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专练之人物形象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专练之人物形象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专练之人物形象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专练之人物形象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专练之人物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鉴赏诗歌的形象专练之人物形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噪。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虎,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

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

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

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

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

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

禁落泪。

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

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3分)C("以新雁自况,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错误)

16.(6分)①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风华正茂、

充满豪情的革命青年(2分);

陆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爰国诗人2分)。

②同:都是有理想有抱

负的爰国者形象(2分)。

评分建议:人物特点和人物身份各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期的作品。②戏马台:

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

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

首。

15.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日淫雨的状况,

以及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B."重阳""催醉"等词表明本词可能创作于重阳节宴会场合广霁"

字蕴含着词人欣喜之情。

C鬼门关外蜀江前"与首句"万里黔中件目呼应,更加具体地点

出了词人欢度重阳的地点。

D.本词气韵豪迈,讲究锻字炼句,语言新奇不落俗套,用典

自然贴切,在结构上抑扬有致。

16.本词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5A、

16①"莫笑"三句写词人虽然年老,但仍将黄菊插在头上,表现

了词人不从流俗、洒脱自适、不服老的形象。

②"戏马台"三句写词人要直追两谢之风流,要在重阳节骑马射

箭、创作诗词,表现了词人强烈自信和气度豪迈的形象。

【解析】

15.A."写出了……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错,"屋居终日似乘船"

一句写出了词人逼仄的居住环境,反映了他糟糕的生活环境。

故选Ao

16."莫笑"三句,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请看,老

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

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

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莫笑""君看",全是自负口吻。这

三句写出了词人的举止不俗、洒脱不羁。

"戏马台"三句,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骑马射

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

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

人物,更将豪迈气概和自信表现到极致。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白头吟①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嘤踝御沟上,沟水东西流②。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娥嫡,鱼尾何渔徒③!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释】①《白头吟》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西

京杂记》认为此诗是卓文君因为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而作。

②嘤踝[xiedi旬: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徘徊。御沟:流经御苑或环

绕宫墙的沟。东西流,即东流。③竹竿:指钓竿。嫡娥:同"袅袅",

动摇貌。征彼: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

求偶的象征隐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两句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

丽的容貌和纯洁美好的人,也喻指纯洁无暇的爰情,意蕴丰厚。

B."凄凄"四句写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希望能嫁得

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爰

情的渴望。

C.结尾四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

润鲜活,隐喻男女情欢意洽,指出真正的爰情应以情义为基础。

D.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四句一节,通过今与昔、现实

与理想不同角度的变换描写,层层推进,刻画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变

化历程。

16.《白头吟》是汉乐府古辞,与《氓》类似,讲述的都是爰情

悲剧,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比较《白头吟》与《氓》女主人公性格

方面的异同。

【答案】

15B

16、同:两首诗的女主人公都有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

点。(2分)异:《白头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1

分)女子的爰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1分)《氓》女

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1分)

形象更加丰富饱满。(1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①(其三)

苏轼

麻叶层层蕊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②捣勤③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

求雨,得雨后,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②青:指新麦;③勤:

干粮。

鹏鸽天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爰微

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

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词和辛词题材大体相同,都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语言

清新质朴,富有情趣。

B.苏词用泛出光亮的繁茂麻叶暗示"雨后",与辛词中"雨"所蕴

含的情感相同。

C.苏词中的'一村香"是从嗅觉角度着笔,而辛词是从视、听角

度描写田园风光。

D.苏词上片提及了村里煮茧、缭丝等农事活动,本词对农事

活动则并未涉及。

16.这两首词的下片都塑造了乡野老人的形象,其特点和作用

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B

【解析】苏词"麻叶层层蕊qing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

麻地铺着,麻叶、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写

出了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

出光亮的麻叶,就可知道这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

暗含了题目中"谢雨"之意,可理解为"乐景"。而辛词中"自从一雨花

零乱",则是写晚春风雨落花之景,春光将逝,可理解为"哀景",才

有下句的转折"却爰微风草动摇",作者关注到夏草初长的季节变化,

另赏一处美景。

16.【参考答案】

(1)①苏词塑造了年迈拄杖、摘取食物果腹的乡野老人形象。

老人白发苍苍,拄着藜杖,捋下新麦捣成干粮充饥。②表达了苏轼

爰护百姓、渴望丰收之情。

(2)①辛词塑造了热情待客的村居老人形象。老人几次三番

邀请,拄着藜杖出门迎接"我",在雨中躲避着行人辨认"我"。②体现

了词人对淳朴邻里的赞美,对邻里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的喜爰。

【解析】苏词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翻软饥肠",词人

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

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

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

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妙,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早曾给百姓造

