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二调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ㅤㅤ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ㅤㅤ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ㅤㅤ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专业一对一老师上门扫码了解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ㅤㅤ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ㅤㅤ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ㅤㅤ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ㅤㅤ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材料二:ㅤㅤ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入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ㅤㅤ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B.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C.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D.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三教合一思想、社会时代特点都影响着茶艺美学。B.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A.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B.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C.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D.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ㅤㅤ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ㅤㅤ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ㅤㅤ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麒麟踏雾来付淇琳ㅤㅤ麟儿有个奶奶,一个会对着36楼的天空悠悠地唱山歌的奶奶。ㅤㅤ“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莪书院念书。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帮花花绿绿的人,敲锣打鼓地搬进了隔壁的大祠堂。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刚问完就被先生拽回去了,叫我别乱跑。”ㅤㅤ“然后呢,然后呢?”ㅤㅤ然后,一座常年有云雾飘浮的岭南山城就顺着奶奶手指上缠绕的棉线被带出来了。ㅤㅤ区芸川小时候住在乡下。ㅤㅤ区芸川,就是麟儿的奶奶。抗日那会儿,麟儿的太公,也就是区芸川的爹爹,卷了包袱别了妻女就上前线去了。奶奶的娘干脆卷了包袱,顺着进城的驴车回了娘家。所以奶奶芸川是在进城念书的第二年遇见爷爷的。ㅤㅤ小姑娘嘛,在这种年纪碰上这样的人,心里的蒲公英早已散得漫天漫地。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她早就看准了时机——书院先生中午是要休息的!刚开始她还不太能在中午看见陈轸,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白墙上,看远处的山。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从远处看,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ㅤㅤ在青莪书院,芸川慢慢长成了高年级。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时而甲光乍现,很多同学都休学回家了。人少了以后,先生就不大管这些高年级的女生了,所以出门上街成了她们的常态。芸川也常跟着她们去街上派发抗日传单,甚至还顺船而下到广州游行去了。ㅤㅤ能自由出门以后,芸川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爬上白墙,跟墙脚的少年谈天说地了。光明正大地,两人坐在广场的榕树下。ㅤㅤ“你知么,麒麟这种灵兽能压邪避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舞麒麟,就是要呼王者。”ㅤㅤ“那你觉得谁是王者?”ㅤㅤ“谁能赶跑日本鬼子,振兴中华,谁就是王者!”少年还特地扬了扬拳头。ㅤㅤ“我跟你讲,我好叻的喔,我以后可是要接师父的班的!”少年扬着脸说。ㅤㅤ“那你可要加油了,你的师兄师弟都不衰的嘞!”芸川故意酸他。ㅤㅤ“那我毕竟还是接了老祖宗的班呀!你呢,你就知念书!”ㅤㅤ“哪有!我念书也是接老祖宗的班呀!而且我还会唱古歌呢!这可是我们山城老祖宗的东西,你翻个岭,到北边去,想听都听不着呢!”ㅤㅤ“那你唱一个!”ㅤㅤ“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ㅤㅤ“怪文绉绉的。”陈轸摸了摸脑袋。ㅤㅤ芸川想到上次被娘塞满行囊的爹,又想到了纷飞的战火,她看了看眼前少年,不知该笑还是该怎么样。ㅤㅤ快入冬了,前线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虽说岭南常夏无冬,但冬天要真的来了,没件冬衣御寒还是受不住的。物资断了许久,眼看战火也要烧到云背后的这座城来了。ㅤㅤ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ㅤㅤ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日本军官贴了告示,说要走“亲民”路线。家家户户却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出门了。一个戴着瓜皮帽的汉奸站在丁字巷口的台子上,弓着腰说:“日本军官知今日是元宵节,特地请大家来看戏嘞。这不,费了老大劲把有名的麒麟班子都请来了,大家平时看不着的,听不上的,今天都尽情看一看、听一听!”坐在太师椅上的军官点了点头,仰着脑袋睨着眼,把腿架了起来。ㅤㅤ咚咚锵,咚咚锵——ㅤㅤ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看得人眼里也晃晃地燃起小火苗来。火麒麟被爆竹烧得支离、烧得破碎,现在就等着“劏火麒麟”了。火麒麟一副就表示又回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节过年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火麒麟往前如游龙般行进,突然那头在最后一刻向前扑去,尾巴里藏的人往一旁冲,那看台上的日本军官就被压在了庞然大物下。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揭开一看,那军官胸口插着小刀,趴在他身上的背后有两个洞,深邃地暗红着,汩汩地涌着血。再一看,从尾巴里奔出的人和几个日本兵横在地上,背上映着梅花。