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_第1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_第2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_第3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_第4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基础教案(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教学内容:◎吟诵青春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致青年公民郭小川3相信未来食指4六月,我们看海去潘洗尘◎体悟人生5十八岁和其他杨子6我的四季张洁◎设计未来7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8我的五样毕淑敏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的生涯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3、学生知道朗读的特点,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4、学生能够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呈现方式:活动体验课时安排:七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沁园春·长沙》(上)教学目标:简单了解新课程和新教材;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教学重难点: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教学方法:诵读教学过程:简介新课程和新教材(一)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在教科书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学生”是指全体学生。本次高中课改的一个大背景就是高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教育民主、平等的思想,应真正得到体现。这就需要教科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中需记忆,需训练,需量化的能背、能做、能考的部分;同时这里的“全面发展”包括和谐、主动、充分、自由、持续等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终身发展、个性养成等方面考虑教科书的编写。“以人为本”也包括以教师发展为本。难以想像以知识体系为逻辑起点,把语文学习流水线化的教科书与教学,能留给教师多少创造的空间;难以想像许多年甚至一辈子面对较少变化的一本教科书,教师能够得到较好的专业发展。新的课程、新的教科书应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求平衡和张力,立足现实,追求理想,而不是放弃理想;新的教学,应当在教师的适应与不适应之间寻找平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而不是被动适应;新课改应当满足教师的精神探寻和实践创新的需要,而不是紧盯着教师在应试压迫下形成的操作技能。好的教科书应当让老师们通过培训,通过课改实践,去提高,去发展,我们相信这是广大老师们欢迎的。

2、遵循规律。教科书的编写应当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中外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其育人功能,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编写高中语文教科书,应当注意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教科书成为学生走进文学经典,走向优秀文化的桥梁,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要认识到这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重视实际应用,让学生通过情景感受、对话思考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比如,高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能力在编写高中语文教科书时都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3、注重整合。普通高中课程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我们认为,模块式教科书的编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整合的理念。模块是一个“块”,而不是点、线、面;整合是其首先具有的特点,这种整合的内涵是丰富的。从各学科共性说,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从语文学科个性说,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又应是有机融合的。从教科书呈现方式看,组成学习专题,跨文本、超文选,则要求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机整合等等。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要求语文模块的构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而不是简单的堆积和拼凑。在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关键词最为重要:(1)灵魂。大而言之,育人是整个教科书,也是模块的灵魂。各个专题则是以人文话题领起。(2)情境。应当强调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学习情境。这样,各种要素才是流动的、活跃的。(3)生长。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每个模块以及模块中的专题都是可以生长、延展、创生的。

4、引导学习。学会学习,是走向学习化社会的主题词,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呈现方式上,应对传统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方式,进行全面的理性审视,拓展视野,开发资源,优化组合,创新呈现方式,构建对话平台,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5、倡导开放。倡导开放,首先指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关系,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尊重多元文化,“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应当让学生触摸世界最优秀的文学经典,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的熏陶。倡导开放,也指教科书编写要体现生活化、综合化的理念。要融通语文和生活、社会的关系。要柔化科目之间的界限,倡导跨学科、跨领域的语文学习。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沟通语文学习与网络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小语文真正走向大语文。倡导开放,还指教科书体系不是凝固的、封闭的,不能全部是规定性的。它应该“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1、必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

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向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专题模块模块一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模块二珍爱生命历史的回声和平的祈祷*慢慢走,欣赏啊

模块三号角,为你长鸣祖国土文明的对话*寻觅文言津梁

模块四

我有一个梦想直面人生笔落惊风雨*走进语言现场

模块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说不尽的阿Q*如琢如磨美的方程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需要说明的是,专题按三个向度划分只是大致而言,其中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如“月是故乡明”、“珍爱生命”、“祖国土”等,也有“人与自然”的内容,“我有一个梦想”同时包含了“人与社会”的思考。在“人与社会”一栏中,加星号的四个专题,着眼点是语言文化,是从应用角度切入的。

