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概述(5分)
1.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2)稳态的概念
2.机体功能的调节(1)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
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诫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2.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
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3.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例如:血管平滑肌在收到牵拉刺激时,会发生收缩
反应。
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
分的活彻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分)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兴奋性与兴奋的概念
(3)阈值、阈电位和锋电位
2.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
物质转运力式:1.小分子物质或离子的转运:被动转运(单纯力'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2.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转运:出胞和入胞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方式。如:-
氧化碳、氧气、酒精、麻药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从高浓度•侧通过细胞膜向低
浓度一货!扩散的现象,称为易化扩散。如:Na通道
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的特点:(1)物质移动的动力来自高浓度的势能,细胞不耗能
(2)顺浓度差或浓度梯度移动
(3)膜蛋白的参与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1)高度的结构特异性(2)具有饱和现象(3)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1)选择性(2)转运速度快(3)门控特性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只不过是消耗的势能,不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
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摸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
主动转运分类:(1)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钙泵、碘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前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入胞作用: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这些物质主要是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或大分子
营养物质。
出胞作用:细胞把大分了•物质或团块物质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排出的过程。这是将细胞产生的蛋白质、激素、酶类、神
经递质等物质运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跨膜信号转导:携带生物信息的信号分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引发并产生•系列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级联反应,从
而使生化细胞改变或发动其生理活动的过程。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分类:(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2)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3)由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分类: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过程:①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②激活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③激活G蛋白效应器④产生第二信使⑤激活或抑制依赖
第二信使的蛋白激睡或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是一种与细胞内侧G蛋白的激活有关的独立的受体蛋白质分子。
G蛋白:是鸟甘酸结合蛋白的简称,具有耦联受体和激活效应蛋白的作用。
第二信使:将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的信息,传达给细胞内的肥蛋白的小分子物质。
第二信使有:cAMP、肌醇三磷酸、二酰甘油、环鸟甘酸和G『等;
第一信使:就是激素。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5分)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刺激: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最低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强度高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动作电位或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三种条件均达到阈值(临界值),才能引起兴奋。
刺激三要素: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细胞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
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也称摸电位或跨膜静息电位。(K+的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极性:外正内负(极化状态)。
静息电位产生机理:(1)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和电位差(2)膜选择透过性(3)静息状态下膜对离子有选择通透性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
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致,其大小取决于膜两侧K+的浓度差和膜
对K+的逍透性。)
K+平衡电位(EK):当促使K+外流的细胞膜两侧K+浓度差势能,与阻碍K+外流的电位差势能相等时,K+外流量与回到
细胞内的量达到动态平衡,K+的跨膜净移动为零,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在某一不再增大的数值。
【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静息状态下,
膜内的介浓度远高于膜外,旦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高,结果K+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
不能通过膜而留在膜内。故随着K+的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K+外移造成的电场力足以充■抗K+继续外移时,
膜内外不再有K+的净移动,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即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
要是K+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膜两恻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绻和复原的过程。
特点:(1)全或无特性;(2)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产生机理:极化、去极化、反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极化: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状态。
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
反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
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
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A.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形成:Na+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使膜电位-70mv增加至Omv,进而上升为
+3Omv,通道随之失活。
Na+平衡电位(ENa):当促使Na+内流的膜两侧Na+浓度差势能,与阻碍Na+内流的电位差势能相等时,Na+内流量与移
动到胞外的量达到动态平衡,Na+的跨膜净移动为零,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是Na+平衡电位,也就是动作电位。
去极化(上升支)是刺激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迅速内流的结果,其大小决定于膜两傀Na+浓度差和原静
息电位值。
