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南宁二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_第1页
2022年广西南宁二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_第2页
2022年广西南宁二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_第3页
2022年广西南宁二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_第4页
2022年广西南宁二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广西南宁二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中国的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一个“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先秦的以大为美,到六朝时期逐渐转变为对小的推崇的发展阶段。六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士大夫阶层开始返归于内,成就心性的圆满,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印度宗教哲学和思想信仰的传入发展也是“以小见大”得以在六朝时期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诗词中的“以小见大”,包括以小物写家国情思,以细节揭示深刻主题。如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从饥鼠、蝙蝠、灯、雨、风、破窗户纸等富有典型意义的小物小景构筑的意境中,见出词人所处环境的荒凉恐怖、萧瑟孤寂,以及生活的潦倒孤独,从而体会到社会环境的残酷,领悟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这首词的最后,一对燕子呢喃的这一细节,写出了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而使人产生时代变迁、盛极而衰的感慨。诗人陶渊明在物质短缺、孤独寂寞的情况下,仍然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在于诗人的心灵体验是充满圆足的,心灵的圆足和超越可以穿透世界,洞察千秋,贯通人伦。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通过调配假山、泉水来创造意境。大到皇家园林,小到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从横向或纵向让游人扩展视野和联想,才可以“以小见大”。清代所建的颐和园,就借用了玉泉山和玉峰塔的景致,来达到丰富本园的目的。在园林设计中,分割渗透方法也体现了“以小见大”思想。利用游廊、树木花草等作为景区或景物之间的间隔,以阻挡人们的视线,当人们走出间隔,眼前就会突现一处美妙不凡的景观,让人眼前一亮;而透景则完全是一种隔而不断,可见而不可及的设计方式,从而诱发人们对另一空间的无限遐想,激发探寻参观的愿望。空间的调配选择是中国古代园林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有限的园林中让园中人感受到无限的自然意境,是每一个造园人心中的最高理想。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以之作天、作水、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这是我国清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华琳在他编著的《南宗抉秘》中讲到的话。这里所说的“白”即画家所使用的画纸,通过画面的空缺,使画质的底色与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让观者在有限的画纸上,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以小见大”,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小大之别,它历经几千年至今仍然对众多文学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艺术家运用这一美学思想,引导人们融入于小处见大意的美妙的审美体验之中。(摘编自钟海北、李欧《小大之美——论中国古代以小见大美学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和不同思潮的传播、碰撞与发展,是“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在六朝得以流行的社会原因。B.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使用了“借景”“隔景”“透景”等空间调配方法,让人们在一山一水之间体味万水千山之美。C.中国画用极淡的墨画出日光、道路、云断等,使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让观者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D.现代快节奏社会更需要人们学会体验“以小见大”的审美境界,它能让我们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理解人生的价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诗歌、园林、绘画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阐述中国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B.文章主体部分在阐述中国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C.文章用利用游廊、花草作为间隔的例子,来论证颐和园有“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以小见大”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当代价值,起总结全文的作用。(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符合原文所论“以小见大”的是A.寺庙里题写的楹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B.深圳“世界之窗”有按比例缩小仿建的景点130多个。C.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D.明代廖柴舟认为“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冰箱内胆上也采用了纳米超疏水材料,这种材料有独特的凸起结构,并在其上面附着一层仿植物蜡,这样内胆表面上的小水滴就会自动滑落而不在内胆上沉积,从而避免内胆表面出现结霜、结冰现象。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摘自张靓、赵宁、徐坚《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不仅能让水滴自由滚动,而且可以减弱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让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B.科学探索发现水稻的叶子上有与荷叶类似的凸起结构,这可以解释水稻叶具有的疏水功能以及水滴在上面的定向滚动。C.人类已经能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在塑料表面和织物纤维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D.