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部分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_第1页
2023年广西部分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_第2页
2023年广西部分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_第3页
2023年广西部分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_第4页
2023年广西部分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广西部分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6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文才”。《左传•文公十八年》载高阳氏和高辛氏各有“才子八人”,合称“八元八恺”,是传世文献中“才子”概念的最早用例。《左传》中“八元八恺”的“才”并非在文学方面,而是表现为“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共懿,宣慈惠和”的德行与政才。此外,按照杜预注,这里的“子”也不是男子的通称,而是“苗裔”之意。结合上下文,《左传》中“才子”之义可以理解为“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苗裔”,与后世“才子”的义涵有较大差别。在汉代,人物品鉴中多见“才子”的称呼,其含义基本与《左传》相同。那么,从何时开始,“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了关系呢?这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潘岳作《西征赋》述行怀古,历数西汉名臣,其中特别举出“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贾谊出身甚微,家世无闻,不符合“世家子弟”的条件,此处将贾谊称为“才子”,显然与《左传》中的意思有所区别。不过,《西征赋》中“才子”的用法并未完全脱离政才的范畴,更非偏指文才,真正使“才子”义涵转向“文才”的关键,是《西征赋》将“才子”与“贾谊”绑定的做法。到了南朝以后,贾谊则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知名文人来看待,他的“才”也越来越多地被指向文才。在这样的语境下,用以形容贾谊的“才子”之“才”,也开始指向“文才”。南朝以“才子”表示“文才之士”的例子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频繁使用。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大量使用,与他的用人政策息息相关。梁武帝利用自己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权威,为寒门子弟冠以“才子”称号,正是为紧随其后的拔擢做铺垫。比如梁武帝将张率评为“才子”之后,一年内便将他升为秘书丞。梁武帝赠张率诗中“东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的表述,暗示张率可以凭借文学才能在政治上发挥作用,正是对“才子”义涵丰富性的充分利用。在“才子”偏指“文才之士”的用法流行之后,又出现了“辞人才子”的搭配。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明确将“才子”与“辞人”并列,定位为诗赋创作者。唐代以后,“词人才子”或“才子辞人”成为固定搭配,“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由此进一步固定了下来。综上所述,“才子”一词的义涵由《左传》中仅指“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后裔”转变为“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其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贾谊形象的变化带来了“才”向“文才”转变的契机。梁武帝出于政治考量对“才子”名号频繁使用,使其“文才之士”的义项被普遍接受。而沈约将“才子”与“辞人”搭配,则进一步固化其指向“文才”的意义。这些因素看似复杂,但都与魏晋以后文学逐渐受到重视、文才在政治与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密切相关。(摘自徐郦城《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政才到文才之士再到辞人才子,“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一步步固定下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B.《左传》和汉代人物品鉴中出现的“才”“子”两个字,在基本含义和对身份的表征上都与后世有较大差别。C.“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关系的转折点是潘岳在《西征赋》中将出身甚微的贾谊也称为“才子”。D.从“齐圣广渊,明允笃诚”等对“才子”的表述可以看出,此时的“才”偏重于“圣”“诚”等德行与政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才子”的常见用法,从而引出下文对“才子”原义的追溯,以及对“才子”义涵转变的论述。B.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结尾对“才子”义涵的转变过程、影响因素、价值意义作了进一步总结。C.围绕文章论点,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但梳理了“才子”一词义涵的变化,还分析了其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原因。D.文章举梁武帝将张率评为“才子”后提拔他的事例,意在说明梁武帝用人能打破常规,真正做到任人唯贤。(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才子”在传统语境中的义涵,这个确立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B.“才子”后来虽然偏指文才,但并未脱离与德行政治的关系,只是弱化了它们的限制,突出了文学、文才的地位。C.鲁迅对小说进行分类中的“才子佳人”与沈约文论的“辞人才子”中的才子,大意上都是指进行诗赋创作的人。D.“才子”中的“才”最早出现时专指德行与政才,后来因为对“才”的要求发生变化,“子”的含义也随之变化。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有兴趣,就聚精会神有的是时间。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我不赞成“九斤老太”的说法。无论如何现在社会发展了,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温饱问题,而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在饥饿中度过的。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找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但那时人们好像比较看得开,高考不像现在压力这么大,我们复习备考也不像现在这样大量刷题,老师是不太管的。我自然想考上大学,而且希望过黄河长江,离家越远越好,好男儿志在四方嘛。