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生物《压轴题05 生物圈中的人》压轴题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中考生物《压轴题05 生物圈中的人》压轴题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中考生物《压轴题05 生物圈中的人》压轴题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中考生物《压轴题05 生物圈中的人》压轴题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中考生物《压轴题05 生物圈中的人》压轴题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压轴题05生物圈中的人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活动均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学习有关疾病预防、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等知识对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是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也可以称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此部分内容以血液循环为枢纽,将人体的消化、呼吸、排泄等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这部分知识会以一个具体的实例为载体,将神经调节的方式、激素调节、视觉或听觉综合在一起,考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用相关的知识点解决各小题,逐个击破。生物圈中的人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以识图作答的形式综合考查。突破的关键是读懂图示,充分理解图示中的名称及箭头的含义。1、人体的呼吸人的呼吸由呼吸系统来完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人首先通过呼吸运动完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新鲜气体进入肺后在肺泡处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氧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被血液运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再次发生气体交换,为细胞提供氧气。2、循环系统(1)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2)心脏中的房室瓣、动脉瓣及四肢静脉中的静脉瓣保证血液的定向流动。(3)体、肺循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两者之间没有界限,在心脏处交汇,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血液经历体、肺循环后成分发生改变。3、人体废物的排出(1)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①排尿:由泌尿系统完成,排出水、尿素、无机盐等。②排汗:由皮肤完成,排出水、尿素、无机盐等。③呼吸:由呼吸系统完成,排出二氧化碳、水。(2)尿的形成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1.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描述错误的是()A.①、②能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 B.实验现象:①变蓝,②不变蓝 C.实验结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 D.该实验可以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答案】C【解析】A、①和②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是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A正确。B、①号试管中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②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B正确。C、37℃是模拟人口腔的正常体温,是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反应的最佳温度,该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但是实验变量为唾液,并不是温度,此实验并不能证明: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C错误。D、实验结果①号试管内变蓝,②号试管内不变蓝,可以结论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D正确。故选:C。2.如图是人体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呼吸时,肺泡中的A气体进入血液,血液中的B气体进入肺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气体是氧气 B.经过此过程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A气体是氧气 D.此时的原理是呼吸运动【答案】C【解析】A、C、图中A、B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根据箭头方向可知A和B分别表示氧气和二氧化碳。A错误,C正确。B、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B错误。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D错误。故选:C。3.为了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小欣和同学做了探究“酸雨对黄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下表是记录的实验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模拟酸雨清水(pH=7)pH=5pH=4pH=2种子萌发率(%)911320A.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 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C.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每组应多设置几组对照实验 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雨水酸性的增强,对黄豆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答案】B【解析】A、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所以,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种子萌发的标志。A正确。B、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B错误。C、对照实验组数越多,实验结果更准确。