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童辉)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C.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D.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C.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刘琼)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读碑刘成章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泉水如泣如诉。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文本二: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节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现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B.“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英烈之众而产生的震撼之情。C.泉水本无情,“泉水如泣如诉”是浸染了作者感情色彩的结果;该句单独成段,有强调意味;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富有感染力。D.作者两次读碑,第一次是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的是碑的内涵;第二次是读九龙泉纪念碑,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彼苍者天”出自《诗经》,意思是“那苍天啊”,文本一引用此句既强化了感叹之意,又使语言具有了典雅色彩。B.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反复强调要“纪念死者,鼓舞生者”,也就是要中华儿女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努力奋斗。C.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绝佳注释,作者在读了它之后,才真正完全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D.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近及远,把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放在最后说,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3)两个文本都写了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内容上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张丽)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揣羊羔的老人李娟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等景物描写营造了静谧温馨的环境氛围。B.“一扭一扭”描写了小羊羔跑进屋子的动作,表现了小羊羔的可爱;“细嚼慢咽”一词写出了羊羔享受美食、不惧怕屋主的自由情态。C.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作者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D.“乖乖地卧”和“无辜的注视”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小羊羔为了吃到苞谷豆儿,故意表现出可怜样以博得主人同情的一面。(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有评论认为,李娟的散文“将艰辛的牧区生活诗意化”,对此你如何理解?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宋斌斌)4.(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①,他人安得而侮之!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节选自《家范•治家》)【注】①箕翼:箕、翼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C.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D.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与“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徒”字含义不同。C.“乃实欲更相依庇”与“更相为命”(《陈情表》)两句中的“更相”含义相同。D.“然后社稷可固”与“固不如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德之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是因为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B.吐谷浑阿豺在临终之时以众箭难摧的道理告诫弟弟与儿子,意在让他们明白,勠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C.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藟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左右辅弼之臣,无人敢有二心。D.宋昭公不听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并请求驱逐兄长;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②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翁壮)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登鹊山陈师道①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微微交济泺②,历历数青徐③。朴俗犹虞力④,安流尚禹谟⑤。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⑥。【注】①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时年42岁。②济泺:济水和泺水。③青徐:指青州和徐州。徐州是诗人的家乡。④虞力:虞舜教化之力。⑤禹谟:大禹的规划。谟,即谋划。⑥医卢:扁鹊家在卢国,所以被称为卢医,这里代指名医。鹊山即因扁鹊而得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然而在喜悦背后,包含了诗人难以言喻的辛酸。B.颔联隐含“望远”“指点”两个动作,既符合登高远眺的实际,又含蓄点明要表达的情意。C.尾联诗人笔愚由景物回到自身,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笔锋陡转,气氛骤变,兴致陡增。D.这首诗质朴工稳,沉郁顿挫,在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与杜甫的《登高》多有相似之处。(2)黄庭坚评价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请从“言”与“休”的角度,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翁壮)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类似感慨的句子是“,”。(2)《阿房宫赋》中杜牧以“,”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3)梦境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万超)(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①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②。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③,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④这真是“人间仙境”,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人间仙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B.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3)第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描写了宁静的清溪,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天门冬是一种攀缘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天门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另一部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天门冬生长旺盛时,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叶片表面的透明包状突起,其中满是天门冬储存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二氧化碳气体就是天门冬对付火灾的“撒手锏”。?当天门冬的叶片遇到火星后,水分会大量蒸发,针叶表面的微型包状气孔受热后会张开,二氧化碳气体随水蒸气喷溅而出,将火星灭掉。当火焰直接威胁到植物体的根部时,大量的微型包状气孔会受热崩开,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针的气孔中喷出,甚至能将火源吹开一定的距离,一段时间后,天门冬植物体的周围会形成一层二氧化碳保护层。这杨燃烧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止,植物体就不会被烧伤了。天门冬就是这样通过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来灭火的,。因此,人们称它“天然灭火器”。(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20字。(2)请结合上面文字,给“天门冬”下定义。字数不超60字。四、写作(60分)(刘琼)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家汪曾祺在《谈一谈创作》里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仰视的,另一种是俯视的,还有一种是平等的。而我认为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态度。你不要有意去歌颂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有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写得亲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童辉)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B.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C.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D.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B.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C.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解答】(1)A.