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读《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等革命小说,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那时没有钱,买不起书,读书一般从图书馆借,或者就在书店站着读。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就很珍惜,会抓紧时间读完。记得《青春之歌》出版时,学校没有钱买那么多书,就准备了两本,每隔几天撕下十几页,正反面贴在公告栏上,让学生围着读,像看连续剧似的。现在我藏书很多,可戏称坐拥书城了,反而失去了当年对于书的那种珍惜与敬畏。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中华读书报:请您选择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温儒敏: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问题,怎么还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色空的哲理性的描写。(摘编自《中华读书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儒敏先生之所以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B.书单指定的学生不一定喜欢,中小学语文课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当作任务,常事与愿违。C.温儒敏先生深切体会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几十年来反复阅读鲁迅书籍的原因之一。D.温儒敏先生也认为学习任务太多的确是个问题,虽然孩子精力无限,但任务过多,学生会疲于阅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小学生阅读,结合现实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B.此次访谈,不仅关注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C.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受访者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面对现实做出对应的回答。D.在推进中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能否切实有效加以适当引导,是访谈双方都关心的问题。(3)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麒麟踏雾来付淇琳麟儿有个奶奶,一个会对着36楼的天空悠悠地唱山歌的奶奶。“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蕤书院念书。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帮花花绿绿的人,敲锣打鼓地搬进了隔壁的大祠堂。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刚问完就被先生拽回去了,叫我别乱跑。”“然后呢,然后呢?”然后,一座常年有云雾飘浮的岭南山城就顺着奶奶手指上缠绕的棉线被带出来了。区芸川小时候住在乡下。区芸川,就是麟儿的奶奶。抗日那会儿,麟儿的太公,也就是区芸川的辗爹,卷了包袱别了妻女就上前线去了。奶奶的娘干脆卷了包袱,顺着进城的驴车回了娘家。所以奶奶芸川是在进城念书的第二年遇见爷爷的。小姑娘嘛,在这种年纪碰上这样的人,心里的蒲公英早已散得漫天漫地。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她早就看准了时机——书院先生中午是要休息的!刚开始她还不太能在中午看见陈轸,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白墙上,看远处的山。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从远处看,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在青蕤书院,芸川慢慢长成了高年级。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时而甲光乍现,很多同学都休学回家了。人少了以后,先生就不大管这些高年级的女生了,所以出门上街成了她们的常态。芸川也常跟着她们去街上派发抗日传单,甚至还顺船而下到广州游行去了。能自由出门以后,芸川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爬上白墙,跟墙脚的少年谈天说地了。光明正大地,两人坐在广场的榕树下。“你知么,麒麟这种灵兽能压邪避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舞麒麟,就是要呼王者。”“那你觉得谁是王者?”“谁能赶跑日本鬼子,振兴中华,谁就是王者!”少年还特地扬了扬拳头。“我跟你讲,我好叻的喔,我以后可是要接师父的班的!”少年扬着脸说。“那你可要加油了,你的师兄师弟都不衰的嘞!”芸川故意酸他。“那我毕竟还是接了老祖宗的班呀!你呢,你就知念书!”“哪有!我念书也是接老祖宗的班呀!而且我还会唱古歌呢!这可是我们山城老祖宗的东西,你翻个岭,到北边去,想听都听不着呢!”“那你唱一个!”“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怪文绉绉的。”陈轸摸了摸脑袋。芸川想到上次被娘塞满行囊的爹,又想到了纷飞的战火,她看了看眼前少年,不知该笑还是该怎么样。快入冬了,前线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虽说岭南常夏无冬,但冬天要真的来了,没一件冬衣御寒还是受不住的。物资断了许久,眼看战火也要烧到云背后的这座城来了。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日本军官贴了告示,说要走“亲民”路线。家家户户却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出门了。一个戴着瓜皮帽的汉奸站在丁字巷口的台子上,弓着腰说:“日本军官知今日是元宵节,特地请大家来看戏嘞。这不,费了老大劲把有名的麒麟班子都请来了,大家平时看不着的,听不上的,今天都尽情看一看、听一听!”坐在太师椅上的军官点了点头,仰着脑袋睨着眼,把腿架了起来。咚咚锵,咚咚锵——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看得人眼里也晃晃地燃起小火苗来。火麒麟被爆竹烧得支离、烧得破碎,现在就等着“劏火麒麟”了。火麒麟一劏就表示又回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节过年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火麒麟往前如游龙般行进,突然那头在最后一刻向前扑去,尾巴里藏的人往一旁冲,那看台上的日本军官就被压在了庞然大物下。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揭开一看,那军官胸口插着小刀,趴在他身上的背后有两个洞,深邃地暗红着,汩汩地涌着血。再一看,从尾巴里奔出的人和几个日本兵横在地上,背上映着梅花。“后来呢?后来呢?”麟儿摇着手中的笔。“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那你们都跑那么远去了,怎么不干脆留在那儿呢?”“麟儿,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你看看你爷爷,那些年那么苦的日子都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守住了。你看我,一把岁数不能跑不能跳的,要是不唱唱歌,在这36楼,一下就被风吹走咯!”