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在全国喜迎二十大之际,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海外撤侨电影《万里归途》在全国引起观影热潮。该片以祖国强大、人民团结为坐标,描写华侨在异国他乡战火下艰辛的“回家”之路。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外交官撤侨事件的国产电影,《万里归途》用热血鼓舞了观众,用真情赚足了眼泪。②与之前军事支援的撤侨电影不同,《万里归途》叙事的着重点则是“路”,聚焦在了行动里那群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在没有军事力量的保护下,每个人以血肉之躯与荷枪实弹的军人周旋,靠着信念和对祖国的信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③《万里归途》有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商业大片气质,故事一波三折,人物性格鲜明可爱。台词上也没有空话套话,实实在在贴近人物的真实感受。在镜头表现上细腻地抓住动作细节,让每个人物和故事都更加饱满,有血有肉地勾画出外交人员的普通人属性和不易,恰恰凸显出他们在这次撤侨事件中有所承担和有所作为的伟大与责任感。④由于不是战争片,本篇最核心也最难的是叙事与节奏问题,而演员在其中就承担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影片的演员阵容都是实力派,张译很好地诠释了宗大伟这一外交官角色,人物的丰富性被他拿捏得毫厘不差。在妻子面前的温柔、愧疚,在同胞面前的责任担当,在同事、兄弟面前的真挚、真心……在不同状态的切换中,角色的压力感被他丝丝缕缕地释放,少了几分用力过猛的疲惫,多了一些游刃有余的松弛。⑤影片立意也十分明确,“回家”的主题贯穿始终。面对主要人物的众多支线、侨民的“众生相”、中外组建家庭的反差等这一系列切入点,主创团队没有“贪多”,而是专心地利用众多的支线剧情来服务于主旨。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万里归途》既保证了商业化的呈现水准,也很好地传递了一份积极的声音:虽然每个外交官都是普通人,但是在异国他乡,代表中国的他们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碉堡、一座灯塔、更是一个盾牌。纵使“归途”漫漫又荆棘遍布,但只要有勇气、有信念,血肉之躯亦能铺就,而这份“奇迹”的源头便是强大的祖国。⑦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从历史中观照当下,让人感到影片的教育意义,也激励着人们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力量。(摘编自人民网《信念与勇气铺就“万里归途”》)材料二:①适逢中国国庆,中共二十大也即将召开,中华大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全球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正在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期待中共二十大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注入信心和动力。②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的稳健前行将持续为世界各国提供巨大发展机遇。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普遍期待有着巨大韧性和潜力的中国经济继续为世界经济提供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共二十大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擘画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随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入,中国为世界各国发展所提供的机遇更将前所未有。③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之治”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启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稳健向前推进,从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到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陷于政治失序、经济低迷、社会动荡,中国发展道路展现出的确定性更令世界瞩目,“中国之治”成为国际舆论愈发关注的话题。④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的大国担当将持续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对完善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更加显著的贡献。从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从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国际形象越发深入人心,在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中,中国展现的巨大稳定性和建设性力量赢得国际社会越发广泛的认可。⑤归根结底,世界聚焦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必将在自身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和平发展尽力,为团结进步担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摘编自郑汉根李蓉《“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世界关注中共二十大的内在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喜迎中共二十大,国庆期间电影院推出了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海外撤侨电影《万里归途》,电影在全国引起观影热潮。B.与之前军事支援的撤侨电影不同,《万里归途》没有战争场面,叙事的着重点是“路”,影片主要是在叙事与节奏问题上下功夫。C.与一些发达国家政治失序、经济低迷、社会动荡的情况不同,中国在十八大以来,取得了经济、生态、政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D.外交官对于华侨来说就像是旗帜、碉堡、灯塔和盾牌。正如在全球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也如世界的旗帜一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影片《万里归途》既保证了商业化的呈现水准,又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激励着人们靠着信念和对祖国的信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力量。B.影片《万里归途》的主创团队放弃了主要人物的众多支线、侨民的“众生相”、中外组建家庭的反差等这一系列切入点,而是让“回家”的主题贯穿始终,传递了一份积极的声音。C.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政治文明发展、外交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有巨大的成就。这种发展道路展现出来的确定性令世界瞩目,赢得国际社会越发广泛的认可。D.