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第十二章 咏史怀古_第1页
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第十二章 咏史怀古_第2页
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第十二章 咏史怀古_第3页
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第十二章 咏史怀古_第4页
唐诗宋词鉴赏(第三版)课件 第十一章 岁时节令;第十二章 咏史怀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岁时节令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它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附会着神话传说以及相应的谚语、民歌民谣,为后来的文人墨客加工创作成“雅”的诗词歌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蓝本,进而形成了独具华夏魅力的节令诗。在漫长的诗歌长河中,历代的文人墨客、诗人雅士,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句,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节日民俗。同时,“诗言志”的创作理念同样贯穿于自先秦以来的节令诗中。节令诗在把民间习俗纳入字里行间的同时,又融入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喟和思想感情。早在陆机《文赋》中就注意到这一点:“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特别是在唐代以后,诗人们除了展示节日的风情习俗之外,更多地抒写了由节日所感发的种种情思意兴,包蕴了诗人的种种情怀。他们或吟咏节令,或叙写习俗,或抒写思乡之情,或针砭时弊,其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成为中华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令诗的主要价值还体现在那些直接叙写岁时习俗的诗篇中。这些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色彩纷呈的节日画卷,包括趣味横生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独特鲜明的节日服装,甚至还有颇为讲究的节令饮食。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唐诗篇在唐诗中,表现一些重要的节日,诸如元宵观灯、寒食禁火、清明祭祖、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岁等等及民俗活动的诗篇,比比皆是,这些诗作为后人具体感知节令的习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正月十五夜》如上元放灯就是最富节日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这个节日里的京师长安,灯火更是辉煌灿烂,来看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社日》王驾的《社日》一诗描绘了一幅既静又闹、令人回味无穷的乡村春社图,突出的也是趣味横生的风土人情。虽然字面上看到的是“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画面,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却是热闹非凡的春社场面。具体如下: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寒食行》扫墓是寒食、清明的习俗,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诗描绘了这一风俗。扫墓习俗,古已有之,但在寒食扫墓的习俗却是在隋唐时期形成的。唐以前典籍中尚无寒食扫墓习俗的记载,到了唐代,开始盛行寒食扫墓,唐诗中描写此类习俗的作品也俯拾即是。来看王建的《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清明》唐代诗歌中,有不少诗歌描绘了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习俗,最为后人欣赏的当属相传是杜牧所作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上巳》暮春的一个大节庆是上巳。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日,古人于此日临水以祓除不祥,又叫作“修禊”,是一个祈求健康、吉祥的节日。这一节日起源很早,《论语》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至三国魏时把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写文人雅士曲水流觞的韵事,记述的就是上巳祓禊宴乐的盛况。在唐代,三月三是一个重要节日,皇帝常常赐宰臣百僚宴于曲江,作曲水流觞之会,民间百姓也争相来到渭水边,祓禊宴饮。崔颢的《上巳》记载的就是这样的习俗: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岳州观竞渡》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周处《风土记》)古人常把“五”写成“午”,故五月初五便称为“端午”。端午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自杀殉国。据南朝梁吴均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续齐谐记》)关于吃粽子的传说,也起源于楚地人们吊祭屈原,投粽子喂江中蛟龙以保护屈原遗体。唐代诗歌中有大量记述这一风俗的诗歌作品,如张说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七夕》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传说。在汉代已有记载,如东汉应劭《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到南北朝时,这一故事渐趋完整,《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这样的记载。七夕节的活动也逐步丰富起来,不仅有七夕望织女星的风俗,在民间还有妇女结彩楼、陈贡品、穿针乞巧的习俗。来看权德舆的《七夕》: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源于古人秋天祭月,伴随着祭月活动而来的是赏月,于是拜月、赏月便成了这一节日最重要的习俗。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写的就是中秋之夜诗人赏月的所见所感: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九日齐山登高》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重阳”最早出自《易经》,该书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乃二阳相重,故曰“重阳”。屈原《远游》诗中已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由此可见,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到了汉代更有了节日活动的记载。《西京杂记》中就记载了重阳的习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后来又有登高游览的习俗,《风土记》载:“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唐诗中也有关于此类风俗的记载,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腊日》腊日是古代祭祀祖先及百神的一个极为隆重的节日。腊祭,秦以前一般在岁末举行。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来把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腊日习俗,除祭祖先百神外,还有祭灶、祭井之类。