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3章 动态电路分析_第1页
《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3章 动态电路分析_第2页
《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3章 动态电路分析_第3页
《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3章 动态电路分析_第4页
《计算机电子电路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部分》课件第3章 动态电路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动态电路分析3.1动态元件3.2电路变量初始值的计算3.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4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3.5一阶电路的完全响应3.1动态元件3.1.1电容元件电容元件是电能存储器件的理想化模型。电容器是最常用的电能存储器件。在两片金属极板中间填充电介质,就构成一个简单的实际电容器,如图3.1所示。

图3.1电容器

应用库伏关系(即电荷量与其端电压之间的关系)表征电容器的外特性,经模型化处理,可以建立起电容元件的模型。电容元件的定义是:一个二端元件,如果在任意时刻,其库伏关系能用q-u平面上的曲线确定,就称其为电容元件(简称电容)。若曲线为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且不随时间变化,如图3.2(b)所示,则称为线性非时变电容。本书只讨论线性非时变电容元件,它的电路符号如图3.2(a)所示。图3.2线性非时变电容元件

在电容上电压、电荷的参考极性一致时,由图3.2(b)可知,电荷量q与其端电压u的关系为

q(t)=Cu(t)(3―1)

式中C称为电容元件的电容量,单位为法(F),

1法=106微法(μF)=1012皮法(pF)。符号C既表示电容元件,也表示元件的参数。在电路分析中,一般关心的是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和储能关系。若设电容端电压与通过的电流采用关联参考方向,则有(3―2)

对上式从-∞到t进行积分,并设u(-∞)=0,可得(3―3)

式(3―2)和(3―3)分别称为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设t0为初始时刻。如果从t=t0时开始观察电压,式(3―3)可改写为(3―4)

称为电容元件的初始电压。由下面讨论可知,u(t0)反映了电容在初始时刻的储能状况,故也称为初始状态。在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关联的条件下,电容元件的吸收功率为式中(3―5)(3―6)

对上式从-∞到t进行积分,可得t时刻电容上的储能为计算过程中认为u(-∞)=0。

综上所述,关于电容元件有下面几个主要结论:

(1)伏安关系的微分形式表明:任何时刻,通过电容元件的电流与该时刻电压的变化率成正比。如果端电压为直流电压,则电流i=0,电容相当于开路。因此电容有隔直流的作用。如果电容电流i为有限值,则du/dt也为有限值,这意味着此时电容端电压是时间t的连续函数,它是不会跃变的。(2)伏安关系的积分形式表明:任意时刻t的电容电压与该时刻以前电流的“全部历史”有关。或者说,电容电压“记忆”了电流的作用效果,故称电容为记忆元件。与此不同,电阻元件任意时刻t的电压值仅取决于该时刻的电流的大小,而与它的历史情况无关,因此电阻为无记忆元件。

(3)由式(3―7)可知,任意时刻t,恒有wC(t)≥0,故电容元件是储能元件。

例1图3.3(a)所示电容元件,已知电容量C=0.5F,其电流波形如图3.3(b)所示。求电容电压u和储能,并画出它们的波形。图3.3例1用图图3.3例1用图

解由图3.3(b)所示的电流波形,可写出根据式(3―3),电容伏安关系的积分形式为

其波形如图3.3(C)所示。由式(3―7),电容元件储能为其波形如图3.3(d)所示。3.1.2电感元件电感元件是存储磁场能器件的理想化模型。我们知道,用导线绕制的电感线圈,如图3.4所示,通以电流i后会产生磁通φ,在其周围空间建立磁场,磁场中存储有磁场能。设电感线圈有N匝,磁通φ与线圈的每一匝均全部交链,则称ψ=Nφ为磁链,单位为韦伯(Wb)。应用韦安关系(即线圈磁链与其电流之间的关系)表征电感线圈的外特性,经模型化处理,得到电感元件模型。

电感元件的定义为:一个二端元件,如果在任意时刻,其韦安关系能用ψ-i平面上的曲线确定,就称其为电感元件。若曲线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且不随时间变化,如图3.5(b)所示,则称为线性非时变电感。本书只讨论线性非时变电感元件,其电路符号如图3.5(a)所示。