所以,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每组应多设置几组对照实验。C正确。D、由图标可以看出,随着雨水酸性的增强,对黄豆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D正确。故选:B。4.如图是蛋白质和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程度,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曲线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B.曲线W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C.蛋白质在人体内消化的终产物是氨基酸 D.脂肪在人体内消化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微粒【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析】A、所有食物蛋白质必须在消化道内分解生成氨基酸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和利用,蛋白质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曲线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A正确。B、脂肪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进行,脂肪先在胆汁的乳化下变为脂肪粒,脂肪粒在胰液和肠液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曲线W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B正确。C、在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C正确。D、脂肪在人体内消化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D错误。故选:D。5.如图是肾单位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肾单位由③④⑤构成 C.正常情况下,④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D.⑥能够把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吸收进入⑤【答案】B【解析】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B、肾单位由④是肾小囊,③肾小球,⑥肾小管组成的,B错误。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过滤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所以图中肾小囊里面的原尿内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C正确。D、图中⑥是肾小管,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⑤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D正确。故选:B。6.某同学在校园生物角修剪月季时,不小心被刺扎到手,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但当他看到手指出血时,迅速缩手。对完成该反射神经结构(如反射弧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1是效应器,能够对刺扎到皮肤作出反应 B.他的1或2可能受到损伤 C.该反射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1→2→3→4→5 D.3是神经中枢,痛觉就是在这里产生的,但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答案】B【解析】A、图中1是感受器,5是效应器,能够对刺激做出反应,A错误。B.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若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的,故神经冲动必须经过脊髓上行传导束,传导到大脑,人才能产生感觉。所以,某同学不小心被刺扎到手,没有缩手反射,也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的原因可能是:他的1感受器或2传入神经受到损伤,B正确。C.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躯体的运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由B解析可知,该同学的1感受器或2传入神经受到损伤。所以,“当他看到手指出血时,迅速缩手”的反射途径是:眼球中的视觉感受器(视网膜)→传入神经(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脊髓里的下行传导束→4传出神经→5效应器,C错误。D、3是神经中枢,痛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的,D错误。故选:B。7.人体的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舒张,改变胸廓体积来实现的,如图图示能正确反映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变化的是()A. B. C. D.【答案】D【解析】平静吸气时,呼吸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即平静呼气时,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到外界。选项A图示表明肺内气压与胸廓容积变化没有关系;选项B图示表明随着胸廓容积变化,肺内气压基本没有变化;选项C图示表明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增大,胸廓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减小;选项D表明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胸廓容积减少,肺内气压增大,符合要求。故选:D。8.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pH=a时,e点下移 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答案】A【解析】A、pH为a时,酶的活性较低,酶促反应速率较慢,e点不变,d点右移,A错误。B、淀粉量增加时,产生的麦芽糖量增加,e点上移,B正确。C、当温度升高时,酶促反应速率变慢,d点右移,产物量不变,e点不变,C正确。D、酶的量减少时,产生的麦芽糖量减少,e点下移,d点右移,D正确;故选:A。9.如图为某人肾单位内葡萄糖、尿素、蛋白质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c表示组成肾单位的有关结构,那a、b、c、d内的液体及x、y、z曲线所代表的物质名称正确的是()A.b内是原尿,y是尿素 B.c内是原尿,y是葡萄糖 C.a内是血液,z是蛋白质 D.d内是尿液,x是蛋白质【答案】C【解析】当血液流经a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b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c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因此a、b、c、d内的液体分别是血液、原尿、尿液、尿液,血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肾小球不能过滤大分子蛋白质,因此b肾小囊的原尿中蛋白质微量,所以z是蛋白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c肾小管末端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因此y是葡萄糖;肾小管重吸收了原尿中的大部分水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尿液中的尿素浓度明显升高,因此x是尿液。