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湛江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9月考试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考生号。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竞速时代,速度漫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在中国,对慢途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荼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材料二: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度之美”。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远离城市喧嚣,过与世隔绝的山居生活。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理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答案】1.D2.D3.B4.①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
②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5.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
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说“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等于淡化速度的重要性。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说的是审美体验的方式不同,没有比较哪一个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提倡“慢速生活”“慢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A.说的是竞速时代,提倡速度,不符合题意。C.说的是工程浩大,历经时间长,与“慢速生活”“慢速美学”无关。D.说的是远离城市生活,也不符合“慢速生活”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材料一,结合“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材料二,结合“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可知,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结合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可知,这部片子“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头上的永恒朱以撒一弯寒月,冷清地映照着无语流动的伊水,整个龙门石窟,诸佛在一片昏暗中安然入睡。白日里,这些清晰可见的北魏造像,似乎又都隐回历史的苍茫中了。这弯寒月,就是当年映照着刻工迎寒送暑不懈雕凿的那弯寒月吗?我慢慢地沿着伊水上的桥边走动,晚秋的洛阳已是寒意阵阵了。在夜幕下远看,不仅是凹凸不一的石窟、流动明暗的伊水,连同周遭的景致,都那么地影影绰绰,令人恍惚,比起白日给人更多的肃穆。我曾经对学生们说,要了解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了解这些远我们而去的人的所思所想,就要从这些石头开始。493年,鲜卑族拓跋宏把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拓跋宏到了洛阳后,对汉文明表示了高度的痴情,他动用了政治势力来推崇汉化,诸如禁止穿胡服、说胡语,并要改汉姓、行汉制。耐人寻味的是,北魏人居然又对离洛阳城角20余里的龙门断崖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这些石头千百年无人理睬,北魏人却思索着拿这座石山开刀。我一直疑心北魏人在骨子里是不是有和石头打交道的怪癖,因为迁都之前,他们在平城就已雕凿了云冈石窟。这种嗜好当然不能说不好,只是苦。现在我们看到的云冈50余个洞窟,最主要的都完工于迁洛之前。石头与他们真有着不解之缘。相比于南朝人来说,我一直对北魏人抱有好感,认为北魏人是比较朴实素淡的。特别是齐梁绮靡文风,总使我在感觉上非常别扭而倾心于北魏风情。这当然离不开南北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在江南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的温馨中,竹林名士们飘逸出尘。这样的山水也培养起他们女性化的心理,他们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手执尘尾、团扇,潇潇洒洒地寻幽觅丽,标新揭理,好一副自由自在的形骸。而在北魏,抵挡不住风雪严寒和地貌的荒凉贫瘠,朔漠苍茫中胡马嘶风,山泽深峻里悲笳动月,不由得让北魏人实在得可以。其实,南朝人对于石头也是有情感的,但抒发得要轻巧多了;而北魏人对待石头的态度令我感动,他们是用血汗把石山雕凿成有灵魂,有生命的一处乐土。就在南朝齐梁人隔江弹琴赋诗、对弈良宵,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时,北魏人开始了自己宏伟的计划。北魏人是注定要蒙受艰难和困苦的,要把这座愚顽冷漠的石山雕琢成一座精美的艺术殿堂,注定了这一代人乃至以后数代人要接续下去,用他们的青春岁月和生命嬗递来交换。除了由人冶炼出来的钢铁,世间自然物质中最硬的当属石头了。