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上新了,故宫》打破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了起来,既有内容,又有产品,“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的内涵。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与国内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故”在探寻故宫来知域,“新”在获得文化新认知;另一方面,“故”在感知文化记忆与历史内涵,“新”在打造全新文创产品。节目实现故宫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打开了故宫文化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它通过将文物变为文创、文创变为产品的方式,让故宫文化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打通了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新通道。“故”与“新”“旧文物”与“新创”的平衡实现了观众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摘编自滕华琳《从<上新了,故宫>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材料二:“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从故宫“紫禁城元宵灯会”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褒贬不一,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系列话题让我们意识到,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不可否认,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代表,在文创研发上,其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显然,故宫文创自成一派,也带动了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不过,对于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责任的文物文创,再创作的尺度依据什么测量?是否需要建立行业标准?这些问题需要宫作为“龙头”有所作为。一些文创产品同质化重、质量不够好等问题,也需高度重视。既然是文创产品,也应当符合商品价值的一般规律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既要有适合普通大众所需的生活小玩意,也需要有追求高端品位的精致工艺品。供给以创意审为底线,无论是趣味化还是高雅范,自内而外新生的力量才是艺术表达的本真诉求和创新方式。故宫作为文创的先行者,在文创传播方式上常有突破。从“雍正卖萌图”开始,故宫的文物有了“深入民间”的温度和“与民同乐”的态度,故宫持续的“花式卖萌大法”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流行表达。但当沉默的文物变得热闹起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时,是以突破传统保护的方式达到展示价值和传播需求,还是以更安全的方式爱惜羽毛般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些过火的宣传提醒我们,过于迎合观众的设计可能非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人留下缺少自信的印象。如果说文物创新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现代创造,那么,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应当更加自信。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活化都是一条被认为能激活文化价值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呈现,开放的底线却难以衡量。对于故宫而言,关乎的是历史,是标志,“过去”的姿态固然重要,但现在以及未来更值得思考。在市场热闹、消费者追捧的背景下,引发争议的文创可能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新生,但也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态势。文创商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需求。相比于热度,文物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和利用”的冷思考。无论是用受众喜欢的艺术方式来表达文化审美内涵,还是通过满足商业价值来实现文化创意的结果,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摘编自岑梅玲子《从故宫文创看文化遗产创意边界》)材料三:近年来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多成了爆款,让“束之高阁”的文物走入寻常生活,收获市场美誉度的同时,也成功引领了国内博物馆做大做强文创产业的热潮。这已然说明,故宫的跨界正在让沉睡的历史博物馆迈向苏醒,不仅对激活内在丰富的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和故宫超级IP(知识财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现代商业体系带来一股清流。一项近40万人参与投票的调查显示,超半数投票者反对故宫取消年夜饭。在某种程度上,故宫火锅、故宫年夜饭等越来越接地气的载体,体现了现实中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其实,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类似的创新之举价值几何,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不管是此前被叫停的“故宫火锅”,还是此次被取消的“故宫年夜饭”,只要在保证文化传承、创意融合的同时,保持质量稳定,与民众生活贴近,得到大众认可,皆是可以接纳的。支持“故宫年夜饭”,并不是意味着鼓励高价消费,而是给予消费者选择的自由。