图3.4电感线圈图3.5线性非时变电感元件

设磁通φ与电流i的参考方向满足右手螺旋定则,由图3.5(b)可知,磁链与电流的关系为

ψ(t)=Li(t)(3―8)

式中L为电感元件的电感量,单位为享(H)。电感元件简称电感,电路符号如图3.5(a)所示。符号L既表示电感元件,也表示元件参数电感量。

变化的电流会产生变化的磁链,变化的磁链将在电感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习惯上,规定电动势的实际方向由“-”极指向“+”极,这与电动势在电路中的物理作用相一致,即在电动势作用下,将正电荷从低电位点移至高电位点。设电感元件的电流i、电压u与感应电动势e的参考方向一致,且电流i与磁链的参考方向符合右手螺旋定则,如图3.4(a)所示,则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其感应电动势为(3―9)

而感应电压(3―10)

该式称为电感元件伏安关系的微分形式。对式(3―10)取积分,并设i(-∞)=0,可得电感元件伏安关系的积分形式(3―11)设t0为初始观察时刻,可将式(3-11)改写为(3―12)

称为电感元件的初始电流,或称为初始状态,因为由下面讨论可知,它反映了电感在t0时刻的储能状况。在电感上电压、电流采用关联参考方向时,电感元件的吸收功率为式中(3―13)(3―14)

对上式从-∞到t进行积分,并认为i(-∞)=0,求得电感元件的储能为(3―15)

关于电感元件,我们有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由伏安关系的微分形式可知:任何时刻,电感元件的端电压与该时刻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

(2)由伏安关系的积分形式可知:任意时刻t的电感电流与该时刻以前电压的“全部历史”有关,所以,电感电流具有“记忆”电压的作用,它是一种记忆元件。

(3)式(3―15)表明,电感元件也是储能元件,将从外部电路吸收的能量,以磁场能形式储存于元件的磁场中。3.1.3电容、电感的串联和并联图3.6(a)是电路C1与C2相串联的电路,两电容的端电流为同一电流i。根据电容元件VAR的积分形式,有(3―16)由KVL,得端口电压(3―17)图3.6电容串联

式中或写为(3―18)

上式中C为电容C1与C2相串联时的等效电容。由式(3―17)画出其等效电路如图3.6(b)所示。同理可得,若有n个电容Ck(k=1,2,…,n)相串联,其等效电容为(3―19)

由式(3―17)可得

将该关系代入式(3―16)得两电容电压与端口电压的关系为(3―20)

电容C1与C2相并联的电路如图3.7(a)所示,两电容的端电压为同一电压u。根据电容VAR的微分形式,有(3―21)由KCL,得端口电流为(3―22)式中图3.7电容并联

称为电容C1与C2并联时的等效电容。由式(3―22)画出相应的等效电路如图3.7(b)所示。同理,若有n个电容Ck(k=1,2,…,n)相并联,可推导其等效电容为(3―23)

由式(3―22)可知将上式代入式(3―21),得两电容电流与端口电流的关系为(3―24)

图3.8(a)是电感L1与L2相串联的电路,流过两电感的电流是同一电流i。根据电感VAR的微分形式和KVL,有(3―25)

称为电感L1与L2串联时的等效电感。由式(3―26)画出相应的等效电路如图3.8(b)所示。同理,若有n个电感Lk(k=1,2,…,n)相串联,可推导其等效电感为(3―26)式中(3―27)由式(3―26)可知图3.8电感串联

将该关系代入式(3―25),求将两电感上电压与端口电压间的关系为(3―28)即串联电感上电压的大小与其电感值成正比。

图3.9(a)是电感L1与L2相并联的电路,两电感上具有同一电压u。根据电感元件VAR的积分形式和KCL,有(3―29)(3―30)式中

称为电感L1和L2相并联的等效电感。由式(3―30)画出其等效电路如图3.9(b)所示。同理可得,若有n个电感Lk(k=1,2,…,n)相并联,其等效电感为或写成(3―31)(3―32)

