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汕尾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汕尾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汕尾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汕尾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汕尾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汕尾市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

2023年9月,中央领导人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这一新词汇,强调通过整合科技创

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

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验置里的新技术,还需要通过新产业不断形成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新质生产力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

及空天海洋产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其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新质

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一是新劳动者,他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

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

新型人才;二是新劳动对象,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

能设备,还包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三是新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

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四是新型基础设施,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统筹

布局大科学装置,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

施。

新质生产力的作用重大。首先,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新质生产力在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强大引领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作用。其次,新

质生产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新质生产力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不是静态的、停滞的、固定

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新兴”的内涵处于不断衍变过程中。最后,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

的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可以出击对手的“拳头”,拥有核心竞争力。新质生

产力代表生产力的跃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蠢昧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

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摘编自《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材料二: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全面理解其内涵与深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山东

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杨丹辉、南开大学经

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庞瑞芝为您解读。

张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塑造现实的力量,是人们在

劳动过程中改造自然界的人力与物力的统一。生产力有多种划分方式,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之别,

也有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分,也可以从生产力的属性特征上将其分为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

杨丹辉: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从其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和“质”两个维度出发。其中,新

能源、新基建、新要素、新产业体现出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生产方式的“新”。高素质人才、高质量

发展、高水平开放构成了劳动者和生产力发展模式的“质”。

李晓华:新质生产力的“新”表现在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发生了新变化,不仅有量的变化更要有质的跃升。

“质”的跃升表现在主导技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发生质的变化,进而使产品形态、产业结

构和发展质量发生明显的改善。

庞瑞芝: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科技创新密集型生产力,其核心特征是创新驱动。从

“投入一一产出”的生产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代表对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能级的提升。

杨丹辉:新质生产力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其最核心的内涵和最突出的特征在于科技创新,这也是新质

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最大的差别。总体来看,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投入和资

本积累。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工业化往往采取赶超式发展模式,以此形成的生产力则带有鲜明的“量”

的扩张。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影响日益巩固强化。近十年来,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为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创新活动与知识传播对生产力

的再造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范畴,特别是当数据成为要素,既作为生产资料又作为劳动对象参与到生产

和交易过程中,大大丰富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类型,生成了以更新质态、更高质量为本质特征的新

质生产力,从而实现生产力发展“量与质”的协调统一。

张乐:新质生产力在性质上属于创新驱动型生产力,其中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其发展的恒久动力。农耕

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人力的大量投入,在有限的土地上实施精耕细作来换取有限的产出,以维持

个体生存和社会缓慢发展;在工业时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更多依靠资本扩张、高能耗生产资料的使用

和低廉劳动力的投入;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来自于科学技术的创

新。

马克思认为,“科学就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

告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新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品新研发、服务流程再造,使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得到质的跃

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编自《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其关键在于创新驱动。

B.新质生产力就是指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型基础设施四个维度。

C.新质生产力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新兴”的内涵处于动态的衍变过程之中。

D.新质生产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不仅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核

心竞争力。

B.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一样,都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人力与物力的统一,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C.传统生产力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投入和资本积累,十分注重“量”的扩张,而新质生产力只注重“质”

的提升。

D.新劳动者和传统劳动者的不同在于能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

代的能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的一项是()

A.大型工厂不同工组分别负责生产流水线上的不同环节,以最大效率生产智能机器人。

B.利用工业机器人在纺织工厂自动化生产传统纹饰的丝绸,增强稳定性,提高精确度。

C.利用5G传感器物联网技术、无人植保机和逆渗透纯水机组等黑科技开展智慧春耕。

D.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生物农药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以下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2

2012-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数及其分项指数(来源:国家统计局)

A.2012〜2022年,我国新质生产力指数及其各分项指数整体水平均不断提升。

B.2013-2022年,我国绿色分项指数相对于数字分项指数整体增长速度更快。

C.2012〜2022年,我国科技分项指数逐年上升,科技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D.2020〜2022年,我国数字分项指数仍然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长率相对偏低。

5.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关系密切,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

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

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

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

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

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

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

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

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

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

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

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

儿用饭了。

3

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

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1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

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

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

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术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

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一一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

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

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

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

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

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

语言风格类似。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

较长的乡村生活。

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

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

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4

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8.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

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

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

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

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

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

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

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①,天下宗周,而

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

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②闻西伯③善养老,

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

不与。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

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

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

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

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

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武王A一:奋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伯夷H乃不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孰不病纣”与成语“病入膏肓”中“病”词义相同。

B.“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笃”词义不同。

C.“欲夷纣者”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夷”词义相同。

D.“太公相而成之”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伯夷在商朝灭亡后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的行为,是为了坚守自己的道。