ㅤㅤ“后来呢?后来呢?”麟儿摇着手中的笔。ㅤㅤ“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ㅤㅤ“那你们都跑那么远去了,怎么不干脆留在那儿呢?”ㅤㅤ“麟儿,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你看看你爷爷,那些年那么苦的日子都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守住了。你看我,一把岁数不能跑不能跳的,要是不唱唱歌,在这36楼,一下就被风吹走咯!”祖孙俩都笑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少女芸川的爱情发展串起山城风物、麒麟舞艺、战争风云,内容丰富,精神厚重。B.芸川与陈轸在榕树下谈天说地的情节体现出两人有共同的追求,因而情感逐步加深。C.小说以少女口吻、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从个人经历由点到面晕染开去,引向宏大社会背景。D.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转换自如,前后中间皆有照应,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别开生面。(2)关于文中与“雾”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中的“云雾”是少女芸川青春萌动时复杂情愫的具化。B.“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中的“云雾”暗示了时局变幻,推动了情节发展。C.“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中“夜雾”为实力悬殊的生死较量渲染了热烈悲壮的氛围。D.小说标题“麒麟踏雾来”中的“雾”既指岭南山城特有的气候环境,也是对战争的隐喻。(3)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麒麟”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内涵。(4)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ㅤㅤ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起兵于寿春,移檄州郡,以讨司马师。又表言:“请废师以侯就第,以弟昭代之。”俭、钦将五六万众度淮,西至项。ㅤㅤ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肃曰:“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时师新割目瘤,创甚,或以为大将军不宜自行,不如遣太尉孚拒之。唯王肃与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师自行。师疑未决,嘏曰:“淮、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师蹶然起曰:“我请舆疾而东。”戊午,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以弟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召三方兵会于陈、许。ㅤㅤ师问计于光禄勋郑袤,袤曰:“册丘俭好谋而不达事情,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宜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策也。”师称善。ㅤㅤ司马师命诸军皆深壁高垒,以待东军之集。诸将请进军攻项,师曰:“诸军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无反志,俭、钦说诱与之举事,谓远近必应。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更合其志,虽云必克,伤人亦多。且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术也。”毋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B.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C.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D.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移檄州郡”中的“移檄”指发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于征讨、晓谕和声讨的文书。B.“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中的“中外”指中原以外的地区,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C.光禄勋,古代九卿之一。秦汉时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D.“此亚夫之长策也”中的“长策”即上策,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长策”意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肃认为,要趁叛军将士父母妻儿都在内地的时机,迅速出兵阻截将其击溃。司马师犹豫不决,不愿出兵。B.面对骁勇善战、实力强大的册丘俭文钦叛军,司马师担心其他将领率军作战失利,最终决定亲自领兵出征。C.司马师问计郑袤之后,采用了周亚夫曾用过的战略,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增强防卫,以挫败敌军锐气。D.司马师与各将领分析不急于出兵的原因,认为叛军被困项城,内外忧困,自知必败,一定希望速战速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②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司马师能够平定册丘俭、文钦之乱的原因。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惜红衣①姜夔ㅤㅤ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ㅤㅤ箪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②。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ㅤㅤ虹梁水陌③,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④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⑤,三十六陂秋色。【注】①惜红衣:词牌名,取惜荷花凋零之意。②并刀:指快刀,古代并州出产快刀,当时以利、快闻名。甘碧:香甜新鲜的瓜果。③虹梁水陌:拱桥和湖堤。④维舟:系船。⑤同赋:这里作“同赏”。(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岑寂”二字,意为冷清、寂寞,承接上文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诗人孤寂无聊的心情。B.上片最后两句写高树秋蝉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C.