●非持续或有矛盾结果●结果未受限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基本生命支持

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基本生命支持(BLS)仍是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中讨论和关注的重点。BLs包含初级A,B,C,D的步骤与方法,看似简单,但经科学证实并非是易事,更不是在操作上变化字母顺序的游戏。最基本的方法因其简单而又必须领悟,不能随意更改,无论对急救专业人员,还是参加教生的公众,标准如一。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1.气道开放与人工通气1.1抬颏-仰头法:早在50多年前此法便开始使用以帮助无意识患者开放气道。20世纪50年代末,PeterSafar最早证实了此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由于它的广泛使用,至今尚无任何证据提及需对此法予以更改,只是提示在头颈部有损害时应考虑使用托颈法。1.2手指清除口腔异物:现有的指南建议用指套或纱布保护手指以清除患者口中的分泌液体,清除固休物时可用另一只手分开舌和下领,用食指钩出。有报道用此法分别存在患者气道或急救者手指受伤的情况。1.3新的建议:如无头颈部损害,开放气道时应采用抬颊一仰头方法(Ⅱb类,证据水平3级)。如可见到液体、固体物阻塞无意识患者的气道,可采用手指清除法(不肯定,证据水平5级)。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1.4人工呼吸:①口对口人工呼吸:最初缓慢吹气时间应达2s以上,并见胸部抬高(Ⅱa类),按压/通气时方法相同。为使吹气时间按近2s,可跌读1001,1002(Ⅱa类)。②口对弄或口对气道插管呼吸:方法同口对口人工呼吸(Ⅱa类)。③无氧源的球囊一面革通气:潮气量大致为10ml/kg(700-1000ml),或成人球囊2/3体积被挤压陷,时间达2s以上(Ⅱa类)。④携氧(吸氧浓度>0.40,氧气流量从8~12L/min到30L/min)球囊一面革通气:较小的潮气童为6~7ml/kg(约400~600ml),或成人球囊1/2休积被挤压陷,时间1-2s(Ⅱb类)。1.5无人工通气的CPR:目前,尚无资料支持仅做按压的CPR较按压配合通气的CPR是同样有效的,故认为仅做按压的CPR并不是适宜的方法。只有当急教者不愿意为患者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作为替代方法单行心脏按压要比无所事事好,但此法可由从未经过CPR培训者使用(Ⅱb类)。无疑,因为已经证明按压配合通气的CPR可以增加复苏患者的存活率,因此,这种方法也是各种原因导致心搏骤停复苏时应选择的方法(Ⅱa类)。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2.胸外按压维持循环2.1胸外按压的标准方法:胸外按压迫使血液流经肺脏,配合人工通气使氧合血供应大脑和重要器官,直至自主循环恢复。因此,有节律、连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是至关重要的。按压的正确位置本身会影响到复苏的效果,通常手应放在胸骨下半部,简便的确定方法为两乳头间。按压幅度为4-5cm,以可触及到颈或股动脉搏动为有效。2.2有效的CPR:保障CPR的有效性是复苏成功的关键,专家们更加强调不间断的心脏按压,因此间断按压((hand-off)和通气时未按压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显然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按压/通气比例;二是电除颤中分析心律与电击所占的按压时间。指南2000中制定:心脏按压频率应为100次/min,无论单人或双人CPR,按压/通气比例均为15:2。2005会议上提出:用于人工通气((2次用16s)时间太长,实际操作中很难完成按压频率达100次/min的规定目标。新建议将按压/通气比例定为30:2,并认为其优于通气/按压比例2:30的顺序。事实上,按压/通气方式或通气/按压方式顺序的不同确实存在按压频率上的差别,如果将其看作连续的过程,首尾相继,差别意义不大,不会引起对下面BLS操作流程的误解。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每次通气占去4s时间,按压频率为100次/min,不同按压/通气顺序分析情况见表1。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2.3CPR辅助器械:阻力闷(ITD)和主动加压/负压(ACD)装王应用于复苏中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种器械使用可增加负压期的回心血流,增加相继加压时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4项适宜的人类研究(证据水平1-2级,质童优秀)及动物研究认为,ACD+ITD的CPR较标准CPR可增加脉搏幅度,其自主循环恢复(ROSC)、入院存活率以及1h和24h存活率均优于徒手CPR(I类)。

