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1872—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2014-11-11发布2014-12-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1872—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后续工作。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
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NY/T309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525有机肥料
NY/T1119土壤监测规程
NY/T2148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DB51/T379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DB51/T846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
DB51/T990小型泵站设计规程
DB51/T1196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田Farmland
指常年用于农作物种植的水田、旱地和园地。
3.2
高标准农田Well-FacilitiedFarmland
指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耕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排便捷、道路通达、林网配套、耕作方
便,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能力,按照规定划定的基本农田。
1
DB51/1872—2014
3.3
高标准农田建设Well-FacilitiedFarmlandConstruction
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围绕农田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或全面质量提升而开展的土地平整、田间
道路、灌溉与排水、土壤改良与培肥、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等工程。
3.4
土壤肥力SoilFertility
土壤保障植物生长的能力。或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能力,侧重于土壤与
养分供应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反映。
3.5
耕作层厚度ThicknessofFarmingLayer
指经耕作熟化的表层土壤的厚度,单位统一为cm。
3.6
土壤质地SoilTexture
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3.7
土壤障碍因素SoilConstraints
也称为土壤障碍因子。指土体中存在耕层浅薄、过砂、过粘、过酸、冷浸、潜育、重金属含量超标
等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土壤性质或形态特征。
3.8
田块Plot
田间末级固定设施所控(不包括水田的田埂)的最小范围。
3.9
田面平整度FieldLevel
在一定的地表范围内两点间相对水平面的垂直坐标值之差的最大绝对值。
3.10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IntegrateLandProductivity
指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综合投入,农田可以稳定达到较高水平的粮食产
出能力。生产要素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土壤肥力,以及优良品种、灌溉、施肥、植保和机械作业等农业
技术。
3.11
工程质量保证年限PeriodofProjectQualityGuaranteed
指项目建成后,保证工程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
3.12
田间道路通达度PlotAccessibility
集中连片田块中,田间道路直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田间道路通达度用十分法表示,最大
值为1.0。
2
DB51/1872—2014
4规划设计
4.1资料收集
4.1.1建设区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
4.1.2土地利用现状:参照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相关规定,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
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等类型进行调查。
4.1.3基本农田建设状况:包括水资源状况、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现状等。
4.1.4农田质量综合情况: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土壤和环境污染情况、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等。
4.1.5图件和技术资料: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等;相关技术标准,
工程定额及当地物价等资料。
4.2资料分析
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建设区地质地貌、气候、水系、土壤类型与肥力状况、基础设施
条件、灌溉渠系及道路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农作模式与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建设区水土资源
条件、耕地集中与连片规模、交通方便程度,农业电网建设、动力配备与农业机具配套等条件初步拟定
建设区范围,并在图上做好标记。
4.3实地调查
根据室内资料分析成果,再到拟定建设区实地开展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等调查,
全面查清区内水土资源、农业种植结构、土壤障碍因素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子。通过实地踏勘、
座谈与走访,充分了解群众意愿与需求。
4.4方案编制
