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巫溪县白马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1页
四川巫溪县白马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2页
四川巫溪县白马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3页
四川巫溪县白马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4页
四川巫溪县白马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巫溪县白马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无论是古代的“包公戏”,还是今人创作的《大宋提刑官》等司法题材影视作品,在涉及宋代审讯场面时,原告和被告都得跪在公堂上听审。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历史想象,甚至影响了历史研究者。法律史学者潘宇的论文《传统诉讼观念的基本形态与转型》就认为:“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涉讼双方一旦受审,不仅要下跪叩首,而且还要受到‘喝堂威’的惊吓。”但是,我在阅读宋人笔记时,隐约觉得宋代的诉讼是不需要“下跪叩首”的。沈括《梦溪笔谈》中《欧阳文忠推挽后学》载,有一书生起诉学生拖欠束脩,官府判书生败诉,“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既然是“径持牒”,应该不会是“跪禀”。朱熹编著《五朝名臣言行录》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府吏坐门,先收状牒。公(包拯)开正门,使径至前,自言曲直,吏不敢欺。”诉讼人“径至前,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禀”的样子。这些材料记录的信息比较模糊,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我们不妨通过检索宋代司法文献加以验证。检索《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洗冤录》等官箴书,均找不到任何“跪着受审”的记录。反倒是在《折狱龟鉴》中可以找到相反的记载。《葛源书诉》条载,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葛源听讼,“立讼者两庑下,取其状视”;《王罕资迁》条载,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辩而复诉,前后十余年。罕一日悉召立庭下。”从这些材料不难发现,当法官开庭听讼时,诉讼人是立于庭下的。当然最具直观效果的证据还是宋代的图像材料。我们能不能找出一张宋人描绘诉讼场景的图像作品呢?《孝经》中的“五刑章”恰好涉及司法诉讼的内容,因此宋人笔下的《孝经图卷》中的“五刑章图”自然也画出了宋代法官审讯的场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北宋李公麟的《孝经图卷》,此卷因保护不善,以致墨迹模糊,甚至可能有图文拼接错误之处,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图中的诉讼人是站立听审,并无下跪之姿。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南宋《孝经图卷》,其中的“五刑章图”,画上的诉讼人也是站着的。至此我们可以断定:宋朝平民如果对簿公庭,无须下跪叩首。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包公案》、“包公戏”中的下跪受审场面是胡编乱造。这类作品发端于元代,而盛行于明清,它们是彼时底层文人按照他们的社会经验想象出来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元明清时期司法状态的镜像。不管是从文献还是从历史图像来看,我们都可以确信,清代的平民如果上衙门打官司,是必须下跪叩头的。只有那些取得功名的缙绅,才能获得免跪于公堂的特权。当时人撰写的官箴书,已经将“跪”列为诉讼人的规定动作了,如郑端《政学录》介绍的“理堂事”程式:“诉告之人,不妨逐名细审,一人持状跪下,直堂吏接上;听审完,或准或否,又令一人跪下,执状听审。”很明显,清代审讼场面跟宋代审讼情景,差异非常大。这个嬗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又印证了怎么样的时代精神的流变?这是值得历史研究者探究的一个问题。(摘编自吴钩《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制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很容易受到《大宋提刑官》等文艺作品的影响。B.《梦溪笔谈》和《洗冤录》等宋人笔记信息模糊,因此作者又援引其它材料来佐证。C.大约从明代开始,平民百姓在上公堂参与诉讼时就需要在官员面前下跪受审。D.清代官箴书《政学录》明确记载:清朝人在上衙门打官司时必须下跪受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潘宇的论文意在证明宋人打官司下跪这一想象影响了历史研究者。B.文章使用笔记、官箴书、绘画等不同性质材料,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本文观点。C.作者引用了很多历史文献,充分扎实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D.结尾处作者提出“时代精神流变”的话题,引发读者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平民打官司无须下跪,清代则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宋代审讼制度某种程度上比清代更加平等。B.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李公麟《孝经图卷》,虽然墨迹模糊,但画面主体应该还是可以辨识的。C.《包公案》《孝经图卷》及《大宋提刑官》中的审讼场景,都是作者按自己时代的司法现实进行的历史想象。D.文章指出了宋、清两代审讼制度差异巨大的现象,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尚需历史研究者深入思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旧时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但我嫌其笼统,不如我的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第一种人生态度,可名之曰“逐求”。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名利、声色、货财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此种态度,能彻底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确实很伟大,最值得令人称赞。