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入职前资料-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_第1页
银行从业入职前资料-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_第2页
银行从业入职前资料-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_第3页
银行从业入职前资料-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_第4页
银行从业入职前资料-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银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监管任务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李俊杰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1]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作一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的发展轨迹作几点推断和建议。一、中国银行业的现状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还有政策性银行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其职能。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到2003年6月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2]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则在过去几年里大幅度增长,到2003年6月底,已占中国各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3.6%。[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一个重要优势是隐含的政府担保。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和储户风险意识的提高,银行的资信水平将日益重要。[4]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已有很大的改进,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有显著的提高,不少银行已初步完成管理决策、IT信息系统上的总行集中化控制。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许多银行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良资产情况仍十分严重。据银监会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2.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5.19%。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59万亿元,不良率达16.86%;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有1540亿元,不良率为6.50%。[5]而且上述不良率的水平,已经包含了近几年各银行贷款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稀释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的资产充足率普遍较低。中国银行在内部管理、资信评估能力和授信体制、风险控制能力等各方面都还有很多缺陷,员工队伍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也还远未完善。而且,中国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还往往受到种种外在压力和行政干扰,授信决策并不完全建立在资信因素上。扶持地方经济、帮助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点产业等等还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和人员队伍过于庞大,造成经营上的巨大压力,在管理运营上也还失于低效迟缓。中国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的利率仍受到控制。在存款方面,除了保险公司五年及3亿元以上的存款允许由双方自主决定利率外,其余各项人民币存款利率均由人行统一规定。在贷款方面,人行也规定必须在一个范围内浮动。这两方面就决定了银行人民币存贷款的利差收中国银行所面对的许多企业客户的经营不够规范,财务报告不够健全可信,有关个人客户的资信信息也相当匮乏,使得银行很难准确地衡量贷款人的资信水平和还贷能力。这就导致中国贷款市场缺乏层次感: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财务报告上的问题,银行难以准确地评估其资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也无法根据客户的资信水平充分调整利率。所以,银行业务往往集中在少量优质企业上,争夺这些客户的竞争十分激烈。二、银行业的市场空间世界金融市场的经验表明,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所能带来的盈利日益趋薄,以大型公司业务为主的银行普遍面临生存危机。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以纽约为基地、主要面向公司客户的几家大银行,包括ManufacturerHanoverBank、ChemicalBank、BankersTrustCo.和MorganGuarantyBank,在1990年还都名列全美十大银行之中。但短短十来年之后,经过了一系列的购并整合,这些银行均被吞并,不再独立存在。这是因为,公司客户具有多种融资和投资渠道,比如在融资方面可以发行债券和商业票据,在投资方面也有多种的金融品种。所以,向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从而使银行在公司业务上的定价能力和盈利水平不断削弱,生存空间萎缩。在中国银行业内争夺优质大客户的激烈竞争中,这种情况已经有所表现。相比之下,面向个人客户的银行在世界各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公司业务相比,个人业务上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但一家银行只有在网点覆盖率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有效地吸引个人用户,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对网络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个人业务的门槛,也相应地限制了个人业务上的竞争。银行个人业务重要性的一个很好的反映,就是最近在美国连续发生的两宗重大银行购并事件:先是2003年10月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宣布以400多亿美元购并FleetBostonFinancialCorp.,短短三个月后,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Chase&Co.)2004年1月宣布以500多亿美元购并BankOneCorp.。这两次购并都是出于发展个人业务的考虑和网络互补的要求。在此之前,这几家银行都曾尝试过重点发展其它业务(如公司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但事实证明,个人业务盈利较好、增长较快且较稳定。所以,这几家银行都逐步把重心重新放回到个人业务上来。如这两宗购并都完成,将重新调整美国银行业的格局:在总资产上,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洲银行将分列全美前三位;在信用卡业务上,花旗与摩根大通旗鼓相当,美洲银行较落后;但在网点数量上美洲银行遥遥领先,是摩根大通的两倍多,更是花旗银行的七倍多。[6]在银行个人业务中,值得专门一提的是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从1997年开始城市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2年按揭贷款总额已达到了8000多亿元。但是按揭贷款仍只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贷款总额的5.9%。相比之下,这两项比例在中国台湾分别是35%和29%,在韩国是38%和30%,在香港是50%和35%,而在新加坡更是高达65%和49%。可见按揭贷款在中国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一段时间里可望是我国银行业务及盈利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且,与其它贷款种类相比,住房按揭贷款在世界各国都是风险较低的。即使在高失业率(如2002年的美国和香港)、房产价格大跌导致房产市值低于按揭贷款余额(如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1997年后的香港)等不利条件下,按揭贷款的坏账率和损失率也普遍较低。比如,据香港金融管理局2002年的一项统计,香港当时24%的住房按揭贷款的余额已超过房产市值;尽管如此,香港住房按揭贷款的坏账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当然也应该看到,住房按揭贷款在中国还面临着一些特定的风险。中国的住房二手市场还刚刚起步,有关抵押物业处置和债权人保护的法律及其执行也尚待完善,这些因素都将增加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信用卡业务在中国也还处于发展初期。由于法律、个人资信信息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条件尚待完善,比起按揭贷款来其发展会有所滞后。但是,从国际经验上看,当人均收入达到每年2000美元~4000美元后,信用卡市场就会起步。而中国已有若干城市的人均年收入已进入了这个区间,具备了信用卡市场起飞的条件。当然,银行个人业务的高增长、高盈利和低风险的特性,是以审慎原则为前提的,丝毫也没有取代或降低信贷风险控制的需要。在这方面,近来韩国所面临的信用卡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前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银行业的高速扩张可望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大量的居民储蓄和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可兑换将在一段时间内为我国银行消化历史问题提供良性的外部环境。但另一方面,随着WTO时间表的推进,中国银行业将逐步放开,竞争将日益激烈。所以,我国银行面临着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任务,需要在银行业完全放开、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之前,打下基础,消化历史包袱。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会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公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竞争会日趋激烈。由于其规模、网络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四大国有银行在对公业务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对公业务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银行必须能深刻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需要,为客户量身订做整体资金解决方案,从而既全面地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要,也可以从票据、外币、中间业务等费率放开的业务上间接地向客户让利,降低客户的总体资金成本。产品创新的能力离不开银行内部机制的灵活性,也对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包括准确、实时衡量资金成本和风险水平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一些较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根据中国WTO协议,从2003年底开始,外资银行已可以在许多大城市进行人民币对公业务,2007年后更可以全面进入各项业务。外资一旦进入,一开始最容易争夺的是大客户,这当然也会加剧对公业务上的竞争。2.相比之下,个人业务,尤其是住房按揭、信用卡业务将会成为我国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如上所述,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在中国都尚处于发展初期,将面临一个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阶段。按揭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还会促进我国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其规模、品牌以及政府的隐含担保,在个人业务的竞争中同样占有优势。但个人业务市场的扩张也将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契机。个人业务所需要的网点覆盖率,主要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网络密度。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集中,银行的网络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也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7]所以中小银行可以把网络建设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从而以较有限的投入弥补其在网络上的不足。发展住房按揭、信用卡业务,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业绩会有更明显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银行规模较小、历史包袱较轻,同样规模的业务起的作用更明显;另一方面,按揭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将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且对网络覆盖率要求较低,这些银行尤其是其中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在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望完成经营模式上的转型,成为公司、个人业务并重,甚至以个人业务为主的银行。