“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错误。文中说“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是说中国的地理条件比其他地区丰富。B.正确。C.“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错误。根据原文“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可知,原因应是“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D.“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错误。根据原文“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可知,促进日本史前文明发展的是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故选B。(2)D.“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错误。根据原文“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可知,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故选D。(3)材料的核心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其次是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坚定未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A.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符合材料一观点。B.强调“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的中国特色,与文意无关。C.强调探源的“历史脉络”“特点”“形成原因”等内容,与文意无明显关联。D.“理解不同文明”“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契合材料二观点。故选A。答案:(1)B(2)D(3)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刘琼)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读碑刘成章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泉水如泣如诉。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文本二: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节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头“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现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B.“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英烈之众而产生的震撼之情。C.泉水本无情,“泉水如泣如诉”是浸染了作者感情色彩的结果;该句单独成段,有强调意味;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富有感染力。D.作者两次读碑,第一次是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的是碑的内涵;第二次是读九龙泉纪念碑,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彼苍者天”出自《诗经》,意思是“那苍天啊”,文本一引用此句既强化了感叹之意,又使语言具有了典雅色彩。B.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反复强调要“纪念死者,鼓舞生者”,也就是要中华儿女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努力奋斗。C.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绝佳注释,作者在读了它之后,才真正完全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D.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近及远,把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放在最后说,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3)两个文本都写了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内容上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文本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中相关内容,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的内容,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解答】(1)D.“读的是碑的内涵”“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错误,错在对读碑内容的解说。写第一次读碑,侧重于写碑的外观,如碑的庄严、雄伟、壮观,以及题词和碑文。第二次侧重于写读到的内涵,即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故选D。(2)A.正确。B.“反复强调要‘纪念死者,鼓舞生者’”错误。结合“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分析,“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是建碑主题,不是碑文中所说;“反复”也没有出现。C.“才真正完全读懂了”错误。由原文“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可知“真正完全读懂”错误。D.“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错误。碑文由近及远的叙述方式,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是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作用。故选A。(3)文本一,“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等分析,作者以前认为纪念碑是用来纪念革命先烈的,后来认识到碑是由几千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构筑的,记载了我国人民的斗争历史,是无数先烈生命的象征等。读出来烈士的悲壮、使命、品质等,读懂了人们英雄纪念碑不是装饰,是人们心中永远铭记的丰碑,不要忘记他们的遗志。文本二,第一段讲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作用和影响等。第二段主要解读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指出其写作特点,如“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等。最后揭示其思想蕴含,如“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斗争”“担负使命”等。答案:(1)D(2)A(3)①文本一侧重于通过写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展开联想,表达对无数革命烈士的敬仰,强调要纪念烈士,不忘其遗志。②文本二侧重于对毛泽东的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其写作特点,揭示其思想蕴含。(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张丽)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揣羊羔的老人李娟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等景物描写营造了静谧温馨的环境氛围。B.“一扭一扭”描写了小羊羔跑进屋子的动作,表现了小羊羔的可爱;“细嚼慢咽”一词写出了羊羔享受美食、不惧怕屋主的自由情态。C.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作者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D.“乖乖地卧”和“无辜的注视”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小羊羔为了吃到苞谷豆儿,故意表现出可怜样以博得主人同情的一面。(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有评论认为,李娟的散文“将艰辛的牧区生活诗意化”,对此你如何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小说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修辞、用词等角度分析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文本信息,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解答】(1)C.“先扬后抑”错,应为“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羊羔的惨叫,再写老人原来是带着它去找妈妈。故选C。(2)“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运用叠词,生动描摹了牧区人们转场时浩大的声势和状态。“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运用拟人手法,“着急地”“最不安、最生气的”把母羊人格化,形象写出母羊的护犊情深。“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是叙述,“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等是描写,“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等是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出牧区人们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描写细腻,运用修辞,生动形象,描写的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3)“艰辛”体现在:根据“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可知,物质生活的匮乏;根据“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可知,生存环境的艰苦;根据“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可知,转场的奔波;根据“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可知,生命的消逝。“诗意化”体现在:根据“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可知,人把动物视为家庭成员的宠爱和呵护;根据“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可知,流动迁徙生活中的平静坦然;根据“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可知,生命的延续带来的希望;根据“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可知,恶劣环境背后的生机。答案:(1)C(2)①叠词“浩浩荡荡”“大大小小”等词语的运用,生动描摹了牧区人们转场时浩大的声势和状态。