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

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

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表达一份期待,也是对老

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爰民之意跃然纸上

辛词下片写野老邀请他小酌的事。"玉友二'‘溪毛"都是山里风味

酒菜,充满乡野气息。主人准备的酒菜微薄,却毫无愧色,一呼,

一荐,可见主人的热情,客人来这里小酌就是喜欢乡野本色酒菜。"殷

勤野老苦相邀"说明主人的淳朴好客,也表明自己是应邀而来的。最

后写野老可能是在家里等得不耐烦了,他拄着拐杖,到门前溪水上

的小桥旁站在桥头盼望客人的到来。也许他等了许久不见客人来,

过往的行人让他有几分失望,打算下桥回家,这时,稼轩来了,眼

花的野老还以为是行人,匆忙避让,转身想走,正转身间,忽然认

出是他请的客人来了,于是马上迎接客人。这里"忽避"和"却过"两个

词用得极妙,形成戏剧性转换,把野老眼花、失望、热情的心理活

动和迎客动作都表现出来了。凸显出了自己和普通农人的淳朴的友

谊。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2点给6分。每点中形

象1分,结合诗句1分,情感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依笫①行,冷磷依萤聚土睦。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夜归

[唐]白居易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镜辔珑璃②。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③笙歌散,画戟④门开蜡烛红。

[注]①第:代指竹杖。②珑璃:金、玉撞击声。③放:让,使。

④画戟:有彩画的戟,唐宋时做官署仪设之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诗第三句写村店在昏暗月色的衬托下显得寂静而冷清,但

在归客眼中,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B.周诗中的夜行人快至家门时夜已深,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

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C.白诗情感饱满,形象生动,意境丰富。中间两联既展现了大

自然的美景,又切合骑马夜归的主题,移步换景,转换流畅。

D.白诗以细腻沉郁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官府的情景,通过

景物描写,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16.这两首诗刻画的夜归者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

【答案】

15D

16、①周诗刻画的夜归者是思家怀乡、急于归家的游子形象。

"夜深归客"突出夜归者的思乡心切:倚筮行"勾画出归客深夜倚杖蹒

跚而行的艰难和劳累「冷磷依萤"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

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②白诗刻画的夜归者是欣

赏自然美景后从容闲适、怡然自得、内心宁静喜悦的形象。白诗颔

联写青山下一片松林,郁郁葱葱;明月当空,洁白的清光映照在十

里沙堤之上。景色清新明快,表现了诗人夜归时从容闲适、怡然自

上得的心境。

【解析】

15.D"细腻沉郁的笔触"错误,应是简洁明快的笔触。

16.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

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

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结合"夜深归客""依第行""冷磷依萤"

写出孤身夜行、急于归家的游子形象;结合"半醉闲行""十里沙堤明

月中",可得出"从容闲适、怡然自得"。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青云馆①

杜牧

虬蟠干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②强。

四皓③有芝轻汉祖,张仪④无地与怀王。

有连帐影罗阴合,枕绕泉声客梦凉。

深处会容高尚者,水苗三顷百株桑。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由宣州赴京,

途经青云馆。②百二:以二敌百,后多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

祖本纪》载!"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

秦得百二焉。"③四皓;秦末汉初的四名隐士,因不满秦朝暴虐而隐

居商山。④张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秦惠这王九年,入秦,以连

横之策受到重用,两度为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极写此地雄伟奇崛、艰难险恶的地理特点,干仞高的山

峰如虬龙盘踞,山间小路如羊肠般曲折回环,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关

隘险固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颔联用两个发生在此地的典故呼应上文,商山"四皓"以灵芝

为食佐证了第二句中的‘百二强",而"无地与怀王”则以张仪欺楚的故

事佐证此地实为"天府"之国。

C.颈联上句写客帐近云,萝蔓枝影摇曳,下句写泉声绕耳,客

梦依稀,表现了青云馆的高耸和清幽,但"客梦凉"一词却又透露出

惆怅与忧伤之感。

D.尾联写云萝泉石之中应该有品格高尚的人种植着三顷水田

与百株桑麻,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暗含诗人寄情山水

田园的归隐之心。

16.金圣叹如此评价诗中人物:"写商於人物,奇伟则为四皓,

谴诈则为张仪。彼皆遭逢事会,得以留名史册。若夫云萝泉石之中,

又有理乱一皆不与,姓字都无人道者。其人皆有三顷水田,百株桑

树,粗得饱暖,大足一生,此则真为冥冥高尚,而非我辈之所得慕

也。"请据此分析尾联中的“高尚者”与颔联中的“四皓""张仪"的不同。

【答案】

15B

16、①“高尚者"隐居山林的人生选择与社会"理乱"无关,"四皓"