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编制项目实施(设计)方案、工程概(预)算书和工程规划设计图;高标准农
田建设规划图主要包括区域位置示意图、工程规划布局图、单体工程设计图。
4.5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田间工程(“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建设规划、耕地地力建设规划、
农业科技措施规划和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规划。
4.5.1田间工程建设规划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是田间工程建设。通过田间工程建设,提高农田耕地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
为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提供条件,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4.5.1.1田网工程规划
“田网”工程建设包括田面平整、田形调整、地埂筑砌等工程建设。应合理规划耕作田块、提高田块
归并程度,实现耕作田块集中、田块规范成形,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平坝区:要集中成片,重点进行格田化建设。对规划单元内规格不一的田块通过挖高填低、小田变
大田等措施,调整为水平展布、形状规则、面积较大、便于机械耕作的格田。
山地丘陵区:要适度集中,重点进行梯田(地)化建设。对规划单元内的农田采取裁弯取直、降低
坡度等措施进行土地平整和田形调整,整理成梯田(地)。
3
DB51/1872—2014
4.5.1.2渠网工程规划
“渠网”工程建设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工程等。
渠网建设要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要根据地形、地势、
溪河等情况,结合田网与路网建设,完善田间排灌渠系,调节控制土壤水分,消除串灌串排,做到能灌
能排。
4.5.1.3路网工程规划
“路网”工程建设包括农村机耕道、生产路及其配套设施等工程建设。通过路网工程建设,构建便捷
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使田块之间和田块与居民点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农业物资运输、机械化作
业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与村民生活需要。
机耕道与生产路的布局可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确定,应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高、
路线最合理、机械行驶安全的原则进行规划。
4.5.1.4林网工程规划
“林网”工程建设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建设。林网工程
建设规划应与田、路、渠、沟等相结合,与居民点景观建设相协调。
平坝区和较平坦的丘陵坝区可因地制宜规划网络状的林网,林网应与机耕道、大型输排水沟、河岸
平行排列,做到一个规划单元形成一个防护林网格。
山地丘陵区可规划林带,林带应结合水土保持,根据坡度、坡向与地形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做到等
高平行排列,合理布局。
4.5.2耕地地力建设规划
耕地地力建设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和养分平衡状态,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土
壤障碍因素而进行的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别,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有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水平应达到当地高产水平,并保持持续增产能力。重点规划
合理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土壤酸化防治等内容。
4.5.3农业科技措施规划
农业科技措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配套措施。应重点规划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实行“一
建带五改”与“六良配套”,推广农艺配套技术,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加强技术培训。
4.5.4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规划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选择不同类型区,进行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规划。包括土壤肥力、墒情
和虫情定位监测点建设。
5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
5.1田间工程建设
田间工程建设的重点是“田网”、“渠网”、“路网”,部分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林网”工程建设。
5.1.1田网工程建设
5.1.1.1田面平整
4
DB51/1872—2014
5.1.1.1.1平整要求
田块规格、平整度和耕作层理化指标应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田间管理和作物高产稳产要求。要遵
循“挖高填低、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分段求平”的原则,做到运距最短、工效最高、就近挖填平衡。田
面平整前应采取表土保护措施。
5.1.1.1.2田面平整度
田面平整以田面平整度指标控制。稻作淹灌农田的地表平整度应不大于2.5cm,纵向坡度小于
1/1500,横向坡度小于1/2000;旱作地面和自流灌溉农田的地表平整度应不大于10cm,纵向坡度小于
1/800-1/500,横向坡度小于1/800-1/500;喷滴灌农田的地表平整度应不大于10cm,坡降应不大于1/30。
5.1.1.2田形调整
5.1.1.2.1田块大小与形状
田形调整应尽可能集中连片,连片田块的大小和朝向应基本一致。田块的大小依据地形进行调整,
原则上小弯取直,大弯随弯。田块形状选择依次为矩形、梯形或其它方便农业生产的相对规则形状。
5.1.1.2.2田块长度和宽度
田块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确定。平坝水田的格
