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当然,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无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受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都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当前,Z世代的崛起、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渴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摘编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材料三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形式呈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创伟业、初心不忘再启航的辉煌历程。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用“中国式浪漫”的演绎风格,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讲述中国抗疫题材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谈及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圈”,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矛盾。B.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要是因为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C.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而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D.《山海情》等作品多时空多维度展示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底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仅要扎根当代生活,更需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需要。B.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秉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C.以人民性的分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必然,源于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D.扎根实际、源自人民、融入时代征程、映现时代底色的文艺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B.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从而塑造出阿Q等人物。C.《人世间》观照中国人的精神底色,用史诗般的磅礴之力书写烟火人间。D.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电影《焦裕禄》的上映,掀起了一股“焦裕禄热”:举国争说焦裕禄,盛况空前。请运用材料一的观点分析这部文艺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5)某文艺工作者正为创作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而苦恼。请你根据三则材料,给他提些可行性的建议。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飞翔的故事李浩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我只好依靠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来复原它,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记述的相关文字太少,我写下的这些可能和事实小有出入。故事发生在汉代,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发了一场汉人与匈奴人的惨烈战争。这里要说的是,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他们随着大军出代郡,一路奔袭,行走了大约两千公里的路程——在漠北的一场战斗中,他们被冲散,等这些大汉的军人在几天后赶到集合地点,三百人仅剩下一百余人,以及七十几匹马。粮草的问题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主力部队去了哪儿?战士们众说纷纭,他们指出了七八个方向,第二天,这七八个方向又变成了十几个、二十几个。几位将领协商了许久,他们决定,继续向狼居胥山的方向,在出发前霍去病将军曾反复地提醒,要尽可能地打到那里去——对,去狼居胥山!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问题是,一路上他们没有打听到任何关于汉军的消息;问题是,他们走出了一个多月,竟然依然没有走近狼居胥山——或许,他们在草原上就迷路了;或许,他们在进入沙漠的时候迷路了,越走越远。没有了粮食。没有了草料——尽管已是初夏,但他们到达的地方竟然异常寒冷,只有零星的草芽冒出,远看似有近却无……他们宰杀了累倒的或病倒的马,然而这些完全是杯水车薪。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们做到了。战士中有一位懂些巫术的医师,他使用一种草药,涂在尸体的身上,并念动咒语:那些干瘪的尸体慢慢缩小,变得只有西瓜大小。它们垂在马背上,有时会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发出铜器的声响。路上,他们也曾遭遇过一小股的匈奴人,或者别的什么人;这使他们获得一些短暂的补充,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一直被饥饿感折磨着,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已经失去了旧日的体形,而变得骨瘦如柴,只有眼睛似乎变得更大。夏日来临,他们的境遇好了一点点,但这个时候将士们的怨声越来越重,这是自然的事:他们既没有走到狼居胥山,也没有再与大部队相遇。偶尔,某位将军会宣布大汉军队战胜匈奴的消息,但他根本说不出消息的来源。后来他们也不再重复这样的话题:没有人信,他们自己也不信。尽管历史上确实是那样写的,汉军大胜,此战之后匈奴失去了漠北的王庭——但这支部队并不知道。如果在那个时候某个人将这个真实的消息告知他们,他们也一定认为这不过是个谎言,自欺欺人而已。夏日。这支部队还有七十余人,十几匹马——本来还有更多的马,包括他们从匈奴人手上抢到的,然而饥饿首先波及的是马匹的生存。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而是返回,无论返回之后迎接他们的是什么。活着的将领,要首先承担决策的责任。这个命令在宣布的时候引起一片沸腾,短暂的沸腾之后便是长久的抽泣之声——他们盼这个命令盼得太久了。也许,只有这支深入到大漠中停留了数十天的部队明白所谓“归心似箭”的真切含义,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包括那些忐忑的将领。这个命令,甚至为病中的几位老兵也注入了活力,他们有的站了起来,而有一个本已病入膏肓的战士,竟然在返回的途中痊愈,他主动承担了牵着挂有尸体的马的工作,要知道这是一件累人的活儿。回家,这个念头简直就像一团团的火焰。他们走过山谷,走过幽暗的树林,走过一望无际的沙海,远远望去,他们就像沙漠中轻微移动的沙子。他们走在日出和日落之间。他们在寒冷的夜晚点起小小的火堆,守夜的士兵一点儿也不敢大意。