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1页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2页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3页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4页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料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选一步告该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而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成新史料发现出发。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材料二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是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成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小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B.“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B.章学城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B.《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追悼会废名北山在那里做他的小说,猛然记起今天是“三一八”,笔停了,他似乎应该赴追悼会?——真的,他要赴追悼会。“时光过得好快呵。”去年“三一八”——不是“三一八”,是“三一八”的后两天,总而言之是“三一八”,他也是这样停了笔,停笔去送葬。时光过了一年。会场上还没有什么人,死者的像片挂起来了。北山看见了是挂起来了,然而没有看像片。天是下着很大的雪。开会既还有待,北山到雪地里走走。他不冷,雪很好玩,他就在雪地里玩,活泼泼的想。——说实话,他实在是活泼泼的,一点也不像赴追悼会的样子。“雪呵、雪呵、你下罢、下得大大的,我总比你狠,你不能叫我不站在这里,你下得叫我的身上没有热,那我算是被你压服了。”北山今年不知在哪里弄得了一件外套,敢于这样夸口。会场上人添了好多,北山又走进去,迎面一个朋友道:“北山,你来了?我们今天请你演说。”分明是来了,然而要问“你来了?”北山好笑。“那不行,那不行。”北山连忙答。“一定,一定。”朋友也就走了。北山不知道到底要不要他演说,万一真个要,同刚才对雪说话一样,随便说说就是。秩序单上有主席报告一条,果然,一个人走到台正中间桌子面前报告。北山坐在台下两三百个人当中听。北山没有看雪那么样的活泼了,不知是否怕把他拉上台去演说。他心里确在那里想,写出来就是演词——“我的声音很小、要大家听我说话,实在对不起。但是,我们今天要声音吗?只要血!请看这些死者——”“他们的声音在哪里?我们能够对之而不面赤吗?这就是他们的血现在我们的而上……北山真个满身发热,没有想,想不下去。台上报告的是什么自然更只有让它是什么。渐渐又冷静下去了,讨厌主席的报告。“赶快滚下来!”心里骂。报告的还是报告:“……所以我们一方面哀悼,一方面还要努力……”其实北山是若听见,若不听见。但他狠命的骂:“鬼话!”板凳上长了剥,北山坐不下去,这边一看,那边一看,两三百个人差不多被他看完了。有几个面孔是他平素所痛骂的人,——他骂也总是骂给他自己听,有时一面走路,一面嘴在那里动。一见这几个面孔,许许多多黑脑壳当中只见他们有面孔,格外讨厌,骂:“我不相信你们这般东西配追悼死人!”北山接着是很利害的苦痛,他痛于自己的薄弱渺小;被骂者的灵魂此刻是飞在追悼会之上,未必不在那里照临北山,照临北山的薄渺弱小……总之北山有时也相信“性善”之说,这时就喊:“苦呵,苦呵,苦的我北山呵。”台上说话的掉了一个人,——主席什么时候下了主席之席?既然掉了一个人,北山听——“刚才主席报告的……”北山简直恼得要冲破屋顶,同时又叹一声气,“不该来!”坐在家里写少说,难道就不配是北山?难道北山碰见了死者的鬼魂有什么抱歉不成?不知道是经了这么一想还是恼得利害了继续不下去,北山冷静了好多。台上没有掉人,北山心里晓得,眼睛倒没有清清楚楚的去看。北山仿佛此刻才走进会场——这是怎么说呢?他来的时候也就挂在那里的几副哀联,他这才看见了,从最末一联最末一句看——愧我难为后死人“嗳哟!”不知怎的又恼。恼犹未了,更臀一句——君等为国牺牲“嗳哟,我要上台去演说!”北山咬着牙齿一叹。心里说,写出来就是——“我不怕得罪大家,我请大家原谅我,我心以为痛切的话我不得不对大家说,这许多对子要拉下来才是我们开的追悼会!”北山脚在那里擦,想一跃跑上台。“嗳哟,这怕是我自己的不是!”立刻又这么一叹。“演说的大概只能说这样的话,做对子的也大概只能做这样的对子。因了哀而想说,因了哀而想写,想说想写便忘记了哀,想说想写就是了。……自以为写得好,得意,而且要挂给大家看,这时追悼会大概就变了展览会。……这原是很自然的呵。”北山笑了,笑自己,自己刚才的演词也都无谓,喜得没有上台。死者的同乡上台报告:“我不会说话,我知道他,S烈士,是很用功的,如果不死于难,将来一定……”北山不知怎的突然离开座位溜了,也不管人家要他演说成不要他演说。雪地里他吐了一口好气。走在路上,想,回去可以重新写一篇小说,题目就是追悼会,记实,——“这个题目?”这个题目触动了他什么。他确乎另有一个追悼之感,但不能明白的意识出来追悼什么。“追悼北山?”他笑。是的,似乎不完全是。1927年3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与雪相关的情节——下雪、北山与雪对话、雪中行走,衬托北山参加追悼会的心情,也暗示麻木群众让人“心寒”。B.小说从北山的视角叙事,以嘲讽的口吻,简笔勾勒北山的朋友、会议主席、S烈士同乡等次要人物,借此批判人们对追悼会的态度。C.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活动逐步推进情节发展,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主要人物繁杂的内心活动,带有明显的“意识流“痕迹。D.作者通过大量使用破折号和省略号,表达了难以尽述的情怒和对“三一八”惨案中烈士们的痛悼之情。(2)关于“北山演说”情节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追悼会上,朋友见面寒喧临时请北山演说,北山一直想着准备演词,这些情节设置都具有嘲讽意味。B.北山听完会议主席报告,看到哀联,逐渐意识到自己准备的演说和挂在会场的哀联一样,是不必要的。C.北山准备演词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他前后对演说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他对哀悼者的不满和自我的反思。D.北山后来“喜得没有上台”和先前想要“一跃跑上台”并不矛盾,表明他不想让追悼会变成展览会,委婉地表达主旨。(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北山在追悼会上的心理变化。