而且他们能将此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第一种人生态度是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是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而所区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第三种人生态度,可名曰“郑重”。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故谓之天真。天者天然,真者真切,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将这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主要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外力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而往前。受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乃是以欲望为逐求,非自觉地、尽生命自然去生活。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之路,郑重是道德之路,而厌离则为宗教之路。拿我来说,也正是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才归转于儒家。厌离之情极为深刻,因此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所以如果不是心里极干净,无丝毫贪求之念的人,是不能尽力生活的;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删改自梁漱溟《人生的艺术·三种人生态度》)1.据文意,对文中“三种人生态度”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逐求”的人生态度表现为人对于物的态度,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管苦乐,追求对物质的享受。B.“厌离”表现为人对自身的态度,即苦难人生和无奈社会使自己感觉人世无趣而产生厌离之想。C.“郑重”表现为人对于人的态度:一为顺从生命,自然生活;二为反观生活后自觉而尽力生活。D.逐求、郑重、厌离分别对应世俗、道德和宗教之路,故三种人生态度中,厌离是层次最高的。2.根据文意,对下列人生态度的判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五世纪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发现并登上了美洲大陆。——逐求B.七世纪中国玄奘历经艰险取回真经,潜心研究佛法,大力弘扬佛教。——厌离C.梁漱溟精通佛学、儒学,一生传承国学,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研究。——郑重D.周永康滥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收受巨额贿赂,成为当代贪腐大老虎。——逐求3.本文所谈人生观对你的人生态度有什么启发?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j土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曰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B.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C.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D.—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的措施。B.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C.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D.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具有可行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B.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会的目标。C.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D.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简,字几道,德州平昌人。曾祖诜,武后时同州刺史。简举进士、宏辞连中,累迁仓部员外郎。王叔文任户部,简以不附离见疾,不敢显黜,宰相韦执谊为徙它曹。元和中,拜谏议大夫,知匦事。韩泰、韩晔之复刺史,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简皆固争,诣延英言不可状,以悻切出为常州刺史。州有孟渎,久淤阏,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以劳赐金紫,召为给事中。代李逊为浙东观察使。逊抑士族,右编人,至横恣不检,及简,一反之,农估兼受其弊,时谓两失之。以工部侍郎召还。初,使府得代,诏至,署留后即行。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章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户部有二员,判使按者居别一署,谓之“左户”,元和后,选委华重,宰相多由此进。崔群既相,而简代之,故简意且柄任。及出山南东道节度使,内不乐。政颇严峭。时有诏置临汉监以牧马,命简兼使职。简以亲吏陆翰主奏院,关通阉侍,翰持之,数傲很,简怒,追还,以土囊毙之。家上变,发简奸赃,御史劾验,得遗吐突承璀赀七百万。左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再贬吉州司马。以赦令进睦州刺史,复徒常州,仍太子宾客分司,卒。简尤工诗,闻江、淮间。尚节义,与之交者,虽殁,视恤其孤不少衰。晚路殊躁急,佞佛过甚,为时所诮。尝与刘伯刍、归登、萧俯译次梵言者。(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B.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C.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D.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宏辞,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B.金紫,金印紫。指高官显爵。唐宋时指金鱼袋及紫衣官服,后代指贵官。C.士族,又称门第、世族、势族门阀等。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D.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简坚持己见。