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些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伏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双政,齐之以利,民免而玩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B.德法共治脱胎于古代德主刑辅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C.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理念、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D.把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会成为传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论证时兼顾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讨论当代制度建设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B.文章先结合中国现实提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接着提出三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观点。C.文章既肯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价值,又指出要有所创新,体现出其思辨性。D.文章多次引用儒家经典,目的是论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齐治平理想造就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强调国家第一、小家第二思想。B.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注重法律约束,凸显二者辩证统一的意义。C.文化与制度互为依存,文化能支撑制度体系的构建,制度体系承载文化价值理念。D.《墨子》中“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的思想与结尾段表达的意义相通。(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大蝎座旁。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近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著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宋史•天文志》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宋史•仁宗本纪》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个月。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实了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因此,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摘编自汪珍如《中国的古客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材料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这一方法有其必要性,是由现代天文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现代天文学是一门对天体进行观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其二,现代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对象大都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要更精确地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或者提出一种理论往往要在长时段的观测积累的基础上,而理论之正确与否也有赖于观测资料来加以验证。人类的观测能力是有限的,而对古代天象记录进行现代天文学意义下的研究,则尽可能地化解这一矛盾。古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天象记录,这构成了应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由于天象的重要星占价值,历代官修史书均有专门的部分(“天文志”“五行志”“灾异志”等)来记载象征着天命转移的天象,尤其是特殊天象更是受到历代史官的重视。客星记录也不例外。欧洲、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的缺失,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古代记录具有唯一性。对此,英国天文学家克拉克与斯梯芬森曾专门讨论过。正像中国古代拥有大量丰富的天象记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文化的原因,其他文明天象记录的缺失之原因也大抵如是。上述必要性、可行性与唯一性使得古代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天象记录在现代天文学视野下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也使得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观测数据而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一部分。(摘编自吴燕《中国的古客星记录的现代研究》)材料三:古代的科学思想方法或理论能被用为现今理论形成的一部分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现代的”。我国汉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古希腊逻辑演绎体系的算法,这种算法比较机械,却正符合计算机的程序化。吴文俊先生利用增乘开方法与正负开方法在HP25型袖珍计算器上编制程序,竟可以解高达5次的方程,而且可以达到任意预定的精度。他说:“继续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色,建立机械化的数学,是本世纪以至绵亘整个21世纪才能大体趋于完善的事。”科学史研究还可以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1955年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看到我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超新星纪录和射电源关系的论证之后,兴奋地说:“建立在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天体物理学的‘超时代’的最新科学——无线电天文学——的成就,和伟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纪录联系起来了。”王元等3位院士指出:“通过我国古天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现代所得的一些天文现象的研究得以大幅度‘向后’延伸。这种‘古为今用’的方法应受到广泛重视。”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来研究超新星遗迹、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等问题,已成为各国的热门课题。