(摘编自孔德淇《“故宫年夜饭”该不该取消,让市场效果说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故宫文创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打通观众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新通道,在深层次上对文化“温故知新”。B.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导致文创产品复制雷同,让文物保护和文化创新存在冲突。C.材料二认为,故宫作为行业领袖的应有担当是让文创融入当下生活场景,进而带动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D.材料三认为文创价值的大小没有具体判断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效果,这与材料二观点是截然相反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新了,故宫》引发人们关注,部分原因是节目在内容上让观众获得文化新认知的同时打造了全新的文创产品。B.故宫为遗产活化探索出了不少有效方式,但在传播方式上,因为对开放的底线不够自信,也存在低俗献媚等非议。C.在故宫文创掀起一波波网络热潮时,材料二站在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角度上进行冷思考,表现出了理性思维。D.不管文创产品与商业应该保持何等的距离,通过创新激活文物内在的丰富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应是基本共识。(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文化的载体,正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进入寻常百姓的消费视野,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改变。B.从某种程度来看,文创的底线思维和高线思维都是基于文化遗产的守候: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事儿坚决不做,有利于文化遗产传承的事儿都敢于推动。C.火锅店以乾隆《紫光阁赐宴图》为主题,推出皇宫特色的“圣旨菜单”以及“万寿菊花锅”,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宫廷文化,开张后一座难求。D.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悠久历史、丰富藏品,更在于应用这些文化资源为人们做些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于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4)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5)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家家都张贴的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某年画博物馆想就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开展文创活动,请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为他们提出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采蒲台孙犁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芦苇万顷,俯仰吐穗。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人民赖以活命的粮食,鱼米之乡就变成了饿殍世界。正二月间,正是环境残酷的时候,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我就住在采蒲台。采蒲台是水淀中央的一个小村庄,一家家的小院落,飘着各色各样的破布门帘,院里门前,留下一块地方,碾苇和编席。支部书记把我领到曹连英家住下。每天天不明,这一家人就全起来了。曹连英背上回子,沿着冰上的小路,到砸好的冰窟窿那里去掏鱼。小红穿一件破花布棉袄,把苇放在院里,推动大石壤子来回碾轧。她娘把轧完的苇用鞋尖破开。之后,小红提上篮子去挖地梨,直等到天晚了才同一群孩子沿着冰回来,嘴唇连饿带冻,发青发白,手指头叫冰凌扎得滴着血。娘抬头看见,眼里含着泪说:“孩子饿了,先吃块糠饼子吧!开了凌,我们拿上席到端村去卖,换些粮食。”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说完,她望着我。娘笑着说:“对,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我看在眼里,也酸酸地难过,就说:“开了凌,我们去弄些吃喝来!”曹连英说:“淀里起风了,凌就要开!”这一晚上,我听见小红在外间屋地上一边编席,一边编着歌儿唱:眉子细,席子白,八路同志走了你还要来。你们远出在外,敌人,就上咱的台阶!你快快打回来,你快快打回来!风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淀里的凌一丝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得岸边劈劈啪啪地响。这天正是端村大集。小红和她母亲,带着编好的席、织好的网,到集上去换粮食,我也跟着到集上看看。赶集的人很多,那些老乡们都是惊惊惶惶的,鬼子汉奸在街上横行乱撞。过了木桥,便是网市。小红坐在里面。一个青年渔夫翻翻看看,就又放下了,苦笑着说:“网是好网,也能捞大鱼。可是有什么用啊,粮食比金子还难,白费那个力气去干什么!想些别的办法活命吧!”随后过来两个老年渔夫,一个老人看了看说:“喂!真是一副好网。”另一个老人说:“天好,现在也不买那个。能安安生生打鱼吗?”“你以为他们要在这里呆一辈子吗,这里是我们的家,不是他们的家。这里是,这里是——”小红低声说,“是他们的坟茔地!不出今年!我看你还是买了这副网吧,好日子总归不远!”两个老人笑一笑,说:“好,听你的,孩子。现在粮食困难,我给你量半斗米的票!”我看着小红卖了网,就到席市去。席一捆一捆地并排放着,卖席的妇女们眼巴巴望着南边大梢门那里,很久不见有人出来。人们等得极不耐烦了,那个收席的大官员,本街有名的地主豪绅冯殿甲家的大少,外号“大吉甲”,才前呼后拥地出来。梢门口边头一份席,那是小红的堆的。她弯着腰一张一张掀开序,叫收席的人过眼看成色、量尺丈。收席的像员大将,站在席边,把尺丈一抛,抓起印板就说“五百!”小红的娘吃了一惊,吸口气说,“先生,你说小米子多少钱一斗啊?”“我买的是你的席,我管你小米子多少钱一斗?“收席的楞着眼说,“不卖?好,看第二份!”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小红的娘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席上。