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虽然对网络覆盖率的要求较低,但同样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住房按揭是典型的成本置前、回报置后的业务。对于信用卡业务来说,该项业务的引入在各国都需要有大量的前期投资,用于建立基本的IT处理系统、打造品牌、形成收卡网点规模等等。而且在信用卡业务上,用户往往倾向于只使用少数信用卡,使该项业务有明显的“首发者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所以更增加了对前期投资的要求。3.混业经营将在中国银行业逐渐起步,保险和基金产品的销售代理、理财服务等方面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会增加。在一些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中间收入往往是银行收入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银行各项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是,中国对银行的混业经营仍有许多的限制,从中国银行业现有的经营水平和监管水平来说,这种限制是合理的,但是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自然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另外,中国客户对中间业务收费的认同度普遍较低;而且由于现阶段的利率管制,银行存贷利差较大,着重争夺存贷款业务是这种条件下的理性商业行为,从而使银行有可能会把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的筹码而免费或低价提供。而且,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如保险和基金产品推广),往往也意味着现有客户投融资渠道的扩展,可能会冲击银行的现有业务。综上所述,中间业务收入在近期内不会成为银行业务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4.中国银行业的继续增长主要反映在规模的扩大,资产收益率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提高。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约为0.18%,[11]而根据五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的信息,其资产收益率大约在0.3%到0.7%之间。我国银行资产收益率偏低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利率管制和中间业务发展上的种种困难,制约了银行在一定资产规模下的利润增长空间。第二,银行的税收负担相当沉重,其中包括5%的营业税、按总收益缴纳的附加费和33%的所得税。此外,银行对呆账的核销也受到税务部门的严格控制,从而间接地提高了税率。第三,四大国有银行和许多中小银行需要消化大量不良资产,中小银行还普遍要在网点等方面大量投资。另外,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约束力方面还普遍不足,资本回报的观念还不够。追求规模、过度竞争是中国许多行业的普遍问题,这种倾向在银行业也同样存在,低资产收益率便是其自然后果。上述因素在近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仍将限制我国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水平。四、中国银行业的监管银行业监管的目的在于促使银行业健康运行,发挥其金融中介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储户的利益。自从1995年《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有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12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对《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作了修改,明确了银监会的监督权限和职责,从法律上把银行业监管从中央银行的职责中分离出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系统分业监管的体制。中国银行业监管工作近年来的重点是,加强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透明度,降低不良贷款率。监管上形成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对银行的管理、资产状况及其它多项指标进行考核、监控或检测。从2002年开始,监管部门在中国银行业推行国际上常用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而且从2004年开始,将取消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原来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这对于提高我国银行的透明度、增加市场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已实行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规定了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上必须满足的要求。今后,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工作重点仍将是加强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充足率。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消化不良资产包袱,只依靠银行自身的盈利在近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政府的支持。政府近日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450亿美元的注资就是一例。随着我国银行资产规模的高速增长,必须相应地增加资本,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所以,从监管上就必须为银行提供规范可行的融资渠道,包括有关银行如何在国内或海外市场公开或私募发行股票等等的法规。最近,银监会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为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几乎同时,银监会还发出通知,明确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次级定期债务可以计入其附属资本。这种用次级债来充实附属资本的方式,在各国银行业中是常见的。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率。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实行利率制度的改革,逐步放宽了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幅度。2003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4年1月1日起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的上限,在人行制定的相应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可以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7倍。放宽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将增加银行根据风险、资信情况调节利率的空间,鼓励银行提高其资信评估能力,也将有助于改善中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贷款难的问题。人民银行制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规划是分步进行,先本币后外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中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最近这次人行放宽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没有同时改变贷款利率浮动的下限。这种渐进的策略是明智的。我国银行目前在内部管理机制上还存在许多缺陷,资本的约束力普遍较低,而且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流动性不足,有高息揽储的可能。[15]在这种条件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或贷款利率下限需要相当慎重,否则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对银行系统产生巨大的冲击。但是,从长远来看,放开利率势在必行。即使在近期,放开利率的步伐还会受到种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最近已有基金管理公司获准开始发行货币市场基金。这些货币市场基金已在流动性上达到相当程度,随着公众认知度的提高,势必会对银行存款产生压力。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货币市场基金出现后,引起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Savings&LoansAssociation)存款的大量流出,这种冲击促使政府放开了一直受到控制的存款利率。利率的放开则进一步引起了存款上的恶性竞争,成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储蓄贷款协会行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期内,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将是执行加入WTO有关银行业开放的承诺,根据WTO时间表,逐步放开现有的对外资金融机构在业务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在执行这项工作时,监管部门应该明确其根本目标还是要在中国银行业建立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外资的进入,将为中国银行业增加新的竞争主体,有助于达到这个目标。五、结语在今后几年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将会继续逐步减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份额会逐步增加,但是在短期内中国银行业的基本结构和市场份额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后几年中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进一步消化不良资产、裁减人员和网点,提高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经过业务和公司结构重组,在资本充足率方面达到一定要求以后,上市融资。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只靠其自身的盈利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不良资产,所以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国有商业银行近期的这些迫切任务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一些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望利用这个时机和银行业务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在部分业务上达到与四大国有银行相匹敌的实力。但是,这个时间上的窗口不会持续很长,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缓解其历史问题,加上市场开放后外资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且,利率一旦放开,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以及隐含的政府担保将使它们在资金成本上有很大优势。届时,现在这样有十几家全国性银行的状况很难长时间维持下去,合并、购并在所难免,许多银行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股份制银行要为那一天做准备,就必须利用这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在品牌、规模和网络上打基础,发展个人业务尤其是按揭和信用卡业务,建设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健全各项风险控制体系,并提高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而要这样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靠银行本身盈利的积累往往是不够的。要么长大,要么缩小规模走专业化或社区银行的道路,这是中国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的挑战。股份制银行近期的一系列融资活动,很大程度上正是反映了这种战略要求。3.1.1从中国银行业利用外资总额来看,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3.1.2从外资银行城市集中度来看,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3.1.3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网点分布规模来看,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3.1.4从外资法人银行的申设速度来看,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在营业性机构中,来自亚洲的有168家,占比为54%;欧洲77家,占比为25%;北美洲32家,占比为10%。从经营地域看,100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设立在上海,占比为32%;深圳40家,占比13%;北京37家,占比为12%;广州28家,占比为9%;天津17家,占比为5%;厦门16家,占比为5%;其他74家,占比为24%。近年来,外资银行还加快了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步伐,共设立营业性机构30家,占全国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10%。3.1.5从业务品种和经营规模增长势头看,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3.1.6从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控制能力看,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当前支撑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发展。