人要征服石头,就要有比石头更为坚强的意志。说实话,这如果让那些头脑聪颖、清谈玄远的南朝人来实施,可能就是一枕清梦了。我不止一次地站在石窟前静思默想,1500年前,这里绝不可能像今日这么文雅和欢乐,这里的土壤宜于生长坚硬的大理石悬崖,石头助长了蛮荒,伊水又苍凉彻骨。他们在荆榛中开出一条条小路,就地砍伐林木搭起简易脚手架。具有美术思想的工匠着手规划空间,而更多有蛮力的刻手则左手握钎右手提锤,共同奏响这华彩乐章。要有多少石头在他们手下被剔去,才能逐渐显出佛像的庙堂气色!我是有幸进入古阳洞的,这个洞窟太昏暗了,我披满阳光走进时,几乎全然看不真切,我用手摸,洞壁上都是小尊的造像,冰凉极了。待我能用眼观时,它们又都黝黑无比。我不断地抚摸,不断地细看,它们这么历史久远,这么质朴,如此有灵性,使我心中不由掠过一丝惊悸:当时有多少生命为此而奉献啊!原来只有自然属性的顽石,经过工匠们心血的倾注,精神的浇灌,一个个活灵活现起来。岁月之河流弗尽,它们在历史驿站中成为工匠的化身,成为一种永远的文化积淀和象征。长风吹入洞窟,马上又拐了出去,这与历史的流程太相似了,生命在这个流程中不过忽然而已。只是,这些用肉体生命建造起来的精神象征,给后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向度与价值指归——由短暂走向永恒。现在有些文人嘴上动不动就说活着真累啊,好像洞见了人生三昧似的,说白了就是厌倦这种过程,他们希望最好是不经过程就达目的。这正是他们的行为与北魏工匠的悖反之处。文人总是想把自己留下的痕迹都变成艺术品而让后人崇仰,这当然令人心累;而北魏人无此想法,他们只是单纯地爱石头,将劳累都化解为叮叮当当雕凿的快乐音符了。这往往是永恒者的品性。现代人何等聪明,但不会再有类似龙门石窟的精品问世,除了科学文明的昌盛驱散了佛光,人们也缺乏对石头的情感,更畏惧它的坚硬和冰冷,这样,面对久远的石窟,只有唱一曲无奈的挽歌了。离开石窟中那一尊尊闪动着灵气的造像,肃穆和清冽的气氛依然久久笼罩着我。从北魏良好的引导开始的,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诸代都有所进展的敲凿之声,终于成了绝响。也许只有这一弯寒月洞见了顽石转世而为精灵的全过程,录入了其中动人魂魄的悲欢。可是,就是我这样一位匆匆的过客,也感到一种花好月圆的惬意和超脱。身处今日的喧躁之中,任何一处幽静的景致都会唤起我驻足的兴致,任何一个朝代都可能使我在面对它的遗物时思绪如潮。是啊,还有什么比永恒更能开启我愈渐物化的心扉呢?(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追述了龙门石窟的建造过程,昭示了文化古迹的现实意义,作者的笔触有一种深沉思索的格调。B.北魏人与石头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先是雕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着手对龙门断崖进行雕凿。C.古阳洞里那一尊尊久远、质朴而富有灵性的造像,全都是那些具有美术思想的工匠们倾注心血的奉献。D.作者观照了那些远我们而去的肉体生命和不朽的灵魂,表现了自己追慕和留恋文化遗迹的古典情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石山蛮荒、伊水苍凉这样的一种环境,衬托北魏人创造石头上的永恒所遭受的艰难和困苦。B.文章将北魏人与南朝人的性格进行横向对比,在作者看来,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二者的区别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C.关于人生的“累”,文章将现代的一些文人与北魏工匠进行对比,突出了北魏工匠的“永恒者的品性”。D.文章看似散漫,却不是漫无边际的泛泛而谈;文章在散漫中自有韵致,作者思接千载,将感想娓娓道来。8.文中开头、结尾两次写到“一弯寒月”,请简要阐释这两次写月各有什么作用。9.文章最后写道:“任何一处幽静的景致都会唤起我驻足的兴致,任何一个朝代都可能使我在面对它的遗物时思绪如潮。”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答案】6.C7.B8.开头写月的作用:①交代时间、环境,渲染肃穆、清冽的氛围;②引出下文,转入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和遐想。结尾写月的作用:①照应开头,强化氛围;②引出作者对历史永恒的深刻思考——永恒的月见证了顽石转世而为精灵的过程,见证了北魏人用生命修建的石窟走向永恒。9.①因为“今日的喧躁”,幽静成了一种享受。②虽然心灵“愈渐物化”,变得僵硬,但历史遗物所蕴含的灵动和永恒能触动心灵,给作者以精神的启迪,让作者想见历史上曾经的感动和辉煌,感受到惬意和超脱。【解析】【导语】朱以撒的《石头上的永恒》通过描写龙门石窟的历史和北魏工匠的艰辛,展现了文化遗迹的深远意义。文章以“一弯寒月”贯穿始终,营造出肃穆、清冷的氛围,突显了北魏人对石头的执着与热爱。作者通过对比南朝与北魏的不同风貌,表达了对北魏人坚韧精神的敬仰。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反思,令人深思。【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全都是那些具有美术思想的工匠们倾注心血的奉献”错,创造古阳洞造像的工匠有两类,他们分工合作,具有美术思想的工匠规划空间,有蛮力的刻手则左手握钎右手提锤,两类工匠共同奏响这华彩乐章。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二者的区别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文中只是说“这当然离不开南北方特有的地理环境”,没有说地理环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时,先找到具体信息,再从环境、结构、内容的角度加以分析。