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有很具体的应用科学史是20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门现代学科,与数理化地生相比,只是一个后生小辈,但它发展很快,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充,研究方法在不断地现代化,如计算机手段、量化分析等只要我们思想清楚,方向正确,不懈努力,相信我国的科学史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摘编自席泽宗《科学史与现代科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史中关于“天关客星”的记载,因罕见而引起中外学者关注,对现代天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B.尽管中国古人对“天关客星”的观测目的与现代天文学家并不相同,但古今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C.古代天象记录是现代天文学学科建立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验证相关理论。D.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之所以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因素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述“天关客星”的史料时,在古代纪年日期后标注公元纪年日期,体现了作者严谨细致的写作态度。B.材料一附上关于客星记录的甲骨文图片,既佐证了文本相关内容,又让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文章更加通俗易懂。C.在阐述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应用价值时,材料一具有从古到今的纵向视野,材料二则进行了中西方的横向比较。D.我国古代天文、算术等诸多领域有丰富成果,但在现代仍未得到充分发掘利用,说明我国科学史研究大有可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李约瑟认为,不能轻视中国从汉到元、明制作星图的传统,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没有能与中国星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B.中国保留了世界上最悠久完整的地震记录,既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也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C.中国古代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填补了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成为现代天文学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规律的有力佐证。D.《左传》中对月食有系统的记载始于公元前720年,这一时间与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首次记录月食的时间相一致。(4)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学校开展“学史增信”系列活动,若以“我看中国古代科学史料”为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梁衡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转折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粗,却坚韧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风。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唧唧喳喳,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④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⑤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⑥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⑦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光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有删改)文本二: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先写青州的悠久历史,顺势引出青州吸引人的地方,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B.文章第④段“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这两句话直接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C.衡王的威风已被风吹雨打去,文章结尾段以刻字、修门楼的衡王来反衬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范仲淹的伟大与永恒。D.本文叙述了范仲淹对北宋朝廷的卓越贡献,高度评价了他的才能,语言典雅又豪放,体现了梁衡政治散文的语言特色。(2)这篇散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3)梁衡提出散文之美“三层次”理论,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三层次理论的具体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倭犯福建。其自浙之温州来者,合福建连江贼登岸,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县;自广之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贼攻陷玄锺所,蔓延及于龙岩、松溪、大田、古田之境,无非贼者。继光引兵还浙,遇倭自福清东营岙登岸。麾兵击之,斩首百八十级,遂行。而倭至者日众,始犯邵武,杀指挥齐天祥。转掠罗源、连江,杀游击倪禄。遂攻玄锺所城及宁德县,入之。乘胜直抵兴化府城,不克,乃合兵薄城下,围之且匝月。巡抚游震得以状闻,请“调义乌兵,以继光统之。起丁忧参政谭纶,与都督刘显、总兵俞大猷协力共济”。上从之。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欲掩逗留之罪,遣五卒赍文诣府,约欲率兵赴城御敌。贼获五卒杀之,用其职衔伪为显文,克期入城,约城中“勿举火作声,恐贼惊觉”。诈以五人为刘卒赍入。至期,贼阳称显兵入城,人莫之疑。贼既大入,猝起格杀,城中惊乱。参政翁时器、参将毕高仓皇缒城走,同知吴时亮被杀。贼遂据城中三阅月,杀掠焚毁。贼既饱欲,始如平海卫,欲掠舟泛海去。平海卫倭引兵出海,把总许潮光以轻舟抄之,贼还屯平海卫。副总兵戚继光督浙兵至福建,与刘显、俞大猷合击倭于平海卫,大破歼之,斩首二千二百级,堕溺水死者无算,福州以南诸寇悉平。四十三年春二月,旧倭万余攻仙游,围之。三月,戚继光引兵驰赴之,大战城下,贼败趋同安。继光麾兵追至王仓坪,斩首数百,余众奔漳浦。继光督各哨兵入贼巢,擒斩略尽,闽寇悉平。其得出者逸出境,至广东潮州,俞大猷又截杀之,几无遗类。至是,倭患始息。(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B.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C.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D.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一共使用了四十五年。B.游击,武职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明朝镇戍军中置游击将军,其位在参将之下,率游兵往来防御。C.巡抚,官职,明代巡抚为正一品官,拥有一省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D.卫,明朝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倭寇从广东和浙江两个方向对福建进行南北夹击,福建形势危急,福建巡抚请求朝廷采取得力措施抵御倭寇,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B.