2、选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选修部分五个系列,共有16个模块。

列模

块诗歌与散文现代诗歌鉴赏唐诗宋词鉴赏现代散文鉴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小说与戏剧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戏剧选读新闻与传记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史记》选读语言文字应用实用文阅读写作与说话语言文字专题当代语言生活文化论著研读《论》《孟》选读鲁迅作品选读3.专题结构。教科书编写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旨在突出综合整体的思想,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如“向青春举杯”一眼便知这个专题围绕青春话题展开。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如“像山那样思考”的导语是:“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摹写这种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静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扰,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的关注。”学习板块: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个小模块。高中新课改提倡两节课连排,由板块而专题而模块的结构方式,既体现了模块意识,又有利于组织教学。板块与板块之间有较明显的递进、拓展关系。如前所举,“像山那样思考”由“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构成,就体现了理性思考的不断深化。“向青春举杯”由“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三个板块组成,则勾画出活动体验的不断拓展。积累与应用:绝大多数专题设置了“积累与应用”栏目,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如“像山那样思考”这一栏目的内容安排是(“写作实践”除外):

(1)背诵《赤壁赋》。(2)本专题的几篇文章景、情、理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的理性思考。请你选择其中自己喜爱的一篇,分析该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化思考的。(3)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富于变化,对这些用法进行归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本专题的两篇文言文中出现了一些虚词,如“之”、“其”、“于”、“因”、“乎”、“也”等。这些虚词也可以在《师说》(韩愈)、《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捕蛇者说》(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桃花源记》(陶渊明)等文章中找到。找出一些例句,揣摩它们的不同用法,制作“虚词学习卡片”。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留心这些虚词是否还有其他用法,是否还有其他虚词出现,随时总结,丰富卡片的内容。(4)向别人介绍一个地方,要用简要的语言突出它的主要特征。如果你是某一景点(或者你的学校)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虚拟一些场景,做口语练习,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教科书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融为一体的。口语交际、小练笔大多是结合专题具体情境安排的。每个专题在“积累与应用”安排一次大作文。总体设计是突出:(1)有机性,有机结合专题学习,利用“在场”特点,激发引导学生写作;(2)选择性,给多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拟题目写作,给学生足够的空间;(3)体系性,多专题的写作实践,和其他口语交际练笔的题目,经多轮整合,使必修部分“表达与交流”得到具体落实。似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编者“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只是更追求自然、熨贴而已。仍以“像山那样思考”中“写作实践”的作文题为例。

从下面三题中选择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1)艺术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不朽的绘画、音乐作品,如民乐《春江花月夜》、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钢琴小品《秋日私语》,油画《日出印象》等等。从描绘自然的乐曲、绘画中,选出你喜爱的作品,把你在欣赏时想像到的美妙的画面和意境用文字表现出来,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2)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你的天地会更广阔。你看过东方喷薄的日出吗?你仰望过头上灿烂的星空吗?你有没有注视过辽阔的地平线?……选取最能震撼心灵的自然画面,写两则小品。(3)美洲有一种巨杉,能长到百米之高,屹立几百年,可是它的根却只在浅土层,为什么强风也吹不倒它呢?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树成群生长,它们的根须是缠结在一起的。蜜蜂的蜂窝构造精巧,房孔都是正六角形,适用而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令人惊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蜜蜂的蜂窝都是按照这个统一的模式建造的。人们还注意到,粮食作物很少开绚丽的花。……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令人惊叹,人们经常地从大自然得到启示。请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作文。

我们相信,学生会喜爱这样的话题,这样的情境,会乐于动笔,享受写作的。4.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结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轮课改的关键。我们十分重视“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创新教科书呈现方式,建议根据专题内容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板块名称则兼顾教学与学习方式建议,如“向青春举杯”的目录安排是:

向青春举杯

活动体验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相信未来

食指

六月,我们看海去

潘洗尘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

杨子

我的四季

张洁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马克思

我的五样

毕淑敏

部分专题根据需要采用了混合型的方式,如“和平的祈祷”三个板块,分别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的方式。选修部分教科书在专题结构和学习方式引导方面,参照必修部分教科书的编写要求,同时又因系列、模块的具体特点而定。