今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从国际因素看,世界经济遭遇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越南金融风波、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货膨胀全球蔓延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通胀压力也日益加剧,未来走势将出现分化。从国内因素看,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资本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等诸多因素,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上半年中国一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资金面从紧提高了银行的"议价"能力,使得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走高,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和营销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有效所得税率由33%降至25%,致使整个银行业依然延续了业绩高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各家银行的半年报来看,股份制银行大都取得了超过100%的利润增速,大型国有银行的盈利增长也达60%至70%。业绩固然喜人,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支撑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继续实现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Three

Swords

of

Damocles

:

Challenges

Facing

the

Banking

Sector

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从国际因素来看,2007年2月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危机。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巴黎银行、花旗银行、美林银行等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损失。目前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有可能引发整个世界经济衰退。特别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由于世界贸易主要由美国带动,因此很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尽管中国出口的市场结构已经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对美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接近20%,仅次于对欧盟的20%。一些依赖出口的行业,如服装、玩具等,其利润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出口增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影响银行机构对出口部门发放的贷款质量,进而危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国内银行盈利大幅提高,得益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繁荣周期。国民财富急剧增长,GDP增长质量很高,微观企业盈利增长状况良好,信贷投放规模增长也非常之快,给银行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不断攀升的利润掩盖了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银行在评价贷款风险时往往过于乐观。同时,近年来加剧的资产泡沫也使得银行对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过高,从而增加了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中国的经济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尚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或经济发展调整的考验。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中国的经济可能已进入下行区间,这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银行盈利模式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今年以来银行业业绩的持续增长表明,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虽然大多数银行不能依靠扩张贷款规模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是贷款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银行的议价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定价走高增大了存贷款利差,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在货币政策松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减低银行执行的贷款利率。而且,当前政策松动采取的是向中小企业定向松动的方式,这部分企业风险较大,即使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也可能无法完全覆盖风险。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的松动很可能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息收入。此外,信贷紧缩使得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但这并不代表银行业贷款利率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目前,通过民间高利率融资的企业,多数是资金链面临断裂的企业,这类企业信用风险极大,在目前的环境下,无法成为银行大力发展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或降低存贷利差由于中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特别是银行利率仍存在限制,具体存款利率有上限,贷款利率有下限,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同时,利率的上下限管理,意味着银行的利差是有保证的,进而,银行只要能够发放贷款,收益就有保证,在中国银行业收入仍以利差为主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对银行业的一种扶持和保护。

然而,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迟迟没有推进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

例如,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且很低,且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或很低,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更高的收益,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市,极易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商业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很可能刺激投资增长,等等。因此,在利率受限制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引发经济过热的内在机制。而且,利率的管制也会降低货币政策的内生性,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滞后也不利于中国形成良好的资金分配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在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的下一步措施有可能就是通过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逐步放松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这无疑会使得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这给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压力。

直接融资的发展造成金融"脱媒"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一是居民在金融市场购买并持有股票等直接证券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企业也需要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资金成本;三是多种形式的信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已经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显著,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因为那些能够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公司通常是比较优秀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银行传统客户中的优质客户流失,并迫使银行不得不面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风险较高、风险识别难度较大的一批中小型企业客户,与原来相比,这些新的客户对于银行依赖抵押担保等传统风险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使得银行丧失了传统、稳定、高质量的贷款收入。