刘显派出的五名士兵被倭寇抓住杀害,刘显的书信也被倭寇用来欺骗兴化守军,最后兴化失守,守城将领或者逃跑,或者被杀。C.戚继光、刘显、俞大猷在平海卫围歼倭寇两千二百余人后,福州以南的倭寇就被荡平。D.从文章来看,倭寇至少侵扰了明朝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政府为平定倭寇付出了巨大代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乘胜直抵兴化府城,不克,乃合兵薄城下,围之且匝月。②至期,贼阳称显兵入城,人莫之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②。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翻:通“反”。②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掠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③“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开头以“沙漠”“塞垣”等特有景物勾勒了一幅塞外图画,又用白描手法刻画了“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之景。B.“边城何萧条”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词“萧条”,强烈地暗示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与忧愁之重,为下文议论抒情做了铺垫。C.“一到”引出由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到后面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巧妙指出了“边城何萧条”的具体原因:“胡虏”的反叛。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刻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字字含情,情感浓烈。(2)本诗所表达的诗人情感非常复杂,请简要分析并概括诗人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两句是“,”。(2)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两句直接表明自己尽忠时间充足而尽孝时间不足。(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两句,将怀念之情寄于庭中的枇杷树,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言情而情无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些年,一部剧带火一件商品、一个景点乃至一座城市的例子①。《狂飙》带火了肠粉、猪脚面和《孙子兵法》,《梦华录》热播让人们对象征传统文化的汉服和茶饮心向往之……热播剧为啥能成“带货王”?影视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从而带动文化产品和一般商品的消费热潮。如何让电视剧更好地为消费市场再添一把火?在这方面,影视工业更为成熟的国家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比如,韩国电视剧就是通过有意识地策划,为韩国的旅游、服装、化妆品、食品、手机等行业带来巨大品牌溢出效应,电视剧不仅输出了韩国文化,还培养了“韩国制造”的消费市场,达到②的传播效果。不过,一些电视剧一味③,过度植入或“硬”植入广告内容,让消费者的观剧体验大打折扣。尽管这些剧因为满足了品牌方的广告宣传而获利,却因剧情拉胯而翻车,品牌最终也没有获得期待已久的预期效果。如果作品本身是浮夸的、空洞的,观众就很难认同剧中植入的价值理念,更不会为其想带的“货”埋单。(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减少考试,但要①。教师要通过考试结果精准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加强学情教情分析,科学研判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考试少了并不②。考试是一种手段,学校本身也要加强学习过程评价育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可以利用类似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情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学生学情阶段性评价。广大教师要③,共同科学分析造成学生学业困难或学业缺陷的原因,家校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处句式及顺序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振华中学各班将举行以“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些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伏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双政,齐之以利,民免而玩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B.德法共治脱胎于古代德主刑辅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C.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理念、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D.把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会成为传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在论证时兼顾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讨论当代制度建设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B.文章先结合中国现实提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接着提出三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观点。C.文章既肯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价值,又指出要有所创新,体现出其思辨性。D.文章多次引用儒家经典,目的是论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修齐治平理想造就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强调国家第一、小家第二思想。B.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注重法律约束,凸显二者辩证统一的意义。C.文化与制度互为依存,文化能支撑制度体系的构建,制度体系承载文化价值理念。D.《墨子》中“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的思想与结尾段表达的意义相通。【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A.“使中华优秀……巨大优越性”错误,主客体颜倒。原文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B.“在孔子、董伸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错误。“德法共治”是在德法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群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的系统治国理论。C.正确。D.“把源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情误。