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2024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留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宅兹中或(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据此可知A.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国家已经出现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C.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 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始于商周时期2.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据此可知,秦、楚兴修水利的目的之一是()A.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B.服务于斗争的须要C.便利商品贸易流通 D.治理河湖洪水泛滥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见“克己复礼为仁”,庄子提倡“乘物游心,亲近自然”,韩非子强调“抱法处势”。蕴涵在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A.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 B.解决民众基本的生存问题C.实现志向的社会人格 D.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4.西汉建立后,从刘邦称帝始,到汉武帝即位之初,中经惠、文、景三帝,大约六七十年间实行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做法A.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 B.反思了秦朝灭亡的教训C.反映了抑制王侯势力的意图 D.缓和了统治集团的冲突5.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经济实力膨胀,大地主土地全部制不断发展,豪族地主通过购买、掠夺等方式兼并、抢占民田,建立起庄园经济。这一现象导致了A.土地性质发生变更 B.个体农耕经济衰退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6.东晋政府为了照看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状况导致()A.户籍体制的混乱 B.中心权力的减弱C.赋役制度的瓦解 D.郡县制度的崩溃7.786年,京城军粮无法保证。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唐朝后期()A.政权存亡依靠藩镇 B.藩镇割据日益严峻C.衰败趋势渐渐明显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8.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更趋势反映了()A.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增加 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更 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9.如表为北魏至唐代有关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受田规定的变更表。据此可知,当时朝代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夫同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北齐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夫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北周未有明文规定未有明文规定隋代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夫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唐代不受田不受田A.社会结构日益僵化 B.世家大族走向没落C.人地冲突得到解决 D.犁耕技术渐趋成熟10.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齐竞陵王萧子良为首佛门信徒与无神论者范缜的大论、佛道围绕“老子化胡”问题的争辩及佛儒关于“沙门是否拜王者”和“沙门视袒服”的争辩。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企图限制士人 B.三教合—趋势凸显C.思想领域较为活跃 D.佛教占据优势地位11.史载,陆九渊与皇帝论对时,在其第一篇札子中,陆九渊明确地说:“(陛下)临御二十余年,未有(唐)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军民同心同德)之实,可谓寒心!”陆九渊发表此言论的背景是()A.金人南下导致南宋偏安 B.策问成为科举主要形式C.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 D.心学理论得到政府提倡12.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全部,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没有变更积贫积弱的局面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须要13.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A.反映了专制权力下移 B.成为农夫起义的导火索C.阻断了经济资源的流通 D.进一步强化了中心集权14.许衡在《时务五事·立国规模》的上书中写道:“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许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好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下列关于“国朝”的统治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御史台主管监察B.管理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是宣政院C.实行刺史制以加强对地方的限制D.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15.《皇明名臣经济录》中记载,“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在此情境下,明朝设置了巡抚制度,并逐步演化成为明朝重要的监察制度。由此可知,巡抚制度()A.健全了明朝的中心官制 B.利于削减地方割据风险C.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第Ⅱ卷非选择题留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协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抗拒意识,在文化上实行特殊优容的看法。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汲取各国的士人担当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材料二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化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与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与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实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实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心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肯定的主动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免费下载公众号《中学僧试卷》——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探讨——以俺答封贡为例》(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对其简要评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督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流淌”的宋朝材料一“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以上两句材料均出自《宋史》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宋)朱彧《萍洲可谈》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宋会要辑稿》材料二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尚书左选925138086尚书右选7721051684侍郎左选94586926622侍郎右选415117023484——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材料三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躲藏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流淌”是宋朝社会变更的典型特征,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流淌”的宋朝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精确,逻辑清楚)