B.王安石通过推论,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

C.王安石认为,韩愈写《伯夷颂》是依据司马迁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观点有失偏颇。

D.韩愈通过赞颂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的精神,批评当时士人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2)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5

14.王安石认为司马迁、韩愈对伯夷的评价是片面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①

宋・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②。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本首诗是苏轼《和子由四首》中的一首。苏辙于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春末任齐州(治所在

今山东济南)掌书记时,作《次韵刘敏殿丞送春》,苏轼诗就是和这一首的,可称和诗的和诗。一般认

为此诗是苏轼于熙宁八年(1075)任密州知州时作。②忘机:没有机心,言心无得失,无纷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反问语气开头,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B.颔联前句写我像一个喝醉的病人来到异乡作客,昏昏欲睡,以“惟”字加强语气;后句用一“亦”字,

以黄蜂之懒比己之懒。

C.颈联化用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阚落花风”句意,出句写景,对句抒情,花已谢,

年渐老,心渐平,是“酒阑”句的进一步发挥。

D.尾联进一步抒情,诗人想要借《法界观》里的“圆融无碍之说”洗刷世间之烦恼。

16.本诗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元代方回认为其情与景相互交织,一来一往,己达“神妙流动”

之境,请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和爷爷聊天时,爷爷回忆起自己幼年的境况,用《陈情表》中的“,”来形容外

面没有可以依靠的亲戚、家里也无人照看门户的情形。

(2)学校举办了一场有关秋天的画展,小李按照杜甫《登高》中“,”的句意绘出落叶纷

纷、江水滔滔的画面,吸引了很多学生驻足欣赏。

(3)在班会课上,老师鼓励学生:“正如李白《将进酒》中所说的',',遭遇挫折时,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季来故宫参观,你或许会注意到不少区域种有紫薇。

紫薇树皮平滑略带灰色。紫薇花是因为花序造型优美、花瓣繁密、花色丰富,其从初夏可以一直开到晚

秋,所以成为夏秋时节紫禁城中的一个靓丽风景线。

紫薇树除了外形优美,与紫禁城内的景致(A)外,其历史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紫薇花与紫薇星有所关联。紫微星是古人对北极星的称呼。古人经过长期观测,认为紫微星位于中天,

位置永恒不移,为天帝的居所,因此①o紫薇花与紫微星相关联的记载,较早的可见东晋王嘉的

《拾遗记》。书中载,西晋时期,民间园圃杂草滋生、狐狸兔子频频出没;朝中官员认为此象出现,是

因为②,如不制止,都城洛阳很可能被毁,于是皇帝下令在全国园林中广栽紫薇花,以压制这种

不祥之兆。宋代刘敞在《答黄寺丞紫藏五言》中称,紫薇“名与星垣同”“应是天上花”,亦反映古人

对紫薇花、紫微星的理解。

③o唐代的中书省设在皇宫内,为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主官为中书令。唐玄宗开元时期,中书

省曾改名为“紫微省”。相应的,唐代宫中广植紫薇花。明代周祈在《名义考》中分析认为:中书令掌

佐天子执政,与天宫中“藩臣匡卫”之星功能相似,因而作此改名。所谓“藩臣匡卫”,即古人认为紫

6

微宫周边有星星环绕,它们被视为藩臣,用于护卫天帝的安全。唐代诗人杜牧曾在中书省任中书舍人,

掌传宣诏命,古人有时会将紫薇与紫微混用,因此,他又被称为“紫薇舍人”“杜紫薇”。

紫薇花陪伴紫禁城走过了一岁又一岁,一团团(B)丰富了紫禁城的色彩,也飘散着历史的芬芳。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第5段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达效果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葛笋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C.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

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个字。

22.该文段中多处引用典籍,试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

薇花与古代宫廷官职的关联,显示了紫薇花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了论述的深度和广度。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学生游学诸侯,希望一展身手,实现以礼仪道德治国的理想。他的理想最终破灭了,

68岁,他灰溜溜地回到鲁国,开始潜心整理研究六经,为弘扬六经经义作出了原典性贡献。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庶几是一种“人生妥协”。

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主人公名叫菲利普,他年少时想学德语,不久又想去学

会计,之后他又怀揣大画家的梦想去巴黎学画画,可惜,大画家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最后,他回到伦

敦学医,尝试“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专业和职业。

毛姆“接纳自己”的态度,与孔子的“人生妥协”颇为相似。当我们为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天赋或理想而

郁郁寡欢时,不妨借鉴孔子和毛姆的人生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主立意自主命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但

文体特征要明确。

【答案】

1.B2.D3.A4.B

5.①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涵和最突出的特征;②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恒久动