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属于“仿生学”的研究内容,它的破解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引出说明对象和写作内容,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受荷叶表面的植物蜡具有疏水功能特性的启发,瑞士的一家公司研制出了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能力的织物。C.为让读者看到自清洁应用的广阔前景,作者举了把类似荷叶结构的材料植入人体来防止血栓产生的例子进行说明。D.科学家们可以在地球的每一种生物身上学习它们进化的智慧,并以此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3)请简要分析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冬与狮(节选)兰晓龙天空有几颗星星很规整地闪烁,那是美军往战区空投物资的夜航灯。千里和万里坐在林边看着,没这个意识也懒得意识,剧战和巨大的悲恸之后基本上就是真空万里:“哥,我可能快死了。你不用带我回家。”千里没转头,睨着弟弟,看着万里在那幼稚又老成地述说愁事。万里:“也不用埋我。”他看着自己烂掉的手,那现在属于不值得包扎的伤:“太累。不想累死你们。”千里:“怎么个意思?”万里很认真地戳了戳自己的心脏,自我诊断:“我这里痛。一挣一挣地痛,一胀一胀地痛,有时要裂开一样地痛,刀子扎一样地痛,咱老家也有人这样,没多久,他死了。”千里:“啥时候有的?”万里:“你把我从山坡上推下来,让我自己走那会有的。后来就常有,现在特厉害。哦,还得早,瞒着爸妈跟上你那会就有了。不过不厉害。”千里:“站起来,这病能治。”万里乖乖站起来。千里看着弟弟,从来不走心的家伙现在在心痛。那是个陌生的感受,万里又痛又怕,喘不过气。不到一个月,万里体会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别离,第一次负责,第一次勇敢而非放任,第一次自豪,第一次体会团队,第一次认知国家,第一次见证生死,现在是第一次心碎。千里一拳抡了过去。万里愤怒:“你干什么?”千里:“挨打的地方痛,现在是不是心里没那么痛了?”万里愣了一会:“好些了。”千里:“欢迎你来第七穿插连,因为这里没痛过,那是走过七连,不算来过七连。你且不会死,长命着呢,那叫难受。”万里:“我难受过,不这样。”千里:“那叫真难受,那叫心碎了。”万里:“可是我还痛。”千里:“那是你以前太不走心,现在又太走心。万里,你不是炮,你尽管又彪又二地活着,可人上边,走点心。”他又一拳抡过去,万里甘之如饴。千里:“还手啊!挨打就要还手啊!我也痛,我也痛啊!”万里:“……哦。”于是兄弟俩不闪不避,你一拳,我一拳,间或会有“还痛吗”“还痛”的互相询问,这种询问或回答并不一定来自万里。殴打后来成了雪地上的拥抱,气喘吁吁,但是平静。千里:“真不知道爸妈看见你成了这样,是难受还是高兴。”万里:“我也不知道。”旁边忽然有人问:“第七穿插连?”兄弟俩回头,看见让他们心脏都能骤停的一景:团直的那名骑兵传令兵,骑在马上驰骋而来,雪浪在马蹄下翻滚。惊讶,或者说惊喜地忘了回答。传令兵于是又问一遍:“第七穿插连?”梅生连跑带爬地从林子里窜了出来,他是狂喜:“第七穿插连!团直……”可是传令兵连人带马撞在一棵树上,马翻倒,挣扎着往起里爬。传令兵先从坠地中爬起来,艰难地走向他们。传令兵:“我来的方向,七点方向,祠鼐大桥,友军部队,急需增援,必须增援,否则,没法打了。”他的声音又断续又急促,千里他们理解为长途跋涉后的呼吸不匀。千里:“团部呢?大部队呢?”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顿时黯然:“打散了。我也在找,一直在找。最后一个命令是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完毕。你们饿不饿?”对千里和梅生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其实是坏到让他们对后一句没反应的坏消息。传令兵看着他还在挣扎的马:“它叫春生。春生两岁。我双手把春生从它妈肚子里拽出来的,班长说这马会一辈子记着你。春生冻瞎了。”他说得像是没啥感情,语法是刚过扫盲班级别的稚嫩。但是往下千里他们知道这孩子做了多大的舍弃:“它是我的朋友,所以吃的时候你们千万要记得,它叫春生。要保证。”千里:“我们不吃……”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千里不想说,万里不知道怎么说,连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说。传令兵:“七点,祠鼐,急需援军,没有援军,你们是最近的援军——祖国在什么方向?”茫然,但是梅生指点,那是悬崖的方向,有着皎洁的月光。于是传令兵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祖国和月光吸引了他最后的神志。千里他们这时才发现他的背都被打烂了,没那么多血是因为伤口早已冻结。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传令兵:“新中国万岁。”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一座平静而赤诚的冰雕。(有改动)【注】伍千里和伍万里是兄弟俩,哥哥是第七穿插连连长;后文提到的梅生是第七穿插连指导员。第七穿插连刚刚经历一场阻击战,成功击溃美军,但伤亡惨重。文本二:在《冬与狮》序言中,兰晓龙透露,自己的父亲曾作为军医参加了朝鲜战争,但自己一直以来对于朝鲜战争的真正意味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这位战士托着个橘子(也许是糕点),憋着乐,有点懵懂,生机盎然,有点跳脱”,这张照片让兰晓龙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感叹道,“他真年轻,他们真年轻”。谈及《冬与狮》的书名,兰晓龙表示,对这个故事的认知,都在书名里。“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的人来自江浙长江流域到胶东半岛,把这样一群人给非常仓促地扔到了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地方。相比十三兵团在西线打的那一仗,第九兵团这一仗严格来说打得不那么成功——十三兵团叫胜利,第九兵团这个叫惨胜。”(摘自北京青年报《兰晓龙新作<冬与狮>讲述“钢七连”长津湖之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两处画线句,前者交代恶劣的战场形势,后者以“皎洁的月光”寄托希望,同时以“悬崖”暗示战争的艰难。B.万里瞒着父母跟着哥哥从军,许多的“第一次”呈现了他进入军队生活后的经历,也暗示了他“心痛”的原因。C.传令兵的语言多用短句,且在说话中常有语意突转现象,这表现了他年轻稚嫩、因紧张而表达不流畅的特点。D.文本一标题寓意深刻,用极简的语言凸显了环境与人物特征;文本二对书名的介绍,丰富了小说的创作背景。(2)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伍千里在文本一中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3)文本二提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让作者产生强烈的创作欲。请分析其创作动机是如何在文本一体现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又曰:“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彬自出师至凯旋,士众畏服,无敢轻肆,克城之日,兵不血刃。捷至,群臣称贺,帝泣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实可哀也!”命出米十万振恤之。帝谓宰臣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如是邪!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详覆之。”又诏曰:“王者禁人为非,乃设法。临下以简,必务哀矜,世属乱离则纠之以猛,人知耻格则济之以宽。窃盗之生,本非巨蠹,近朝立制,重于律文,甚非爱人之旨。”尝读二典,叹曰:“尧、舜之罪四凶,止从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邪!”故定为折杖法,以递减流、徙、杖、笞之刑。自开宝以来,犯大辟非情理深害老,多得贷死;惟赃吏弃市,未尝贳。有群臣当迁官,帝素恶其人,不许,普坚以为请。