A、b内是原尿,y流经肾小管后含量为0,因此y是葡萄糖而不是尿素,错误;B、c内是尿液而不是原尿,错误;C、a内是血液,z是蛋白质而,正确;D、d内是尿液,x是尿素,错误。故选:C。10.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实验结果中,能证明某药物“仅对神经元间的神经冲动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不收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即该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递没有阻断作用。要到达实验目的,可将药物放在B处或C处,并刺激A处,如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不收缩,则说明药物在B处不起作用而在C处起作用,即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②④正确。故选:D。11.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加入等量馒头碎屑,待水浴10分钟后各滴入2毫升碘液,其结果分析正确的是()甲试管,注入2mL清水,充分搅拌,放入37℃温水中乙试管,注入2mL唾液,充分搅拌,放入25℃温水中丙试管,注入2mL唾液,充分搅拌,放入37℃温水中A.三支试管均变为蓝色 B.三支试管均不变色 C.甲试管变蓝色,乙试管变浅蓝色,丙试管不变色 D.甲试管变蓝色,乙试管、丙试管不变色【答案】C【解析】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能够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化学性消化的进行。丙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而且进行和充分的搅拌,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中加入了唾液,但放入25℃温水中,淀粉没有被充分消化,因此部分变蓝色或浅蓝色;甲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故选:C。12.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组织细胞,分别需要经过几层细胞膜()A.二,九 B.五,八 C.四,五 D.五,九【答案】D【解析】肺泡的结构如右图: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中要经过两层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四层细胞膜,再进入红细胞内又要经过一层细胞膜,因此共计经过了5层细胞膜。人体肺泡中的气体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首先氧气出肺泡需要穿过1层肺泡壁细胞(2层细胞膜),进入血管中穿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穿1层红细胞膜,出红细胞穿1层红细胞膜,出血管穿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1层组织细胞膜,因此人体肺泡中的氧气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至少要通过9层细胞膜。故选:D。13.如图显示了我们肠道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对于食物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消化分解能转变为氨基酸 B.氨基酸的结构比蛋白质的结构小 C.食物中的氨基酸能直接通过小肠吸收 D.食物中的蛋白质能直接通过小肠吸收【答案】D【解析】A、蛋白质最终被消化分解能转变为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A正确;B、氨基酸是小分子物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B正确;C、食物中的氨基酸是小分子物质,能直接通过小肠吸收。C正确;D、食物中的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需要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小肠吸收。D错误。故选:D。14.下列关于人的视觉、听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近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B.形成视觉和听觉的神经中枢,都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C.为预防近视,看书、写字或使用电脑2小时要休息一下 D.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闭口,可以防止鼓膜受到损伤【答案】B【解析】A、近视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造成折射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A错误;B、视觉的产生部位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听觉的产生部位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因此视觉和听觉都要在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产生,B正确;C、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远眺可以放松睫状体,使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有利于促进眼的血液循环,保护视力,C错误;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D错误。故选:B。15.a.b、c三图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类型的血管,箭头代表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关于这三种血管的描述错误的是()A.a管壁比b管壁弹性大 B.a是动脉血管,b是静脉血管,c是毛细血管 C.a、b、c中能摸到搏动的是a D.若a、b都是参与肺循环的血管,则a中流的是动脉血,b中流的是静脉血【答案】D【解析】A、从图a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可以看出a是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大;图b血液的流动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可以看出b是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小。A正确。