原文“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是并列关系,并不是把外交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故选C。(2)B.“最后总结现点”错误。对文章的论证结构表述错误,文章第一段先结合中国现实提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提出“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论点;第二段进一步辩证分析制度与文化的关系;第三段讨论修齐治平理想和家国一体情怀;第四段讨论德主刑辅方略和德法共治原则;第五段讨论亲仁善邻理念和协和万邦思想。最后并没有总结观点。故选B。(3)A.“强调国家第一、小家第二思想”错误,曲解文意。从“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的角度看二者是同等重要的,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国家才是第一位的。故选A。答案:(1)C(2)B(3)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大蝎座旁。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近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著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宋史•天文志》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宋史•仁宗本纪》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个月。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实了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因此,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摘编自汪珍如《中国的古客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材料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这一方法有其必要性,是由现代天文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现代天文学是一门对天体进行观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其二,现代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对象大都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要更精确地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或者提出一种理论往往要在长时段的观测积累的基础上,而理论之正确与否也有赖于观测资料来加以验证。人类的观测能力是有限的,而对古代天象记录进行现代天文学意义下的研究,则尽可能地化解这一矛盾。古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天象记录,这构成了应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由于天象的重要星占价值,历代官修史书均有专门的部分(“天文志”“五行志”“灾异志”等)来记载象征着天命转移的天象,尤其是特殊天象更是受到历代史官的重视。客星记录也不例外。欧洲、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的缺失,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古代记录具有唯一性。对此,英国天文学家克拉克与斯梯芬森曾专门讨论过。正像中国古代拥有大量丰富的天象记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文化的原因,其他文明天象记录的缺失之原因也大抵如是。上述必要性、可行性与唯一性使得古代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天象记录在现代天文学视野下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也使得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观测数据而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一部分。(摘编自吴燕《中国的古客星记录的现代研究》)材料三:古代的科学思想方法或理论能被用为现今理论形成的一部分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现代的”。我国汉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古希腊逻辑演绎体系的算法,这种算法比较机械,却正符合计算机的程序化。吴文俊先生利用增乘开方法与正负开方法在HP25型袖珍计算器上编制程序,竟可以解高达5次的方程,而且可以达到任意预定的精度。他说:“继续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色,建立机械化的数学,是本世纪以至绵亘整个21世纪才能大体趋于完善的事。”科学史研究还可以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1955年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看到我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超新星纪录和射电源关系的论证之后,兴奋地说:“建立在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天体物理学的‘超时代’的最新科学——无线电天文学——的成就,和伟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纪录联系起来了。”王元等3位院士指出:“通过我国古天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现代所得的一些天文现象的研究得以大幅度‘向后’延伸。这种‘古为今用’的方法应受到广泛重视。”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来研究超新星遗迹、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等问题,已成为各国的热门课题。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有很具体的应用科学史是20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门现代学科,与数理化地生相比,只是一个后生小辈,但它发展很快,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充,研究方法在不断地现代化,如计算机手段、量化分析等只要我们思想清楚,方向正确,不懈努力,相信我国的科学史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摘编自席泽宗《科学史与现代科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宋史中关于“天关客星”的记载,因罕见而引起中外学者关注,对现代天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B.尽管中国古人对“天关客星”的观测目的与现代天文学家并不相同,但古今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C.古代天象记录是现代天文学学科建立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验证相关理论。D.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之所以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因素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引述“天关客星”的史料时,在古代纪年日期后标注公元纪年日期,体现了作者严谨细致的写作态度。