(三)教科书主要特色1、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教科书不以知识能力点为体系,而是以学习专题统整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上、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进而构成新的框架体系。改变传统的选文方式,打破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如选文、背景资料、问题设计、思路、讨论题、音像资料、图表、索引等等),有机并有创意地进行组合。专题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每个专题都能衍生出丰富的语文活动内容,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构建多重对话的平台。2、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科书的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包含着语文因素。人文话题的选择重点,指向那些适合高中生成长需要的,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反复出现并持续地起着完善人格作用的命题。教科书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观念,融合现代人文主义学说,对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整合,提炼出一组人文话题。高中生能从这些人文话题获取精神的滋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话题的要素,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本及相关学习材料体现的。编写组特别重视选文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在必修部分的教科书中,第一次入选教科书的文本超过了50%,而且大都是大家名篇,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文字。编写组还从新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一些传统课文做了独到的解读和新的开掘,将其整合到相关的专题中,赋予这些文本以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为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科书在呈现方式的变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联系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特点,编写组十分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人文话题统领,使每个专题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每个专题又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并在应用、审美、探究方面有所侧重,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人与社会”部分,设置了四个“语言文化”专题,分别重点指向文章的修改、作品风格的体味、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言文阅读及古汉语知识的梳理等几个方面。在所有专题的问题或活动的设计上,都力求语文点和人文点的契合。“积累与应用”则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强化。其中“写作实践”既是相关专题内容的自然生发,又自成相对完整的系列。3、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编写组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十分重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必修本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明确提出了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建议。“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如“和平的祈祷”是一个包含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方式的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选文是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其“文本研习”的设计是:(1)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2)《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叙述,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悬念的设置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4)《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许多描写画面感很强,根据你的理解和想像,选择你认为比较能把握的一些内容,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分镜头,和同学交流。“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选文为《安妮日记》),其“问题探讨”的设计是:(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像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安妮说:“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类制止或消灭战争的途径是什么?(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选了两组摄影图片,其“活动体验”的设计是:(1)就一个时代而言,一幅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但它记录的历史真相发人深思。第一组照片都表现了战争的苦难,和同学交流面对照片时的感受,对这些照片发表你的评论,说一说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记录战争苦难的。(2)摄影图片记录的虽然是瞬间,也能反映重大主题。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你对摄影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3)游行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丰富的内涵。为每一幅照片分别拟一段话,作为解说词。搜集同类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照片,向没有见过照片的人作口头介绍。(4)读了安妮的日记,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教科书新颖而灵活的呈现方式,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4、以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兼顾不同地区、学校的需要,教科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的空间。必修部分教科书前四个模块各有四个专题,每个专题有多个学习板块,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有的专题部分板块设计两种以上的学习方案,以供教学时选择;第五个模块根据高中第二学年的教学实际,设计了六个专题,选择性更强。教科书的学习板块以及学习方案、活动方案、题目设计均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教师、学校都具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还可以在教科书提供的模块、专题、学习材料、学习方案的基础上,开发、创造和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教学。