B、从图a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可以看出a是动脉血管;图b血液的流动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可以看出b是静脉血管;图c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可知c为毛细血管。B正确。C、a是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能摸到搏动。C正确。D、若a,b都是参与肺循环的血管,由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则a为肺动脉,里面流动的是静脉血,b是肺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D错误。故选:D。16.下列对甲乙两幅曲线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若图甲的纵坐标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那么x表示经过脑部的血液 B.若图甲的纵坐标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那么x表示经过小肠的血液 C.若图乙中的曲线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氧气吸收量的变化,那么曲线NP段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D.若图乙中的曲线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变化,那么曲线N点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答案】C【解析】A、若图甲的纵坐标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图中显示二氧化碳含量增多,那么x表示经过组织细胞处的血液,因此可以是经过脑部的血液,A正确;B、若图甲的纵坐标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图中显示葡萄糖含量增加,那么x表示经过小肠的血液,B正确;C、若图乙中的曲线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图乙中曲线NP段释放的二氧化碳是负值,则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而不是小于,C不正确。D、若图乙中的曲线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变化,图乙中曲线N点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D正确。故选:C。17.如图是人体血液中某物质含量变化曲线,Ⅰ、Ⅱ、Ⅲ、Ⅳ表示血流经过的器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该物质是氨基酸,则Ⅰ表示小肠 B.若该物质是二氧化碳,则Ⅰ表示肺 C.若该物质是氧气,则Ⅲ表示肺 D.若该物质是尿素,则Ⅲ表示输尿管【答案】A【解析】A、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小肠后,有机营养增加,因此若该物质为氨基酸,在I处增多,则说明是小肠,A正确;B、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进而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因此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降低,B错误。C、若该物质为氧气,则血液流经器官III时,氧气的含量减少,I应该是肺,C错误;D、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流出肾脏的血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减少。因此若该物质为尿素,尿素在III处减少,因此,III表示肾单位,D错误。故选:A。18.如图的模型可用于描述生物体内的物质变化,a、b表示物质,M表示相应的结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M是肾小球,则a为动脉血,b为静脉血 B.若M是肺,则a为动脉血,b为静脉血 C.若M是小肠,餐后b内所含的葡萄糖含量降低 D.若M是叶绿体,则a为二氧化碳和水,b为有机物和氧气【答案】D【解析】A、若M是肾小球,则流入的血管为入球小动脉,里面流动脉血,流出的血管为出球小动脉里面流的也是动脉血,故A错误。B、若M是肺,则流入的血管为肺动脉,里面流静脉血,流出的血管为肺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故B错误。C、若M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餐后b内所含的葡萄糖含量升高,故C错误。D、若M是叶绿体,则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故D正确。故选:D。19.对如图的理解或解释错误的是()A.图甲: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 B.图乙: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C.图丙:心房收缩,血液被压出心房,穿过心室进入动脉 D.图丁: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答案】C【解析】A、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每时每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脐带、胎盘经母体排出的,A正确。B、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B正确。C、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房室瓣和动脉瓣。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在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C错误。D、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过大,使远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D正确。故选:C。20.科学家对涡虫的行为进行了如图①﹣④的实验研究,据实验步骤和现象判断不正确的是()A.涡虫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涡虫遇光照身体伸长是先天性行为,被电击身体收缩是学习行为 C.“光照﹣电击”多次结合后,只给光照,涡虫的身体也会收缩是学习行为 D.图中④,涡虫在光照下身体收缩的行为是会慢慢消退的【答案】B【解析】A、涡虫的学习行为是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A正确;B、涡虫对光照的反应“身体舒展”,这是涡虫的先天性行为。被电击身体收缩也是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B错误;C、实验中多次给涡虫以“光照﹣电击”多次结合,涡虫对“光照”形成了条件反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通过学习、多次尝试后,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C正确;D、图中④,涡虫在光照下身体收缩的行为由后天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该行为会消失,D正确。故选:B。21.