B.材料一附上关于客星记录的甲骨文图片,既佐证了文本相关内容,又让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文章更加通俗易懂。C.在阐述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应用价值时,材料一具有从古到今的纵向视野,材料二则进行了中西方的横向比较。D.我国古代天文、算术等诸多领域有丰富成果,但在现代仍未得到充分发掘利用,说明我国科学史研究大有可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A.李约瑟认为,不能轻视中国从汉到元、明制作星图的传统,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没有能与中国星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B.中国保留了世界上最悠久完整的地震记录,既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也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C.中国古代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填补了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成为现代天文学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规律的有力佐证。D.《左传》中对月食有系统的记载始于公元前720年,这一时间与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首次记录月食的时间相一致。(4)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学校开展“学史增信”系列活动,若以“我看中国古代科学史料”为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根据对材料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撑材料二的观点,然后结合选项加以分析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然后结合材料一具体信息加以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回归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解答】(1)A.“因罕见而引起中外学者关注”错,材料一“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是说天关客星的发现意义重大,而不是罕见。B.“中国古人对‘天关客星’的观测目的与现代天文学家并不相同”于文无据,原文并没有古人观测目的的相关说法,“古今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错,“天关客星”的观测是公元1054年,记载在宋代,而现代观测到的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C.“古代天象记录是现代天文学学科建立的基础”错,材料二是说“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故选D。(2)D.“但在现代仍未得到充分发掘利用,说明我国科学史研究大有可为”错,材料三“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来研究超新星遗迹、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等问题,已成为各国的热门课题”说明在现代得到了重视和利用。故选D。(3)材料二论述是科学史研究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如“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CCDDDC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A.强调现代科学研究对科学史研究的重视,符合材料二观点;B、C、D三项都强调史料记载的意义,不符合材料二观点;故选A。(4)材料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这一结论首先经过了假说阶段,“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先是发现了“蟹状星云”,“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瑞典天文学家从位置上估计“蟹状星云”与1054年天关客星可能有联系;然后经过了验证阶段,“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先测出膨胀速度,“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实了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再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进行确认,“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又经过进一步加强论证,最后才得出科学结论。可见,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5)首先“学史增信”就是要重视历史研究,“我看中国古代科学史料”,发言稿的核心就是重视古代科学史的研究,从古代科学史料中发现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科学研究。本题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三。结合材料三“古代的科学思想方法或理论能被用为现今理论形成的一部分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现代的””可知,古代的科学思想方法或理论成为现代理论的一部分;结合材料三“科学史研究还可以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可知,科学史研究能够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结合材料三“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可知,科学史研究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答案:(1)D(2)D(3)A(4)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材料一的科学结论是“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这一结论首先经过了假说阶段,先是发现了“蟹状星云”,瑞典天文学家从位置上推测“蟹状星云”与1054年天关客星可能有联系;然后经过了验证阶段,先测出膨胀速度,再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进行确认,又经过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论证,最后才得出科学结论。(5)①古代的科学思想方法或理论成为现代理论的一部分;②科学史研究能够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③科学史研究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梁衡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转折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粗,却坚韧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风。