力和核心驱动力;③高新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导语】两篇文章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其创新驱动的特征。材料一侧重在介绍新

质生产力的基础构成、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塑造国家竞争优势。材料二

则通过专家视角,深入解析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以及科技创新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

核心作用。这两篇文章相辅相成,展现了新质生产力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并凸显了科

技创新的决定性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新质生产力就是指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型基础设施四个维度”错,材料一中提

到“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应该是“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四个维度”,

偷换了概念,且是“主要”,不是“就是”。

故选Bo

【2题详解】

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新质生产力不仅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

核心竞争力”错,张冠李戴和搞错关系。原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可以出击对手的

‘拳头',拥有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原文“不

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选项递进关系颠倒;

B.“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错,材料二是“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可见,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

C.“而新质生产力只注重‘质’的提升”错,范围缩小。原文"……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生产力发展

'量与质'的协调统一”,可见“量与质”都关注。

故选D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高技术含量和创新驱动。

A.流水线生产属于传统生产力,依靠劳动投入,缺少科技创新,故不能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图表,比较信息的能力。

B.“整体增长速度更快”错。根据“绿色分项指数”图表,可见2013〜2022年,我国绿色分项指数从

大约0.8增长到约1.1,从“数字分项指数”图表,可见2013〜2022年,我国数字分项指数从大约0.5

增长到约1.1,综合增长指数变化,我国绿色分项指数相对于数字分项指数整体增长速度更慢一些,选项

表意相反。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从“新质生产力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其最核心的内涵和最突出的特征在于科技创新”可知,科技创新

是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涵和最突出的特征;

从“新质生产力在性质上属于创新驱动型生产力,其中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其发展的恒久动力……在新

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来自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可知,科技创新是推动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恒久动力和核心驱动力;

从“高新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决定性因素,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品新研发、服务流程再造,

使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得到质的跃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知,高新科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D7.A

8.①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

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说:“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

③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

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9.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

贫乏。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

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

日渐遭受冷落。

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

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

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

8

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描绘了浓厚的乡村风情和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细节。木匠手艺精湛,善于雕刻,体

现了传统工艺的精妙。通过徒弟误食“看菜”和最终揭晓“木鱼”的过程,展现了代际间传承与理解误

会中的温情和智慧。小说的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浓厚的人情味,反映了手艺人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体察

人心的细腻情感,也通过新木匠的做法与传统老木匠的做法对比,探讨了时代与技艺的交融与变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

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

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

故选D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中句子能力。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错,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衣衫

褴褛)、动作描写(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和神态描写(茫然不知所措)来刻画人物,没有运用心理描

写。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伏笔就是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因此,答题时要重点关注情节前后能

够相互照应的内容。

文章前面说因为体谅主家生活贫苦,木匠们尽量不吃主家的咸鱼,但吃收工饭时,木匠特意对徒弟强调

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而后文他们走后,梅母女收

拾饭桌时却发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吃完了鱼,本应该只剩三个菜,那

么这四个菜又从哪里来呢?可见是木匠雕刻了一条鱼放在那里。

木匠走时,特意对梅母女说“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说明木匠还特意留下一个东西,但小玩意儿是

什么呢?这也是一个伏笔。

文章前半部分特意介绍梅母女给木匠们准备的咸鱼“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

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而后来,梅为儿子娶媳妇做家具,给小木匠准备开工饭时,所做的

鱼竟也是“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时

隔多年,两条鱼竟然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中“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

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描绘了给木匠的菜可看不可吃

这一种特殊的情况,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子艰难,大家都懂”。那是个艰难贫苦的年代,人们吃穿

艰难,才不得不如此,透露出苦涩。

文中说“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

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木匠教导徒弟非常用心,而结合文中最后新木匠一开始

没认出木头鱼也可看出老木匠技艺精湛。尽管如此,最后“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

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这也是一处苦涩。此外,梅请来的新木匠“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

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说明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

匠看不上老木匠所做的传统工艺,但没认出木头鱼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

9

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这也透露出苦涩。

在老木匠徒弟因不了解情况误吃咸鱼后,同样吃不饱穿不暖的老木匠本也可以索性将鱼吃掉,但最终老

木匠的选择是“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

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这体现了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

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

和尊严的温情。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看待无家可归的孩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

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并且“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

他耐心教导徒弟,以及小徒弟误食咸鱼后,木匠只是“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

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这都体现了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的温情。

10.BDG11.A12.B

13.(1)虽然这样,如果没有这两个人,乱臣贼子在后世就会接连出现。

(2)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

14.①伯夷特别怨恨纣王;②伯夷未能赶上助武王伐纣;③伯夷尊奉“仁”。

【解析】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伯夷的行为和道德评价。韩愈在材料一中颂扬伯夷的节操,认为其坚