其间,一支匈奴的部队包围过他们,也不知是怎样的力量竟然使他们成功突围,付出的却是极小的代价。他们走着,用大脑、心脏和脚趾来猜测:距离代郡还有几天的路程,距离长安还有几天的路程,然而……他们的猜测或者说计算其实是错误的。代郡,长安,远比他们想象的遥远。故纸中没有谁谈及他们是不是又一次迷路,但我猜测,是的,他们被自己的感觉和幻觉所欺骗,又一次失掉了方向。走着,走着,他们又来到了一个沙海的边缘,这个沙海,似乎比他们走出去的那个沙海更大,更加无边无际。只有四十余人,三匹马。而这三匹马,在踏到沙海边缘的那一刻,竟然一起倒在了地上。将军命令,杀掉这三匹马,还算健壮的将士们背起尸体,他自己,要背两具。“我们不能丢下他们。我们要,让每一个出生入死的将士的骸骨,返回到他的家乡——如果我们有机会活着回去的话。”那一天,他们吃上了马肉,并且没有人对食物的量进行限制。然而他们都吃得很少。然而,他们在吃马肉的时候没有一点兴奋与欢乐,多数的战士吃得泪水涟连。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没有记载,那个时候,只有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就像沙漠里的沙子那样。不知道过了多长的时间——是的,不知道。他们一个个倒下,他们其实在进入沙漠的那日就已清楚没有了返回家乡的机会,但那个念头在,一直在,他们就跟着那个念头一路走着。直到……将军找到那个医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出了他的要求:我要求,在我们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吃下你的药,涂上你的药,把我们缩小了吧,但愿大风能将我们的尸体给吹回去。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是的,我们猜得到结果。那个医师是最后一个,他念动着咒语,眼看着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变小,却感觉不到一点儿的疼痛。数日之后,这些在沙漠中被阳光灼晒得发黑的尸体,一个个像西瓜那样大小、也像西瓜那样的形状的尸体,竟然一一裂开;从里面钻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鸟。它们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红色的。这些鸟,叫着“回家”,一起飞上了天空。(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发生在汉代”,“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等词,反映了本文作为历史小说的虚构性。B.“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表现出将军的重情重义。C.“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透露出霍去病部下的的怯懦和软弱。D.最后“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具有悲剧色彩。(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记载,霍去病取得漠北大捷,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本文却写霍去病的一支部队的失败,体现独特的审美视角。B.本文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了战争中将士们失去归家可能的辛酸。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有利于展现战争图景及人物处境,又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战士们的内心世界。D.本文语言风格沉郁悲凉,典雅蕴藉,很好地呈现了战场实景与人物内心的切身体会,令人为之叹惋的同时,引人深思。(3)小说以“飞翔的故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这一情节看似荒诞,其实有其合理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材料二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衷,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模,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材料三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B.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C.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D.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引申为掌权或掌权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B.《春秋》属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经”所指的经书范畴,其体例为编年体史书。C.“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与“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焉”字含义相同。D.“砥砺”有磨练、锻炼或激励、勉励之意。文中指前者,与“砥砺前行”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为人正直、以民为本,才会不失民心。B.文中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C.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D.材料一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了治国及做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大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②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5)材料一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具体途径及表达意图,请简要概括。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①高适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观胡人吹笛②李白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注】①王七即王之涣,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②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是年秋天,诗人由河南梁园来到安徽宣城,曾与宣城宇文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写到胡人吹出的笛声,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一样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B.两首诗都不侧重对笛声的正面描写,而重在从听者的角度突出“笛声”的感染力。C.高诗基调明快、秀丽,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营造了深远的意境。D.李诗开篇点题叙写感慨由来,叙事抒情,层次井然,语言自然平淡,情感激越苍凉。(2)自古笛声多传达丰富情感。请分析两首诗如何运用“笛”这个意象来蕴含情感的。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春江花月夜》暗示“雁儿”“鱼儿”不能传书的两句是“,”。