帝怒曰:“朕固不与,卿若之何?”普曰:“刑赏,天下之刑赏,陛下岂得以喜怒专之!”帝怒甚,起,普亦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允。开宝元年,初覆试贡士。是科擢进士合格者十八人,陶毂子邴名在第六。帝谓左右曰:“闻毂不能训子,邴安得第!”命中书覆试。因下诏曰:“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业。如闻党与,颇容窃吹。文衡公器,岂宜私滥!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悉委中书覆试。”(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B.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C.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D.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宇县,宇指宇宙,县指赤县,宇县即天下,与四海、八荒、六合意思相同。B.弃市,是一种表警诫的刑罚,指罪犯被押解到闹市游街,以示被大众鄙弃。C.朕,第一人称代词我,无论尊卑都可使用,秦始皇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D.文衡,衡即秤杆,又指称量、比较,文衡古代指判定文章高下来取士的权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彬等人征讨江南获胜,众大臣庆贺,宋太祖却感到悲痛,认为天下分裂,百姓遭受了战争的祸害,于是命令拿出米来赈济抚恤。B.宋太祖认为人命至关重要,各州判处犯人死刑,须上奏案情,交付刑部审察;他制定了折杖法,来依次减少流、徙、杖、笞的刑罚。C.赵普因为一些大臣的官职变动与宋太祖发生了争执,赵普说皇帝不能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宋太祖最终答应了赵普的请求。D.陶穀的儿子陶邴名列当科进士第六,宋太祖对此质疑,认为选拔人才不能私自滥用权力,下令以后选士,中书省要对考生进行复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窃盗之生,本非巨蠹,近朝立制,重于律文,甚非爱人之旨。②有群臣当迁官,帝素恶其人,不许,普坚以为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①所住精舍(节选)柳宗元离披②得幽桂,芳本欣盈握。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倾筐壅③故壤,栖息期鸾驚④。【注】①零陵:地名,在今湖南,属永州。当年柳宗元曾被贬于此长达十年之久。②离披:散乱的样子,为杂草所包围。③壅:把土培在植物的根上。④鸾驚:鸾鸟与鬻驚,皆凤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中“十余本”是十余棵,全诗写了诗人得到桂树、移植到住所的过程。B.诗的第一句,用“离披”写桂树衰残凋敝,交代下文“困”与“摧剥”的原因。C.第二句中的“欣”字,与上一句形成转折,写因为桂树干盈握而感到欣喜。D.五、六句中“且”和“况”字前后呼应,构成递进关系,表达的情绪加深。(2)高文《柳宗元选注》评此诗“亦桂亦己,桂中有己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与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所刻画出的人物形象相似的两句是“,”。(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成语阐明了做事要善于寻求外物帮助的道理,《劝学》中从君子的角度强调这一道理的两句是“,”。(3)古诗文中多有描写农家热情待客的场景。《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见渔人到来,惊讶之余依旧盛情款待、体现淳朴民风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月31日,以冬奥会为主题的京西皮影戏《寻找雪姑娘》在网络上热播,人们纷纷为画面中人物精美的造型装饰、浓郁的京腔京韵赞叹。其实不只是皮影戏,非遗文化与本届冬奥会的紧密融合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从苏州非遗剪纸中由真丝制成的“冰墩墩”作品到北京绢人技艺里的运动员形象,()。冬奥遇上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延伸,也是“匠人”精神的。在冬奥系列非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皮影戏中“花样滑冰”这一人物动作需要三个人的配合,为使“抛、托、转”的连贯表演更为真实,演员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练习,这种的工匠精神,让人钦佩。除此之外,“京式雪花”缝制、冬奥风筝制作等非遗文化的“出圈”,不仅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非遗文化悠远深厚,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百年奥运一脉相承,凝聚着的奥林匹克精神。当非遗遇上冬奥,一提一拉,勾勒出花样滑冰的精彩轨迹;一笔一划,书写出双奥之城的时代传奇。(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呼之欲出薪火相传精雕细琢亘古不变B.惟妙惟肖一脉相承精雕细琢颠扑不破C.呼之欲出一脉相承精益求精颠扑不破D.惟妙惟肖薪火相传精益求精亘古不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到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的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都充分体现B.再到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都充分体现C.再到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的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D.再到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了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B.不仅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也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C.不仅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也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D.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信,点燃了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8.(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对于人类而言,之所以要学习,①。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可以说“错误是学习之母”。错误驱动的学习理论认为:刺激物所带来的强化物必须是让人感到惊讶的或不可预测的,个体才会形成学习。当某种行为引起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个体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如果实际结果完全符合预期,与脑中存储的原始记忆相吻合,②。而如果已经习得的行为不再带有预期的结果,则该行为就会消退。由此可见,虽古语云“学而知不足”,但反过来说更有道理,就是③,没有“知不足”,就很难有效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百分的人生不能进步,要过九十分的人生,留十分给成长。