解读专题为适应教改需求,新教材在编排方式上与老教材相比作了全新的改变,它改变了传统方式的以文体为主的编排方式,而变之以模块设置,第一话题所编选的文章全统属于青春这一话题。在第一部分吟诵青春里,教材编选了四首我国现当代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食指的《相信未来》,潘洗尘的《六月,我们看海去》。这四首诗歌虽然所属时代不同,但他们反映的都是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不同时代的青年人的心声,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那个青年人真正情感的表达,体现。从毛泽东的“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郭小川对于青年公民所需要的品德和信念的诗意表达,再到食指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念,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他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最后到八十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开一代诗风之作的潘洗尘的《六月,我们看海去》。这些全都深刻反映了他们站在自己的那个时代吟诵自己青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信念理想抱负。教材把这一组诗歌编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青年学生的激情和活力,引领他们考虑自己的青春应当以何种方式去面对,如何使自己的青春也成为经久不息的时代的最强音,这四首诗如同战鼓一样敲开了学生的青春之门,让他们能够主动意识到人的青春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因而吟诵青春这一部分必然会打开学生的青春之门,激活他们的青春之梦,从而使他们思考自己地青春该如何度过,这样一种青春会使自己完成什么样的人生,甚至于成就一个有价值得的人生需要些什么,这正是这一模块第二部分的内容了。为青春干杯的第二部分就进入体味人生,学生在吟诵青春里已经能够自觉地思考人生这一话题了,而他们思考后会发现原来人生有许多个阶段组成,处于青春的这个阶段到底需要些什么才能使人生不致虚度呢?第二部分选编的两篇文章恰好能够解决学生心头的疑问,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张洁的《我的四季》。在《十八岁和其他》里,杨子作为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正在经历的读书生活,父与子的矛盾,以及青春在人生中所处的地位,所需要做的工作做了详细的叙述。他的话语如滴滴清泉沁入学生的心脾,他说“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学生读到这里会有生什么样的感想呢?他又在“两代人的矛盾”里分析了父子产生隔阂的原因及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相信这些文字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会使这种共鸣变成一种自我反思,而这种思考恰恰是冰释两代人矛盾的灵丹妙药。实际上教材的存在已经使教师的地位退居幕后,教师的作用不过是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时间,间或给他们提醒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到了该文章的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与乐》作品开篇便会给学生以震撼,给正在以学习为苦事的学生以当头棒喝,理解了父母不得已良苦用心,试想我们正在教授的学生刚刚经历了初三升学的煎熬,并且在不远的将来还有个等待他们的高考,当他们读到这里难道不会产生共鸣吗?但文章在为孩子的处境着想的同时,笔锋一转又去谈起读书的乐事,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其实读书是人生的表达方式,同时读书会使人成为一个率性的人。文章最后落笔于“青春”他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海阔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难道当学生读到此处是还会浪费时间吗?难道他们不会思考自己马上就要到来的十八岁吗?可以这样说学生在这里得到的纯知识的东西微乎其微,但他们又得到了比知识本身要宝贵的多的东西,那就是思考,正是这种文章是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青春,而一个人一旦有了思考,他便会成为独立的人,而一个拥有了如此多能够思考的年轻人的民族会成为怎样的民族呢?大托尔斯泰说“思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张洁在《我的四季》里把人生的阶段比作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他说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春天需要耕种“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到了夏天要浇水灌溉,而盼望着的老天不会总是眷顾,因而“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也许会遇到狂风冰雹,但是我“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不管收成如何,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而到了冬日“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文章的这种象征方式又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学生会从教材里自然地思考自己的四季,而这种思考恰恰是他们体味人生的方式。当他们从自己虚拟的一生醒来时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他们会怎样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呢?这就到了“为青春举杯”的第三部分,即设计未来。第三部分给了正在苦苦思索自己未来的学生两种方式,一个是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个是毕淑敏的《我的五样》。对于学生来讲,马克思并不陌生,他的示范作用不必多说,马克思在他给青年择业时的劝告中开篇便提出一连串青年在选择职业是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常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在这里作为朋友而不是作为导师的马克思把选择职业时的敌人一一列举出来,进而他又指出悬着什么样的职业,人生的价值是不尽相同的,他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试想当学生读过后会作何感想呢?可以相信,无论他们做何种选择,而马克思的这种指导势必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果说马克思的文章在思想卫生署的青年学生面前未免显得高远,而第二种方案《我的五样》就会给他们以具体而实在地回答,毕淑敏在他的文章中以设置情景的方式再现了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最爱和舍弃自己的不爱时所收的精神煎熬的历程,学生当然不会有过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但在这种虚拟的选择和舍弃面前,他们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未来会用什么支撑,从而坚定地站在自己的选择面前,正像作者所说“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假使我们的学生也处于这种选择当中,他们的选择是否会他们以后的努力产生影响呢?教材的第一大部分——向青春举杯就是有三个相辅相成的专题构建而成,正是这三个小部分的内在联系完成了对“青春”这一话题的学习,并且能够把学生拉回到属于自己的这个年龄,激发起他们思想的火花,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诵读诗歌

1.找一名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检查预习情况。

让学生点评,纠正。朗诵技巧:“心悟口诵”,“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

著名播音专家张颂教授:朗诵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2.基础知识:(1)读音:橘舸遒遏峥嵘寥廓携沁怅。(2)解释:百舸、挥斥、遏、峥嵘、漫、寥廓。(3)作家作品:时间、字号、地点、称谓、代表作。(4)词属于(诗歌)体裁,产生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宋)朝,是带曲调的(歌辞),所以称为(曲子词)、(曲词)、(诗余)、(长短句)。根据词的长短字数(59-90),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其中不分上下片的是(小令)。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属于(慢词、长调)。(5)背景:革命(农民运动)高涨,我心飞扬!3.