祖孙俩都笑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少女口吻、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从个人经历由点到面晕染开去,引向宏大社会背景。B.芸川与陈轸在榕树下谈天说地的情节体现出两人有共同的追求,因而情感逐步加深。C.小说以少女芸川的爱情发展串起山城风物:麒麟舞艺、战争风云,内容丰富,精神厚重。D.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转换自如,前后中间皆有照应,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别开生面。(2)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麒麟”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内涵。(3)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注]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乃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说,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智伯又求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与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谋士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隆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大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注:狃[niǔ]习惯,拘泥。(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B.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C.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D.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水的意思是巡视水势,“行”与《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的“行”字含义不同。B.人事指人情事理,与《孔雀东南飞》“人事不可量”的“人事”含义不同。C.潜出指秘密出城,“潜”与《岳阳楼记》“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的“潜”字含义相同。D.“翼而击之”的“翼”是“从两侧”的意思,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先后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人起初都不想给,韩、魏后来经过身边的人献计才同意给,而赵没有给。B.段规、任章分别劝谏韩康子、魏桓子给智伯土地的理由,均是利用智伯贪财好利的缺点麻痹他,试图寻找机会攻打他。C.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并引水灌城,导致城内锅灶被泡塌,青蛙四处乱跳,百姓民不聊生,人马互食。D.司马光认为智伯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他灭亡的原因在于才胜过德。世俗中往往没有人能分得清德和才,概称其为贤明,因而错用人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②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萤张舜民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情色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深沉。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启迪。(2)这首诗中的流萤给“我”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归家途中的情景,其中“,”两句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两句表明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③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两句,表示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写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7.(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如果说过去大部分年轻人以跳出农门为奋斗目标之一的话,近年来,跳回农门正在成为新时尚。有的人放弃城市的工作,跨界回农村开社区生态农场;有的博士高材生回到农村,地干起了养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新农人,不同于传统农民,也不同于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多是从城市回流农村的新群体。在回流之前,他们或是已有一定职业积累,或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但基本都具备新理念新思维,掌握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农业农村所蕴含的成长成才机遇高度认同,也因此,回到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返乡入乡各类创新创业人员已达1100万人。虽然该规模不完全等同于新农人群体数量,但由此估计,后者的规模也。很难说,农村现在早已的网络直播、线上销售、品牌营销等与这股新势力的入局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农人加速了这些创新的扩散和使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书记先生凑上去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叫人听得头痛,讨厌……”B.没有泥土满身,没有脚踩大地……这些专家穿着白大褂,跟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显得轻松、简单。C.树上的那些微微泛着光泽的紫花让人有一种梦幻感、太空感,也让我这个外乡人有点儿不知所措……D.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8.(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炎热的夏天里,啤酒、烧烤、小龙虾、西瓜是许多人的幸福开关。人们在开心享受这些夏天标配饮食时,千万别忽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①。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吃出来的病”。这些疾病因素既有化学性的、生物性的,②。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及诺如病毒等都是常见的病原菌,③。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食品以植物类食品为主,其次为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是毒蘑菇、粮食和蔬菜;动物类食品主要是肉制品和水产品。