那些围上来探听的人们,都垂头良气地回到自己席子那里去了,一路唉声叹气。背席进去的人,手里捏着一沓兼出来换苇或是换米去了。小红的娘许是想起家里等着她弄粮食回去,就用力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收席的那里说:“你收了我那一份席吧!”收席的白着眼说:“你刚才不是不卖吗?怎么样,肚子里说话了吧,生成的贱骨头!”小红的娘卖了席,背进去换了一沓票出来。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得像一座座的山。我无比愤怒:这一捆捆的、一张张的席都是这一带的男女老幼,不分昼夜,忍饥挨冻,一尺一寸织成了的。敌人收买席子的办法是多么霸道,这还不如明抢明夺!晚上,我就召集人们开会。支部书记说:“你们这里村子不大,却是个出鱼米的富庶地方。自从敌人在我们这儿安上据点炮楼,扒大堤破坏了稻田,人们就没有粮食吃。端村大街,过去是多么繁华热闹?现在一天要饿死几口人!”我说:“我们要组织一个水上游击队,先弄敌人的粮食,有了粮食,什么也就好办了。”游击小队组织起来后,我们就在去年没有收割的大苇塘里驻扎,每天拂晓和黄昏演习。有一天,小红在淀里收鱼篓,看见敌人的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我们在大苇塘附近,袭击了故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给采蒲台的人们吃。直到现在,白洋淀还流行着这首描写了真实战斗情况的歌:队长下命令,弟兄往前冲,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打得他们见了阎王,盒子大枪敛了一大舱,嘿!一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叙述曹连英一家三口每天繁重的劳动,不仅表现出白洋淀百姓的勤劳能干,还突出了在日寇入侵后民众生活的艰难。B.小说通过描写端村集市中百姓惊惶和敌人嚣张的场景,反映了市场秩序因日伪政府垄断控制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现状。C.小说中“我”对日伪欺压百姓的行为感到愤怒,对受苦受难百姓充满同情,因而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抗战胜利。D.小说叙写白洋淀百姓从忍受生活困苦到积极投入斗争的过程,表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普通民众的成长和抗日力量的壮大。(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出的白洋淀的生存环境和人物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B.小说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重点描写了“小红”这个人物,塑造了一位能吃苦、有觉悟、机智勇敢的优秀女性形象。C.小说将“收席大少”的丑恶嘴脸与卖席百姓的无奈痛苦对比,突出日伪的趾高气昂和贪婪凶残,为下文写群众的斗争做铺垫。D.小说中两处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谣,分别表达了民众对八路军到来的期盼和对伏击战取得胜利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质朴。(3)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4)作家孙犁曾说:“在现实主义的作品里,作家的丰盛的情感含蕴在描写中。”请结合本文的环境描写,试举三例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疏广、受①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②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注】①疏广、受:西汉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人,疏广曾为太子太傅;疏受是疏广的侄子,同为太子少傅。②《鹿鸣》:《诗经•小雅》篇中,是宴宾客时所用的乐歌。后人以举人登第而宴,称鹿鸣宴。(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道都门外祖:祭祀路神后,设宴送行。B.又为歌诗以劝之劝:劝说。C.白以为其都少尹白:启奏。D.没而可祭于社者没:通“殁”,死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一旦以年满七十②作《师说》以贻之B.①然吾闻杨侯之去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①丞相有爱而惜之者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①其在斯人欤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一段写汉代的疏广、疏受后代的事迹,就是为了和下文中要写的杨巨源形成对比,赞美他功成身退的美德。B.作者对自己因为身体有病而没有给杨巨源送行感到非常惭愧,这再次从一个侧面突出了杨巨源的美好品德。C.作者在文中对史官能不能为杨巨源立传而不使他受到冷落,表示了自己的担忧。D.杨巨源在离任时,丞相有爱惜之情,让他担任家乡河东郡的少尹,不中断他的俸禄,还作诗赠送给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②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两句通过写“木”“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份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3)《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4)古诗词中常以流水意象传达韶光易逝的感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和《登高》中的“”。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又到了世界读书日。一波呼吁公众多读书的热潮必然会到来,但那个核心问题恐怕还是没解决: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成功,这本来①。但这不应该成为读书的全部意义。我们带着这样的预设和前提去读书,会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因为,此读书和彼读书并不是同一个读书。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一份国民书房报告显示,中国人均书房面积仅0.65m2,不足一个马桶大小。