“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政治观念,这使国际社会以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共二十大,希望中国持续为世界提供发展机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阿古斯丁•卡斯滕斯近日在瑞士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在世界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非常有韧性”的经济体,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动能。B.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前日指出,在新世纪,通过广泛推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典范。中共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取得了辉煌的成果。C.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认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突出展现了中国对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D.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认为,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治国理政体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4)材料一的编者删掉了原文中的一段话:“成朗,一个初次被派来战乱国执行任务的年轻外交官,满腔热血却又稚气未脱。这样的角色表现得太轴了容易招人讨厌,表现得太听话懂事又会毫无亮点。王俊凯却很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独属于成朗的闪光时刻,让人印象深刻。”根据文章内容,这段话应放在第几段的最后?请指出并阐述理由。(5)两则材料不同程度都表现了当代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看麦熟刘成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一种大动员的信号,一种摩拳擦掌的信号。它强有力地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是女性人生乐章中最绚烂的一曲,最有人情味,最具人性美,是一种极致。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她们既关心娘又关心娘家的家事,都准备着去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过不了多久,广漠的田野上,村与村之间,大路小路,到处闪耀她们的身影了。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不动,曲线飞逸;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都是被馨香浸透了的。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秦腔的声音。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些意思,早就存在于她们的心坎里了。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不得不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也不忘记女儿这两天要回来,一定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脚下的这条路,连接着分成两半的心儿的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自从缘分里亮出了这条路,这条路就和她们的生命紧紧地连在一起了。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上,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传统和现实,古风和新意,在她们的身影上结合得那么和谐,那么完美。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一株株能思考、有感情、会走动的麦子。她们呼吸着大气,装饰着田野。为了感谢阳光雨露的深恩,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动着,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选自《名家散文自选集丛书•刘成章散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B.文中引用《诗经》的内容,表现了关中婆娘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体现了“看麦熟”风俗的文化内涵。C.文章结尾说婆娘们的心灵“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蕴含着对勤劳、孝顺、质朴的传统美德的讴歌。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描写了关中平原麦熟的景象和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麦熟”是全文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文章以“肥沃的关中平原”开头,为写“看麦熟”埋下伏笔。B.从“头年冬”到“次年春”再到“忽然有那么一天”,文章运用时间顺序,写出了麦熟的过程,引起下文。C.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展现了关中大地的独特魅力。D.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目的是突出人们丰收的喜悦,连缀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映衬出她们的美德。(3)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请根据你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阅读体验,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文中所写的关中地区还留存着哪些乡土社会的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何陋轩记〔明〕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①,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②,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③,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④。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注】①〔龙场〕在今贵州修文县。②〔要绥〕要服、绥服,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这里泛指边远地区。③〔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指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结题,结发于额;羝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④〔孚比〕信服亲近。(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B.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C.