韩泰、韩再任刺史,吐突承璀任招讨使时,孟简去延英殿说明他们不琵任职的原因,后贬为常州刺史。B.孟简心系百姓。州中孟渎长久淤塞,孟简加以整治疏通,灌溉土地面积达四千顷,并因这一功劳而被朝廷赐予了金紫。C.孟简徇私舞弊。孟简任命亲信陆翰执掌进奏院,又让他在宦官近侍中打通关节,后被陆翰抓住把柄,竟杀人灭口来了结此事。D.孟简重情重义。孟简与他人交往崇尚节义,毫无私利;即使交往的官员去世,孟简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其孤儿慷慨解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叔文任户部,简以不附离见疾,不敢显黜,宰相韦执谊为徙它曹。(2)崔群既相,而简代之,故简意且柄任。及出山南东道节度使,内不乐。5.因固执己见出任常州刺史后,孟简因何功劳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注)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⑴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⑵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⑶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⑷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⑸___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⑹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⑺君子博学于文,____________,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⑻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7、“成绩排名”,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但近日,我省出台的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公布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属于“违法”。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不排名,拿什么激励学生?对这个疑问,请你作一回答。字数在80字以内。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战“疫”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针对此举,你怎么看?材料二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但是……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于150字)(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不少于150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年轻人“跳槽”“闪辞”成了网上的热门话题。这个时代给了青年更多选择:人工智能在挑战金融、零售等传统行此时,也催生了数据分析、色彩搭配等新生行业,还使皮影戏、章丘铁锅这样的传统技艺煥发新生;这个时代给青年人大把机会,“出名要趁早”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这个时代不再强调从一而终,人们不必像父祖辈那样终生从事一个行业,从事各种工作、体验不同人生是时代送给青年的最好礼物。但是在享受自由选择时,年轻人也不要忘了还有这样的一种人生: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30年,潜心研究,为中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薛其坤院士在年轻时选定量子物理作为一生奋斗的方向,凭借扎实的专业积累,攻克了世界难题——“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青年在进行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需要深思……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①与你从小感情深厚的表哥,毕业两年跳槽7次,心情苦闷,写一封信开导和劝解他。②父亲想让你从事稳定的工作,但你想有更多的挑战和尝试,写一封信向他阐明你的想法。③参加“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事迹分享”活动的观后感。④向全校同学进行“职业选择与责任”的国旗下演讲。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A2.B3.C【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梦溪笔谈》和《洗冤录》等宋人笔记”错误。《洗冤录》并非宋人笔记。C项,“大约从明代开始”错误。结合“宋朝平民如果对簿公庭,无须下跪叩首”“这类作品发端于元代,而盛行于明清,它们是彼时底层文人按照他们的社会经验……实际上就是元明清时期司法状态的镜像”“不管是从文献还是从历史图像来看,我们都可以确信,清代的平民如果上衙门打官司,是必须下跪叩头的”等分析,平民下跪应始于元朝。D项,“清朝人在上衙门打官司时必须下跪受审”错误。清朝平民打官司时需下跪,但是取得功名的缙绅,可以享受公堂免跪的特权。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本项错误有二:其一,笔记和官箴书同属于文字材料,《孝经图卷》属于图像材料;其二,笔记、官箴书、绘画等论据的信度依次递进,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证据链,“不同角度”理解有误,有的是同一角度。故选B。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都是作者按自己时代的司法现实进行的历史想象”错误。结合“在涉及宋代审讯场面时,原告和被告都得跪在公堂上听审。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历史想象,甚至影响了历史研究者”分析,《大宋提刑官》的想象依据并非现代司法现实,很可能是《包公案》等作品提供的历史想象。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1.D2.B3.①不要一味逐求物质享受;②时常反顾自己的人生之路,③虽然人生苦,但厌离无益;④保持心灵干净,自觉、郑重、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D项,“厌离是层次最高的”错,文中“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知“三种人生态度”层次比较是有条件的。