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如果去重温费孝通1948年所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可能会发现,即使70多年过去了,书中所描述的那个中国社会结构似乎依旧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费孝通想用“捆柴”的比喻来表明,西洋社会结构往往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之间有清楚的界限,不会模糊。B.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组建的交往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势力的大小。C.费孝通认为,随时随地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不同,自我主义讲交情,个人主义争权利。D.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熟人社会”,意味着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猢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B.微信圈层是指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以熟人关系为前提,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C.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材料二举微信圈层为例讨论在现实的层面的新的差序格局。D.“入则孝,出则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两句皆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判断下列微信群中不属于同类的一项是A.“每日一交作业”群B.“长沙老乡”群C.“人力资源互助”群D.“抗疫志愿者”群(4)结合材料一,请用一句话为“差序格局”下个定义。(5)《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判案”一节中,冯家和薛家为买一个丫头英莲(贾雨村故交甄士隐之女)发生争执,薛蟠命手下打死冯公子。贾雨村正欲发签抓捕薛蟠,门子制止了他,并拿出了“护身符”(里面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权势)。贾雨村向冯家说薛蟠已死,多赔了一点银子给冯家,官司就此罢休。请你结合材料一来分析一下情节。(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截击孙犁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节选自《吴召儿》)(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既交代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示了人们为保卫家园而奋起抗日的原因。B.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快速成长,不再害怕恶劣的天气。D.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息息相连。B.小说善用侧面烘托手法,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C.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述了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D.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吴召儿的人物形象。(4)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写得却不那么血腥残酷,而是洋溢着诗意与温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赫以兵遇赵于长平。(摘编自《战国策•赵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B.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C.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D.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谢于秦”和“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的“谢”字都是道歉的意思。B.平阳君中的“君”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C.“臣闻圣人……”中的“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D.“敝邑之王”中“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利,不守盟约的情况,为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B.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十分高兴,这说明赵王目光短浅,被眼前的利益诱惑。C.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地分析了形势但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D.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已经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②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5)冯亭派使者把上党之地送与赵国,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地名,位于宜昌之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其感情基调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然不同。B.首联引用老莱子彩衣娱双亲的典故后发出感叹,既揭示了战争中天伦孝道难见的现实,又暗扣诗题中的“觐省”之意。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两句结构对仗、意义相承。用一个问句,表示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2)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谁主沉浮?(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广纳贤才的句子是:,。(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向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再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①______,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②______,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③______。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年来,消费者愈加追求精米白面带来的好口感。但是加工精度较高的面粉与全麦粉相比,蛋白质、维生素B1、铁、钙、锌等分别损失了15%、83%、80%、50%、80%。可见,①。不仅如此,主食精细化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吃得大精制,很多食材被端上餐桌之前,就已经被当成残次品扔掉了。同时过分精制的饮食,②,导致牙齿和面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从而对美容也没有好处。相对于细粮来讲,粗粮膳食纤维含量高,更容易给人带来饱腹感,但膳食纤维摄入过多,不利于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所以,③。粗茶淡饭总相宜,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应逐渐从营养健康的理念出发,形成一种新的认识。(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代高中生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什么?有人说是自强不息,有人说是善于合作,有人说是敢于创新,有人说是……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合乎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如果去重温费孝通1948年所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可能会发现,即使70多年过去了,书中所描述的那个中国社会结构似乎依旧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DA.费孝通想用“捆柴”的比喻来表明,西洋社会结构往往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之间有清楚的界限,不会模糊。B.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组建的交往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势力的大小。C.费孝通认为,随时随地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不同,自我主义讲交情,个人主义争权利。D.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熟人社会”,意味着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猢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B.微信圈层是指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以熟人关系为前提,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C.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材料二举微信圈层为例讨论在现实的层面的新的差序格局。D.“入则孝,出则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两句皆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判断下列微信群中不属于同类的一项是BA.“每日一交作业”群B.“长沙老乡”群C.“人力资源互助”群D.“抗疫志愿者”群(4)结合材料一,请用一句话为“差序格局”下个定义。(5)《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判案”一节中,冯家和薛家为买一个丫头英莲(贾雨村故交甄士隐之女)发生争执,薛蟠命手下打死冯公子。贾雨村正欲发签抓捕薛蟠,门子制止了他,并拿出了“护身符”(里面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权势)。贾雨村向冯家说薛蟠已死,多赔了一点银子给冯家,官司就此罢休。请你结合材料一来分析一下情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4)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来辨别,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然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D.“意味着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于文无据。故选D。(2)B.范围缩小,微信圈层不仅指个人,还指组织。故选B。(3)B.“长沙老乡群”属于原生圈群。故选B。(4)根据原文“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可以概括出“差序格局”的基本特征,然后按照下定义的格式去作答即可。(5)根据链接“贾雨村正欲发签抓捕薛蟠,门子制止了他,并拿出了‘护身符’(里面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权势)。贾雨村向冯家说薛蟠已死,多赔了一点银子给冯家,官司就此罢休”,再结合原文“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可知,这一情节体现了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的特点。根据链接“贾雨村向冯家说薛蟠已死,多赔了一点银子给冯家,官司就此罢休”,可知贾雨村与这个案子毫无关系,但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体现了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中间的势力越雄厚,外圈就越大的特点。答案:(1)D(2)B(3)B(4)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伸缩性的同心圆波纹性质的社会结构。(5)①体现了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的特点。贾雨村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讲人情,讨好薛家。②体现了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中间的势力越雄厚,外圈就越大,连外圈本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借这个判案的机会成为这个格局中的一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截击孙犁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节选自《吴召儿》)(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既交代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示了人们为保卫家园而奋起抗日的原因。