有的人在饭馆、餐厅用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很可能就是食源性疾病。如果发现自己出现食源性疾病的症状时,必须立即停用可疑食品,并前往医院就诊。(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和文中“开关”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度:言前定则不跲(jiá,受阻,结巴),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没必要事事都预先计划好。——(日)中村恒子畅销书《人间值得》对于以上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广西部分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文才”。《左传•文公十八年》载高阳氏和高辛氏各有“才子八人”,合称“八元八恺”,是传世文献中“才子”概念的最早用例。《左传》中“八元八恺”的“才”并非在文学方面,而是表现为“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共懿,宣慈惠和”的德行与政才。此外,按照杜预注,这里的“子”也不是男子的通称,而是“苗裔”之意。结合上下文,《左传》中“才子”之义可以理解为“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苗裔”,与后世“才子”的义涵有较大差别。在汉代,人物品鉴中多见“才子”的称呼,其含义基本与《左传》相同。那么,从何时开始,“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了关系呢?这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潘岳作《西征赋》述行怀古,历数西汉名臣,其中特别举出“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贾谊出身甚微,家世无闻,不符合“世家子弟”的条件,此处将贾谊称为“才子”,显然与《左传》中的意思有所区别。不过,《西征赋》中“才子”的用法并未完全脱离政才的范畴,更非偏指文才,真正使“才子”义涵转向“文才”的关键,是《西征赋》将“才子”与“贾谊”绑定的做法。到了南朝以后,贾谊则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知名文人来看待,他的“才”也越来越多地被指向文才。在这样的语境下,用以形容贾谊的“才子”之“才”,也开始指向“文才”。南朝以“才子”表示“文才之士”的例子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频繁使用。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大量使用,与他的用人政策息息相关。梁武帝利用自己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权威,为寒门子弟冠以“才子”称号,正是为紧随其后的拔擢做铺垫。比如梁武帝将张率评为“才子”之后,一年内便将他升为秘书丞。梁武帝赠张率诗中“东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的表述,暗示张率可以凭借文学才能在政治上发挥作用,正是对“才子”义涵丰富性的充分利用。在“才子”偏指“文才之士”的用法流行之后,又出现了“辞人才子”的搭配。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明确将“才子”与“辞人”并列,定位为诗赋创作者。唐代以后,“词人才子”或“才子辞人”成为固定搭配,“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由此进一步固定了下来。综上所述,“才子”一词的义涵由《左传》中仅指“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后裔”转变为“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其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贾谊形象的变化带来了“才”向“文才”转变的契机。梁武帝出于政治考量对“才子”名号频繁使用,使其“文才之士”的义项被普遍接受。而沈约将“才子”与“辞人”搭配,则进一步固化其指向“文才”的意义。这些因素看似复杂,但都与魏晋以后文学逐渐受到重视、文才在政治与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密切相关。(摘自徐郦城《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从政才到文才之士再到辞人才子,“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一步步固定下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B.《左传》和汉代人物品鉴中出现的“才”“子”两个字,在基本含义和对身份的表征上都与后世有较大差别。C.“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关系的转折点是潘岳在《西征赋》中将出身甚微的贾谊也称为“才子”。D.从“齐圣广渊,明允笃诚”等对“才子”的表述可以看出,此时的“才”偏重于“圣”“诚”等德行与政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才子”的常见用法,从而引出下文对“才子”原义的追溯,以及对“才子”义涵转变的论述。B.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结尾对“才子”义涵的转变过程、影响因素、价值意义作了进一步总结。C.围绕文章论点,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但梳理了“才子”一词义涵的变化,还分析了其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原因。D.文章举梁武帝将张率评为“才子”后提拔他的事例,意在说明梁武帝用人能打破常规,真正做到任人唯贤。(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才子”在传统语境中的义涵,这个确立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B.“才子”后来虽然偏指文才,但并未脱离与德行政治的关系,只是弱化了它们的限制,突出了文学、文才的地位。C.鲁迅对小说进行分类中的“才子佳人”与沈约文论的“辞人才子”中的才子,大意上都是指进行诗赋创作的人。D.“才子”中的“才”最早出现时专指德行与政才,后来因为对“才”的要求发生变化,“子”的含义也随之变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C.“转折点是……”错误,根据原文第4段“真正使‘才子’义涵转向‘文才’的关键,是《西征赋》将‘才子’与‘贾谊’绑定的做法”可知,可以作为“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关系的转折点的不是“将出身甚微的贾谊也称为‘才子’”,而是“将‘才子’与‘贾谊’绑定的做法”。故选C。(2)A.正确。B.“在结尾对‘才子’义涵的转变过程、影响因素、价值意义作了进一步总结”错误,结尾部分并没有对“才子”义涵转变的“价值意义”进行总结。C.“还分析了其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原因”错误,文章分析了“才子”一词义涵变化的外在原因,没有分析其“内在原因”。D.“意在说明梁武帝用人能打破常规,真正做到任人唯贤”错误,文章举梁武帝将张率评为“才子”后提拔他的事例,依然是为文章主要论点服务的,即梁武帝对“才子”义涵转变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为了说明他“用人能打破常规,真正做到任人唯贤”。