B.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的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使膜电位由正值向
负值转变,直到K+的平衡电位,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它是在极短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
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魔宠图形。似山峰般,成为峰电位。
C.后电位(超极化)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Na+-K+泵被激活,
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负后和正后电位。
D.峰电位:动作电位曲线第一部分的一个迅速发生和迅速消逝的较大的电位变化。由上升支和下降支构成的一个尖峰,
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淡黄色、包括(水、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二、血量:指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占畜体的6断8乐并且存在种族、年龄、所处环境等不同的差异。
循环血量: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
贮备血量:贮存于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的血量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1.血液的颜色、气味、密度
颜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氧有关
动脉血中血红蛋白含氧多,呈鲜红色;
前脉血中血红蛋白含氧稍,呈暗红色。
密度:1.05-1.06
与血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有关
血液中红细胞数越多,全血质量密度越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越多,血浆质量密度越大。
红细胞的相对质量取决于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血浆的相对质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
腥味:与挥发性脂肪酸有关,肉食动物腥味更重
咸味:含NaCl
2.血液的粘滞性
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粘着的特性,叫做血液的粘滞性。
全血的粘滞性比水大4.5-6.0倍,血浆的粘滞性比水大1.5-2.5倍。
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含量,血浆的黏滞性则取决于血浆蚩白的含量。
血液的袖滞性相对恒定,对维持正常的血流速度和血压起重要作用。
3.血浆渗透压
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
构成:①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特别是各种电解质构成,如K+、Na+等。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容积和形态。
②胶体渗透压: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成,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
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容量。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4.血浆酸碱性
血液呈弱碱性,PH一般为7.35-7.45,但以动物种类不同而略有差异,耐受极限:7.00"7.80——相对恒定
血浆中缓冲对有:NaHC0〃H£0储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zHPO/NaHTO,等
肺和肾也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和碱
三、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消: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将采集的血液按5:1的比例与3.8%柠檬酸钠混匀,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呈微黄色或无色的液体部分。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因为纤维蛋白原已转变成纤维蛋白而留在了血块中。
除去了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就是血清。
四、血浆的主要成分
血浆是种淡黄色的液体,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组成,约占血液总量的50%-60乐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90-92%)
养分:血浆蛋白质、脂类、葡萄糖、维生素等
血浆电解质:Na\K\Ca2\Mg\HCOf、Cl\HPO『、SO?'
“代谢产物:氨基酸、多肽、乳酸、酮体、尿素、尿酸、肌酸、讥酊、马尿酸、胆色素和氨
02、C02、和N2等气体
,其他:激素和胸等
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
血浆蛋白1球蛋白:Q、B、丫
〔纤维蛋白原
五、血浆蛋白的功能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渗透压一一白蛋白
参与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运输一一a、B球蛋白
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Y球蛋白
血浆功能A参与凝血、纤溶和生理性止血一一纤维蛋白原
营养功能一一白蛋白
运输功能一一结合蛋白
六、血浆渗透压
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
构成:①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特别是各种电解质构成,如K+、Na+等。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容积和形态。
②胶体渗透压: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成,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
作用:有利于血管中保留水分,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容量。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0.9%NaCl溶液
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七、红细胞生理
(一)形态和数量
哺乳动物一一无核、双凹圆盘形
骆驼和鹿一一呈椭圆形
禽类一一有核、椭圆形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同种动物的红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生活调节等不司而有差异。
幼年动物高于成年动物
雄性动物高于雌性动物
营养条件好的高于营养不良的
高海拔地区的动物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低海拔地区的动物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张、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红细胞脆性:当红细胞可塑变形能力降低以后,细胞挤过小口径的毛细血管时即容日发生破裂,这种•破裂的特性称
为红细胞脆性。
溶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临床意义:衰老红细胞的抵抗力较弱,脆性较大;网织红细胞和初成熟的红细胞抵抗力较强,脆性较小。
某些化学物质,疾病和细菌等,能使红细胞脆性有所增大,不同程度地引起溶血。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第一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或血沉。
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活动性肺结核病,风湿病—►血沉个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3.红细胞的可塑变形:红细胞经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是的红细胞会发生卷曲和变形,通过
后恢复原形,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
(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1.运输02和C02
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HHb和Hb02均为弱酸性物质。组成两个缓冲对共同参与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KHb/HHb和KHbO2/HHbO2
(四)红细胞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条件:①正常的红骨髓造血功能
放射、某些药物」—a骨髓造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机体能提供充足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铁的供应不足、铁丢失过多一►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③必要的成熟因子:VB12和叶酸;铜和钵
食物中南的叶酸和VB12缺乏】
胃壁细胞分泌内因子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天;主要由于衰老而遭破坏;在脾脏和骨髓中被吞噬