唐代的朝廷每逢腊日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如杜甫《腊日》记述的就是朝廷于腊日赐群臣口脂面药的故事,具体内容如下: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除夜》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古代又叫除夜、岁除等等,是一年光阴已去之意。古代除夕的风俗,有大扫除、放爆竹,这源于古代驱鬼逐邪的迷信活动;另外还有守岁、祭祖宗神灵的习俗。来看卢仝的《除夜》一诗: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寒食寄京师诸弟》下面再看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他乡七夕》在七夕这样一个本是夫妻团聚的日子里,对于漂泊在外、客居旅舍的诗人来说,无疑倍增思乡之情。来看孟浩然的《他乡七夕》: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十五夜望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抒发的是在中秋佳节望月思乡的感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正月十五日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传统的节令有不少是为祈求太平、幸福而设,每逢节令,自然少不了全家欢聚,朋侣宴游。而对于那些落魄的诗人来说,这些佳节反倒成了触发他们隐痛的导火索,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不时冒出喟叹时运不济的苦水。如李商隐的《正月十五日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寒食》再来看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立春》有“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之称的诗圣杜甫,写下了不少关涉国运时艰、饱含忧念国事等内容的节令诗。如《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九日五首》其一此诗作于诗人寓居夔州之际,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触目所及尽是满目疮痍的场景。诗人在立春这一佳节,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时期两京立春之日的美好情景。对比眼下国事飘零、自己漂泊异乡萍踪难定的现实,面对眼前的巫峡大江,愁绪如一江春水翻滚而来。悲愁之际,只好“呼儿觅纸”,把一腔悲愤泄于笔端。再如他的《九日五首》其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寒食》在唐代的节令诗中,有很多揭露统治阶级腐朽堕落、针砭时弊的作品,最著名的当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宋词篇宋代的节令词更是蔚成大观。有研究者统计,《全宋词》两万余首词中,节序题材之作达1318首之多,占《全宋词》6.2%。宋代城市的繁荣使得节日的种种欢娱进一步多样化,这一时期的文人借助宋词这一文学形式记载各个节令的风物风俗的同时,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节日盛况的描写。《蝶恋花·密州上元》如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永遇乐》元宵盛景是太平盛世、繁华之景的浓缩和代表。同时,它也常常成为折射时运迁移的一面镜子,最易使人在这一节令里感怀家国兴衰、人事沧桑。李清照的《永遇乐》就是一首借元宵感怀的绝妙词作: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烛影摇红·元夕雨》把元宵词带入一个艺术新天地的是吴文英的元宵词,来看他的《烛影摇红·元夕雨》: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浅。障泥南陌润轻酥,灯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袜尘生,行裙红溅。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洗妆清靥湿春风,宜带啼痕看。楚梦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远。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笛家弄》前面说到,定于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既是祈求健康、吉祥的节日,也是古代青年男女的游乐节日,宋词中此一题材增加了两性欢爱的内容。如柳永《笛家弄》:花发西园,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是处王孙,几多游妓,往往携纤手。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怀,尽成感旧。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庐,画阁春风,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破阵子》暮春之初的清明,历来是节令词中吟咏较多的一个题材,如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满江红·暮春》吟咏清明的词中多写到雨,有的仅仅作为物象加以点缀。然而,一旦它和“落花”构成了某种联系,便立即沾染了惜春、伤春的情愫。如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漫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减字木兰花·竞渡》端午节是宋人心目中比较重要的节日,宋词中也有不少描写端午佳节的词作,如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念奴娇·中秋》

中秋是一年当中非常重要的节日。说到中秋词,首先使人想到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为苏轼中秋之夜怀念兄弟子由而作,其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丰富意蕴和深刻哲理,已在本书“思亲怀乡篇”中作了品赏。现在来看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的另一首中秋词《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西江月·新秋感兴》宋代节令词中还有不少名篇佳作。以七夕为例,除了秦观《鹊桥仙》详参本书“爱情婚姻篇”。还有刘辰翁咏七夕的《西江月·新秋感兴》: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小结综上所述,丰富的节令是民族风尚习俗的历史积淀,昭示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悠久与绵长。而丰富多彩的节令诗词则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写真,而且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不仅如此,由于情感丰富的唐宋诗人将节令题材作为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重要渠道之一,每每于节令风俗的描写之外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人格精神,因此其词具有了独特的表现内容及艺术魅力。第十二章咏史怀古