是避秦乱而退居山林「张仪”则是出任秦相,急于事功;

②"高尚者"姓字无人知道,而"四皓"和"张仪"青史留名;

③"高尚者”在物质上没有追求只需"粗得饱暖,大足一生"即可,

与“四皓有芝"和"张仪”事功的追求不同;

④"高尚者"的境界令人向往,但却"非我辈之所得慕也",而"四

皓""张仪"或隐居、或求功,与之相同之辈,不在少数。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了第二句中的‘百二强',而'无地与

怀王'则以张仪欺楚的故事佐证此地实为‘天府'之国"错误。"商山’四

皓’以灵芝为食"佐证"天府"'无地与怀王”以张仪欺楚的故事佐证"百

二强"。

故选Be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金圣叹评价的句子并结合本诗,可以理解"高尚者”与商山

四皓、张仪的各自特点:

高尚者:"又有理乱一皆不与",表明高尚者的隐居并非因为"理

乱",而是其自身的人生选择「姓字都无人道者",表明高尚者寂寂

无名、无人知晓「其人皆有三顷水田,百株桑树,粗得饱暖,大足

一生”,表明高尚者在物质上没有过多的追求,只是粗有饱暖即可;

"此则真为冥冥高尚,而非我辈之所得慕也",表明高尚者有着极高

的境界,却不是让人仰慕的。

商山四皓、张仪:"彼皆遭逢事会,得以留名史册",商山四皓

因秦乱而隐居、张仪出任秦相,都因社会"理乱"而起都是有所求或

求名、或求功,并且商山四皓、张仪都在青史留名;"此则真为冥冥

高尚,而非我辈之所得慕也",人们不仰慕高尚者,所仰慕的却是商

山四皓、张仪这一类的人。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曲①(节选)

李嘉祐

江上淡淡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

可怜应是阳台②女,坐对鸠鸿娇不语。

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③魂。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被贬谪江南时期。②阳台:指富贵人家。

③帝子:帝王的子女。这里指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嫁给舜。

舜南巡苍梧而死,二人千里奔丧,抱竹痛哭,泪尽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芙蓉花"映衬浣纱女的美丽素洁,"独"写出浣纱女的

孤独又引发读者联想。

B."可怜”的意思是可惜,表现出诗人对浣纱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C.尾联中用"不堪论""苍梧秋色"来表现秋色的悲凉,用“帝子魂”

表现浣纱女的高贵身份。

D.与白居易借琵琶女表达自己命运悲凉一样,这首诗中的浣纱

女也可看作是诗人的化身。

16."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两句诗体现了浣纱女怎

样复杂、矛盾的心理?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5C

16、(1)心理。

①想见故乡之人又羞于对望。面对家乡的人,浣纱女掩面羞愧,

无颜见家乡父老。

②思念故乡又尽力掩饰。为了掩饰自己的情感,浣纱女回头流

泪。

(2)手法。

①动作描写。用"掩面""回首"等动作表现羞愧、掩饰自己的心理。

②情态描写。用"羞看"表现羞愧。

③比喻修辞。用"空山雨"比喻浣纱女思乡的悲伤。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用'帝子魂’表现浣纱女的高贵身份"错误。尾联用"帝子”的典

故主要表现浣纱女悲凉的命运,不是写其高贵身份。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以及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心理:

"掩面羞看北地人",面对家乡的人,浣纱女"掩面""羞看",表现

了她想见故乡之人又羞于对望,无颜见家乡父老的心理。

"回首忽作空山雨”,浣纱女回头流泪,回头是为了掩饰自己的

情感,流泪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她思念故乡又尽力掩饰的

心理。

手法:

"掩面""回首"运用动作描写「掩面"表现羞愧、无颜见家乡父老

的心理;"回首"表现掩饰自己思念故乡的心理。

"羞看"是情态描写,表现无颜见家乡父老的羞愧心理。

"空山雨"运用比喻修辞。把浣纱女的眼泪比作雨水,形象生动

表现出浣纱女思乡的悲伤之情。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其—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①。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②。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济潭鳍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林丘:指隐居的地方。②虚舟:语出《庄子•山木》: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愠心之人不怒。”大意是说虚