由式(3―30),得图3.9

将上述关系代入式(3―29),得两电感中的电流与端口电流的关系为(3―33)3.2电路变量初始值的计算3.2.1换路定律动态电路在一定条件下工作于相应的一种状态。如果条件改变,例如电源的接入或断开、开关的开启或闭合、元件参数的改变等,电路会由原来状态过渡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简称稳态)。这种状态变化过程称为过渡过程或暂态过程,简称暂态。引起过渡过程的电路结构或元件参数的突然变化,统称为换路。

设t=0时电路发生换路,并把换路前一瞬间记为0-,换路后一瞬间记为0+。根据电容、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t=0+时的电容电压uC和电感电流iL可分别表示为

如果在无穷小区间0-<t<0+内,电容电流iC和电感电压uL为有限值,那么上式中的积分项结果为零,从而有uC(0+)=uC(0-)iL(0+)=iL(0-)

此结论称为换路定律。它表明换路瞬间,若电容电流iC和电感电压uL为有限值,则电容电压uC和电感电流iL在该处连续,不会发生跃变。(3―35)3.2.2变量初始值的计算如果电路在t=0时发生换路,根据换路定律,在换路瞬间uC和iL不发生跃变,其初始值uC(0+)和iL(0+)分别由uC(0-)和iL(0-)确定。但是,换路时其余电流、电压,如iC、uL、iR、uR则可能发生跃变。这些变量的初始值可以通过计算0+等效电路求得。电路变量初始值的具体计算方法是:

(1)计算uC(0-)和iL(0-),并由换路定律确定uC、iL的初始值为

uC(0+)=uC(0-),iL(0+)=iL(0-)(2)画出0+等效电路用电压为uC(0+)的电压源代替电容元件,用电流为iL(0+)的电流源代替电感元件,独立电源取t=0+时的值,这样得到的直流电阻电路,称为0+等效电路。

(3)求解0+等效电路,确定其余电流、电压的初始值。

例2电路如图3.10(a)所示。已知t<0时,电路已处稳态。在t=0时,开关S开启,求初始值i1(0+)、iC(0+)和u2(0+)。解(1)计算电容电压uC(0-)。由于开关开启前电路已处于稳态,uC不再变化,故

,电容可视为开路,其电路如图3.10(b)所示,由该图可得图3.10例2电路

根据换路定律有(2)画出0+等效电路。用电压等于uC(0+)=6V的电压源代替电容元件,画出0+等效电路如图3.10(C)所示。

(3)计算初始值。由0+等效电路,可得

容易验证,电流i1、iC和电压u2在换路瞬间都发生了跃变。

例3如图3.11(a)所示电路,t<0时,开关S处在位置1,电路已达稳态。在t=0时,开关切换至位置2,求初始值iR(0+)、iC(0+)和uL(0+)。

图3.11例3电路

解(1)求uC(0-)和iL(0-)。由于t<0时电路已处于稳态,故有iC=0,电容视为开路;uL=0,电感视为短路。t=0-时电路如图3.11(b)所示,由图可得(2)画出0+等效电路。根据换路定律有iL(0+)=iL(0-)=4AuC(0+)=uC(0-)=12V

用电压uC(0+)=12V的电压源代替电容元件,用电流iL(0+)=4A的电流源代替电感元件,并注意换路后开关S处于位置2,画出0+等效电路如图3.11(C)所示。(3)由图3.11(C)电路可知,所求电流和电压的初始值为3.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3.1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图3.12(a)所示一阶RC电路,t<0时已处于稳态,电容电压为uC(0-)=Us。t=0时,开关S由位置1切换至位置2,根据换路定律,电容元件的初始电压U0=uC(0+)=uC(0-)=Us,其初始储能为。换路后,电容储能通过电阻R放电,在电路中产生零输入响应。

随着放电过程的进行,电容初始储能逐渐被电阻消耗,电路零输入响应则从初始值开始逐渐衰减为零。按图3.12(a)中指定的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写出换路后电路的KVL方程为将电容元件伏安关系