中间业务发展遭遇瓶颈今年,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销售都会有较大的下降。当前的资本市场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了弥补资本市场低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银行加强了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力度,主要是银保产品和理财产品的销售。但此时销售的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与以前有所不同。例如,在2008年上半年,多家银行通过表外委托贷款的方式来规避央行的信贷额度控制。但是这种模式后面潜藏较大的风险。这类表外委托贷款虽然从法律上看银行不做担保,也不承担相应风险,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如果这些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出现偿付问题,银行会遭受巨大的信誉损失,因此,很多时候银行依然会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损失。而且委托贷款的规模已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明显的冲击,央行很有可能对表外委托贷款出台严格的限制政策,此类中间业务不具备可持续性。总体来看,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银行经营风险资产质量有可能恶化首先,中国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这一轮改革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且尚未经历经济周期步入下行轨道考验。在经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银行业将面临新的考验。资产质量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恶化。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已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也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控制标准。随着拨备覆盖率的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也快速走低,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此外,近年来贷款高速增长对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贡献度较高,信贷总量控制使贷款增长受限,对不良资产的稀释作用大幅减弱。

其次,中国银行业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公司贷款中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的住房抵押贷款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住房抵押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良资产,各银行一直在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但深圳"断供"事件表明,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将会大大上升。此外,房地产开发商未来风险值得警惕,因为一旦开发商的楼盘滞销,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同样会暴露出来。

再次,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银行业信用风险累积。

2008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显著下滑,银行业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反弹压力加大。目前,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已在加大。虽然当前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较低,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大,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较高,随着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加大,引起不良率反弹。

流动性风险显现2008年上半年,主要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但规模不同银行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网点多、存款多,总行又有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因此,受货币从紧影响较小。大银行的存贷比一般为50%~60%,只是苦于没有放贷额度。

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则依然较大。一方面,存款准备金不断上调,作为同业市场资金拆入方的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尽管去年向资本市场分流的资金在向银行回流,但基于当时流入股市的资金主要来自第三方存款,而这一业务又主要由实力强大、网点众多的大中银行经营,所以资金回流的主要方向是大中银行。这种流动性压力,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贷比和流动性方面,有些银行可能不得不为了保持流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民币汇率走势发生调整,国际热钱有撤离中国的迹象,这有可能会使银行存款减少,加剧银行流动性问题。

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对策Crisis

=

Danger

+

Opportunity

?Six

Approaches

to

Survive

the

Perfect

Storm

of

the

Market

新的经济形势在给中国银行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银行业只有努力把握机遇,加强风险管理,大力推进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才能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目前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业务单一,收入仍然以利差为主。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银行业也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必须未雨绸缪,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如此,一方面可以巩固现有业务,防范和化解现有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亦可有效应对战略转型、业务创新中面临的风险,为中国银行业将要开始的战略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培养风险管理的理念,树立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特别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例如推广压力测试等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责任追究机制等。

发展中间业务,转变传统盈利模式2008上半年,中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将"两防"作为首要任务;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两防"向"一保一控"转变,即转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但从总体上看,由于通胀压力依然存在,货币政策长时间内仍会保持从紧的态势。这将制约银行利用信贷的扩张拉动业绩高速增长。同时,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贷款风险逐步提高,暴露出传统盈利模式蕴含的风险性。这就要求银行对原有的盈利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以不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银行加快业务调整,因为信贷紧缩使银行贷款成为稀缺资源,银行机构应根据宏观调控政策和自身的标准选择优质客户,从而提高贷款质量。经营风险加大后,也要求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健全自身体制机制,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今后几年中,银行机构的现有贷款业务应向中小企业适当倾斜,同时,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贷款业务的依赖。目前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很低,所以拓展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一方面要发展各项传统中间业务比如结算和银行卡等,另一方面要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比如理财产品、QDII、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而后者应当是战略转型的重点内容。

借鉴次贷危机教训,参与金融创新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巨大损失,无疑为银行业防范风险上了重要的一课。它表明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在创新的过程中忽视风险防范,很可能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灾难。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美国的次贷产品在分散风险方面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不应因噎废食。银行机构应从中学习经验,参与金融产品创新,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行资产证券化等相关业务的开发、研究创新产品,分散自身风险。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模式,缺乏自主创新。这种"创新"模式虽然速度快、成本低,但由于国内市场环境与国外明显不同,很多产品"水土不服",而且,这种创新也不利于国内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注重自主创新。目前中国企业处于成长过程中,居民的金融消费意识在逐步成熟,在很多方面有潜在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除了针对现有需求设计产品外,还要主动深入了解客户、帮助客户识别金融需求,前瞻性地开掘、发现、培育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

积极发展综合经营综合经营是国内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的主要路径,只有实现综合经营才能真正提高银行竞争力,推动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受到金融法律法规、监管模式、金融市场发展、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水平较低,还无法真正做到从顾客的需求出发,金融产品多为并未触及分业经营底线的中间业务产品,且各家银行推出的相关产品同质化严重,非银行金融产品的开发进展比较缓慢。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思路从机构方面看是采取以资本为纽带、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母公司通过子公司开展混合经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业务方面看,要主动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收益结构,积极发展投资和交易业务,大力发展收费和佣金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资产营销,要充分发挥分销渠道交叉销售的功能,等到时机成熟后再涉及证券和保险业务。

抓住机遇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海外扩张也是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策略,尽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市场仍将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但面对外资银行的渗透,中资银行需要变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海外扩张发展壮大自己以应对挑战,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