结句“三十六陂秋色”即言水乡湖塘之多,是荷花生长环境,暗点秋荷,呼应并紧扣小序。D.这首词风格清新空灵、刚劲峭拔,其用词“邀凉”“换日”“吹香”“眇天北”等,无不精健有力。(2)这首词结构曲折精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在逐一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罪名后,直接表明自己态度的一句是“,。”(2)苏轼《赤壁赋》中“”,与李贺《李凭箜引》中的“”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动听。(3)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代诗人还由此创造出“落木”这一意象,例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ㅤㅤ世界杯来啦!全世界球迷①的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在多哈举行。ㅤㅤ每一届世界杯都是球迷的狂欢,变化的是时光,始终如一的是足球魅力。世界杯世界瞩目,归根结底在于绿茵场上的巅峰对决。一届世界杯,为不同风格的球队提供了交锋、交流、交汇的平台,更将决定未来几年的足坛格局,桑巴足球的才华横溢,德国战车的纪律严明,英格兰队的高举高打,阿根廷队的进攻华丽……各路球队将自己的技术风格发挥得②,让球迷大呼过瘾!ㅤㅤ世界杯从来不缺少③的强队、自带光环的球星,更不缺少令人感动的故事。2014年在巴西,名不见经传的力压意、英两支冠军球队出线的哥斯达黎加队让这个总人口不足500万的中美洲国家在世界杯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看名气、不分强弱,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世界杯的魅力正在于此。ㅤㅤ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牵动全球球迷的情感。有人细细盘点这个众星闪耀的高光时刻,有人念念不忘充满激情而富有诗意的解说词,有人第一时间想起熬夜看球、喝酒撸串的老朋友。不是运动员,未曾上球场,人们为何总对世界杯念念不忘?因为它记录时光,唤醒青春;因为它点燃激情,成就梦想;因为它见证奇迹,致敬拼搏。这就是足球的魅力。(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ㅤㅤ谈到药物,就避不开靶点。任何药物都必须和体内特定目标(靶点)结合,对靶点介导的生物过程加以调节,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想了解药物疗效,就必须①。ㅤㅤ药物没有直中靶点的功夫,想改变靶点的生物功能,就必须和靶点“亲密无间”地结合。靶点是分子,因此绝大多数药物也是分子级别的,分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两类。ㅤㅤ药物一般通过两个方法改变靶点功能:改变靶点的催化功能,或者改变靶点和其他分子的相互结合。对于具有催化功能的酶来说,②,反应在此进行。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很适合“塞”一个小分子进去。因此,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分子无处着手,“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因此,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③。(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点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B.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C.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D.黄山谷论书,突出“韵”字;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趣”字。(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ㅤㅤ通常说,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只有三个档位,分别为前进档、倒档和空档。前进档和倒档分别控制着汽车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档用于停车时使用,既可以保护发动机也可以避免重新启动时突然移动产生危险。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ㅤㅤ以上材料给人启示,引发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二调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ㅤㅤ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ㅤㅤ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ㅤㅤ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专业一对一老师上门扫码了解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ㅤㅤ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ㅤㅤ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ㅤㅤ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ㅤㅤ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材料二:ㅤㅤ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入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ㅤㅤ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B.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C.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D.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三教合一思想、社会时代特点都影响着茶艺美学。B.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CA.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B.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C.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D.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ㅤㅤ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ㅤㅤ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ㅤㅤ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D.