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D.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夷: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亦指其所居之地。后泛称少数民族。“九”表示众多。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后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C.轩裳:古代卿大夫乘坐的一种前顶较高的车子的帷幕。裳,指帷裳,车旁的布幔。D.诸夏:周代分封的“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各个诸侯国。后泛指中原地区,中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被贬到当时的边穷地区贵州龙场,条件艰苦,甚至连住处也没有。是当地人帮他搭建了一座轩房,使他有了住所。于是他借孔子之语命名住所,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B.我们耳熟能详的《陋室铭》文笔之空灵飘逸,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而本文内涵沉雄大度,借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观点:二者主旨迥异。C.本文并非简单描述贬所环境差,条件苦,而是讲述当地人虽性情粗野,却醇厚质朴的表现,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D.本文思想卓越,排除了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具有时代前瞻性。结构上层层推进,从孔子到自己,从遭贬后的经历到心中的感慨,最后表达期待有德君子来教化百姓的愿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②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5)有人说王守仁的“何陋轩”有六“不陋”,请结合全文内容择其三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D.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2)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对秋江月夜的描写,如“”营造出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则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2)《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3)《涉江采芙蓉》中的“,”两句表现了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境况与心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把河流看作一位慈悲为怀、①的慈善家,他见过了高天旷野大世面,见过了深壑巨岩大事物,但他从不攀高弃低,从不喜大忘小,相反,他总是牵念着低处,在低处汇聚了他最多最深的情感;他总是怜小惜弱,弱小者投身到他的怀里,总能得到他的庇护和养育。河流为什么不愿走直路,而总是曲曲折折地绕路而行?哪怕穷乡僻壤,他也要把它搂进多情的臂弯?他是为了尽量多走一些地方,多查看一些情况,多帮助一些饥渴的生灵、焦急的草木和等待的水瓢。河流就这样不计回报地一路慷慨施舍,一路广布恩泽。古往今来,我们不知道这一条条河流究竟救活了多少草木和生灵,接济了多少穷苦的日子,抚慰了多少焦渴的思念。把河流看做一位不倦的旅行者,他穿越群山、漫游天下、鉴赏万物、行吟大地已达亿万年之久了,那②的流水和绵绵不断的烟云,就是他③的行走记录和心灵档案。自盘古劈开混沌以来,天地间发生的无数事件和走过的衮衮人物,一部分由化石作了记载,极少量在人类史书留下片段记录,而大部分都收藏在河流的眸子里和内心里。河流那悠长的语言和深沉的讲述,一旦我们听懂,我们将不再需要什么历史学家,因此,河流——这历史的当事人和撰写者,将会亲口向我们讲述了真实的历史。(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多处语病,请将其改正。(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①。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②:一是画家描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③,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曾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1)下列句子中的“丹青”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丹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唐代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B.《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C.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D.《史记•李斯列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逆风的地方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就像这首歌中唱道的那样,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在战乱频仍的恶劣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在一次次挫败中,永不放弃,终于赢得了鲁宾斯坦钢琴大赛最高荣誉,成为了世界闻名的“钢琴圣手”。“人生废与立,不在于是否舍弃或转移,而在于有无勇气把正确的道路开辟。”本想在互联网行业干出一番成就的程子昂,屡遇困厄,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返乡创业,终于培育出了适应晋中气候特点、抗冻丰产的核桃新品种。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并受聘为全国第三批“国家林草乡土专家”。以上材料中,面对困境,两人所采取的方式不同,或牢牢坚守,或及时转变,最终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不同的成功道路有何共同的奥秘?他们的事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激发了你哪些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认识。要求:选准角度,联系实际,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在全国喜迎二十大之际,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海外撤侨电影《万里归途》在全国引起观影热潮。该片以祖国强大、人民团结为坐标,描写华侨在异国他乡战火下艰辛的“回家”之路。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外交官撤侨事件的国产电影,《万里归途》用热血鼓舞了观众,用真情赚足了眼泪。②与之前军事支援的撤侨电影不同,《万里归途》叙事的着重点则是“路”,聚焦在了行动里那群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在没有军事力量的保护下,每个人以血肉之躯与荷枪实弹的军人周旋,靠着信念和对祖国的信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③《万里归途》有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商业大片气质,故事一波三折,人物性格鲜明可爱。