(4)请结合全文谈谈最后一段中“追悼”的含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联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围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背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圆,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国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金、乃悉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坚A守B旷C日D或E可F使G绍H自I退J若K舍L之M而N出O后P无Q镇R重(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B.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②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江夏赠韦南陵冰(节选)李白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注释】①韦南陵冰:李白的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②寒灰重暖:汉代韩安国身陷图圈,自信死灰可以复燃。③山公:指晋人山简。④头陀:僧寺名。⑤鹦鹉洲;因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地而得名。(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闷”“苦辛”两句以短促的五言入诗,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因际遇坎坷而产生的愁苦与酸辛。B.诗中运用山简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打击时通过饮酒来消解苦闷的乐观与豁达。C.“捶碎黄鹤楼”与“倒却鹦鹉洲”是诗人因自己与被贬友人同受命运不公而发出的愤激之语。D.“赤壁”句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梦”表达人生失意的感悟。(2)有人评价这首诗“气吞云梦,笔扫虹霓”,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2)《书愤》中“,”两句以典明志,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唐诗宋词中,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竹简、扇子、竹伞……竹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日前,中国针对①_____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向世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能一举成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这些特点②_____:生长快,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虽然竹制品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为塑料替代品的首选。工业制造“保驾护航”、科技创新点“竹”成金与市场政策的“有形之手”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以竹代塑”的真正实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也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③_____。而“以竹代塑”为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怀增添了新的价值。不仅这种价值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用情怀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这种担当还能够推动全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开辟环保新赛道,中国提出好“竹”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色,请简要赏析。(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杯土、几粒种子、些许清水和肥料,悉心照料下就能收获新鲜蔬菜、可口瓜果。阳台种菜,已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股新潮流。为什么人们对在经济上未必划算的“阳台种菜”乐此不疲?当各作物占据都市阳台,①_____,得到的是果实,还有一种想象生活的满足。亲手栽培不仅让人吃着放心,吃着可口,而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确定性让人们在作物的成长中密切了与大自然的联系。通过在阳台上种菜,“都市农人”们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还收获了精神愉悦。事实上,种菜在中国有着历史演进的逻辑。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乐吃善吃的饮食文化,重视农桑的国家政策,勤劳肯干的民族禀赋,不遗余力地滋养开发脚下的沃土。同时,对中国人来说,种菜是②_____,也是一种精神情结。“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老百姓向往归园田居的乡村生活,文人也喜爱诗酒耕读的惬意栖居,种菜被古人赋予了无尽的想象。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基因,不仅包含对自然的热爱,③_____,一直延续至今。(1)请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游于吕梁,见一汉子能在湍急凶险的河流中畅游,问其有何秘诀,汉子答曰: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开始时出于本性,后来游得好是我能顺应水性——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好恶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对不同的领域都有所启示,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料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选一步告该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而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成新史料发现出发。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材料二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是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成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小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B.“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B.