引言施蛰存说:“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9.这句话非常精要地辨析了咏史与怀古的区分。不过尚可补充的是,咏史诗感于某一历史事实,诗歌中往往会有较为明确的历史事件或信息;怀古诗则既可有较为明确的历史事件,也可以仅仅是一种对时光流逝、昔荣今悴的感慨。从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咏史诗、怀古诗的出现时间大抵相当,比如《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便是一部从周民族的诞生直至文、武开疆称王的民族诗史,完全可以看成是咏史诗;而《王风》的《黍离》篇,毛序说是“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则该诗被认为是怀古之祖。作为一种诗歌题材类型,咏史诗的定型则远远早于怀古诗,班固及左思的咏史诗,分别开辟了传体咏史与论体咏史两大传统;而诗题上第一次出现怀古字眼的,是陶渊明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但该诗主要歌咏田园生活,并没有多少怀古意味。真正以“怀古”名题的怀古诗,今天所见最早的是李百药的《郢城怀古》。在很多情况下,咏史、怀古的区分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尤其在中唐以后,诗人每每在登山临水之际,抚今追昔,发思古之幽情,或以古观今,怀现世之感慨,历史遗迹与历史事实打成一片。后世每每将此类诗歌泛称为咏史怀古诗,不必作过于严格的区分,因此,我们在这里也是将二者打通,混融在一起论述。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唐诗篇唐初的咏史诗基本还是继承班固、左思的传统,以传体转述史实,或借史抒怀。其中艺术性较高的,多是“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的论体咏史,且带有浓厚的怀古意味。《于易水送人》如骆宾王这首《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杂兴》初盛唐写荆轲的,还有王昌龄的一首《杂兴》:握中铜匕首,粉剉楚山铁。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的精神意蕴范围。上述几首诗都不算咏史怀古诗,但其中却都蕴含了浓厚的怀古情韵,对唐初咏史怀古诗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孟浩然的这首《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古风》初盛唐许多大诗人,都留下了咏史怀古的佳作。比如李白,其《古风》中就有不少是咏史诗,如第三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还写了不少篇幅短小的咏史怀古律、绝,堪称神品,如《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之属,最有名的是《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咏怀古迹》杜甫的咏史怀古诗在杜诗中也多见精品,如其晚年在夔州所写的《咏怀古迹》五首,可以说代表了杜甫律诗的最高水准。五首诗分咏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我们看其中的两首,先看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西塞山怀古》唐代咏史怀古诗自中唐起渐入鼎盛,刘禹锡可以说是中唐咏史怀古诗第一大家。他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先看《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乌衣巷》《金陵五题》为五首七绝,分咏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坛与江令宅,前三首尤为著名,我们看第二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陵怀古》许浑的怀古诗,萧飒苍凉,渗透着浓厚的末世情怀,正是晚唐时代风貌的写照。《金陵怀古》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题乌江亭》杜牧的咏史怀古诗虽然也多有今昔感慨,但格调要比许浑俊迈。他的这类诗以绝句为多,以议论惊警、见识超拔而独擅胜场。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赤壁》诗咏项羽垓下兵败事。《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被困,率二十八骑突出重围,败走乌江。乌江亭长劝其渡江以图再起,项羽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自刎而死。诗人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真男儿当能忍受耻辱。若项羽渡江,以江东之子弟俊彦,卷土重来并不困难。结尾说“未可知”,实际乃是“定可知”。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过华清宫》杜牧还常借咏史怀古以讽今,有着浓厚的现实关怀。如《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题武关》诗歌选择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并截取这一事例中最形象的片断,批判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诫世君。再如《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隋宫》李商隐的七言律、绝,除《无题》之外,也许以咏史怀古质量为最高。其咏史七律,往复曲折,沉郁顿挫,匠心独运,多有感而发,以古讽今。如《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马嵬》中晚唐以来咏唐明皇、杨贵妃事甚多,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前面说到过的杜牧的《过华清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李商隐咏唐明皇的诗也极多,如《华清宫》《骊山有感》《马嵬》等。先看《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骊山有感》《龙池》李商隐写李、杨之事的还有《骊山有感》《龙池》,都是七绝。分别引述如下: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咏史》李商隐南朝咏史诗,如《北齐》二首、《南朝》、《齐宫词》、《吴宫》等,或咏具体史事,或概咏整个南朝的朝代更迭,在唐代咏南朝诗中堪为翘楚。如《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经五丈原》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其咏史诗历来评价最高的是《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词篇咏史怀古不仅为诗歌创作之大宗,宋代咏史怀古词也佳作迭出。如范仲淹的《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就是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咏史词: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离亭燕》词之咏史,同样也可论可叙。本篇是词人读《三国志》而感慨抒怀,当为论体咏史。本词之主题,是对王霸功业的否定,而其理由与根据,则是人生短暂,功名富贵不过云烟,不如抛弃浮名,把酒一醉。词中咏史,此类格调最多,如范仲淹同代词人张昇的《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史怀古词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也是怀古词之名篇: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西河·金陵怀古》隐括前人诗句以入词,是宋词中普遍的做法。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亦是典范: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李纲《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也是以金陵怀古为主题,其中不乏隐括前人诗句或诗意: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