长期以来,欧美金融市场监管严格、并购成本高、市场机会不明朗,特别是由于政治等因素,欧美当局往往对中国银行业人为设置很高的进入壁垒。次贷危机后,许多境外金融机构损失惨重,急需资金渡过难关,进入条件相对降低了,中国商业银行可抓住难得的机会积极介入国际市场。此外,亚洲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存在巨大的机会,并购成本又较低,中国与亚洲各国文化趋同性较强,在经贸方面有长期合作经验,是中国银行业扩张的首选地区。

在扩张方式上,要灵活选择。海外扩张有参股、并购、设立分支机构三种方式。通过参股可以获得股票的溢价收入,并同时进行银行间业务合作,但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被参股银行的经营主导权。并购和直接设立分支机构都能够迅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海外业务,但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对企业的海外管理经验要求较高,容易遇到进入壁垒。并购能够突破国外对外资银行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监管,省去向当局申请开行、选址、招聘人员、拓展市场等一系列成本,但是,银行业海外并购面临风险控制、市场环境、人才培训、信息集中以及文化协调等诸多挑战。因此,中资银行一定要在把握好购并对象、时机、定价的基础上,避免"囫囵吞枣",确保被收购方和收购方之间的业务整合,稳步推行母公司的文化和战略。

借力奥运实现发展奥运会的召开对于中国银行业是一次展示自身业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展业务伙伴的绝佳机会,也对银行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围绕奥运金融服务,在硬件软件上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服务有了很大的改善。奥运既是对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的检验,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提高,并进一步向国际接轨。

