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王昌龄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朱自清解题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荷塘”,再写“月色”。荷塘

月色欣赏美景第4段:月下荷塘第5段:塘上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2、作者是怎样从这些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感受“月下荷塘”月夜

叶圣陶

今夜月亮好,我和哥哥到池塘旁边去散步。

池塘上面立着荷叶,出水很高。荷叶和荷叶挨着,几乎没有空处。这中间露出一些白花,有开了的,有打着朵儿的。

微风吹过,我闻到一阵清香。这时候,叶和花轻轻摇动,从这边传到那边。我对哥哥说:“我们看见了风的脚步了。”

月光像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大片的叶和花上。池塘上又浮起了淡淡的雾。哥哥说:“我看这些叶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浴过,又像披着一层薄薄的纱。这是没有法子画的。”

杨树上的蝉儿和池塘里的青蛙似乎在那里比赛,彼此叫个不休。但是除了它们,什么都是静默的。我和哥哥牵着手回来,也是一声不响。第4段:月下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比喻、叠词拟人博喻通感比喻拟人(比喻)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独特的审美取向

朱自清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思维影响下,年轻女性的形象作为一种美好事物的喻体或象征,经常出现在抒情类文学作品中。在其散文作品中,年青的女性常常是作为“美”的符号,作为“艺术的女人”出现的,这些形象融合了西方女性的圣洁、高贵之美和东方女性的典雅、内敛之美。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哪些特点?

2、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5段: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与“流水”相照应,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具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泻:能否用“照”代替?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浮: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洗:笼:表现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通感“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形容,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形容“光”与“影”的和谐,“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动的音符,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第6段:荷塘四周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1、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第6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艺术表现手法叠词,增强文章的音韵美,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岛辉《荷塘月色——怀念朱自清先生》)荷塘

月色赏后沉思读1-3段,思考:1.为什么心里会颇不宁静?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朱自清的早期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散文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革命政变,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一封信》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反动统治者大肆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的残暴行为。据说名称源于法国巴黎公社时期。1789年7月巴黎公社成立。政府军在普鲁士军队的帮助下,对公社成员发动攻击。公社成员也群起反抗。因为一时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帜,公社的一名女工从自己穿的红裙上撕下一块红布,作为公社的标志。从此,红色便成为一切进步热情、反抗不义的阶级解放的符号。与此相对,大肆杀害革命者的政府军旗帜为白色,于是“白色”便代表了反动、保守势力,而由其发动的恐怖镇压行动,就是所谓“白色恐怖”。2.走在路上,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如何理解呢?自由却只是暂时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结构与情感)①在行文上,过渡句,承上启下。

②在感情上,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在寂寞中,在无人告语的境况里,寄情山水,向大自然倾诉内心的独语。”——冯至《山水》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以采莲的热闹反衬现实生活的孤寂,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究:荷塘

月色品悟孤独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爱热闹、爱群居爱冷静,爱独处是丈夫、是教师、是革命家只是自己不宁静宁静现在的自己平常的自己整体把握

是什么使作者有所转变?这一片天地另一个世界这一个世界现实世界、外部世界精神世界、内心世界不宁静宁静现实只能短暂逃离,平静也只能暂时获得。整体把握

文中开始和结尾都提到妻子,有什么含义吗?妻子最亲密的人离家时哄孩子睡觉归家时已熟睡很久对这一切毫无觉察诗人有着深深的孤独。整体把握请同学们深入探讨一下这种孤独的成因。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不容于世的孤独哄睡、熟睡的妻子不被理解的孤独动荡时代中的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