这个数字简直令人②:人们不是不想追求诗和远方,只是眼前的苟且不允许罢了。既然如此,世界读书日真的只是走走过场、喊喊口号?等这一天过去后,一切又恢复如常?其实不然。读书的“用处”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在③中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无法量化,但读书带来的变化,每个人一定能看到。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但书本里有无限宽广的世界。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说到底,读书关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关怀。生而为人,所以有比物质利益更高级的追求,这正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而是为了得到什么。B.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C.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的人生,还是为了得到什么。D.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3)请将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假设关系的反问句,并分析修改后句子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早期儒家传统尊“劳心”贱“劳力”,孔子在回应“樊迟请学稼”时表示:“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念逐渐从“焉用稼”转变到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亦耕亦读”观念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与拓展。“耕”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劳动,且可以扩展为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也不仅仅是传统四书五经的学习,而是指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到南北朝时期,思想家颜之推强调要教育子女“知稼穑之艰难”,他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只有通过农业劳动来体会人生,②。随着颜之推等倡导耕读思想的流传,耕读教育对于当官和治家的积极意义家喻户晓,耕读传家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③,耕读教育逐渐走向鼎盛。宋仁宗实行劝耕政策,耕读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理念。时人认为耕读不仅可以入仕为官,改变命运,而且可以明人伦,正家风。耕读结合的教育不仅拓宽了教育的社会基础,促使读书人自食其力,同时也成为培养品格、磨砺心性的重要方式。(1)下列句子中的“根本”和文中加点处的“根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宋工不肯修改方案,因为他根本就不赞成偷工减料的主张。B.经过详细的论证,最初提出的问题已经得到根本解决。C.香雪心里放不下,这些话她根本没说过。D.老师提醒我,尽管承认失败很难,但不要回避最根本的问题。(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8.(60分)毕淑敏说:“对于现代文明进程而言,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是文明进步的明显标志。知识和控制自然能力的增长、新工具和工艺的增加,这种种一切都使得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但相比古代人可谓简陋的科技水平,现代人的幸福感真的保持了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吗?”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上新了,故宫》打破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了起来,既有内容,又有产品,“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的内涵。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与国内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故”在探寻故宫来知域,“新”在获得文化新认知;另一方面,“故”在感知文化记忆与历史内涵,“新”在打造全新文创产品。节目实现故宫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打开了故宫文化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它通过将文物变为文创、文创变为产品的方式,让故宫文化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打通了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新通道。“故”与“新”“旧文物”与“新创”的平衡实现了观众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摘编自滕华琳《从<上新了,故宫>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材料二:“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从故宫“紫禁城元宵灯会”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褒贬不一,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系列话题让我们意识到,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不可否认,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代表,在文创研发上,其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显然,故宫文创自成一派,也带动了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不过,对于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责任的文物文创,再创作的尺度依据什么测量?