(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完美的人生很难进步,不要完美的人生。”从语义上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从表达效果看,原文的更好,为什么?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21年3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建议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后面增添一个“更团结”,四个词在一起的呈现形式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发表演讲,指出面对各种逆流险滩,各国必须握稳舵盘、把准航向,同乘一条船,共同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回望历史,从个人、家庭,到民族、家国,都难免遭遇“逆流险滩”,但是人们对“美好彼岸”的期盼从未磨灭。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创造美好的明天?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身边的事例,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2022年广西南宁二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中国的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一个“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先秦的以大为美,到六朝时期逐渐转变为对小的推崇的发展阶段。六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士大夫阶层开始返归于内,成就心性的圆满,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印度宗教哲学和思想信仰的传入发展也是“以小见大”得以在六朝时期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诗词中的“以小见大”,包括以小物写家国情思,以细节揭示深刻主题。如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从饥鼠、蝙蝠、灯、雨、风、破窗户纸等富有典型意义的小物小景构筑的意境中,见出词人所处环境的荒凉恐怖、萧瑟孤寂,以及生活的潦倒孤独,从而体会到社会环境的残酷,领悟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这首词的最后,一对燕子呢喃的这一细节,写出了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而使人产生时代变迁、盛极而衰的感慨。诗人陶渊明在物质短缺、孤独寂寞的情况下,仍然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在于诗人的心灵体验是充满圆足的,心灵的圆足和超越可以穿透世界,洞察千秋,贯通人伦。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通过调配假山、泉水来创造意境。大到皇家园林,小到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从横向或纵向让游人扩展视野和联想,才可以“以小见大”。清代所建的颐和园,就借用了玉泉山和玉峰塔的景致,来达到丰富本园的目的。在园林设计中,分割渗透方法也体现了“以小见大”思想。利用游廊、树木花草等作为景区或景物之间的间隔,以阻挡人们的视线,当人们走出间隔,眼前就会突现一处美妙不凡的景观,让人眼前一亮;而透景则完全是一种隔而不断,可见而不可及的设计方式,从而诱发人们对另一空间的无限遐想,激发探寻参观的愿望。空间的调配选择是中国古代园林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有限的园林中让园中人感受到无限的自然意境,是每一个造园人心中的最高理想。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以之作天、作水、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这是我国清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华琳在他编著的《南宗抉秘》中讲到的话。这里所说的“白”即画家所使用的画纸,通过画面的空缺,使画质的底色与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让观者在有限的画纸上,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以小见大”,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小大之别,它历经几千年至今仍然对众多文学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艺术家运用这一美学思想,引导人们融入于小处见大意的美妙的审美体验之中。(摘编自钟海北、李欧《小大之美——论中国古代以小见大美学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和不同思潮的传播、碰撞与发展,是“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在六朝得以流行的社会原因。B.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使用了“借景”“隔景”“透景”等空间调配方法,让人们在一山一水之间体味万水千山之美。C.中国画用极淡的墨画出日光、道路、云断等,使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让观者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D.现代快节奏社会更需要人们学会体验“以小见大”的审美境界,它能让我们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理解人生的价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从诗歌、园林、绘画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阐述中国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B.文章主体部分在阐述中国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C.文章用利用游廊、花草作为间隔的例子,来论证颐和园有“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D.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以小见大”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当代价值,起总结全文的作用。(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符合原文所论“以小见大”的是BA.寺庙里题写的楹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B.深圳“世界之窗”有按比例缩小仿建的景点130多个。C.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D.明代廖柴舟认为“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解答】(1)C.“中国画用极淡的墨画出日光、道路、云断等,使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错,由原文“这里所说的‘白’即画家所使用的画纸,通过画面的空缺,使画质的底色与笔墨的深浅形成互补,让观者在有限的画纸上,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可知,形成互补的是画纸的白和笔墨的黑,而不是笔墨的深浅。