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儒家哲学的原因。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劳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发展到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一直到神宗朝三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二),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因顿),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缺乏对政治的深刻卷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文教停顿,人才短缺,东汉末(灵帝期)、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是中国文化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为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B.诗歌和政治的本质决定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在中国,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学体裁。C.建安诗歌的繁荣跟曹操政治集团将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有很大关系。D.盛世王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诗歌创作缺乏创新,无法形成高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治应最大程度地维护每个个体和集团的利益,因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B.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大家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跟他们的政治经历不无关系。C.李白和杜甫进入宫廷都是先得到激励,后受到打压,其政治遭遇影响了两人的诗歌创作。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仅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发展也是灾难。(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B.唐代政治开明,吸纳了不少异族文化,实现了五代以来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大整合,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歌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需要说明。(5)汉武帝时期,汉廷成立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采制诗歌的机构,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作的诗歌,在朝廷的重大活动或重要场合上演出,体现了大汉朝威武雄壮的气质和浓浓的文艺范。这也使得“乐府”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历史现象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下庄村的道路(节选)罗伟章毛相林有段话广为流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里引用过的那一段:“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1997年腊月初八。对下庄人而言,这是个特别的日子,特别到开天辟地。这天的正午十二点钟,他们将放响挑战命运的第一炮。炸药和雷管是凑钱买的,人均十元。当时,下庄村共三百九十八人,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两名在读研究生,罗一凡和赵嘉睿。他们听说过毛相林的事迹,同时做社会调查,搜集剧本素材。当毛相林和几位村民回忆起那三千九百八十块钱,说她的有些同学,五千块也就买个包包。钱本身没有大小,十块就是十块,但用钱做出的事情三四千块钱置办不了多少东西,毛相林又找母亲借了七百。这是母亲的全部私房钱,是积年累月儿女孝敬她的。毛相林对母亲说:“妈,我是支部书记,你不支持我谁支持我?”母亲当然支持他,也是心存怀疑的,因此说:“你要还我哟。”母亲感觉到,多半就是打水漂了,但还是毅然摸给了儿子。即便如此,也远远不够。毛相林便又以个人名义,去信用社贷款万余元。他用自己家的房子作担保。“万一事情泡汤了,你又拿不出钱来还,你和家人住哪里?”这样的问题,一定有不少人向毛相林提出过“我没想那么多,”他说,“想多了就干不成事了。”他又说:“当真落到那一步,搭个草棚棚,照样能过日子。”几个渠道的水流,汇成将近两万元,买了第一批物资购买炸药是要批的,而且每回不能超过一百二十斤,这些事,凡需奔走之事,都由毛相林去。其中的艰辛,头天去了,没办成,又不可能回家歇一夜再去——真回到家,就不可能第二天去,晚上就睡在公园里。公园里有水泥凳,往地上一坐,就把一个夜晚打发了。村主任跟毛相林去过两次就不愿去了,说自己像个叫花子。另一个村干部也跟毛相林去过一次,才买点水喝,吃两个包子,受了委屈,也不愿去了。“这叫啥委屈?”毛相林说,跟事情是一个妈生的,所以不叫委屈。尤其是当了干部,更不能说委屈。”话虽如此,毛相林给我们讲起时,眼圈还是红了。他承认,在最艰难的时候,自己哭过一场。即使有天大的委屈,回想起1997年腊月初八那天,毛相林就眉飞色舞。那天清早,天麻麻亮,修路队伍就出发了。八十多人,浩浩荡荡,背着锄头、锨头、钢针、誓子、箩筐朝山上去。如此原始的工具,此外还有铺盖和粮食。这明显是要住在山上了。每人负重八十斤左右,以他们爬山的速度,终于到了起点鱼儿溪。那面山的凹槽里,悬着一挂瀑布,鱼儿溪当是瀑布的一部分。石缝间偶有碗口样的小潭,花针样的游鱼往来倏忽,一闪即逝。没有仪式,走拢就干。正式开工前是分组,共分成四个组,念过高中,是继老支书后下庄村的文化人、“土专家”。他就站在那里比划,大家就按这条线路动工。说毫无仪式也不对,动工时间定在腊月初八,定在这天的正午十二点,“开始,有些人还是勉勉强强的,大家欢喜啊!下庄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公路了放第一炮的人名叫刘崇风,时任四组组长。此前,他在骡坪等地修过公路。“毛支书让我去炸响第一炮,必须炸响、炸好,绝对不能出差错。唯如此轰!石块飞溅,山鸣谷应,举众欢腾。(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相林的母亲在毛相林借钱时嘱咐他还钱,表明毛相林的母亲不相信修路能成功,不情愿借钱。B.“搭个草棚棚,照样能过日子”一句,体现了毛相林为修路不计得失C.毛相林回想起修路开工的那天就眉飞色舞,是因为他认为修路能让他们村脱贫的希望早日实现。D.文章详细描写动工当天修路队的行动,这既表现了下庄村的落后,也烘托出下庄人修路的决心。(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多处设置悬念,如开头介绍1997年腊月初八这天对于下庄人的特别、毛相林介绍筹备修路时眼圈红了等。B.