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ㅤㅤ材料一:ㅤㅤ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ㅤㅤ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ㅤㅤ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ㅤㅤ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淮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ㅤㅤ材料二:ㅤㅤ“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ㅤㅤ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之常也”。他还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ㅤㅤ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既要有“通古今之变”的责任意识,又要有“究天人之际”的探求精神。B.司马迁之所以要“究天人之际”,一是受董仲舒的影响;二是他生活在一个进取的时代。C.《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可见司马迁完全赞同“天帝”是主宰世间万物的。D.《货殖列传》观点与马克思的“物质是基础”一致,是《史记》殿后的文章,可见其重要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史记》,这与他具备坚定的学术信念、闳卓的史学观念紧密相关。B.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网罗”“略考”“综”“稽”,这研究方法依然值得今之学者学习和借鉴。C.“天人之际”的“天”,材料一认为“天”即“自然”“生态”;材料二认为“天”是“天命”“天道”。D.两则材料都围绕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理念展开,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A.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死前所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以“岂不谬哉”来评价。B.司马迁大力肯定法家的变法图强行为,对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作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C.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对物质基础的探究有其进步意义。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敢于为农民首义的陈胜立传,表明他相信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司马迁在治学上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今之学者可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体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注]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有删改)【注】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C.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3)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析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的心理,并阐释作者在文章最后以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收束全文的寓意。(4)在课文《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夫展开了一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纳之。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兴常恐一旦物故,魏人犹以故事继袭,故兄弟子侄皆仕诸朝。(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B.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C.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D.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留后,官名,始于唐代宗年间,文中是魏博节度使缺位时代理的称谓。B.宣慰,指大臣代皇帝视察某地,宣扬政令,安抚百姓。亦指官职。C.版籍,指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也泛指领土、疆域。文中指后者。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曾分天下为十五道,唐末演变为节度辖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②兴常恐一旦物故,魏人犹以故事继袭,故兄弟子侄皆仕诸朝。(5)魏博能够归顺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回答问题。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D.“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2)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古代诗词中,“舟”这一意象紧紧伴随着文人士子的羁旅游宦生涯,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如“,。”(2)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3)陆游在《书愤》中形象概括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壮观场面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田野是金灿灿的,但在延寿县的庆阳农场内,有一片稻田却格外:这片稻田的稻穗,金黄中带着一抹暗红,这就是《红楼梦》中提及的“稀罕物”——胭脂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其中有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却只有“二石”。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在宁府要吃稀饭,尤氏立即捧来一碗红稻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吩咐把剩下的粥送给病中的王熙凤。胭脂稻的珍贵于此。胭脂稻因其米粒形美、色红、粒长,煮熟后“气香而味腴”,因此得名胭脂稻,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相关研究表明,胭脂稻具有富含花青素,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等三大特征,对身体健康。用这种稻米做出来的饭,有一股特殊的清香,特别是用它来煮粥。味道更佳。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然而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胭脂稻”这个名字取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7.(9分)阅读短文,完成问题。露并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但它①。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作“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在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并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露和霜一样,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②,这叫作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③。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微风吹拂下,那些叶子重现生机,手舞足蹈,感恩露水的滋润。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1)下列句子中的“雨露”与文中加点处“雨露”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老师,您用甘甜的雨露滋润了我们的心灵。B.大雁的鸣叫是召唤同伴协力向前,云朵的重叠是为降落更大的雨露。C.嫩叶上残留着一两滴雨露,泪珠一样晶莹。D.种子感谢大地给他们动力,幼苗感谢雨露给他们鼓励。