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荒诞派小说(教师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荒诞派小说(教师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荒诞派小说(教师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荒诞派小说(教师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荒诞派小说(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小说考题分类探究:荒诞派小说

一、文体介绍

1.文体概念

荒诞小说是指用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的小说。荒诞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

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来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将现实中的具体人物抽象化。现实存在的因素和非

现实虚幻的因素交织于一起,用写实的手法叙述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虽然看起来不真实,却开掘了主题

的深度。

荒诞小说与魔幻现实小说具有交叉性,其共同特点有二:一是给读者很强的虚构感,就思想而言,将

荒唐、人性异化成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作品被赋予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情调;

二是作品都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2.教材链接

教材小说名称作者小说主题

批判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真情人性不屑一顾的社会现象。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批判社会上的保守和反动势力。

二、考题探究

荒诞小说的文体性考题,主要有两个:真实与虚构、讽刺与幽默。

1,真实与虚构

考题指向小说的真实与虚构性探讨。就虚构性而言,小说一般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来叙述。

这些虚构性事实看似不切实际,但却是现实生活存在内容。小说正是通过这种夸大事实的变形叙述,来表

现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

2.讽刺与幽默

荒诞小说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考题一般会指向小说的语言特点及人物刻画,来

显示出其创作的特征。讽刺性主要表现在故事本性或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幽默性主要表现

在小说的语言诙谐方面。答题时,应侧重关注这些方面。

三、直击高考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后面试题。

文本一:

地洞

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葬,

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葬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

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

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

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

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

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

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辗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

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

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

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

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噢起我的

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

个中央广场。

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

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

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

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

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

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

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

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已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

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

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

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

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

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

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人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

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

(节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

文本二:

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

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

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

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

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

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

(节选自方英《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一以〈地洞〉为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

无需加工。

B.小说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

C.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

确定性。

D.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

了可读性。

【答案】A

【解析】A.文章的故事走向,后文的“我”一直在完善地洞。“完美”和“无需加工”都不符合故事

后文的内容。故答案为:A

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

间。

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

曲同工之处。

C.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

追求。

D.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

义相同。

【答案】C

【解析】C.地洞确实象征着“困境”,但是这种困境是人们异化之后的“恐惧”困境,它与《围城》

中的困境不同。《围城》的困境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它体现的是人们面对很多人和

事的矛盾困境。

故答案为:C

3.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

【答案】①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

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人”,

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

【解析】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了地洞,入口处覆盖苔葬以防被人发现,这都是为

了保护自己。又不断地完善地洞,建“安全的小道”“使我得到保护”;“设一个预备储粮站”准备充足

的食物,“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在洞口守护地洞,这些都体现了“我”

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

穿洞壁,向我逼近……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想象了很多“敌人”,

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

醉心于其味之杂;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

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我”对外界充满了疑惧与排斥,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

4.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

的体现。

【答案】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

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

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③社会空间。

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

“我”最后孑然一身。

【解析】文本二提到空间叙事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依次分析材料一即可。物

质空间。文本的地洞有入口,内部空间大,地洞里有暗道、广场、食物…….这是作者建构的一个实实在在

的物质空间,即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是这个物质空间的

主宰。心理空间。文本一以“我”的角度叙事,用了大量语言来呈现“我”的所思所想,建洞,守洞,护

洞,既是自我保护,也是“我”内心恐惧的体现。小说一直在写,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这是

通过“我”的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社会空间。文本一中的人际空间是简单而不正常的,“我”与“敌人”

是对立关系,就不会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我”又“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和其他人也是隔膜的;这

些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以致“我”最后子然一身。

四、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

饥饿表演近几十年来明显地被冷落了。早些时候,大家饶有兴致地自发举办这类大型表演,收入也还

不错。可是今天,这些都已毫无可能。

那时的情形同现在相比确实大相径庭。除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观众,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

