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因而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师长卖马徐全庆马队无精打采地向前走,全无一点战马的威风。也难怪,人每天都只能吃半饱,步伐显得十分沉重。师长喊住司务长,说,怎么,舍不得这些马?司务长点点头,说,它们可都是咱们的宝贝呀。可咱们也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过年呀?抓紧时间把它们全卖了。师长这样说时,语气非常坚定。司务长应了一声,继续往前走。师长柔柔的目光抚摸着那些马儿,突然,问,怎么只有十二匹马,我那匹白马呢?司务长用乞求的目光望着师长,说,咱总得留一匹马呀。再说了,那匹白马可是立过无数战功的呀,求求您留下它吧。胡闹。师长的脸严肃起来,指着那十二匹马说,它们哪个没立过战功,其他人怎么想呀?拉去一起卖了。这是命令。太阳落山时,司务长回来了,十三匹马卖掉了十二匹,问,这匹马会没人要?没有人肯买我有什么办法?司务长不看师长,低着头嘟囔道。明天再去卖。师长说,语气十分坚定。第二天仍没有卖掉。第三天也没有。师长纳闷。司务长再去卖马时,师长就偷偷地跟着。有人问价钱,司务长没好气地说,走了。师长走过去,盯着司务长说,你以为你卖汽车呢?再有人来买,只准要六百,又狠狠瞪了司务长一眼,才转身离去。晚上,司务长又把那匹马牵回来了。司务长说,六百也卖不掉。师长说,明天再去,卖五百。可仍然没有卖掉。价钱一降再降,可那匹马却一直没有卖掉。就有人议论,说师长并不是真的想卖马,只是做个样子。师长生气了,亲自去卖马。师长牵着白马站在路边。很多人都主动和他打招呼,可没有一个人买马。师长更加疑惑。这时,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商人走过来,师长拦住他问,又打量了一下白马,问,多少钱?二百块。师长说。二百?那人以为自己听错了,这么好的马只卖二百?我买了。那人说着连忙掏钱,可却发现没有带钱,我身上只带了一点零钱。师长问,零钱有多少?只有三十多块钱。行,卖给你了。师长说着把马缰绳递给那人。那人一脸惊喜,连忙把一把零钱塞到师长手中,抓过马缰绳就要走。站住。躲在一边的司务长跑过来,大喝了一声。那人吓得一哆嗦,马缰绳掉在地上。司务长说,你知道这是谁的马吗?这是我们彭雪枫师长的马,你怎么舍得买彭师长的马?那人望着师长,问,您就是曾经驻守在河南桐柏山下的彭雪枫师长?师长点点头。那人把马缰绳递给彭雪枫,您怎么可以没有马呢?这马我不能买。彭雪枫把马缰绳又塞到那人手中,说,这马已经卖给你了,我再把它要回来,快速离开了。第二天天刚亮,彭雪枫突然听到一阵战马嘶鸣声。彭雪枫正在发愣,卫兵来报彭雪枫跟着卫兵去看,只见十三匹战马昂首立在风中。他那匹白马马背上有一封信,信上说:彭师长,现在再卖给您,您要付给我的是日本鬼子的人头(选自《四川文学》)(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战士们能吃饱过个好年,师长坚持将自己的马一起卖掉,丝毫没有官僚作风。B.师长的马很多天没卖出,引得议论纷纷,这促使彭师长下决心一定要把马卖掉。C.司务长舍不得立过无数战功的白马,更不能让师长没马骑,所以一直没有真心卖马。D.小说通过卖马的故事塑造出彭雪枫的爱国将领形象,反映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人听到彭师长的名字后,坚决不买马,这一情节制造了悬念B.战马不仅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开头和结尾对战马的描写也烘托出不同的气氛。C.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这种极端的生存处境反衬出了人物精神的崇高与完美。D.作品将人物置于一种仪式性的生存场景之中,隐去日常生活层面的叙写,更好地塑造了人物。(3)小说紧紧围绕“卖马”展开,原本简单的情节发生了反复的“摇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艺术效果。(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过讨论,题目拟定为“崇高精神的书写与守望”请围绕本题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魏王朝群臣,问理国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之应。子顺进曰:“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夫岂乐然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以接邻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知人为治,则人主亦未过尧,亦必漏矣。”王曰:“善。”(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材料二: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举事则成,入守则固,此亦其法已。(节选自《墨子•尚贤》)(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贤者之治A国也B蚤朝C晏退D听狱E治政F是以国家治G而刑法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虽不知人”中的“虽”和《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中的“虽”用法和意思相同。B.“王未之应”中的“之”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C.“此谓事能”中的“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不足以事父母”中的“事”意思相同。D.“国家治则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文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当先了解人才,善于察人,而子顺反对他的观点,这并不是君王实际能够做到的事情。B.贤者选拔出来之后,圣人会观察他们的言论、行为并评估其才能,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国库的财富也充实不散。