表12005会议1min内不同顺序CPR比较

通气/按压=2:30

按压/通气=30:22B8s30cc18s30cc18s2B8s2B8s30cc18s30cc18s2B8s2B8s13cc8s注:B为呼吸,cc为连续按压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3.电除颇的意义与进展3.1电除颧的意义:成人发生心室纤颤(室颤)配合CPR行电除如可增加ROSC和出院存活率(Ⅱa类,证据水平2,3,6)0应该在5min内完成除颤。基于一个优秀等级,证据水平1和多个不同证据水平的临床研究,自动休外除颤(AED)可改善院前心脏碎死患者近期或远期的预后,而由于80%的患者难以在家中行公众实施的除如(PAD)方案,使其有效性受到了限制。3.2电除勤的效率: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曾制定:在两次CPR间应连续3次电击,但这明显是基于单相波除颤,由于双相波应用而改变了除如的效率。Schneider等所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患者150J双相波与200~360J单相波除颇比较的研究,共入选115例患者,室如发生至首次除如时间9min,见表2.Higgins等所进行的一项前瞻、随机、双盲、设对照的临床研究,比较了单相波和双相波的效果,见表3.vanAlem等所进行的一项前晗、随机、双盲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单相波和双相波除颤的比较研究,见表4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例数(例)除颤成功率ROSC存活率1次3次入院出院单相波6744(66)49(73)35(52)31(46)18(27)双相波4844(92)46(96)39(81)33(49)16(33)P值0.0010.0020.0010.0020.45表2Schneider等单相波和双相波除颐效率例(%)除颤能量例数(例)1次除颤成功率200J单相波6861(90)130J双相波4739(83)200J双相波3939(100)1次除颇成功率ROSC人院存活出院存活单相波31(45)45(65)33(48)13(19)双相波35(69)31(61)20(40)7(14)P值0.010.620.350.46表3Higgins等不同能量单、双相波除颇效率例(%)表4vanAlem等单相波和双相波除颤效率例(%)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4.新推荐的BLS操作流程国际复苏联合会(OLCOR)在2005复苏指南会议上推荐了新的BLS操作流程(图1)。患者无反应开放气道检查生命指征CPR2:30直到电击或监测需除颤电击1次再连续做5组2:30CPR图1BLS的人员操作流程图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进一步生命支持:复苏后的治疗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通常人们习惯称基本生命支持(BLS)后为高级生命支持(ACLS)。习惯可以作为延用最强有力的理由,究其实际意义,何为ACLS?在完成BLS,即初级A、B、C、D(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心脏按压、电击除颤)的基础上,相继需要进行ACLS,也就是进一步的生命支持以及处理复苏后的问题。BLS成功的标志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这方面遇到的问题林林总总,最终的结论未必使人完全满意,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结果为其提供循证依据。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1.复苏药物的评价(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已广泛用于心肺复苏(CPR),虽然尚未有人类安慰剂的对比研究,却仍被认为对各类心律失常致心搏骤停是有效的。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的CPR指南推荐首次静脉推注(静注)肾上腺素标准剂量为1mg,且提出两次应用肾上腺素的时间间隔为3~5min;如1mg肾上腺素无效,使用更大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有效,应逐渐增加剂量(1、3、5mg),直接使用中等剂量(每次5mg,而非原来的1mg),也可根据体重增加剂量(0.1mgkg)。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是基于其可增加冠状动脉(冠脉)血流量,增强血管紧张度以利于促使ROSC。但有8个随机临床研究(9000多例心搏骤停患者入选试验)结果表明,与标准剂量组相比,初始大剂量组对患者出院存活率和神经系统恢复均无明显改善作用,故是否需要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至今尚难定论。其不利因素是可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在复苏后期可能导致高肾上腺素状态。肾上腺素仍作为复苏的一线选择用药,如果需要气管内给药时初始剂量至少应为2.0~2.5mg或0.3mgkg。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2)血管加压素:由于血管加压素可增加冠脉灌注压、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心室纤颤(室颤)幅度和频率及大脑供氧,可以在标准心脏按压、人工通气、除颤和注射肾上腺素无效时提高ROSC,因而被认为是与肾上腺素相比在心搏骤停时可能同样有效的一线选择药物。在1mg肾上腺素对ROSC无效时常可考虑应用40U的血管加压素。有研究发现,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搏骤停患者使用血管加压素组的入院存活率较肾上腺素组要高40%。并认为,心搏骤停患者CPR时潜在的缺血程度复杂,优先选择血管加压素要比使用肾上腺素效果好。但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有交互作用,特别是在长时间缺血情况下,两者联合使用的效果是单用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的3倍。一项1999—2002年涉及1219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中进行了随机分组研究。两组临床特征基本相同,主要终点为入院存活率,次要终点为出院存活率。589例用血管加压素40U,597例给予肾上腺素1mg。血管加压素组和肾上腺素组室颤患者入院存活率分别是46.2%和43.0%(P=0.48);两组无脉搏电活动患者的入院存活率分别是33.7%和30.5%(P=0.65)。而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血管加压素组的入院存活率显著高于肾上腺素组(29.0%比20.3%,P=0.02),出院存活率亦然(4.7%比1.5%,P=0.04)。在试验用药后尚无ROSC的732例患者中,加用肾上腺素可使血管加压素组的入院存活率(25.7%比16.4%,P=0.002)和出院存活率(6.2%比1.7%,P=0.002)均显著增加,而单用肾上腺素组入院和出院存活率均无增加;两组患者大脑功能恢复状态大致相似。血管加压素能否替代肾上腺素的结论悬而未决,起码二者同时使用要比单独使用对改善预后更加有益。若二者均使用后无效,再考虑使用其他药物。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3)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排血量的增加或降低取决于血管阻力、左心功能和机体反射。SBP<70mmHg(1mmHg=0.133kPa)的严重低血压和周围血管低阻力应是其适应证,相对适应证为低血容量。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可造成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故应慎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顽固性休克患者需要去甲肾上腺素的剂量为8~30µg/min。需要注意的是,给药时不能在同一输液管道内给予碱性液体,后者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失活。如果发生药物渗漏,应尽快给予含5~10mg酚妥拉明的生理盐水10~15ml,以免发生坏死和组织脱落。(4)多巴胺: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有A受体、B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作用。在复苏过程中,由于心动过缓和ROSC后的低血压状态,通常选用多巴胺来治疗。使用时多与其他药物(包括多巴酚丁胺)合用作为复苏后休克治疗的一种方案,可以纠正和维持体循环灌注和氧的供给。多巴胺推荐剂量为5~20µg·kg-