“构建了三教合一”一句错,构成了茶艺美学的体系。(2)B.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没有主次之分。(3)A.选自唐代钱起的《与赵莒茶宴》。诗人认为,饮茶过后,浑然忘我,感觉脱离尘世,一心清静。B.选自唐代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该诗表达出灵一禅师对远离尘器的山林生活的喜爱与向往。C.正确,选自南宋郑清之的《茶》。意在教导读书人要积极进取,不要学习纨絝子弟放浪形骸。该诗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与材料二第3段中“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体悟到道德之境”的表达相符。D.选自唐代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诗人感觉到出尘之心通往了幽远深邃之境。此诗极具仙风道骨,是唐代道茶流派的代表作。故选C。(4)①结合“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可知,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②结合“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可知,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③结合“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可知,文人的行为方式。(5)①结合“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可知,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②结合“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可知,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我等的审美活动。③结合“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可知,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④结合“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可知,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茶一味”悟茶之美。答案:(1)D(2)B(3)C(4)①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②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③文人的行为方式。(5)①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②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我等的审美活动。③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④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茶一味”悟茶之美。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麒麟踏雾来付淇琳ㅤㅤ麟儿有个奶奶,一个会对着36楼的天空悠悠地唱山歌的奶奶。ㅤㅤ“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莪书院念书。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帮花花绿绿的人,敲锣打鼓地搬进了隔壁的大祠堂。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刚问完就被先生拽回去了,叫我别乱跑。”ㅤㅤ“然后呢,然后呢?”ㅤㅤ然后,一座常年有云雾飘浮的岭南山城就顺着奶奶手指上缠绕的棉线被带出来了。ㅤㅤ区芸川小时候住在乡下。ㅤㅤ区芸川,就是麟儿的奶奶。抗日那会儿,麟儿的太公,也就是区芸川的爹爹,卷了包袱别了妻女就上前线去了。奶奶的娘干脆卷了包袱,顺着进城的驴车回了娘家。所以奶奶芸川是在进城念书的第二年遇见爷爷的。ㅤㅤ小姑娘嘛,在这种年纪碰上这样的人,心里的蒲公英早已散得漫天漫地。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她早就看准了时机——书院先生中午是要休息的!刚开始她还不太能在中午看见陈轸,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白墙上,看远处的山。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从远处看,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ㅤㅤ在青莪书院,芸川慢慢长成了高年级。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时而甲光乍现,很多同学都休学回家了。人少了以后,先生就不大管这些高年级的女生了,所以出门上街成了她们的常态。芸川也常跟着她们去街上派发抗日传单,甚至还顺船而下到广州游行去了。ㅤㅤ能自由出门以后,芸川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爬上白墙,跟墙脚的少年谈天说地了。光明正大地,两人坐在广场的榕树下。ㅤㅤ“你知么,麒麟这种灵兽能压邪避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舞麒麟,就是要呼王者。”ㅤㅤ“那你觉得谁是王者?”ㅤㅤ“谁能赶跑日本鬼子,振兴中华,谁就是王者!”少年还特地扬了扬拳头。ㅤㅤ“我跟你讲,我好叻的喔,我以后可是要接师父的班的!”少年扬着脸说。ㅤㅤ“那你可要加油了,你的师兄师弟都不衰的嘞!”芸川故意酸他。ㅤㅤ“那我毕竟还是接了老祖宗的班呀!你呢,你就知念书!”ㅤㅤ“哪有!我念书也是接老祖宗的班呀!而且我还会唱古歌呢!这可是我们山城老祖宗的东西,你翻个岭,到北边去,想听都听不着呢!”ㅤㅤ“那你唱一个!”ㅤㅤ“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ㅤㅤ“怪文绉绉的。”陈轸摸了摸脑袋。ㅤㅤ芸川想到上次被娘塞满行囊的爹,又想到了纷飞的战火,她看了看眼前少年,不知该笑还是该怎么样。ㅤㅤ快入冬了,前线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虽说岭南常夏无冬,但冬天要真的来了,没件冬衣御寒还是受不住的。物资断了许久,眼看战火也要烧到云背后的这座城来了。ㅤㅤ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ㅤㅤ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日本军官贴了告示,说要走“亲民”路线。家家户户却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出门了。一个戴着瓜皮帽的汉奸站在丁字巷口的台子上,弓着腰说:“日本军官知今日是元宵节,特地请大家来看戏嘞。这不,费了老大劲把有名的麒麟班子都请来了,大家平时看不着的,听不上的,今天都尽情看一看、听一听!”坐在太师椅上的军官点了点头,仰着脑袋睨着眼,把腿架了起来。