(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刘邦与群臣的对话,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老子》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给学校文学刊物的“经典与成长”栏目投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ㅤㅤ材料一:ㅤㅤ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ㅤㅤ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ㅤㅤ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ㅤㅤ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淮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ㅤㅤ材料二:ㅤㅤ“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ㅤㅤ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之常也”。他还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ㅤㅤ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作为学者,既要有“通古今之变”的责任意识,又要有“究天人之际”的探求精神。B.司马迁之所以要“究天人之际”,一是受董仲舒的影响;二是他生活在一个进取的时代。C.《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可见司马迁完全赞同“天帝”是主宰世间万物的。D.《货殖列传》观点与马克思的“物质是基础”一致,是《史记》殿后的文章,可见其重要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史记》,这与他具备坚定的学术信念、闳卓的史学观念紧密相关。B.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网罗”“略考”“综”“稽”,这研究方法依然值得今之学者学习和借鉴。C.“天人之际”的“天”,材料一认为“天”即“自然”“生态”;材料二认为“天”是“天命”“天道”。D.两则材料都围绕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理念展开,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DA.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死前所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以“岂不谬哉”来评价。B.司马迁大力肯定法家的变法图强行为,对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作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C.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对物质基础的探究有其进步意义。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敢于为农民首义的陈胜立传,表明他相信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司马迁在治学上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今之学者可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体会。【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结构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正确。B.“受董仲舒的影响”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有“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材料二第一段中有“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两处说的都是揣测“可能”“也许”。C.“完全赞同”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表述为“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说法绝对。D.“与马克思的‘物质是基础’一致”错误,原文表述为“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只是“试图”,并非就已经提出了与马克思一致的“物质是基础”的观点。故选A。(2)C.“‘天’即‘自然’‘生态’”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可见“自然”“生态”只是“天”的一部分内容。故选:C。(3)D.材料二第一段中有“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即他认可“天命”,并非主张“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故选:D。(4)第一段,“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开篇提出司马迁的史学理念;第二段,“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第三段“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逐层分析“通古今之变”和“究天人之际’的内涵;第四段,“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最后从时代特征的层面总结司马迁史学理念的价值。可见材料一为总分总式结构。(5)可取之处:由“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也许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可知,司马迁一方面可能受其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相信“天命”,另一方面严肃的治学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这启示当今学者,治学要有这种对权威学说批判继承的严肃态度。不可取之处:由“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可知,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中。这启示当今学者,治学既要对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问题深入研究,又要勇于创新,摆脱落后的时代观念的束缚。答案:(1)A(2)C(3)D(4)①材料一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为并列式结构。②先总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切实坚持的学术理念。③再分别论证“通古今之变”的含义、研究方法,和“究天人之际”中的“天”“究”的含义。④最后指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西汉的时代特征有关。(5)可取之处:司马迁一方面可能受其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相信“天命”,另一方面严肃的治学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启示:当今学者治学要有这种对权威学说批判继承的严肃态度。不可取之处: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中。启示:当今学者治学既要对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问题深入研究,又要勇于创新,摆脱落后的时代观念的束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注]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有删改)【注】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C.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3)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析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的心理,并阐释作者在文章最后以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收束全文的寓意。(4)在课文《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夫展开了一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小说结尾语句的寓意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处理表达效果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C.“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C。(2)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3)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透过屈原的想象之景和他的动作行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的身份地位以及他的理想抱负去思考。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一颗明星的陨落,暗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运用了浪漫的笔法,也体现屈原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4)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作用和效果的侧重点。