章学城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B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B.《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和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需要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圈出关键词句;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按照题目整合信息。(5)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1)C.“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错误,根据原文“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可知,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故选C。(2)B.“‘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错误,根据原文“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可知,“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故选B。(3)根据原文“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可知,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A.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B.“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有取舍的褒贬,微言大义,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现。C.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D.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故选B。(4)同:根据原文“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异:根据原文“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可知,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根据原文“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可知,材料二强调主观的认知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5)根据原文“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可知,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我们可以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根据原文“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可知,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答案:(1)C(2)B(3)B(4)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异:①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②材料二强调主观的认知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5)①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我们可以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②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追悼会废名北山在那里做他的小说,猛然记起今天是“三一八”,笔停了,他似乎应该赴追悼会?——真的,他要赴追悼会。“时光过得好快呵。”去年“三一八”——不是“三一八”,是“三一八”的后两天,总而言之是“三一八”,他也是这样停了笔,停笔去送葬。时光过了一年。会场上还没有什么人,死者的像片挂起来了。北山看见了是挂起来了,然而没有看像片。天是下着很大的雪。开会既还有待,北山到雪地里走走。他不冷,雪很好玩,他就在雪地里玩,活泼泼的想。——说实话,他实在是活泼泼的,一点也不像赴追悼会的样子。“雪呵、雪呵、你下罢、下得大大的,我总比你狠,你不能叫我不站在这里,你下得叫我的身上没有热,那我算是被你压服了。”北山今年不知在哪里弄得了一件外套,敢于这样夸口。会场上人添了好多,北山又走进去,迎面一个朋友道:“北山,你来了?我们今天请你演说。”分明是来了,然而要问“你来了?”北山好笑。“那不行,那不行。”北山连忙答。“一定,一定。”朋友也就走了。北山不知道到底要不要他演说,万一真个要,同刚才对雪说话一样,随便说说就是。秩序单上有主席报告一条,果然,一个人走到台正中间桌子面前报告。北山坐在台下两三百个人当中听。北山没有看雪那么样的活泼了,不知是否怕把他拉上台去演说。他心里确在那里想,写出来就是演词——“我的声音很小、要大家听我说话,实在对不起。但是,我们今天要声音吗?只要血!请看这些死者——”“他们的声音在哪里?我们能够对之而不面赤吗?这就是他们的血现在我们的而上……北山真个满身发热,没有想,想不下去。台上报告的是什么自然更只有让它是什么。渐渐又冷静下去了,讨厌主席的报告。“赶快滚下来!”心里骂。报告的还是报告:“……所以我们一方面哀悼,一方面还要努力……”其实北山是若听见,若不听见。但他狠命的骂:“鬼话!”板凳上长了剥,北山坐不下去,这边一看,那边一看,两三百个人差不多被他看完了。有几个面孔是他平素所痛骂的人,——他骂也总是骂给他自己听,有时一面走路,一面嘴在那里动。一见这几个面孔,许许多多黑脑壳当中只见他们有面孔,格外讨厌,骂:“我不相信你们这般东西配追悼死人!”北山接着是很利害的苦痛,他痛于自己的薄弱渺小;被骂者的灵魂此刻是飞在追悼会之上,未必不在那里照临北山,照临北山的薄渺弱小……总之北山有时也相信“性善”之说,这时就喊:“苦呵,苦呵,苦的我北山呵。”台上说话的掉了一个人,——主席什么时候下了主席之席?既然掉了一个人,北山听——“刚才主席报告的……”北山简直恼得要冲破屋顶,同时又叹一声气,“不该来!”坐在家里写少说,难道就不配是北山?难道北山碰见了死者的鬼魂有什么抱歉不成?不知道是经了这么一想还是恼得利害了继续不下去,北山冷静了好多。台上没有掉人,北山心里晓得,眼睛倒没有清清楚楚的去看。北山仿佛此刻才走进会场——这是怎么说呢?他来的时候也就挂在那里的几副哀联,他这才看见了,从最末一联最末一句看——愧我难为后死人“嗳哟!”不知怎的又恼。恼犹未了,更臀一句——君等为国牺牲“嗳哟,我要上台去演说!”北山咬着牙齿一叹。心里说,写出来就是——“我不怕得罪大家,我请大家原谅我,我心以为痛切的话我不得不对大家说,这许多对子要拉下来才是我们开的追悼会!”北山脚在那里擦,想一跃跑上台。“嗳哟,这怕是我自己的不是!”立刻又这么一叹。“演说的大概只能说这样的话,做对子的也大概只能做这样的对子。因了哀而想说,因了哀而想写,想说想写便忘记了哀,想说想写就是了。