的监督人员守在那儿。他们总是三人一班,日夜盯着饥饿艺术家,防止他用什么秘密手段偷吃东西。其实,

这不过是安慰大伙的一种形式而已,因为行家都晓得,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

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看守都能理解这一

点的。有些值夜班的看守就很马虎,他们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故意给他一个进食

的机会,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碰到这样的看守,饥饿艺术家真是苦不

堪言,这帮人使他情绪低落,给他的饥饿表演带来很多困难。有时,他不顾虚弱,尽量在他们做看守时大

声唱歌,以便向这帮人表明,他们的怀疑对自己是多么不公道。但这无济于事。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

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

诸如此类种种猜疑,饥饿艺术家似乎也难于摆脱。任何一位看守也做不到夜以继日、丝毫不间断地守

在饥饿艺术家身边,因此无人目睹过他是否确实持续不断地挨饿。只有饥饿艺术家自己心里最清楚,只有

他才算得上是对自己的饥饿表演最为满意的观众。但是由于另一种原因,他又从未满意过。或许他干瘦如

柴的躯体根本就不是由于饥饿所造成的,而是对自己不满所致的。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

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对此,饥饿艺术家直言不讳,但人们死活就是不信。

善意的说法还好,说他谦虚,可大部分人认为他自吹自擂,更有甚者说他是个骗子。所有这一切,饥饿艺

术家都得忍受着。

演出经理规定每轮表演最高期限为四十天,期限过后,他绝不让饥饿艺术家再继续挨饿,即使在世界

大城市里也是如此。经理这样做不无道理,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全城人的兴趣会通过四十天里越来越火的

广告充分被激发出来,而四十天后,观众就会感到疲倦,看表演的人数随之锐减。

在第四十天,笼子的门被打开,笼子四周插满鲜花,半圆形露天剧场里人海如潮,观众兴高采烈,乐

队奏着乐曲。两个医生走进笼子为饥饿艺术家做必要的检测,检测结果通过高音喇叭传遍剧场。随后,两

位女士走上前来,她们乐滋滋的,庆幸自己能被选中去搀扶饥饿艺术家离开笼子走下前面的台阶。台阶前

的小桌子上早已摆好了精心准备好的病号饭。为什么刚到四十天就停止表演呢。他本来能长期地、无休止

地饿下去。为什么恰恰要在他表演最紧要的关头停下来呢。他还没有真正精彩地表演过一回哩!经理双手

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

极易破碎的物品。他提议为观众干杯,据说此举是由饥饿艺术家给经理耳语出的点子,乐队憋足了劲演奏。

随后大家各自散去,没有人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不感到满意,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饥饿艺术家自己,他

总是不满。

有一天,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发现自己被那些热闹上瘾的观众忘却了,他们纷纷涌向其他

演出场所。演出经理领着他又一次跋涉了半个欧洲,他们想看看,是否能在某个地方重新找回逝去的狂热

和兴趣,然而他们一无所获。最终,他告别了经理一这位人生旅途上无与伦比的伙伴,受聘于一家庞大的

马戏团。

有一天,一只笼子引起了一位看管人的注意,他问为什么把一个好端端的笼子闲置着不用,对此无人

知晓。直到其中一位看见了记数的小牌子,他才猛然想起饥饿艺术家。人们用棍子拨开腐草,在里边找到

了他。

“你还一直不吃东西。”看管人问道,“你究竟什么时候才算完呢。”

“诸位,请多多原谅。”饥饿艺术家有气无力地低声细语,只有看管人才能听清他说的话,因为他把

耳朵贴在栅栏上。

“当然,当然。”看管人一边点头,一边把手指向额头,以此来暗示其他人,说明饥饿艺术家的身体

状况非常危险,“我们当然会原谅你。”

“我一直在想着,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确实也挺赞赏的。”看管人热情地说。

“可是你们不应该赞赏。”饥饿艺术家说。

“那么我们就不赞赏,”看管人说,“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赞赏呢?”