台词上也没有空话套话,实实在在贴近人物的真实感受。在镜头表现上细腻地抓住动作细节,让每个人物和故事都更加饱满,有血有肉地勾画出外交人员的普通人属性和不易,恰恰凸显出他们在这次撤侨事件中有所承担和有所作为的伟大与责任感。④由于不是战争片,本篇最核心也最难的是叙事与节奏问题,而演员在其中就承担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影片的演员阵容都是实力派,张译很好地诠释了宗大伟这一外交官角色,人物的丰富性被他拿捏得毫厘不差。在妻子面前的温柔、愧疚,在同胞面前的责任担当,在同事、兄弟面前的真挚、真心……在不同状态的切换中,角色的压力感被他丝丝缕缕地释放,少了几分用力过猛的疲惫,多了一些游刃有余的松弛。⑤影片立意也十分明确,“回家”的主题贯穿始终。面对主要人物的众多支线、侨民的“众生相”、中外组建家庭的反差等这一系列切入点,主创团队没有“贪多”,而是专心地利用众多的支线剧情来服务于主旨。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万里归途》既保证了商业化的呈现水准,也很好地传递了一份积极的声音:虽然每个外交官都是普通人,但是在异国他乡,代表中国的他们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碉堡、一座灯塔、更是一个盾牌。纵使“归途”漫漫又荆棘遍布,但只要有勇气、有信念,血肉之躯亦能铺就,而这份“奇迹”的源头便是强大的祖国。⑦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从历史中观照当下,让人感到影片的教育意义,也激励着人们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力量。(摘编自人民网《信念与勇气铺就“万里归途”》)材料二:①适逢中国国庆,中共二十大也即将召开,中华大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全球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正在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期待中共二十大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注入信心和动力。②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的稳健前行将持续为世界各国提供巨大发展机遇。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普遍期待有着巨大韧性和潜力的中国经济继续为世界经济提供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是全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共二十大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擘画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随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入,中国为世界各国发展所提供的机遇更将前所未有。③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之治”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启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稳健向前推进,从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到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陷于政治失序、经济低迷、社会动荡,中国发展道路展现出的确定性更令世界瞩目,“中国之治”成为国际舆论愈发关注的话题。④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的大国担当将持续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对完善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更加显著的贡献。从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从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国际形象越发深入人心,在当前变乱交织的世界中,中国展现的巨大稳定性和建设性力量赢得国际社会越发广泛的认可。⑤归根结底,世界聚焦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必将在自身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和平发展尽力,为团结进步担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摘编自郑汉根李蓉《“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世界关注中共二十大的内在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为了喜迎中共二十大,国庆期间电影院推出了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海外撤侨电影《万里归途》,电影在全国引起观影热潮。B.与之前军事支援的撤侨电影不同,《万里归途》没有战争场面,叙事的着重点是“路”,影片主要是在叙事与节奏问题上下功夫。C.与一些发达国家政治失序、经济低迷、社会动荡的情况不同,中国在十八大以来,取得了经济、生态、政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D.外交官对于华侨来说就像是旗帜、碉堡、灯塔和盾牌。正如在全球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中国也如世界的旗帜一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影片《万里归途》既保证了商业化的呈现水准,又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激励着人们靠着信念和对祖国的信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力量。B.影片《万里归途》的主创团队放弃了主要人物的众多支线、侨民的“众生相”、中外组建家庭的反差等这一系列切入点,而是让“回家”的主题贯穿始终,传递了一份积极的声音。C.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政治文明发展、外交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有巨大的成就。这种发展道路展现出来的确定性令世界瞩目,赢得国际社会越发广泛的认可。D.“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政治观念,这使国际社会以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共二十大,希望中国持续为世界提供发展机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BA.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阿古斯丁•卡斯滕斯近日在瑞士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在世界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非常有韧性”的经济体,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动能。B.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前日指出,在新世纪,通过广泛推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典范。中共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取得了辉煌的成果。