(五)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EP0):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
③雄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增强红细胞生成,雌激素抑制红细胞生成。
缺氧是刺激红细胞生成的直接因子
机体缺氧------>刺激肾脏------->EP0增加---------►促进造血器官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原血母细胞的分化、
成熟和H5的合成-------->血液中红细胞增加-------►缓解了缺氧
(六)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有细胞核。
「中性粒细胞(50270%):吞噬与消化
有颗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2%-4%):参与过敏反应
L嗜碱性粒细胞(0.5%-%):参与变态反应
白细胞《
淋巴细胞(20%-40%):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I无颗粒细胞Y
I单核细胞(2K8%):吞噬、免疫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
「吞噬细胞一一非特异性免疫
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4,细胞V
免疫细胞一一特异性免疫
J淋巴细胞
白细胞:根据其细胞质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成粒细胞和无粒细胞。粒细胞乂依据所含颗粒对染色剂的反应
特性,被区分为中性粒细胞(红色和蓝色)、嗜酸性粒细胞(红色)和嗜碱性粒细胞(蓝色);无粒细胞则可分成单
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病原微生物突破皮肤侵入机体时,淋巴细胞将产生大量化学趋化因子,这些趋化因子能诱导中性粒细
胞向炎症区运动,并参与防御反应。
特点是变形运动活跃,吞噬能力很强。对细菌产物的直接和间接趋化作用都很敏感。
有很强的运动游走与存噬能力,能存噬、水解入侵细菌、坏死细胞和衰老红细胞等,可将入侵微生物限
定并杀灭于局部,防止其扩散。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急性化脓性炎症一A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嗜碱性粒细胞: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有很多相似之处,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对局部炎症部位起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但吞噬作用不明显。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过敏作用及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它可释放PGE1、PGE2和组胺酶。
①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
过敏反应时,可吸引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趋向局部,并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减轻对机体的危害。
②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①吞噬和消化作用一一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
②分泌功能一一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
③处理和递呈抗原一一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④杀伤肿瘤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一一实施细胞免度
B淋巴细胞一一实施体液免疫,即抗体免疫
(七)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双凸圆盘形或杆形小体
由骨髓巨核细胞的胞浆断裂而成,在血液中仅存留5-11天
能消耗氧,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具有活细胞的特征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
2.聚集
3.释放反应: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ADP、5-HT、儿茶酚胺、Ca2+、血小板因子3(PF3)
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的过程。
4.收缩
5.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1.参与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投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
过程:小学馆受伤后立即收缩;血栓形成,实现初步止血;纤维蛋白凝血块形成
2.参与凝血
血小板中含有多种与血凝有关的因子(PF.。、PF?、PF,),对凝血过程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3.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抗原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修复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的凝血过程
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一暴露巴胶原纤维
I
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f吸附凝血因子一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f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玄: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一网络红细胞―扩大血栓
收%:在Ca2+作用下其内含收缩蛋白一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八、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一)生理止血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
止血。
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参与者-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
(二)血液凝固一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
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
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后者呈丝状态交错重叠,将血细胞网罗其中,称为
胶冻样血凝块。
生理意义:凝血速度很快,一般几分钟完成。
①堵塞伤口,起到止血、减少出血的作用;
②防止细菌等异物侵袭伤口,保护机体。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的
凝血因子有12种。
表2—7各种凝血因子
合成时需
因子同义名合成部位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否维生素K
I纤维蛋白原肝不需变为纤维量白
n凝血的原肝需要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
in组织凝血激酶各种组织不需启动外源性凝血
w钙离子(Ca2+)来自细胞外液—参与凝血的多步过程
V前加速素ff不需调节蛋白
w前转变素肝扁要参与外源性凝血
抗血友病因子肝为主不需调节蛋白
K血浆凝血激袍肝需要变为有活性的W(IX-Ka)
IStuart-Prower因子肝需要变为有活性的X(X-Xa)
»,血浆凝血激解前质肝?不需变为有活性的XI(XI-Xia)
SI接触因子未明确不需启动内源性凝血
纤维雷白稳定因子肝?不靠不溶性纤维雷白形成
(三)血液凝固的基木过程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的原激活物
第二步凝血酶原_―►凝血酶
Ca2t
n
V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f纤维蛋白
途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主要区别在于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过程不同
血液凝固的机理: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PF3,Xa,V,Ca24)
(1)内源性激活途径:从激活因子XIII开始至激活因子X的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
特点:反应步骤多,凝血速度慢
(2)外源性激活途径:从因子III释放开始至因子X的激活过程。凝血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吉美,
因子III是来自血管外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
特点:反应步骤,凝血速度快
2.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而脸,H、
凝血酶原(II)--------------►凝血酶(Ila)
3.纤维蛋白的形成
XIII
凝血酶]Ca"
纤维蛋白原_A纤维蛋白单体I"“小»纤维蛋白多聚体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阳郑斌纷
激肽释放酶
释放
组织凝血激酶]
前激肽释放酶口
Ca2*J
第一步YKKa
VI
Ca2.