故选A。(3)D.选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贾谊出身甚微,家世无闻,不符合‘世家子弟’的条件,此处将贾谊称为‘才子’,显然与《左传》中的意思有所区别”“明确将‘才子’与‘辞人’并列,定位为诗赋创作者”等内容可知,自称贾谊后,“子”的含义没有变化,都是某类男人的意思,而对“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故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答案:(1)C(2)A(3)D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有兴趣,就聚精会神有的是时间。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我不赞成“九斤老太”的说法。无论如何现在社会发展了,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温饱问题,而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在饥饿中度过的。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找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但那时人们好像比较看得开,高考不像现在压力这么大,我们复习备考也不像现在这样大量刷题,老师是不太管的。我自然想考上大学,而且希望过黄河长江,离家越远越好,好男儿志在四方嘛。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读《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等革命小说,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那时没有钱,买不起书,读书一般从图书馆借,或者就在书店站着读。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就很珍惜,会抓紧时间读完。记得《青春之歌》出版时,学校没有钱买那么多书,就准备了两本,每隔几天撕下十几页,正反面贴在公告栏上,让学生围着读,像看连续剧似的。现在我藏书很多,可戏称坐拥书城了,反而失去了当年对于书的那种珍惜与敬畏。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中华读书报:请您选择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温儒敏: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问题,怎么还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色空的哲理性的描写。(摘编自《中华读书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温儒敏先生之所以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B.书单指定的学生不一定喜欢,中小学语文课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当作任务,常事与愿违。C.温儒敏先生深切体会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几十年来反复阅读鲁迅书籍的原因之一。D.温儒敏先生也认为学习任务太多的确是个问题,虽然孩子精力无限,但任务过多,学生会疲于阅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小学生阅读,结合现实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B.此次访谈,不仅关注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C.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受访者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面对现实做出对应的回答。D.在推进中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能否切实有效加以适当引导,是访谈双方都关心的问题。(3)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D.“任务过多,学生会疲于阅读”错误。根据原文,主持人谈到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读书”时,温儒敏的回答是“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故选D。(2)B.“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错误。在回答问题时,温儒敏先生并没有涉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回答的内容都是结合他本个的读书经历和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现状阐述的。故选B。(3)根据“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可概括出:能促进独立人格的培养。真正的爱书人,有独立的眼光,不会随波逐流,阅读是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根据“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可概括出:能拓宽视野,促进读写。读一些比较深的书,无论是对备考还是对人的发展都大有裨益。根据“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以及温儒敏提到自己高中时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可概括出:能有助于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个人特长,为将来的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和专业知识的拓展、加深做准备。答案:(1)D(2)B(3)①能促进独立人格的培养。真正的爱书人,有独立的眼光,不会随波逐流,阅读是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②能拓宽视野,促进读写。读一些比较深的书,无论是对备考还是对人的发展都大有裨益。③能有助于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个人特长,为将来的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和专业知识的拓展、加深做准备。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麒麟踏雾来付淇琳麟儿有个奶奶,一个会对着36楼的天空悠悠地唱山歌的奶奶。“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蕤书院念书。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帮花花绿绿的人,敲锣打鼓地搬进了隔壁的大祠堂。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刚问完就被先生拽回去了,叫我别乱跑。”“然后呢,然后呢?”然后,一座常年有云雾飘浮的岭南山城就顺着奶奶手指上缠绕的棉线被带出来了。区芸川小时候住在乡下。区芸川,就是麟儿的奶奶。抗日那会儿,麟儿的太公,也就是区芸川的辗爹,卷了包袱别了妻女就上前线去了。奶奶的娘干脆卷了包袱,顺着进城的驴车回了娘家。