(2)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都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3)“烟”在古人笔下形态万千,所传达的诗情也不尽相同。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烟”字的连续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几年,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很多消费者认为,饮用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然而,事实和大家的认知有很大出入。首先,无糖饮料并非“零糖”。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即可称之为无糖食品。因此,无糖饮料只是低糖,但很多人以为无糖饮料是完全无糖,就疯狂摄入,结果越喝越胖。其次,无糖饮料一般不含有蔗糖和淀粉糖,但它可以含有代糖,如糖醇、低聚糖、阿斯巴甜等甜味剂。甜味剂本身热量不高,但长期、过量饮用含甜味剂的饮料也可能使人发胖。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果蝇进行实验,发现甜味剂可以使果蝇的摄食量增加将近三分之一。悉尼嘉文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研究人员称,①在人们摄取甜味剂但没有搭配相应的热量时,大脑会发出增加摄食量而使人补充更多的热量。②此外,因为饮用者觉得自己喝的是“零糖”“零热量”饮料,所以会下意识地放纵自己摄入过量食物。③你要是天天用无糖可乐配炸鸡,想不长肉那是谁也拦不住。(1)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义。(2)文段中标有序号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3)看完这则材料后,你的同桌说:“无糖饮料问题那么多,以后我们再也不要喝无糖饮料了。”请你用含有条件关系的句子来反驳,不超过40字。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若认真品,“濯清涟而不妖”很值得玩味。①?没有。不管在“清水”还是无毒的浊水,莲的生长过程和状态都大同小异;即使生于浊水,花骨朵照样不妖;即使生于“清水”,盛花照样妖艳。莲并不能生长在没有泥沙的纯粹的清水之中,②。植物长期身处纯水,将造成清水变浊、植物营养不良而病死。许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浑不见底,但不表示水质差、没营养、有毒害。事实证明,出淤泥的莲总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长得好;纯水培的莲光长叶、不开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代谢掉后留存水中会污染纯水。那为什么古人常写芙蓉出自清水呢?因为清水之下有淤泥——给养花的水加入土壤,由于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颗粒杂质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稳固,久而久之水便变得清澈,植物也活得健康了。简单地说:③,污染清水的是莲。这里头的曲径通幽之味,就留待你品、你细细品了。(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词语“许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B.唐僧道:“贵府至灵山还有许多远近?”众僧道:“我们未走,不敢妄对。”C.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儒林外史•第一回》)D.县主又问客人道:“你银子是许多?”客人道:“五十两。”(《古今小说》)(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中医像天上的雄鹰,西医像森林里的老鼠。”雄鹰飞在高处,看到的是整体和表象;老鼠走在低处,看到的是具体和机理。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讲究辨证论治;西医以解剖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通过先进的技术来诊治,尤其注重局部治疗。两者各有优势,各有天机。上述中西医治疗理念对我们青年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当然,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无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受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都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当前,Z世代的崛起、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渴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摘编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材料三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形式呈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创伟业、初心不忘再启航的辉煌历程。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用“中国式浪漫”的演绎风格,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讲述中国抗疫题材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谈及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圈”,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矛盾。B.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要是因为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C.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而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D.《山海情》等作品多时空多维度展示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底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不仅要扎根当代生活,更需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需要。B.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秉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C.以人民性的分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必然,源于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D.扎根实际、源自人民、融入时代征程、映现时代底色的文艺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B.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从而塑造出阿Q等人物。C.《人世间》观照中国人的精神底色,用史诗般的磅礴之力书写烟火人间。D.