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_第1页
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_第2页
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_第3页
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_第4页
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师,您好》第一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执教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本篇是诗歌,参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精心设计阅读环节,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让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文章,拓展阅读的新天地。让学生融入诗歌,联系实际,从而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及体会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哪……不……”等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认真练读《老师,您好!》课文。2.查一查:你知道哪些赞美教师的名言、诗句。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感情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会唱的一起唱,好吗?(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2.知道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歌吗?为了赞美老师,人们常把老师比作什么?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赞美老师的诗歌。板书课题:老师,您好!1.学生跟老师一起唱歌曲。2.学生回答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歌,并说说人们把老师比作什么。3.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2.指名分节朗读全诗,学生点评,开展小型比赛,教师适时正音。3.认读生词,认准字形。编织崇高浸透创造智慧塑造朝霞辛劳祝愿波涛4.再读全诗,想想这首诗共有几节?写了些什么?5.你觉得教师的事业可以用文中的哪两个词来形容?课文就是围绕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来写的。1.学生自由读课文。2.学生分节读诗。3.学生认读生词,认清字形。4.读诗,交流。在引导学生记住字形时,教师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此环节,特别要注意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三、精读第一节,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1.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指名读第一小节。在诗中画出有关语句。2.出示: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崇高”是什么意思?(最高尚,最受崇敬)3.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教师事业的崇高呢?读一读你画出的诗句。4.交流:(1)出示: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a.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b.比较句子:读一读,体会哪种说法更好?古今中外,哪个…不…古今中外,每个…都…(2)出示: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5.指导朗读这三句。6.过渡: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社会的进步同样离不开老师,于是诗人送老师这样一句话——7.出示: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1)指名读句子。思考:昨天,今天,现实,理想分别指什么?(2)指导理解句意。8.学了这几句诗,同学们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诗人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1)齐读,体会对老师的无限感激。(2)哪个词语最能突出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老师,您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3)再读:让老师再感受一下你们的感激之情。9.有感情朗读第一节。1.指名读第一小节。学生思考这一小节写了什么,并在诗中画出反映教师事业崇高的语句。2.学生回答。3.全班交流,学生回答。4.指名说。5.比较两个句子哪种说法好。6.指名说说这一句话的意思。7.学生练读。8.学生齐诵。9.指名读,学生思考。10.鼓励练说,通过诗句的学习,你想对老师说什么?11.齐读。12.指名回答。13.学生齐读第一小节。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教师事业的崇高。这里的“读”是一种理解性的读,是揣摩、体验。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注意朗读指导。这样的读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来感悟、体验。这样的读发挥了学生主体探究、感悟的作用,真正彰显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后生字词。2.朗读、背诵课文第一小节。板书设计:老师,您好!事业崇高浸透心血、蕴含辛劳时代飞速前进(感激)三、课后拓展延伸1.搜集赞美教师的诗句。2.搜集一则有关尊师的小故事。《老师,您好》第二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执教理论支持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是在学习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完成的。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或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尽可能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唤起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从而更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感染力强的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创设情境,从而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动情、深情、用情。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教学目标1.理解教师事业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教学重点理解及体会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2.背诵课文第一小节。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1.生字词听写。编织崇高浸透创造智慧塑造朝霞辛劳祝愿波涛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这一节讲了什么?(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我们对教师的感激之情。)1.学生听写生字词。2.学生回答。巩固旧知,为掌握新知做好铺垫。二、精读第二节,理解教师事业的“美好”1.过渡: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小节。2.自由读。思考:这一节歌颂了什么?(教师事业的美好)3.轻读思考: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4.交流。出示: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1)指名读句子。(2)理解词语:“笔尖飞舞”、“理想的丝线”、“春蚕”指谁?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笑语盈盈”指什么?“甘露”指什么?“茁壮的新苗”指谁?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3)指导朗读: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许多汗水,让我们带着感激的心情读读这句话,读出老师的辛劳。5.过渡:教师的工作多么辛苦,教师的心灵多么美好。他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的学生。