ㅤㅤ咚咚锵,咚咚锵——ㅤㅤ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看得人眼里也晃晃地燃起小火苗来。火麒麟被爆竹烧得支离、烧得破碎,现在就等着“劏火麒麟”了。火麒麟一副就表示又回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节过年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火麒麟往前如游龙般行进,突然那头在最后一刻向前扑去,尾巴里藏的人往一旁冲,那看台上的日本军官就被压在了庞然大物下。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揭开一看,那军官胸口插着小刀,趴在他身上的背后有两个洞,深邃地暗红着,汩汩地涌着血。再一看,从尾巴里奔出的人和几个日本兵横在地上,背上映着梅花。ㅤㅤ“后来呢?后来呢?”麟儿摇着手中的笔。ㅤㅤ“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ㅤㅤ“那你们都跑那么远去了,怎么不干脆留在那儿呢?”ㅤㅤ“麟儿,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你看看你爷爷,那些年那么苦的日子都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守住了。你看我,一把岁数不能跑不能跳的,要是不唱唱歌,在这36楼,一下就被风吹走咯!”祖孙俩都笑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以少女芸川的爱情发展串起山城风物、麒麟舞艺、战争风云,内容丰富,精神厚重。B.芸川与陈轸在榕树下谈天说地的情节体现出两人有共同的追求,因而情感逐步加深。C.小说以少女口吻、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从个人经历由点到面晕染开去,引向宏大社会背景。D.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转换自如,前后中间皆有照应,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别开生面。(2)关于文中与“雾”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中的“云雾”是少女芸川青春萌动时复杂情愫的具化。B.“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中的“云雾”暗示了时局变幻,推动了情节发展。C.“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中“夜雾”为实力悬殊的生死较量渲染了热烈悲壮的氛围。D.小说标题“麒麟踏雾来”中的“雾”既指岭南山城特有的气候环境,也是对战争的隐喻。(3)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麒麟”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内涵。(4)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物象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概括:1.由外到内。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由实及虚。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3.由表入里。先由该物象最表层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含义。(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解答】(1)C.“少女口吻、有限视角”错。叙述人是奶奶,全知视角运用。(2)C.“热烈悲壮”错,具有神秘感。(3)结合“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可知,是少女芸川心中的少年陈轸的形象,她用唱“麒麟”古歌表达了对少年的夸赞与爱慕。结合“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可知,是麒麟舞艺术的载体,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结合“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可知,小说中芸川唱古歌、陈轸舞麒麟都是对传统的传承。(4)①结合“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莪书院念书。有一天……”“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可知,弱化故事情节,小说对“我”讲述年少时的情感经历、“麒麟舞”等片段进行了叙述,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结合“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可知,虚化人物,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文章对“陈轸”“师父”虽有描写,但缺少丰富化和鲜明特征。③结合“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可知,语言优美、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议论、叙述等表述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答案:(1)C(2)C(3)是少女芸川心中的少年陈轸的形象,她用唱“麒麟”古歌表达了对少年的夸赞与爱慕。是麒麟舞艺术的载体,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小说中芸川唱古歌、陈轸舞麒麟都是对传统的传承。(4)①弱化故事情节,小说对“我”讲述年少时的情感经历、“麒麟舞”等片段进行了叙述,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虚化人物,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文章对“陈轸”“师父”虽有描写,但缺少丰富化和鲜明特征。③语言优美、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议论、叙述等表述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ㅤㅤ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起兵于寿春,移檄州郡,以讨司马师。又表言:“请废师以侯就第,以弟昭代之。”俭、钦将五六万众度淮,西至项。ㅤㅤ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肃曰:“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时师新割目瘤,创甚,或以为大将军不宜自行,不如遣太尉孚拒之。唯王肃与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师自行。师疑未决,嘏曰:“淮、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师蹶然起曰:“我请舆疾而东。”