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红色故事征文_第1页
中国近代红色故事征文_第2页
中国近代红色故事征文_第3页
中国近代红色故事征文_第4页
中国近代红色故事征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红色故事征文TOC\o"1-2"\h\u28673第二章星星之火 120341.1秋收起义的爆发 1269421.1.1起义背景 1195681.1.2起义经过 1179911.1.3意义影响 211331.1.4斗争背景 2177081.1.5斗争经过 2222161.1.6意义影响 25660第三章红色根据地的创建 3277991.1.7红四军的成立与发展 363781.1.8红军其他部队的成立与发展 4320251.1.9红军军事建设与训练 427594第四章长征壮歌 42539第五章抗日战争中的红色力量 522094第七章新中国的诞生 68226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红色精神 7146591.1.10红色基因的内涵 7259131.1.11红色基因的传承途径 7106841.1.12红色文化的内涵 7142581.1.13红色文化的弘扬途径 7第二章星星之火1.1秋收起义的爆发1.1.1起义背景中国近代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民众疾苦,国家危亡。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共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秋收起义便是其中之一。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规模屠杀共产人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为了反抗国民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决定在湘赣边界的秋收季节,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1.1.2起义经过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卢德铭等领导下的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队伍主要由安源工人、萍乡、醴陵、平江、浏阳等地的农民自卫军组成。起义部队分为三个纵队,分别向长沙、平江、浏阳等地进攻。起义爆发后,敌人迅速调集兵力,对起义部队进行围剿。由于敌强我弱,起义部队在长沙、平江等地遭受挫折。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改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发展,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1.1.3意义影响秋收起义虽然未能实现占领长沙的目标,但它在湘赣边界的农村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后来的井冈山斗争奠定了基础。同时秋收起义也是中国共产从城市转向农村、实行武装斗争的重要转折点,为中国共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节井冈山的斗争1.1.4斗争背景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开始了艰苦的斗争。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这里,毛泽东充分发挥的政治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1.1.5斗争经过(1)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同时毛泽东还领导起义部队进行整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起来。(2)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根据井冈山的地理特点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十六字方针。在毛泽东的指导下,起义部队运用游击战术,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3)发展组织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高度重视的建设。他强调,要充分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一支忠诚可靠的员队伍。在毛泽东的推动下,井冈山地区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1.6意义影响井冈山斗争是中国共产从秋收起义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它为中国共产在湘赣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提供了成功范例。同时井冈山斗争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为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三章红色根据地的创建第一节苏区的形成中国近代红色故事的篇章中,红色根据地的创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这一过程中,苏区的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人为了挽救革命,开始摸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一背景下,苏区的创建应运而生。苏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地处赣江、抚河、信江、汀江四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闽西进军。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逐步开辟了以瑞金为中心的苏区。苏区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土地革命的开展。1929年3月,红四军在长汀县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在赣南、闽西开展土地革命。通过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变革,为苏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二是红色政权的建立。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毛泽东当选为主席。红色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苏区正式形成。三是军事根据地的巩固。在苏区形成过程中,红四军不断壮大,先后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苏区得到巩固和发展。苏区的形成,为中国共产摸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在这里,中国共产领导苏区人民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建设,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节工农红军的壮大在中国近代红色故事中,工农红军的壮大是苏区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革命队伍。1.1.7红四军的成立与发展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四军。红四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军队的诞生。在苏区创建过程中,红四军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扩大武装力量,红四军逐渐成为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人民军队。在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四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1.8红军其他部队的成立与发展苏区的形成,中国共产在各地纷纷组建红军部队。其中,红五军、红七军、红八军、红十军等在苏区周边地区成立,与红四军相互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武装力量。这些红军部队在苏区创建过程中,积极参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英勇善战,纪律严明,为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1.9红军军事建设与训练为了提高红军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在苏区加强了对红军的军事建设与训练。在瑞金成立了红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干部;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训练,提高了红军的战术水平和战斗素养。红军在苏区还开展了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了军队的建设,保证了红军的忠诚和战斗力。在中国近代红色故事中,苏区的创建和工农红军的壮大,是中国共产摸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红军不断发展壮大,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章长征壮歌第一节红军的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漫漫长征。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从江西省瑞金出发,开始了漫漫征程。此次转移,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战略大转移,旨在将革命力量从敌人的包围中解脱出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红军的转移并非一帆风顺。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及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但是红军战士们英勇顽强,不畏艰难,以坚定的信念和革命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战略转移。第二节长征路上的英雄事迹在长征路上,无数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指挥下,成功强渡大渡河,为红军继续北上打开了道路。此次战役中,红军战士们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养和英勇精神。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另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红军在敌军的严密封锁下,成功占领了泸定桥,为红军北上抗日打通了道路。在这场战斗中,红军战士们舍生忘死,勇攀铁索,用生命捍卫了革命的尊严。翻越高黎贡山,红军面临着严重的自然考验。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红军战士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成功翻越了高黎贡山,继续北上。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红军女战士邓颖超,在长征途中身怀六甲,依然坚持行军;红军战士陈毅,负伤后依然坚持战斗,最后英勇牺牲。这些英雄事迹,不仅体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更展示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革命的毅力。正是这种精神,使红军在长征路上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第五章抗日战争中的红色力量第一节八路军的创建与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适应全民族抗战的新形势,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进行了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一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其创建之初,便秉承了中国共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以民族利益为重,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八路军创建后,迅速深入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在艰苦的敌后环境中,八路军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自身力量。同时八路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八路军在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英勇善战的将领和战士。他们以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斗志,打击日军侵略者,捍卫民族尊严。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红色力量。第二节红军的敌后游击战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在敌后战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红军游击队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利用地形地貌,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红军游击队在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有:一是打击日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二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切断敌人的运输供应;三是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四是宣传抗日救国,提高人民的抗日觉悟。在敌后游击战争中,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顽强拼搏。他们常常在险恶的环境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红军游击队的英勇事迹,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红军在敌后游击战争中,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日军,还锻炼了自己的队伍,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红军游击队始终坚定信念,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七章新中国的诞生第一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在中国共产领导下的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为了筹备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等。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讲话,明确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会议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天,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成立了!”随后,他亲自按下了升国旗的电钮,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迎风飘扬。现场三十万群众欢声雷动,热烈庆祝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果。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的领导下,开始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红色精神第一节红色基因的传承1.1.10红色基因的内涵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红色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承载着中国共产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1.1.11红色基因的传承途径(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途径。家长要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学校教育:学校是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阵地。学校要开展红色教育,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载体。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亲身体验红色精神,将红色基因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4)媒体宣传: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作用,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营造全社会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氛围。第二节红色文化的弘扬1.1.12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领导下,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