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母羊的护犊情深,画面感强,如在眼前。③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出牧区人们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④语言生动细腻有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3)牧区生活的“艰辛”体现在:①物质生活的匮乏;②生存环境的艰苦;③转场的奔波;④生命的消逝。“诗意化”体现在:①人把动物视为家庭成员的宠爱和呵护;②流动迁徙生活中的平静坦然;③生命的延续带来的希望;④恶劣环境背后的生机。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宋斌斌)4.(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①,他人安得而侮之!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节选自《家范•治家》)【注】①箕翼:箕、翼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C.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D.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与“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徒”字含义不同。C.“乃实欲更相依庇”与“更相为命”(《陈情表》)两句中的“更相”含义相同。D.“然后社稷可固”与“固不如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贤德之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是因为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B.吐谷浑阿豺在临终之时以众箭难摧的道理告诫弟弟与儿子,意在让他们明白,勠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C.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藟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左右辅弼之臣,无人敢有二心。D.宋昭公不听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并请求驱逐兄长;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②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断句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语句含义,再结合关键词句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句意,进而具体辨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原文相关信息,进而辨析选项正误。(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翻译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抓住重点词含义和句式作答。【解答】(1)句意: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也”是句末判断词,在其后断开,排除AB。“为之”的“之”在此处是音节助词,“甥舅/婚媾/姻娅”三个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断开,才是“为”的宾语,故“为之”后不应断开,“甥舅婚媾”之间需要断开,排除D。故选C。(2)A.表假设的副词,如果/副词,姑且、暂且。含义不同。B.副词,只是/名词,一类人。含义不同。C.均为“相继”“相互”之意,副词,含义相同。D.巩固,稳固,代词/本来,副词。故选A。(3)D.“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昭公不听,果及于乱……既而,华亥果亡”可见,昭公的行为只是导致国家大乱,而非灭亡。故选D。(4)①“如是”,像这样;“安”(第一个),安稳;“箕翼”,星宿那样永远存在,形容永远没有危险;“安”(第二个),怎么。译文:如果能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如泰山,永无危殆。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你呢!②“然”,这样;“远”,疏远;“以”,用;“远”,远离、疏远;“专利其身”,独自受益。译文: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九族,疏远自己的兄弟,想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独占利益。答案:(1)C(2)A(3)D(4)①如果能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如泰山,永无危殆。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你呢!②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九族,疏远自己的兄弟,想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独占利益。参考译文: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强大,也比不上熊罴;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飞得再高,也比不上燕雀。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患,就会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有贤德的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告诉人们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一个人如果爱他的父亲,就同样会爱他的兄弟;爱他的祖宗,就同样会爱他的宗族。人与自己家庭的关系,就如同枝叶依附于根干,手脚长在身体上,不可分离。哪里只是为了清楚明白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实在是希望互相保护,抵御外敌啊。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他患病快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你们各拿一支箭给我,我要演示个游戏。”一会儿对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去拿十九支箭来,将其折断。”慕利延却不能折断。这时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戮力同心,国家就可以稳固。”说完就死了。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所以说,爱护自己的亲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如果能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如泰山,永无危殆。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没有不先亲近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能够施加到他人身上。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九族,疏远与自己的兄弟们的关系,想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独占利益。却不知道自己一旦孤立无援,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从前,周厉王抛弃九族,当时的人们写诗来讽刺他:“君王广施仁德国家才会安宁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坚强护卫。不要损坏自己的护卫啊,不要独任其力。如是什么事都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实在是太可怕了!”宋昭公将要去掉群公子,乐豫说:“不能这样做,整个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掉这些枝叶,那么公室这个树根就没有庇护了。连葛藟这种植物都懂得去庇护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来比喻做人的道理,况且是国君呢?这就是谚语所说的‘受到它的保护却任由别人用斧子砍掉它’,这肯定不行,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对待本家公族,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都会成为你的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二心呢?为什么要去掉他们呢?”昭公不听乐豫的话,果然导致了国家的大乱。华亥想取代他的兄长合比成为右师,便到平公那里去说合比的坏话,让平公把合比赶走。左师说:“你这个华亥呀,早晚必定要灭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对别人会怎么样呢?别人又会对你怎么样呢?”过了不久,华亥果然灭亡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翁壮)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登鹊山陈师道①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微微交济泺②,历历数青徐③。朴俗犹虞力④,安流尚禹谟⑤。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⑥。【注】①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时年42岁。②济泺:济水和泺水。③青徐:指青州和徐州。徐州是诗人的家乡。④虞力:虞舜教化之力。⑤禹谟:大禹的规划。谟,即谋划。⑥医卢:扁鹊家在卢国,所以被称为卢医,这里代指名医。鹊山即因扁鹊而得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然而在喜悦背后,包含了诗人难以言喻的辛酸。B.颔联隐含“望远”“指点”两个动作,既符合登高远眺的实际,又含蓄点明要表达的情意。C.尾联诗人笔愚由景物回到自身,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笔锋陡转,气氛骤变,兴致陡增。D.这首诗质朴工稳,沉郁顿挫,在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与杜甫的《登高》多有相似之处。(2)黄庭坚评价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请从“言”与“休”的角度,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内容的能力。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解答】(1)C.“兴致陡增”错误。脚下的山因古代名医扁鹊而得名,诗人虽因赏风景,忆英雄感到了难得的快意,却又马上想到自己疾病缠身,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面对无情现实,兴致随之锐减。故选C。(2)“十度欲言九度休”是说诗人内心的情感喷薄欲出,特别想要表达出来,但是又克制忍耐,欲说还休。“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中的“小试”说明诗人对自己的体力没有把握。但试登了一程后,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可想往年,无论是新春览胜,还是清秋登高,诗人都要在亲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