因此日光、道路、云断等并不需要用极淡的墨画出。故选C。(2)A.“层层深入”错,文章第二段阐述诗歌的“以小见大”,第三段阐述园林的“以小见大”,第四段阐述绘画方面的“以小见大”,三个方面是并列结构而不是层进式结构。B.“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错,文章从中国画层面阐述“以小见大”美学思想时,应用了我国清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华琳在他编著的《南宗抉秘》中讲到的话——“白,即是纸素之白……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这里运用的是引用论证。C.“来论证颐和园有‘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错,文章举“利用游廊、树木花草等作为景区或景物之间的间隔”是为了论证“在园林设计中分割渗透方法也体现了‘以小见大’思想”,并不是指颐和园。故选D。(3)A.这副楹联的意思是:从一花感知到世界本质,从一片叶中体会到佛之恩惠。这句话从花、叶这些小物入手,感知世界、恩惠这些博大的思想与情怀。符合材料中诗词中的“以小见大”——“包括以小物写家国情思,以细节揭示深刻主题”。B.该项说明“世界之窗”的景点多,规模大。但由文中“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以小见大’,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小大之别,它历经几千年至今仍然对众多文学艺术具有重要的影响”可知,中国美学思想里的“以小见大”不是数量和规模的问题,而是心灵的生命体验问题,与文章内容不符。C.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能让人从字面上产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联想,符合文章“空间都是有限的,从横向或纵向让游人扩展视野和联想,才可以‘以小见大’”一处的内容。D.“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通过对眼睛的表达,“让观者在有限的画纸上,看到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的表达”,符合中国画的“以小见大”。故选B。答案:(1)C(2)D(3)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冰箱内胆上也采用了纳米超疏水材料,这种材料有独特的凸起结构,并在其上面附着一层仿植物蜡,这样内胆表面上的小水滴就会自动滑落而不在内胆上沉积,从而避免内胆表面出现结霜、结冰现象。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摘自张靓、赵宁、徐坚《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不仅能让水滴自由滚动,而且可以减弱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让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B.科学探索发现水稻的叶子上有与荷叶类似的凸起结构,这可以解释水稻叶具有的疏水功能以及水滴在上面的定向滚动。C.人类已经能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在塑料表面和织物纤维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D.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属于“仿生学”的研究内容,它的破解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引出说明对象和写作内容,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受荷叶表面的植物蜡具有疏水功能特性的启发,瑞士的一家公司研制出了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能力的织物。C.为让读者看到自清洁应用的广阔前景,作者举了把类似荷叶结构的材料植入人体来防止血栓产生的例子进行说明。D.科学家们可以在地球的每一种生物身上学习它们进化的智慧,并以此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3)请简要分析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的分析回归原文,进而判断其正误。(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解答本题,注意不要脱离材料进行分析,需要联系原文信息。(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要求,联系原文相关信息筛选、概括。【解答】(1)B.错在“这可以解释水稻叶具有的疏水功能以及水滴在上面的定向滚动”。从原文第二段内容“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分析可知,原句是说因为“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从而使水滴定向滚动。故选:B。(2)B.“受荷叶表面的植物蜡具有疏水功能特性的启发”错,原文第三段表述是“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可见,瑞士一家公司研制的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溃的能力是由“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启发的。C.原文第三段表述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可见,“作为人体植入材料”是为了说明自清洁之外的更加广泛的用途。D.“一一解决”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内容“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可知,原文只是说“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一一解决”夸大了仿生学的作用。故选:A。(3)从荷叶独特的结构方面:根据“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概括为:荷叶表面有微小的凸起结构,且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晶体所覆盖。从荷叶清洁的原理方面:根据“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概括为:荷叶表面独特的结构可以托起水滴,减小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让水滴滚动时轻易带走污物,达到自清洁的效果。答案:(1)B(2)A(3)①独特的构成:荷叶表面有微小的凸起结构,且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晶体所覆盖;②清洁的原理:荷叶表面独特的结构可以托起水滴,减小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让水滴滚动时轻易带走污物,达到自清洁的效果。(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冬与狮(节选)兰晓龙天空有几颗星星很规整地闪烁,那是美军往战区空投物资的夜航灯。千里和万里坐在林边看着,没这个意识也懒得意识,剧战和巨大的悲恸之后基本上就是真空万里:“哥,我可能快死了。你不用带我回家。”千里没转头,睨着弟弟,看着万里在那幼稚又老成地述说愁事。万里:“也不用埋我。”他看着自己烂掉的手,那现在属于不值得包扎的伤:“太累。不想累死你们。”千里:“怎么个意思?”万里很认真地戳了戳自己的心脏,自我诊断:“我这里痛。一挣一挣地痛,一胀一胀地痛,有时要裂开一样地痛,刀子扎一样地痛,咱老家也有人这样,没多久,他死了。”