D.君王任命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在外能结交诸侯,在内能使万民亲附,这也是从前三代圣王能称王并成为诸侯之长的原因。(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②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5)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理念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各题。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①辛弃疾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西江月②黄庭坚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③,不饮旁人笑我。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闲居上饶带湖时。②此词作于词人被贬谪黔州后,这之前,他曾发誓戒酒。③远山横黛:这里指漂亮的眉形。秋波:即眼波。这里指敬酒女子的眉眼神情。(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词开头两句以议论破题,运用对仗句式道出了词人经历过人世沧桑以后产生的深沉感悟。B.辛词语浅意深,言近旨远,“却自移家向酒泉”是愁到极点的表现C.黄词下片写酒已入杯,不可浪费,由“不饮”转为“欢饮”D.辛词采用叠句形式,互为呼应,加强了抒情效果(2)这两首词虽然都与“愁”有关,但诗人排遣愁绪的方法和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的要求;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2)《大学之道》中,写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他们大都当过放羊娃。他们现在看见这些乱石,觉得每块石头都像绵羊,绵羊的耳朵好像还在动,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反正不管怎么看是他们,破开了石头,雕琢着石头。不知何时,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②_______,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他们的歌,越唱越响。山川、大地、树林、草木也跟着律动。当他们唱到最动情最亢奋时,仰头向天,他们目不视手,他们的眼睛好像只是在望天望云,③_______,完全成了盲打盲敲,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在铁锤和钢壑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1)“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中的“像”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像”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对于一个在北京住习惯的人,像我,冬天要不刮风,便觉得像是个奇迹。B.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像刚结出来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C.绕过这个山头,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突然出现了。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月亮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四个阶段组成。②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③轻症中暑阶段会发生体温升高、发热等症状,④如此时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⑥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⑦此时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⑧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轻度的中暑一般发烧38℃以上,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会出现抽风、意识不清、各脏器的衰竭。一旦发生中暑情况,立即远离高温环境,但(1)_____,用冷水擦身时,(2)_____,造成血管收缩而不易于散热,且过于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虚脱。(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梦想从学习开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六校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因而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相关分析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文本的论证特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引用毛泽东了解农民的情况针对的是“搞好调查研究、到群众中去;材料二提到要了解农民针对的是“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B.正确。C.“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结合“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实验室”。