代入上式,得图3.12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该式是一阶齐次微分方程,解的一般形式为

uC=Aept

(3―37)

式中A为待定系数,由方程的初始条件确定。p是齐次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对式(3―37),令t=0+,并考虑初始条件uC(0+)=U0,可得

A=uC(0+)=U0

由特征方程

RCp+1=0

求出特征根为于是,求得式(3―36)微分方程的解为(3―38)

电路中的放电电流和电阻R上的电压分别为(3―39)(3―40)

由上可知,在t<0时电路已经处于稳态。换路后,随时间t的增加,RC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由初始值开始按指数规律衰减,电路工作在暂态过程之中。直至t→∞,暂态过程结束,电路达到新的稳态。时间常数τ的大小反映了电路暂态过程的进展速度。τ愈大,电路零输入响应衰减愈慢,暂态过程进展就愈慢。实际上,该电路的暂态过程就是RC电路的放电过程,在电容初始电压一定时,电容量C愈大,电容中存储电荷愈多,放电时间就愈长;电阻R愈大,则放电电流愈小,也会延长放电时间。因此,RC电路中的时间常数τ与R、C的乘积成正比关系。

对式(3―38),分别令t=τ,3τ和5τ,并考虑到U0=uC(0+),可求得

uC(τ)=uC(0+)e-1=0.368uC(0+)uC(3τ)=uC(0+)e-3=0.05uC(0+)uC(5τ)=uC(0+)e-5=0.007uC(0+)3.3.2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一阶RL电路如图3.13(a)所示。t<0时,开关S处于位置1,电路已达稳态,电感中流过电流

。在t=0时,开关由位置1切换至位置2,通过电感元件的初始电流

,电感初始储能为。换路后,在电感初始储能的作用下,电路产生零输入响应。图3.13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根据KVL,列出换路后的电路方程为即(3―41)

这是一个一阶齐次微分方程,应用式(3―36)方程相同的求解方法,得到电感电流iL为(3―42)

电感L和电阻R上电压分别为画出零输入响应iL、uL和uR的波形如图3.13(b)所示。

综上所述,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是由电路初始储能所产生,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均从初始值开始按指数规律衰减变化。如果用yx(t)表示零输入响应,并记初始值为yx(0+),那么,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可统一表示为(3―43)

式中,τ为电路时间常数。具体地说,对于一阶RC电路,τ=R0C;对于一阶RL电路,τ=L/R0。其中R0是零输入电路中断开动态元件后所得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

例4图3.14(a)电路,已知Us=30V,Rs=R1=3Ω,R2=2Ω,R3=4Ω,C=4.5F。t<0时电路已处于稳态,t=0时开关S开启。试求:(1)电路零输入响应uC、i1和i3;(2)验证整个放电过程中各电阻消耗的总能量等于电容的初始储能。图3.14例4电路

解(1)t<0时电路已处于稳态,电容C可视为开路,故有由换路定律,得uC(0+)=uC(0-)=8V

画出0+等效电路如图(b)所示,由图可知由于换路后放电电路的等效电阻为故电路时间常数

根据式(3―43),其零输入响应为(2)电容元件初始储能3.4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3.4.1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图3.15(a)电路,t<0时已处于稳态,电容电压

uC(0-)=0。t=0时,开关S由位置2切换至位置1,电压源开始对电容充电。图3.15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列出换路后电路的KVL方程,可得或者写成(3―44)

这是非齐次微分方程,其解由齐次解和特解两部分组成,即

其中齐次解uCh是式(3―44)相应的齐次方程的通解,因式(3―44)的齐次微分方程与式(3―36)相同,由上一节可知式中A为待定常数,τ=RC为电路的时间常数。

特解uCp是满足非齐次微分方程的一个特殊解。在直流激励时,我们用t=∞时的响应值作为微分方程的特解。此时,电路已达稳态,电容视为开路,可将电路等效为直流电路,其响应是直流电流或电压,因此,特解是一常量。令uCp=K,代入式(3―44),得因此