奥运会对中国金融的内生因素和外生的因素产生影响在逐步加强,这也会有力地促进金融业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奥运效应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推动国内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奥运期间场馆内外不同银行卡受理标准、银行卡跨行清算网络的多样化已成为开放银行卡清算转接市场的契机;借力奥运,中资金融机构在加快服务信息化、网络化与数字化建设,改良盈利结构,树立金融品牌等方面面临诸多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激发服务潜能,创新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1.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入WTO后,随着国外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对我国的大举进驻,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难得的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它将进一步促使和加强我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市场互补,共同繁荣我国的金融市场。同时,国外金融机构前沿理财的新观念、新思路、新业务、新产品和新途径将刺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加速我国银行业向商业化转轨,有利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完善,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业务与国际市场的接轨。2.有利于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入WTO以后,国外金融机构将把不断创新的金融新产品带入我国。尤其是将把领导现代国际金融市场新潮流的,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存单,以及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一般金融工具的期货交易形式为内容的,以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手段的,以规避市场风险、降低借贷成本、稳定投资收益、提高市场流动性、反馈全球信息、吸引众多客户、预测未来价格等为特点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带入我国,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3.有利于金融业务、服务手段的提高和信用消费的进-步普及。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后,将开辟多种国内银行未曾开办的新业务和新服务。这对我国金融业务的扩大、金融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服务手段的优质将创造良好的条件。4.有利于扩大资金利用渠道和资本投资效用的提高。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大批进入,将使一部分资金被带入我国,从而将拓宽我国的资金利用渠道。同时,由于国外证券商对基金管理业的参与,将会使基金品种逐步增多,开发出实用高效的金融产品。我国客户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还可使有限的资本获得最大的效用。二、入世给我国银行业将带来的压力和冲击我国加入WTO的首要前提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我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所做的金融领域的三点承诺:一是我国在进入WTO后将逐步开放人民币业务。在加入WTO两年后,允许外资银行与中国企业进行本地人民币业务往来;在加入WTO5年后,将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零售银行业务。二是开放证券业。加入WTO后,中国将允许外国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的持股达到33%,3年后增至49%;外国股票包销商可在合资承销公司中占33%股份。三是开放保险业。中国将在加入WTO5年内,逐步扩展外资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如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险。中国同意外资可在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中拥有50%的所有权。总之,我国将在一定时候取消设立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和进一步开拓人民币业务的范围。从目前签订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表看,如此之快的人民币业务开放速度将使我国金融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国际业内有关专家认为,对于人民币的开放,中国银行业大约需要十年才能做好准备。原因之一是中国银行业存在资本金充足率普遍不足的情况,补充资本金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其次,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在五年内难以清除。虽然目前有计划将这部分债务以折价或证券化方式出售,但此过程也许将需花上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将使我国的银行业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市场环境、技术手段、人才素质、监管体制以及风险防范等诸多方面与WTO体制的不相适应,因此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面临管理体制的挑战。国外银行大多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而我国金融业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不适应在统一规则下进行管理的要求。尤其是我国的银行业则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一些银行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国家虽要求国内的银行依据市场规则而不是按国家计划去贷款,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性职能,扮演着政府出纳的角色。不仅银行被迫进行所谓的政策性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在机构管理、业务经营、用工管理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还要执行上级行的统一要求。尤其是当国家财政困难时,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替代财政并长期承担国家和地方的大量双重政策性业务。据了解,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仍占25%以上,而政策性贷款历来是银行贷款中质量最低的,也是不良资产贷款比例中最高的。管理上的差距将是制约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大隐患。2.面临经营模式的挑战。我国金融业目前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按照商业银行法,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允许开展投资业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当综合化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银行业在竞争中无疑将处于劣势状态。3.面临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的挑战,加入WTO,我国将在金融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方面处于劣势,而国外一些大银行在这方面的发展已很成熟。我国银行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并且发展业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存款市场份额上。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我国银行业经营传统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上升,平均利润率下降,而且容易造成涉外业务、中间业务和新的贷款业务发展缓慢,致使国际结算等业务的流失,使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后劲不足。据统计,仅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办理的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目前已占有我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4.面临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的挑战。国外一些大银行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网络健全(银行业务全球联网)、创新能力强,使他们在金融业务和产品方面显现出了全球化、自动化、电子化、标准化的趋势,并且在技术手段创新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由于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国外银行可以从各项业务、多种渠道中获得盈利,以弥补某一方面的亏损。这种竞争对我国银行业是不利的。我国银行业由于实行分业经营使业务被限制在非常狭小的存贷款领域,并且基本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国有企业,造成盈利渠道单一,提供的金融产品传统,从而造成银行的金融风险更加集中,竞争力持续弱化。5.面临融资风险的挑战。加入WTO,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形式和融资手段过于单一,将加大我国银行业的融资风险。目前我国金融资产形式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占金融资产形式的80%以上。我国目前这种过度依靠银行的巨额储蓄存款所形成的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现状,是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甚至严重滞后造成的。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不仅已经难以适应WTO体制的要求,而且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在西方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几乎各占50%。同时,由于国外银行在很多领域享受超国民待遇。如在税费方面,我国银行的综合税费负担率高达70%左右,而国外银行只有30%。国外银行这些优势将可能造成国内优质客户的大量流失和国内融资份额大幅度下降。统计表明,我国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一旦我国的优质客户被国外银行抢走,我国银行的优质资金来源将被分流,融资份额也将被挤占。最终将导致我国银行业市场融资能力差和盈利能力下降。6.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加入WTO,国外金融机构与我国银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将是人才。随着国外银行业务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他们将会以高薪聘用、优厚福利、委以重任、出国培训、公平的用人激励机制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我国银行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其结果将会使我国银行业新一轮优秀业务骨干流失,进一步加剧我国银行与国际大银行之间的差距。7.面临金融安全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规不健全、金融装备落后、国产化程度低、风险防范能力差、安全监管能力不足、制约手段不强、内审制度不严格等是我国金融安全的最大隐患。仅以已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为例,外资银行只要在我国任何一个地方拥有机构,就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当前外资银行普遍存在多存少贷的倾向,它们一方面将境内吸收的外币存款资金调往境外以套汇套利,另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转移利润、少缴存款准备金的方式逃避我国的税收。还有一部分外资银行则利用回扣、提成等非价格手段与国有银行进行不公平竞争。如果我国对现有的少量外资银行都缺乏监管手段,那么一旦加入WTO,资本账户对外开放,国际游资进来,给我国银行业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引起金融秩序混乱。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安全监管能力弱,还将可能造成被国外银行一向青睐的我国电信、通讯、媒体、铁路、保险、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大型私营企业等行业和市场,在对其全力的扶持下,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垄断行业的利润,以形成市场垄断和产业垄断。8.面临不良资产的挑战。国外一些大的银行由于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相对优良等优势将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得力的地位。如美国花旗集团资产总额高达7000多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的总和。美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目前仅为0.67%,而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却高达30%,不仅远远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界限,同时也都大大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逾期贷款不超过8%、保滞贷款不超过5%和呆账不超过2%的比例界限。据调查,如果考虑银行账外贷款和绕规模贷款(贷款科目之外的其他资产科目中隐藏着实际属于贷款的资产,是一种逃避规模控制的违纪行为)因素,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的比例还要比账面高出10个以上的百分点。如果再把实际的呆账全部冲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可能资不抵债。银行不良资产的扩大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制约银行业健康运营和入世的重要障碍。目前我国的银行业的资产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资本充足率过低,资本严重不足。(2)资产流动性下降。表现在:①资金周转速度慢。近年来,国有独资四大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的年周转速度平均不到1.2次。②固定资产占资本金的比例过高。近几年,国有独资四大商业银行固定资产占资本金的比例平均为70%以上,远远高于我国财政部规定的30%的最高界限,更高于国外一些银行20%左右的比例。③贷款偿付率低。有资料显示,到1999年,国内银行未偿付贷款达9.6万亿元,是当年GDP的110%,其中国有独资四大商业银行几乎占了所有信贷总额的72%。不仅如此,近几年,就连国有独资四大商业银行利息收回率平均不到60%。(3)资产盈利性差。不仅资产收益率低,1999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为0.16%,而且净资产利润率低,近几年,国有独资四大商业银行净资产利润率平均不到6%,此项指标远远低于国外商业银行。同时虚盈实亏的现象也普遍存在。(4)经营成本过高。一方面是人均营业费高。近几年,国有独资四大商业银行人均营业费用平均近5万元。另一方面是人均创利低。近几年,国有独资四大商业银行人均创利平均为1.5万元左右。(5)资信评级低。目前国际上最大的资信评级机构之一,美国穆迪公司认为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符合国际监督标准,对其信用评级较低。(6)金融风险综合指数高。1999年,金融风险综合指数达到48.2分,已逼近50分的警戒线。(7)信贷增加额减少。高比例的不良贷款,使得信贷资金循环受阻,资产流动性大大下降。金融机构只得依靠大量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加来维持其正常运转(我国信贷资金的近70%是由居民储蓄存款构成的),一旦储蓄存款的增长幅度过低或者出现滑坡,不仅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周转,还可能出现大面积支付困难。(8)存差增大。1997年以来,银行的存差率已达40%以上。