C.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认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突出展现了中国对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D.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认为,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治国理政体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4)材料一的编者删掉了原文中的一段话:“成朗,一个初次被派来战乱国执行任务的年轻外交官,满腔热血却又稚气未脱。这样的角色表现得太轴了容易招人讨厌,表现得太听话懂事又会毫无亮点。王俊凯却很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独属于成朗的闪光时刻,让人印象深刻。”根据文章内容,这段话应放在第几段的最后?请指出并阐述理由。(5)两则材料不同程度都表现了当代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语段逻辑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题干信息,联系语段之间的逻辑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对比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材料内容,进而具体分析。【解答】(1)A.“为了迎接二十大”错误。材料一①段表述是“在全国喜迎二十大之际,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海外撤侨电影《万里归途》在全国引起观影热潮”,没有表明目的是“为了迎接二十大”B.“没有战争场面”表述绝对,且于文无据,材料一②段表述是“与之前军事支援的撤侨电影不同,《万里归途》叙事的着重点则是‘路’,聚焦在了行动里那群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D.“中国也如世界的旗帜”曲解文意,材料二①段表述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全球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期待中共二十大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注入信心和动力”。故选C。(2)B.“放弃”曲意文意,材料一⑤段描述是“面对主要人物的众多支线、侨民的‘众生相’、中外组建家庭的反差等这一系列切入点,主创团队没有‘贪多’,而是专心地利用众多的支线剧情来服务于主旨”,原文强调了主创团队没有“贪多”,并没有“放弃”。故选B。(3)B.材料二主要论述世界关注中共二十大的内在逻辑是期望中国在多方面为国际社会贡献积极力量、B.只强调中国的发展,并未提及中国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故选B。(4)首先,题干语段中“王俊凯却很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独属于成朗的闪光时刻,让人印象深刻”说明了《万里归途》的演员阵营都是很有演技的,与④段“张译很好地诠释了宗大伟这一外交官角色”一起作为论据,论述了《万里归途》演员都是实力派这一点。其次,“王俊凯却很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独属于成朗的闪光时刻”论证了④段“本篇最核心也最难的是叙事与节奏问题,而演员在其中就承担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的观点。因此,放在第④段最合适。(5)材料一主要围绕影片《万里归途》展开,对其进行了点评,写出华侨“回家”,投奔祖国怀抱的实质,其中“虽然每个外交官都是普通人,但是在异国他乡……而这份‘奇迹’的源头便是强大的祖国”强调了海外华侨对祖国的信任。材料二围绕中国二十大展开,“国际社会正在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关注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期待中共二十大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注入信心和动力”“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的稳健前行将持续为世界各国提供巨大发展机遇”“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之治’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启示”“国际社会关注中共二十大,是因为中国的大国担当将持续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强大正能量”等语句,表明了中国对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突出贡献。答案:(1)C(2)B(3)B(4)放在第④段最后。理由:①与“张译很好地诠释了宗大伟这一外交官角色”的论据一起更全面地说明“影片的演员阵容都是实力派”;②王俊凯对成朗角色的成功塑造让人印象深刻,进一步论证本段“演员在把握叙事与节奏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观点。(5)①材料一通过对《万里归途》的点评,写华侨“回家”,投奔祖国怀抱,表现海外侨胞对强大祖国的信仰。②材料二通过对世界关注中共二十大的内在逻辑的分析,写中国对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突出贡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看麦熟刘成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一种大动员的信号,一种摩拳擦掌的信号。它强有力地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是女性人生乐章中最绚烂的一曲,最有人情味,最具人性美,是一种极致。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她们既关心娘又关心娘家的家事,都准备着去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过不了多久,广漠的田野上,村与村之间,大路小路,到处闪耀她们的身影了。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不动,曲线飞逸;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都是被馨香浸透了的。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秦腔的声音。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些意思,早就存在于她们的心坎里了。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不得不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也不忘记女儿这两天要回来,一定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脚下的这条路,连接着分成两半的心儿的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自从缘分里亮出了这条路,这条路就和她们的生命紧紧地连在一起了。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上,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传统和现实,古风和新意,在她们的身影上结合得那么和谐,那么完美。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一株株能思考、有感情、会走动的麦子。