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对应不正确,玄奘虽潜心佛教,却是普渡众生,并非厌离人世,而是“郑重”,“此种人生态度主要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厌离,“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和玄奘“潜心研究佛法,大力弘扬佛教”不符。故选B。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文章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对文章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题干要求“本文所谈人生观对你的人生态度有什么启发”,尽管是“你”,也要不离文章内容,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文中“第一种人生态度,可名之曰‘逐求’。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名利、声色、货财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可知“不要一味逐求物质享受”;文中“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两处结合起来就是“时常反顾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人生苦,但厌离无益”;文中“所以如果不是心里极干净,无丝毫贪求之念的人,是不能尽力生活的;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就是要“保持心灵干净,自觉、郑重、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3、1.B2.C3.D【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A项,“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表述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只是原因之一,并非全部。C项,“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侧重的是孩子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D项,“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表述错误,原文为“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讲的是“可能性”不是绝对性。故选B。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浏览原文,再观察四个选项,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搜索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比对。本题C项,“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不合文意,文章不涉及二者对比,原文表达为“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D项,“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文中只强调的传承、传播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未涉及传承途径。故本题选D。4、1.B2.D3.D4.(1)王叔文执掌户部,孟简因不依附于他而遭到嫉恨,但王叔文不敢公开贬斥他,宰相韦执谊为此将他调到其他部门。(2)崔群任宰相以后,孟简接替他,因此孟简以为很快就可掌握权柄。等到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心中不高兴。5.常州有条孟渎(孟河),长久淤塞,孟简出任常州刺史后,整治疏浚,灌溉土地达四千倾,因此功劳,孟简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本题中,“观察浙西”是官职名,“浙西”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动词“留”的对象为“故使“,其连动动作为“交政“,所以“交政”之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说法错误。户部的主要职能为负责全国土地、户籍、货币、财政、赋税、官员俸禄等诸多事务。礼部的主要职能为掌管礼仪制度、祭祀、科举考试、风俗教化、宗教接待外事等。所以,学校、科举之事是礼部的职责,不是户部的职责。故选D。3.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即使交往的官员去世”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与之交者,虽殁,视恤其孤不少衰”,意思是但凡和他交往的人,就算已经去世了,他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其孤儿慷慨解囊。这就是说,不论是不是官员,只要和他交往,他都能抚恤其遗孤。D项中只说“交往的官员”,较原文而言,缩小了范围。故选D。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要注意翻译到以下重点字词:“任”,执掌;“以”,因为;“附离”,依附;“见”,遭到;“疾”,嫉恨;“显”,公开;“黜”,贬斥;“徙”,调任;“曹”,部门;“既”,之后;“代”,接替;“故”,因此;“意”,以为;“且”,很快;“柄”,权柄;“及”,等到;“内”,心里。5.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大意,对文章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要把握住传主的行为轨迹,即是说传主在文中参与了哪些事件;再次是逐一考量传主在这些事件里表现出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这些态度能说明传主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最后分类概括、归纳。本题要求回答“孟简因何功劳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首先要细读原文,找出这一事件所在的时间节点,了解其前因后果。根据原文“以悻切出为常州刺史。州有孟渎,久淤阏,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以劳赐金紫,召为给事中”,可见在出任常州刺史后,孟简因为治理疏浚了长久淤塞的“孟渎”,使其灌溉土地“凡四千顷”,“以”是关键词,可以译为“因为”。可见孟简是因为疏浚河道的功劳,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的。【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参考译文:孟简,字几道,德州平昌人。曾祖孟诜,在武后时期担任同州刺史。孟简连中进士、宏辞科,一直升任官职到仓部员外郎。王叔文执掌户部,孟简因为不依附于他而被嫉恨,王叔文不敢公开贬黜他,宰相韦执谊为此将他迁任到别的部门。