D.“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错误。结合材料二“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分析可知;结合“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分析可知,比如解决“立场”,不仅靠“不欺骗”。故选B。(2)C.“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误。结合“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你说‘客观’,而且人家是对的,他们不能不防”分析可知,不论是好是坏”。故选C。(3)B.“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分析可知,主要论证的是“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故选B。(4)首先了解这三个词的本义:“敲诈”意思是指用暴力、恐吓等手段、借助官方职权等;“斗智”指较量智力。然后再分析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这三个词在本文有特殊含义,即:欺骗,居高临下,目的是平等解疑。这三个词的使用,让论证说理更生动形象、深入浅出。(5)从调查的方法来看,结合材料一“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材料一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材料二“你说‘客观’,而且人家是对的,他们不能不防。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分析可知。从调查主体来看,材料一“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体察他们的情绪,总结他们的经验。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材料二“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表明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答案:(1)B(2)C(3)B(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不能欺骗,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应尊重对方。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易于理解。(5)①材料一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而非带着现成“调子”。②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师长卖马徐全庆马队无精打采地向前走,全无一点战马的威风。也难怪,人每天都只能吃半饱,步伐显得十分沉重。师长喊住司务长,说,怎么,舍不得这些马?司务长点点头,说,它们可都是咱们的宝贝呀。可咱们也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过年呀?抓紧时间把它们全卖了。师长这样说时,语气非常坚定。司务长应了一声,继续往前走。师长柔柔的目光抚摸着那些马儿,突然,问,怎么只有十二匹马,我那匹白马呢?司务长用乞求的目光望着师长,说,咱总得留一匹马呀。再说了,那匹白马可是立过无数战功的呀,求求您留下它吧。胡闹。师长的脸严肃起来,指着那十二匹马说,它们哪个没立过战功,其他人怎么想呀?拉去一起卖了。这是命令。太阳落山时,司务长回来了,十三匹马卖掉了十二匹,问,这匹马会没人要?没有人肯买我有什么办法?司务长不看师长,低着头嘟囔道。明天再去卖。师长说,语气十分坚定。第二天仍没有卖掉。第三天也没有。师长纳闷。司务长再去卖马时,师长就偷偷地跟着。有人问价钱,司务长没好气地说,走了。师长走过去,盯着司务长说,你以为你卖汽车呢?再有人来买,只准要六百,又狠狠瞪了司务长一眼,才转身离去。晚上,司务长又把那匹马牵回来了。司务长说,六百也卖不掉。师长说,明天再去,卖五百。可仍然没有卖掉。价钱一降再降,可那匹马却一直没有卖掉。就有人议论,说师长并不是真的想卖马,只是做个样子。师长生气了,亲自去卖马。师长牵着白马站在路边。很多人都主动和他打招呼,可没有一个人买马。师长更加疑惑。这时,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商人走过来,师长拦住他问,又打量了一下白马,问,多少钱?二百块。师长说。二百?那人以为自己听错了,这么好的马只卖二百?我买了。那人说着连忙掏钱,可却发现没有带钱,我身上只带了一点零钱。师长问,零钱有多少?只有三十多块钱。行,卖给你了。师长说着把马缰绳递给那人。那人一脸惊喜,连忙把一把零钱塞到师长手中,抓过马缰绳就要走。站住。躲在一边的司务长跑过来,大喝了一声。那人吓得一哆嗦,马缰绳掉在地上。司务长说,你知道这是谁的马吗?这是我们彭雪枫师长的马,你怎么舍得买彭师长的马?那人望着师长,问,您就是曾经驻守在河南桐柏山下的彭雪枫师长?师长点点头。那人把马缰绳递给彭雪枫,您怎么可以没有马呢?这马我不能买。彭雪枫把马缰绳又塞到那人手中,说,这马已经卖给你了,我再把它要回来,快速离开了。第二天天刚亮,彭雪枫突然听到一阵战马嘶鸣声。彭雪枫正在发愣,卫兵来报彭雪枫跟着卫兵去看,只见十三匹战马昂首立在风中。他那匹白马马背上有一封信,信上说:彭师长,现在再卖给您,您要付给我的是日本鬼子的人头(选自《四川文学》)(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为了战士们能吃饱过个好年,师长坚持将自己的马一起卖掉,丝毫没有官僚作风。B.师长的马很多天没卖出,引得议论纷纷,这促使彭师长下决心一定要把马卖掉。C.司务长舍不得立过无数战功的白马,更不能让师长没马骑,所以一直没有真心卖马。D.小说通过卖马的故事塑造出彭雪枫的爱国将领形象,反映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商人听到彭师长的名字后,坚决不买马,这一情节制造了悬念B.战马不仅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开头和结尾对战马的描写也烘托出不同的气氛。