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电影《焦裕禄》的上映,掀起了一股“焦裕禄热”:举国争说焦裕禄,盛况空前。请运用材料一的观点分析这部文艺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5)某文艺工作者正为创作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而苦恼。请你根据三则材料,给他提些可行性的建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B.“当代文艺……主要是因为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错误,根据原文“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知,原文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2)C.“以人民性的分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必然,源于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错误,根据原文“当前,Z世代的崛起、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可知,“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源于“Z世代的崛起、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3)根据原文“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知,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A.“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无法超越;只有形成特色,自成一家,作品才会生动真切,达到高境界。这里重在强调创新,与材料一观点不符。B.“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这里重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与材料一观点不符。C.“观照中国人的精神底色”,与材料一的观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相符合。D.“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承认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就是承认人民是目的本身,一切要为了人民,这里重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与材料一观点不符。故选C。(4)根据原文“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知,电影《焦裕禄》中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以坚强的毅力、炽热的情怀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理“三害”、战天斗地,这体现了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根据原文“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可知,电影《焦裕禄》中焦裕禄升为县委书记后,他不顾肝脏经常胀痛,几乎每日都坚持去治理“三害”第一线工作,很得人民爱戴,吴荣光指使人就某件事借题发挥想将焦裕禄整垮,结果全县群众聚在一起为他鸣冤,这传递了真善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根据原文“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可知,电影《焦裕禄》中兰考遭遇特大水灾,焦裕禄的肝病虽然已到晚期,仍坚持去抗灾第一线,这彰显了大公无私、忘我奉献的传统美德。(5)根据原文“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可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根据原文“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知,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根据原文“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可知,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描述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答案:(1)B(2)C(3)C(4)①体现了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②传递了真善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观;③彰显了大公无私、忘我奉献的传统美德。(5)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②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③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描述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飞翔的故事李浩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我只好依靠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来复原它,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记述的相关文字太少,我写下的这些可能和事实小有出入。故事发生在汉代,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发了一场汉人与匈奴人的惨烈战争。这里要说的是,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他们随着大军出代郡,一路奔袭,行走了大约两千公里的路程——在漠北的一场战斗中,他们被冲散,等这些大汉的军人在几天后赶到集合地点,三百人仅剩下一百余人,以及七十几匹马。粮草的问题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主力部队去了哪儿?战士们众说纷纭,他们指出了七八个方向,第二天,这七八个方向又变成了十几个、二十几个。几位将领协商了许久,他们决定,继续向狼居胥山的方向,在出发前霍去病将军曾反复地提醒,要尽可能地打到那里去——对,去狼居胥山!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问题是,一路上他们没有打听到任何关于汉军的消息;问题是,他们走出了一个多月,竟然依然没有走近狼居胥山——或许,他们在草原上就迷路了;或许,他们在进入沙漠的时候迷路了,越走越远。没有了粮食。没有了草料——尽管已是初夏,但他们到达的地方竟然异常寒冷,只有零星的草芽冒出,远看似有近却无……他们宰杀了累倒的或病倒的马,然而这些完全是杯水车薪。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们做到了。战士中有一位懂些巫术的医师,他使用一种草药,涂在尸体的身上,并念动咒语:那些干瘪的尸体慢慢缩小,变得只有西瓜大小。它们垂在马背上,有时会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发出铜器的声响。路上,他们也曾遭遇过一小股的匈奴人,或者别的什么人;这使他们获得一些短暂的补充,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一直被饥饿感折磨着,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已经失去了旧日的体形,而变得骨瘦如柴,只有眼睛似乎变得更大。