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唧唧喳喳,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④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⑤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⑥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⑦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光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有删改)文本二: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开头先写青州的悠久历史,顺势引出青州吸引人的地方,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B.文章第④段“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这两句话直接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C.衡王的威风已被风吹雨打去,文章结尾段以刻字、修门楼的衡王来反衬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范仲淹的伟大与永恒。D.本文叙述了范仲淹对北宋朝廷的卓越贡献,高度评价了他的才能,语言典雅又豪放,体现了梁衡政治散文的语言特色。(2)这篇散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3)梁衡提出散文之美“三层次”理论,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三层次理论的具体体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可从内容、结构和主旨方面去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评价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始终围绕相关特点。【解答】(1)B.“直接体现”错误,西夏人与皇帝的话都是侧面间接体现范仲淹的军事才能。故选B。(2)“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文章以游踪为线索,首先爬云门山看“寿”字,然后下山到青州城西谒范公祠,最后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以空间转换为顺序行文。采用总分式结构行文。“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文章开篇以青州吸引人的原因(拜寿与凭吊范仲淹)总起全文。“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之后围绕这两方面分说。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文章围绕我对范仲淹的赞美、敬佩之情,选用大量历史史实对范公进行高度赞美。局部段落构思独特。“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衡王刻“寿”字,既是游踪所至,记奇记趣,也是以其求长寿永恒却转瞬即逝的结局来反衬出范仲淹精神的永恒。(3)文本二说“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如文本一第②段对树的描写“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粗,却坚韧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风”,有形有色,有点有面,以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挺拔的姿态与坚韧的精神,体现了描写美;第⑥段“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作者用“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写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范仲淹精神永驻,体现了描写美。文本二说“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如文本一第⑤段“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回忆着……回忆着……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通过想象老人在院中大彻大悟的画面形成意境美,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范仲淹一生的忠君忧民,运用比喻生动写出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震撼人心,达到共鸣,体现意境美。第⑥段“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作者想象范公端坐祠内的场景,让文章显得含蓄隽永,呈现意境美。文本二说“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如文本一第④段“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第⑤段“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第⑦段“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文章盛赞范仲淹的“永恒”,不仅体现在他的勤勉治事、勤政爱民上,更体现在他创造的精神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符合民心、历史规律的忧乐观,予人以哲思,体现哲理美。答案:(1)B(2)①文章以游踪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顺序行文。游踪为:首先爬云门山看“寿”字,然后下山到青州城西谒范公祠,最后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②采用总分式结构行文。文章开篇以青州吸引人的原因(拜寿与凭吊范仲淹)总起全文,之后围绕这两方面分说。③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我对范仲淹的赞美、敬佩之情,选用大量历史史实(如用井水调药治民痼疾、统兵戍边大败敌寇、主持并推行政治革新等),对范公进行高度赞美。④局部段落构思独特。如衡王刻“寿”字,既是游踪所至,记奇记趣,也是以其求长寿永恒却转瞬即逝的结局来反衬出范仲淹精神的永恒。(3)①描写美:文章第②段对树的描写,有形有色,有点有面,以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挺拔的姿态与坚韧的精神,体现了描写美。第⑥段作者用“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写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范仲淹精神永驻,体现了描写美。②意境美:文章第⑤段通过想象老人在院中大彻大悟的画面形成意境美,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范仲淹一生的忠君忧民,运用比喻生动写出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震撼人心,达到共鸣,体现意境美。第⑥段作者想象范公端坐祠内的场景,让文章显得含蓄隽永,呈现意境美。③哲理美:文章盛赞范仲淹的“永恒”,不仅体现在他的勤勉治事、勤政爱民上,更体现在他创造的精神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符合民心、历史规律的忧乐观,予人以哲思,体现哲理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倭犯福建。其自浙之温州来者,合福建连江贼登岸,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县;自广之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贼攻陷玄锺所,蔓延及于龙岩、松溪、大田、古田之境,无非贼者。继光引兵还浙,遇倭自福清东营岙登岸。麾兵击之,斩首百八十级,遂行。而倭至者日众,始犯邵武,杀指挥齐天祥。转掠罗源、连江,杀游击倪禄。遂攻玄锺所城及宁德县,入之。