“因为我只能忍饥挨饿,我也没有其他办法。”饥饿艺术家说着,小脑袋微微抬起,嘴唇像要吻看管

人似的,直贴在他的耳根,生怕漏掉一个字,“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

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惹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是饥饿艺术家最后的几句话,然而,从他那瞳孔已经放大的眼睛里还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他还

要继续饿下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艺术家的饥饿有多重含义,既指其由于不进食而造成的身体饥饿,也指其因为一直对自己不

满而产生的精神饥饿。

B.经理在表演四十天后绝不允许艺术家继续挨饿,在表演结束仪式上对艺术家小心翼翼,说明他关心

艺术家的身体。

C.有些值夜班的看守故意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故意给他进食的机会,但结果

却弄巧成拙,他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饥饿艺术家。

D.饥饿艺术家是一位具有高洁情操和不懈追求的艺术殉道者的形象,他至死不渝,直到死亡的最后时

刻,眼里还有坚定的信念。

【答案】B

【解析】说明他关心艺术家的身体,错。经理的本意并不在此。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一个真实故事表现出现实社会的真相,荒诞的色彩表现出残酷的真实现状,创造出独特的艺

术效果。

B.艺术家认为“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叙述激起阅读期待,设置了悬念并

为后文揭示原因埋下伏笔。

C.小说中饥饿表演结束仪式的隆重热闹和饥饿艺术家临终前的落寞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饥

饿艺术家命运的思考。

D.饥饿艺术家希望延长表演时间,追求更高境界,艺术家所说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命需要的食

物,更是满足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精神食粮。

【答案】A

【解析】“一个真实故事”错,一个虚构的故事,有一定的现实真实性。

3.结合具体内容,概括饥饿艺术家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之处。(4分)

【答案】①他们都是最终被抛弃的小人物。格里高尔被家人抛弃,饥饿艺术家被经理和观众抛弃。

②他们都是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孤独的个体。格里高尔在房间里孤独死去,饥饿艺术家一生承受着各种

误解和猜疑。

③他们都在冷漠的关系中被异化。格里高尔被异化为赚钱养活家人的机器,饥饿艺术家被异化为消遣

娱乐的工具。

4.请从叙述的角度简要分析《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的真实感。(6分)

【答案】示例:①人物心理描写细腻真实。作者展开叙述,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地

展现给读者,表现人物的真实心理。

②情节发展符合生活常理。作者采用顺叙的方式,展现了饥饿表演由盛转衰的过程,情节发展合情合

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③叙述口吻自然平淡。作者运用平淡的叙述语气,叙述饥饿艺术家的人生惨剧,诚如发生在身边的极

其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给人真实感。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流光似水

加西亚•马尔克斯①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买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到卡塔古娜再买。”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

得坚决。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

他们在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纳两艘大游艇的棚舍。但是,他们在马德

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公寓五楼。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

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

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

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了。”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

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

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他们开着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期家居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

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都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

在干干的地上睡得像天使。

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得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

更糟糕?”“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桅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地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

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桅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

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

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孩子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达十二尺

的金光,房间里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可以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

东西。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得杰出奖。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

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他们的父母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

“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

再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

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里流泄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泻而下,金色洪流急奔大道,一

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面对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里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

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

不停地扇动。家居用品诗意盎然,好像长了翅膀,在厨房的上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

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色光海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

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

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打开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

为永恒。

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最终淹死在

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

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节选自《异乡客》,宋碧云译,有删改)

[注]:①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百年孤独》。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兄弟俩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齐声说”,体现了兄

弟俩执拗的性格特点。

B.文中划横线句子是兄弟俩母亲的抱怨之词,可以看出她十分清楚兄弟俩并不是真正的好学进取,而

是看重最后的奖励。

C.小说中多次出现“星期三”,这段时间正是兄弟俩学习划船的时间,隐喻着一个摆脱一切世俗束缚

与标准的自由时空。

D.小说以梦想成就卓越为主题,暗示父母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来追逐梦想,但在自由的同时,还

需要有节制的理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可以看出她十分清楚兄弟俩并不是真正的

好学进取”错误,由下文“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

一个金桅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可知,在父母没有答应的情况下,他们照样各获得一个金桅