历史答案第I卷选择题1.下图为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宅兹中或(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据此可知A.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国家已经出现 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C.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 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始于商周时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何尊”铭文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铭文中还记述了周武王确定建都于成周(洛阳),说明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故选C;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国家,解除A;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解除B;夏朝我国已经驾驭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解除D。【点睛】2.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据此可知,秦、楚兴修水利的目的之一是()A.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B.服务于斗争的须要C.便利商品贸易流通 D.治理河湖洪水泛滥【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秦、楚基于“天下并”“入郢”“略吴疆”等须要兴修都江堰、子胥渎等水利工程,反映出当时兴修水利的目的之一是,服务于斗争的须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秦楚兴修水利是为了推动小农经济发展,解除A项;便利商品贸易流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且与“天下并”“略吴疆”等不符,解除C项;治理河湖洪水泛滥与“决期思之水,而灌雩之野”冲突,解除D项。故选B项。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见“克己复礼为仁”,庄子提倡“乘物游心,亲近自然”,韩非子强调“抱法处势”。蕴涵在这些思想中共同追求是A.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 B.解决民众基本的生存问题C.实现志向的社会人格 D.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礼乐秩序渐趋崩溃,代表不同阶层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个人修养或规范个人行为动身,力图通过实现志向的社会人格,复原社会秩序,提出了不同的社会主见,故C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主见;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4.西汉建立后,从刘邦称帝始,到汉武帝即位之初,中经惠、文、景三帝,大约六七十年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做法A.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须要 B.反思了秦朝灭亡的教训C.反映了抑制王侯势力的意图 D.缓和了统治集团的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是因为秦朝速亡的事实对汉初统治者的深刻教训及应对汉初严峻的经济形势,B正确;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推行,认同王国力力的发展,赐予王国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A、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间的冲突,D错误。5.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经济实力膨胀,大地主土地全部制不断发展,豪族地主通过购买、掠夺等方式兼并、抢占民田,建立起庄园经济。这一现象导致了A.土地性质发生变更 B.个体农耕经济衰退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建立庄园,这就导致大量的自耕农破产,从而使得个体农耕经济衰退,B项正确;土地性质并没有发生变更,解除A项;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是在宋代,解除C项;这一现象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解除D项。故选B项。6.东晋政府为了照看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状况导致()A.户籍体制的混乱 B.中心权力的减弱C.赋役制度的瓦解 D.郡县制度的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白籍是东晋政府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于是在东晋时期形成了黄、白籍两种户籍体系。在郡县制度大坏的状况下,东晋面临外有逼境胡兵,内有难驭权臣,,各行其政的地方政权给中心政府呈报的侨户户籍,既不系统又不完整,致使中心权力减弱,B项正确;A项是材料现象,设问强调本质,解除A项;赋役制度没有瓦解,解除C项;材料是户籍制度,不是郡县制度崩溃,解除D项。故选B项。7.786年,京城军粮无法保证。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唐朝后期()A.政权存亡依靠藩镇 B.藩镇割据日益严峻C.衰败趋势渐渐明显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京城军粮缺乏,须要地方节度使接济,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心对于地方的依靠程度较高,衰败趋势渐渐明显,C项正确;A项表述肯定,解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藩镇割据,解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对比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解除D项。故选C项。8.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更趋势反映了()A.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增加 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更 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分科选拔精通经义、策略、法律、算数的专业化的技术官僚。明朝时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表明科举制由选拔技术官僚转向选拔具有价值立场(即信奉儒家义理)、政教兼通(即兼通行政和经学文教)的领导型官僚。从唐朝到明朝,科举制度由分科取士逐步演化为专以进士科(主要考经义)取士,所反映的是科举官僚政治角色的转化,C项正确;唐代和明代都实行科举制,只是考试科目和内容有变更,从中看不出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增加,解除A项;儒学统治地位在汉朝以后就逐步确立,唐代和明代都以儒学为正统,解除B项;材料反映科举考试科目和内容的变更,不能体现程序走向完善,解除D项。故选C项。9.如表为北魏至唐代有关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受田规定的变更表。据此可知,当时朝代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夫同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北齐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夫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北周未有明文规定未有明文规定隋代限60—300人,受田数与农夫同一头受田60亩,限4牛唐代不受田不受田A.社会结构日益僵化 B.世家大族走向没落C.人地冲突得到解决 D.犁耕技术渐趋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数据可知,隋代以前奴婢和耕牛都有受田,唐代奴婢和耕牛均不受田,结合所学可知,奴婢和耕牛主要集中在世家大族手中,奴婢和耕牛均不受田,说明政府对世家大族的打击,必定会导致世家大族的没落,B项正确;材料数据是北魏至唐代均田制之下的受田变更,与社会结构无关,解除A项;依据所学学问,中国古代社会人地冲突始终存在,并没有解决,解除C项;材料主旨是均田制的演化发展,没有涉及农业技术问题,解除D项。故选B项。10.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齐竞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门信徒与无神论者范缜的大论、佛道围绕“老子化胡”问题的争辩及佛儒关于“沙门是否拜王者”和“沙门视袒服”的争辩。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企图限制士人 B.三教合—趋势凸显C.思想领域较为活跃 D.佛教占据优势地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环境动荡,导致政府对思想专制减弱,思想领域呈现活跃的趋势,因此出现材料中各家学派辩论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与政府企图限制士人的说法无关,解除A项;材料与三教合一的趋势无关,解除B项;当时仍旧是儒家思想占据优势,解除D项。故选C项。【点睛】11.史载,陆九渊与皇帝论对时,在其第一篇札子中,陆九渊明确地说:“(陛下)临御二十余年,未有(唐)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生聚教训(军民同心同德)之实,可谓寒心!”陆九渊发表此言论的背景是()A.金人南下导致南宋偏安 B.策问成为科举主要形式C.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 D.心学理论得到政府提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版图未归,仇耻未复”,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靖康之耻,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偏安江南一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政府轻徭薄赋财力匮乏的信息,解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提倡心学理论,解除D项。故选A项。12.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全部,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没有变更积贫积弱的局面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须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实行的国家专卖制度使得民间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官府垄断下的商业贸易比大商人“较固取利”给市场交易增加的成本是有过之而不及的,均输法操控供求关系、规定市场价格,无法应对新问题,这些均反映了民间商品货币经济被严峻破坏,C项正确;损害权贵的利益,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本意,解除A项;这种专卖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没有变更积贫积弱的局面,解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须要,解除D项。