预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差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同时,1997年以来,人民银行支付的备付金利息率(又称超额储备,包括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存款和库存现金)已接近8%,其他商业银行则达到18%以上,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利率。由此便诱导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如果加上8%的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在一定期间向中央银行按存款平均余额的8%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则中央银行存款中未被利用的资金高达30%以上。这将导致银行资金向社会供应量的减少,加大中央银行利息支付的负担,影响银行的利润和收益。三、面对WTO加速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加快宏观经济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面对WTO,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表面上看反映在银行方面,但症结却是我国宏观经济体制中深层次的问题在金融业的反映。因而,增强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绝不仅仅是金融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国家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在财政、信贷、外汇、外贸、税收、人事、企业等方面协调配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需要同时建立和健全企业、银行、政府适应市场化要求的规范化的运行机制。1.建立和健全金融运行和监管的法律、法规。首先应尽快颁布《信托法》和《投资银行法》,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空间,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应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外资银行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依据国际审慎性监管的标准,严格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依法强化监督,控制金融风险,维护平等竞争。同时,要加大对金融领域的执法力度。目前,金融秩序不佳、执法力度不强是困扰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要加强对银行的法律约束,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坚持金融信贷依法办事。另一方面要维护金融秩序,保护银行债权人的利益,以制止新的逃账、赖账行为,防止新的不良资产发生。2.逐步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加入WTO,我国应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之间形成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同类市场的统一,以利于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尤其要发展资本市场,适当扩大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为主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以分散银行的金融风险。但是,发展直接融资重在制度建设,它应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和以高效率的间接融资作为先决条件。扩大直接融资可将部分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解决不良资产。3.运用财政政策调整国有企业的负债及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是我国银行加入WTO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最重要的砝码之一。对此可考虑运用财政政策来解决银行的不良贷款。凡是因财政原因造成的企业债务,如企业因为财政注资不足、政策性亏损等财政应给予而未给予的补贴而靠银行贷款弥补的,应由财政向中央银行发行债券(特种国债,专门用于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的方式来解决。目前银行资金由于放贷困难(好企业不贷银行的款,不好的企业银行不敢贷款),所以愿意持有国债。财政由此筹集的资金应设专门的账户列收列支,并由人大和审计署等有关部门负责监督使用。财政利用这笔资金可以通过贴息、减税、补贴和直接投资等方式,以专用支票的形式拨给企业,支持一些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和企业发展。企业也以专用支票偿还银行的贷款,专业银行再以专用支票偿还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这种债务重组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银行的不良贷款,同时也可以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4.运用中介机构推进企业与银行进行债权--股权的转换。鉴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分离,商业银行不能持有企业的股份。可考虑运用中介机构推进企业与银行债权--股权的转换。让具有较高市场运作能力的中介机构来承担企业的债务重组。中介机构可通过多种方式集中国内外投资者的资金,以此购买专业银行对企业拥有的债权,并将债权转换成股权。然后以股权所有者的身份进入企业,在对企业的资本和债务进行重组的同时也对企业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行重组,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这一运作方式的意义是,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与解决企业的不良债务同时进行。由于中介组织是通过市场规则筹集对企业重组的资金,所以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二)建立和健全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1.做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监管准备。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与其说来自市场准入方面的风险,不如说是来自防范制度和监管手段的风险。因此强化金融机构的安全、稽核、检查、监管等制度建设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对此,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金融监管手段,对即将全面开放的市场做好充分的监管准备,对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金融电子商务风险问题,应从立法防范的角度研究对策。同时,中央银行应重点探索符合《巴塞尔协议》稽核监管原则的新的监管方式,更新监管理念,改进管理体制,完善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能力。并强化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和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的风险监控。实行统一监管、分业监管、相互制衡监管的原则,加强金融同业协作,提高金融业防范风险的整体能力。进一步健全中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一级法人体制,提高法人管理意识,加强对金融法人行为的约束和监管。督促各金融机构切实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的作用,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监管责任,保证监管的独立性。真正实现对商业银行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业务监管的统一及对国内银行和国外银行监管的统一,使银行监管适应WTO体制下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条件的需求。2.加快国内金融改革的步伐。为适应加入WTO后迅速开放的金融市场,我国应尽快按照国际通用的规则调整和改革国内现有的金融体系,并力争在金融开放前尽量降低金融体系运行中业已存在的各种金融风险。在已实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央银行准备金制度和公开市场操作制度。完善以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特种存款及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推进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将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逐步由目前的再贷款利率转变为拆借市场利率。并在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同时降低备付金利率,并适时调整不同期限存款利率,以促进资金的更有效使用和增加利率政策的灵活性。同时,给予商业银行适度的贷款利率浮动权,允许商业银行根据不同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市场状况在国家所确定的利率基础上实行浮动。建立灵敏、及时和覆盖全国的利率状况监控体系。同时,应加快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尤其是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尽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银行制度,真正实行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变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为真正实行公司化和企业化管理的银行。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管理经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我国银行在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信用制度、服务效率、制约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的银行业接轨,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为适应WTO以及国际潮流,我国银行业最终还将实行混业经营。在此期间我国应允许银行、证券和保险互相参股增进沟通,实现商业银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日后建立综合经营的金融集团打基础。3.加速创新新业务和新品种。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着与国外金融机构争夺优质客户的挑战。通过对国外金融业的考察,我们发现,在金融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在科技、工业等方面的差距,如果说我国落后的话,那么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最为落后。尤其是有很多金融衍生产品我国基本是空白,其差距不是三五年所能赶上的。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金融业产生影响。因此对金融衍生业务的了解、研究、认识应提前做好准备。针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有水平,目前重要的任务是积极利用国际金融衍生产品来为我国的金融业服务。我国银行业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在改进和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应大力推动金融部门的业务创新,积极增加业务品种,开展代理业务、开拓中间业务,如票据结算、票据承兑、贴现、咨询等。海外银行和涉外企业可开展套期保值业务。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学会利用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独特的避险功能,把汇率、利率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国外考察情况看,金融衍生工具是目前银行业新的增长点,衍生工具的交易比传统金融业务能带来更大的利润。因此,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条件的完备和成熟,我国迟早要接触和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目前我国应该及早做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应用和监管工作。4.强化人才培训、激励和管理机制。应该说,开放后的金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国外银行争夺我国金融优秀业务和管理人才的挑战已日趋激烈,因此,尽快完善我国银行业的人才培训、激励和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为迎接金融市场全面放开的挑战,我国应在抓紧培训提高符合国际金融市场需求的金融高级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应加大改革人事任用、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制度的力度,以创造金融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提高金融人才素质的条件,并以此吸引海外人才和稳定国内人才。尤其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掌握和应用人才,我国目前基本是空白,因此应从现在起抓紧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可以从国内选派一些优秀人才到国外去学习深造,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金融专业人才,以为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好专业技术准备。5.优化资产结构,改善服务和信用环境。加入WTO,银行的资产结构、服务质量和信用制度直接涉及到其生存和发展。在我国金融业全面放开之前,应在加快对我国银行进行重组改制的同时,切实提高我国银行的资产运营质量。今后,我国银行业内部监控机制建设的着力点,应重点放在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充实银行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防止和降低信贷风险上。应遵循贷款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建立健全以风险评估和控制为核心的,对贷款的立项、调查、审核和决策以及检查、监督为内容的,全方位的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和信贷决策责任管理的覆盖全部业务及人财物管理的责任制。完善资产质量评价、考核办法,以大力盘活存量资产,优化新增贷款投向,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完善呆账准备金制度,增强银行的市场约束力和抗风险能力。鉴于今后的银行客户更注重于选择那些服务质量高、信誉程度好的银行,所以,积极改进我国银行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信用环境尤为重要。为此,我国应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服务理念、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科学的电子化管理,以加快我国银行业综合集约化进程。6.组建金融(银行)集团。面对国外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纷纷联合并购而走向金融(银行)集团化的趋势,面对国际上的大银行纷纷放弃分业经营管理而走向混业经营的现实,面对国外银行由于混业经营而带来的利润调节和客户资源共享的优势,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的金融业务不得交叉)而在竞争上处于劣势的状况,面对WTO体制的挑战等等,我国应通过市场原则等多种方式试行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以组建金融(银行)集团。这种金融集团的组建,可以是银行业务之间的,也可以是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的,如包括证券、保险等业务的经营。同时,适当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兼并,条件成熟的可加快上市步伐,通过改制和上市来筹集资本金和改善其内部运作机制。这种金融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减少盲目竞争,密切业务往来,共同开拓市场,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组织银团贷款,集中资金,分散风险,共同抵御外来的冲击和挑战。总体而言,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利大于弊。在利弊并存的情况下,国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上述利弊是不会按比例生成的,只要国人众志成城、共同努力,则可在让中国加入WTO可能带来的利得以最大化的同时,可以让可能出现的弊端最少化。