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说明他们还是积极向上、好学进取的。故选B。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开头用“男孩子们”、“他们的爸爸们”等称谓,确定了全文的叙事角度,即始终从一个旁

观者的视角叙事。

B.小说通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故事,写孩子们的父母每星期三都去看电影,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

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多处以细节传神,通过对兄弟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以外在细节刻画人

物的内在特征。

D.小说采用“重复轮回”的时间设置,形成一个循环的叙事结构,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使故事情节

富有戏剧色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错误,根

据文章内容可知,对于兄弟俩的描写没有用“心理描写”。故选C。

3.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这是一个悲剧故事。①小说以孩子们因追逐梦想而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

令人悲伤、悲悯;②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

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示例二:这不是一个悲剧故事。①小说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

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星空的梦里;②孩子们在“光

海”里获得了永恒的自由与快乐,勇敢而执着追梦的他们或许能成功找到灯塔与彼岸。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按照题干要求可知本题应有两

种不同的看法:看法一认为这是悲剧,看法二认为这不是悲剧。阐述理由时,要结合小说中光海的象

征意义,集中阐释自己对于“孩子们溺死在光海中”这一结局的理解。看法一认为结尾是悲剧,这是

基于认为“孩子们溺死在光海”是真正的死亡,孩子们因追逐梦想而不幸丧命,而这正符合悲剧把美

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特质,充满了悲剧色彩;同时结尾处也提到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做梦的城市里,

而会“光海航行术”的孩子们已经溺死,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悲剧色彩,将孩子们的悲剧进一步上升

到了社会的悲剧。看法二人为不是悲剧,这是基于认为“孩子们溺死在光海”仍是一种象征,而不代

表真正的死亡,这里的“溺死”象征了孩子们迷失于天马行空的梦想中,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永恒”

的快乐和自由,虽然孩子们追逐梦想而迷失,但相比于现实中连梦都看不到的人来说,这未尝不是一

种幸福;同时结尾也描写了兄弟俩航海的行动,这其中也寄托着作者希望他们终有一天找到灯塔和彼

岸,摆脱迷失的愿望。

4.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

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请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依据。如“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②魔幻的

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之间没有违和感。如写“光海”里的潜游,漂浮着各种物件等情境真实生动,

让读者身临其境;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着现实生活。如在“光海”里航行,象征现实中人

类对梦想的追逐,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创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结合题干引用马尔克斯说的“在我的

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这句话,可知小说虽然是魔幻小说,但依然是对现

实生活的反映。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细节描写追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距离感,文本中“光海航行”

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文中写了孩子们在“光海”里潜游,漂浮着各种物件,如原文“豹皮

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家用

品诗意盎然……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等情

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宛若真实;魔幻的事物和现象需要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能够暗示现实

生活,理解文意后,不难发现在光里航行实则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假面

[俄]契诃夫

在某某公共俱乐部里,以慈善募捐为目的,举办了一次假面舞会。

深夜十二点时,几个不跳舞从而也没戴假面具的知识分子坐在阅览室一张大桌子的旁边,把鼻子和胡

子藏到报纸里,在看报、打盹。从大厅里传来舞曲的音响。仆役们常在门边跑来跑去,发出响亮的踏步声

和盘碟的叮当声。阅览室里却是一片静寂。

“到这边来玩,到这边来,朋友们!”伴随着一个低沉的声音,门打开了,一个宽肩、敦实的男子走

进阅览室来,他穿着马车夫的号衣,帽子上插着孔雀的羽毛,脸上戴着假面具。跟着他进来的是两个女人

和一个端着托盘的仆人。托盘上有一个盛着烈性酒的大肚瓶和三瓶红酒,以及几个杯子。

到这边来,这里凉快一些。”那位男子大声叫嚷,“把托盘放到桌子上去……而你们,几位先生,

请让开……这里没有你们的事了!”

说着,那男子身体一歪,手一挥,把那些杂志从桌子上扫掉。

“把托盘放在这里!而你们,读者先生们,请让开,这里不是看报和搞政治的地方……你们都别看了!”