田长度应不低于100m,宽度不低于20m;山地丘陵区梯地田块长度应根据山体的地形地貌,沿等高线
适当调整,长度不低于30m,宽度不低于6m。高标准农田连片与田块规模可参照GB/T30600高标准农田
建设通则附录C执行。
5.1.1.3田埂砌筑与保护
经平整田面和调整田形后,应进行田埂修复与砌筑。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用砖、石、
混凝土、土体夯实等多类工程建筑材料与砌筑工艺,进行田埂砌筑与保护。
5.1.1.3.1土质埂:在土壤质地较粘重的条件下,应以夯筑土埂为主,土埂断面形状为梯形,下宽上窄,
坡比为1:0.3~1:0.5,埂顶宽≥40cm,要分层将土碎细夯实,夯实密度≥1.60g/cm3。
5.1.1.3.2石质埂:在土壤质地较轻,且石料、卵石资源丰富的地方,可尽量采用块石、条石、卵石作为
石质埂材料进行浆砌或干砌。无石料、卵石的,也可采用砖块砌筑。根据采用石质材料,石质埂断面形
状可为梯形或矩形,若采用梯形,坡比应控制在1:0.3左右,埂顶宽≥30cm。
5.1.1.3.3混凝土埂: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采用砼预制块、砼现浇等方式砌埂。混凝土砌埂时,应留渗水
孔;采用砼现浇方式砌埂时,应留伸缩缝和排水孔。
5.1.1.3.4土石结合埂:个别地段石方量较大时,可采取土石结合埂。采用土石结合埂时,一般埂下层采
用石质材料砌筑,埂上层夯筑土埂,土石之间衔接牢固,埂顶面宽≥40cm。
5.1.1.3.5植物护埂:结合土质埂砌筑,要因地制宜采取植物护埂配套措施。可选择经济价值高、对大田
作物生长影响小的草本、藤本或小灌木植物,对土埂进行植物护埂,护埂率应达到新筑土埂60%以上,
并根据所选草种、树种的植物生理特性,确定植物篱的种植方式(株距、位置)以及经营管理要求。
5.1.1.3.6护坡工程:因地制宜采用混凝土格状框条护坡、混凝土砌块护坡(预制砼块、预制六棱块)、
浆砌片石或卵石护坡等形式。
5.1.2渠网工程建设
5.1.2.1水源工程
5
DB51/1872—2014
5.1.2.1.1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相应的水源保障,水源工程质量保证期限不少于20年。
5.1.2.1.2井灌工程的井、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井房等配套率应达到100%。
5.1.2.1.3塘堰容量应小于100000m3,坝高不超过10m,挡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应配套齐全。
5.1.2.1.4蓄水池容量控制在500m3以下。蓄水池边墙应高于蓄水位0.3m~0.5m,四周应修建1.2m高度的
防护栏,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示,以保证人畜等的安全。每1hm2耕地配置蓄水池的容量平均应不小
于150m3。
5.1.2.1.5小型蓄水窖(池)容量不小于30m3。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泵管等附属设施
应配套完备,当利用坡面或公路等做集雨场时,每50m3蓄水容积应有不少于667m2的集雨面积,以保证
足够的径流来源。
5.1.2.1.6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与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禁止使用未经过
处理过的污水灌溉农田。
5.1.2.2输水工程
5.1.2.2.1灌溉设计保证率
完善灌排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满足灌溉设计保证率P=80%的农田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且应
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输水工程质量保证期限不少于15年。
5.1.2.2.2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
渠灌区斗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80,井灌区采用渠道防渗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
0.85,采用管道输水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90;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95,旱作物
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90;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0.80,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
小于0.70,喷灌、微喷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0.85,滴灌区不应小于0.90。
5.1.2.2.3渠道密度:
明渠输水,斗渠长度宜为1000m~3000m,间距宜为400m~800m;末级固定渠道(农渠)长度宜为
400m~800m,间距宜为100m~200m,并应与农机具宽度相适应。河谷冲积平坝区、山地丘陵区的斗渠、
农渠长度可适当缩短。
管道输水,干管和支管在灌区内的长度宜在90m/hm2~150m/hm2;支管间距宜采用50m~150m。各
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单口灌溉面积宜在0.25hm2~0.60hm2,出水口或给水栓间距宜为
50m~100m。
5.1.2.2.4渠道断面
灌溉渠断面有矩形、梯型和U型断面,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渠道断面。断面设计要符合GB50288灌
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5.1.2.2.5渠道防渗
明渠的斗渠和农渠等固定渠道宜进行防渗处理,防渗率不低于70%;井灌区固定渠道应全部进行
防渗处理。
5.1.2.2.6渠道配套
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毛渠)应配套完善。渠道的分水、控水、量水、联接和桥涵等建筑物应完好
齐全;末级固定渠道(农渠)以下应设临时灌水渠道。不允许在固定输水渠道上开口放水。
6
DB51/1872—2014
5.1.2.2.7管道输水
井灌区采用管道输水,包括干管和支管两级固定输水管道及配套设施。单个出水口或给水栓的流量
应满足NY/T2148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7.6.1中灌水沟畦与格田对入沟或单宽流量的要求。固定输水管
道埋深应在冻土层以下,且不少于0.6m。
5.1.2.3喷微灌工程