开篇:①由“一弯寒月,冷清地映照着无语流动的伊水,整个龙门石窟,诸佛在一片昏暗中安然入睡”可知,交代夜晚这一时间、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一弯寒冷的月亮高悬天际,静静地映照着伊水河的静静流淌,整个龙门石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诸佛雕像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这句话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融,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远的氛围。②由原文“我慢慢地沿着伊水上的桥边走动……”“相比于南朝人来说,我一直对北魏人抱有好感,……”可知,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寒月、伊水、龙门石窟的诸佛雕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和历史的深沉,通过“冷清地映照”和“无语流动”的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一场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以及对龙门石窟所代表的历史文化的敬畏和感慨,然后转入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和遐想。结尾:①由原文“也许只有这一弯寒月洞见了顽石转世而为精灵的全过程,录入了其中动人魂魄的悲欢”和“一弯寒月,冷清地映照着无语流动的伊水,整个龙门石窟,诸佛在一片昏暗中安然入睡”可知,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氛围增强;②“也许只有这一弯寒月洞见了顽石转世而为精灵的全过程,录入了其中动人魂魄的悲欢。可是,就是我这样一位匆匆的过客,也感到一种花好月圆的惬意和超脱”可知,或许只有那轮清冷的月亮,完整地见证了普通石头转变为神奇精灵的全过程,并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将无生命的顽石(普通石头)赋予了生命,转变为具有灵性的精灵,高高悬挂的明月见证了北魏人用生命修建的石窟走向永恒。【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时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其句意,最后结合主旨鉴赏分析。这句话的关键词“幽静”“遗物”“思绪如潮”。由原文“身处今日的喧躁之中,任何一处幽静的景致都会唤起我驻足的兴致……”可知,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于任何一处幽静的景致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愿意驻足欣赏,相比于当下的喧哗,幽静极为难得。由原文“这些用肉体生命建造起来的精神象征,给后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向度与价值指归——由短暂走向永恒”“石窟中那一尊尊闪动着灵气的造像,肃穆和清冽的气氛依然久久笼罩着我”“北齐、隋、唐诸代都有所进展的敲凿之声,终于成了绝响”等信息可知,石窟中的造像有雕刻者的辛勤付出,充满了生命力,仿佛每一尊造像都散发着灵气,这种灵气和活力使得参观者感到震撼和敬畏,原来只有自然属性的顽石,经过工匠们心血的倾注,精神的浇灌,一个个活灵活现起来,这些造像所营造的肃穆和清冽的气氛,让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知道了什么能成为永恒,这句话通过描述石窟中造像,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学体验和精神感悟,表达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不同时代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及纣之身,天下大乱,周公相武王,三年讨其君,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舂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武王继文王之业,躬擐甲胄,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节选自《淮南子·要略》)〖注〗闲服:简服,指守丧三月。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杨墨之道A不怠B孔子之道C不著D是邪说E诬民F充塞G仁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指辅佐,与《答司马谏议书》“游处相好”中的“相”词义不同。B.躬,亲身、亲自之意,与材料二“禹身执蔡函”中的“身"用法相同。C.宁静,安定的意思,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宁静”意思不同。D.道,疏通的意思,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随武王讨伐纣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辅佐成王,成就了周朝功业。B.孟子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即便圣人再次出现,也会认同他说的话。C.周文王想推翻纣王暴政,实现王道统治,而太公擅长谋略,适逢其时。D.孔子教授七十弟子周朝制度,让他们有衣穿,有书读,形成了儒家学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2)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14.