于是,诗人又送给他们一句话——(1)出示: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2)齐读。(3)讨论:作者用“春晖”、“朝霞”来比喻什么?交流体会。(4)指导朗读。6.过渡: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培育着代代新人,不图回报。同学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诗人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7.出示:“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祝愿:老师,您好!”(1)指名读:谁来读好这一句?(2)理解:谁来说说看,这里的“鲜花”指什么?仅仅指盛开的花朵吗?“幸福地开放”指什么?(3)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作者有什么感受?“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它吗?说明祝愿是?(4)齐读这句:让老师听到你最真心的,发自内心的祝福!8.有感情朗读第二小节。9.老师是一个美好的称呼,让我们包含深情地对老师说:——(配乐齐诵全诗)1.学生回答。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3.全班交流。4.指名读。5.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词语及句子的意思。6.学生练习朗读。7.学生齐读。8.讨论交流。9.练习朗读。10.鼓励练说,说出自己对教师的祝福。11.指名学生读。12.交流理解。13.齐读这句话。14.感情朗读。15.练习背诵。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说话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能提高学生感悟和口语表达能力。三、补充资料,增强积累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2.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学生阅读。1.学生交流上节课后的积累情况。2.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四、指导练习,提升情感1.学完本文,你们一定也有许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2.学生练笔。3.全班交流,师生点评。1.学生练笔。2.全班交流。五、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老师,您好!事业美好编织理想、培育幼苗鲜花幸福开放(祝愿)三、课后拓展延伸1.举行“教师赞”诗歌诵读比赛。2.为庆祝教师节提一个建议。《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课案课型新授案序第一课时执教理论支持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伊始,教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本课中,教者出示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要处理好文本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以目标为导向,文本为目标服务。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初读的环节可以巧妙地承载识字、正音的任务,朗读指导中融合词语的训练,说话训练的同时训练人文目标,争取用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高度融合、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必须牢牢把握为读顺、读通、大致读懂而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预习时扫除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指导“隐、睁、悲”三字的书写。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初步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苏轼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学会本课生字,认真读课文,画出文中你喜欢的词句。2.查阅关于苏轼的资料,制作一张资料卡片。苏轼字号籍贯代表作艺术风格“三苏”3.学唱由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MTV。2.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他呀就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3.了解苏轼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搜集了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苏轼。4.小结:课文中说,苏轼是文学家。苏轼的父亲和唯一的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5.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他究竟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但愿人长久》。(板书:2、但愿人长久)6.齐读课题。1.学生可边看着歌词边跟着哼着歌曲。2.学生介绍苏轼。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3.学生齐读课题。欣赏歌曲,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通过收集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900多年前,和苏轼共度中秋。请同学们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课件显示)(1)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生字词做官品尝观赏屈指算来眼睁睁虽然十全十美有隐有现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苏轼苏辙形影不离手足情深皓月当空渐渐西沉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3)课文中有理解的地方吗?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2.指名读,正音。3.生齐读。4.学生质疑。学贵有疑”,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三、再读课文,理清情线。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刚才读这些词语的感情放进去读。边读读边体会,苏轼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度过这个中秋节的?把表示他心情的词语划下来,读完一遍以后,把这些关键的词语再读读,想想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心情,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把课文中能说明为什么的地方划下来。2.指导交流,说清楚苏轼心情的变化,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为什么会变化?3.小结: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4.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下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他细腻的情感。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体会。2.生交流苏轼心情的变化及原因。3.生认真听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句段,并逐步进行朗读的训练,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学贵有疑”,课堂结束时,巧妙地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1.指导生字书写“隐、睁、悲”三字的书写。(板书,田字格)2.完成习字册中的描红。学生描红本课的生字较多,所以多花些时间引导学生注意部分字的字音、字义、笔顺。板书设计2.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课案课型新授案序第二课时执教理论支持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最充分的个性化解读的时间与空间,在“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中让学生入乎文里,又出乎文外,从而把握文本的真实意蕴,获得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具体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眼或是文本的主题,“提领而顿”,“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其感受文本的精髓,并且对这一精髓的品读与感悟力避游离与分散,从而让他们在思维深处生成“具有语文特质”的东西。