血小板磷脂表面
X»XaXa-<---------
V凝血静原V
»激活物一Ca2*
第二步Ca2♦组织凝血活索
血小板磷脂表面,磷脂表面
凝血酶原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
Ua
、Ca2*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图2-4血液凝固过程示意图
(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发生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施原
ft
纤维蛋白溶解施:由肝、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和肾组织合成并释放进入组织中的糖蛋白。作用是:降解纤维蛋白
纤维溶酹原激活物: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有关凝血因子一一内源性激活途径;②来自各种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由肾脏合成的尿激酶一一外源性激活途径
纤溶酶原抑制物:大多是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特异性不高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激活物(+)------►[«--<-)抑制物
纤维蛋白溶解酶
]
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为可溶性小肽一一抗凝)
纤溶酶原的激活
两个阶段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的基本过程:
血蛆
奸责,原激活物激纤溶的生理意义:
就
ff织
激
科
激
活
放使生理止血过程中所产生的血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防
普1.
蜂M
《+)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畅通:
纤格费原--------------纤格8»----------奸治爵抑制物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等多种功能。
(->
(+)
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纤维蚤白降解产物
(+3促进作用(一):抑制作用
正常情况,血浆中抗纤溶酶浓度很高,为纤溶酶的20-30倍,因此,纤溶酶在正常情况下不起作用,
凝血、纤溶和抗纤溶三方面活动的相互制约,对于凝血和纤溶局限于创伤局部有重要意义,确保机体血液循环的通畅。
(五)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III是一种丝鼠酸蛋白酶抑制物一精氨酸残基
凝血因子Ila、VIKIXa.Xa均属丝氨酸蛋白酶,其活性中心均有丝氨酸残基。
精氨酸残基与凝血因子中的丝宛酸残基结合,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
每一份子抗凝血酶HI可与一份子凝血酶结合。
2.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
它能抑制对凝血酶原的激活,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肝素与抗凝血酶III协助完成、相辅相成。
(六)加速和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加速血液凝固:①血液与糙面相接触:②提高创口的温度;③添加维生素K
延缓血液凝固:①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②减低创面的温度:③除去Ca2+和纤维蛋白;④加入抗凝剂
血液的功能:
1.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通过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实现营养、运输、参与体液调节、防御保护和酸碱缓
冲等功能。
2.营养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作用。
3.运输功能:结合蛋白
4.参与体液调节:体内个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由血液运送而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
5.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对外来细菌和异物机体内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
质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和纤维系统物质等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过
程。
血浆的生理功能:a营养功能b运输功能c免疫作川d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e缓冲作用f形成胶体渗透压g组
织生长于损伤组织修复方面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a气体运输功能b酸碱缓冲功能c免疫功能: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免疫作用(渗出,趋化,吞噬)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a营芥和支持作用b止血功能c凝血功能d对纤维蚩白溶解
作用
血小板:特性: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粘附、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吸附。生理功能;1、参
与凝血2、参与生理性止血3、保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浆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成为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多,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少,主要维持血浆和组织也之间的液体平衡。
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成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成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凝的原因:纤维蛋白原降解成为纤维蛋白,它要降解必须要生成凝血酶,凝血前的生成必须要有凝血酶原复合物的
形^成。
血液凝固的过程: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变成凝血酶;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
影响因素: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外,温度、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也可影响
血液凝固过程。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
ABO血型的确定与区分:将待测红细胞分别与抗B血清,抗A血清和抗心抗B血清混合,在十一条件下观察有无凝集
现象,依据交叉配血试验即可确定血型。
第三章:血液循环(10分)
L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2)心脏泵血过程(3)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和心指数的概念10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1)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2)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与神经动作电位相比较)
(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4)心音
3.血管生理(1)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2)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调节