大家各自揣摩感情,各自读。(板书要求)

4.

点学生再朗诵、点评

5.

老师范读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qìn沁yuán园chūn春chánɡ长shā沙dú独lì立hán寒qiū秋,xiānɡ湘jiānɡ江běi北qù去,jú橘zǐ子zhōu洲tóu头。kàn看wàn万shān山hónɡ红biàn遍,cénɡ层lín林jìn尽rǎn染;màn漫jiānɡ江bì碧tòu透,bǎi百ɡě舸zhēnɡ争liú流。yīnɡ鹰jī击chánɡ长kōnɡ空,yú鱼xiánɡ翔qiǎn浅dǐ底,wàn万lèi类shuānɡ霜tiān天jìnɡ竞zì自yóu由。chànɡ怅liáo寥kuò廓,wèn问cānɡ苍mánɡ茫dà大dì地,shuí谁zhǔ主chén沉fú浮?xié携lái来bǎi百lǚ侣cénɡ曾yóu游,yì忆wǎnɡ往xī昔zhēnɡ峥rónɡ嵘suì岁yuè月chóu稠。qià恰tónɡ同xué学shào少nián年,fēnɡ风huá华zhènɡ正mào茂;shū书shēnɡ生yì意qì气,huī挥chì斥fānɡ方qiú遒。zhǐ指diǎn点jiānɡ江shān山,jī激yánɡ扬wén文zì字,fèn粪tǔ土dānɡ当nián年wàn万hù户hóu侯。cénɡ曾jì记fǒu否,dào到zhōnɡ中liú流jī击shuǐ水,lànɡ浪è遏fēi飞zhōu舟?6.

分小组朗诵,结合黑板上的要求讨论,小组长组织,各自理好问题的思路,向全班发言,相互交流,学会倾听,记录别人的发言。小结与作业板书设计朗诵:字、词;节奏;音调;情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沁园春·长沙》(下)教学目标: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3、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感受。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感受。教学方法:诵读感悟交流教学过程: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秋天——夕阳西渐,落叶东飞;霜重大地,心留异乡。——(红雨2004年9月2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孤独凄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因此,我们历来主张青少年应该多读点诗词,尤其是读点豪情万丈的诗词。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学校的动乱分子,旧社会的埋葬者,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书法家。而毛泽东豪放万丈的词,前无古人,一扫写秋诗词的颓唐、低落,豪迈、奔放的情绪像彩霞满天、急流奔涌,展示了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流露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感受青年毛泽东的情怀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读这首词我联想到了什么?我能理解揣摩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读了这首词我学到了什么?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练习一:(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上阕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这首词一扫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作者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词在语言运用上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以“万”言山之多,以“遍”写红之广,“击”字形象写出了雄鹰矫健的身姿,“翔”则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三、小结和作业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红遍万山岁月峥嵘红遍万山岁月峥嵘尽染层林风华正茂碧透漫江书生意气上阕争流百舸看立于“寒秋”忆少年方遒下阕长空鹰击江山指点浅底鱼翔文字激扬竞自由万类万户侯粪土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教学重难点:分析《致青年公民》和《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教学方法:朗诵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二、指导学生诵读现代诗歌停顿,节奏语调(轻、重)语速(慢、平常、快)语气(疑问、感叹、陈述)体势(表情、手势)三、理解诗歌第1节写了什么?(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第2、3节写了什么?(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第4至6节写了什么?(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最后一节写了什么?(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四、小结: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五、学习《六月我们看海去》体味诗的思想内容1.哪些语句借助“听觉想象”体会出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2.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3.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六、体味诗的艺术技巧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押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在一起,等等,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旨。青年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七、小结:这些体现了青年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思想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的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八、作业:板书设计:第一节指明青年身份点明题目第二、三节发出号召表明全诗主旨第一节指明青年身份点明题目第二、三节发出号召表明全诗主旨致青年公民第四、五节从未来、历史、现实进一步拓展主题第七节从祖国和青年自身提醒,进一步号召旺盛的青春活力六月我们看海去强烈的自信不断探索的精神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相信未来》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教学重难点:分析《相信未来》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教学方法:朗诵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食指?有没有听说过陈凯歌呢?陈凯歌当年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就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食指。