文中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小石潭记》中有关游鱼的环境描写相似,都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愉悦及对景色的喜爱。C.本文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是采用有限视角进行叙述,且都注重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特点。D.本文语言通俗易懂且富有哲理性,如说明用同样的钱做出的事情有天壤之别及毛相林解释做事不感到委屈的原因。(3)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妙处。(4)《文艺报》评价本文以小见大,读来亲切感人,读后难以忘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并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君以无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而荐可,章善而替否,献能而进贤,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将营其君,使复其位,何曰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节选自《说苑•卷八•尊贤》)(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晋荆战A于邲B晋师败C绩D荀林父E将归F请死G景公H将许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行氏虽欲无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B.而,表示并列的连词,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C.匡相,匡正辅助的意思,其中的“匡”与成语“一匡天下”中的“匡”意思相同。D.南面,古代南面为尊位,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唐太宗的责问,封德彝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寻找贤人,没有找到贤人是由于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B.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侧重于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赵简子与史照的对话则侧重于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良臣。C.齐桓公对待管仲的态度与范、中行氏对待贤才的态度不同,君王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或称霸D.士贞伯讲述晋文公胜仗后仍面露忧色,待楚国杀死子玉后才大喜的故事,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②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5)根据材料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唐太宗、齐桓公和范、中行氏用人理念的不同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别宋常侍①尹式游人杜陵②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注】①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好友宋常侍的。②杜陵,长安东南的县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总说送行之事,照应标题,点明了诗人去往之地及友人送别诗人的地点。B.颈联上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诗人两鬓的白发比作秋霜,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C.颈联侧重表现诗人的衰老,抒发了诗人的迟暮之感,含蓄表达依依惜别之情。D.尾联实写诗人离别后因思友而无法入眠,夜风中的啼乌声又加重了诗人的思念。(2)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本诗的颔联与王诗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艺术手法及情感有何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泰伯》中,“”一句表明知识分子必须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而其原因是“”。(2)《《老子》四章》中,“,”两句以树为喻,说明强大的事物都是从细微的事物开始的。(3)《大学之道》中,“,”两句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作为根本。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焦虑泛指一种模糊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具有忧虑、惧怕、紧张、苦恼和不安等特点。A____,如面对危机时,激发潜能,有助于应对挑战。①焦虑就像一棵大树,导致它成长的是多条根。②根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焦虑不像恐惧、愤怒、悲伤等,③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状态,④而且是综合性的情绪,⑤与性格、环境、家庭等因素密切相关,⑦还可能与脑生理机能的改变有关。⑧只有了解焦虑形成的原因,⑨才能帮助我们改变焦虑的态度当我们发现自身焦虑到产生手脚冰凉、心跳加快等各种身体不适时,B____。其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保持5﹣7秒,然后让肌肉彻底放松,再次体会放松时肌肉的感觉。每部分肌肉做两遍一张一弛训练,对那些感觉未彻底放松的肌肉再次进行训练即可。(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语言文字运用(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来的目的,并不是专程看杜鹃。很明显,这个季节,①____,争奇斗艳的杜鹃花,各种粉的、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杜鹃花,千娇百媚,一丛丛、一片片硕大的花朵,奋力从浓密而耀眼的重重绿色之中挣脱出来,向着阳光,向着更高处,这番期盼,只能留待日后望着车窗外依旧阴沉的天空,我的心中也是一片乌云不散。因为见不到阳光,雾的颜色暗淡,越往山顶走,雾气越浓重,最高峰有2200多米。山体连绵起伏,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巨大的睡佛。山崖并排而立,宛如金刚罗汉,守护着这尊佛祖。据说,晚霞映照山崖峭壁,金碧辉煌,形成一条长长的金黄色的彩带,金佛山之名由此而来。我们来得不是时候,也将完美错过山峦披金的奇景。