(2)心血管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一、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一个心动周期中可顺序出现: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
期和心房心室共同舒张期(全心舒张期)。
无论心房还是心室,收缩期均短于舒张期。只有在舒张期心脏自身才能通过冠状血管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从而有利
于恢复作功能力以及血液I可心。
心率快慢影响每个心动周期的时间,心率越快,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越短,心率越慢,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越长。
过快的心率不利于心脏的舒缓休息。
心动周期的特点:(1)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2)全心舒张期0.4S,有利于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
(3)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4)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
心率(HR):每分钟内心脏搏动的次数,为心搏频率的简称,以每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
心动周明的长短与心率呈反比例关系。
总的来说,初生动物的心率高,体质弱)强;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代谢越旺盛,心率越快。经过充分训练的
动物心率较慢。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1.心房收缩期
心房开始收缩前,心脏正处于全心舒张期,心房心室内的压力较低,房室瓣开启;静脉回心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心
房、心室逐渐充盈,内压逐渐加大:但心室内压远低于大动脉压,半月瓣关闭,心室腔与主动脉腔不相通。当心房开
始收缩,容积缩小,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被挤入心室,心室血液充盈量达30%,心房收缩起初级泵的作用。心房缩
持续0.1s,随后进入舒张期,此时心室开始收缩。
2.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第一阶段:等容收缩期
心房舒张后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急剧f并超过心房内压,小于主动脉压(左室内压]近801nmHg),房室瓣关闭(动
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血量不变,即心室容积或心室肌纤维长度不变,称等容收缩期。
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快速且大幅升高,持续0.05s。
第二阶段: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并超过主动脉压(左室>8()mmHg,右室>8mmHg),半月瓣开启,(房室瓣仍处于关闭
状态),血液急速射入主动脉(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迅速I称为快速射血期。此期心室容积明显缩小,之后室内继
续上升,持续().1s。
特点:①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肽压最高
②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大(约占总射血量的2/3)③流速快,用时少(比收缩期1/3)o
第三阶段:减慢射血期
随着心室内血量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射血能二血液的动能,占射血量30%),
称为减慢射血期。
特点:①用时长(%收缩期2/3),射血量少:②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到射血期的最小程度,并持续0.15s。③因外周血
管的阻力作用,血液的动能在主动脉转变为压强能,使动脉压略,室内压
3.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第一阶段: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时,心室内压急速下降(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心室内压急速下降(低于主动
脉压,高于心房内压),半月瓣、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血液不流,称
为等容舒张期。
特点:①是心室容积不变,内压急速大幅下降,持续0.06s〜0.08s。②动脉瓣、房室瓣都处于关闭状态
③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
第二阶段: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I,当压力低于心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I,心房和大V内大量血液快速
流人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占时().匚s,流入心室的血量约为总血量的2/3。
特点:快速充盈期末的室内压最低。
第三阶段: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房、大V间的压力差减小,心室内压力回升,心房内血液较慢地流人心室,(其前
半期为大V的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的挤血入心室。)称为减慢充盈期。持续0.22s。
之后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随后进入另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一般情况下,血液充盈心室主要靠心舒时心室内压
降低产生的抽吸作用。
1.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1)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接流入心室
(2)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挤入心室
(3)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始收缩
2.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1)心室收缩期:A.等容收缩期:心房舒张后心室开始收缩,心室上压力上升并超过心房内压力,小于主动脉压,半
月瓣和房室瓣均关闭,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心室容积不变,心室内血
量不变。特点是心室容枳不变,室内压快速且大幅升高,持续0.05S。
B.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并超过主动脉压,半月瓣开放,血液急速射入主动
脉。特点是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大约占总射血量的2/3,流速快,心室容积明显
缩小,室内压继续上升,持续0.1S。
C.减慢射血期:随着心室内血最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内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
称为减慢射血期。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到射血期的最小程度,持续0.15S。室内压
和主动脉压由峰值逐步下降。
(2)心室舒张期:A.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时,心室压急速下降,低于主动脉压,高于心房压,半月瓣、房室
瓣关闭,心室容积并不改变,称为等容舒张期。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心室压急速
大幅下降,持续0.06-0.08S。
B.心室充盈期:a.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当压力低于心房压时,房室瓣开片,心室容积增大,
心房内大量血液快速流入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占时0.US,流入
心室的血量约为总血量的2/3.
