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_第1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_第2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_第3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_第4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频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鹏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用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

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可,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

阳湖岸。

B.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鹏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

态。

D.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哀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领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

的点缀。

B.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革、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

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诗歌以乐乐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

哀。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

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

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

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

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洸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超语未

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1)D;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

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

①(动)退:后退。②〈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③〈动〉推

却;推辞:拒绝。@〈动〉去:去掉。⑤〈动〉回头。(6)〈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闻官军收皿河北B.初闻递泪满衣裳C.却看重王愁何在D.便上爽阳

向洛阳

【答案】(1)回头

(2)D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

何在,漫卷诗竹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旧

欣喜若狂。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

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

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

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

泛泛谯为倡,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

析。

【答案】(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

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刍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1)"高鹤""闲云"是闲适、恬静的意象,"野山""秀竹"是清净,幽静的

意象,对这几个意象综合分析,可知作者用这几个意象营造了闲适、恬静的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诗人非常喜欢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他独自一人一边

在西溪泛舟,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水边的悠闲的白鹤、两边秀丽清幽的山景、青翠的竹

林、天上闲适的白云,这一切都让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他完全沉浸在这优美的景色之中,

不知不觉月亮都出来了,诗人还舍不得离开,因此这首诗的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

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而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

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

的境界。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

故答案为:⑴清幽恬静;

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壬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

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

者在描攀的羿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O

⑵本题考杳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恁感情,耍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

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

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

看伤春之愁:“乂送料归去”则冉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门E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

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而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

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

子。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

情祝愿。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

“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

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乂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个“才”

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

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

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缎,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

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⑵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

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电点词语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耍

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

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翅。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

《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豳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

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

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血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

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

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答案】(1)D

(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

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

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

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呻气概。

【解析】【分析】(1)D项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分戈

影,戈是一种横刃,下装长柄的兵器,日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剑文,刻在剑上的花

纹。句意为:野地里,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此

联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

⑵“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汉月,明月。句意为:拉开弓弦,满如怀抱明月,纵马驰

奔,腾起漫天的烟尘。“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

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以"汉"修饰“月",意在借用汉朝对外战争时成绩辉煌的荣光,表达

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汉字”又与“胡”字相对,充满民族的自豪感。

⑶甲诗,“人生自占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占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

卜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止气,表现出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乙诗“不求生入寒,唯当死报君”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

比,直接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表达尾联表达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仰,突出

精神气概。

故答案为:⑴D;

⑵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

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

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⑶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

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

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

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⑶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

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

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

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有人说"归雁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⑴B

(2)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

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解析】【分析】(1)B:能体现边塞神奇壮丽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

物。故选B。

⑵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

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目况,与飘零之感。诗在表现上来用的是两两

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

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故答案为:⑴B:

⑵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

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点评】⑴本题考杳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

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

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

分析作答。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蹦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兀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白姓苦〃的意思足: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撰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

想感情。

(2)D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

也罢,败亡也罢,老仃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

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

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

来的一个结论。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

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

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

感情。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

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向

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苜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

(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现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

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8.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船夜援琴》

(唐)自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兀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洵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

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

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

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市比中突出•路顺风,通过仰卧若云表现诗人•路闲适、喜悦

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

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栉坐船

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

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

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襄邑道

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

照红次句也写了颜色:"谕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E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受初季

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

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r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船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静他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

倒映如江中,现在除/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

人的景色。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洵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

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弟子的聪明,为他们的亲.

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

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充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

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

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点评】木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

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

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ih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弁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

解。

【答案】(1)运用典故形象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

物。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

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

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

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

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

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

到村里,才知道己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

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

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

观。沉舟侧畔,石.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

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跄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

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失意

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破②,

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④信口吹。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②陂受i:指山坡。③漪yi:指细细

的水波。④腔: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

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

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

“跨一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

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

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

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

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①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与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

隐居,游览农家之时。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因此表达的情感是:对乡村生

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BE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

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⑵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

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

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⑶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

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

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⑵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

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意对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

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兔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中竹院学程①(节选)

(清)李一

每晚初更,幻卜阅《资治通鉴钢口》。阅讫②,仍静坐,默检此日总念之邪止、言行之

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踞③,痛自责罚。如是,日消月汰④,

久自成德。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无则

便是“虚度”。昔有一士自课,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今日又空

过了一日。"吾人苟亦如此,天患不及古人也!

(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

【注】①“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顺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

出明确规定的准则。②讫:终止、完毕。③跟:长跪。④R消月汰:每天都改掉自己身

上的一些缺点。⑤课:督促。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________

②即意念无差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3)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案】(1)查验,检讨:差错,错误

(2)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占人那样。

(3)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H行善有儿。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枳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这句话的大

意是:默默地检讨今日思想是否端正,故“检”的意思是查验,检讨。②这句话的意思是:

即使思想没右.差错。故"差”的意思是差错、错误。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

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人:每个人:苟:假如,如果:患:担心。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因为作者每晚都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这样做的结果是:日消

月汰,久自成德。即使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如果长久这样

做,就不患不及古人也。据此理解概括答题为: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

今口行善有几。

故答案为:⑴查验,检讨;差错,错误

⑵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⑶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点评】⑴木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

文要顺畅。注意Ui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

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槌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1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倡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萩,朵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生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

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

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⑥,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