戊午,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以弟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召三方兵会于陈、许。ㅤㅤ师问计于光禄勋郑袤,袤曰:“册丘俭好谋而不达事情,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宜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策也。”师称善。ㅤㅤ司马师命诸军皆深壁高垒,以待东军之集。诸将请进军攻项,师曰:“诸军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无反志,俭、钦说诱与之举事,谓远近必应。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更合其志,虽云必克,伤人亦多。且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术也。”毋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B.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C.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D.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移檄州郡”中的“移檄”指发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于征讨、晓谕和声讨的文书。B.“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中的“中外”指中原以外的地区,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C.光禄勋,古代九卿之一。秦汉时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D.“此亚夫之长策也”中的“长策”即上策,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长策”意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王肃认为,要趁叛军将士父母妻儿都在内地的时机,迅速出兵阻截将其击溃。司马师犹豫不决,不愿出兵。B.面对骁勇善战、实力强大的册丘俭文钦叛军,司马师担心其他将领率军作战失利,最终决定亲自领兵出征。C.司马师问计郑袤之后,采用了周亚夫曾用过的战略,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增强防卫,以挫败敌军锐气。D.司马师与各将领分析不急于出兵的原因,认为叛军被困项城,内外忧困,自知必败,一定希望速战速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②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司马师能够平定册丘俭、文钦之乱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和词语的含义,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毋丘俭、文钦想进攻却无法与敌人交战、撤退又怕在寿春被袭击、结果无计可施,不知如何行动。所率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北方,军心沮丧离散,投降司马师的士兵接二连三,只有淮南新归附的农民为他们所用。“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一“进”一“退”,结构、句意均完整、适宜,据此排除BD;“在”和“北”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淮南将士的家所在的地方,与第三段中“淮南将在内州”相应。据此排除C。故选A。(2)B.“‘中外’指中原以外的地区”错,文中的“中外”指中央和地方军队。故选B。(3)A.司马师伤痛未愈,有人认为司马师不应该亲自出师,而王肃等人劝共亲征,司马师犹豫是否亲征,而不是“不愿出兵”。故选A。(4)①“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状语后置句,及“昔关羽于汉滨虏于禁”;“北向”宾语前置,即“向北”。译文:过去关羽在汉水之滨俘虏了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大志。②从,追随;乖,背离;叛,反叛。译文:但起事之后,淮北地区都不追随,史招、李续又先后分裂投降,内部相互背离,外部又离心反叛,自己也明白必败无疑。(5)由“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师问计于光禄勋郑袤”可知,司马师谦虚谨慎,多方问计;由“司马师命诸军皆深壁高垒,以待东军之集”可知,司马师从善如流,善于听取;由“戊午,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以弟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召三方兵会于陈、许”可知,司马师果敢绝断,沉着冷静;由“诸将请进军攻项……此不战而克之术也”可知,司马师心思缜密,深谋远虑;由“师蹶然起曰:‘我请舆疾而东’”可知,司马师坚毅顽强,身先士卒。答案:(1)A(2)B(3)A(4)①过去关羽在汉水之滨俘虏了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大志。②但起事之后,淮北地区都不追随,史招、李续又先后分裂投降,内部相互背离,外部又离心反叛,自己也明白必败无疑。(5)①谦虚谨慎,多方问计;②从善如流,善于听取;③果敢绝断,沉着冷静;④心思缜密,深谋远虑;⑤坚毅顽强,身先士卒。参考译文:正元二年(255年)春季正月,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剑中文钦矫称奉太后密诏,在寿森起兵,向全国各州郡发出檄文,讨伐司马师。又上表说:“请求朝廷废司马师的官职,以侯爵身份家居度日,让其弟司马昭接替他的职务。”毋丘俭、文钦平领五六万人马渡越淮河,向西进发,到达项城。司马师向河南尹王肃请教平叛之策,王肃说:“过去关羽在汉水之滨俘虏了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大志。后来孙权袭击掳获了关羽将士们的家属,关羽大军一下子就瓦解了。现在淮南叛军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内地,只要我们迅速出兵阻截,使他们不能继续前进,势必会有当年关羽所面临的那种土崩瓦解之势。”当时司马师刚刚割除了眼旁的肉瘤,伤痛未愈,十分痛苦,有人认为大将军司马师不应该亲自出师,还不如派太尉司马孚前往抗拒,只有王肃与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司马师亲征。司马师犹疑不决,傅嘏说:“淮、楚之地的军队骁勇善战、毋丘俭等人依仗自己的实力一路攻来,其锋芒不易抵挡。如果各将领作战一有失利,大势一去,那么朝廷大局就全完了。”司马师一听,跃起身来说:“我躺在车上,快向东进发。”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戊午(初五日),司马师率领中央与地方的军队讨伐毋丘俭、文钦,任命弟弟司马昭为中领军,留下来镇守洛阳,召集三方面的军队在陈县、许县会师。司马师向光禄勒郑袤请教平叛之计,郑袤说:“毋丘俭喜欢玩弄智谋,但不能正确分析事情发展的形势,文钦有勇力但没有谋算,现在我们出其不意迅速出兵,江淮之军虽然锐不可当,却不稳固,应该深挖沟壑,高筑壁垒,增强防卫,以此挫败他们的锐气,这是汉代周亚夫击破吴、楚的良策。”