b.减慢充盈期:心室容积显著增大,压力回升,心房内血液较慢地流入心室,称
为减慢充盈期,持续0.22S,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随后进入另一
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
c.心房收缩期:房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挤入心室。
左心室泵血机制: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导致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压力梯
度是瓣膜的启闭和推动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而瓣膜的启闭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
心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心音图: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后得到的图形。
第一心音:发生在心收缩期的开始,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又称为心缩音。“扑:声音低沉,持续时间长。
意义:主要反映心肌的收缩能力及房室瓣的功能状况。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的开始,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又称为心舒音。“通”,声音高,持续时间短。
意义:主要反映动脉血压的高低及半月瓣的功能状况。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D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博动一次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
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去收缩末期容
积,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最基本指标。
(2)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又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
心率的乘积。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X心率=5〜6L/min
(3)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末期的容积百分比。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
为射血分数。
意义:
①心舒光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肌初长度呈正相关)
②心缩力t-每搏输出量t-射血分数t
③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每搏输出量可不变)一心舒张末期容积t一射血分数I
(4)心指数:在静息、空腹情况下,动物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意义: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
(5)心做功量: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
每搏功二每搏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平均心房压)
每分功=每搏功*心率
右心室作功量只有左心室的1/6
在维持搏出最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动脉血压的增高,心肌收缩强度和作功量将增加。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射血功能的调节(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D前负荷(异长自身调节)
心肌在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心肌的前负荷。可用心室舒张期末血液的充盈程度(容积)来表示。它反映了心室肌
在收缩前的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静脉I可流量t-心室充盈量t一心肌纤维初长度t-心肌收缩力t一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t
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称异长自身调节。
意义:能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
(2)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
是指通过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改变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的改变来影响每搏输出量的能力(提高射血分
数)。这种调节心搏出量的机制,又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意义:能对持续的、剧烈的循环变化有强大的调节作用。
(3)后负荷(外周阻力的影响)
是指心肌在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称为心肌的后负荷(afterload)。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故又称压力负荷。
主动脉血压升高一心脏射血阻力增大,搏出血量减少一心舒末期容枳增大一心缩力增强一搏出血量恢复正常
血管的收缩与舒张是在机体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使其和该组织的代谢水平相适应的。
结论:心输出量总是和机体的代谢水平相适应的。
(4)心率
心率X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
在一定范围内(40〜150次/分),心率f-*每分心输出量t
>150次/分一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一充盈量I-每搏输出量I-每分心输出量I
V40次/分一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一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一每分心输出量I
心输出量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
1.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在心率不变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受到心肌的前负荷(肌肉的初长度)、肌肉本身的收缩能力、
后负荷的影响。
(1)心肌的前负荷: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通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心室充盈量来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考英语一轮教材复习 九年级(上) Unit 4-2
- 绿色营销(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海头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 小学语文修改病句课件
- 《肩周炎幻灯片》课件
- (部编版八年级《政治》下册课件)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
- 《离骚字词归纳》课件
- 《bA人工挖孔桩》课件
- 合同管理员岗位竞聘演讲汇报报告范文模板
- 连锁药店员工聘用协议
- 2024年协议延期约定详细范本版
- 2023年北京市燕山初三二模英语试卷及答案
- 机场视频监控安全防范方案
- GB/T 44843-2024在用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安全评估规范
- 2024年秋新人教PEP版3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课件 Unit 5 Part B Start to read
- 孙悟空课件教学课件
- 新能源行业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方案
- 影视剧组安全管理规定及应对措施
- 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答案
- 24秋国开《西方行政学说》形考任务1答案(第2套)
- 交通事故纠纷协议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