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15篇_第1页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15篇_第2页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15篇_第3页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15篇_第4页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汇总15篇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

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

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

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

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

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

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

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

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

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

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

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

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

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

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

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

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

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

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

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它有一个前提条

件,该条件是,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B、万有引力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D、

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

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2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

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

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

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

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

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

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

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

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

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

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

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

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

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

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

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

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

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

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

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

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

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

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

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

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

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

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

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

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

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

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

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

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

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

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

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

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

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

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

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

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

的麻烦。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

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

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

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

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

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

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

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

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③记录水和砂子开始时的温度;

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min、2min、3min...

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

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

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

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

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

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

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

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

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

1℃“,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

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

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

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

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

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

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

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

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

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

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

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

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

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kg水温度升高19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l=4.2」03Jo

展示问题2:2kg水温度升高1。(2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_4.2」03J=8.4」03Jo

展示问题3:2kg水温度升高50七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_8.4」03J=4.2_105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

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

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O)。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O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O)o

4.Q放=cm(tO-t)o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3

复习目标

L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

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L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

“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

体发生o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

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O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三:重力: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比.公式G=mg中

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之比,约等于N/kg.在要求

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

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N.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

用它来检查墙壁,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

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4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一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一一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2h2o===2h2t+o2t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2:1

质量比1:8

f.检验:。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一一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

的火焰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箪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

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2h2o==2h2t+o2t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最多的

元素是o。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

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

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

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

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

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

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L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

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

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

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

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

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

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

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

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

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

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

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

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

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

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

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

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

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

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

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

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

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P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

面hl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

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

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

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

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

F浮二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二pg(hl+L)L2—

pghlL2=pgL3二pgV二pgV排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二V).从实

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

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

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

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

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

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

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

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6

教学重点和难点:

超声波的应用

学生查找、交流信息、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

制成Powerpoint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

什么是超声波

超声波有哪些主要特征

超声波有哪些应用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学校的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

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的引入:

播放海豚表演的视频,提出问题:你知道海豚是如何捕食吗?

新课的教学:

学生主持:今天我们就学习超声波,我们人耳能感觉到声音

的频率在20Hz至20000Hz之间.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

的声波,都不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

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束射特性、吸收特性、

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超声波的声压特性.现在我分别介绍它

们.

一.束射特性

由于超声波的波长短,超声波射线可以和光线一样,能够反

射、折射,也能聚焦,而且,遵守几何光学的定律.即超声波射线

从一种物质表面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当射线透过一种物

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就会产生折射,也就是要改变它

的传插方向,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愈大,则折射也愈大.

二.吸收特性

声波在各种物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强度会渐

进减弱,这是因为物质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对于同一物质,声波

的频率越高,吸收越强.对于一个频率一定的声波,在气体中传

播时吸收最历害,在液体中传播时吸收比较弱,在固体中传播时

吸收最小.

三.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

超声波所以在各个工业部门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之点还在

于它比可听声波具有强大得多的功率.为什么有强大的功率呢?因

为当声波到达某一物资中时,由于声波的作用使物质中的分子也

跟着振动,振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一样,分子忝动的频率决定了

分子振动的速度.频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资分子由于振动所获得

的能量除了与分子的质量有关外,是由分子的振动速度的平方决

定的,所以如果声波的频率愈高,也就是物质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

能量、超声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资

分子获得很大的能量;换句话说,超声波本身可以供给物质足够

大的功率.

四.超声波的声压特性

当声波通入某物体时,由于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

稀疏的作用,将使物质所受的压力产生变化.由于声波振动引起

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由于超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

可能使物质分子产生显著的声压作用、例如当水中通过一般强度

的超声波时,产生的附加压力可以达到好几个大气压力.液体中

存起着如此巨大的声压作用,就会引起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超声

波振动使液体分子压缩时,好像分子受到来直四面八方的压力;

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稀疏时,好像受到向外散开的拉力,对

于液体,它们比较受得住附加压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压缩力的

时候;不大会产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体就会支

持不了,在拉力集中的地方,液体就会断裂开来,这种断裂作用

特别容易发生在液体中存在杂质或气泡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液

体的强度特别低,也就特别经受不起几倍于大气压力的拉力作

用.由于发生断裂的结果,液体中会产生许多气泡状的小空腔,

这种空泡存在的时间很短,一瞬时就会闭合起来.空腔闭合的时

候会产生很大的瞬时压力,一般可以达到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压

力.液体在这种强大的瞬时压力作用下,温度会骤然增高.断裂

作用所引起的互大瞬时压力,可以使浮悬在液体中的固体表面受

到急剧破坏.我们常称之为空化现象.

现在由每组推荐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超声波的应用.

第一组: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

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

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

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美国科

学家正在研究用超声波止住病人体内出血的新技术,可免除手术

止血的痛苦与危险.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医生通常用动手术的

方式来为病人止血,这一方法风险较大.有研究者设想用超声波

对体内伤口进行加热烧灼,借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脑部,

或出血面积较大,这种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高密度聚焦超声波能加快自

然凝血过程,无须加热烧灼伤口就能止血.实验表明,超声波会

加快血液运动,激活血小板,使它们错认为自己是在流经一个破

裂的伤口,从而加强粘着性,与细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进

凝血.这一方法比手术止血和超声波加热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员

将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先在动物身上试验,然后用于人体.