千里:“啥时候有的?”万里:“你把我从山坡上推下来,让我自己走那会有的。后来就常有,现在特厉害。哦,还得早,瞒着爸妈跟上你那会就有了。不过不厉害。”千里:“站起来,这病能治。”万里乖乖站起来。千里看着弟弟,从来不走心的家伙现在在心痛。那是个陌生的感受,万里又痛又怕,喘不过气。不到一个月,万里体会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别离,第一次负责,第一次勇敢而非放任,第一次自豪,第一次体会团队,第一次认知国家,第一次见证生死,现在是第一次心碎。千里一拳抡了过去。万里愤怒:“你干什么?”千里:“挨打的地方痛,现在是不是心里没那么痛了?”万里愣了一会:“好些了。”千里:“欢迎你来第七穿插连,因为这里没痛过,那是走过七连,不算来过七连。你且不会死,长命着呢,那叫难受。”万里:“我难受过,不这样。”千里:“那叫真难受,那叫心碎了。”万里:“可是我还痛。”千里:“那是你以前太不走心,现在又太走心。万里,你不是炮,你尽管又彪又二地活着,可人上边,走点心。”他又一拳抡过去,万里甘之如饴。千里:“还手啊!挨打就要还手啊!我也痛,我也痛啊!”万里:“……哦。”于是兄弟俩不闪不避,你一拳,我一拳,间或会有“还痛吗”“还痛”的互相询问,这种询问或回答并不一定来自万里。殴打后来成了雪地上的拥抱,气喘吁吁,但是平静。千里:“真不知道爸妈看见你成了这样,是难受还是高兴。”万里:“我也不知道。”旁边忽然有人问:“第七穿插连?”兄弟俩回头,看见让他们心脏都能骤停的一景:团直的那名骑兵传令兵,骑在马上驰骋而来,雪浪在马蹄下翻滚。惊讶,或者说惊喜地忘了回答。传令兵于是又问一遍:“第七穿插连?”梅生连跑带爬地从林子里窜了出来,他是狂喜:“第七穿插连!团直……”可是传令兵连人带马撞在一棵树上,马翻倒,挣扎着往起里爬。传令兵先从坠地中爬起来,艰难地走向他们。传令兵:“我来的方向,七点方向,祠鼐大桥,友军部队,急需增援,必须增援,否则,没法打了。”他的声音又断续又急促,千里他们理解为长途跋涉后的呼吸不匀。千里:“团部呢?大部队呢?”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顿时黯然:“打散了。我也在找,一直在找。最后一个命令是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完毕。你们饿不饿?”对千里和梅生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其实是坏到让他们对后一句没反应的坏消息。传令兵看着他还在挣扎的马:“它叫春生。春生两岁。我双手把春生从它妈肚子里拽出来的,班长说这马会一辈子记着你。春生冻瞎了。”他说得像是没啥感情,语法是刚过扫盲班级别的稚嫩。但是往下千里他们知道这孩子做了多大的舍弃:“它是我的朋友,所以吃的时候你们千万要记得,它叫春生。要保证。”千里:“我们不吃……”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千里不想说,万里不知道怎么说,连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说。传令兵:“七点,祠鼐,急需援军,没有援军,你们是最近的援军——祖国在什么方向?”茫然,但是梅生指点,那是悬崖的方向,有着皎洁的月光。于是传令兵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祖国和月光吸引了他最后的神志。千里他们这时才发现他的背都被打烂了,没那么多血是因为伤口早已冻结。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传令兵:“新中国万岁。”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一座平静而赤诚的冰雕。(有改动)【注】伍千里和伍万里是兄弟俩,哥哥是第七穿插连连长;后文提到的梅生是第七穿插连指导员。第七穿插连刚刚经历一场阻击战,成功击溃美军,但伤亡惨重。文本二:在《冬与狮》序言中,兰晓龙透露,自己的父亲曾作为军医参加了朝鲜战争,但自己一直以来对于朝鲜战争的真正意味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这位战士托着个橘子(也许是糕点),憋着乐,有点懵懂,生机盎然,有点跳脱”,这张照片让兰晓龙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感叹道,“他真年轻,他们真年轻”。谈及《冬与狮》的书名,兰晓龙表示,对这个故事的认知,都在书名里。“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长津湖战役,第九兵团的人来自江浙长江流域到胶东半岛,把这样一群人给非常仓促地扔到了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地方。相比十三兵团在西线打的那一仗,第九兵团这一仗严格来说打得不那么成功——十三兵团叫胜利,第九兵团这个叫惨胜。”(摘自北京青年报《兰晓龙新作<冬与狮>讲述“钢七连”长津湖之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中两处画线句,前者交代恶劣的战场形势,后者以“皎洁的月光”寄托希望,同时以“悬崖”暗示战争的艰难。B.万里瞒着父母跟着哥哥从军,许多的“第一次”呈现了他进入军队生活后的经历,也暗示了他“心痛”的原因。C.传令兵的语言多用短句,且在说话中常有语意突转现象,这表现了他年轻稚嫩、因紧张而表达不流畅的特点。D.文本一标题寓意深刻,用极简的语言凸显了环境与人物特征;文本二对书名的介绍,丰富了小说的创作背景。(2)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伍千里在文本一中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3)文本二提到,一位18岁志愿军战士的照片让作者产生强烈的创作欲。请分析其创作动机是如何在文本一体现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作答时,从文中找出人物心理变化的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可以从选材、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分析。【解答】(1)C.“表现了他年轻稚嫩、因紧张而表达不流畅的特点”选项人物分析有误。传令兵说话简短,一是因重伤和劳累,二是要在最后关头交代最紧要的事。(2)结合“千里没转头,睨着弟弟,看着万里在那幼稚又老成地述说愁事”“啥时候有的?”“站起来,这病能治”可知,伍千里在听到弟弟诉说自己的痛苦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痛,他心疼弟弟。结合“千里一拳抡了过去”“且不会死,长命着呢,那叫难受”“他又一拳抡过去,万里甘之如饴”“殴打后来成了雪地上的拥抱,气喘吁吁,但是平静”可知,在兄弟俩互相殴打过后,心情逐渐变得平静下来。结合“兄弟俩回头,看见让他们心脏都能骤停的一景”“惊讶,或者说惊喜地忘了回答”“对千里和梅生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其实是坏到让他们对后一句没反应的坏消息”“千里不想说,万里不知道怎么说,连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说”可知,在看见传令兵的一瞬间他是惊喜的,渴望被救援,而事实却是传令兵带来了更加不好的消息,所以变得失落而茫然。结合“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千里他们这时才发现他的背都被打烂了,没那么多血是因为伤口早已冻结”“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一座平静而赤诚的冰雕”可知,传令兵杀死马给他们作给养,又以一种壮烈的方式死去,这种深深的爱国情怀震撼了伍千里。(3)从选材和人物塑造看,结合“哥,我可能快死了。你不用带我回家”“幼稚又老成”“我难受过,不这样”“我也痛,我也痛啊”“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这孩子”可知,万里与千里兄弟俩对话内容、在雪地殴打拥抱,传令兵的描写,这些都在告诉读者他们都是年轻的战士,他们有的成熟,有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但都勇于献身,不惧牺牲。文本一选择年轻人为表现主体,塑造了战争年代年轻战士的形象。从表现主题看,结合“太累。