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吸收-吸收的部位与途径(生理学)_第1页
消化与吸收-吸收的部位与途径(生理学)_第2页
消化与吸收-吸收的部位与途径(生理学)_第3页
消化与吸收-吸收的部位与途径(生理学)_第4页
消化与吸收-吸收的部位与途径(生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吸收的部位与途径壹各部位的吸收能力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目录CONTENTS壹、各部位的吸收能力口胃大肠小肠部分药物(如亚硝酸甘油、吗啡)。酒精和少量水分。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壹、各部位的吸收能力小肠具有四个保证的有利条件:①面积保证:长5~6米+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②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等结构;③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结构简单的物质。④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般单价碱性盐类如钠、钾、铵盐吸收快,而多价碱性盐类吸收很慢。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硫酸钙、磷酸钙、草酸钙等,则不能吸收。钠和水的吸收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Na+的吸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水的吸收是被动的。1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铁的吸收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吸收量:约1mg/日,仅为一般饮食中含铁量的1/10。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缺铁的患者,铁的吸收量可比正常人多1~4倍。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磷酸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化合物而阻止铁的吸收。吸收机制:为主动吸收。2胃酸、VitCFe2+→吸收食物中的Fe3+肠上皮细胞释放转铁蛋白→转铁蛋白与Fe2+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复合物入胞后Fe2+游离。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钙的吸收吸收部位:小肠各部位都有吸收钙的能力,尤其十二指肠。吸收状态:可溶性钙(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才能被吸收,离子状态的钙

最易被吸收。吸收的影响因素:吸收机制:主动转运过程。钙通过刷状缘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基底膜钙泵、Na+/Ca2+交换机制进入血液。

3①维生素D、脂肪酸、酸性环境(pH=3时,钙呈离子状态)

促进钙的吸收;②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硫酸钙、磷酸钙、草酸钙等,

钙则不能被吸收;③钙吸收的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的吸收食物中的淀粉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吸收机制:是逆浓度差、耗能(能量来自钠泵)的继发性主动转运。4麦芽糖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淀粉酶双糖酶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相似,为继发性

主动转运。目前已证明有分别转运中性、碱性、酸性氨基酸和亚氨基酸的转运系统。新生儿还可通过胞吞作用吸收多肽和蛋白质,故可从母乳中吸收抗体,产生被动免疫。5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也可微量吸收,但无营养作用,相反,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氨基酸转运系统Na+蛋白酶氨基肽酶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脂肪的吸收6混合微胶粒脂肪酸甘油一脂甘油三脂乳糜微粒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甘油胞吐(中、短链脂肪酸)血管淋巴管吸收机制:被动吸收。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脂肪的吸收6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而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它们溶于脂肪,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