元和年间,担任谏议大夫和知匦事的职务。韩泰、韩晔之又重新担任刺史,吐突承璀担任招讨使,孟简都坚决地抗争,在延英殿陈述不能让他们担任的原因,因为刚直被贬任常州刺史。常州的孟河,水流不通已久,孟简治理疏导,灌溉田地总共四千顷,凭借功劳被朝廷授予金紫光禄大夫,召回京城担任给事中。代替李逊担任浙东观察使。李逊压制士族,纵容编入户籍的平民,导致平民横行恣意不知收敛,到孟简任职,情况反过来,农事和物价都受到打击,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们两人的做法都不正确。召还京城担任工部侍郎。之前,使府得到代任的时候,诏书一到,签署留名之后即刻离开。李翛担任浙西观察使,刚开始时请求留下旧官交还政务,等到孟简走到半途,又将官牒送给他,才让旧官解除官职。升任户部侍郎,再任御史中丞。户部有两位官员,判使按者另外居住在一个衙署,叫做“左户”,元和后,朝廷选任委派人才,宰相大多由此进官。崔群担任宰相后,孟简接替他,因此孟简以为很快就可掌握权柄。等到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心中不高兴。治理政务非常苛刻。当时朝廷诏令设置临汉监的官职以管理牧马,命令孟简兼任这个职务。孟简让心腹官吏陆翰到京城进奏,委托他中通宦官,陆翰掌握了孟简的把柄,多次态度傲慢嚣张,孟简发怒,追到他后,用盛满泥土的袋子击杀了他。家中生变,孟简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的罪名被揭发,御史台审理核实,得到孟简贿赂吐突承璀财物布帛等共计七百万。贬官为太子宾客,在洛阳任职,又被贬为吉州司马。因为天下大赦,升任睦州刺史,又被调任到常州,仍旧担任太子宾客,任职洛阳,这年去世。孟简特别擅长作诗,在江、淮之间很有名气。孟简崇尚义气,和他交往的人,即使是去世了,孟简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其孤儿慷慨解囊。晚年思想有变,急躁冲动,过度崇信佛教,被当时的人所讥笑批评。孟简曾经与刘伯刍、归登、萧俯一同翻译佛经。5、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句在诗歌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诗句的内容、在诗歌中的结构、诗句体现的情感等角度进行作答和分析。例如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思想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对全诗内容的理解,要注意认真分析体现情感的关键诗句,要仔细研读诗歌的内容。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6、(1)故不积跬步(2)绕船月明江水寒(3)举匏樽以相属(4)畏途巉岩不可攀(5)若夫霪雨霏霏(6)塞上燕脂凝夜紫(7)约之以礼(8)风物长宜放眼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跬步、匏樽、属、巉岩、霪雨霏霏、燕脂。7、激励学生不一定非要靠排名,因为“排名”往往会挫伤一大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可以让成绩好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表扬学习态度好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不吝赞扬;评价机制也要彻底改变,客观评价一个学生,应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微写作。做这道题,分两步,一是表达观点;二是阐述理由。表达观点及理由的微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篇小议论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阐述理由应该有理有据,理论分析和事实论证双管齐下,更为饱满。理论上,可以使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首先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阐述原因,然后摆明正确做法。8、[例文1]我认为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上网课,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校对网络教学的一种安排,是有利于学生们学习的。要求学生们上网课穿校服,第一能增强学生们上课的正式感,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第二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因为穿校服是学生身份的体现。同样老师上网课也要着正装,不能随意着装。所以在学生们上网课的这段时间,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一样,都是按着在校的要求和状态展开的,包括学生们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等等。上网课,与在学校上课唯一的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地点由学校转换到了家里。而学生们上网课的学习效果,也超过了学校之前的预期。[例文2]但是,虽有多个省区市新增确诊病例零增长,但零增长并不意味着零风险;尽管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还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样的形势告诉我们,疫情防控远远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绝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谁无风暴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只有刹住松劲侥幸的苗头,坚决不让疫情抬头,才能早日迎来战胜疫情的兆头。待到疫情过去,大家想去哪里都可以,想每天聚在一起都可以,想顿顿吃火锅撸串也没问题。只是,还要再克制一段时日,静待春暖花开、防疫胜利、一切如常。【解析】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材料,全面审清题意。针对材料一,可以提出为了提高学生上网课的专注度,形成一种仪式感,对学生形成无形中的一种监督,以助学习这样的观点;也可以认为学习效率的提高,不是一件衣服决定的,关键还是要靠个人;也可以二者结合进行论述。合理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少于150字。对于材料二,第一段是列出了一些对疫情麻痹大意、侥幸松懈的现象;第二段是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委婉理解”,而学生在续写的时候要抓住续写开头的一个词“但是”,即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不认可、否定,围绕“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进行续写即可。