在本课中,教者根据“文包诗”类的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教师准备:课件、古典音乐学生准备: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以___________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名篇《___________》的创作经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的思念之情。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1.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900多年前,和苏轼一起共度中秋。课件演示:中秋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2.同学们,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3.在月色如此美丽的中秋佳节,人们是怎样庆祝的呢?引入:(课件出示图片)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5.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课文,一起走进苏轼的内心深处。1.生认真看画面。2.学生有顺序地描绘月夜美景。3.生读。4.看老师板书,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创设情境,把学生吸引到课文的学习中来。二、学习课文1—3小节三、学习课文第4节四、学习第5节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3节,想想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2.根据交流情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1)什么是“手足情深”?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2)什么是“形影不离”?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3)“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3.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导朗读。(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4.是啊,诗人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想起了他手足情深的弟弟苏辙,让我们带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再来朗读课文第四小节。(指名读,比赛读)5.引导学生说: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1.过渡语:(演示课件:文中插图)瞧,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耀眼的明月,月光似水,把银色的光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2.在这月色如水的中秋之夜,苏轼刚刚是心绪不宁,现在却又开始埋怨起来。(1)这里的“埋怨”是什么意思呢?(2)什么时候你埋怨过谁?你因为什么而埋怨?(3)那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来理解。A.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因而埋怨。B.抓“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因而埋怨。C.反复诵读,体会苏轼悲凉的埋怨。(4)指名朗读。①指导看图。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②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而苏轼却只能眼睁睁地望着,这时,他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③配乐朗读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指名朗读,齐读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④引读,看着这明媚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禁埋怨起来——再读这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课件出示)⑤别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三读这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1.那么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这个词什么意思?(就是换了个想法)他怎么想的?2.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苏轼啊: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即时理解悲、离)(1)你来劝慰我,你知道我的悲伤吗?(你的悲伤就是和弟弟分别不能团聚)(2)是啊,不能和弟弟团聚,我思念着他,心绪不宁,这种心情,你能理解吗?(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3)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你说得不错!真是(出示、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是啊——(指读: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是啊,不会十全十美的,总会(有缺陷的,有遗憾的),这样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不是,他宽慰了许多)5.是啊,月无情,人有情。诗人正因为想到这些,所以他从困惑中、从忧伤、埋怨中解脱了出来。只要与弟弟的心灵相通,相互挂念,即使距离再远也近若咫尺,不会感到孤单。此时,苏轼的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祝愿,他的心暖了。这美好的祝愿是什么?(但愿美好的感情……)用词中的句子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板书:千里共婵娟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月亮/美满的月光)人不能相聚,但美满的月色可以共享(引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这句祝福是苏轼送给弟弟的,更是他送给谁的?(送给所有人,分别的,团聚的)我们一起送出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读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中秋的月亮那么圆、那么亮,现在苏轼更是赋予了它美好的祝愿,它让多少离别的人不再忍受相思之苦,而在一轮明月下,心心相印,情意相通。所以,我们要感谢苏轼!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谢之情,一起来聆听这首流传千苦的不朽诗篇吧!(听配乐朗诵)2.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因为它是词中最有名的一句。)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课后请大家搜集关于中秋的诗词及苏东坡的其它诗词。4.让我们跟着王菲哼唱由苏轼《水调歌头》谱成的曲子吧!一起为天下有情人祝福——1.学生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2.学生交流,纠正。3.学生读,师生点评,再读。4.指名读,比赛读5.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1.学生交流。2.生交流,理解文本。3.一生读。4.生看图,想象苏轼可能会说些什么。自由练读。5.指名读,齐读(配乐)6.学生读。1.生回答。2.师生置换角色,师扮演苏轼,生用苏轼后来的想法来劝告。3.角色演练。4.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课文。5.生在理解的基础再次齐读。1.生看屏幕上出示的整首词,联系诗人当时的心情,配乐朗诵。2.生扣题思考,再读。3.生记录课后作业。4.一起哼唱《水调歌头》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句段,并逐步进行朗读的训练,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引导学生想象万家团圆,欢度佳节的情景,能够与下文的苏轼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更深地体会苏轼的内心世界。抓住关键词,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刻领悟作者情感的变化。