司马师认为郑袤的建议很好。司马师命令各军深壁高垒,以等待东面部队的集结。各将领请求进兵攻打项城,司马师说:“各位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来没有反叛的心思,是毋丘俭、文钦劝诱他们共同举兵,并夸口说全国都会响应。但起事之后,淮北地区都不追随,史招,李续又先后分裂投降,内部相互背离,外部又离心反叛,自己也明白必败无疑。就像被困的野兽想要挣扎反抗一样,速战速决更符合他们的心愿,虽说我们一定能够取胜,然而死伤也一定很多,况且毋丘俭等人欺骗蒙蔽将士,诡计百出,变异万端,只要相持稍久,欺诈的情况就会自我暴露,这是不需要攻战就可以克敌制胜的方法。”毋丘俭、文钦想进攻却无法与敌人交战、撤退又怕在寿春被袭击、结果无计可施,不知如何行动。所率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北方,军心沮丧离散,投降司马师的士兵接二连三,只有淮南新归附的农民为他们所用。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惜红衣①姜夔ㅤㅤ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ㅤㅤ箪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②。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ㅤㅤ虹梁水陌③,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④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⑤,三十六陂秋色。【注】①惜红衣:词牌名,取惜荷花凋零之意。②并刀:指快刀,古代并州出产快刀,当时以利、快闻名。甘碧:香甜新鲜的瓜果。③虹梁水陌:拱桥和湖堤。④维舟:系船。⑤同赋:这里作“同赏”。(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上片“岑寂”二字,意为冷清、寂寞,承接上文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诗人孤寂无聊的心情。B.上片最后两句写高树秋蝉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C.结句“三十六陂秋色”即言水乡湖塘之多,是荷花生长环境,暗点秋荷,呼应并紧扣小序。D.这首词风格清新空灵、刚劲峭拔,其用词“邀凉”“换日”“吹香”“眇天北”等,无不精健有力。(2)这首词结构曲折精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解答】(1)B.诗中高柳晚蝉是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作者凄然以悲的心事,并非表明诗人的高洁志向。故选B。(2)上片前三韵共七句,刻绘了种种生活细节,看似与怀人无关,但层层暗透寂寞之感,却正是怀人之苦的铺垫与烘托。歇拍与换头三韵共六句,描写时序变迁的消息,则是暗示离别已久之感,别易会难之悲,意脉已渐趋怀人之本意。但仍未点明此意。直至最后四韵六句,才一气倾注出望远怀人相思期盼之苦。末句又叹何时能同赏荷花,与词序所述自己“数往来红香中”遥遥映射,既有照应,又有发展。纵观全幅,结构曲折而意脉精微,层次分明,而意绪疏动,贯通全文。故该词结构意脉曲折精微。答案:(1)B(2)本词结构上层层铺垫。本词意在怀人,上片先描写种种生活细节,表现诗人的孤寂;后通过描写时序变迁、荷花凋零,暗示离别已久;下片才直接表达怀人相思期盼之苦。层层铺垫,曲折精微。译文:我每日在竹枕席上乘凉,抚琴读书打发时光,即使睡醒了也觉疲惫无力量。用泉水细细地清洗,用利刀将鲜甜的瓜果切劈。我每天精心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可我比杜甫寂寞,不能隔着墙头把酒索,又有谁会来问候我,我不是那城南诗客。家中孤寂冷落,西风微寒,落叶的柳树,哀鸣的老蝉,都在告诉我已经到了秋天。眼前拱桥如月,湖堤漫长,鱼儿随波嬉游,湖面飘着清香,荷花却已半数凋零枯黄。系船登岸遥望故乡,在那茫茫天际的北方。可惜在这水岸沙边,不能与旧时的美人一同游览。想问什么时候才能同赏,眼前这水乡湖塘秋日的风光?赏析:姜白石词素以深至之情为体,以清劲之笔为用。这首《惜红衣》词,颇能见其特色。白石词多有序居首,此词亦然。小序述作词的起源。公元1187年(淳熙十四年丁未),白石依萧德藻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水乡,北临太湖,境内有苕、霅二溪,溪水清澈可鉴,屋宇的影子照入湖中,好象水中宫殿,故称为水晶宫。但言上白石感触最深的,还是吴兴荷花茂盛清丽。故在序中强调引用陈与义居吴兴青墩镇时写的《虞美人》词句,对荷花加以赞美。接着,记述丁未夏天,白石自己游吴兴之弁山千岩。“数往来红香中”一语,正印证着陈词“一路荷花相送”之句,文情隽美。荷花给予白石之感触极深,白石遂作此词。调名《惜红衣》,借取惜荷花凋零之意。乐谱为白石自制,属无射宫调。但此词所寄予的深意,序中并未道出。白石之辞,极为含蓄隽永,道人之的未道,创人之未新,于欲言又止中见神奇,于奇伟而不怪诞之中见功力。实乃词象一派,该序乃以抛砖引玉之意。首句“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起笔用对偶句开头,开篇就使人便觉笔力精健,气势动人。簟枕指凉席凉枕,下一邀字,尽传暑天取凉之心切。琴书指抚琴读书,下一换字,翻出永昼难捱之意。在白石的炼字炼句之间,便觉意脉伸展。陆辅之《词旨》,曾举此联为属对之范例。第三句睡馀无力,写夏日渴睡,无力二字已暗指主意,但含蓄而隐。在下边二句,笔锋却又宕荡开。“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冰,用以形容泉水之清冷。并刀,指快刀,古时并州(治今太原)素以出产快刀而著称。甘碧,指香甜鲜碧的瓜果。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此二句写夏日瓜果解暑之趣,趣在洒清水洗之,用快刀破之。句法略同清真《少年游》“并刀如水”,“纤手破新橙”。但写出细洒冰泉之趣,及以甘碧之感觉代瓜果之名称,则又显出白石词创新生趣的特色。体味上下文,言外时时有一种聊遣寂寞的意味。接着下一句“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反用杜甫诗事,直接写出自己客居的无限寂寞来。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诗云:“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凉秋。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城南诗客”,就是借所居“僻近城南楼”的诗人杜甫来自指。纵是如杜甫那样,当佳客来访时,邻家有酒可借,一唤即从墙头递来,但自己却是索居无人过访,纵然有这种想法也是徒然。言“谁问讯”,可见是没有人来问讯。下即紧接“岑寂”二字,真可以说是冷清、寂寞啊。这一短韵,总挽以上所写种种生活细节,无一处不是对孤寂无聊地表现,同时也引起以下所写层层哀愁。“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其意境也是顺手借自杜诗后面几句,但以情景恰当的交融,故不觉其有所借用之感。高柳晚蝉,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其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着凄然以悲的心事。“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换头以素描之笔写景,使人感觉笔力不懈怠。虹梁,摩状水乡拱桥之美。