第二组:超声波在军事上的应用

为什么在水中不采用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而仍用

落后的声纳呢?

海水能吸引电磁波,雷达用不上了.海水吸热能力太强,红

外线技术无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却很强,

光学观察设备如望远镜也使不上了.特别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

么也看不见.探照灯又会暴露自己.而海水的传声能力却比在空

气中强得多.声纳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声纳机发出一束不同频率

的声音信号,再用特殊设备接受反射信号加以分析,这样就如同

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围的情况也就知道了

第三组: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鼠虫驱除器:超声波没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碍物不能

穿透,但是能反射回来,但是必须是硬物体才能反射,但损耗很

大.超声波遇软物体能被吸收,如窗帘、沙发、衣、被等物,所以

也影响它的使用面积.该仪器寿命3年以上耗电极微,每月1—3

度电,输出为1W电压为11伏对人无危险伤害,安全可靠

超声波洗衣机:彻底“抛弃”洗衣粉,与传统洗涤方式不同,

超声波洗衣机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超声波作用于液

体时可产生大量小气泡.一个原因是液体内局部出现拉应力而形

成负压,压强的降低使原来溶于液体的气体过饱和,而从液体逸

出,成为小气泡,另一原因是强大的拉应力把液体“撕开”成一

空洞,称为空化.空洞内成为液体蒸气或溶于液体的另一种气体,

甚至可能是真空.因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气泡会随周围介质的振

动而不断运动、长大或突然破灭.破灭时周围液体突然冲入气泡

而产生高温、高压,同时产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

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在液体中进行

超声处理的技术多数与空化作用有关),产生巨大能量,将污垢从

衣物上“震”下来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过内筒的转动对衣物进

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净衣物.超声波洗衣机不仅无污染,而且

比普通洗衣机节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本系列仪器的超声波发生源和震

板为独立组件,主要适用于油田、炼油厂密度计圆管内壁清洗,同

时也适于各种相同密度计尺寸规格的管道、圆管、方管内壁的清

洗.

超声波加湿器

第四组:超声波在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以昆虫为食

的蝙蝠,视觉很差,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

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

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

——雷达,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

有几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

抗干扰的能力等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

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和

创制新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

生学.

教学反思:

教学点评: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超声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对所有的同学付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兴,大家通过自己的查

找资料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知识,而且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同学

们的自由发言、提问都非常的出色.现在我们整理一下课堂学习

的思路是什么?

提出问题合作讨论得出结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

选出自己认为优秀的同学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

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

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

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

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

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

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课时安

排1~2

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

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

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

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

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

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

段后停下.)

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师: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

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

滑动摩擦力.

(4)师: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

你还想知道什么?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

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生: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生: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

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

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

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

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

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

体越容易.

生: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生: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

毯上难溜起来.

生: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生: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

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

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

这样的要求.)

(2)师: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

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

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

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

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

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

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

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

“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

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

实验操作(简单表述)滑动摩擦力大小

1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2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3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

4木块平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5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

考虑.

生: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

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

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

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

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

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

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

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

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

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平放在木板

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

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

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

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

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

验,并作好记录,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收集数据.

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但我们不作深入研究,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

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

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6.总结与评估

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

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

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

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

(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

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

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

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

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

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

各种绳结.……

生: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

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

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

滑平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

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

接触.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

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

现,摩擦力变小了.

生: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

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

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

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

来减小有害摩擦.

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课后作业相应练习册;小论文: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教学反馈(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悉,但有时意

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始意识不到摩擦的重要意义.

(2)科学探究中猜想阶段发现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想还

是较多的.

(3)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容易把握不准.

(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

备注根据教学情况可把这些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

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接着介绍静摩擦和滚

动摩擦,以及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办法.

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

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

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

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

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

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

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

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9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

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

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

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

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

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

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

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

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

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

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

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

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

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

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

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

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

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

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

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轶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

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

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

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

'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

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

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

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

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

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

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

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

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

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

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

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

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

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

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

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

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

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

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

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一一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

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袭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

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

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

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

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

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

况”等。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

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

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

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

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

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

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

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

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

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

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

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

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

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

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

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

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

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

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

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

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

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

也会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一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

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

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为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

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

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

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

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

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

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

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

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

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

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

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

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

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

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

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

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

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

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

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

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

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

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

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

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

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

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

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

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

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

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

“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

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

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

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

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用一节干电

池与其他元件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小灯泡亮度较暗;然后再用两节

干电池接入电路中,在闭合开关之前提问同学们灯泡亮度如何变

化,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发现灯泡较亮,总结实验现象,说明

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提问学生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的什

么量有关?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

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

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

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

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

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

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优千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

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

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

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

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

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

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

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

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

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

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

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

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

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

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

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

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

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

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

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篇11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