是否需要建立行业标准?这些问题需要宫作为“龙头”有所作为。一些文创产品同质化重、质量不够好等问题,也需高度重视。既然是文创产品,也应当符合商品价值的一般规律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既要有适合普通大众所需的生活小玩意,也需要有追求高端品位的精致工艺品。供给以创意审为底线,无论是趣味化还是高雅范,自内而外新生的力量才是艺术表达的本真诉求和创新方式。故宫作为文创的先行者,在文创传播方式上常有突破。从“雍正卖萌图”开始,故宫的文物有了“深入民间”的温度和“与民同乐”的态度,故宫持续的“花式卖萌大法”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流行表达。但当沉默的文物变得热闹起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时,是以突破传统保护的方式达到展示价值和传播需求,还是以更安全的方式爱惜羽毛般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些过火的宣传提醒我们,过于迎合观众的设计可能非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人留下缺少自信的印象。如果说文物创新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现代创造,那么,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应当更加自信。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活化都是一条被认为能激活文化价值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呈现,开放的底线却难以衡量。对于故宫而言,关乎的是历史,是标志,“过去”的姿态固然重要,但现在以及未来更值得思考。在市场热闹、消费者追捧的背景下,引发争议的文创可能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新生,但也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态势。文创商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需求。相比于热度,文物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和利用”的冷思考。无论是用受众喜欢的艺术方式来表达文化审美内涵,还是通过满足商业价值来实现文化创意的结果,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摘编自岑梅玲子《从故宫文创看文化遗产创意边界》)材料三:近年来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多成了爆款,让“束之高阁”的文物走入寻常生活,收获市场美誉度的同时,也成功引领了国内博物馆做大做强文创产业的热潮。这已然说明,故宫的跨界正在让沉睡的历史博物馆迈向苏醒,不仅对激活内在丰富的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和故宫超级IP(知识财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现代商业体系带来一股清流。一项近40万人参与投票的调查显示,超半数投票者反对故宫取消年夜饭。在某种程度上,故宫火锅、故宫年夜饭等越来越接地气的载体,体现了现实中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其实,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类似的创新之举价值几何,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不管是此前被叫停的“故宫火锅”,还是此次被取消的“故宫年夜饭”,只要在保证文化传承、创意融合的同时,保持质量稳定,与民众生活贴近,得到大众认可,皆是可以接纳的。支持“故宫年夜饭”,并不是意味着鼓励高价消费,而是给予消费者选择的自由。(摘编自孔德淇《“故宫年夜饭”该不该取消,让市场效果说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一些故宫文创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打通观众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新通道,在深层次上对文化“温故知新”。B.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导致文创产品复制雷同,让文物保护和文化创新存在冲突。C.材料二认为,故宫作为行业领袖的应有担当是让文创融入当下生活场景,进而带动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D.材料三认为文创价值的大小没有具体判断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效果,这与材料二观点是截然相反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上新了,故宫》引发人们关注,部分原因是节目在内容上让观众获得文化新认知的同时打造了全新的文创产品。B.故宫为遗产活化探索出了不少有效方式,但在传播方式上,因为对开放的底线不够自信,也存在低俗献媚等非议。C.在故宫文创掀起一波波网络热潮时,材料二站在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角度上进行冷思考,表现出了理性思维。D.不管文创产品与商业应该保持何等的距离,通过创新激活文物内在的丰富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应是基本共识。(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BA.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文化的载体,正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进入寻常百姓的消费视野,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改变。B.从某种程度来看,文创的底线思维和高线思维都是基于文化遗产的守候: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事儿坚决不做,有利于文化遗产传承的事儿都敢于推动。C.火锅店以乾隆《紫光阁赐宴图》为主题,推出皇宫特色的“圣旨菜单”以及“万寿菊花锅”,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宫廷文化,开张后一座难求。