引领孩子们走进苏轼的内心,体会他情感的变化。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读、自悟,逐渐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重点突破,读中感悟。通过拓展,扩大阅读面,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课文、作者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附板书设计:2.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千里共婵娟《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执教理论支持●简简单单教语文,朴朴实实教语文。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内容,把握整体联系,追求教学环节清清爽爽,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教师教得轻轻松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明诗意,悟诗情,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树立资源意识,打造有效课堂。在《望洞庭》教学中,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理论支撑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精美绝伦。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课前准备1.搜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洞庭山水的美丽风光与神奇传说。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认真练读《望洞庭》,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2.找一找:搜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洞庭山水的美丽风光与神奇传说。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一读,整体感知三、再读,理解品味四、三读,感悟意境五、品味洞庭文化六、书写洞庭七、布置课后作业1.昨天我们学习了送别诗《水调歌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异彩纷繁,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诗呢?指名交流。2.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跟随唐代诗豪刘禹锡——《望洞庭》。(板书课题)3.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哪些信息?相机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理解“望”(远看)。4.读了诗题脑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呢?1.我们来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配古筝曲《平湖秋月》,师范读。2.你看到了那些景象?多媒体出示诗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3.此时洞庭湖给你什么印象?4.自读全诗,明确要求。5.指名读(正音:螺、磨)。过渡:吟诗的关键是要吟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先了解诗意。1.用心再读一读这首诗,想想:哪些字、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或是有疑问。2.指导交流探究。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你读懂了哪些字、词、句?(2)这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湖水——秋月——湖光秋月——(师引说,相机板书词语)(3)多么和谐啊。第二句你读懂了什么呢?(4)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什么感觉呢?(5)能完美地描绘读到的美景吗?(指名交流,师相机点拨)(6)眼前的画面给我们什么感觉?指名回答。(宁静、和谐、迷蒙……)(7)诗中的哪一个字概括了月夜洞庭湖的这种美?指名回答。(8)宁静的夜晚,望洞庭湖光秋月,一片迷蒙、和谐之美,于是,轻轻地吟诵——指名读,小组读。(给生配乐)(9)为什么潭面像镜未磨一样朦朦胧胧呢?(一、月光下不真切;二、浩阔湖面,涟漪轻起;三、遥望只能看到大体轮廓。)过渡:秋月之下遥望洞庭,诗人产生了奇丽的想象,妙语连珠,你听——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看你能发现什么。(2)请个同学来把自己发现的美读出来。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白银盘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想到哪些赞美的词句呢?(3)你想到了哪些词句?(4)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青螺”又是指什么?(5)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你知道吗?(6)君山撑起了神话的天空,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水白山青,相依相伴,多么像白银盘里点缀着一颗小巧的青螺,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于是,诗人轻轻地吟诵——(7)学到这你还有什么疑问吗?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如果你就是诗人,漫步在洞庭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用几句话描述一下。2.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月夜洞庭湖的这种美。(和)指名交流。3.好一片奇丽、柔美、和谐的洞庭湖啊!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自己试试看。4.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诗人刘禹锡。你了解刘禹锡吗?指名交流。5.刘禹锡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这让你感觉到诗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6.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对洞庭湖秋夜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相信同学们再来读这首诗会有更加独特、更加深刻的感受。过渡:洞庭湖的柔美与神奇引来了许多文学才俊,写下了许名篇佳作。于是,洞庭湖的水波荡漾着诗意。1.课件出示:选择诗句填空,然后有感情地诵读。2.总结。请大家在书签或扇面上默写《望洞庭》,写之前先看清本课字形,尤其是本课的生字。(配乐)写一写这首诗描绘的景色。预习《峨眉山月歌》。1.生交流。2.书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3.学生交流。4.学生交流1.欣赏画面和朗读。整体感知美。2.交流。3.交流感受4.按要求自由读。5.读。1.同桌互读,交流,讨论。(1)理解“秋月”“和”──和谐、协调。(2)交流。(3)交流理解“镜未磨”。和诗句的意思。(4)交流感觉。(模糊、朦朦胧胧)(5)生描绘。(6)交流。(7)交流。“和”。(8)个人有感情朗读,小组有感情朗读。(9)交流。(1)交流理解。(2)听,想象。(3)交流。(4)交流。(5)讲搜集的君山传说。(6)一名学生读,评议读,男生齐读。(7)质疑,释疑。1.听,想象,指名交流。2.交流。3.生自由吟诵古诗。交流,评议读。4.交流。5.交流。6.自由读,齐读。朗读,选择填空,再朗读。吟诵背诵,配乐书写。全班欣赏,品评。认真听。从孩子熟悉的古诗入手,通过对洞庭湖的述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质疑,由问设疑,由问激趣,更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一板块重在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体会《望洞庭》的意境,我是通过画面、音乐、想象,引领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欣赏这幅美景,体会诗的意境。把诗中刘禹锡看到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他们在读悟结合,移情体验的过程中不断释放自我潜能,实现各对话主体在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让学生在诗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里走几个来回,透过古诗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还原作品,既品出本诗的写作之美,又悟出作者为人之美,实现学生、文本、作者的多角度对话。