如图是比较花生仁、大米、牛肉干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的实验示意图。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前所取的三种食物的质量要相等 B.实验中温度计插入水中但不要触碰瓶底 C.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较 D.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这些食物实际所含的能量【答案】D【解析】A、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因此,实验前所取的三种食物的质量要相等,A正确;B、实验中温度计插入水中但不要触碰瓶底,B正确;C、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较,释放的热量多,水温高,C正确;D、实验所测得的食物能量低于食物实际所含能量,因为食物燃烧时会向周围散失一小部分热量,D错误。故选:D。22.根据如图的曲线图,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幅图是某人在饭前、饭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引起CD段快速下降的激素是胰岛素 B.第二幅图中如果曲线代表氧气的变化,则血管B表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C.第三幅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BC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吸气过程 D.第四幅图是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曲线,y曲线表示蛋白质的主要消化场所是胃【答案】A【解析】A、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如图,人在饭后,刚获得了糖类等营养物质,因此血糖含量升高(c~d),这时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增加,来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A正确;B、如果曲线代表氧气的变化,图中显示血液流经血管B时氧气减少,因此血管B表示组织处的毛细血管,B错误;C、图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则表示呼气,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体消化道中,数量首先变少的是X,然后是Y,最后是Z,这说明最先被消化的是食物x,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分析图示可知:X曲线代表的淀粉的消化过程,Y曲线代表的是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D错误。故选:A。23.在人的肺循环过程中,①﹣⑤各段血管的血流速率与血管总面积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循环始于右心室收缩,①②为动脉血管 B.流经①②③④⑤后,血液最终流回左心房 C.③的总面积最大、血流速度最慢,应该是毛细血管 D.①和②中流动都是动脉血,④和⑤中流动都是静脉血【答案】D【解析】A、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因此“肺循环始于右心室、图中①②为动脉血管”的说法A正确。B、由血液循环示意图可知:血液经肺循环后流回心脏的左心房,B正确。C、由题图可知:③的总面积最大,但是血流速度最慢,应该是肺部的毛细血管,C正确。D、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题图中:①和②中流动都是静脉血,④和⑤中流动都是动脉血;D错误。故选:D。24.用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对12人进行血型鉴定,其中有6人与A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有2人与两种标准血清都有凝集反应,有3人与两种标准血清都不发生凝集反应。那么,血型为A型、B型、AB型和O型的人数依次为()A.4、3、3、2 B.4、3、2、3 C.3、4、2、3 D.3、2、3、4【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以知道:因为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有6人,所以说明B型和AB型的人一共有6人。因为与两种血清都发生凝集的有2人,所以说明AB型的人有2人,B型的人有6﹣2=4人。有3人与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都不发生凝集反应,说明O型血有3人,A型血有12﹣2﹣4﹣3=3人;由此得出:A型的3人、B型的4人、AB型的2人、O型的3人。故选:C。25.如图是心脏工作示意图(abcd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①②③④为心脏四腔)和心脏跳动一次,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关系示意图,下列关于心脏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是右心房,内流动脉血 B.②是左心室,其心脏壁最薄 C.③是左心室,和②相联通 D.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答案】D【解析】A、①是左心房,内流动脉血,A错误;B、②是左心室,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B错误;C、③是右心室,左心房只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只和右心室相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都是不相通的,C错误;D、由心脏工作示意图可知: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D正确。故选:D。26.下面是我们学习人体神经调节的有关图解。请据图回答:(1)在图一甲所示结构中,[]表面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若[]受到损伤,将直接影响心跳、呼吸等活动,甚至危及生命。(2)在图一乙所示结构中,1、5代表的结构依次是;2和4所示结构是由丙图中[]集结成束,外面包膜构成。(3)为研究饮水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规律,研究者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雄性大鼠20只,平均分为两组进行实验。①实验前,先将大鼠放入训练环境(隔音的暗箱)中3天,目的是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实验前需要提前对大鼠进行限制饮水处理48小时,以保证实验开始时大鼠具有渴觉,大鼠口渴后会产生饮水反射,完成这种反射的神经结构为,其神经中枢是由构成的。②实验开始后,对实验组大鼠在铃声后1.5秒(固定时间)时给水,对照组处理方法是在铃声后不固定时间给水,两组的训练次数均为100次/天。每天测量大鼠出现条件反射次数占实验总次数的百分比(CR),结果如图二,据图可知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实验组测量的CR变化逐渐。从第11天起,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铃声后不给水,训练次数为100次/天,5天后实验组条件反射逐渐。条件反射建立的意义是。