如果《淮南子》的作者读到材料一,他是否会赞同孟子对墨子学说的否定?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答案】10.BDF11.D12.D13.(1)尧舜逝世之后,圣人的大道衰微,残暴的君王递相出现。(2)讨伐不合道义的昏君,在牧野誓师,最终登上了天子之位。14.《淮南子》的作者并不赞同:儒道并非没有缺点,墨子学习过儒家学说后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主张。墨子主张薄葬、闲服等产生于大禹治水时代,而孟子赞赏“禹抑洪水而天下平”。思想学说各有它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杨墨之道”名词短语作主语,“怠”动词作谓语,所以B处断开;“孔子之道不著”和上句结构相同,所以D处断开;“邪说”名词作主语,“诬民”是谓语和宾语,句子完整,所以在F处断开;“充塞”是动词作谓语,“仁义”是宾语,所以G处不能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辅佐/互相。句意:周公辅佐武王。/交往互相友好。所以词义不同。B.正确。均为亲自,作状语。句意:亲自穿上铠甲。/大禹亲自拿着畚箕和木锹。所以用法相同。C.正确。安定/平静、安定。句意:周公继承文王的事业,掌握了天子的权力,来辅助周王室,并辅佐护佑成王,安定周王室,镇压安抚天下诸侯。/不保持内心的平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理想。所以意思不同。D.错误。疏通/通“导”,引导。句意:疏通黄河而分成九个支流,凿通江而沟通众多的河流,开通五湖而注入东海。/来呀,我在前面引导开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让他们有衣穿,有书读”错,从文中“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可知,孔子使他们穿戴起周王朝的衣冠,研究遗留下来的典籍,而不是有衣服穿,有书来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没”,逝世之后;“衰”,衰微;“代作”,递相出现。(2)“无道”“不义”,不合道义的昏君;“誓师牧野”,状语后置兼省略句,“于牧野誓师”;“践”,就(位),登上(皇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墨子发现儒家学说礼节烦琐等问题突出,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节财、薄葬、闲服生”。所以《淮南子》的作者不同意孟子对墨子学说的否定。从“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墨子的思想主张来源于夏,而孟子认为“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孟子对禹的做法加以赞赏,其实就是从侧面肯定了墨子的主张。思想学说都是应现实需要而生,所以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参考译文:材料一: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与暴君打了三年,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春秋》,说的是关于天子的事情,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是只凭《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只凭《春秋》啊!”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杨朱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国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和君主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那么这就是放任野兽去吃人,人们也将互相残食,我对此很忧虑。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于其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一类人。”材料二:周文王的时候,商纣王是天子,搜刮民赋没有限度,杀戮无辜不能停止,制造了炮烙之刑,挖掉劝谏的贤才的心,剖开孕妇的肚子,天下一心痛恨他。周文王要以卑下弱小的地位战胜强暴的纣王,来为天下百姓除去凶残之君,以便成就王道,所以姜太公的谋略便产生了。周武王继承了周文王的大业,亲自穿上铠甲,来讨伐无道不义之君,在牧野誓师伐纣,而最终登上了天子之位。周公继承文王的事业,掌握了天子的权力,来辅助周王室,并辅佐护佑成王,安定周王室,镇压安抚天下诸侯。成王长大以后,能够处理政事,周公便受封到鲁国,用这个办法改变风气转变习俗。孔子修治成王、康王的治国之道,遵循周公的教训,用来教导七十多个学生,使他们穿戴起周王朝的衣冠,研究遗留下来的典籍,于是儒学便产生了。墨子学习儒家的学说,接受孔子的思想,认为他的礼节烦琐而感到不高兴,丰厚的葬礼耗费了资财,而使百姓贫困,长久服丧,伤害生命而妨碍政事,所以背离周朝的法规而使用夏朝的法令。夏禹的时候,天下发了大水,禹亲自拿着畚箕和木锹,给百姓作出表率。疏通黄河而分成九个支流,凿通江而沟通众多的河流,开通五湖而注入东海。在这个时候,烧火的余烬来不及排除,衣服沾湿了来不及擦拭,死在山陵葬在山陵,死在湖泽葬在湖泽,因此节省财物,简易的葬礼,简单的服饰便产生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观潮刘黻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与柳永《望海潮》中的看法一致,都认为钱塘是东南山川壮美之地。B.诗人观潮兴致与古人相通,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C.