定追求己道是士人的楷模。材料二中王安石则质疑传统观点,认为伯夷未能投奔仁君武王,不符合“仁

者无敌”的大义,并批评司马迁、韩愈的偏见。王安石强调,伯夷的节操应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考量,

他认为伯夷若能活到武王时代,其贡献不会亚于太公。两者体现了人物评价在历史语境中多维度解读的

重要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

“及武王一奋”作时间状语,其后B处断开;

“太公相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D处断开;

“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省略主语“武王”,“于涂炭之中”是后置的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出”,

其后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两个“病”词义不同,病,怨恨;/病情。句意: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形容病情十分严重,

无法医治。

B.正确。笃,忠实,专一;/病重。句意: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刘氏的

病情在一天天加重。

C.正确。两个“夷”都是“消灭”的意思。句意: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

家。

D.正确。相,辅佐;/偏指一方,指代“姥”或“她”。句意: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好好地服侍老

人家。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错误,原文“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

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

而号为圣人耳”可知,王安石引用孔子、孟子的观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

10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然”,虽然这样;“微”,如果没有;“接迹”,接连出现;“接迹于后世”状语后置句,正

常语序是“于后世接迹”。

(2)“使”,假使;“及”,赶上;“烈”,功业;“岂”,难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可知,伯夷特别怨恨纣王;

原文“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

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可知,伯夷未能赶上助武王伐纣;

原文“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是说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可

见可知,伯夷尊奉“仁”。

参考译文:

材料f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

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

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

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什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现今的所谓读书人,

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

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

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在后世

就会接连出现。

材料二: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

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

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

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

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

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

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

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

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

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

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况

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

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

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

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

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

15.A

16.①颔联和颈联巧妙地将情感与自然景物交织。

②诗人沉醉病懒,黄蜂亦懒采蜜,花草凋零,皆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心境与景色的互动。

③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表达诗人心灰意懒之情和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神妙流动”

11

境界。

【解析】

【导语】该诗表现诗人苏轼洒脱的心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反问开篇,表达青春不再可追,仍以诗抒

怀;通过病客懒飞的自嘲,表现出释然超脱。更以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融禅意于诗中,展现世事烦恼

的超脱,并追求内心的平和。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A.“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欲将诗句绊余晖"意思是我想用作诗吟句留住夕阳

的光辉,所以应是用写诗消磨时光,隐含无奈之情。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写景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解释题干,根据“本诗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元代方回认为其情与景相互交织”,可概括出

“颔联和颈联巧妙地将情感与自然景物交织”。

颔联以“酒阑病客惟思睡”写人的懒倦状态,以“蜜熟黄蜂亦懒飞”写景,花蜜已经熟了,黄蜂却懒得

去采,此景与诗人的心情相映,体现了诗人的心灰意懒。

颈联以“芍药樱桃俱扫地”写景,芍药花和樱桃花都已凋谢了,诗人却是“鬓丝禅榻两忘机”,淡泊宁

静,泯除机心,不把老病放在心上,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与自

然景色交融。

17.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②.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③.无边落木萧萧下④.不尽长江滚滚来⑤.天

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僮”“萧”“材”“复”。

18.A相得益彰B姓紫嫣红

19.紫薇花花序造型优美、花瓣繁密、花色丰富,其从初夏可以一直开到晚秋,成为夏秋时节紫禁城中

的一道靓丽风景。

20.D

21.(1)紫微星也被称为“紫微宫”(2)触犯天宫中的紫微星(3)紫薇花还与古代宫廷官职有所关联

22.(1)引用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关于民间园圃荒芜的记载,和帝广栽紫薇花压制不祥之兆的故事,

是为了证明紫薇花与紫薇星有所关联,增强历史的厚重感。

(2)引用宋代刘敞《答黄寺丞紫藏五言》中诗句“名与星垣同”“应是天上花”,体现了古人对紫薇花

与紫微星之间联系的认识,增添文学色彩。

(3)引用明代周祈《名义考》解释了唐代中书省改名为紫微省的原因,以及诗人杜牧在中书省任职的经

历及他被称为“紫薇舍人”“杜紫薇”的事实,表明紫薇花与古代宫廷官职相关联,展示了紫薇花在古

代政治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处,结合”成为夏秋时节紫禁城中的一个靓丽风景线”可知语境说的是紫薇树外形优美与紫禁城内的景

致相互映衬,两者的长处都显现出来了,故填写“相得益彰”。

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

B处,结合“丰富了紫禁城的色彩”可知语境应填写紫薇花的色彩,故可填写“娓紫嫣红”。

姓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19题详解】

1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

一是“是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应直接删除;

二是“一个靓丽风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