③学习也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这就需要科学用脑,讲究用脑卫生,能够使大脑的保持平衡,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请列举两条科学用脑的方法。疲劳是一种保护性功能,是人体需要休息的信号,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会造成大脑过度疲劳,出现(写出两条)等现象,导致学习效率下降。(4)生物小组的同学们结合眼球结构制作了一个可变焦的水透镜,利用实验室的光具座及配件来模拟人的眼球成像过程(如图三)。①光具座上的“F光源”模拟外界物体,光屏模拟眼球的[],水透镜上的注射器模拟眼球的[]通过调节水透镜模拟的眼球结构,使物像落在光屏上。图三实验中成像的关键因素是。②在光屏上呈现的物像是倒立的,但是我们形成的视觉影像却是正立的,这是因为。学校在调查同学们的近视率时,标准对数视力表共有14行,能看清第行(5.0)即为正常视力。【答案】(1)Ⅱ大脑Ⅰ脑干(2)感受器c神经纤维(3)①环境突然改变反射弧神经元胞体②增加消退提高了大鼠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③注重学习时的空气质量听舒缓的音乐(4)①6视网膜8睫状体凸透镜与蜡烛以及光屏之间的距离②眼球获取的图像信息要经过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加工处理才能形成视觉11【解析】(1)在甲图所示结构中,Ⅱ大脑表面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Ⅰ脑干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2)乙图所示结构中,1、5依次是感受器、效应器;3位于甲图所示[Ⅳ]脊髓中;2和4是由丙图所示的[c]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膜构成。(3)①实验前,提前对大鼠进行限制饮水处理48小时,以保证实验开始时大鼠具有渴觉,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前,先将大鼠放入训练环境(隔音的暗箱)中3天,目的是避免环境突然改变影响实验结果。大鼠口渴后会饮水,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是非条件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脊髓灰质内,由神经元胞体构成的。②通过曲线可知: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实验组大鼠出现条件反射次数占实验总次数的百分比逐渐增加,第9天达到最高值。从第11天起,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铃声后不给水,训练次数为100次/天,5天后实验组条件反射逐渐消退。说明通过反复训练可以强化学习行为。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大鼠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不稳定,已经熟悉的知识如果长期不使用,也会逐步遗忘。③大脑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中枢,也是进行思维的器官。科学用脑应做到:注重学习时的空气质量;在读书或做功课前,先饮一至两杯清水;听舒缓的音乐;与朋友或者陌生人聊天;多读书多看报;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注意及时往大脑中储存信息,然后加以记忆;勤于用脑(至少写出两条)。如果学习负担过重而又得不到休息,便会造成大脑过度疲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现象。(4)①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因此,将“F光源”向左移动,是模拟看远处的物体,此时应外拉注射器,使水透镜曲度变小,才能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物像。在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中,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使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凸透镜固定的位置不当,无法使光屏置于像的位像。光具座的长度小于凸透镜4倍焦距,不能满足像距和物距的关系条件。当蜡烛放在焦点上时,得到的是平行光,不会在光屏上呈现烛焰的像。蜡烛位于焦点以内(当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在光屏上不成像。因此实验中成像的关键因素是凸透镜与蜡烛以及光屏之间的距离。②在光屏上呈现的物像是倒立的,但是我们形成的视觉影像却是正立的。这是因为眼球获取的图像信息要经过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加工处理才能形成视觉。学校在调查同学们的近视率时,标准对数视力表共有14行,能看清第11行(5.0)即为正常视力。27.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为了探究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实验探究。请根据实验设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2)将A、B两个玻璃瓶放在30℃环境中培养,每天给A瓶补充适量的“模拟酸雨”,同时给B瓶补充等量的清水。实验中的A瓶与B瓶形成了一组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3)一定时间后观察水稻种子的萌发情况,预计实验现象是:A瓶中的种子,B瓶中的种子,由此得出的结论是。(4)若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都满足,但是A、B两瓶的种子都不萌发,可能的原因是。(5)实验中能否用1粒种子做研究对象?(填能或否)。原因是。(6)为减少酸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请你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酸雨对水稻种子萌发有影响吗(或酸雨对水稻种子发芽率有影响吗)(2)对照酸雨(3)A瓶中的种子不萌发(发芽率低)、B瓶中的种子萌发(发芽率高)酸雨对水稻种子萌发有影响(4)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不满足(或种子正在休眠、种子的胚死了、胚不完整等)(5)否减少实验的偶然因素(6)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或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回收煤和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等)【解析】(1)题干中描述酸雨对农作物、建筑物及人体的伤害,制定的探究实验以水稻种子,模拟酸雨,显然是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所以问题是: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会有影响吗?(2)将A、B两个玻璃瓶放在30℃环境中培养,每天给A瓶补充适量的“模拟酸雨”(pH≈4),同时给B瓶补充等量的清水(pH=7)。实验中的A瓶与B瓶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作为对照实验要保证变量的唯一性,由于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所以唯一变量应为﹣﹣酸雨,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水稻种子,每天喷洒清水。