诗歌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潮水,层层渲染出钱塘潮水磅礴的气势。D.诗歌尾联写吴儿弄潮,从动作、神态着笔,描绘出一幅竞争激烈的画面。16.诗中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生动地描写了潮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诗歌颔联“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一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潮水。②其中“几点英雄泪”是虚写,“千年愤怒涛”是实写,③两相结合,赋予磅礴潮水以历史的沧桑感与悲壮感。【解析】【整体分析】这首诗通过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诗人以子胥的视角,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并通过吴儿弄潮的场景,表现了当地人的勇敢和豪情。全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意境深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错误,诗中“子胥祠下步周遭”一句,只是说诗人在伍子胥祠下漫步,观察钱塘江潮,并未表明诗人是以子胥的视角来观察潮水的。这是诗人自身的视角,而非子胥的视角。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诗中,首联、颈联、尾联基本上都是实写,而颔联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汹涌的钱塘江怒涛,是不是几千年前英雄的眼泪所化?这其中,“几点英雄泪”是虚写,象征着古代英雄人物(如伍子胥)的悲愤与遗憾;“千年愤怒涛”则是实写,指诗人能亲眼看见的钱塘江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景象。诗人将虚写的英雄之泪与实写的愤怒之涛相结合,既强有力地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绵延不绝,也表现了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悲壮,使得潮水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更是有生命有意义的形体,从而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历代君王创业容易而守业难的普遍规律。(3)古代文人常常描写水天相接之景象,寄寓或喜或悲的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子就描写了这样的胜景。【答案】①.舟遥遥以轻飏②.风飘飘而吹衣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终者盖寡⑤.白露横江
⑥.水光接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飏、飘、繁、寡、鹜。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已经不好好说话了:本来只作为标点符号而依附于文字的句号和问号,被我们拎出来单独成句;本来只作为连接号出现的波浪号“~”被我们用来放在句尾;好好的一个“行”字,非要把它拉长了写成“彳亍”不可。①早在1962年,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工内就提出了言语交际中存在一种“经济原则”:②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尤其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于是我们的交流就变得十分注重效率。③只要不妨碍沟通,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④这就是因此连标点符号都被我们赋予了特定内涵的原因。,在实际的聊天中,我们似乎会有意地去违背这种“尽可能少打字”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在1983年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为此,他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⑤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礼貌原则,其原因也同遵循经济原则一样,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同的是,经济原则是通过提高交际效率而直接给说话人带来节省时间精力的好处,而礼貌原则是通过“给对方留面子——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这样一个间接的过程给自己带来好处。于是,在日常交际中,经济原则常常让位于礼貌原则。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在和刚刚加到微信的朋友打招呼时,在“你好”后面多加一个波浪号,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活泼友好~不过,利奇这项四十多年前的研究显然没有考虑到今天的网友之间聊天的情况。我们打出满屏的“哈哈哈”,显然不是为了礼貌。在2020年5月底,阿根廷语言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Hahahahaha,Duuuuude,Yeeessss!”的论文。