式(3―44)的完全解为(3―45)代入初始条件uC(0+)=0,有

确定待定常数A=-Us,将它代入式(3―45)求得零状态电压响应(3―46)

零状态电流响应为(3―47)

画出uC和i的波形分别如图3.15(b)、(C)所示。它们均按指数规律变化,同样经过(3~5)τ时间后,可以认为暂态过程已基本结束。暂态过程进展的速度也取决于电路时间常数τ,它愈大,暂态过程进展愈慢。电路进入新的稳态后,电容视为开路,电流i(∞)=0,电压uC(∞)=Us。3.4.2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图3.16(a)电路,开关S置于2,已知电感电流

iL(0-)=0。t=0时,开关由位置2切换至位置1。换路后,在电压源激励下,电路产生零状态响应,实际上是RL电路的充电过程。图3.16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由KVL得或者(3―48)应用式(3―44)相同的求解方法,求得(3―49)

式中,τ=L/R为RL电路的时间常数。电感和电阻元件上电压分别为(3―50)(3―51)3.5一阶电路的完全响应

计算电路完全响应与计算零状态响应一样,都可通过求解电路的微分方程解决。在两种情况下,电路微分方程相同,解的表达式也相同,只是电路初始储能或初始条件不同,方程解中待定常数A值不同而已。若用y(t)表示方程变量,则完全响应可表示为

(3―52)

在直流电源激励下,该式中微分方程特解yp(t)为常量,是t→∞,电路达到稳态时的响应值,称为稳态值,记为y(∞),齐次解yh(t)是含待定常数的指数函数。设完全响应初始值为y(0+),则由式(3―52)可得y(0+)=y(∞)+A,故有

A=y(0+)-y(∞)

将A代入式(3―52),得(3―53)

该式是一阶电路在直流电源作用下计算完全响应的一般公式。公式中的初始值y(0+)、稳态值y(∞)和时间常数τ称为三要素,故式(3―53)也称为三要素公式,应用三要素公式求电路响应的方法称为三要素法。

响应初始值y(0+)可以利用0+等效电路求出。当t=∞时,电路已达稳态,电容视为开路,电感视为短路,可将原一阶电路等效成直流电路,分析该电路求得响应的稳态值y(∞)。时间常数τ=R0C(一阶RC电路),或者τ=L/R0(一阶RL电路)。这里R0是电路断开动态元件后,所得有源二端网络的戴维南或诺顿等效电路中的等效电阻。

例5图3.17(a)所示RC电路,当t=0时开关S闭合,已知电容电压的初始值uC(0+)=U0,求t≥0+时的电压uC(t)。图3.17RC电路的完全响应

解开关闭合后,电容电压uC由电流源Is和电容的初始状态共同作用产生,故为完全响应。由于初始值uC(0+)=U0,稳态值uC(∞)=RIs和时间常数τ=RC,代入三要素公式求得完全响应稳态响应暂态响应(3―54)

此式表明完全响应uC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电路微分方程的齐次解,它随时间t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衰减,当t→∞时趋近于零,称为暂态响应;其二是微分方程的特解,也是t→∞时稳定存在的响应分量,称为稳态响应。式(3―54)也可改写为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3―55)

式中第一项是独立源为零时,由初始状态产生的响应,故为零输入响应;第二项是初始状态为零时,由独立源激励产生的响应,故为零状态响应。说明完全响应等于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叠加,这样分解能清楚地看出激励与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分解成稳态响应和暂态响应则求解较方便,同时也体现了电路的不同工作状态。具体地,在换路后,电路将经历(3~5)τ时间的暂态过程,然后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uC的波形如图3.17(b)所示,图中假设U0>RIs。

例6图3.18(a)电路,开关S在位置1时,电路已处于稳态。t=0时,开关由位置1切换至位置2。试求t≥0+时电压u(t)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

图3.18例6电路

解先用三要素法计算零输入响应ux和零状态响应uf,然后将ux、uf叠加求出完全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