夏日来临,他们的境遇好了一点点,但这个时候将士们的怨声越来越重,这是自然的事:他们既没有走到狼居胥山,也没有再与大部队相遇。偶尔,某位将军会宣布大汉军队战胜匈奴的消息,但他根本说不出消息的来源。后来他们也不再重复这样的话题:没有人信,他们自己也不信。尽管历史上确实是那样写的,汉军大胜,此战之后匈奴失去了漠北的王庭——但这支部队并不知道。如果在那个时候某个人将这个真实的消息告知他们,他们也一定认为这不过是个谎言,自欺欺人而已。夏日。这支部队还有七十余人,十几匹马——本来还有更多的马,包括他们从匈奴人手上抢到的,然而饥饿首先波及的是马匹的生存。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而是返回,无论返回之后迎接他们的是什么。活着的将领,要首先承担决策的责任。这个命令在宣布的时候引起一片沸腾,短暂的沸腾之后便是长久的抽泣之声——他们盼这个命令盼得太久了。也许,只有这支深入到大漠中停留了数十天的部队明白所谓“归心似箭”的真切含义,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包括那些忐忑的将领。这个命令,甚至为病中的几位老兵也注入了活力,他们有的站了起来,而有一个本已病入膏肓的战士,竟然在返回的途中痊愈,他主动承担了牵着挂有尸体的马的工作,要知道这是一件累人的活儿。回家,这个念头简直就像一团团的火焰。他们走过山谷,走过幽暗的树林,走过一望无际的沙海,远远望去,他们就像沙漠中轻微移动的沙子。他们走在日出和日落之间。他们在寒冷的夜晚点起小小的火堆,守夜的士兵一点儿也不敢大意。其间,一支匈奴的部队包围过他们,也不知是怎样的力量竟然使他们成功突围,付出的却是极小的代价。他们走着,用大脑、心脏和脚趾来猜测:距离代郡还有几天的路程,距离长安还有几天的路程,然而……他们的猜测或者说计算其实是错误的。代郡,长安,远比他们想象的遥远。故纸中没有谁谈及他们是不是又一次迷路,但我猜测,是的,他们被自己的感觉和幻觉所欺骗,又一次失掉了方向。走着,走着,他们又来到了一个沙海的边缘,这个沙海,似乎比他们走出去的那个沙海更大,更加无边无际。只有四十余人,三匹马。而这三匹马,在踏到沙海边缘的那一刻,竟然一起倒在了地上。将军命令,杀掉这三匹马,还算健壮的将士们背起尸体,他自己,要背两具。“我们不能丢下他们。我们要,让每一个出生入死的将士的骸骨,返回到他的家乡——如果我们有机会活着回去的话。”那一天,他们吃上了马肉,并且没有人对食物的量进行限制。然而他们都吃得很少。然而,他们在吃马肉的时候没有一点兴奋与欢乐,多数的战士吃得泪水涟连。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没有记载,那个时候,只有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就像沙漠里的沙子那样。不知道过了多长的时间——是的,不知道。他们一个个倒下,他们其实在进入沙漠的那日就已清楚没有了返回家乡的机会,但那个念头在,一直在,他们就跟着那个念头一路走着。直到……将军找到那个医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出了他的要求:我要求,在我们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吃下你的药,涂上你的药,把我们缩小了吧,但愿大风能将我们的尸体给吹回去。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是的,我们猜得到结果。那个医师是最后一个,他念动着咒语,眼看着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变小,却感觉不到一点儿的疼痛。数日之后,这些在沙漠中被阳光灼晒得发黑的尸体,一个个像西瓜那样大小、也像西瓜那样的形状的尸体,竟然一一裂开;从里面钻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鸟。它们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红色的。这些鸟,叫着“回家”,一起飞上了天空。(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故事发生在汉代”,“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等词,反映了本文作为历史小说的虚构性。B.“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表现出将军的重情重义。C.“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透露出霍去病部下的的怯懦和软弱。D.最后“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具有悲剧色彩。(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历史记载,霍去病取得漠北大捷,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本文却写霍去病的一支部队的失败,体现独特的审美视角。B.本文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了战争中将士们失去归家可能的辛酸。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有利于展现战争图景及人物处境,又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战士们的内心世界。D.本文语言风格沉郁悲凉,典雅蕴藉,很好地呈现了战场实景与人物内心的切身体会,令人为之叹惋的同时,引人深思。(3)小说以“飞翔的故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这一情节看似荒诞,其实有其合理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解答】(1)C.“透露出霍去病部下的的怯懦和软弱”错误,根据原文“然而饥饿首先波及的是马匹的生存。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而是返回,无论返回之后迎接他们的是什么”可知,饥饿波及了马匹的生存,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选项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2)D.“典雅蕴藉”错误,本文写了霍去病的一支部队在漠北的一场战斗中被冲散,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远离大部队,每况愈下,最终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借助药剂化鸟的故事,语言风格沉郁悲凉,平实质朴。故选:D。(3)结合原文“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我只好依靠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来复原它,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记述的相关文字太少,我写下的这些可能和事实小有出入”可知,把“飞翔的故事”作为标题,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思考:谁在飞翔?如何飞翔?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结合原文“他们被冲散……他们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没有了粮食。没有了草料……它们垂在马背上,有时会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发出铜器的声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一直被饥饿感折磨着,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已经失去了旧日的体形,而变得骨瘦如柴,只有眼睛似乎变得更大”“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没有记载……但那个念头在,一直在,他们就跟着那个念头一路走着”可知,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标题从侧面突出了战士们在处境艰难中渴望自由的形象特点。