中国加入WTO,开放银行业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和中国与西方诸国双边入世谈判的主要谈判对象和障碍。按照中国在中美世贸协议的承诺,中国在加入WTO两年后,将允许外资银行向国内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则允许向国内居民个人提供人民币业务,可以断言,中国银行业会因此而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冲击。

为外,笔者冀值此文引发国内银行同业对中国在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这一新时代来临之际,尽快因应社会变迁而更新观念,以强烈的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对中国加入WTO前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应采取策略进行策略性思维,以便最终达致趋利避害的战略目标。

中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挑战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中国银行业在过去20年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亦遇到不少问题,尽管以下国外信贷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不一定十分确切,但却可提醒我们要对中国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难要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国外信贷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

1、盈利能力差

2、资本不足

3、资产质量差

原因:

1、缺乏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2、内部机构设置、运作程序不科学(缺少制衡、低效率)

3、人事制度及人才培训不尽人意

4、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不完善

5、国企问题

6、金融改革滞后

总括而言,中国银行业目前正面临以下挑战。

一、与世界同业相比差距较大,中国银行业尚待急起直追。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四大银行实力及经营业绩比较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即:工、中、建、农)按一级资本计分别排全球第6、第18、第65和第68位。但从员工人均利润、人均资本和人均资产方面却远落后于世界同业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资金来源过份依赖银行贷款、缺乏财务安排灵活性。拖累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

由于中国企业普遍自有资金偏低,在直接融资市场狭窄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资金来源长期以来过份依赖银行贷款。

三、中国金融市场单一、单薄。

中国金融市场中,银行贷款占了绝大比重,1998年股票市场仅占企业融资的6%,中国企业几乎不能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单一、单薄的中国金融市场不但与中国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亦影响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四、中国银行业信贷资金投入与中国经济发展变化不相适应,影响优良客户基础的培养和巩固,不利银行业的长远发展。

在整个中国银行体系,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总资产、总贷款和总存款的绝对数量还是在市场占有比率上均占绝大比重。而四大国有银行的贷款中的相当大比重均集中投放在国有企业上,对过去20年来不断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规模却相当小。

五、中国银行业历史包袱沉重。

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长期以来被视作政府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承担相当大的执行政府政策的任务,包括贷款发放投向,免息和低息贷款,退伍军人安置以及地方政府干预等,令银行的历史包袱越背越沉。

六、经营、管理基础薄弱。

中国银行业自九十年代初起提出向商业化转化,但整个过程十分缓慢,按国际商业银行标准衡量,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管理经验、管理手段、资本金充足比率水平、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诸多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

七、经营思想、经营理念与社会经济变化不相适应。

尽管自90年代初,中央已明确商业银行要商业化经营,但实际上的商业化的进程并不顺利,且非常缓慢,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与十年前并没有多大变化。银行经营以被动式经营(即等客上门)为主,以粗放式经营为主。

事实上,当前国内银行大多以吸收存款作为首要业务,各行并就此展开存款争取大战,存款搬家此起彼落,不少银行员工包括后勤人员都得投身于这场混战中。每家银行每天在迎来一大批新客户的同时,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让一大批原有客户将业务转移到其他银行。如此一来,不少银行虽然声称有多少账户,但其中有多少是“活”的账户,有多少是“睡”户就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中国的银行为了保留这数目惊人的“睡”户的成本会有多大?同样情况,尽管各家银行均声称已成功发行了多少张信用卡,但用汇总的签卡金额作一比较,人们便会发现其实这些让人空欢喜的发卡数背后,中国银行业每天都为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