不想累死你们”“站起来,这病能治”“欢迎你来第七穿插连,因为这里没痛过,那是走过七连,不算来过七连”“最后一个命令是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祖国在什么方向?”“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新中国万岁”可知,小说塑造了大战后互相鼓励、战胜身体痛苦的兄弟两人,也塑造了心向祖国壮烈牺牲的传令兵,通过年轻战士在战火中经受的精神洗礼和壮烈牺牲,歌颂了他们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对年轻先烈们的崇高敬意。答案:(1)C(2)①悲痛、心疼。惨烈的战役后,弟弟心里难受,千里心痛并安慰安抚。②平静。兄弟俩用互打方式,渐渐让痛苦的心平静下来了。③惊喜、惊讶又失落、茫然。传令兵忽然出现,仿佛会带来团部消息,但随即大家也听到团部打散的坏消息。④震撼。发现传令兵背后被打烂了,伤口冻结,最后朝着祖国的方向化成了冰雕。(3)①从故事选材上看,以战场上“第七穿插连”一群年轻战士奋力战斗为主线,战争虽然惨烈,但打得有韧劲并击溃美军。②人物上,小说以年轻战士为主体形象,如不成熟的青年伍万里、勇于献身的青年战士传令兵等,他们共同体现了年轻人舍生忘死、坚忍不拔、生机盎然等的形象特点。③从主题上看,文本一通过年轻战士在战火中经受的成长、精神洗礼和壮烈牺牲,歌颂了他们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诠释了祖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震撼人心,表达了对年轻先烈们的崇高敬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又曰:“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彬自出师至凯旋,士众畏服,无敢轻肆,克城之日,兵不血刃。捷至,群臣称贺,帝泣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实可哀也!”命出米十万振恤之。帝谓宰臣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如是邪!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详覆之。”又诏曰:“王者禁人为非,乃设法。临下以简,必务哀矜,世属乱离则纠之以猛,人知耻格则济之以宽。窃盗之生,本非巨蠹,近朝立制,重于律文,甚非爱人之旨。”尝读二典,叹曰:“尧、舜之罪四凶,止从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邪!”故定为折杖法,以递减流、徙、杖、笞之刑。自开宝以来,犯大辟非情理深害老,多得贷死;惟赃吏弃市,未尝贳。有群臣当迁官,帝素恶其人,不许,普坚以为请。帝怒曰:“朕固不与,卿若之何?”普曰:“刑赏,天下之刑赏,陛下岂得以喜怒专之!”帝怒甚,起,普亦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允。开宝元年,初覆试贡士。是科擢进士合格者十八人,陶毂子邴名在第六。帝谓左右曰:“闻毂不能训子,邴安得第!”命中书覆试。因下诏曰:“造士之选,匪树私恩,世禄之家,宜敦素业。如闻党与,颇容窃吹。文衡公器,岂宜私滥!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悉委中书覆试。”(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B.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C.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D.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彬与诸将入辞/帝戒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宇县,宇指宇宙,县指赤县,宇县即天下,与四海、八荒、六合意思相同。B.弃市,是一种表警诫的刑罚,指罪犯被押解到闹市游街,以示被大众鄙弃。C.朕,第一人称代词我,无论尊卑都可使用,秦始皇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D.文衡,衡即秤杆,又指称量、比较,文衡古代指判定文章高下来取士的权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曹彬等人征讨江南获胜,众大臣庆贺,宋太祖却感到悲痛,认为天下分裂,百姓遭受了战争的祸害,于是命令拿出米来赈济抚恤。B.宋太祖认为人命至关重要,各州判处犯人死刑,须上奏案情,交付刑部审察;他制定了折杖法,来依次减少流、徙、杖、笞的刑罚。C.赵普因为一些大臣的官职变动与宋太祖发生了争执,赵普说皇帝不能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宋太祖最终答应了赵普的请求。D.陶穀的儿子陶邴名列当科进士第六,宋太祖对此质疑,认为选拔人才不能私自滥用权力,下令以后选士,中书省要对考生进行复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窃盗之生,本非巨蠹,近朝立制,重于律文,甚非爱人之旨。②有群臣当迁官,帝素恶其人,不许,普坚以为请。【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句译:宋太祖派遣曹彬等率领军队讨伐江南,曹彬与各位将领入朝辞别,太祖告诫曹彬说:“江南的事情,全部把它交给你,一定不要掠夺百姓,务必扩大威望和信誉,让他们自己归附顺从,不要急躁急速进攻。”“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兵”是“将”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切勿暴掠生民”,“生民”是“暴掠”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2)B.“游街”错误。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故选B。(3)D.“下令以后选士,中书省要对考生进行复试”错误。从原文“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悉委中书覆试”来看,宋太祖下令从今以后选拔人才,所有涉及享受俸禄的人家,全都交给中书省复试。选项缺少限制词“凡关食禄之家”,即“所有涉及享受俸禄的人家”。故选D。(4)①“生”,通“性”,天性;“巨蠹”,大奸大害;“窃盗之生,本非巨蠹”,判断句;“立制”,建立制度;“重”,形容词动用,看重;“旨”,意图。句意:小偷和强盗的天性,本来不是大奸大害,近代建立制度,看重法律条文,实在不是爱护百姓的意图。②“迁”,升官;“素”,向来;“恶”,厌恶;“为请”,替他们请求。句意:有一些大臣应当升官,皇帝向来厌恶那些人,不答应,赵普坚决地替他们请求。答案:(1)C(2)B(3)D(4)①小偷和强盗的天性,本来不是大奸大害,近代建立制度,看重法律条文,实在不是爱护百姓的意图。②有一些大臣应当升官,皇帝向来厌恶那些人,不答应,赵普坚决地替他们请求。参考译文:宋太祖派遣曹彬等率领军队讨伐江南,曹彬与各位将领入朝辞别,太祖告诫曹彬说:“江南的事情,全部把它交给你,一定不要掠夺百姓,务必扩大威望和信誉,让他们自己归附顺从,不要急躁急速进攻。”又说:“城池被攻破的时候,千万不要杀戮。假如有人处于绝境仍要搏斗,那么李煜的家族不要加以伤害。”而且把剑交给曹彬说:“副将以下,不听从命令的就杀了他们!”曹彬从率兵征讨到获胜而回,众士兵都畏慎敬服,不敢轻率放肆,攻克城池那天,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捷报传到,众大臣祝贺,太祖哭着说:“天下分裂,百姓受到它的祸害,攻下城池的时候,一定有意外遭受战祸而死的,实在令人悲痛!”命令拿出十万石米赈济抚恤百姓。宋太祖对重臣说:“五代时期诸侯霸道蛮横,有违法杀人的,朝廷搁置一边不加过问。人的性命至关重要,无原则地宽容藩镇应当像这样吗!从现在开始,各州判处犯人死刑,要记录好案情上报朝廷,交给刑部详议审察它。”又下诏说:“帝王禁止人们做违法的事,才设立法律。对下要求简明,务必怜悯,天下恰逢动荡流离就用严厉的措施来纠正它,人们知道羞耻并能改正就用宽容的措施来辅助。小偷和强盗的天性,本来不是大奸大害,近代建立制度,看重法律条文,实在不是爱护百姓的意图。”宋太祖曾经读《尚书》中的《尧典》《舜典》,感叹说:“尧、舜惩处四个凶徒,仅仅采取流放的办法,为什么近代法律制度如此严密啊!”