5.1.2.3.1喷灌工程包括输配水管道、电方、喷灌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喷灌工程固定设施使用年限不少于
15年。
5.1.2.3.2微灌包括微喷、滴灌和小管出流(或涌泉灌)等形式,由首部枢组、输配水管道及滴灌管(带)
或灌水器等构成。微灌系统以蓄水池为水源时应具备过滤装置;从河道或渠道中取水时,取水口处应设
置拦污栅和集水池;采用水肥一体化时,首部系统中应增设施肥设备。微灌工程固定设施使用年限不少
于15a。
5.1.2.4排水工程
5.1.2.4.1防洪标准
农田防洪标准重现期应为10年~20年一遇。
5.1.2.4.2排水标准
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5年~10年一遇,1d~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d~3d排除;水稻
区宜采用10年一遇,1d~3d暴雨3d~5d排至耐淹水深。
5.1.2.4.3排水沟密度
平坝区排水斗沟长度宜为800m~2000m,间距宜为200m~1000m;山地丘陵区排水斗沟、农沟的长
度可适当缩短。
5.1.2.4.4排水沟深度和间距
农田排水沟深度和间距要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田间排渍沟沟深至少应在
田面以下100cm,其中潜育型稻田要大于120cm,沟宽控制在50cm~60cm之间。具体参照NY/T2148高标
准农田建设标准附录J执行。
5.1.2.4.5排水沟流量计算与断面设计
排水沟要从上到下,分段按来水汇流面积计算断面流量。排水沟断面设计要符合GB5028灌溉与排
水工程设计规范。排水工程质量保证期限不少于10年。
5.1.2.5渠系建筑物工程
5.1.2.5.1农桥应采用标准化跨径。桥长应与所跨沟渠宽度相适应,不超过15m。桥宽宜与所连接道路的
宽度相适应,不超过8m。三级农桥的人群荷载标准不应低于3.5kN/m2。
5.1.2.5.2人行便桥可用水泥预制板或石板修建,应与生产路配套建设,也可桥闸共建。桥宽不少于60cm,
厚度不少于10cm,能承载400kg以上压力。长度根据排灌渠上口宽度确定,一般大于渠道上口宽度0.5m。
人行便桥不宜过多,满足群众出行与农耕即可。
5.1.2.5.3涵洞根据无压或有压要求确定拱形、圆形或矩形等横断面形式。承压较大的涵洞应使用管涵或
拱涵,管涵应设混凝土或砌石管座。涵洞洞顶填土厚度应不小于0.5m,对于衬砌渠道则不应小于0.3m。
7
DB51/1872—2014
用砼预制涵管或条石安砌,过水断面与排水沟过水断面一致或略大,一根砼预制涵管不能满足流量要求
时,可多根并列或加大涵管规格,以确保排水畅通。
5.1.2.5.4制口可分为节制闸、进水闸、放水口和退水闸等类型。在灌溉道轮灌组分界处或渠道断面变化
较大的地点应设节制闸;从水源引水进入渠道时,宜设置进水闸控制入渠流量;在分水渠道的进口处宜
设置放水口;在斗渠末端的位置要设退水闸。
5.1.2.5.5便民池通常是对居民点附近的某段渠道进行加深、扩大而成,并配套下池梯步。丘陵地区可利
用田埂自由落差,结合建浅水闸,修建迂迥蓄水池代替。
5.1.2.5.6沟渠水流跌差小于2m时,宜采用单级跌水,跌差大于2m时,应采用多级跌水。跌水应采用
砌石、混凝土等抗冲耐磨材料建造。
5.1.2.5.7渠灌区在渠道的引水、分水处应根据需要设置量水堰、量水糟、量水器、流速仪等量水设施,
井灌区应根据需要设置水表。
5.1.2.6泵站工程
5.1.2.6.1机井和泵站应与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泵站净装置效率不宜低于60%。各项标准的
设定应符合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与DB51/T990小型泵站设计规程的要求。
5.1.2.6.2灌溉泵站以666.7hm2作为基本建设单元,支渠(含)以下引水和提水工程装机设计流量应根据
设计灌溉保证率、设计灌水率、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及灌区内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宜
控制在1.0m3/s以下。
5.1.2.6.3排水泵站以666.7hm2作为基本建设单元,排涝设计流量及其过程线应根据排涝标准、排涝方式、
排涝面积及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宜控制在2.0m3/s以下。
5.1.3路网工程建设
5.1.3.1机耕道
机耕道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支路应便于农
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平坝区通达度应不低于0.95,山地丘陵区通达度应不低于0.8。机耕道建
设应符合DB51/T379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有关规定。
干道路基宽一般≥4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3.5m;支路路基宽一般≥3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2.5m。
路面横向坡度为1%~2%。
路面层可选用泥结石、连砂石、混凝土、沥青等类型路面。机耕道为泥结石路面时,路面一般要高
出田面30cm,垫层(承重层)采用20cm~25cm坚石,保护层(磨耗层)采用≥10cm泥结石。
在压实2a~3a后泥结石机耕道基础上可改建为砼路面机耕道。采用砼路面时,应先对原有路面进行
平整压实,然后进行砼现浇。砼现浇厚度≥18cm,标号应不低于C25,每隔15m~20m应留一条3cm宽的
伸缩缝,路面中部稍高,振实压紧后路面呈瓦背形,横向坡度为1%~2%。
路面纵比降按6%~9%,个别地段不超过11%。当平曲半径小于规定的最小半径时,应设置弯道超高
与加宽段。
每隔200m~300m左右设置一错车道,干道错车道宽6.5m,支道错车道宽5m,有效长度均≥20m。必
要时,应在机耕道末端设置掉头点。
机耕道两侧根据具体情况用块石或混凝土材料作路肩(路肩宽以30cm为宜)或护坡,以及设置排
水沟及涵洞,分段排除地表迳流,避免因冲刷破坏道路。
为方便农业机械下田作业,在机耕道与田块的适宜位置应设计农机下田通道。农机下田通道宽度为
2.0m~3.0m,一般可采用浆砌块(卵)石、砼现浇或泥结石结构。
8
DB51/1872—2014
5.1.3.2生产路
生产路应结合建设区现有道路基础情况布设,要求与居民点和其它公路、机耕道相连配套。生产路
的通达度一般在0.8~1.0之间。生产路建设应符合DB51/T1196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中4.3.2有关规定。
生产路的路面净宽1.0m~2.5m,路面高出田面0.20m,路基夯填土厚0.20m;生产路的路面层可采用
混凝土、泥结石或石板铺筑。路面材料采用现浇砼路面时,砼标号不应低于C15,厚度不应低于0.08m;
在山地丘陵区,当丘体的上、下台位间坡度大于15°时,应分段设置梯步。
5.1.3.3农业机械作业