我暗自祈祷,希望雾散云消(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各种颜色的杜鹃花,千娇百媚,那些硕大的花朵,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横线部分有“像……”,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①焦虑不像恐惧、愤怒、悲伤等。②就像一个巨大的睡佛。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的“焦虑”,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提到的“适度焦虑”也是我们所倡导的。我们不能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激发潜能,应对困难。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儒家哲学的原因。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劳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发展到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一直到神宗朝三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二),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因顿),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缺乏对政治的深刻卷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文教停顿,人才短缺,东汉末(灵帝期)、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是中国文化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为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B.诗歌和政治的本质决定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在中国,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学体裁。C.建安诗歌的繁荣跟曹操政治集团将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有很大关系。D.盛世王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诗歌创作缺乏创新,无法形成高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政治应最大程度地维护每个个体和集团的利益,因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B.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大家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跟他们的政治经历不无关系。C.李白和杜甫进入宫廷都是先得到激励,后受到打压,其政治遭遇影响了两人的诗歌创作。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仅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发展也是灾难。(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B.唐代政治开明,吸纳了不少异族文化,实现了五代以来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大整合,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歌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需要说明。(5)汉武帝时期,汉廷成立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采制诗歌的机构,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作的诗歌,在朝廷的重大活动或重要场合上演出,体现了大汉朝威武雄壮的气质和浓浓的文艺范。这也使得“乐府”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历史现象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士人很少干政”错误。原文说的是“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缺乏对政治的深刻卷入”,不等于很少干政。故选D。(2)A.“政治应最大程度地维护每个个体和集团的利益”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并没有说政治应最大程度地维护每个个体和集团的利益。故选A。(3)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A.此句强调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诗歌能济世劝俗。符合材料一观点。B.此句强调唐朝开明的政治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材料一观点。C.此句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政,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转。不符合材料一观点。D.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C。(4)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诗歌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材料一侧重于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可知。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一直到神宗朝三安石变法前后、王、苏、黄等大家,材料二侧重于列举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些高潮期来说明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的某种带规律性表征。(5)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可知,汉武帝时期,德刑兼用,重视文化发展。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可知。答案:(1)D(2)A(3)C(4)①材料一侧重于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论述中国诗歌最早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原因。②材料二侧重于列举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些高潮期来说明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的某种带规律性表征。