D.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悠久历史、丰富藏品,更在于应用这些文化资源为人们做些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于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4)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5)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家家都张贴的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某年画博物馆想就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开展文创活动,请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为他们提出建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理解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联系文本内容整合答案。(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观点态度,紧扣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建议,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解答】(1)A.正确;B.“导致文创产品复制雷同”,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为:在市场热闹、消费者追捧的背景下,引发争议的文创可能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新生,但也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态势。文创商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需求;C.“故宫作为行业领袖的应有担当是让文创融入当下生活场景,进而带动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无中生有,错误;D.“截然相反”错误,“取决于市场效果”是两则材料共同的观点。故选A。(2)B.“因为对开放的底线不够自信”因果关系错误,原文为:文创商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需求。故选B。(3)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创应该以文化的可待续发展为最终意义。A.强调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公共职能;B.支待了材料二的观点;C.不是博物馆文创,且以市场为导向;D.支待博物馆资源融入现实。这三项都没有支持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4)材料二第一段“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交代话题。第二段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供给以创意审为底线,无论是趣味化还是高雅范,自内而外新生的力量才是艺术表达的本真诉求和创新方式”;第三四段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如果说文物创新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现代创造,那么,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应当更加自信”。最后明确观点,指出“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5)原文“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故’与‘新’、‘旧文物’与‘新创’的平衡实现了观众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可分析出: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挖掘年画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设计与时代接轨的文创产品;原文“故宫作为文创的先行者,在文创传播方式上常有突破。从‘雍正卖萌图’开始,故宫的文物有了‘深入民间’的温度和‘与民同乐’的态度,故宫持续的‘花式卖萌大法’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流行表达”“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可分析出:创新传播方式。选用现代人喜欢的流行表达,让年画融入当下生活场景;原文“其实,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类似的创新之举价值几何,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只要在保证文化传承、创意融合的同时,保持质量稳定,与民众生活贴近,得到大众认可,皆是可以接纳的”可分析出:注重市场导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保证产品质量。答案:(1)A(2)B(3)B(4)①首先借现象明论题,即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②然后分角度析问题,一是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要坚守供给底线;一是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文创要自信发展。③最后作总结亮观点,指出文创应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意义。(5)①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挖掘年画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设计与时代接轨的文创产品。②创新传播方式。选用现代人喜欢的流行表达,让年画融入当下生活场景。③注重市场导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保证产品质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采蒲台孙犁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芦苇万顷,俯仰吐穗。