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仅仅是一个原点,如何让这个原点生发一个面积较大的圆,让它成为学生阅读经验的有效区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拓展,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画圆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环节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益于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愿望。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体验诗的意境,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加积累,为学习下一课做好准备。板书设计:望洞庭和遥望《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执教理论支撑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诗歌时必须经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教学走进小学课堂,应该适宜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诗歌积累,在《峨眉山月歌》教学中可以从三方面抓:抓字眼,抓住诗句中重要的字眼,一点突破,从重点的词眼入手进一步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从诗句拓展想象,联系诗人的心境,置身的环境,进而走进诗歌所渲染的意境。抓吟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教学更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之后领悟诗情,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人的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认真练读《峨眉山月歌》,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2.找一找:走近李白,搜集李白的诗作。二、课内精讲精练设计内容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唤起期待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四、吟诵书写五、课外延伸1.同学们,昨天,我们随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谁来美美地吟诵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指名吟诵。2.多么宁静、秀丽、和谐的洞庭湖啊!我们一起来美颂。3.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与唐代李白随行。板书:唐.李白。你对李白知道多少呢?指名回答,相机点拨回忆李白的诗作。4.李白一生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李白的《峨嵋山月歌》。请同学们跟老师板书课题。5.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相机引导介绍峨眉山和理解“咏”。过渡:诗人歌唱、吟咏峨眉的山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1.师配古筝曲《渔舟唱晚》范读。2.请同学们翻开书到14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理解字词句的意思。3.指名读,相机正音并指导朗读停顿。1.指名交流: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2.这首诗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地名,找找,用横“——”画出来。3.一首诗中出现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中是绝无仅有。李白真不愧是诗仙啊!还读懂了哪些字词?4.这可是李白第一次离家远行啊!这一路李白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诗句中有一个字充分表达了他的情感,试着找出来,想想它的意思。5.你能把这份思念融在心中,读好这一句吗?指名读。6.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读。7.你知道李白思念谁吗?过渡:“思君”,“君”是谁呢?相信欣赏了李白要歌唱的峨眉山月你就明白了!1.找出写峨眉山月的诗句读读,想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2.指名质疑,相机点拨。3.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4.指名分享,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5.你能美美地吟诵这句诗吗?指名读,点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6.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引导联系生活经历体验人走月亮也走的妙景。7.峨眉山上的月影伴诗人顺水而下,这可是李白在家乡看到的月啊!如果你一个人外出,看到有家乡的明月陪伴,你有什么感觉?想到谁呢?8.月是故乡明,人们常对月抒情。李白对明月更是多情,写了许多月亮的诗。多媒体出示李白对月抒情诗。9.陪伴诗人夜行的明月。可月亮在山中时隐时现,当月亮被两岸高山挡住,李白就思念着,想念着。李白思念谁呢?10.船越行越远,思念也越来越浓,李白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11.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1.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看清字形,记住这千古绝唱,等会请大家书写。2.请大家在以峨眉山月为背景的书签上书写这首诗。3.指导展评。古诗里描写月亮的诗句还真不少,课后请大家搜集后读读背背,明天我们开展小组赛诗会。1.有感情地吟诵。2.有感情地齐背。3.结合收集的资料交流。4.书空课题,齐读。5.生交流。1.静静地听、看。2.生自由读。3.读,评议。1.联系诗句回答。2.找、画地名。3.交流理解。4.找、理解、交流。5.有感情地朗读,评议。6.一起有感情地朗读。7.交流。1.自由读。2.质疑,讨论,释疑。3.同桌分享。4.分享。5.有感情地朗读。6.回想生活经历理解交流。7.交流。8.吟诵,感受诗人对月一往情深,再吟诵。9.交流理解“思君”意。10.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评议,感悟思君情。11.交流。1.自由吟诵。2.书写古诗。3.欣赏、评议。教师以简练优美的语言,活泼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诵读古诗,激活了已有的情感储备,充分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高效课堂的实现而奠基。良好的预习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是成就优质课堂的必备的。读通诗文是理解诗文的基础。在初读时,我通过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发挥自主性,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具备这个能力了。此外,我还特别强调要读出古诗的韵律,为后面进入古诗的意境做好铺垫。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一诗句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反复吟诵诗句,渲染情绪,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再加教师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变得水到渠成,高效课堂也才能得以实现。通过书写书签,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培养学生审美和评价能力。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歌月思