她们呼吸着大气,装饰着田野。为了感谢阳光雨露的深恩,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动着,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选自《名家散文自选集丛书•刘成章散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B.文中引用《诗经》的内容,表现了关中婆娘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体现了“看麦熟”风俗的文化内涵。C.文章结尾说婆娘们的心灵“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蕴含着对勤劳、孝顺、质朴的传统美德的讴歌。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描写了关中平原麦熟的景象和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看麦熟”是全文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文章以“肥沃的关中平原”开头,为写“看麦熟”埋下伏笔。B.从“头年冬”到“次年春”再到“忽然有那么一天”,文章运用时间顺序,写出了麦熟的过程,引起下文。C.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展现了关中大地的独特魅力。D.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目的是突出人们丰收的喜悦,连缀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映衬出她们的美德。(3)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请根据你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阅读体验,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文中所写的关中地区还留存着哪些乡土社会的特色。【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写作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分析,准确把握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D.“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错误,本文的主题是对关中人特有的淳朴风情的歌颂。故选D。(2)A.“为写‘看麦熟’埋下伏笔”错误,这里不是伏笔,而是为后文描写麦熟景象做铺垫,也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典型环境。故选A。(3)本文是一篇散文,突出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具体来说指散文的写作手法自由,写作题材广泛,又指文章的格式不拘泥于形式。“神聚”则是指散文所描述的对象以及事件,都必须为一个中心思想来服务,而这个中心就是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神”。就这篇文章来讲,“形散”:文章场景多样,依次描绘了麦子成熟、婆娘们忙碌准备、行走路上、品尝麦粒、牵挂爹娘等多个场景,看似散落;表达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叙事、写人、抒情为一炉;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生动展现了关中大地的独特魅力;句式长短、整散结合;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所以整体看起来,文章的格式不拘泥于形式。“神聚”:首先,文章线索明确,结构上以“看麦熟”为线索,作者通过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思路清晰,结构谨严;其次,主题鲜明,文章主旨在于集中表现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不等美德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场,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文章全部内容皆围绕这个主旨展开。(4)由“清明麦子埋老鸹”可知,该农谚和麦熟景象有关,说明清明节气与当地农业相连,麦子蓬勃生长,麦穗飘香,丰收给们带来的喜悦,这表明当地具有以土地为生的农耕文化特色;由“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是女性人生乐章中最绚烂的一曲,最有人情味,最具人性美,是一种极致”“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可知,这样的称谓和社会关系,表明当地具有差序格局的某些特点和推己及人的道德文化;由“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秦腔的声音。……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可知,催归和饮食风俗表明礼治教化和人情礼俗,在当地辈辈沿袭,现在依然有着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答案:(1)D(2)A(3)①形散:文章内容丰富,语言表达活泼。文章写了麦长、麦熟、备礼、行路等多个场景,时跨冬、春、夏三个季节;融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有事件记叙,有人物描写,有情感抒发,手法不拘一格,句式长短、整散结合。②神聚:线索清晰,题旨明确而集中。结构上以“看麦熟”为线索,串起了这些的场景,思路清晰,结构谨严;主旨在于集中表现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展现以婆娘为代表的关中人孝顺善良、勤劳质朴、热爱生活、活力四射的美好的人情、人性,表达对中华民族悠久的淳朴本色的赞美之情。(4)①农谚和麦熟景象:“清明麦子埋老鸹”,清明节气与当地农业相连,麦子蓬勃生长,麦穗飘香,丰收给们带来的喜悦,表明当地具有以土地为生的农耕文化特色。②称谓和社会关系: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一心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总是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天下农民是一家,关心自家,也为别人家欢喜,表明当地具有差序格局的某些特点和推己及人的道德文化。③催归和饮食风俗:父亲催促女儿回去,馍馍、锅盔、菜蔬等农家礼食,“麦梢黄,女看娘”的风俗,《诗经》与秦腔相融,表明礼治教化和人情礼俗,在当地辈辈沿袭,现在依然有着旺盛蓬勃的生命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何陋轩记〔明〕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①,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②,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③,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④。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注】①〔龙场〕在今贵州修文县。②〔要绥〕要服、绥服,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这里泛指边远地区。③〔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指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结题,结发于额;羝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④〔孚比〕信服亲近。