(3)由于向花盆A里的水稻种子喷洒“模拟酸雨”,A瓶中的种子不萌发(发芽率低)、B瓶中的种子萌发(发芽率高)。可以发现酸雨对水稻种子萌发有影响。(4)若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都满足,但是A、B两瓶的种子都不萌发,可能的原因是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不满足(或种子正在休眠、种子的胚死了、胚不完整等)。(5)实验时如取1粒种子偶然性太大。所以实验时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常取多粒种子。如10粒。(6)为了使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我们有好多措施防治酸雨,如对煤进行脱硫处理、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或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回收煤和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等)等。28.在学校的春季运动会上,小明同学报名参加了1500米的比赛项目。下面是相关记实材料和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⑦表示生理过程,ABCD代表系统或器官,Ⅰ、Ⅱ表示血管类型,a是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请分析回答:早晨,小明吃了丰盛的早餐;面包、煎鸡蛋、生菜、牛奶。到了学校,开幕式后比赛开始,小明听到枪响,立刻冲了出去。比赛中,小明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最后100米冲刺了,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在终点为他加油呐喊,他咬紧牙关第一个冲到了终点。由于冲刺过猛,他摔倒在地,擦伤了膝盖。班主任老师赶忙扶起他,这时小明才感到疼痛难忍。(1)小明吃的面包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整个消化道中全部被消化分解成a的过程中,参与的消化液有。物质a经过过程[②]进入血液。(2)比赛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小明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进行甲图中③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状态;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进入肺泡要依次穿过哪几层细胞?。(3)甲图中若D代表肾脏,一部分a在D中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途径的结构依次是:肾小球→(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如果某人尿液中检测到血细胞,则病变部位可能是。(4)小明“擦伤膝盖感到疼痛”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是(用图乙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班主任老师站在终点盯着小明从100米冲向终点的过程中,眼球内晶状体曲度的变化是。【答案】(1)唾液、肠液、胰液吸收(2)舒张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两层细胞(注:顺序错了不得分)(3)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球(4)5→4→3→6→7由小变大【解析】(1)淀粉最先在口腔内就被消化。在口腔中,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如图。葡萄糖被人体小肠吸收后进入血液,此时血糖浓度会升高;而体内的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这样,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就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胰岛属于内分泌腺,没有导管。(2)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二氧化碳会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如上图,由于毛细血管壁与肺泡壁只由一层细胞构成,故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需要经过二层细胞。(3)血液在肾脏内的流动途径为: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静脉。Ⅰ肾静脉中流静脉血,Ⅱ肾动脉中流动脉血。(4)擦伤膝盖感到疼痛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是5感受器→4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6上行传导束→7大脑皮层。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近物时,正好相反。所以班主任老师站在终点盯着小明从100米冲向终点的过程中,眼球内晶状体曲度的变化是由小变大。29.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厚植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我县某中学于5月8日开展了“庆五四青年节”歌咏比赛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活动第一项:升国旗,奏国歌,行注目礼。担任护旗手的王丽同学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此时眼球中的②的曲度变化是(选填“变大”或“变小”),[]感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A形成视觉。(2)活动第三项:评委公布比赛结果,领导为优秀班级颁奖。七、7班的同学得知本班荣获一等奖后,无比兴奋,出现了图中所述的一系列现象,这是由于B(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和系统共同调节的结果。(3)活动结束时,夜幕降临,同学们从操场走进明亮的教室时,瞳孔(选填“变大”、“不变”、“变小”),防止光线突然变强,伤害眼球内部结构。(4)眼睛常被喻为人类心灵的窗口,若长时间看书学习就会形成假性近视,这时就需要佩戴透镜进行矫正。【答案】(1)晶状体变小⑤视网膜视觉中枢(2)内分泌(3)变小(4)凹【解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A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因此属于视觉感受器。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所以注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由近及远,晶状体曲度的变化是由大变小。(2)人在激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常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3)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