结合原文“数日之后,这些在沙漠中被阳光灼晒得发黑的尸体,一个个像西瓜那样大小、也像西瓜那样的形状的尸体,竟然一一裂开;从里面钻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鸟。它们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红色的。这些鸟,叫着‘回家’,一起飞上了天空”可知,战士们化鸟归去,想象丰富,情节动人,富于浪漫色彩,耐人寻味。结合原文“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我只好依靠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来复原它,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记述的相关文字太少,我写下的这些可能和事实小有出入。故事发生在汉代,元狞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发了一场汉人与匈奴人的惨烈战争”“这些鸟,叫着‘回家’,一起飞上了天空”可知,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既表现出对战争的解构,又体现出作者现实中的人文关怀。(4)结合原文“他们随着大军出代郡,一路奔袭……他们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没有记载……他们就跟着那个念头一路走着”“直到……将军找到那个医师……但愿大风能将我们的尸体给吹回去”“他们涂上了药剂……从里面钻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鸟”可知,从情节上看,战士们远离大部队,每况愈下,最终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借助药剂化鸟。这样处理,不仅照应了前文,呼应标题,而且符合情节发展逻辑。结合原文“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是的,我们猜得到结果。那个医师是最后一个,他念动着咒语,眼看着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变小,却感觉不到一点儿的疼痛。数日之后,这些在沙漠中被阳光灼晒得发黑的尸体,一个个像西瓜那样大小、也像西瓜那样的形状的尸体,竟然一一裂开;从里面钻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鸟。它们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红色的”可知,从主题上看,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象征他们思乡盼归、渴望魂归故里。这样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结合原文“这些鸟,叫着‘回家’,一起飞上了天空”可知,从阅读效果上看,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回家”,喜剧作结。这样处理,更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答案:(1)C(2)D(3)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飞翔的故事”,谁在飞翔?如何飞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塑造人物,突出形象。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标题从侧面突出了战士们在处境艰难中渴望自由的形象特点。③想象丰富,情节动人。所谓飞翔的故事,指的是小说结尾战士们化鸟归去,富于浪漫色彩,耐人寻味。④暗示主题,深化中心。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既表现出对战争的解构,又体现出作者现实中的人文关怀。(4)①情节上:战士们远离大部队,每况愈下,最终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借助药剂化鸟。这样处理,不仅照应了前文,呼应标题,而且符合情节发展逻辑。②主题上: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象征他们思乡盼归、渴望魂归故里。这样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阅读效果上: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回家”,喜剧作结。这样处理,更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材料二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衷,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模,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材料三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B.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C.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D.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引申为掌权或掌权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B.《春秋》属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经”所指的经书范畴,其体例为编年体史书。C.“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与“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焉”字含义相同。D.“砥砺”有磨练、锻炼或激励、勉励之意。文中指前者,与“砥砺前行”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为人正直、以民为本,才会不失民心。B.文中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C.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D.材料一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了治国及做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大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②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5)材料一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具体途径及表达意图,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智慧不明达做事怎能正当呢?广泛听取意见并选择正确的而从之,是使智慧明达的方法。所以古代的国君在开始处理政务的时候,大夫如果有一句谏言,士如果请求见一面,百姓如果有所陈述,一定要让他们畅达,君王同族弟子中有所询问,一定与他们交谈,不要将各地的来访者拒之门外,这样就能做到不被蒙蔽欺骗。“智”作“不明”的主语,不可断开;“庶人有谒必达”与“公族请问必语”结构对称,排除A、C;“所以明智也”是一个表原因的判断句,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2)C.焉,都是语气助词,了。句意:学识积累多了就能成为圣人,那么富贵尊显就来了。