二、食指简介:(借助多媒体)

(1)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2)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

食指显然不是那种摆弄智力的写作者,他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食指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人心流传的诗歌。同时,这是当代诗第一次把情感定位转向自己、转向内心的失落状态、转向真实经验的诗歌,从而使一代人通过食指的诗,得到了经验与情感的自我认定。

(3)食指的诗太真实了,太英雄化了。自我、世界与语言三者密不可分,诗歌方式就是他的内心与行动的方式,因此最后他必然要被撕裂,走向了“精神崩溃”的境地。正如诗人多多所说:“食指是朱湘自杀以来所有诗人中唯一疯狂了的诗人,也是70年以来为新诗歌运动伏在地上的第一人。

三、《相信未来》背景简介: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信未来》实际上表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简要概括你读完之后的感受。四、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怀1、点一名同学读前三节,整理思路:要相信未来→原因→呼唤相信未来2、小组讨论,结合课文理解:

(1)

前两节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

第三节与前两节相比有哪些差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变化?

(3)

作者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小组讨论后,由一名同学整理答案与全班交流讨论

总结:

(1)

灰暗→悲凉

(2)

句式,色彩,情绪由悲凉→积极

(3)

未来会“拨开腐烂的皮肉”。露出“坚强的脊骨:,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小组之间朗读交流五、小结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诗歌成为苦难人生的润滑剂,成为照亮希望和未来的启明星。诗人发自内心中的呼唤,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未来质朴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失望的灰烬”、“凝霜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摇曳的曙光”、“孩子的笔体”都为那个特殊的时代镌刻着墓碑、昭示着希望和未来。六、作业板书设计:相信未来食指痛斥现实表明信念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我的四季》教学目标:1、明确青春时期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和重要意义2、使学生能够站在青春的门槛上眺望生命的远方3、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体味诗人情怀,把握感情基调教学重难点:明确青春时期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过程:一、导入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张洁的《我的四季》实际上就是“我”的人生。张洁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二、介绍背景张洁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散文创作致力于“爱”与“美”的探索和表现,张洁把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命名为“大雁系列”,这一组“大雁系列”散文以一种轻松、自然、冷静的笔法出现在当时浸泡着泪水、呻吟着苦楚的伤痕文学之中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张洁的这组散文描写的重点已从十七年时期所强调的社会、政治、历史层面转向了纯粹的人生层面,从而给被僵硬的政治话语束缚太久的当代散文园地吹来了一股清新、自然的风,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末散文创作中出现的状写人生的浪潮;二是张洁的这组散文散溢着一股强烈的苦难意识。以往的文学作品,表达的大多是一种社会批判、政治批判,较少有人像张洁的散文这样从朴素的人道主义立场去再现苦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洁可以说是当代散文领域少有的一位直面苦难、咀嚼苦难并以苦难的本体形式感染着读者的散文作家。沿着第二条写作理念,张洁作了进一步的创作探索,随后出现的代表作品便是我们现在选入教材的《我的四季》,以《我的四季》为代表的张洁这一时期的散文所表现的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是处于生活困境中左冲右突的沉重感。它和随后出现的《过不去的夏天》一道,代表着张洁的散文创作主题已从情感和道德的范畴扩展到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领域。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四季的冬。四季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四季却又是迥异的,《我的四季》表达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与收获,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点明生命犹如四季,四季如同人生的轨迹。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2段),写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与回望,作者向读者交代自己对人生历程的感悟。在春天,作者用“细瘦的胳膊”,“汗流浃背,四肢颤抖”,咬紧牙关,拚却全身力气地在不毛之地上开垦、播种,像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世的婴儿那样,期待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作者用文字向我们表明,在生命耕种的季节,自己没有权利逃避,在自己拥有生命的同时也肩负了责任。作者深知,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块必得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你既然拥有了生命那么你必须得为自己的生命地块负责。在夏日干旱的土地上,作者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带来雨滴的云朵,但是期望落空了,风,“吹到另一片土地上”。她再历尽艰辛找到了水源,但又因疏忽未带容器而无法盛水。她又眼看正在灌浆的谷穗因无情的冰雹夭折。期待的痛苦与艰辛的汗水在生命的夏季里格外残酷地考验着作者,作者从抱有幻想到艰难寻找自己的水源再到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原本就没有带着盛水的容器,这种生命的过失让作者“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但作者在痛心过后清楚地知道,只有从新开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选择。作者在生命的夏季里似乎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人生的失误,重要的是赶紧振作精神从挫折中从新走向生命的征程。秋天,作者虽然收获的是干瘪的谷粒,但她却“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她不灰心,不丧气,因为这里有“又酸又苦的欢乐”,“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邻人不会懂得,与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在生命收获的季节里,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是人生的经历,生命的要义重在一个人有没有真正地为生命认真负责地耕耘过,只要真正地“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就是生命的收获,而且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就不必用“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在冬天,作者冷静地检点自己,为的是“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季节,当我们回望人生的征途时,要想不哀叹和寂寞,在我们每一个的人生驿站都必须真正地付出过,认真地耕耘过,无愧地经历过。