故选C项。13.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A.反映了专制权力的下移 B.成为农夫起义的导火索C.阻断了经济资源的流通 D.进一步强化了中心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可得出,打破各省的地形阻隔,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样便于中心对地方的限制,防止地方利用山川地势形成割据,从而加强了中心集权,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心集权,不是皇权,解除A项;这一做法与农夫起义无关,解除B项;经济联系仍旧存在,并不会因此而阻断,解除C项。故选D项。14.许衡在《时务五事·立国规模》的上书中写道:“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许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好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下列关于“国朝”的统治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御史台主管监察B.管理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是宣政院C.实行刺史制以加强对地方的限制D.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仍处远漠,无事论此”等信息可推断这里的“国朝”指的是元朝。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D项正确;御史台在元代以前已有设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解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藏族政教事务的中心官署,解除B项;刺史制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非元朝的统治措施,解除C项。故选D项。15.《皇明名臣经济录》中记载,“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在此情境下,明朝设置了巡抚制度,并逐步演化成为明朝重要的监察制度。由此可知,巡抚制度()A.健全了明朝的中心官制 B.利于削减地方割据风险C.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三司制度权力制约,缺少相互的协调,在重要事项的治理上往往出现相互推诿和掣肘的问题,因而设置了巡抚制度,达到中心监察地方权力的作用,还逐步承接和集成了地方治理的权力,所以有利于削减地方割据的风险,B项正确;巡抚制度属于地方官制,解除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表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解除C项;“基层社会治理”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留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协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抗拒意识,在文化上实行特殊优容的看法。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汲取各国的士人担当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材料二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化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与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与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实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实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心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肯定的主动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探讨——以俺答封贡为例》(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对其简要评价。【答案】(1)缘由: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笼络东方六国学问分子、消弭六国抗拒意识的须要;巩固大一统中心集权统治的须要。(答出两点即可)(2)特点:规范完备;议题广泛,主要探讨国家重大事务;参与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地点相对固定。(答出两点即可)评价:廷议制度具有民主议事的形式,对专制皇权起到了肯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为君主决断供应参考,提高决策科学性;明代以后皇权的强化确定了其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后期渐渐沦为党争的工具。(答出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缘由:依据材料“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可归纳出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依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抗拒意识”可归纳出笼络东方六国学问分子、消弭六国抗拒意识的须要;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巩固大一统中心集权统治的须要。【小问2详解】特点:依据材料“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可归纳出规范完备;依据材料“廷议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可归纳出议题广泛,主要探讨国家重大事务;依据材料“参与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可归纳出参与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依据材料“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实行”可归纳出地点相对固定。评价:依据材料“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心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肯定的主动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和所学学问可知,可从肯定程度上限制皇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际作用有限及党争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督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存在弊端;社会冲突尖锐;政府财政收入削减。(2)意义:推动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有利于放松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肯定程度变更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解析】【小问1详解】依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存在弊端;依据材料“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督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百无四五”,可知社会冲突尖锐;政府财政收入削减。【小问2详解】依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可知推动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有利于放松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依据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知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肯定程度变更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结合史实可知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18.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流淌”的宋朝材料一“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以上两句材料均出自《宋史》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宋)朱彧《萍洲可谈》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宋会要辑稿》材料二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尚书左选925138086尚书右选7721051684侍郎左选94586926622侍郎右选415117023484——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材料三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躲藏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流淌”是宋朝社会变更的典型特征,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流淌”的宋朝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精确,逻辑清楚)【答案】示例:对宋朝社会“流淌性”的解读(解读应当包含以下三部分:表现、成因及其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