简约而质朴的板书设计既勾勒出诗的主要内容,又体现出教学流程中的情景交融的两大板块,同时也契合文本意蕴的特征。《秋天》第一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两课时执教理论支撑叶澜老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而朗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的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的共鸣,丰富精神世界。第一课时的教学更要注重指导朗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整体感知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我”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以读为主线,以读促讲,将文本静态的语言文字动态化,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秋天的形象。3.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教学重点认识、理解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熟读课文《秋天》。2.找一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一找文中描写了秋天的几幅画面。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1.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间秋天又来到了。2.板书课题(秋天)3.读着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秋景图呢?4.你们眼中的秋天真美!接下来就让我们跟作家王宜振的脚步一起走进明丽的秋天吧!板书作家(王宜振)5.简介王宜振生齐读课题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秋天。生读“王宜振”,注意“振”的读音。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师配乐朗诵全诗。2.看了秋景,听了描写秋天的诗,你对秋天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3.秋天是美丽的,迷人的,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更是令人陶醉。你一定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吧?4.出示自读要求:(1)边读边标出小节数;(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3)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5.这么美的诗,我们要想读好,首先要读准字词。(出示词语)6.全诗共有几小节?想不想读给大家?7.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些部分呢?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8.这首诗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呢?(板书:美景)9.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板书:秋风、秋实、秋光)10.风景如画的秋天,秋阳娇艳,秋风飒爽,秋实累累,秋色怡人,秋香飘溢,让我们再次轻轻齐读这首诗。生边欣赏秋景,边听老师朗诵。生自由发言生根据要求自读全诗,边读边在书上圈圈点点。生读,读准字音。生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先自由读,然后喜欢同一部分的同学一起读。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生交流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全诗。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三、指导书写,布置作业指导学生观察,描红生字并认真临写。要求:书写正确,端正。仔细观察认真描红、临写。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抓好学生的写字教学,对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有着非凡的意义。附板书设计:4.秋天王宜振秋景秋风秋实秋光《秋天》第二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执教理论支撑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品读悟情。语文教学应尽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能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秋天的美。这样,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提升语文素养。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主体性得以实现,切实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3.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4.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秋天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学重点初步领略诗歌简洁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课前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说一说:学着用一些优美的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的秋天。2.写一写:学着用文中的结构写一处秋天的景物。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好吗?指名读课文。二、品词析句,感受秋之美(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感受秋风的调皮可爱。1.秋风都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小节,读后完成填空。2.出示填空:秋风来到,在那儿。3.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说说这一节诗歌里,你对哪些词语感触最深?为什么?4.拟人化的动词让描写秋风的文字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是拟人修辞手法的魔力。下面,让我们学着诗人王宜振的样子,用拟人化的动词写一写秋风吗?生自由读第二小节。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生交流“打滚、奔跑、抓一把、轻轻涂掉”生完成:秋风飘到,在那儿。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进行小练笔,是促进语言积累、运用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二)自学3—5小节,感受秋实的丰收1.秋风姑娘吹一口气,秋天向我们呈上丰收的果实(板书:秋实)。让我们跟着秋姑娘的脚步,走进田野,走进果园,去看一看,闻一闻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5小节,圈出你令你感受最深的词语。2.我们一起来说说自己的感悟。3.再次带着表情感情朗读。4.学着写一节秋天的果实的诗歌,用上拟人手法。5.交流6.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味一下秋天丰收的喜悦。生调动脸上的表情,用美妙的声音朗读3——5节。圈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词语。然后在旁边写上批注。生交流生学写秋天果实的诗歌。生齐读。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秋风一节是精讲,已经教会学生通过品析动词来感受事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秋实”一节感觉上和“秋风”一样,所以放手让学生实践。(三)自读第6小节,感悟秋光的美丽1.秋风是调皮的,秋实是丰收的。现在,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田野,一起去欣赏美丽的秋光!默读第六节。说说你碰到的难题是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田野是井井有条的?“为什么说秋风如果柔韧的梳子”?为什么说汗珠还“闪耀”?3.秋风不知疲倦的轻轻吹拂,不停止地吹,把果实吹熟了,把庄稼也吹熟了,所以说秋风很柔韧。4.出示多媒体,感受田野的井井有条。5.说说你曾看到过那些地方也有井井有条的感觉。6.发亮的汗珠是谁流下的?从“闪耀”一词里你能体会庄稼收获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吗?7.我们读诗就是要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声。齐读第6小节。生读第6小节,质疑。查字典说出“柔韧”的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井井有条的意思。生交流自己看到过的井井有条的情景。生感受:虽然辛苦,却又幸福而自豪。生有感情朗读。“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顺学而导,解疑与感悟相结合,展开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自不待言。(四)学习第7小节,深入了解课文意蕴。1.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们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指名读第7小节,划出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2.