(5)①汉武帝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治国思想,任用贤才,这一独特的政治背景推动了汉乐府诗歌的发展。②这一事例说明比较有活力的社会政治对诗歌高潮的到来具有很大的推动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下庄村的道路(节选)罗伟章毛相林有段话广为流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里引用过的那一段:“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1997年腊月初八。对下庄人而言,这是个特别的日子,特别到开天辟地。这天的正午十二点钟,他们将放响挑战命运的第一炮。炸药和雷管是凑钱买的,人均十元。当时,下庄村共三百九十八人,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两名在读研究生,罗一凡和赵嘉睿。他们听说过毛相林的事迹,同时做社会调查,搜集剧本素材。当毛相林和几位村民回忆起那三千九百八十块钱,说她的有些同学,五千块也就买个包包。钱本身没有大小,十块就是十块,但用钱做出的事情三四千块钱置办不了多少东西,毛相林又找母亲借了七百。这是母亲的全部私房钱,是积年累月儿女孝敬她的。毛相林对母亲说:“妈,我是支部书记,你不支持我谁支持我?”母亲当然支持他,也是心存怀疑的,因此说:“你要还我哟。”母亲感觉到,多半就是打水漂了,但还是毅然摸给了儿子。即便如此,也远远不够。毛相林便又以个人名义,去信用社贷款万余元。他用自己家的房子作担保。“万一事情泡汤了,你又拿不出钱来还,你和家人住哪里?”这样的问题,一定有不少人向毛相林提出过“我没想那么多,”他说,“想多了就干不成事了。”他又说:“当真落到那一步,搭个草棚棚,照样能过日子。”几个渠道的水流,汇成将近两万元,买了第一批物资购买炸药是要批的,而且每回不能超过一百二十斤,这些事,凡需奔走之事,都由毛相林去。其中的艰辛,头天去了,没办成,又不可能回家歇一夜再去——真回到家,就不可能第二天去,晚上就睡在公园里。公园里有水泥凳,往地上一坐,就把一个夜晚打发了。村主任跟毛相林去过两次就不愿去了,说自己像个叫花子。另一个村干部也跟毛相林去过一次,才买点水喝,吃两个包子,受了委屈,也不愿去了。“这叫啥委屈?”毛相林说,跟事情是一个妈生的,所以不叫委屈。尤其是当了干部,更不能说委屈。”话虽如此,毛相林给我们讲起时,眼圈还是红了。他承认,在最艰难的时候,自己哭过一场。即使有天大的委屈,回想起1997年腊月初八那天,毛相林就眉飞色舞。那天清早,天麻麻亮,修路队伍就出发了。八十多人,浩浩荡荡,背着锄头、锨头、钢针、誓子、箩筐朝山上去。如此原始的工具,此外还有铺盖和粮食。这明显是要住在山上了。每人负重八十斤左右,以他们爬山的速度,终于到了起点鱼儿溪。那面山的凹槽里,悬着一挂瀑布,鱼儿溪当是瀑布的一部分。石缝间偶有碗口样的小潭,花针样的游鱼往来倏忽,一闪即逝。没有仪式,走拢就干。正式开工前是分组,共分成四个组,念过高中,是继老支书后下庄村的文化人、“土专家”。他就站在那里比划,大家就按这条线路动工。说毫无仪式也不对,动工时间定在腊月初八,定在这天的正午十二点,“开始,有些人还是勉勉强强的,大家欢喜啊!下庄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公路了放第一炮的人名叫刘崇风,时任四组组长。此前,他在骡坪等地修过公路。“毛支书让我去炸响第一炮,必须炸响、炸好,绝对不能出差错。唯如此轰!石块飞溅,山鸣谷应,举众欢腾。(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毛相林的母亲在毛相林借钱时嘱咐他还钱,表明毛相林的母亲不相信修路能成功,不情愿借钱。B.“搭个草棚棚,照样能过日子”一句,体现了毛相林为修路不计得失C.毛相林回想起修路开工的那天就眉飞色舞,是因为他认为修路能让他们村脱贫的希望早日实现。D.文章详细描写动工当天修路队的行动,这既表现了下庄村的落后,也烘托出下庄人修路的决心。(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DA.文中多处设置悬念,如开头介绍1997年腊月初八这天对于下庄人的特别、毛相林介绍筹备修路时眼圈红了等。B.文中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小石潭记》中有关游鱼的环境描写相似,都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愉悦及对景色的喜爱。C.本文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是采用有限视角进行叙述,且都注重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特点。D.本文语言通俗易懂且富有哲理性,如说明用同样的钱做出的事情有天壤之别及毛相林解释做事不感到委屈的原因。(3)请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妙处。(4)《文艺报》评价本文以小见大,读来亲切感人,读后难以忘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不情愿借钱”错,由“母亲感觉到,多半就是打水漂了,毛相林母亲是毅然把钱给了儿子。故选A。(2)A.“毛相林介绍筹备修路时眼圈红了”错,由“话虽如此,眼圈还是红了”“他承认,自己哭过一场”“即使有天大的委屈,毛相林就眉飞色舞”可知,没有设置悬念。B.“都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愉悦及对景色的喜爱”错,本文是介绍施工点的,没有对景色的喜爱之情。C.“有限视角进行叙述”错,本文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运用第三人称、空间,客观,属于全知视角。D.正确。故选D。(3)从结构上看,“石块飞溅,举众欢腾”照应文章开头“对下庄人而言,使得文章结构完整。从人物形象上看,“石块飞溅,举众欢腾”以简短的语言描述下庄村道路第一炮炸响的场景,表现了下庄人对修路开工的兴奋。从句式上看,“石块飞溅,举众欢腾”是三个四字短语,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4)由“毛相林对母亲说:‘妈,你是老党员,你不支持我谁支持我,但对修路,因此说:‘你要还我哟,这钱拿出去,但还是毅然摸给了儿子”“毛相林便又以个人名义。他用自己家的房子作担保”可知,借来了母亲的全部私房钱并将自己的房子抵押,一心为人民、具有奉献精神的伟大群像。由“‘我没想那么多,’他说,搭个草棚棚?委屈是长在事情上的,所以不叫委屈,得有奉献精神,毛相林在修路过程中遇到种种艰辛时,以毛相林这一个体形象表现中国人民昂扬向上。毛相林与下庄人修路这一事迹是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的缩影,以地方事迹展现时代发展进程。由“村主任跟毛相林去过两次就不愿去了,说自己像个叫花子,饿得肚皮贴着脊梁了,吃两个包子,受了委屈,与毛相林一起为修路之事奔走的人,表现了修路的阻力之大。答案:(1)A(2)D(3)①照应文章开头“对下庄人而言,这是个特别的日子”“将放响挑战命运的第一炮”。②以简短的语言描述下庄村道路第一炮炸响的场景,表现了下庄人对修路开工的兴奋,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4)①毛相林为了修路,借来了母亲的全部私房钱并将自己的房子抵押,一心为人民、具有奉献精神的伟大群像,都积极面对、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以地方事迹展现时代发展进程,没能坚持下来,以此表现伟大的事业都会经历种种磨难。