C.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这种极端的生存处境反衬出了人物精神的崇高与完美。D.作品将人物置于一种仪式性的生存场景之中,隐去日常生活层面的叙写,更好地塑造了人物。(3)小说紧紧围绕“卖马”展开,原本简单的情节发生了反复的“摇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艺术效果。(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过讨论,题目拟定为“崇高精神的书写与守望”请围绕本题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分析故事情节的艺术效果的基本能力。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史,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4)本题考查学生写一则文学短评的基本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解答】(1)B.“引得议论纷纷”错。结合“就有人议论,只是做个样子”可知。故选B。(2)A.“这一情节制造了悬念”错。结合“第二天天刚亮。彭雪枫正在发愣,咱们卖出去的十三匹战马全回来了”可知,是情节的突变。故选A。(3)①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结合“司务长用乞求的目光望着师长,说。再说了,还救过您的命呢,师长决定卖马;结合“行。师长说着把马缰绳递给那人”可知,打听价钱的商人却只带了三十块钱;结合“他那匹白马马背上有一封信,我把这十三匹战马全买回来了,您要付给我的是日本鬼子的人头,商人听说卖马的是彭雪枫师长。②结合“可咱们也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过年呀。师长这样说时。师长的脸严肃起来,它们哪个没立过战功,其他人怎么想呀。这是命令”可知,彭师长等人物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取向。③结合“彭雪枫跟着卫兵去看。他那匹白马马背上有一封信,我把这十三匹战马全买回来了,您要付给我的是日本鬼子的人头,更好地突出小说对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赞美的主题。(4)①小说关注正面、崇高的人物精神塑造?抓紧时间把它们全卖了,语气非常坚定”“胡闹,指着那十二匹马说,单单留下我的马?拉去一起卖了,说,这马已经卖给你了,那我彭雪枫成什么人了,快速离开了”可知,集中表现了师长的爱兵如子、粗中有细,司务长对师长的爱戴和商人的爱国情怀,说,怎么?”“这时,师长,他们集中体现了特定年代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全无一点战马的威风,人每天都只能吃半饱?”可知,这种极端的生存处境反衬出了人物精神的崇高与完美。答案:(1)B(2)A(3)①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师长决定卖马;师长亲自卖马,但师长坚持把马卖掉,将十三匹马全部买回还给部队,彭师长等人物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取向。③更好地突出小说对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赞美的主题。(4)①小说关注正面、崇高的人物精神塑造,集中表现了师长的爱兵如子、粗中有细,司务长对师长的爱戴和商人的爱国情怀、司务长和商人等构成了战争年代中的一个群体形象。③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魏王朝群臣,问理国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之应。子顺进曰:“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夫岂乐然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以接邻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知人为治,则人主亦未过尧,亦必漏矣。”王曰:“善。”(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材料二: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举事则成,入守则固,此亦其法已。(节选自《墨子•尚贤》)(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贤者之治A国也B蚤朝C晏退D听狱E治政F是以国家治G而刑法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主虽不知人”中的“虽”和《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中的“虽”用法和意思相同。B.“王未之应”中的“之”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C.“此谓事能”中的“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不足以事父母”中的“事”意思相同。D.“国家治则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季文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当先了解人才,善于察人,而子顺反对他的观点,这并不是君王实际能够做到的事情。B.贤者选拔出来之后,圣人会观察他们的言论、行为并评估其才能,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国库的财富也充实不散。D.君王任命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在外能结交诸侯,在内能使万民亲附,这也是从前三代圣王能称王并成为诸侯之长的原因。