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_第1页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_第2页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_第3页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_第4页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简答)1.数字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大大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数字化技术也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2.交互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界限,传播的方式由单向线性传播发展到了双向甚至多项交流;交互性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变化;另外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化。3.超时空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能够轻易做到及时传播,传播的时效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利用全球互联的网络系统和通讯卫星技术,具有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简答)1.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可将新媒体分为以计算机为显示终端的新媒体、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和以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三大类型。2.按应用属性(软件)来分分为静态应用和动态应用两大类,为web1.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和web2.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3.按经营性质来分新媒体按照其经营性质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以营利为主的商业网站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和公益类网站等。4.按应用功能来分“新媒体”将媒体功能不断拓展,基于互联网衍生出来无数新功能。四、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论述题:每一项功能+应用)1.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的信息传播应用,早起包括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直接载体,他们起到了信息聚合和打通内容的作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搜索引擎从诞生到今天,都是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应用。2.互联网是知识生产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日需成熟,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储存,集文字、图像、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媒体应用,也成为海量共享的社会化知识生产平台。3.互联网是人际交往的平台从电子邮件的应用开始,互联网就展现出了应用与人际交往的巨大潜力。互联网的互动性、即时性成就了其作为人际交往的新平台。4.互联网是娱乐新天地互联网提供的多媒体体验和移动端带来的便利使得娱乐在这个时代成为新的主题。包括内容下载、视频、图片在内的娱乐内容,可以更为便利的流通和分享。5.互联网是商务活动的平台商务交易依托互联网的平台产生了质的飞跃,仅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就可以进行交易,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6.互联网是意见自由市场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易接近性与开放性,社会各个阶层的个体都可以使用互联网来生产和传播信息。五、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1.世界各大洲中,亚洲拥有最多的互联网用户,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互联网用户的规模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近年来,我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增长迅速。2.互联网用户性别比例上正趋向平衡;年龄整体分布正日趋平衡;网络逐渐趋于大众化,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互联网用户呈分散化、大众化的发展态势;低收入者占互联网用户的大多数。六、互联网从受众到用户★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的掌控,互联网拥有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权。2.从接受信息到传播信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众处于被动的、次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和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发现,受众是积极参与者。信息的及时传播、及时扩散,给予了公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权利。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受众作为媒介商品消费者的身份发生了改变。用户以任何形式在网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统称为用户生成内容。4.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随着网络与新媒体向着各个领域渗透,用户越来越倾向有选择的公开个人隐私,塑造一个真实的、固定的个体身份。5.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在互联网时代,相对于反馈而言,体验的概念更能准确描述用户在传播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七、新媒体带来传媒格局变革(大致了解)一方面,新媒体产业加剧了市场竞争,传统媒体的市场越来越窄。另一方面,新媒体产业逼迫传统媒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与融合。八、传统媒体的求生之路★1.进入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为求生存首先应进入新媒体,利用已存在的内容和品牌,结合新技术,开发传统媒体的新传播形式,开办网站是最常见的进入新媒体的路劲,平面、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媒介形态,使旧媒体获得新生。2.调整战略(1)保持内容优势:传统媒体可以凭借制作水准高、有权威性、原创性强的内容作为支撑,积极转型。(2)适应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传统媒体需要有品牌精确定位;筛分用户群;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新媒介形态,转型“网络平台”;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据用户反馈定制内容。(3)创新盈利模式:“如何取得效益”是转型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九、媒介融合1.概念旨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中端融合的过程。2.三大诱因(简答题)(1)技术诱因:媒介融合的根本原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技术一方面推动了媒介形态发生嬗变,产生新的媒介形态,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经济要素催发了作为经济形态的媒介融合。(2)经济诱因:盈利是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促进了传媒产业效益的提高。(3)市场诱因:受众的信息需求是推动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单一媒介的信息表现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新媒介形态不断发展,要求媒体提僧获取信息的便捷度。3.