通过路网工程建设,平坝地区农机通达度一般在0.8~0.95之间,主要作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应达到
60%以上;山地丘陵区农机通达度一般在0.7~0.8之间,主要作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应达到55%以上。
5.1.4林网工程建设
5.1.4.1因地制宜地采取林业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
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林网建设布局。主防护林带应垂直于当地的主风向,沿田块长边布设;副林带垂
直于主防护林带,沿田块短边布设。林带纵横间距一般约为500m~1000m,与机道路结合建设的单行林
带占地宽50cm。
5.1.4.2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要与格田布局协调。平坝区防护林长度应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
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应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75%以上;山地丘陵区防护林带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
的75%以上,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应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50%以上;风害区农田防护面积应不小于90%。
5.1.4.3造林时应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
5.2耕地地力建设
5.2.1土壤培肥
5.2.1.1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包括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农家肥按22500kg/hm2~30000kg/hm2标准施用,厩肥要经堆制腐
熟后才能施用;商品有机肥按3000kg/hm2~4500kg/hm2标准施用,商品有机肥应符合NY525有机肥料有
关要求。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5g/kg以上。高标准农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要求
参见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附录C。
5.2.1.2实施秸秆还田。
稻田生产的秸秆可以直接还田,也可以通过过腹、催腐后或堆沤后还田。其他作物的秸秆如油菜秆、
麦秆也可直接或易地用于稻田。每年作物秸秆还田量不小于4500kg/hm2(干重),并辅以氮肥施入,调整
土壤C/N比。建设区秸秆还田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
5.2.1.3种植绿肥、豆科作物。
推广利用冬闲田轮作绿肥,或通过作物间作种植绿肥、豆科作物。
5.2.1.4测土配方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建设区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90%以
上。对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结合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连续培肥5年以上。
5.2.2土壤改良
9
DB51/1872—2014
5.2.2.1土体及耕作层改良。
对耕作层浅薄的农田,可采用啄石骨、挑砂面土、深耕深松或爆破等措施增厚土层,也可利用其他
项目剥离下来的表层土壤、老墙土或河、塘淤泥加厚耕作层;对免耕栽培的农田,2~3年进行一次深耕
深松。耕地的土体厚度一般应达到80cm以上,山丘区及滩地的土体厚度应大于50cm,且土体中无明显
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层次;水稻田块耕作层应保持在20cm以上,并留犁底层,旱作农田耕作层应达
到25cm以上。高标准农田土体和耕作层厚度参照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附录C。
5.2.2.1调节土壤pH值。
除特殊作物外,耕作层土壤pH值以6.5~7.5为宜。过酸可施用石灰、钙镁磷肥、硅钙肥进行调节;
过碱可施用石膏进行调节。高标准农田耕作层土壤酸碱度符合NY/T2148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附录G。
5.3农业科技措施
5.3.1加大科技投入
以科技为先导,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科技投入。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试验示范。
5.3.2实行“一建带五改”与“六良配套”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作物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革、栽培技术改进、种植结构改变和生态环
境改善;做到“六良”(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良机)配套。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应达到80%以上,复种指数提高到200%
以上。提高建设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高产稳产。
5.3.3推广农艺配套技术
合理耕作制度和高产栽培技术,合理进行布局作物,实行因土种植,耗地作物、自养作物、养地作
物搭配;制定先进的新型耕作制度,积极推广少免耕与增、间、套作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
广新型农作模式,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5.3.4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平坝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农作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应达到60%以上;山地丘陵
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础条件上要有较大提高,主要作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应达到55%以上。