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人民赖以活命的粮食,鱼米之乡就变成了饿殍世界。正二月间,正是环境残酷的时候,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我就住在采蒲台。采蒲台是水淀中央的一个小村庄,一家家的小院落,飘着各色各样的破布门帘,院里门前,留下一块地方,碾苇和编席。支部书记把我领到曹连英家住下。每天天不明,这一家人就全起来了。曹连英背上回子,沿着冰上的小路,到砸好的冰窟窿那里去掏鱼。小红穿一件破花布棉袄,把苇放在院里,推动大石壤子来回碾轧。她娘把轧完的苇用鞋尖破开。之后,小红提上篮子去挖地梨,直等到天晚了才同一群孩子沿着冰回来,嘴唇连饿带冻,发青发白,手指头叫冰凌扎得滴着血。娘抬头看见,眼里含着泪说:“孩子饿了,先吃块糠饼子吧!开了凌,我们拿上席到端村去卖,换些粮食。”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说完,她望着我。娘笑着说:“对,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我看在眼里,也酸酸地难过,就说:“开了凌,我们去弄些吃喝来!”曹连英说:“淀里起风了,凌就要开!”这一晚上,我听见小红在外间屋地上一边编席,一边编着歌儿唱:眉子细,席子白,八路同志走了你还要来。你们远出在外,敌人,就上咱的台阶!你快快打回来,你快快打回来!风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淀里的凌一丝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得岸边劈劈啪啪地响。这天正是端村大集。小红和她母亲,带着编好的席、织好的网,到集上去换粮食,我也跟着到集上看看。赶集的人很多,那些老乡们都是惊惊惶惶的,鬼子汉奸在街上横行乱撞。过了木桥,便是网市。小红坐在里面。一个青年渔夫翻翻看看,就又放下了,苦笑着说:“网是好网,也能捞大鱼。可是有什么用啊,粮食比金子还难,白费那个力气去干什么!想些别的办法活命吧!”随后过来两个老年渔夫,一个老人看了看说:“喂!真是一副好网。”另一个老人说:“天好,现在也不买那个。能安安生生打鱼吗?”“你以为他们要在这里呆一辈子吗,这里是我们的家,不是他们的家。这里是,这里是——”小红低声说,“是他们的坟茔地!不出今年!我看你还是买了这副网吧,好日子总归不远!”两个老人笑一笑,说:“好,听你的,孩子。现在粮食困难,我给你量半斗米的票!”我看着小红卖了网,就到席市去。席一捆一捆地并排放着,卖席的妇女们眼巴巴望着南边大梢门那里,很久不见有人出来。人们等得极不耐烦了,那个收席的大官员,本街有名的地主豪绅冯殿甲家的大少,外号“大吉甲”,才前呼后拥地出来。梢门口边头一份席,那是小红的堆的。她弯着腰一张一张掀开序,叫收席的人过眼看成色、量尺丈。收席的像员大将,站在席边,把尺丈一抛,抓起印板就说“五百!”小红的娘吃了一惊,吸口气说,“先生,你说小米子多少钱一斗啊?”“我买的是你的席,我管你小米子多少钱一斗?“收席的楞着眼说,“不卖?好,看第二份!”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小红的娘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席上。那些围上来探听的人们,都垂头良气地回到自己席子那里去了,一路唉声叹气。背席进去的人,手里捏着一沓兼出来换苇或是换米去了。小红的娘许是想起家里等着她弄粮食回去,就用力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到收席的那里说:“你收了我那一份席吧!”收席的白着眼说:“你刚才不是不卖吗?怎么样,肚子里说话了吧,生成的贱骨头!”小红的娘卖了席,背进去换了一沓票出来。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得像一座座的山。我无比愤怒:这一捆捆的、一张张的席都是这一带的男女老幼,不分昼夜,忍饥挨冻,一尺一寸织成了的。敌人收买席子的办法是多么霸道,这还不如明抢明夺!晚上,我就召集人们开会。支部书记说:“你们这里村子不大,却是个出鱼米的富庶地方。自从敌人在我们这儿安上据点炮楼,扒大堤破坏了稻田,人们就没有粮食吃。端村大街,过去是多么繁华热闹?现在一天要饿死几口人!”我说:“我们要组织一个水上游击队,先弄敌人的粮食,有了粮食,什么也就好办了。”游击小队组织起来后,我们就在去年没有收割的大苇塘里驻扎,每天拂晓和黄昏演习。有一天,小红在淀里收鱼篓,看见敌人的大船过来,她绕着弯飞快地来告诉我们。我们在大苇塘附近,袭击了故人,夺回一大船粮食,分给采蒲台的人们吃。直到现在,白洋淀还流行着这首描写了真实战斗情况的歌:队长下命令,弟兄往前冲,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打得他们见了阎王,盒子大枪敛了一大舱,嘿!一大船粮食送进大苇塘!(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叙述曹连英一家三口每天繁重的劳动,不仅表现出白洋淀百姓的勤劳能干,还突出了在日寇入侵后民众生活的艰难。B.小说通过描写端村集市中百姓惊惶和敌人嚣张的场景,反映了市场秩序因日伪政府垄断控制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现状。C.小说中“我”对日伪欺压百姓的行为感到愤怒,对受苦受难百姓充满同情,因而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抗战胜利。D.小说叙写白洋淀百姓从忍受生活困苦到积极投入斗争的过程,表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普通民众的成长和抗日力量的壮大。(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中“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出的白洋淀的生存环境和人物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B.小说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重点描写了“小红”这个人物,塑造了一位能吃苦、有觉悟、机智勇敢的优秀女性形象。C.小说将“收席大少”的丑恶嘴脸与卖席百姓的无奈痛苦对比,突出日伪的趾高气昂和贪婪凶残,为下文写群众的斗争做铺垫。D.小说中两处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谣,分别表达了民众对八路军到来的期盼和对伏击战取得胜利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质朴。(3)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4)作家孙犁曾说:“在现实主义的作品里,作家的丰盛的情感含蕴在描写中。”