1·min-1,超过10µg·kg-1·min-1可导致体循环和内脏血管的收缩,大剂量多巴胺可引起内脏灌注不足。曾以2~4µg·kg-1·min-1用药剂量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尽管偶尔可见尿量增加,但并不代表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善,已不建议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2.抗心律失常药(1)利多卡因:荟萃分析表明,利多卡因可使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减少1/3,可使近50%的患者不再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但却未能使其总病死率降低。一项数据分析显示,利多卡因虽能降低室颤发生率,却同时有使病死率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心脏收缩力减弱有关。因其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已不建议给心肌梗死患者常规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另两项研究提示,利多卡因对终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无效,同时在治疗室速时,静脉注射普鲁卡因酰胺和索他洛尔较利多卡因效果更好。故认为,利多卡因对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速有效,主要为以下4种情况:①心功能正常;②心功能异常,但为单形室速;③QT间期正常;④Q-T间期延长。而利多卡因并非为首选药物。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

(2)胺碘酮:胺碘酮可作用于钠、钾和钙离子通道,对A受体和B受体也有阻滞作用,可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①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洋地黄无效时,胺碘酮可控制心室率。②对心搏骤停患者,如持续性室颤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素无效后,建议使用胺碘酮。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多形性室速和不明原因的复杂心动过速。④可作为顽固性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电转复的辅助治疗,及心房颤动(房颤)的转复药物。⑤可控制预激房性伴旁路传导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心室率。更适宜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如射血分数小于0.40或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征象时,应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一项随机、前瞻性、双盲、设对照的ARREST试验入选了504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两组室颤或室速均为3次电转复无效而接受胺碘酮或安慰剂治疗患者。给药或安慰剂时间分别为21.4min和20.5min,胺碘酮或安慰剂组入院存活率分别为44.0%和34.0%(P=0.03)。胺碘酮治疗被认为是提高入院存活率的独立指标(相对比值为1.6;95%可信区间为1.1~2.4;P=0.02),但出院存活率因例数关系未显示统计学差异。在另一项随机、双盲、设对照的ALIVE试验中,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组入选病例分别为180例和167例,均为院前室颤或室速3次电转复无效患者。从发病至给药时间为24min,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组入院存活率分别为22.8%和12.0%(P=0.009)。这一结果更加确立了胺碘酮在抗致命性心律失常中的重要位置。对电转复或血管加压素治疗无效的室颤或室速可应用胺碘酮。院前静脉使用胺碘酮治疗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较利多卡因或对照组能改善存活率,并能预防心律失常复发,但与利多卡因比较,胺碘酮有轻度降血压作用,故不支持在低温时使用胺碘酮。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3)阿托品:无论有无心脏活动,阿托品可以增加心搏骤停患者ROSC和存活率。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在使用肾上腺素后,使用阿托品组入院存活率为14.0%,而未用组为0。另一项前瞻、设对照、盲法电击致无脉性电活动动物研究显示,用阿托品可使ROSC率达91.0%。故认为心搏骤停患者使用阿托品可使ROSC和存活率增加;心搏骤停和缓慢性无脉电活动时使用剂量1.0mg静脉注射;若持续性心搏骤停,在3~5min内重复给药,仍为缓慢心律失常,可每间隔3~5min静注1次0.5~1mg,至总量0.04mgkg。总剂量3mg(约0.04mgkg)可完全阻滞人的迷走神经,完全阻断迷走神经的剂量可逆转心搏骤停。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3.复苏后的某些问题ROSC仍距离复苏最终的成功相差甚远,复苏患者能否生存出院,能否不留神经系统残疾,涉及复苏后的很多问题,明确的结论却不多,只能列举部分讨论颇为集中的内容。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摘要(1)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O2)并不能够反映静脉血低PO2或组织缺氧,也不能监测和反映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静脉血pH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比动脉血气更能反映组织的实际变化。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是反映心排血量的一项很好检测指标,但却与动脉PCO2无相关性;PETCO2监测可更安全、有效地评价CPR时心排血量,可作为CPR时ROSC的一项预后指征。(2)对心血管系统的评估:必须进行较完整心血管、系列生命体征和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