乘胜直抵兴化府城,不克,乃合兵薄城下,围之且匝月。巡抚游震得以状闻,请“调义乌兵,以继光统之。起丁忧参政谭纶,与都督刘显、总兵俞大猷协力共济”。上从之。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欲掩逗留之罪,遣五卒赍文诣府,约欲率兵赴城御敌。贼获五卒杀之,用其职衔伪为显文,克期入城,约城中“勿举火作声,恐贼惊觉”。诈以五人为刘卒赍入。至期,贼阳称显兵入城,人莫之疑。贼既大入,猝起格杀,城中惊乱。参政翁时器、参将毕高仓皇缒城走,同知吴时亮被杀。贼遂据城中三阅月,杀掠焚毁。贼既饱欲,始如平海卫,欲掠舟泛海去。平海卫倭引兵出海,把总许潮光以轻舟抄之,贼还屯平海卫。副总兵戚继光督浙兵至福建,与刘显、俞大猷合击倭于平海卫,大破歼之,斩首二千二百级,堕溺水死者无算,福州以南诸寇悉平。四十三年春二月,旧倭万余攻仙游,围之。三月,戚继光引兵驰赴之,大战城下,贼败趋同安。继光麾兵追至王仓坪,斩首数百,余众奔漳浦。继光督各哨兵入贼巢,擒斩略尽,闽寇悉平。其得出者逸出境,至广东潮州,俞大猷又截杀之,几无遗类。至是,倭患始息。(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B.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C.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D.十一月/刘显率兵援兴化显/大兵留江西剿广寇/所提八闽卒/不及七百人/且疲屡战/倭新至/氛甚锐显/知不敌/乃去府城三十里/隔一江按兵不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一共使用了四十五年。B.游击,武职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明朝镇戍军中置游击将军,其位在参将之下,率游兵往来防御。C.巡抚,官职,明代巡抚为正一品官,拥有一省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D.卫,明朝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倭寇从广东和浙江两个方向对福建进行南北夹击,福建形势危急,福建巡抚请求朝廷采取得力措施抵御倭寇,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B.刘显派出的五名士兵被倭寇抓住杀害,刘显的书信也被倭寇用来欺骗兴化守军,最后兴化失守,守城将领或者逃跑,或者被杀。C.戚继光、刘显、俞大猷在平海卫围歼倭寇两千二百余人后,福州以南的倭寇就被荡平。D.从文章来看,倭寇至少侵扰了明朝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政府为平定倭寇付出了巨大代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乘胜直抵兴化府城,不克,乃合兵薄城下,围之且匝月。②至期,贼阳称显兵入城,人莫之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C.“倭新至/氛甚锐”是“显知不敌”的原因,所以排除A项和D项;“刘显率兵”援救的对象不可能是他自己,所以排除B项。译文:十一月,刘显率军援助兴化守军,刘显的大部分军队留在江西围剿广东的盗寇,所调动的福建士兵不到七百人,而且这些士兵又疲劳又屡次作战。倭寇刚到,士气正盛,刘显自己知道无法与敌人抗衡,就到距离兴化府城三十里路程的地方驻扎,与府城隔一条江,按兵不动。故选:C。(2)C.“巡抚,官职,明代巡抚为正一品官”错误,明清巡抚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故选:C。(3)B.“刘显派出的五名士兵被倭寇抓住杀害”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倭寇假冒五名士兵的身份,用伪造的书信欺骗兴化守军。故选:B。(4)①“克”,攻克;“薄”,靠近;“匝”将近。译文:倭寇乘胜直达兴化府城城下,没有攻下府城,于是就联合各路兵马靠近城墙,围困兴化将近一个月。②“期”,约定;“阳”,假装;“人莫之疑”,宾语前置,应为“人莫疑之”。译文:到了约定时间,倭寇假装说自己是刘显的士兵进入兴化府城,城内没有谁怀疑他们的身份。答案:(1)C(2)C(3)B(4)①倭寇乘胜直达兴化府城城下,没有攻下府城,于是就联合各路兵马靠近城墙,围困兴化将近一个月。②到了约定时间,倭寇假装说自己是刘显的士兵进入兴化府城,城内没有谁怀疑他们的身份。参考译文: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倭寇侵犯福建。那些来自浙江温州地区的倭寇,联合福建连江的盗寇登上海岸,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县;那些来自广东南澳的倭寇,联合福清和长乐的盗寇,攻陷玄锺卫所,敌人势力蔓延到龙岩、松溪、大田、古田境内,这些地方没有不是敌人占据的。戚继光带兵回浙江,遇到倭寇从福清东营岙登岸的,戚继光指挥军队进攻他们,杀死一百八十人,于是继续前行。而到达的倭寇一天比一天多,他们开始侵犯邵武,杀死了都指挥使齐天祥。倭寇转而侵占罗源、连江,杀死游击将军倪禄。倭寇于是进攻玄锺卫所城堡和宁德县城并进入县城。倭寇乘胜直达兴化府城城下,没有攻下府城,于是就联合各路兵马靠近城墙,围困兴化将近一个月。福建巡抚游震得以将福建情况报告给朝廷,请求朝廷“调动义乌军队,让戚继光统帅他们。起用丁忧在家的参政谭纶,跟都督刘显和总兵俞大猷齐心协力完成抗倭任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十一月,刘显率军援助兴化守军,刘显的大部分军队留在江西围剿广东的盗寇,所调动的福建士兵不到七百人,而且这些士兵又疲劳又屡次作战。倭寇刚到,士气正盛,刘显自己知道无法与敌人抗衡,就到距离兴化府城三十里路程的地方驻扎,与府城隔一条江,按兵不动。刘显想掩盖自己逗留不进的罪过,就排遣五名士兵带着文书去兴化府,与兴化守军约定自己率军入城抗击倭寇的时间。倭寇抓获这五名士兵,并将他们杀害,然后冒充他们的身份伪造刘显的书信,按照刘显规定的时间进入兴化府城,与城中守军约定“我们进入的时候不要点火发出声音,担心敌人受惊发觉”。假冒为刘显士兵的五名倭寇带着书信进入兴化府城。到了约定时间,倭寇假装说自己是刘显的士兵进入兴化府城,城内没有谁怀疑他们的身份。倭寇等自己人大规模进入府城,就突然发作杀人,城中受惊陷入混乱。参政翁时器、参将毕高仓皇之中,用绳子吊下城墙逃跑,同知吴时亮被倭寇杀害。倭寇于是占据兴化府城超过三个月,他们杀人抢夺财物,焚烧毁坏房屋。倭寇已经填饱了欲望,才到平海卫,想抢夺海船渡海离开。平海卫的倭寇带兵出海想逃跑,把总许潮光率领小船快速拦住他们,倭寇只好回到平海卫屯驻。副总兵戚继光统帅浙江军队到达福建,跟刘显和俞大猷在平海卫联合进攻倭寇,大破敌军,消灭敌人二千二百人,倭寇坠水淹死的无法计算。福州以南的各路倭寇全部平定。嘉靖四十三年春二月,以前的倭寇一万多人进攻仙游,并围困仙游。三月份,戚继光率领大军快速奔赴仙游,与倭寇在城下激战,倭寇战败逃向同安。戚继光指挥军队追到王仓坪,消灭倭寇几百人,剩余的倭寇奔向漳浦。戚继光率领各路人马攻入倭寇巢穴,将他们全部俘虏或诛杀,福建的倭寇全部平定。那些能够逃出福建的倭寇,到广东潮州,又被俞大猷拦住击杀,倭寇几乎没有剩下的人。到这个时候,倭寇带来的灾难才平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②。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翻:通“反”。②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掠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③“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开头以“沙漠”“塞垣”等特有景物勾勒了一幅塞外图画,又用白描手法刻画了“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之景。B.“边城何萧条”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词“萧条”,强烈地暗示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与忧愁之重,为下文议论抒情做了铺垫。C.“一到”引出由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到后面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巧妙指出了“边城何萧条”的具体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