B.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快速成长,不再害怕恶劣的天气。D.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息息相连。B.小说善用侧面烘托手法,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C.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述了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D.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吴召儿的人物形象。(4)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写得却不那么血腥残酷,而是洋溢着诗意与温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可以借助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作者议论和文中评价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解答】(1)C.“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快速成长,不再害怕恶劣的天气”错,吴召儿常遇到暴雨天气,“今天更不会害怕”,说明以前也不害怕。(2)B.“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错,原文“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有对日军正面的描写,只是很少。(3)机智敏捷。“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了解敌情,知道改走山梁;“‘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截击时反穿红棉袄,不惹眼,体现机智。“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行动敏捷,像一只逃散的小白羊,在乱石尖上跳跃前进。热情负责。“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面对危险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总是有说有笑,冲在前面,洋溢着热情,体现责任感。勇敢无畏。“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她带领战士们躲避敌人扫荡,带头冲锋陷阵,截击敌人,丝毫没有女性的柔弱。(4)情节方面,“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充满温情的日常生活写得多,战争场面写得少(或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或者答:日常生活与革命生活的融合。如做午饭、赶羊,这些乡村的日常生活,与截击敌人融合在一起,淡化战争的险恶。)人物形象方面,“‘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人物的塑造突出活泼热情、乐观勇敢的性格特点。通过吴召儿与她姑父及战士有说有笑的对话描写,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敌人来犯,她只身前往截击,展现了女英雄的大无畏精神。语言方面,注重简洁优美的诗意化表达。“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如明明是狂风暴雨,却说“像钻进了水帘洞”;又如坐在平石上,“像活在天空里”。环境描写方面,“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注重营造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如开头对吴召儿姑家庄园的描写。答案:(1)C(2)B(3)机智敏捷。了解敌情,知道改走山梁;截击时反穿红棉袄,不惹眼,体现机智。行动敏捷,像一只逃散的小白羊,在乱石尖上跳跃前进。热情负责。面对危险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总是有说有笑,冲在前面,洋溢着热情,体现责任感。勇敢无畏。她带领战士们躲避敌人扫荡,带头冲锋陷阵,截击敌人,丝毫没有女性的柔弱。(4)情节方面,充满温情的日常生活写得多,战争场面写得少(或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或者答:日常生活与革命生活的融合。如做午饭、赶羊,这些乡村的日常生活,与截击敌人融合在一起,淡化战争的险恶。)人物形象方面,人物的塑造突出活泼热情、乐观勇敢的性格特点。通过吴召儿与她姑父及战士有说有笑的对话描写,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敌人来犯,她只身前往截击,展现了女英雄的大无畏精神。语言方面,注重简洁优美的诗意化表达。如明明是狂风暴雨,却说“像钻进了水帘洞”;又如坐在平石上,“像活在天空里”。环境描写方面,注重营造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如开头对吴召儿姑家庄园的描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赫以兵遇赵于长平。(摘编自《战国策•赵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B.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C.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D.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入谢于秦”和“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的“谢”字都是道歉的意思。B.平阳君中的“君”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C.“臣闻圣人……”中的“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D.“敝邑之王”中“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利,不守盟约的情况,为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B.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十分高兴,这说明赵王目光短浅,被眼前的利益诱惑。C.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地分析了形势但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D.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已经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②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5)冯亭派使者把上党之地送与赵国,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综合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以佐秦”是“出锐师”的目的,关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D;“秦战不利”表意完整,“因”是连词,用于句首引出下句,“因转”与下句“与楚”联系紧密,“因转”前断开,排除B。译文:从前秦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利,韩国因此反与楚国联合,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故选:C。(2)C.“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有误,圣人一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专指孔子;三指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不是指孔子,这里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故选:C。(3)C.“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地分析了形势”分析有误,从原文“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来看,这里没有比较秦赵的国力。故选:C。(4)①悉:全部;发:征发;卒:保全、守住。译文: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②被:承受;虽:即使;小弱:弱小的国家。译文: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5)据原文“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可知,冯亭觉得自己无力守住上党,还希望将矛盾转移,想给予利益,让赵国与秦国争利,借助赵国对付秦国。答案:(1)C(2)C(3)C(4)①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②秦国承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5)①冯亭无力守住上党;②欲转移矛盾,借助赵国对付秦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地名,位于宜昌之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其感情基调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然不同。B.首联引用老莱子彩衣娱双亲的典故后发出感叹,既揭示了战争中天伦孝道难见的现实,又暗扣诗题中的“觐省”之意。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两句结构对仗、意义相承。用一个问句,表示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2)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进行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A.“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分析有误,诗歌中没有表现与友人的难分难舍之情,而是对友人的牵挂与担忧。故选A。(2)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中的“静”字,突出了滩声汩汩,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颈联虚实结合、视听结合,第五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白马江寒树影稀”为实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滩声”为有声之景,为听觉;“树影稀”为视觉,故这两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答案:(1)A(2)①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②听觉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③动静结合(或以静衬动)。前后两句一动一静,滩声汩汩,秋意深浓,表现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译文: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赏析: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广纳贤才的句子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向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解答】故答案为:(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重点字:寥)(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重点字:厌)(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再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①______,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②______,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③______。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语境,再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长句变短句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注意长句变短句的方法,主要有抽取法、分述法、解说法。(3)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先明确具体的修辞手法,再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空,蜂拥而至:像蜜蜂一样一拥而来。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来到。也作“蜂拥而来”。语境是用拟人化的写法,说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纷纷跟风出版,故填“蜂拥而至”;第二空,海底捞针:比喻极难找到。语境是说“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很难,故填“海底捞针”。第三空,屡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