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3.最后一小节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指名读第7小节。画出相关语句。学生说出“珍藏”。生有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给学生一个自主解读文本的空间,在这样的解读与重构中,感悟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三、回归全文,总结升华总结:秋天里,更红更娇的秋阳,调皮可爱的秋风,累累的果实,美丽的秋光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意盎然的图画,让我们一起再次欣赏这美丽的图画吧。请大家站起来朗诵这首诗歌。生配乐朗诵全诗作业的设计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三、课后拓展延伸1.读一读王宜振的其它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2.用拟人的手法写一首关于春天或其他季节的诗歌。附板书设计:秋天秋风调皮秋实喜悦秋光美丽《我给江主席献花》第一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执教理论支持文本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它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所以本课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本中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通过对关键的词句的诵读和领悟,浸淫于文字营造的特定语境中,感受着语言的精妙、语言的魅力,此时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视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情感目标:初步走近课文,感知姜咪咪等人激动的心情。教学重点理清条理,并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认真练读《我给江主席献花》课文。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三、布置作业1.出示课题:我给江主席献花2.质疑。看课文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 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要求自己学习一下这篇课文。①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及及难读的句子。②读准生字字音,读通每一句话。(2)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读好了,现在我要检查一下学习的情况了。①首先我请同学们读一下我手中小黑板上的词语。启德机场红地毯秩序井然照顾董建华队伍频频耻辱欣喜若狂步伐洗刷爱抚满面春风A、个别读(边读边纠正)B、提醒注意下列生字的读音沥(li)颊(jia)踮(dian)吻(wen)提醒下列字的写法伐不要忘了一撇;耻不要忘了一竖;队伍的伍是“亻”旁C、开火车读②看来同学们词语掌握得还不错,那么我们来看看你们句子读得怎么样呢?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这么长一句句子,我们该怎样把它读好呢?你们自己相互读读看,讨论一下,看谁的办法最好。③词语,句子同学们能够读好,那么我相信,读句子对你们而言是没有什么难的了。现在我请七位同学把这篇课文读一下。2、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五页。我们看一下第4题。谁来把题目读一下。(3)出示段落大意:①“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②“我”给江主席献花,感到非常幸福。③“我”忘不了这一天。(4)请同学们举手告诉我你是怎么分的。(把同学们的分法都列在黑板上。)(5)师生共同讨论,根据段意,逐一排除错误的,保留正确的方法。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7自然段第二段:第8~11自然段第三段:第12自然段。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习字册3、抄写词语。看课题。课文里的“我”指的是谁?“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给江主席献花?我什么要给江主席献花?学生按要求自学。指名读。齐读易读错的字。听注意点。指名读。讨论朗读注意点。划节奏线。齐读。七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他们指出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指名读题。讨论分段方法。师生共同排除错误。记录分段方法。学会是基础,学生在教师的讲授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也是低效的;会学则是提高,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这样的学习就是主动的、高效的。在第一课时还是要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解决生字词、词语训练等教学内容。这里总结学习的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以法导学,以法启学,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铺路搭桥。只有保证了课堂练习的有效、高效,才能解放师生的“手脑”,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这里通过观察、描述等多种训练,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不仅受到语言表达要规范的训练,而且对人物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词语训练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的质量,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常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直奔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这时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寻找美,获得审美愉悦过程。这一部分的阅读就是围绕“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深入进行,一唱三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出语言背后的深意。板书设计:6我给江主席献花(因课件演示,所以没有板书。)三、课后拓展延伸1.朗读课文。2.多音字组词。《我给江主席献花》第二课时教学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设计理论支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以期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内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认真练读《我给江主席献花》课文。2.找一找:收集阅读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唤起期待二、精读细品,体会情感三、总结全文拓展升华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给江主席献花》。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人们的心情?3.189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香港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今天,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多么激动。让我们和姜咪咪一起再回到1997年6月30日。(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表现香港人民兴奋激动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朗读。(二)等待——兴奋激动1.那天,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姜咪咪和很多香港人一样,冒雨来到了启德机场等候江主席。(板书:等待)2.(出示:我捧着准备献给江主席的鲜花,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1)此时,姜咪咪的心情怎样?(板书:兴奋激动)(2)她为什么“兴奋激动”?(3)此时,她会想些什么?(4)你能读出这种兴奋、激动的期盼心情吗?3.其他等待的人们是如何兴奋激动的呢?(出示:兴高采烈的人们手拿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区旗,秩序井然地等待着中央代表团的到来。)(1)你从哪儿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何兴高采烈?(2)你怎么理解“秩序井然”的?