第一种看法,认为此文好: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第二种看法,认为课文好:“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答案:(1)C(2)D(3)①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行三拜九叩大礼,表达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和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②一颗明星流向西北,用浪漫的笔法昭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也体现其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4)示例一:此文好。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示例二:课文好。①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②和渔父的“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纳之。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兴常恐一旦物故,魏人犹以故事继袭,故兄弟子侄皆仕诸朝。(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B.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C.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D.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留后,官名,始于唐代宗年间,文中是魏博节度使缺位时代理的称谓。B.宣慰,指大臣代皇帝视察某地,宣扬政令,安抚百姓。亦指官职。C.版籍,指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也泛指领土、疆域。文中指后者。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曾分天下为十五道,唐末演变为节度辖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②兴常恐一旦物故,魏人犹以故事继袭,故兄弟子侄皆仕诸朝。(5)魏博能够归顺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到这个时候,惟有朝廷不吝惜爵禄来赏赐服从朝廷那个人,使两河的藩镇听闻,恐怕他们的部下都争着恭敬地归顺朝廷了,这就叫不作战却使别人服从了。“至时”意思是到这个时候,在句中应为状语,应单独成句,故排除CD。“赏”后应接宾语“其人”,二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又“其麾下争为恭顺矣”作“恐”的宾语,二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A。(2)C.“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指前者,指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故选:C。(3)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错误,由原文“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已故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可知,“两河藩镇采取分散各地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是李绛的观点看法,并没让朝廷采取这种策略。故选:B。(4)①“沾”,接受,受到;“皇化”,天子的教化;“望”,期望。译文: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②“物故”,去世;“故事”先前的例子;“仕”,做官。译文:田兴常常担心(自己)一旦去世,魏博的人仍旧按照旧例世袭节度使,所以他让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中做官。(5)由“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以为魏博不必用兵,当自归朝廷。绛曰:‘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向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之阶也。田氏不为屠肆,则悉为俘获矣,何烦天兵哉?故臣以为不必用兵,可坐待魏博之自归也。’”得出答案①李绛准确判断形势,策略正确。当李绛分析完形势情况后,“上曰:‘善。’”“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李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不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必待敕使至彼,持将士表来为请节钺,然后与之,则是恩出于下,非出于上,将士为重,朝廷为轻,其感戴之心亦非今日之比也。’上从之。甲辰,以兴为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一旦举六州之地来归,刳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本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得出答案②朝廷采纳李绛建议,没有攻打魏博;重赏魏博将士,安抚军心。由“十一月辛酉,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度为兴陈君臣上下之义,兴听之,终夕不倦,待度礼极厚。行朝廷法令,输赋税。田承嗣以来室屋僭侈者,皆避不居。八年春,赐魏博节度使田兴名弘正”得出答案③魏博节度使田兴忠于朝廷。答案:(1)A(2)C(3)B(4)①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②田兴常常担心(自己)一旦去世,魏博的人仍旧按照旧例世袭节度使,所以他让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中做官。(5)①李绛准确判断形势,策略正确。②朝廷采纳李绛建议,没有攻打魏博;重赏魏博将士,安抚军心。③魏博节度使田兴忠于朝廷。参考译文: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儿子田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气和力量,军中很是依赖他。辛亥这一天,皇上和宰相商议魏博的事情,李吉甫请求派兵去讨伐魏博,李绛说:“我私下里观察那些飞扬跋扈的两河的藩镇,都是把自己属下的军队分属手下的各位将领,不让某一将领统率全部军队,这是担心属下将领的权力太大,会乘机来图谋自己的缘故。各位将领势均力敌,没有谁能单独控制他人,如果总能得到严明的主帅来指挥,那么大概能够自我稳固。(但)如今怀谏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能自行处理决断事情,军府大权必然落到他人手中,众将领待遇厚薄不均,必然产生怨恨恼怒,互不服从。这样的话,那么从前分兵的计策,正好成了今天祸乱的根源。到这个时候,惟有朝廷不吝惜爵禄来赏赐服从朝廷那个人,使两河的藩镇听闻,恐怕他们的部下都争着恭敬地归顺朝廷了,这就叫不作战却使别人服从了。”皇上说:“好。”不久,由于田怀谏年幼体弱,军政大事都由家奴蒋士则决断,(蒋士则)多次根据爱憎调换众将领,众人都满腔愤怒。朝廷的命令(却)很久还没到,军中人心不安。田兴早晨进府,数千名士兵大声呼喊,请(他)担任留后一职。田兴于是对众人说:“不要侵犯副大使,要遵守朝廷法令,申报军民户籍,请求(朝廷)委派官吏,这样以后我才答应。”(众人)都说:“行。”田兴便杀了蒋士则等人,把田怀谏迁到了府外。魏博监军把上述情况奏报朝廷,李吉甫请求派宦官去表示慰问来观察事态的变化,李绛说:“不可以。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和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朝廷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推心置腹地安抚招纳他,用厚重的恩惠结交他。”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让田兴担任魏博节度使。李绛又说:“魏博五十多年没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没有超出他们希望的重赏,那么就无法安抚士兵的心。请求拿出宫内仓库的一百五十万贯钱来赏赐给他们。”左右的大臣认为赠送的太多,皇上把这番话告诉了李绛,李绛说:“田兴不贪图节度使独占土地的利益,归顺朝廷,陛下您怎么吝啬小的财物而丢失大的计划,不以此来获得整个节度辖区的人心呢!”皇上很高兴,采纳了他的意见。十一月,派知制诰裴度到魏博那里表示慰问,把一百五十万贯钱赏赐给军士,给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军士接受赏赐,欢呼雀跃。成德、兖郓两地的使者几次拜见,只是相互看看变了脸色,感叹说:“倔强的人又有什么用呢!”十四年的秋天,田兴到朝廷,皇上对待他很优厚。田兴常常担心(自己)一旦去世,魏博的人仍旧按照旧例世袭节度使,所以他让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中做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回答问题。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D.“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2)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的比较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及题干的提示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C.“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错,兴比颠倒。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故选:C。