/自然会有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D.“与‘砥砺前行’的含义不同”错误,“砥砺前行”的“砥砺”,砥、砺都是磨刀石,引申为磨炼。与文中的“砥砺”的含义相同。句意:箭头磨得锐利。故选:D。(3)A.“为人正直”错误,由原文“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可知,分发俸禄要周到,动用刑罚要恰当,国君心地要仁慈,想到百姓的利益,为百姓除害,这样就能做到不失民心了。“为人正直”无中生有。故选:A。(4)①“伐”,切断;“塞”,阻塞;“何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何以”,凭什么。译文:然而不勤学好问,则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阻塞了智慧的本源,又凭什么来立身呢?②“以”,凭借;“及”,赶得上,比得上;“非此之问也”,判断句,标志是“……也”,我问的不是这个。译文:孔子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想说凭借你的能力,再加强学习,岂是别人能超越的!”(5)根据原文“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可知,具体途径是广开言路,择善而行。根据原文“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可知,不被隔绝蒙蔽;根据原文“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可知,不失民心;根据原文“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可知,不失权势。答案:(1)B(2)D(3)A(4)①然而不勤学好问,则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阻塞了智慧的本源,又凭什么来立身呢?②孔子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想说凭借你的能力,再加强学习,岂是别人能超越的!”(5)具体途径:广开言路,择善而行。表达意图:不被隔绝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权势。参考译文:材料一魏武侯向吴起询问“元年”有什么意思,吴起回答说:“说的是国君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小心谨慎。”魏武侯问:“怎样才能在开始的时候小心谨慎?”吴起回答说:“做事要正当。”魏武侯问:“怎样才能做事正当?”吴起回答说:“要有明达的智慧。智慧不明达做事怎能正当呢?广泛听取意见并选择正确的而从之,是使智慧明达的方法。所以古代的国君在开始处理政务的时候,大夫如果有一句谏言,士如果请求见﹣﹣面,百姓如果有所陈述,一定要让他们畅达,君王同族弟子中有所询问,一定与他们交谈,不要将各地的来访者拒之门外,这样就能做到不被蒙蔽欺骗;分发俸禄要周到,动用刑罚要恰当,国君心地要仁慈,想到百姓的利益,为百姓除害,这样就能做到不失民心了。君王自身要正派,身边的大臣要严格挑选,大夫不去兼职,掌握管理百姓大权的人不能集中在同一宗族中,这就是不专权仗势。这些都是《春秋》一书中的含意,也是‘元年’的根本。”材料二一个读书人如果想要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美名流传到后代,不喜欢勤学好问,就是砍去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慧的源泉,怎么能立身处世呢?骐骥良马虽然跑得很快,不遇到伯乐,没有机会施展它走千里路的能力;干将宝剑虽然锋利,不靠人的力量不能自己砍断东西;一个人才华虽高,如果不专心求学问,不能成为圣人。水积多了成为河川,那么蛟龙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积多了成为大山,那么豫樟等树木就可以生长在上面;学识积累多了就能成为圣人,那么富贵尊显就来了。价值千金的狐皮衣服,不是一只狐皮能够拼成的;台庙的屋椽。不是一棵树木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礼法,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智慧。所以说勤学好问是增进智慧的根本。材料三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凭借你本身的能力,再加上学习,难道还有人比得上(你)吗?”子路说:“学习也会有好处吗?”孔子说:“一个国君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出差错;读书人如果没有能从中获得教益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弩离不开矫正的工具;木料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圣明;接受教导重视学问,谁还能不成功呢?诋毁仁义,厌恶贤士,就要遭受刑罚。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无须用火烤就很笔直,砍下来做成箭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有些东西天赋异禀)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装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入吗?”子路听后拜谢说:“我接受老师的教诲!”(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①高适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观胡人吹笛②李白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注】①王七即王之涣,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②本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是年秋天,诗人由河南梁园来到安徽宣城,曾与宣城宇文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两首诗都写到胡人吹出的笛声,与“李凭中国弹箜篌”一样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B.两首诗都不侧重对笛声的正面描写,而重在从听者的角度突出“笛声”的感染力。C.高诗基调明快、秀丽,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营造了深远的意境。D.李诗开篇点题叙写感慨由来,叙事抒情,层次井然,语言自然平淡,情感激越苍凉。(2)自古笛声多传达丰富情感。请分析两首诗如何运用“笛”这个意象来蕴含情感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等,进而具体分析。【解答】(1)A.“都点明了音乐所起之处”错误,由高诗“胡人吹笛戍楼间”可知,胡人吹起羌笛在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响起;由李诗“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可知,胡人吹奏着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声。两首诗没有点明音乐所起之处,选项表述不恰当。故选A。(2)由高诗“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可知,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表达了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李诗前半写闻笛,后半写感兴,直抒胸臆,触景生情。