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十、新闻生产的新场域(大致了解)旨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十一、新闻生产的新模式(论述题)★1.UGC新闻模式指媒介组织挖掘和利用社会性媒体用户所生产的信息内容为自身服务,降低采编成本的新闻生产模式。(定义)UGC不仅改变了媒体集团垄断内容生产及传播的局面,也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组织部分,帮助了其他用户选择内容并提供更好的呈现方式。但用户生产的内容一般质量低,信息多为零散的碎片状,优质内容相对少。2.众包新闻模式涵盖职业与非职业参与者的实验性新闻项目,试图用众包的方法进行新闻调查。(定义)充分利用互联网,放权网民,共同参与新闻生产,减轻了内部员工的工作量,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提高了新闻时效度和集团的品牌认知。3.“迭代新闻”模式一种新旧媒体相结合的以互联网为核心平台进行的新闻生产模式。(定义)迭代新闻生产满足用户参与定制的信息需求,使专业人员与用户进行广泛深入的互动。4.融合新闻模式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型的新闻报道模式。(定义)新闻媒体可以同意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发布信息,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媒介自身的特点。十二、网络与“四权”建设★1.网络与知情权民众通过网络可以更方便获悉公共事务信息。在网络条件下,各级政府机关应适应信息公开的大环境,有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2.网络与参与权民众的政治效能感得到提升,即对自己的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感到自信,也更有助于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3.网络与表达权网络民意的表达较能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甚至揭示许多深层社会问题和矛盾,所以网络在社情民意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4.网络与监督权随着科技的普及,反腐也从现实走入网络世界,形成了民间的网络反腐。但互联网上舆论监督权的行使也面临诸多问题,如虚假信息甚至谣言的传播,这是网络反腐很难避免的缺陷。十三、网络问政(方式)★1.政务公开与上传下达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接受公众监督、改进行政管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有效避免了信息层层下达时出现的变形和缺失。2.参与决策与上情下达民众的需求和对公共事务的意见以有序、高效的方式输入到政府决策体系中,有利于政府设置合适的政策议题并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十四、网络舆论的成因(简答题)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互联网中意见自由表达和政府公开透明等观念不断向社会渗透,增强了公众的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越来越多的公众倾向于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网络舆论参与者在特定舆论过程中,维系彼此关系的是围绕某一议题所构建的共同意义,形成虚拟表达群体,他们的离散聚合决定着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乃至消退。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社会转型在推动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成员的阶层意识分化,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表达渠道,网络就成为汇聚舆论和反映民意的平台。十五、网络舆论的特点(论述题)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舆论不断发酵、聚合、扩散、裂变,在不同传播形式的综合作用下爆发增长。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网络舆论在近年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并以网络舆论的方式呈现出来。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一些具有符号化表达的舆论事件能够放大网络空间内舆论的强度和烈度,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舆论样态。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即数量较小但影响巨大的意见领袖掌握就读框架的主导地位,是放大传播效应的关键群体。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他们的作用完全可以互补,在更多情况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对舆论样态的直接影响是,网民的舆论表达会呈现出高度类型化的特点。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网络舆论的此生效应表明,舆论环境的不确定性已构成政府执政的一个基本环境,网民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散。十七、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简答题)(一)积极影响1.网络舆论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网络民意的崛起是舆论监督的主体出现了由传媒向公众的部分转移,使舆论监督拜托了传统媒体的束缚,真正意义上构成对政府决策的压力,网民成为了延伸传媒监督边界的力量。2.网络舆论具有社会减压阀的功能网络舆论可以以较低的代价、较温和的方式来缓解社会紧张、化解社会矛盾,政府可以以较小的成本了解公众利益诉求。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在信息化时代,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不断更新的重要力量。(二)消极影响当前网络舆论呈现出质量低、群体极化严重等特征,部分网民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给当事人造成名誉伤害以及隐私侵犯等消极后果。十八、谁是新意见领袖(名词解释)新意见领袖是相对于旧意见领袖而言的,忠实粉丝群赋予新意见领袖一呼百应的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分为文体界明星、公共知识分子、草根领袖三大类。十九、新意见领袖的影响力1.新意见领袖——互联网催生的那个的新权利层2.舆论风暴——意见领袖的能量所在二十、新意见领袖的产生1.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互联网技术的本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互联网技术解构了国家对传播权利的垄断,受众拥有更多的自主权。2.社会资本—新意见领袖的权力来源意见领袖既然是以一定数量的网民的认可为前提,那么这种认可是维系意见领袖的关键所在。一旦网民不再认可,意见领袖就不复存在。二十一、网络样式(名词解释)(1)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网络文艺:网民创作的文艺通过互联网这一开放平台发布(3)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采用非常规的形式完成诙谐幽默的传播。(4)网络模仿: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发布模仿名人形象,流行音乐作品、著名电视节目等的行为二十二、互联网与主流文化1.转变传统宣传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新媒体传播注重贴近受众,从过去单向传播模式转化为互动传播模式,采取一些较为人性化的手段吸引受众。2.转变话语方式,用“生动”取代“说教”在语言方式和语言风格上,主流媒体可运用较为生动活泼的、贴近人民使用习惯的语言进行传播。3.传播网络的正能量主动策划、推广正面网络事件,有助于加强受众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二十三、互联网与亚文化(简答题)(一)表现形式1.性别取向为区分的同性恋亚文化社交网络为互联网同性恋亚文化的群体交流提供了平台支持,同时也促进了线上线下同性恋文化的发展与传播2.因年龄段的区分而形成的青年和老年亚文化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断代,不同年龄层往往会形成自己的亚文化。青年人和老年人借由互联网的便利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3.由兴趣爱好所区分出来的诸多亚文化基于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往往有专业的网络平台供他们交流,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