文章提出,这种把一个词(音节)重复很多遍的行为,是一种强调。这种行为在正式的书面语言和词典中非常少见,但在社交媒体中却被普遍应用。虽然这篇文章分析的是英语单词,但这种“重复即强调”的表达方式同样适用于中文。当只发一个“哈哈哈”不足以表达我们热烈的情感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多发几个;随着问号的增多,我们表达的疑惑也在加深;为了强调自己的不满,我们可以放弃敲一个×就能打出来的“行”,多敲五下打出chichu“彳亍”。这种把一个词拉长、重复这么多遍的行为,仍然没有违背言语交际最基本的“经济原则”——毕竟,在键盘上敲出满屏的“哈哈哈”,也比打出“哇真的好好玩我真的有在笑并且快笑背过气了”省事多了。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要坐那么长一段路的车,多遇上几个红灯,她就非迟到不可。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不可。C.翻开那时候小说来看看,已经有很多词语非加注不可了。D.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19.下列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A不过实质上进而以致 B.不过原则上进而甚至C.然而实质上转而甚至 D.不过原则上转而以致20.序号①至⑤的句子中有两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中提到,“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网上聊天作为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语言状态,也常常不遵循文法。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22.阅读下列《雷雨》选段: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李华根据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提出应该把“你是谁”修改为“请问你是哪位”,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从人物性格、戏剧语言、情节冲突等角度中任选其二,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8.D19.C20.②第二个“交际”后加上“效果”。④删掉“因此”。21.①经济原则。网上聊天的内容需要手动输入,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主动选择了牺牲语法以省时省事省力。同时由于自带内涵的表情包、网络热梗等的大量使用,使得人们即使不严格遵循文法,也能够顺畅交流。②礼貌原则。网上聊天时严格遵循语法,打出完整的句子,有时会显得迂阔可笑,容易给人留下严肃、古板的印象。人们为了给对方留下好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常常主动选择口语化的句子,采用谐音、缩写、重复等不符合文法的词汇调节气氛。22.不赞同①人物性格:周萍作为周家大少爷,殴打鲁大海之后,面对身份低微、护着鲁大海的鲁侍萍,是不可能说话彬彬有礼的。②戏剧语言:上下两句鲁侍萍的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周萍所说的话作为过渡,应该尽量降低存在感,以使观众更好地体会、揣摩鲁侍萍的“言外之意”。③情节冲突:选段发生在周萍指使仆人殴打鲁大海之后,“你是谁”这种短促的直接询问更符合当下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场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从语义的角度来讲,“非……不可”句式表达三种语义: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推断之必然。“意愿之必欲”是从主观的角度说的,主要强调的是要求的不可更改和决心的不可动摇。“情势之必须”是从客观的角度说的,主要强调的是从情理上、事理上看,这样做实在是必不可少的。“推断之必然”是从揣测的角度来说的,主要强调的是推断结果的不可避免、必然发生。原文中强调主观意愿的强烈,即第一种用法。A.强调推断结果的不可避免,是第三种用法;B.强调客观上情势的迫不得已,是第二种用法;C.强调客观上情势的迫不得已,是第二种用法;D.强调主观意愿的强烈,是第一种用法。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第一处,不过:对上半句加以限制或修正,是一个比“但是”期望感更弱的词汇,有更稳的确定感或常理感,同样包含一种客观认识,有时带有一定的轻蔑。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转折之中,且往往用于书面之中,表示前后所述事物的不同与对比,含义与“但是”基本相同,但却更加正式一些。此处用在正式场合之中,书面语意味浓厚,应用“然而”。第二处,实质上:事物的本质上、实际内容或真正意义上,它强调了事物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表面上的形式。原则上:常常出现于领导的讲话、政府的文件、有关规章制度和新闻报道中,按照原则是不可以的,但基于某种原因,还是可以做的意思。语境强调了事物的实际情况,是说把一个词重复很多遍的行为是一种强调,这是实际情况,应用“实质上”。第三处,进而: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示递进。转而:转变当前的方向或注意力去进行其他工作或尝试。结合前文的“放弃……”,说明语境是说放弃一种行为,尝试另外一种行为,应用“转而”。