由首联“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两句点题,叙写感慨的由来,是因为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诗人听到国都所在的秦地之声,撩动了忧国之情,从而为下文的叙事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颔联“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两句侧重叙事,“十月”点明观胡人吹笛的时间,“吴山”和“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一个“晓”字,表现出了秋季肃爽,吴地的山丘更为疏朗的特点。颈联“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这两句侧重抒情,抒写闻笛的的感受。诗人听了苍凉悲壮的《出塞》古曲,自然会联想起当时北部边境隐伏之患,忧国之心也就油然而生。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心。然而,自天宝三载(744年)遭谗离京以来至今已近十年之久,在这十年之中,诗人眼看着国事日非,危机四伏,而自己却没有报国之路,他的心情极其沉痛。为此写出了“泪满逐臣缨”这样悲凉慷慨的诗句,更足以见诗人对国家的一腔忠愤。尾联“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此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起身遥望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浩渺,深感国都遥远,融景生情,流露出诗人一片眷恋人主的苦情。“恋主情”三字之前冠以“空怀”二字,写尽了诗人忧愤之深。既表现了诗人对“主”的希望与拳拳恋“主”心绪,也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报国之志始终没有忘却,显露出诗人身在江南而心恋魏阙的怆然情怀。译文:(高诗)胡人吹起羌笛响在戍楼之间,戍楼之上景象萧条月光幽闲。借问悠悠的落梅乐曲有几首?长风万里吹拂一夜洒满关山。(李诗)胡人吹奏着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声。十月吴山的清晓,一曲《梅花》落到敬亭。愁苦中听到《出塞》的乐曲,泪水顿流,沾湿了我的帽缨。回头遥望那通往长安的大道,可叹我空怀着眷恋君主的衷情。鉴赏:(高诗)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月光下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李诗)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于自然平淡之中又兼有一种苍凉激越的格调。所谓自然平淡,是从全诗的语言特点来说的。这首诗的语言既无夸张又无藻饰,诚是一派肺腑之言,所谓苍凉激越,是指诗句中寄寓的感情异常激烈。但是这种激烈的感情,又几经压抑,因而又有一种苍凉遒劲的况味。应该说这种特点是和诗人忧思之深分不开的。李白的五言诗,在其全集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少。许多人往往只注意诗人的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以及七言绝句,因为那些诗大都表现了诗人奔腾咆哮、豪迈飘逸的风格特点,但对于他的五言古诗论者却不多。其实这也是应该加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春江花月夜》暗示“雁儿”“鱼儿”不能传书的两句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都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3)“烟”在古人笔下形态万千,所传达的诗情也不尽相同。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烟”字的连续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得”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文)(2)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重点字:鹧、鸪)(3)海客谈瀛洲洲烟涛微茫信难求(重点字: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几年,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很多消费者认为,饮用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然而,事实和大家的认知有很大出入。首先,无糖饮料并非“零糖”。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即可称之为无糖食品。因此,无糖饮料只是低糖,但很多人以为无糖饮料是完全无糖,就疯狂摄入,结果越喝越胖。其次,无糖饮料一般不含有蔗糖和淀粉糖,但它可以含有代糖,如糖醇、低聚糖、阿斯巴甜等甜味剂。甜味剂本身热量不高,但长期、过量饮用含甜味剂的饮料也可能使人发胖。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果蝇进行实验,发现甜味剂可以使果蝇的摄食量增加将近三分之一。悉尼嘉文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研究人员称,①在人们摄取甜味剂但没有搭配相应的热量时,大脑会发出增加摄食量而使人补充更多的热量。②此外,因为饮用者觉得自己喝的是“零糖”“零热量”饮料,所以会下意识地放纵自己摄入过量食物。③你要是天天用无糖可乐配炸鸡,想不长肉那是谁也拦不住。(1)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义。(2)文段中标有序号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3)看完这则材料后,你的同桌说:“无糖饮料问题那么多,以后我们再也不要喝无糖饮料了。”请你用含有条件关系的句子来反驳,不超过40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短句变长句的能力。首先将其中一句确定句子主干,然后将其他几句变为句子的定语,改写成一个单句。(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反驳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设置的情境和要求,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合理组织语言进行反驳。【解答】(1)以“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为主干句,可将“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做“无糖饮料”的定语,再在“让人”前面加上“被认为能”。得出:赢得众多消费者喜爱的无糖饮料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如以“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做主干,主干句是“众多消费者喜爱无糖饮料”,再将“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作“无糖饮料”的定语,修改为“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得出:众多消费者喜爱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无糖饮料。如以“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为主干句,将“很多消费者认为,饮用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作“无糖饮料”的定语,得出: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2)原句语病有:①成分残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