“我请你安静一点。”其中的一个知识分子说,透过眼镜打量了一下戴假面具的人,”这里是阅览室,

而不是小吃部这里不是喝酒的地方。”

头上插着孔雀羽毛的男人猛地欠起身来,一下子从戴眼镜的先生手里把报纸夺了过来,那位先生被气

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您忘乎所以了,阁下!”他愤怒地说,“您把阅览室当成了酒馆,您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竟从我

手里把报纸夺过去!我不能容忍!您不知道您这是在跟谁较量,阁下,我可是银行经理热斯佳科夫!……”

“我可不管你是什么热斯佳科夫!至于你的报纸嘛,瞧,我可以给它这样的荣耀……”

那男子举起报纸,把它撕成了碎片。

“先生们,这是什么意思?”热斯佳科夫喃喃地说,一时被惊呆了,“这真荒唐……这……简直不可

思议我简直不明白个无赖闯到这里来还突然说出这种混账话。”

“什么是无赖?”插孔雀羽毛的男子大喊一声,火冒三丈,一拳打在桌子上,托盘上的杯子被震得蹦

起来,“你是在对谁说话?你以为我带着假面具,你就可以对我胡说八道了吗?尊敬的先生们,不开玩笑

了,我可没有心思跟你们闲扯。你们全都滚出去,赶快滚吧!”

“咱们这就等着瞧吧!”热斯佳科夫说道,激动得连镜片都蒙上了一层水汽,”去把叶夫斯特拉特叫

来!”

“叶夫斯特拉特!”俱乐部里响起了呼叫声,“叶夫斯特拉特在哪里?”

叶夫斯特拉特是一个穿警服的老头,他应声迅速来了。“请您离开这里!”他哑着嗓子说,瞪着一双

可怕的眼睛,抹了油膏的胡子在微微颤动。

“这可把我吓坏了!”那男子说,乐得哈哈大笑起来,“真的是把我吓坏了!你这愚蠢的东西,瞧这

胡子,就像猫胡子,两只眼睛就要鼓出来了……嘻——嘻——嘻!”

"少废话!"叶夫斯特拉特气得全身哆嗦,声嘶力羯地喊道,“滚出去!不然我就叫人把你扔出去!”

阅览室里响起了一阵无法想象的喧嚣声。舞会被霎时的一团混乱中断了,群众纷纷从舞厅拥向阅览室。

叶夫斯特拉特召集了在俱乐部的所有警察,并坐下来进行笔录。

“你写,你写。”戴假面具的人用手指在他的笔下指指点点地说,“现在我这个可怜虫将是什么下场

呢?我真是个可怜虫!哈哈。喂,怎么啦?笔录做好了吗?全都记上了?好吧,你们现在就瞧一瞧吧!...

那男子站起来,全身挺直,摘下自己的假面具。他露出了自己的醉脸,看着大家,欣赏所产生的效果。

他倒在圈椅里,高兴地放声大笑。而所产生的效果也的确非同寻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张皇失措地面面相

觑,脸色发白,有的还在挠后脑壳呢。叶夫斯特拉特像是干了意外的大蠢事的人那样,后悔地发出呷呷声。

大家都认出来了,这个爱胡闹捣乱的人正是当地的百万富翁、工厂主、世袭荣誉公民皮亚季戈罗夫。

“怎么样,你们走开还是不走?”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皮亚季戈罗夫问道。

那些知识分子一句话也不敢说,踮起脚尖,默默地从阅览室里走出去了。皮亚季戈罗夫随后便把门锁

上了。

“你当然早就知道这是皮亚季戈罗夫!”过了片刻,叶夫斯特拉特低声地沙哑地问那个仆人,“你为

什么不说?”

“吩咐不许说,长官!”

“吩咐不许说……等我把你这该死的家伙送进牢里几个月后,你就知道什么叫'不许说'了。滚出去!

而你们呢,诸位先生,你们倒好,”他又转过身来对那几位知识分子说,“居然造起反来了,连离开阅览

室十分钟都不肯!现在你们就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吧。唉,先生们,先生们我可不喜欢,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