【点睛】微写作成文注意事项:(1)全面审清题意。审清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重点、篇幅等。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其涉及到的是哪方面的能力。(2)把握材料。微写作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常常是创设某种情景,让考生依情景作文;提供一个场景,让考生进行描述,抒发感情,或发表看法,提供一段寓言故事,让考生提炼观点加以论证;提供一幅或多幅漫画,按要求作文;摆出某种现象由此提出问题让考生写评论,谈看法?不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悍。微作文重在突出某一单项能力,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项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就要求内容要精悍。首先要有鲜明的灵魂,紧紧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切忌无中心、言不由衷的拼凑式;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给人明快清晰之感,避免“杂乱无章”;再次是语言精练,杜绝废话。9、例文不修内功,难成大器“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毕业4年,我换了13份工作”……网上有关年轻人频繁离职的文章不少,一言不合就“裸辞”“闪辞”。一些年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定力,频繁跳槽,希望以此来增加收入或是谋求高位。可是,工作换来换去的多,事业有所起色的少。年轻人有自信张扬、敢闯敢拼的一面,但也难免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有句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匹配什么样的工作。”如果刚进入社会,就一心想着“身登青云梯”“出名要趁早”,也许很快就会陷入心态失衡的境地。不要忘了,学习与历练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尤其是修炼一些管长远的“内功”。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从青年到暮年,一心研究核潜艇,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在年轻时苦心钻研量子物理,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攻克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世界难题。可见,欲成大器,必先修“内功”。修炼内功,夯实基础是自古而来的道理。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意思是,必须有深厚的学养和积淀,才华之箭方能射得更准更远。青年是人生中精力最为充沛的时刻,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较为快捷,因此也是修炼“内功”的最佳时段。与其牢骚抱怨、消极懈怠,或是挖空心思、投机取巧,不如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修炼内功,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厚积”是“薄发”的必要条件。北京人艺在建院之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排戏,而是下厂下乡。所有导演、演员、舞美人员都在工厂或农村体验生活了半年,与工人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正是得益于深厚的生活积累,北京人艺的演出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修炼内功,非轻而易举之事。面对光怪陆离、纷纷扰扰的世界,静下心、沉住气尤为不易。当下,“不求诸己、反求诸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些人把大量精力放在应酬交际上,却不肯好好提升自己;有些人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钻研成功学上,却不愿去读一本名著经典……如此行为,实在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必定难成大器。修炼内功,非轰轰烈烈之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伟大其实就孕育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之中。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古往今来成大业者,莫不如是。说到底,那些真正的人生积淀、决定人生高度的东西,都是需要下苦功夫慢慢去丰富的。因此,年轻人与其焦虑不安,不如用心修炼好“内功”,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如此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成为“闪光的金子”。【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作文命题思路及审题要点(1)作文材料分析青年人的职业规划是当下很热的话题,对于高中学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青年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个人兴趣与特长、家长和家族意愿、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需要、个人现实收获与长远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等。其中以下几组矛盾是经常遇到的:个人兴趣与家长意愿之间的冲突、个人意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眼前的诱惑和长远的预期间的冲突、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间的冲突。这则材料中包含了这几组矛盾和冲突,下面情境也是针对这些矛盾而设置的。学生不妨以其中一组或者两组冲突为出发点进行构思。(2)任务指令分析不同的作文情境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对应的写作内容不同、文体要求也有差异。任务一:表哥毕业两年跳槽7次,表现出他心浮气躁、缺乏定力,这很可能是因为他受“出名要趁早”这样话的影响过深,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希望以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