所以奶奶芸川是在进城念书的第二年遇见爷爷的。小姑娘嘛,在这种年纪碰上这样的人,心里的蒲公英早已散得漫天漫地。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她早就看准了时机——书院先生中午是要休息的!刚开始她还不太能在中午看见陈轸,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白墙上,看远处的山。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从远处看,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在青蕤书院,芸川慢慢长成了高年级。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时而甲光乍现,很多同学都休学回家了。人少了以后,先生就不大管这些高年级的女生了,所以出门上街成了她们的常态。芸川也常跟着她们去街上派发抗日传单,甚至还顺船而下到广州游行去了。能自由出门以后,芸川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爬上白墙,跟墙脚的少年谈天说地了。光明正大地,两人坐在广场的榕树下。“你知么,麒麟这种灵兽能压邪避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舞麒麟,就是要呼王者。”“那你觉得谁是王者?”“谁能赶跑日本鬼子,振兴中华,谁就是王者!”少年还特地扬了扬拳头。“我跟你讲,我好叻的喔,我以后可是要接师父的班的!”少年扬着脸说。“那你可要加油了,你的师兄师弟都不衰的嘞!”芸川故意酸他。“那我毕竟还是接了老祖宗的班呀!你呢,你就知念书!”“哪有!我念书也是接老祖宗的班呀!而且我还会唱古歌呢!这可是我们山城老祖宗的东西,你翻个岭,到北边去,想听都听不着呢!”“那你唱一个!”“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怪文绉绉的。”陈轸摸了摸脑袋。芸川想到上次被娘塞满行囊的爹,又想到了纷飞的战火,她看了看眼前少年,不知该笑还是该怎么样。快入冬了,前线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虽说岭南常夏无冬,但冬天要真的来了,没一件冬衣御寒还是受不住的。物资断了许久,眼看战火也要烧到云背后的这座城来了。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日本军官贴了告示,说要走“亲民”路线。家家户户却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出门了。一个戴着瓜皮帽的汉奸站在丁字巷口的台子上,弓着腰说:“日本军官知今日是元宵节,特地请大家来看戏嘞。这不,费了老大劲把有名的麒麟班子都请来了,大家平时看不着的,听不上的,今天都尽情看一看、听一听!”坐在太师椅上的军官点了点头,仰着脑袋睨着眼,把腿架了起来。咚咚锵,咚咚锵——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看得人眼里也晃晃地燃起小火苗来。火麒麟被爆竹烧得支离、烧得破碎,现在就等着“劏火麒麟”了。火麒麟一劏就表示又回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节过年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火麒麟往前如游龙般行进,突然那头在最后一刻向前扑去,尾巴里藏的人往一旁冲,那看台上的日本军官就被压在了庞然大物下。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揭开一看,那军官胸口插着小刀,趴在他身上的背后有两个洞,深邃地暗红着,汩汩地涌着血。再一看,从尾巴里奔出的人和几个日本兵横在地上,背上映着梅花。“后来呢?后来呢?”麟儿摇着手中的笔。“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那你们都跑那么远去了,怎么不干脆留在那儿呢?”“麟儿,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你看看你爷爷,那些年那么苦的日子都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守住了。你看我,一把岁数不能跑不能跳的,要是不唱唱歌,在这36楼,一下就被风吹走咯!”祖孙俩都笑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以少女口吻、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从个人经历由点到面晕染开去,引向宏大社会背景。B.芸川与陈轸在榕树下谈天说地的情节体现出两人有共同的追求,因而情感逐步加深。C.小说以少女芸川的爱情发展串起山城风物:麒麟舞艺、战争风云,内容丰富,精神厚重。D.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转换自如,前后中间皆有照应,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别开生面。(2)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麒麟”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内涵。(3)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物象内涵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少女口吻、有限视角”错。叙述人是奶奶,属于全知视角。故选A。(2)结合“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可知,是少女芸川心中的少年陈轸的形象,她用唱“麒麟”古歌表达了对少年的夸赞与爱慕。结合“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可知,是麒麟舞艺术的载体,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结合“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可知。小说中芸川唱古歌、陈轸舞麒麟都是对传统的传承。(3)①结合“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莪书院念书。有一天……”“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可知,小说中的“我”讲述年少时的情感经历,如何认识陈轸,两人聊天、唱歌,日本占领小城,陈轸的师傅师兄刺杀日本军官,“麒麟舞”等片段,情节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结合“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可知,文章对“陈轸”“师父”虽有描写,但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缺少丰富化和鲜明特征。可见,小说虚化人物。③结合“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叙述生动,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描写形象生动,“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议论形象。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议论、叙述等表述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答案:(1)A(2)是少女芸川心中的少年陈轸的形象,她用唱“麒麟”古歌表达了对少年的夸赞与爱慕。