……自以为写得好,得意,而且要挂给大家看,这时追悼会大概就变了展览会。……这原是很自然的呵。”北山笑了,笑自己,自己刚才的演词也都无谓,喜得没有上台。死者的同乡上台报告:“我不会说话,我知道他,S烈士,是很用功的,如果不死于难,将来一定……”北山不知怎的突然离开座位溜了,也不管人家要他演说成不要他演说。雪地里他吐了一口好气。走在路上,想,回去可以重新写一篇小说,题目就是追悼会,记实,——“这个题目?”这个题目触动了他什么。他确乎另有一个追悼之感,但不能明白的意识出来追悼什么。“追悼北山?”他笑。是的,似乎不完全是。1927年3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开头描写与雪相关的情节——下雪、北山与雪对话、雪中行走,衬托北山参加追悼会的心情,也暗示麻木群众让人“心寒”。B.小说从北山的视角叙事,以嘲讽的口吻,简笔勾勒北山的朋友、会议主席、S烈士同乡等次要人物,借此批判人们对追悼会的态度。C.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活动逐步推进情节发展,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主要人物繁杂的内心活动,带有明显的“意识流“痕迹。D.作者通过大量使用破折号和省略号,表达了难以尽述的情怒和对“三一八”惨案中烈士们的痛悼之情。(2)关于“北山演说”情节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追悼会上,朋友见面寒喧临时请北山演说,北山一直想着准备演词,这些情节设置都具有嘲讽意味。B.北山听完会议主席报告,看到哀联,逐渐意识到自己准备的演说和挂在会场的哀联一样,是不必要的。C.北山准备演词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他前后对演说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他对哀悼者的不满和自我的反思。D.北山后来“喜得没有上台”和先前想要“一跃跑上台”并不矛盾,表明他不想让追悼会变成展览会,委婉地表达主旨。(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北山在追悼会上的心理变化。(4)请结合全文谈谈最后一段中“追悼”的含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分析故事情节的基本能力。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史,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内涵。一定要调动自身的阅读体验和主观感受,尽可能全面地探究分析。【解答】(1)A.没有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也不能暗示麻木群众让人心寒。(2)A.北山一直想着准备演词的情节并没有嘲讽意味。(3)结合“开会既还有待,北山到雪地里走走。他不冷,雪很好玩,他就在雪地里玩,活泼泼的想。——说实话,他实在是活泼泼的,一点也不像赴追悼会的样子”可知,参加追悼会的轻松——结合“北山接着是很利害的苦痛,他痛于自己的薄弱渺小;被骂者的灵魂此刻是飞在追悼会之上,未必不在那里照临北山,照临北山的薄渺弱小”可知,对追悼会的不满、对自己薄弱渺小无法改变产生的苦痛——结合“不该来!”可知,不该参加追悼会的后悔、气恼——结合“我不怕得罪大家,我请大家原谅我,我心以为痛切的话我不得不对大家说,这许多对子要拉下来才是我们开的追悼会!”可知,要拉下哀联的愤怒——结合“北山笑了,笑自己,自己刚才的演词也都无谓,喜得没有上台”可知,自己没有上台演说的庆幸、对自我的反思。(4)结合“北山在那里做他的小说,猛然记起今天是‘三一八’,笔停了,他似乎应该赴追悼会?——真的,他要赴追悼会”可知,“追悼”表面指追悼S烈士,对“三一八”惨案中死者的痛悼之情。结合“他确乎另有一个追悼之感,但不能明白的意识出来追悼什么。‘追悼北山?’他笑。是的,似乎不完全是”可知,由“‘追悼北山?’他笑。是的”可以看出,“追悼”是北山对自我的追悼,暗含他的自嘲、自伤与自我批判。结合“台上说话的掉了一个人,——主席什么时候下了主席之席?既然掉了一个人,北山听——‘刚才主席报告的……’”可知,对追悼者只是形式上哀悼的批判,认为真正的追悼应该是继承烈士遗志,用行动去改变。答案:(1)A(2)A(3)参加追悼会的轻松——对追悼会的不满、对自己薄弱渺小无法改变产生的苦痛——不该参加追悼会的后悔、气恼——要拉下哀联的愤怒——自己没有上台演说的庆幸、对自我的反思。(4)“追悼”表面指追悼S烈士,对“三一八”惨案中死者的痛悼之情。由“‘追悼北山?’他笑。是的”可以看出,“追悼”是北山对自我的追悼,暗含他的自嘲、自伤与自我批判。对追悼者只是形式上哀悼的批判,认为真正的追悼应该是继承烈士遗志,用行动去改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联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围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背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圆,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国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金、乃悉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坚A守B旷C日D或E可F使G绍H自I退J若K舍L之M而N出O后P无Q镇R重(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B.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②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坚守旷日”大意是“如果坚守一段时间”,表意完整,在“日”后断开;“若”是“如果”,一般用在句首,其前断开;“若舍之而出”是说“如果舍弃大家出逃”,表意完整,在其后断开,综上应在DJO三处断开。译文:如果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但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2)D.“意思相同”有误。《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大意是“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赍”指“把东西送给人”,与文中“赍”字意思不同。故选:D。(3)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分析有误,所引童谣意为“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并没有点明“唯有易县”可以避世,是公孙瓒自认为易县可以避世,原文表述为“瓒自谓易地当之,遂徙镇易”。故选:A。(4)①衣冠:指士大夫;以:认为;谢:感谢。译文:那些士大夫自认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②陷:使……陷入危难;同其难:与……共患难;岂:怎么;独生:独自逃生。