(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②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5)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理念有何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贤者之治国也”中“贤者”作主语,“治”作谓语,“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后断句,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句,意为“因此,其前应断开。句子翻译为:贤者治理国家时,专心听讼案和治理政务。(2)C.“意思相同”错。这就是所谓的荐举贤能。事:侍奉。故选:C。(3)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收聚豆粟等。由材料二“贤者之长官也,收敛关市、泽梁之利,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蚤出莫入、树艺,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可知,是通过征收聚敛关口、山林,选项中“翻耕种植……足够的食物”是贤者治理城邑的做法而非管理官府的做法。故选:C。(4)①哲:聪明,有智慧,担心,担当,这是帝尧所忧虑的啊,鲧承担(重任)却没有功绩。②尚:推崇;党:偏私。句子翻译为:古代的圣王都很尊重推崇贤人,不偏私父母兄弟,不宠爱美色。(5)根据材料一“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以接邻国而已……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则臣位必当……王日:‘善,子顺认为治国首先要培养仁义,培养众人的品行,那么他们就会向君主推举有贤能的人才。根据材料二“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以为徒役……迹其行,此谓事能”可知,并且不偏不倚,最终实现了“王天下。答案:(1)BDF(2)C(3)C(4)①了解别人的智愚好坏就算有智慧,这是帝尧所忧虑的啊,鲧承担(重任)却没有功绩。②古代的圣王都很尊重推崇贤人、任用能人,不偏袒富贵人家。(5)①材料一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君主首先需要循礼,然后再关注贤才,不偏不倚,便可使国家安定。参考译文:材料一:魏王使群臣朝见。季文回答说:“关键在了解人才。子顺接着说:“了解别人的智愚好坏就算有智慧,所以四凶在朝(为虐)。这难道是尧乐于听信四凶的话去这样做吗?是因为人很难了解,并不符合我们君王的实际能行之事,这是不可行的办法。”子顺回答说:“目前最迫切的事、崇尚义理、重视礼仪。过去舜指派官员,这是敦崇礼义的结果,君主即使不懂得辨别人才。若是大家都以了解人才为治国原则,而且君主没有亲眼所见的人。”王说:“说得好。”材料二:古代的圣王都很尊重推崇贤人,不偏私父母兄弟,不宠爱美色,让他们做行政长官,不仅要贬斥还要免去他的职务。因此大家都积极争取成为贤者。而不贤的人少了。然后圣人会倾听他们的言辞,评估他们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使用有才能的人,可以让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去治理国家;可以让有能力治理城邑的人去治理城邑、官府和城邑的人。贤者治理国家时,专心听讼案和治理政务。贤者担任官府职位(的时候),征收聚敛关口、山林和河湖的税利,因此国库充实而财富不流失,早上出门傍晚回来,栽种果木,因此谷物丰富而民众有足够的食物,官府充实则万民富裕,与四邻诸侯交往,使劳者休息;对外则怀揽天下的贤人,内部的民众亲近他们。因此谋划大事就有所得,在内国家得以牢固守卫。所以、舜、禹、汤、周文王,匡正诸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各题。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①辛弃疾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西江月②黄庭坚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词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③,不饮旁人笑我。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闲居上饶带湖时。②此词作于词人被贬谪黔州后,这之前,他曾发誓戒酒。③远山横黛:这里指漂亮的眉形。秋波:即眼波。这里指敬酒女子的眉眼神情。(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黄词开头两句以议论破题,运用对仗句式道出了词人经历过人世沧桑以后产生的深沉感悟。B.辛词语浅意深,言近旨远,“却自移家向酒泉”是愁到极点的表现C.黄词下片写酒已入杯,不可浪费,由“不饮”转为“欢饮”D.辛词采用叠句形式,互为呼应,加强了抒情效果(2)这两首词虽然都与“愁”有关,但诗人排遣愁绪的方法和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要在准确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比较诗人排遣愁绪的方法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解答】(1)C.“酒已入杯,不可浪费”理解错误,春愁没处遮拦”可知,无处排遣。故选:C。(2)辛词:词人此时被弹劾离职,闲居带湖,无法收复河山的情况无能为力,说自己的愁苦像天一样大,了解自己,唯有用美酒来消解愁闷,面对国家江河日下之势却无能为力,也有对南宋政权不思进取。黄词:词人写到“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但除去万事也没有什么过错,说自己不喝酒。“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撩人。词人说酒杯都送到手里,喝吧,一醉方休,带有诙谐玩世的情趣,颇堪玩味,但词意却颇多转折,故而深刻地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痛。答案:(1)C(2)辛词: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作者以“愁”为线索,而又欲解无术。