心可以远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前两联描写了张氏隐居环境的幽僻和诗人访求的艰

辛,与《其二》"时相见""晚兴留”透露的熟悉感不同。

B."伐木丁丁"句与"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春草鹿呦呦”与《短

歌行》的“呦呦鹿鸣"一样隐喻嘉宾,诗语婉约动人。

C.《其一》的“涧道""石门"与《其二》的“前村山路险"前后相

应,诗人以此来暗写对张氏的仰慕之情和相交的愉悦。

D.两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张氏交往过程,诗由七言变为五言,诗

歌节奏由因陌生、敬重带来的迟缓到后来相知甚欢的轻快。

16.通观两诗,简要分析张氏有哪些品性?

【答案】

15C

16、①轻视富贵,不贪恋金银财货;②明察世事「远害”有远

离灾祸,保护自身之意;③虚心大度,"虚舟”是咏胸襟旷达的典故;

④热情好客,天晚了还要邀人饮酒尽兴「‘杜酒""张梨"的典故也说明

了张氏的热情好客。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相交的愉悦"错误,"涧道""石门”"前村山路险”写出了诗人拜

访的艰辛,暗写诗人对张氏的仰慕之情,但未透露出相交的愉悦。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不贪夜识金银气",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

可知张氏轻视富贵,不贪恋金银财货;

"远害朝看麋鹿游"意思是"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

这里使用典故,《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

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

世谓仙鹿,这两句中使用典故来表现张氏的明察世事「远害”有远

离灾祸,保护自身之意;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意思是我乘兴而来,为您

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坐上一艘空船,在茫茫大海上漂

流。“泛虚舟",则表现"至行通神"张氏的飘逸与神秘。由此可以看出,

诗中的张氏是远离世俗,虚心大度、与世无争的隐士「虚舟”是咏

胸襟旷达的典故;

"邀人晚兴留",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

兴。"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杜康造的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

偏劳您来劝我;张公大谷之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张氏热情好客,天晚了还要邀人饮酒尽兴,"杜酒""张梨"的典故也说

明了张氏的热情好客。

九、阅读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菊潭【1】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

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

豪右【2】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昼下村稀。我虽禁

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

切莫违。期会丕可违,鞭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天澜令人悲。

注释:【1】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2】

最右:最族。

15.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才”句写诗人为无法在本地施展自己出众的才华而愁闷。

B."汝乡”两句写诗人询何乡中孤苦贫穷的人是否被豪族欺负。

C."白昼"句写东边州县官吏很少白天下乡,不打扰百姓生活。

D."努力”句写诗人殷切期望农人能够通过努力劳作摆脱饥寒。

16.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借"东州长官"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

不力。

B.诗中“星火"比喻军租重、逼迫急,较《陈情表》"急于星火"

的内涵丰富。

C.诗人反复强调"切莫违""不可违",其中蕴藏沦复杂而矛盾的

心理。

D.本诗记叙了诗人与乡里父老有问有答的交流经过,文字浅近,

通俗易懂。

17.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答案】

15A、

16C、

17参考答案:

可亲可敬的官吏形象:深入乡间体察民情,有造福百姓的责任

感;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鼓励百

姓努力耕织,劝勉按期缴纳军租。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皇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与令诗都以古代歌曲名作为标题,都将少年作为直接的

描写对象。

B.王诗与令诗的“咸阳”是指唐都长安,都直接反映了当时的国

家局势。

C.王诗的少年是以群体形象出现的,而令诗则着重描绘个体的

具体形象。

D.王诗描绘了明丽的环境,令诗则以"霞""霜""秋风"设定了苦

寒的背景。

16.两首诗中的少年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王诗少年豪纵不羁,意气风发。少年饮酒"斗十干",纵

情豪饮,少年相逢把酒言欢,体现出少年豪爽不羁、意气风发的形

象。②令诗少年英勇豪迈、以身许国。少年身携弓剑,远离故乡,

立志为国收复河;皇地,体现了少年英勇豪迈,以身许国的形象。

【解析】

15.【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

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

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解答】

B读者可以从“咸阳游侠"隐约感受到国家的安定,从"走马出咸

阳”可以感受到国家正遭受战火,但不是直接反映国家局势。

16.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和比较阅读的能力。鉴赏诗歌

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

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

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

景。王诗少年豪纵不羁,意气风发;令诗少年英勇豪迈、以身许国。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试题。

瑞鹏鸽•观潮

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①醉,齐声

争唱浪婆②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③曲,尊前

还唱使君④诗。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周⑤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