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并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赵简子曰:“吾欲得范、中行氏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所愿也,又何问焉?”曰:“君以无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而荐可,章善而替否,献能而进贤,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将营其君,使复其位,何曰以来?若未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节选自《说苑•卷八•尊贤》)(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晋荆战A于邲B晋师败C绩D荀林父E将归F请死G景公H将许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中行氏虽欲无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B.而,表示并列的连词,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C.匡相,匡正辅助的意思,其中的“匡”与成语“一匡天下”中的“匡”意思相同。D.南面,古代南面为尊位,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面对唐太宗的责问,封德彝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寻找贤人,没有找到贤人是由于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B.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侧重于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赵简子与史照的对话则侧重于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良臣。C.齐桓公对待管仲的态度与范、中行氏对待贤才的态度不同,君王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或称霸D.士贞伯讲述晋文公胜仗后仍面露忧色,待楚国杀死子玉后才大喜的故事,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②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5)根据材料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唐太宗、齐桓公和范、中行氏用人理念的不同之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晋师”为主语,其前断句,其前断句,其前断句。句子翻译为:晋国与楚国在邺这个地方交战。荀林父回来后请求国君处死自己。(2)A.“意思相同”错。中行氏即使想不亡。亡:同“无”。故选:A。(3)D.“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曲解文意。根据后文“今天或者大警晋也,进思尽忠,社稷之卫也,是重荆胜也”可知,而应该给他们将功补过的机会。故选:D。(4)①致治:使国家政治安定清平;患:忧虑,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借人才来用的吗,怎么可以冤枉全天下的人呢!②事:事奉;卫:捍卫者,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主,他是国家的捍卫者。(5)材料一原文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主张对人才用其所长。材料二原文为“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据此可知,范,轻视小人但不罢免小人。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齐桓公为治理国家,满足其合理要求。答案:(1)BDG(2)A(3)D(4)①古来能使国家政治安定清平的君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借人才来用的吗,怎么可以冤枉全天下的人呢!②荀林父事奉君王,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主,他是国家的捍卫者。(5)①唐太宗:不苛求人才十全十美,主张对人才用其所长、中行氏:尊重人才但不重用人才;③齐桓公:为治理国家,满足其合理要求。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太宗责问他,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借人才来用的吗,怎么可以冤枉全天下的人呢!”材料二:子路问孔子说:“要如何治理国家。”子路说:“晋国的范,他们又为什么会败亡呢、中行氏尊重贤人却没有重用他们;贤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贤人埋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上前,范,能够办得到吗?”赵简子说:“我想得到范。”史厥问:“怎么使用他们,是人们的心愿?”史厥说:“我认为范。那侍奉君主的人,彰显善政并除去不利之事,早上晚上都要将成败的因果告诉君主使君主采纳,不听就隐退、中行氏的良臣,使君主陷于危难,也不能返回,怎么能称他们是良臣呢、中行氏?如果是良臣,使君主复位,又怎么说他们会来投奔您呢,就不是良臣。”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桓公就拜他为上卿。桓公问:“这是什么缘故。”桓公便将齐国一年的市场税收赐给了他。桓公又问:“这是什么缘故。”桓公就尊他为仲父,并终于称霸天下,如果不能得到这三种权力。”晋国与楚国在邺这个地方交战。荀林父回来后请求国君处死自己。士伯贞说:“不能这样,晋国战胜了楚国,说:‘楚国的子玉还在。被围困的野兽都还要拼斗?’等到楚王杀了子玉后!’现在可能是上天给晋国的一个大的警告,在朝廷上想着尽忠君主,他是国家的捍卫者,这是加重楚国的胜利!”就让荀林父又做将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别宋常侍①尹式游人杜陵②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注】①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好友宋常侍的。②杜陵,长安东南的县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总说送行之事,照应标题,点明了诗人去往之地及友人送别诗人的地点。B.颈联上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诗人两鬓的白发比作秋霜,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C.颈联侧重表现诗人的衰老,抒发了诗人的迟暮之感,含蓄表达依依惜别之情。D.尾联实写诗人离别后因思友而无法入眠,夜风中的啼乌声又加重了诗人的思念。