全词表现了作者受压抑排挤,及对南宋政权的失望。黄词:先写自己除了嗜好饮酒,在其他事件上并没有犯下什么过错,宾客,因自己戒酒不饮而见笑于人,春愁撩人,还是开怀畅饮!由“不饮”到“欢饮”再转为“劝饮”,感慨世事人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企图借酒浇愁的无奈和及时行乐的狂放旷达胸怀。辛词译文:近来我的愁苦像天一样大?正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人们都喜欢将古代和今天无穷无尽的事儿。我虽然也有许多悲愁。赏析:这辛弃疾被弹劾去职。他在带湖居住期间,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自己无能为力,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言浅意深。黄词译文:我既然戒了酒就不喝了,我一个人在看,我就提笔来写。我这一生都是被酒断送了。现在身边的陪酒美女都非常漂亮,她们就笑话我,春天这么多忧愁无法排遣,酒杯都送到手里,喝吧!赏析:此词以作者戒酒后重又开戒饮酒之事为题材。开头两句“断送一生惟有。以议论破题。这一对仗句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但它又以“歇后”的形式出之。它们分别化用了韩愈的两句诗——韩愈《遣兴》云:“断送一生惟有酒。莫忧世事兼身事。”又《赠郑兵曹》云:“当今贤俊皆周行?杯行到君莫停手。”韩愈的两句诗经过他的组织,足见点化之妙。“远山横黛蘸秋波”句是指酒席宴上,侑酒歌女的情态,眉色如望远山,汉赵飞燕妹合德为薄眉,见伶玄《赵飞燕外传》。此句“蘸”字下得奇巧,引起人们对女子眉眼盈盈的联想,而着一“蘸”字则光彩顿生。尽管有宾客,但作者因戒酒不饮,故上片以“不饮旁人笑我”作结。下片由“不饮”转为“劝饮”。“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好似一个病躯瘦弱之人,意谓“无端”。后句写春愁撩人,“遮拦”即“排遣”之意,而有着更深的意蕴、人生坎坷的经历中所积淀下的牢骚抑郁。所以接下来说:“杯行到手莫留残,一醉方休吧,而“留残”则又本于庚信六言诗《舞媚娘》:“少年唯有欢乐。”末句“不道月斜人散”,多用为反辞,此句是说何不思月斜人散后。这首词感慨世事人生,但又使人触摸到作者内心的愁闷抑郁。字面上明白如话,且处处显示出巧用成语典故的功力。(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要求;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吾往也”。(2)《大学之道》中,写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解答】故答案为:(1)敏于事而慎于言吾往也(重点字:慎)(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重点字:诚)(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点字:始)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他们大都当过放羊娃。他们现在看见这些乱石,觉得每块石头都像绵羊,绵羊的耳朵好像还在动,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反正不管怎么看是他们,破开了石头,雕琢着石头。不知何时,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②_______,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他们的歌,越唱越响。山川、大地、树林、草木也跟着律动。当他们唱到最动情最亢奋时,仰头向天,他们目不视手,他们的眼睛好像只是在望天望云,③_______,完全成了盲打盲敲,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在铁锤和钢壑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1)“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中的“像”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像”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对于一个在北京住习惯的人,像我,冬天要不刮风,便觉得像是个奇迹。B.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像刚结出来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C.绕过这个山头,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突然出现了。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月亮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理解的能力。首先明确词语的含义,再代入对应语境中进行分析,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词语运用、句式等角度对比原文与修改语句的不同,从而分析出原句的艺术特色。【解答】(1)A.表举例,有“比如”的意思,与文中“像”字用法和意义相同,有“好像”的意思。故选:B。(2)①语境说的是歌和石节奏相合,可用“严丝合缝”,看不出拼凑的痕迹,并且举出了“幽默”,可用“不苟言笑”。③语境说的是他们动作娴熟,可用“游刃有余”,做事轻松利落。(3)从句式而言,原句多以短句组成。原句将“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拆分成短句,有画面感,此处与上文“他们打凿着石头”相呼应,改句只是强调了月亮的状态。答案:(1)B(2)①严丝合缝②不苟言笑③游刃有余(3)①原句多用短句,简洁明快;②原句单独成句,强调“月亮”在歌声和伴奏里升起来的美感,富有画面感,与上文“他们打凿着石头”相照应,逻辑更严密。改后将“泼在石头上”删去,缺少美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