是麒麟舞艺术的载体,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小说中芸川唱古歌、陈轸舞麒麟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3)①弱化故事情节,小说对“我”讲述年少时的情感经历、“麒麟舞”等片段进行了叙述,文中相对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虚化人物,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文章对“陈轸”“师父”虽有描写,但缺少丰富化和个性鲜明特征。③语言优美、生动,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议论、叙述等表达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注]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乃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说,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智伯又求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与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谋士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隆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大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注:狃[niǔ]习惯,拘泥。(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B.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C.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D.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行水的意思是巡视水势,“行”与《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的“行”字含义不同。B.人事指人情事理,与《孔雀东南飞》“人事不可量”的“人事”含义不同。C.潜出指秘密出城,“潜”与《岳阳楼记》“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的“潜”字含义相同。D.“翼而击之”的“翼”是“从两侧”的意思,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智伯先后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人起初都不想给,韩、魏后来经过身边的人献计才同意给,而赵没有给。B.段规、任章分别劝谏韩康子、魏桓子给智伯土地的理由,均是利用智伯贪财好利的缺点麻痹他,试图寻找机会攻打他。C.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并引水灌城,导致城内锅灶被泡塌,青蛙四处乱跳,百姓民不聊生,人马互食。D.司马光认为智伯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他灭亡的原因在于才胜过德。世俗中往往没有人能分得清德和才,概称其为贤明,因而错用人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②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三版”修饰“城不没者”,应归于上句;“人马”做“相食”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B;“无喜志”与“有忧色”是对称句式,中间应断开,排除C。译文: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故选:D。(2)C.“含义相同”有误,“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大意是“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潜”意为“隐藏”。两个字含义不同。故选:C。(3)D.“司马光认为智伯是一个有才能的人”错误,原文表述为“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只说智伯是因为才胜德而亡,但并没有说智伯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因而错用人才”也只是作者的推测,不一定是真正原因。故选:D。(4)①“彼”,他;“此”,我们;“相亲”,相互亲善;“待”,对付。译文: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伯,智家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②“谓”,叫做;“……者……也”表判断;“资”,辅助;“帅”,统帅。译文:聪明、明察、坚强、勇毅,是所谓才;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答案:(1)D(2)C(3)D(4)①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伯,智家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②聪明、明察、坚强、勇毅,是所谓才;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参考译文: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伯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习惯于得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这样以后我们能够免于祸患而等待事情的变化了。”韩康子于是派使臣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给智伯。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任章问:“什么原因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伯,智家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魏桓子说:“对。”智伯又向赵襄子要皋狼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与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于是逃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四处乱跳,民众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谋士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伯问:“你凭什么知道?”疵说:“凭人之常情知道这件事。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一人耳朵,有何伤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反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大乱,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侧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他的正面作战,大败智伯的军队,于是杀死智伯,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中(往往)没人能分得清,一概称他们为贤明,这大概是错用人才的原因。