你在哪儿见过“秩序井然”的场面?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3)这群“兴高采烈”而又“秩序井然”的人们,心里和姜咪咪一样,“又是兴奋,又是激动”,也是“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能读好这句话吗?4.分角色朗读1-7自然段,把等待人群的兴奋、激动之情读出来!(三)献花——激动万分1.同学们,你们觉得香港人民仅仅是今天在等待吗?是啊,等待了漫长的一个世纪。盼着,盼着,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板书:激动万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人民激动万分的心情?2.(出示:来了!来了!”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欢迎队伍立刻沸腾起来。)(1)“沸腾”原来是指?在这里是形容什么?(2)你能把这沸腾的感觉读出来吗?相机指导:你觉得“来了!来了!”该怎么读?短短四个字却充分表达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能读好它们吗?(3)齐读。3.(出示:“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我和大家一样,挥动着手中的花束,高兴得热泪直流。)(1)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人们的激动万分?(2)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激动地喊一喊!4.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1)最能体现人们此时心情的两个词语是?除了“欣喜若狂、激动万分”,你还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大家此时的心情?(2)香港的“百年耻辱”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但始终不能捍卫国家领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触?(3)是啊,这是香港的百年耻辱,也是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在英国租借香港的这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的国家元首从来没有踏上过香港的土地!今天,香港即将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成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香港,江主席来到了香港!江主席迈出的是一小步,而对于我们祖国和香港来说,却是了不起的一大步!人们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谁来读好这句话?5.每一个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香港人都希望自己能亲手把花献给自己的国家元首。姜咪咪成了那个幸运的人。请同学们默读第10自然段,细细品味姜咪咪献花的过程。(出示:我走上前去,把一束鲜花……久久不愿离开。)(1)此时,姜咪咪什么感觉?(板书:幸福)(2)“失散多年的孩子”是指谁?还指谁?“母亲”呢?(3)祖国母亲的怀抱是怎样的呢?请你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一下。(4)指名读“他望着热泪盈眶的我……宽大温暖的胸怀”一句:姜咪咪看到了怎样的江主席?(5)在江主席的怀抱中,姜咪咪感到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这是一股怎样的暖流?仅仅是姜咪咪一个人感受到的吗?(6)那么我们就跟着千千万万的香港人,一起再次感受一下这个幸福的时刻!一起读一读10-11自然段。(四)幸福——永远难忘1.这幸福的一天——(引读)1997年6月30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板书:永远难忘)2.为什么永远忘不了这一天?3.不仅是姜咪咪,每一位香港人,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1997年6月304.齐读第12自然段。1.1997年7月2.最后,让我们在这副对联中结束我们今天的新课。(出示对联: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齐读。1.感情朗读。2.练习说话,简单回顾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画句子。2.小组内交流、朗读。2(1)指名答。(2)指名答。(3)想象交流。(4)指名读。(1)指名答。(2)指名答。说话练习。(3)指名读。4.分角色朗读1-7自然段。1.指名答。(1)指名交流。(2)指名读。(3)齐读。(1)指名交流。(2)齐读。(1)指名答。指名交流。(2)指名读。指名交流。(3)指名读。5.默读第10自然段。(1)指名交流。(2)指名交流。(3)指名答。(4)指名交流。(5)指名交流。指名答。(6)齐读10-11自然段。1.引读第12自然段。2.指名交流。3.观看视频。4.齐读第12自然段。2.齐读对联。回顾课文内容,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饱含深情的表达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课文的情境中,情感也就自然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在组内交流,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始终坚持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学生用敏锐的双眼和童稚的心去寻找、挖掘、感悟到的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秩序井然”的含义并练习造句,这样的练习、指导非常高效。(二)、(三)部分充分落实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凸显以读为主、少讲多练的课程理念。在精读课文中,没有繁琐的讲解,而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去朗读,去感悟,去感受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抓住重点词语“沸腾”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人们激动的心情。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人们激动的心情。必要的资料介绍让学生了解香港的“百年耻辱”,了解了“百年耻辱”,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回归的兴奋、激动。饱含深情的表达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境由心生,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此时进行朗读训练,可谓水到渠成。引导学生理解此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因此,在教学中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学生用敏锐的双眼和童稚的心去寻找、挖掘、感悟到的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带着自己的情感,自然释放于朗读之中,从而实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及情感的升华。视频的播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感情。读对联升华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板书设计:5我给江主席献花等待兴奋激动献花激动万分幸福永远难忘三、课后拓展延伸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查一查: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更多地了解香港。《天安门广场》第一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执教理论支持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第一课时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的过程。学好生字词读好课文务必是这一课的主要任务。词语教学仍是四年级的重点,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理解字词是夯实语文基础的重要方面。读通读顺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抓好课文的初读是第一课时的关键。以读促悟,以悟带读。课文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建筑的壮观和辉煌的景观,词语丰富,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应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能读出天安门广场各个建筑物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