第四处,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甚至: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语境中后一句是前一句的更进一步的表述,应用“甚至”。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获取最佳的交际”搭配不当,“交际”后应加上“效果”;④句,“这就是因此……的原因”成分赘余,应删掉“因此”。【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原文说“早在1962年,……存在一种‘经济原则’……在交际中,人们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佳的交际……只要不妨碍沟通,我们在键盘上的操作就可以尽可能地简化”,材料提到一个重要原则——“经济原则”。在网上聊天时,我们追求的是同现实中说话一样顺畅的交流,可我们的每句话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用手敲出来。要想传递同样多的信息,除了提高打字速度之外,我们就只好让尽可能少的字符(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表示尽可能多的意思了。所以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人们主动选择了牺牲语法以省时省事省力。同时由于自带内涵的表情包、网络热梗等的大量使用,使得人们即使不严格遵循文法,也能够顺畅交流。原文说“他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材料提到另一个重要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交际中尽量为他人考虑、多夸奖他人,为了对方的面子可以不惜贬低自己。网上聊天时如果严格遵循语法,有时容易给人留下严肃、刻板的印象。人们为了给对方留下好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常常主动选择口语化的句子,采用谐音、缩写、重复等不符合文法的词汇调节气氛。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会在某句语气强烈的玩笑后面加一个(误),让对方不至于产生误解;在和刚刚加到微信的朋友打招呼时,在“你好”后面多加一个波纹号,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活泼友好。【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题干中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不赞同”他的观点。从人物性格上来看,周萍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资本主义大家庭里的长子,他有着复杂的人物性格:既懦弱无能,又阴冷阴鸷、冷酷自私。他作为周家大少爷,在殴打鲁大海之后,面对身份低微、护着鲁大海的鲁侍萍,不可能说出“请问你是哪位”这种彬彬有礼的话。从戏剧语言上来看:戏剧需要通过富有性格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进行人物刻画,从而达到揭示人物性格和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上下两句鲁侍萍的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此处重点是想要突出鲁侍萍见到大儿子之后的心情,周萍所说的话只是作为过渡,应该尽量降低其存在感,来使观众更好地体会、揣摩鲁侍萍的“言外之意”。从情节冲突上来看:没有一个戏剧的冲突是没有前奏的,前奏是设置在冲突之前的,它不仅作为核心情节的开端,同时也作为一个冲突的引子来引起观众的兴趣。选段发生在周萍指使仆人殴打鲁大海之后,“你是谁”这种短促的直接询问更符合当下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场景,如用“请问你是哪位”反而不符合这种场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铭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劳动监察大队年度工作计划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例文
- 2024幼儿园中班教研组长工作计划
- 上半年会议总结及下半年计划
- 关于公司财务工作计划
- 2024年医院安全年度工作计划范本
- 岭南师范学院《热力学与统计物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岭南师范学院《健康管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大学英语Ⅱ(艺体类)》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设计基础(2)》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教师企业实践总结汇报
- 质量损失培训课件
- 《维修车间管理》课件
- 高处作业吊篮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后习题答案合集汇编
-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
- 溺水和触电急救知识讲座
- 右心导管术后护理
- 医院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规定和方案
-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案)Unit-2-Travelling-Around-Discovering-U
- 如何做好病房护理质量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