译文: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5)①原文说到“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联眦必报”“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圆,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导致人心离散;②原文说到“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在军事策略上,他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③原文说到“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国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具体作战中,公孙瓒所写密信被截,以致计划失败。答案:(1)DJO(2)D(3)A(4)①那些士大夫自认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②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5)①在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②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导致人心离散;③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以致计划失败。参考译文: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势力更加强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不体恤百姓,只记别人的过失,不记别人的善行,连一丁点怨恨也要报复。对于有声望的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会用律法陷害,对有才能的人,也一定设法压制使其处于困窘的环境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因此他所宠爱的,大多是商贩和才能低下的人,还和他们结拜为兄弟,有的还结为姻亲,这些人仗势侵夺百姓,百姓都怨恨他们。在这之前,有童谣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公孙瓒自认为易县正是童谣所说的位置,于是就把军队迁居到易县驻扎,还环城挖掘十多道壕沟,在沟里修建高大土丘,每个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再在土丘上建上木楼。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兵法上说:百尺高楼,不可进收。现在我的军队各营有壕沟、箭楼几十重,积累存粮三百万斛,吃光这些粮食,足以等到天下大势的变化了。”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冬季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击公孙瓒不能取胜,就写信给公孙瓒,想解除怨恨互相联合。公孙瓒不理睬,反而增修防御工事。在这之前,公孙瓒的别将有被敌人包围了的,公孙瓒都不去援救,还说:“如果救了这一个人,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不肯努力奋战了。”等到袁绍大军攻来,公孙瓒南境的一些别营,自己估计坚守不住,又知道一定没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溃散。袁绍的军队一路直抵易县城门,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黒山变民的首领求援,并想亲自率领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的兵众侵掠冀州,切断袁绍的后路。关靖劝谏说:“现在您的将士,没有不怀离散之心的,之所以还能固守,是因为顾念家中老幼都住在这里,而且依靠将军在此主持大局。如果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但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易京的陷落,便随即到来了。”公孙瓒这才停止了行动。袁绍大军逐渐加强攻击,公孙瓒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春季三月,黑山变民军首领张燕和公孙续率领十万兵众分三路援救易京,军队还未到来,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告诉他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埋伏在北郊低洼之地,约定举火为号以便内应,公孙瓒想亲自率军出城夹击。袁绍的巡逻兵截获了这封书信,袁绍便派兵按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便出城交战,袁绍埋伏的军队突然袭击他,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中继续坚守。袁绍便让士卒挖地道,一直凿到公孙瓒所住的楼下,点火焚烧木柱,城楼就倒塌了。公孙瓒自知必定不能幸免了,便勒死姊妹、妻子儿女,然后纵火自焚。关靖叹息说:“我先前如果不阻止将军出城突围,未必不能成功。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于是骑马冲入袁绍军中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江夏赠韦南陵冰(节选)李白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注释】①韦南陵冰:李白的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②寒灰重暖:汉代韩安国身陷图圈,自信死灰可以复燃。③山公:指晋人山简。④头陀:僧寺名。⑤鹦鹉洲;因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地而得名。(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人闷”“苦辛”两句以短促的五言入诗,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因际遇坎坷而产生的愁苦与酸辛。B.诗中运用山简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打击时通过饮酒来消解苦闷的乐观与豁达。C.“捶碎黄鹤楼”与“倒却鹦鹉洲”是诗人因自己与被贬友人同受命运不公而发出的愤激之语。D.“赤壁”句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梦”表达人生失意的感悟。(2)有人评价这首诗“气吞云梦,笔扫虹霓”,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需要细心比对题干和对应的诗句,运用排除法,找到不正确的一项。(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找到相应的诗句,从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鉴赏。【解答】(1)B.“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打击时通过饮酒来消解苦闷的乐观与豁达”有误,此句意为“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是赞美山简的风流倜傥的。故选B。