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

然:洒脱的样子,形容亳无前.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

的。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但偻提携()

②耳逝乎其所闻()

③非丝非竹()

(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临溪面渔/则必即醒心面望

B.行者休王树/所欲有甚土生者(《鱼,我所欲也》)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卜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充分表现了滁人、宾

客、太守的欢乐。

B.甲文写滁州的老老少少互相提携出游,前后呼应,歌声不断的情景,正是政通人和的具

体体现,由此可见,欧阳修虽遭贬,但他并不消沉,而是为政一方,造福一方。

C.甲乙两文都写了太守的醉和众宾的欢,都找现了与民同乐的主圈,而乙文的景色更富于

变化,更能表现作者爱好游乐的性格。

D.在滁州西南泉水边,有“丰乐亭"和"醒心亭";“醒心亭〃在"丰乐亭”的东边,地势比“丰乐

亭”高。欧阳修与众宾客游乐时,一般是在“丰乐亭”饮酒喝茶,有时醉了或感觉疲劳时就到

"醒心亭”去眺望风景。

(5)(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1)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鲜):弦乐器

(2)B

(3)①(那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忤醵触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②这

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A

(5)“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新”:使……(感到)新鲜。“丝:弦乐器。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讴偻”作为生僻词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

是作答的关键。

(2)A.都是表修饰的连词。B.前者"在",后者"比〃。C.都是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

译。D.都是“用”之意。故选B。

(3)本题注意卜列字词的翻译,如"苍颜":脸色苍老。"颓然":醉醺醺地。"乎":『。

“其":这。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判断句

的翻译。

(4)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太守的乐。主要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所以

“充分表现了滁人、宾客、太寸的欢乐"错。故选A。

(5)比较阅读。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的“太守之乐"即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

乐”可分析“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皆公乐哉”几句,即可得出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使......(感到)新(鲜):弦乐器

⑵B;

⑶①(那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②这大

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⑷A:

⑸“太守之乐”是指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掌握常见虚词

的意思和用法,注意结合句意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枳累。

⑷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⑸本题考查考生时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

文章重点思想情感的归纳和概括。

【附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

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

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

了,酒杯和酒等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

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

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

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

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

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

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就一定

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

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

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

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

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

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

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

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景公游于海而乐之。号令诸大夫曰:"言归者死。”颜涿聚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

自图国者何甘虽乐之将安得?”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日'言归者夕匕',今于犯寡人之令。”援

戈将击之。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

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F1:“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

不内齐景公者矣。齐景公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卜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言归者死/男有分,女有归B.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亘也/非同小区

C.君乃程戈趣驾而归/爱不旌手D.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3)结合选文,说说齐景公为什么先要杀死颜涿聚,后来为什么乂放过了他。

【答案】(1)C

(2)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3)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

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

昭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

【解析】【分析】(1)A项,回去/归宿,出嫁。B项,可以/寻常,一般。C项,放下。D

项,国都/国家。故选C。

(2)技巧:句意;关联词:句子成分:虚词。君游海而乐之(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奈

臣有图国者何(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君虽乐之(您现在虽然快乐)/

招安得(您现在虽然快乐)。

(3)①"杀死"原因。"齐景公曰:'其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斑人之令。’援戈将击

之。”从这句话中看出,要杀死颜涿聚的原因是齐景公认为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

处死”的禁令。②放过原因。"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

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F1:'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从这

处内容看出齐景公放过颜涿聚是因为他把自己和比干等人放在一起,如果杀死他,那么齐

景公自己就变成纣王一样的昏君了。”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这句话说明颜涿聚的

谏言和行为拯救了齐景公,所以最后齐景公放过了他。

故答案为:⑴C

⑵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⑶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

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

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

【点评】⑴本题考杳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枳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口勺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进行断

句。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H勺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来接我中的内

容,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

过去齐景公到渤海游玩,非常高兴。下令给诸大夫说:“说要回去的处死。”颜涿聚说:

“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您现在虽然快乐,您现在虽

然快乐”齐景公说:"我卜令说谈论回去的就处死。现在你违犯了我的命令。”拿起戈来就要

击杀。颜涿聚说:“过去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现在您即使杀死我,把我和

关龙逢、比干凑成三个也是可以的。我说话是为国家,不是为了自身。伸着脖子上前说:

"您杀了我吧!”齐景公便放卜戈催促驾车赶了回去。回去三天以后,就听说都城里有人图

谋不让景公回城的了。齐景公、之所以能继续统治齐国,靠的是颜涿聚出了力。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白金,反以报君。君大怒口:“所求者生马,安事②

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

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策:

②其真无马邪其:

③臣闻古之君人闻:

④有哒千金求千里马者以: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面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面望B.中嫉冠面多髯者C.鸣之面不能通其意D.学画时

习之

(4)两文中"千里当"的命运诚然小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

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3)C

(4)【甲】文中的“「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里称";【乙】

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

测。

(2)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

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杨: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

道。且:尚且。况:何况。(3)A项,表修饰。B项,表并列。C项,与例句都是表示转

折。D项,表并列。故选C。

(4)【甲】文因为世上没有的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千里马”的才能被

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乜";【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

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⑴①鞭打: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听说;④用

⑵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

尚且耍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⑶C

⑷【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

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义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怠义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卜.文,艰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⑷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T•里

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

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

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

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

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乂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

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

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

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

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血14白白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