聪明、明察、坚强、勇毅,是所谓才;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萤张舜民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情色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深沉。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启迪。(2)这首诗中的流萤给“我”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物象及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解答】(1)B.“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错误,联系全诗,第七句“今日分明知我去”,是照应首联“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表现“萤”的善解人意。联系前文,尾联是说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辉辉”地为“我”送行,有的还懂得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回家啊。故选B。(2)颔联“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是说带火虫虽然“生处大卑微”,但并不自卑,敢干展示自己的光亮,这启示我们要战胜自卑的心理,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颈联“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运用拟人手法。“月明敢向星中乱”是说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虽然它的光芒微小,但是它却勇敢地与皎洁的明目和闪烁的星星争辉。黄火虫虽然弱小,却“月明敢向星中乱”,不向明目和星星示弱,“敢”与它们争辉,写出萤火虫的大无畏精神,启示我们不能向强者示弱,要勇敢无畏地面对生活。“天黑偏能雨里飞”是说弱小的萤火虫“偏”能在黑夜和雨中自由飞行,表现了萤火虫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这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选择迎难而上,不断战胜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强大。答案:(1)B(2)①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②大无畏。“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③迎难上。“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译文:江中的萤火特意展示出自己的光亮,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只在见到我时增加一点心意,不嫌自己出身卑微。月明之夜,敢与星星争辉,天黑之时偏向雨中自由飞行。今天分明知道我要离开,很么时候才能让我结束漂泊,照我归来呢?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由物及人,前三联写萤火虫,最后一联抒情。首联中的“解”是“懂得”的意思,诗人赋予萤火虫以人的情感。“但取”“莫嫌”两句,写出了萤火虫给人增添的情趣和其特点。尾联写不知漂泊多久萤火虫才能照“我”回来,强化感情。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归家途中的情景,其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两句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两句表明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③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表示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写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重点字:飏)②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重点字:榆)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重点字: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7.(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如果说过去大部分年轻人以跳出农门为奋斗目标之一的话,近年来,跳回农门正在成为新时尚。有的人放弃城市的工作,跨界回农村开社区生态农场;有的博士高材生回到农村,地干起了养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新农人,不同于传统农民,也不同于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多是从城市回流农村的新群体。在回流之前,他们或是已有一定职业积累,或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但基本都具备新理念新思维,掌握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农业农村所蕴含的成长成才机遇高度认同,也因此,回到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返乡入乡各类创新创业人员已达1100万人。虽然该规模不完全等同于新农人群体数量,但由此估计,后者的规模也。很难说,农村现在早已的网络直播、线上销售、品牌营销等与这股新势力的入局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农人加速了这些创新的扩散和使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BA.书记先生凑上去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叫人听得头痛,讨厌……”B.没有泥土满身,没有脚踩大地……这些专家穿着白大褂,跟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显得轻松、简单。C.树上的那些微微泛着光泽的紫花让人有一种梦幻感、太空感,也让我这个外乡人有点儿不知所措……D.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解答】(1)第一处,此处形容新农人干起养殖的状态,所填写的成语所表达的意思应是积极向上的,乐于去做这件事,可填“乐此不疲”。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第二处,此处是说新农人不同于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独特性,其在生产经营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可填“独辟蹊径”。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第三处,此处是说不能小看新农人的规模,可填“不容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