(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B.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C.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D.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九夷: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亦指其所居之地。后泛称少数民族。“九”表示众多。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后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C.轩裳:古代卿大夫乘坐的一种前顶较高的车子的帷幕。裳,指帷裳,车旁的布幔。D.诸夏:周代分封的“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各个诸侯国。后泛指中原地区,中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被贬到当时的边穷地区贵州龙场,条件艰苦,甚至连住处也没有。是当地人帮他搭建了一座轩房,使他有了住所。于是他借孔子之语命名住所,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B.我们耳熟能详的《陋室铭》文笔之空灵飘逸,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而本文内涵沉雄大度,借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观点:二者主旨迥异。C.本文并非简单描述贬所环境差,条件苦,而是讲述当地人虽性情粗野,却醇厚质朴的表现,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D.本文思想卓越,排除了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具有时代前瞻性。结构上层层推进,从孔子到自己,从遭贬后的经历到心中的感慨,最后表达期待有德君子来教化百姓的愿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②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5)有人说王守仁的“何陋轩”有六“不陋”,请结合全文内容择其三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往”是“予”的谓语中心词,“自上国”是状语,中间不能停顿,“往”后断句,排除A、D;“安而乐之”是“予处之旬月”的感受,不是“求”的方式,故“安而乐之”后要停顿,排除B。故选:C。句子翻译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2)A.“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错,应是“先秦时对东方部族的泛称”。(3)B.“二者主旨迥异”错。两文主旨是相通的,都表达了自己不图表面浮华,追求本质纯净的志趣。(4)①尝:曾经;圃:用作动词,开辟菜园;谓:认为;相与:共同,一起,纷纷;木阁:指修建木阁。句子翻译为: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当地人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能修建木房的材料,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②粗砺:粗糙,粗野,粗朴;顽梗:顽固,固执;尚:还;有施:有待施展,有待使用;安:怎么。句子翻译为:虽然粗朴固执,但锤子斧头还有待施展(来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5)“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邻里不陋,当地民风醇厚质朴、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环境不陋。“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情调不陋。“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宾客不陋。“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命名不陋,用孔子之语,以伸张孔子的话。“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居者不陋,志趣高雅纯净,希望民众得到教化。答案:(1)C(2)A(3)B(4)①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当地人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能修建木房的材料,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②虽然粗朴固执,但锤子斧头还有待施展(来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5)一是邻里不陋,当地民风醇厚质朴、直率坦诚、乐于助人;二是环境不陋,“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三是情调不陋,“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参考译文:当初,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之外,如今也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穿着奇特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密的礼节,但这仿佛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我,越来越信服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修建木房的材料,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唉!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但还有待施展锤子斧头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意即孔子欲对浑朴的夷民施以礼乐教化)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D.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2)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抓住关键词语,然后分析即可。【解答】(1)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错,一二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前两联以记叙为主。故选:C。