(2)“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本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是令人向往神仙,一个是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此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运用夸张修辞,想象奇特,大胆。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答案(1)B(2)“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两句体现了诗歌的“气吞云梦,笔扫虹霓”的风格特点。“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运用夸张手法,大胆新奇,感情激烈,气势如虹;同时借用仙人乘鹤的传说和祢衡被杀的典故表达诗人被流放、韦冰遭贬谪,两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之情。译文:人闷最终还是心闷,苦辛依旧长是苦辛。愁肠袭来饮酒二千石,渴望死灰复燃严寒中重生阳春。仿效山公酒醉仍能骑马出行,这也是主人与大家的一番风流。头陀寺的云月烟空带有一股僧气,如此山水哪能称人心意?要不然鸣筑击鼓相戏沧凉清流,呼唤江南女儿鼓棹讴歌。我将为您捶碎这黄鹤高楼,您也为我翻倒那鹦鹉之洲。三国时赤壁争雄有如梦中之事,还是边歌边舞宽却离别的忧愁。赏析:首句,笔势奔放恣肆,强烈的悲愤,直泻而出,仿佛心头压抑的山洪,暴发了出来,猛烈冲击这现实的一切。人闷,心闷,苦痛,辛酸,接连不断,永远如此。我只有借酒浇愁,痛饮它二千石。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我为什么不能呢?晋朝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译文:不久又能骑骏马,只是白头巾戴颠倒了。出自《世说新语•任诞》),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而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酒醉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诗人遭受不公待遇,极度苦闷,情感激烈悲愤,矛头针对黑暗的政治,冷酷的现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2)《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以典明志,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唐诗宋词中,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重点字:磷、庾)(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重点字:载、堪)(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重点字:渡、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竹简、扇子、竹伞……竹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日前,中国针对①_____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向世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能一举成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这些特点②_____:生长快,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虽然竹制品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为塑料替代品的首选。工业制造“保驾护航”、科技创新点“竹”成金与市场政策的“有形之手”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以竹代塑”的真正实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也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③_____。而“以竹代塑”为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怀增添了新的价值。不仅这种价值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用情怀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这种担当还能够推动全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开辟环保新赛道,中国提出好“竹”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色,请简要赏析。(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特色的能力,可从句子的修辞手法及用词特色角度赏析。(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解答】(1)①处前文简单说明竹子的用处广泛,后文则与本空息息相关,说了塑料污染的治理问题,而中国倡议“以竹代塑”,为了强调塑料污染治理的紧急性,故在此处可补充“迫在眉睫”。迫在眉睫:已经逼近眉毛和眼睫毛之间。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②后是冒号,表明其后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该段内容意在强调竹子这些特点的好处,因此该处可补充“功不可没”,用来强调竹子的重要性。功不可没:功劳极大,不口抹灭。③处表达中国人对竹子的情感,根据前文所写中国人对竹子的喜爱,该处可补充“情有独钟”,以表中国人对竹子从古至今始终如一的热爱。情有独钟:感情集中在一人或一物上面。(2)该包多用四字短语句式整齐,读起来十分顺畅。“保驾护航”本是用于“人”的词,现在说“工业制造”,因此该处为比拟的修辞手法;“点竹成金”是对成语“点石成金”的化用,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形之手”是喻体,本体是市场政策,生动形象地写出市场政策对竹制品代替塑料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据此组织答案即可。(3)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这种价值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缺乏主语,需调整语序,把“这种价值”提前;二是不合逻辑,“用情怀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该句与前半段应是并列关系,延续前半句逻辑关系,用关联词“不仅……还”连接,且调整语序为“还有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情怀”;三是语序不当,“这种担当还能够推动全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语序不当,应是“推动全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