(2)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本诗的颔联与王诗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艺术手法及情感有何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诗歌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先答出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再分析抒发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解答】(1)D.“实写诗人离别后因思友而无法入眠”错,尾联是诗人拟想日后深夜思念友人的情景。故选:D。(2)王诗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大意是“你我命运何等相仿,远离家乡”。“与君离别意,“离别意”虽点出离别;“宦游人”点明同是因为官而奔波。诗人以与友人有着相同的处境与情感来宽慰友人,同时也表现出自己阔达乐观的情感,俱是一飘蓬”大意是“他也是宦游之人,都是天涯漂泊。采用了比喻的修辞。蓬草秋后枯萎。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答案:(1)D(2)①王诗通过两人的相同处境、相同的情感来宽慰友人,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在浅显易懂的比喻中抒发了离别的伤感与羁旅漂泊之情。译文:我要到汉水以东的地方去。他也是宦游之人,都是天涯漂泊。彼此都是两鬓如秋霜的白发之人了。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分手以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赏析: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诗中指宋常侍,诗人自谓。杜陵自繁华,这两处地名在古诗里经常出现。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住”者。当此分手之际,也不为儿女的呢语,以“飘蓬”作比,随风而走,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秋鬓本白,“衰颜”。衰颜本不红。这两句写衰老之态,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末两句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诗人拟想,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风声、风声如泣如诉。诗人寓情于景,显得别有韵致。这是一首早期律诗。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联;三四句处于颔联的位置上,却只是两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构成流水对,该用对仗而不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一句表明知识分子必须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而其原因是“任重而道远”。(2)《《老子》四章》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两句以树为喻,说明强大的事物都是从细微的事物开始的。(3)《大学之道》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句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作为根本。【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勤于积累和巩固,特别是对易错字词要多练习、多理解记忆。【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重点字:毫)(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庶)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焦虑泛指一种模糊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具有忧虑、惧怕、紧张、苦恼和不安等特点。A____,如面对危机时,激发潜能,有助于应对挑战。①焦虑就像一棵大树,导致它成长的是多条根。②根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焦虑不像恐惧、愤怒、悲伤等,③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状态,④而且是综合性的情绪,⑤与性格、环境、家庭等因素密切相关,⑦还可能与脑生理机能的改变有关。⑧只有了解焦虑形成的原因,⑨才能帮助我们改变焦虑的态度当我们发现自身焦虑到产生手脚冰凉、心跳加快等各种身体不适时,B____。其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保持5﹣7秒,然后让肌肉彻底放松,再次体会放松时肌肉的感觉。每部分肌肉做两遍一张一弛训练,对那些感觉未彻底放松的肌肉再次进行训练即可。(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解答】(1)A.结合冒号可知,此处总领下文,帮助我们脱离险境”可知后面谈适度焦虑的积极作用。B.此处是身体不适时的调整方法,结合后文“先使肌肉紧张……然后让肌肉彻底放松……”可推知应填“可以尝试一下肌肉放松训练”。(2)②句式杂糅,“根据……”和“……证明”句式杂糅。④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不是……而是”,改为“而是综合性的情绪”。⑨句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在“改变“后加“对待“或将“态度“改为“情绪”。答案:(1)A.但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B.可以尝试一下肌肉放松训练(2)②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④而是综合性的情绪。语言文字运用(10分)7.(10分)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介绍佣金合同范例
- 银行转让商铺合同模板
- 赠送入户改造合同范例
- 购房委托代理服务合同范例
- 旧城改造项目合同范例
- 资源更新合同范例
- 装修工艺标准合同模板
- 防腐钢结构销售合同范例
- 湖北省黄梅一中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八中东校区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形势与政策24秋-专题测验1-5-国开-参考资料
- 2024-2030年中国网络安全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13篇
- 客房部2024年工作计划
- 2024版公共卫生间管理服务承包协议
- 妇科腹腔镜发展史及适应症变迁
- 《城市轨道交通》课件
- 安全培训考试题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 2024年中证金融研究院事业单位招聘23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卷(湘教版 2024年秋)
- 保密教育基本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