(2)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后两句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对面落笔,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人世、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贺词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诗人夜间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的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诗人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读来令人哀惋凄绝。答案:(1)C(2)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亲人,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贺词: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译文: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物是人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什么不能与我同归呢?自己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原野里绿草嫩叶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住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从今以后还有谁替我在深夜挑灯缝补衣衫呢?赏析: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同来何事不同归?”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借用典故,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孤独的凄凉。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同时这里也是用典,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下片最后三句复用赋体。“旧栖新垅两依依。“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古代诗词中,“舟”这一意象紧紧伴随着文人士子的羁旅游宦生涯,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2)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3)陆游在《书愤》中形象概括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壮观场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重点字:朋)(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毅)(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洲、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田野是金灿灿的,但在延寿县的庆阳农场内,有一片稻田却格外:这片稻田的稻穗,金黄中带着一抹暗红,这就是《红楼梦》中提及的“稀罕物”——胭脂稻。《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其中有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却只有“二石”。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在宁府要吃稀饭,尤氏立即捧来一碗红稻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吩咐把剩下的粥送给病中的王熙凤。胭脂稻的珍贵于此。胭脂稻因其米粒形美、色红、粒长,煮熟后“气香而味腴”,因此得名胭脂稻,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相关研究表明,胭脂稻具有富含花青素,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等三大特征,对身体健康。用这种稻米做出来的饭,有一股特殊的清香,特别是用它来煮粥。味道更佳。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然而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胭脂稻”这个名字取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判断有语病的地方,并作出正确的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命名的妙处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语境说的是庆阳农场内的一片稻田,因其稻穗金黄中带着一抹暗红,显得与其它金灿灿的稻穗格外不同,或格外引人注意,故填写“与众不同”或“引人注目”。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引人注目:特别引起人注意。第二空,根据语境中“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却只有‘二石’”“贾母在宁府要吃稀饭,尤氏立即捧来一碗红稻米粥,贾母只吃了半碗,就吩咐把剩下的粥送给病中的王熙凤”,由此可见,此处是说胭脂稻的珍贵程度显而易见,故填写“显而易见”或“可见一斑”。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得清楚。可见一斑:由事情的某一点可推论其全貌。第三空,结合语境“胭脂稻具有富含花青素,氨基酸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等三大特征”,此处是说对胭脂米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益处,故填写“大有裨益”。大有裨益:比喻有很大益处。(2)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两处:一是句式杂糅,把“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改为“这种稻米具有……的特点”,或者改为“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二是“然而每一次回锅”关联词搭配不当,“然而”改为“而且”。(3)根据“胭脂稻因其米粒形美、色红、粒长,煮熟后‘气香而味腴’,因此得名胭脂稻”概括:“胭脂”一词突出了稻米色红气香味腴的特点。根据“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具有“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概括:胭脂稻富有暗示性,给人联想。答案:(1)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显而易见/可见一斑大有裨益(2)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具有“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或:另外,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因为这种稻米“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米质不散”,而且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3)①“胭脂”一词突出了稻米色红气香味腴的特点;②富有暗示性,给人联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7.(9分)阅读短文,完成问题。露并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但它①。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作“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在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厨房培训计划例文
- 幼儿园2024年业务学习工作计划
- 五年级第一学期音乐教学计划集合
- 六年级语文下期教学计划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扶持培育地方品牌计划
- 2024年月初中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图书馆年度工作计划
-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唐山特色旅游
- 清爽自然风景模板
- 广东省食品安全质量协会(餐饮类)模拟题六
- (完整版)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体育馆及宿舍楼工程“12.29”筏板基础钢筋体系坍塌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
- 高校物业管理项目投标书
- DB33∕T 1230-2020 金属面板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水泥物资供应、运输及售后服务方案
- 隧道洞身开挖风水电供应、逃生通道布置
- DB13∕T 5023-2019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 研发中心任职资格职级评审举证要求及材料
- 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参考答案
- 胸膜间皮瘤的诊治新进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