(2)内容: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的事,而苏轼的《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少年英雄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打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情感不同:苏辙此诗后尾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句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句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风格不同: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情色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他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答案:(1)C(2)①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③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④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对秋江月夜的描写,如“别时茫茫江浸月”营造出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唯见江心秋月白”则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2)《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3)《涉江采芙蓉》中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表现了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境况与心情。【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解答】故答案为:(1)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唯)(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重点字:受)(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重点字: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把河流看作一位慈悲为怀、①的慈善家,他见过了高天旷野大世面,见过了深壑巨岩大事物,但他从不攀高弃低,从不喜大忘小,相反,他总是牵念着低处,在低处汇聚了他最多最深的情感;他总是怜小惜弱,弱小者投身到他的怀里,总能得到他的庇护和养育。河流为什么不愿走直路,而总是曲曲折折地绕路而行?哪怕穷乡僻壤,他也要把它搂进多情的臂弯?他是为了尽量多走一些地方,多查看一些情况,多帮助一些饥渴的生灵、焦急的草木和等待的水瓢。河流就这样不计回报地一路慷慨施舍,一路广布恩泽。古往今来,我们不知道这一条条河流究竟救活了多少草木和生灵,接济了多少穷苦的日子,抚慰了多少焦渴的思念。把河流看做一位不倦的旅行者,他穿越群山、漫游天下、鉴赏万物、行吟大地已达亿万年之久了,那②的流水和绵绵不断的烟云,就是他③的行走记录和心灵档案。自盘古劈开混沌以来,天地间发生的无数事件和走过的衮衮人物,一部分由化石作了记载,极少量在人类史书留下片段记录,而大部分都收藏在河流的眸子里和内心里。河流那悠长的语言和深沉的讲述,一旦我们听懂,我们将不再需要什么历史学家,因此,河流——这历史的当事人和撰写者,将会亲口向我们讲述了真实的历史。(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多处语病,请将其改正。(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①空,语境修饰“慈善家”,可用表示慈善家特点的词语,可选“乐善好施”。“乐善好施”,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第②空,语境修饰“流水和绵绵不断的烟云”,所填写的词语与“绵绵不断”对应,可选“滔滔不绝”。“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也指连续不断的事物。第③空,语境用来修饰“记录和档案”,前文说“穿越群山、漫游天下、鉴赏万物”,可选表示丰富意义的词,可选“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广大繁多如茫茫大海。多指书籍、文献等数量多,极其丰富。(2)画横线的部分有多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悠长的语言和深沉的讲述”改为“深沉的语言和悠长的讲述”。二是中途易辙。“深沉的语言和悠长的讲述,一旦我们听懂……”出现两个主语,应改为“一旦被我们听懂”。三是不合逻辑。“了”是完成状态,结合“历史”,把“将会”应改为“已经”。(3)“救活”“接济”“抚慰”三个动词,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动作,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表现了河流的仁慈。“救活了多少草木和生灵,接济了多少穷苦的日子,抚慰了多少焦渴的思念”,连用三个动宾结构的句子,“救活了多少……”“接济了多少……”“抚慰了多少……”,构成排比,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河流对弱小者的慷慨帮助,增强了语势。答案:(1)①乐善好施②滔滔不绝③浩如烟海(2)河流那深沉的语言和悠长的讲述,一旦被我们听懂,我们将不再需要什么历史学家,因为,河流——这历史的当事人和撰写者,已经亲口向我们讲述了真实的历史。(3)拟人:直接将河流当作慈善家来写,形象表现了河流的仁慈;排比:连用“救活”“接济”“抚慰”三个动宾结构的分句,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河流对弱小者的慷慨帮助,增强了语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①。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②:一是画家描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③,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曾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1)下列句子中的“丹青”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丹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唐代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B.《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C.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D.《史记•李斯列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沂大学《大学物理B》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大学物理(Ⅱ)(上)》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一数学老师教学计划
- 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 个人学习计划书
- 执行工作计划模板
- 幼儿园工作计划七-幼儿园保育工作计划
- 材料管理工作总结范文及2024年工作计划
- 2024初二物理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某年度工作总结暨某年工作计划
- 货架合同模板共
- 2024年贵州省中考数学试卷附答案
- 幼儿园小班语言课件:《雪花》
- DL-T5475-2013垃圾发电工程建设预算项目划分导则
- 2024-2029年中国计量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机器学习课件周志华Chap08集成学习
-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个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报告
-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 幼儿园小班绘本活动《我的门》课件
- 宣传视频拍摄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