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师说》 知识清单_第1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师说》 知识清单_第2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师说》 知识清单_第3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师说》 知识清单_第4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师说》 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必备知识清单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一、基础知识(一)字音句读(dòu)或不(fōu)焉谀(yú)欤(yú)郯(tán)子苌(cháng)弘老聃(dān)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Jiāo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别人(jiāo)教Jiào教育、教导。强调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导,是对教育工作者更高的要求。(二)词语释义〔学者〕求学的人。〔道〕指儒家的核心思想学说。〔受〕同“授”,传授。〔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闻〕知道,懂得。〔从而师之〕意思是跟随他学习。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无贵无贱〕意思是,从师问道,没有贵和贱的区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还。〔众人〕一般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身〕自己。〔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惑〕糊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句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称呼老师称呼学生之类的。云者,如此之类。〔年相若〕年龄差不多。〔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意思是,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谄媚、奉承。〔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乃〕竞。〔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常师〕固定的老师。[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贤〕才德优秀。〔不必〕不一定。〔术业〕学术技艺。〔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全面。〔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贻〕赠送。三、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四、文学常识(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t"/item/%E9%9F%A9%E6%84%88/_blank"昌黎(今辽宁\t"/item/%E9%9F%A9%E6%84%88/_blank"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t"/item/%E9%9F%A9%E6%84%88/_blank"唐朝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最初两任节度推官,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因论宫市之弊而被贬为阳山县令,之后遇赦,调江陵法曹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122]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96],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浑。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二)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三)古文运动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四)“韩潮苏海”“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后人评价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韩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五)立论与驳论立论旨在阐述和证明自己的主张;驳论重在揭露错误、明辨是非,进而确立正确主张。立论和驳论往往相辅相成,“破立结合”“边破边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无论立论还是驳论,都要运用辩证思维对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最终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对党八股》(节选)和《拿来主义》莫不如此。立论、驳论都要论证,而驳论更要抓住要害,才能给“对手”致命一击。驳论方法也很重要,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为了揭露“送去主义”的弊害,就顺着“送去”的逻辑继续推论,从而使其荒谬暴露无遗。四、《师说》1.解题“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重在议论。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2.写作背景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唐代仍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当时官职卑微,而当时国子监学生约八百名,大多是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或爵位拥有者。韩愈亲见士族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针砭时弊,倡导尊师重道。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3.主旨提炼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乐于从师的风尚。4.语言特色。(1)排比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排比对偶句的运用,使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增强了表现力。(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3)丰富的语气表达如用“嗟乎”“呜呼”这样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义: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一词多义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送,传递)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或师焉,或不焉(动词,向老师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齐师伐我(名词,军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名词,学习的榜样)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