水陌,描绘湖心之堤如画一样。鱼浪吹香之句,传“鱼戏莲叶间”之神。二句的景象极其清美,似可用以忘忧。第三句红衣半狼藉,却将笔锋硬转,转写荷花已半凋零之凄凉景象,遂接起歇拍西风消息之意脉。邹祇谟《远志斋词衷》称道白石词“有草蛇灰线之妙”,这正好说明了白石词的这种风格。以上极写寂寥之感,时序之悲,下边,终于转出此词的本意——怀人。“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维舟即系舟。原来,红衣半狼藉,乃是水上所见所指,故感触亲切如此。舍舟登岸后,遥望天北故国,却唯渺邈而已。“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渚边沙外是指水岸。吴兴水乡之美,正如东坡《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诗云:“馀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可惜,此水乡尽管清绝之地,竟不得与故国之美人一起饱览旖旎的风景。美人在天一涯,渺不可及呵。白石怀人情感至深,由此可见。这正是词之内蕴所在。“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维舟”二句,“可惜”二句,此二句,皆挽合人我双方语,具见深情。唯前二句是眇望,中二句是感喟,此二句却是期待。曰“秋色”,似乎可期,但冠以“问甚时”三字,便觉无期,流露出心头的沉沉失落感。别易相会难,思之伤心无极。结穴“三十六陂秋色”,极美,亦应细玩。三十六陂,言水乡湖塘之多,也是荷花生长的环境。白石在吴兴另有赋荷花的《念奴娇》词云“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在此处用法相同。王安石《题西太—宫壁》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烟水,白头想见江南”,亦连结荷花而言。“秋色”二字连上“三十六陂”,并非泛指,乃是暗点秋荷。南朝梁昭明太子《芙蓉赋》云:“初荣夏芬,晚花秋曜。兴泽陂之徽章,结江南之流调。”足见江南陂塘的秋荷,也是很可爱的。“同赋”即是同赏,赏而有所咏,故云“赋”。结句拈出赏荷,与词中的序言直接在呼应并紧扣,而期于不可捉摸之“甚时”,亦可哀矣!词已毕而情却未了,正如刘熙载所谓:“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艺概•词曲概》)至此,词人的未道出真意,以欲言又止,欲叙止的欲扬克抑的手法尽情渲染悲凉凄切之意,引人以揣度和深思,究竟为谁而愁,为何事而忧?此词所怀思之人指谁?已难确考。可能是指一位挚友,但更可能是指一位合肥女子。词中,“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考证。按白石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幼随父宦久居于汉阳(今属湖北武汉市)。鄱阳、汉阳,俱在吴兴之西方,不能说是望故国眇天北。从吴兴遥望天北,实瞩目于江淮一带。当白石二三十岁时,客游于江淮间,曾与合肥女子结下终身不解的情缘。而此情却无法如愿以偿,铸成白石一生之悲剧。白石词集中有关怀念合肥女子之作,极多,极好(详夏承焘《合肥词事考》)。白石若以合肥为故国,应属情理之中,就像今天所称的第二故乡。无论所怀之人为谁,此词至深之情,都是能感动人肺腑的。此词艺术造诣颇能见出白石词创作的特色。首先,是结构意脉之曲折精微。上片前三韵共七句,刻绘了种种生活细节,看似与怀人无关,但层层暗透寂寞之感,却正是怀人之苦的铺垫与烘托。歇拍与换头三韵共六句,描写时序变迁的消息,则是暗示离别已久之感,别易会难之悲,意脉已渐趋怀人之本意。但仍未点明此意。直至最后四韵六句,才一气倾注出望远怀人相思期盼之苦。末句又叹何时能同赏荷花,与词序所述自己“数往来红香中”遥遥映射,既有照应,又有发展。纵观全幅,结构曲折而意脉精微,层次分明,而意绪疏动,贯通全文。尤其千回百折于现境之内,显然有别于清真词的时空错综之结构,可谓白战不许持寸铁,确实表现出白石自己的特色。其次,是风格之清新刚劲。这要从两个角度分论。论其笔法,有清疏空灵之美,比如宕开笔墨去描摩生活细节、时序景物:“墙头唤酒”以下五句,运用杜诗,有正有反,有明有暗,不粘不脱,称意惬心,语同己出。又有刚劲峭拔之美,有如从暑日夏景之宜人硬转至西风消息,从虹梁、水陌、鱼浪之美景硬转至荷花红衣狼藉之凄景。论其字面句构,亦有生新精健之美。如邀凉、换日、吹香、眇天北等,无不字字新奇,句句生辉。而且全篇辞无虚设,笔无稍懈。(白石词几乎篇篇无败笔,这只有清真词可与媲美。)这样独特的笔法与字句整合,遂产生清刚之风格。第三,是声情与词情妙合一体。宋代精于音律的词人,前有清真,后有白石。此词是白石创调,其声律独具匠心。全词用入声韵,其声激越。不协韵的句脚字,又异乎寻常的多安排仄声而少用平声。仄声高亢,与入声韵相联缀,遂构成一部激越的乐章。这对于表现深至高迈的怀人之情,不仅适得其宜,而且增添效果。尤其下片后六句为怀人重点段,前二句叠下韵脚,声情愈急密。后四句连用两个去声字作句脚,声情愈高亢。声情与词情,同时推向高潮。白石虽因词作不多,在南宋未能称为大家,但其词少而精,在技巧上的细腻与风格上的清瘦,也显示出独特的成就地位。于此词可见。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在逐一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罪名后,直接表明自己态度的一句是“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与李贺《李凭箜引》中的“老鱼跳波瘦蛟舞”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动听。(3)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代诗人还由此创造出“落木”这一意象,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压电变压器的小型高压电源研究》
- 《东海北部鱼类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变化研究》
- 《个性化人文关怀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感知控制的影响研究》
- 《全长锚固系统力学行为及承载特性研究》
- 《城投债信用风险防控的法律问题研究》
- 《初中数学概念课课堂小结特征研究》
- 《大班幼儿前书写教育研究》
- 2024风险代理合同版样板
- 2024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年级上册质量监测(一)英语试题
- 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总计划创新
- 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ppt课件
- 实验室内审员资格测验题及答案
- 压力管道年度检验报告
- 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表
- 《电机学》实验指导书
- 职工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报告
-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DL493―2021)
- 货物运输通知单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形近字组词(共3页)
- 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管理探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