所以制定折杖法,来依次减少流、徙、杖、笞的刑罚。从开宝年间以来,犯死罪不是案情特别严重的,大多能够免于死罪;只有贪官被判处死刑,不曾赦免。有一些大臣应当升官,皇帝向来厌恶那些人,不答应。赵普坚决地替他们请求。太祖愤怒地说:“我坚决不赞成,你怎么办?”赵普说:“刑罚和奖赏,是天下的刑罚和奖赏,陛下怎么能凭借高兴愤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很愤怒,站起来,赵普也跟着他。太祖进入宫中,赵普就在宫门口站着,很久也不离开,最终得到了应允。开宝元年,初次复试贡士。这一科选拔了十八名符合标准的进士,陶毂的儿子陶邴名字排在第六。太祖对身边的大臣说:“听说陶毂不能教导儿子,陶邴怎么能够考中!”命令中书省复试。于是下诏说:“选拔学业有成就的士子,不是要施与私人恩惠,世代享有禄位的人家,应该敦促子弟研习儒业。至于听说同党的人,多容纳无能之人参与其事。判定文章高下选拔人才的权力是共用之器,哪里应该私自滥用!从今以后选拔人才,所有涉及享受俸禄的人家,全都交给中书省复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①所住精舍(节选)柳宗元离披②得幽桂,芳本欣盈握。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倾筐壅③故壤,栖息期鸾驚④。【注】①零陵:地名,在今湖南,属永州。当年柳宗元曾被贬于此长达十年之久。②离披:散乱的样子,为杂草所包围。③壅:把土培在植物的根上。④鸾驚:鸾鸟与鬻驚,皆凤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题目中“十余本”是十余棵,全诗写了诗人得到桂树、移植到住所的过程。B.诗的第一句,用“离披”写桂树衰残凋敝,交代下文“困”与“摧剥”的原因。C.第二句中的“欣”字,与上一句形成转折,写因为桂树干盈握而感到欣喜。D.五、六句中“且”和“况”字前后呼应,构成递进关系,表达的情绪加深。(2)高文《柳宗元选注》评此诗“亦桂亦己,桂中有己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涉及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做此题,考生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不要放过眼前的任何文字,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人诗作的风格,然后斟酌选项,选项的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联系注释、题目,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解答】(1)B.“交代下文‘困’与‘摧剥’的原因”错。桂树遭受“困辱”与“摧剥”在先,是“离披”的原因,选项属于因果颠倒。故选B。(2)首句“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写出了桂树的生存状态。这是一棵幼小的桂树,地处偏僻的荒野,为杂草所包围,生长在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深山里,备受摧残。颔联“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写出了桂树在烟熏火燎之后,又遭采薪樵夫的刀伤,满身遍体鳞伤却无人顾惜,无人爱怜。而自己当年也曾被贬于此,时间还很长,遭遇如同桂树的遭遇,从而通过桂树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被贬永州遭遇冷落后内心的不甘与痛苦。尾联“倾筐壅故壤”写作者移栽桂树之后,不辞辛苦地从旧地取来原土填满,可见作者对桂树的精心培育,而桂树本身生命力极强,它不挑剔不娇贵,花香沁人心脾,在此处,作者有心以桂树的品质自比,表达了作者对对道德修养的呵护与坚守。“栖息期鸾驚”写出了作者期待着桂树有浓郁的芳香,更期待着会引来鸾驚在此桂树上栖息。而“鸾驚”属于凤凰科,凤凰是一个神秘而吉祥的仙鸟,在中国文化和古代文学中,被当作是一种美好而又神奇的象征,所以凤凰的出现,可以理解为理想和愿望,即表现了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或渴望得到赏识之情)。答案:(1)B(2)①写桂树生在深山,倍受摧残,表现了作者被贬永州遭遇冷落后内心的不甘与痛苦。②以桂树自比,借对桂树的精心培育表达了对道德修养的呵护与坚守。③期待鸾驚来栖息,表现了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或渴望得到赏识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与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所刻画出的人物形象相似的两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一成语阐明了做事要善于寻求外物帮助的道理,《劝学》中从君子的角度强调这一道理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古诗文中多有描写农家热情待客的场景。《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见渔人到来,惊讶之余依旧盛情款待、体现淳朴民风的两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根据句子的语境分析作答,注意要用原文上的语句。【解答】故答案为:(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常、作)(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重点字:要、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月31日,以冬奥会为主题的京西皮影戏《寻找雪姑娘》在网络上热播,人们纷纷为画面中人物精美的造型装饰、浓郁的京腔京韵赞叹。其实不只是皮影戏,非遗文化与本届冬奥会的紧密融合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从苏州非遗剪纸中由真丝制成的“冰墩墩”作品到北京绢人技艺里的运动员形象,()。冬奥遇上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延伸,也是“匠人”精神的。在冬奥系列非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皮影戏中“花样滑冰”这一人物动作需要三个人的配合,为使“抛、托、转”的连贯表演更为真实,演员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练习,这种的工匠精神,让人钦佩。除此之外,“京式雪花”缝制、冬奥风筝制作等非遗文化的“出圈”,不仅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非遗文化悠远深厚,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百年奥运一脉相承,凝聚着的奥林匹克精神。当非遗遇上冬奥,一提一拉,勾勒出花样滑冰的精彩轨迹;一笔一划,书写出双奥之城的时代传奇。(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呼之欲出薪火相传精雕细琢亘古不变B.惟妙惟肖一脉相承精雕细琢颠扑不破C.呼之欲出一脉相承精益求精颠扑不破D.惟妙惟肖薪火相传精益求精亘古不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A.再到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的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都充分体现B.再到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都充分体现C.再到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的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D.再到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