5.3.5技术培训
对建设区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建设区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
技术的整体水平。
5.4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
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包括土壤肥力、墒情和虫情定位监测点的配套设施和设备,主要用于对高
标准农田建设后的土壤肥力、土壤墒情、虫害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及效益等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自
动测报。项目县的土壤墒情与肥力监测服务应覆盖到高标准农田。土壤质量监测规划应符合NY/T1119
土壤监测规程中相关规定。
6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
6.1信息化建设
10
DB51/1872—2014
6.1.1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监管平台,完善定期报备制度。统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实现集中统一、
全程全面、即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
6.1.2建立信息员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和上报。
6.1.3鼓励采用其它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6.2建档管理
6.2.1高标准农田建设档案是记载项目区农田各个时期建设与利用的历史记录和资料数据库,是了解建
设过程,制订建设措施,分析、监测和评价建设成效的基本依据。
6.2.2高标准农田建设档案以单个项目为基本单位建档,应及时将建设中涉及的有利用价值的文件分别
用纸质和磁介质进行归档保存。
6.2.3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严格档案管理,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6.2.4项目实施单位应有专人负责建档,并负责档案管理。施工建设和验收资料永久保存,其它资料保
存5年以上。
6.3主要档案材料
6.3.1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的相关管理与技术等文件立卷归档,并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
6.3.2高标准农田建设前,通过调查了解形成的文字、影像与图表等资料,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
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农田基础设施状况等
6.3.3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文件、图表等资料,包括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批复文件、
施工设计方案,以及施工建设过程的技术及管理资料(包括项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监理资料)
等。
6.3.4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与后续管理资料。包括项目各阶段的检查、验收报告及竣工后的工程移交手
续与后续管理制度等相关资料。
6.3.5财务管理资料,包括项目投入、支出情况与财务审计报告等。
6.3.6其它具有保存价值的相关载体。
7后续工作
7.1分等定级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由当地县级农业、国土部门组织专家按照NY/T309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
等级划分与DB51/T846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对耕地质量进行分等定级。
7.2工程管护
7.2.1明确工程管护和固定资产移交的原则。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要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将工程
移交给使用单位(村、组、农户等)。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分工程类别制定管护措施,明确管
护主体和任务,落实管护责任和义务。
7.2.2建立政府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成立管理养护机
构,组建管理养护队伍,制定管理养护制度和管理养护投工集资办法。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由管护主体
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班年级绘本教学计划
- 化妆品销售工作总结和计划
- 市教育工作计划
- 2024年销售顾问工作计划范文
-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学校工作计划
- 2024年中学电教工作计划例文
- 2024年业务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 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方案
- 产品销售工作计划范文
- 临沂大学《色彩场景》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市场主体迁移申请书
- 园林绿化种子进场检验记录
- 2022年奇石协会会长讲话稿模板
- 国开作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考任务4:撰写课程学习总结(第1-9章权重25%)参考033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六章 第四节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教案
- 酒店装饰装修工程验收表
- 南方地区 同步教案 初中地理粤人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
- 五人相声好好好相声《好好好》台词
- 2022年广西南宁市中考数学试卷及解析
- 围棋入门课件(专业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