作者在说自己,我们读到的难道就不是自己吗?第三部分(第13段—第16段),作者坚信自己的人生态度:真诚地付出,在生命的黄昏将不会有人生的哀叹和遗憾。四、把握课文特点感情浓烈。张洁的这篇文章与她早些时候主张“爱”与“美”的散文风格略有不同,在感情的表达上更富有张力,话语在情感的再现上非常富有侵略性,如“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还是不值得”,“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等等。情感在这种富有侵略性的语言下表现得非常强烈。语言富有哲理性。本文的语言富有生活哲理,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诸多思考。如“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其大意就在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出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再如“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还是不值得”,这句话的哲理大体就是,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了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在生活里如果一个人真的这么走过了他人生的四季,人们是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人的人生得失的。五、探讨从课文里自然地思考自己的四季,体味自己的人生。当你们从自己虚拟的一生醒来时,你们会对自己的未来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你们会怎样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呢?六、小结和作业板书设计:生命如四季春播种生命如四季春播种夏浇灌我的四季人生历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秋收获冬清点坚信自己的人生态度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十八岁和其他》《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学目标:1、明确青春时期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和重要意义2、使学生能够站在青春的门槛上眺望生命的远方3、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生命,编织梦想,设计未来教学重难点:明确青春时期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和重要意义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生命,编织梦想,设计未来教学方法:自习活动体验教学过程:一、导入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二、整体把握《十八岁和其他》课文内容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小标题是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在文字里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一自然节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阴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区别,实际上是父母之爱最真切的表露。但在字里行间,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份父母之爱当作功绩来叙述,而是在与孩子的对话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对孩子的那种理解与尊重。第二节延袭了这种写法,把父母之爱融进了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里。“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第三、四节写自己面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和开怀,以一个至友的身份祝贺孩子十八岁生日。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对待,一层是向孩子指出在两代人的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在两代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经历谈到当年自己盲目反抗母爱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层告诉孩子,两代人之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的交流与了解。第三部分,为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这一部分作者为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谈人生。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以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我”虽然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励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尽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这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体现。第四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诫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三、把握课文特点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四、小结五、作业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自己的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必须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职业选择必须考虑的若干因素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在与伟人的对话中,我们应该尝试着考虑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课后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板书设计:十八岁时光流逝欣慰与迷惘十八岁时光流逝欣慰与迷惘错误的爱尊重两代人的矛盾落伍的爱理解十八岁和其他无条件否定交流爱读书的苦乐鼓励鞭策青春劝戒勉励第七课时教学内容:《我的五样》教学目标:1、明确青春时期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和重要意义2、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生命,编织梦想,设计未来3、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体味诗人情怀,把握感情基调教学重难点: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生命,编织梦想,设计未来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为何而生?这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人一旦明白了这一追寻,在生命前行的路途中遇到人生的选择和丧失时,就会比较地镇定从容,就会比较恰当地排出轻重缓急。作家毕淑敏的人生五样给我们以这样的启迪。空气、水、阳光、鲜花、笔这五样东西是作家心中的热爱,当这五样东西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