请结合本文的环境描写,试举三例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心理特点。(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解答】(1)C.“因而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抗战胜利”强加因果,原文有这样的表述“正是环境残酷的时候,县里派我到这一带组织渔民斗争,我就住在采蒲台”,可见在来采蒲台之前,就已经认识到发动、依靠人民的重要性。故选C。(2)D.“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谣”错,诗情画意即“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本文两处歌谣,第一处写出了因敌人带来的苦难而盼望八路军的到来;第二处是写战斗获得胜利后,人们对八路军的赞颂。两处均没有诗情画意。故选D。(3)第一处,通过联系上下文“小姑娘嚼着冰硬的饼子说:‘粮食,粮食,什么时候我们才有粮食吃呀!“娘笑着说:‘对,他是咱们的一个指望,他来了,我们就又快过好日子了!”可知,小姑娘期盼着有粮食吃,看向我,是对我能够带给她粮食的期盼。第二处,“收席的楞着眼说,‘不卖?好,看第二份!’他从她的席上踏过,就来看第二家的席”可知,小姑娘的神情是对收席子人给的价格之低的惊讶,也是对收席人的霸道的无奈,对以后生活的茫然。(4)首先,要对孙犁的主张理解透彻,即作者的情感是饱含在文章的描写中的。然后,回归原文,找到文中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其情感。“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徹,芦苇万顷,俯仰吐穗。“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是通过自然环境的低沉恶劣,写出了当时敌人占领下的白洋淀的紧张形势和人们生活的困苦;“淀水清澈,芦苇万顷,俯仰吐穗”写出了白洋淀自然环境之美,如此美的环境,被敌人占领,更加激起人们保卫美好家园的斗志。“我到梢门口那里一望,看见院里和河码头上,敌人收的苇席,垛得像一座座的山”,通过写敌人收取的苇席之多,通过“像一座座山”的比喻,写出暴敛之多,写出了敌人对老百姓的压榨之深,写出了侵略者的无耻和老百姓对敌人的无比痛恨。答案:(1)C(2)D(3)第一处:表现小红对“我”能带给他们粮食的期待,对八路军充满信赖。第二处:表现小红的娘听闻席子价格低贱后的惊愕,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4)示例一:小说开头“云低”“风急”的环境描写,示着白洋淀百姓在敌人统治下生活的压抑、紧张,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百姓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对日伪政府的深切痛恨。示例二,“淀水清澈”、芦苇“俯仰吐穗”,描写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爱以及保家卫国的抗敌决心。示例三:小说中写端村大街上惊惶的老乡们和横行的鬼子汉奸的这一社会环境,表现当时白洋淀的混乱和动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的痛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疏广、受①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②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注】①疏广、受:西汉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人,疏广曾为太子太傅;疏受是疏广的侄子,同为太子少傅。②《鹿鸣》:《诗经•小雅》篇中,是宴宾客时所用的乐歌。后人以举人登第而宴,称鹿鸣宴。(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祖道都门外祖:祭祀路神后,设宴送行。B.又为歌诗以劝之劝:劝说。C.白以为其都少尹白:启奏。D.没而可祭于社者没:通“殁”,死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①一旦以年满七十②作《师说》以贻之B.①然吾闻杨侯之去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①丞相有爱而惜之者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①其在斯人欤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一段写汉代的疏广、疏受后代的事迹,就是为了和下文中要写的杨巨源形成对比,赞美他功成身退的美德。B.作者对自己因为身体有病而没有给杨巨源送行感到非常惭愧,这再次从一个侧面突出了杨巨源的美好品德。C.作者在文中对史官能不能为杨巨源立传而不使他受到冷落,表示了自己的担忧。D.杨巨源在离任时,丞相有爱惜之情,让他担任家乡河东郡的少尹,不中断他的俸禄,还作诗赠送给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②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以直译为主,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解答】(1)B.“劝”是勉励的意思。句意: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故选B。(2)A.因为,表原因。/来,表目的连词。句意:一旦因为到了七十岁。/写了《师说》来送给他。B.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然而我听说杨侯的辞归。/尊师重教的古风不复存在,从中可见一斑。C.表并列。/表转折。句意: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没有给予很大的封赏,(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D.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句意: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故选B。(3)A.“后代的事迹”错,“昔疏广、受二子”是指他叔侄二人,不是后代。B.“作者对自己因为身体有病而没能给杨巨源送行感到非常惭愧”错,文中只说“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没有惭愧之意。C.“表示了自己的担忧”错,原文为“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是对杨巨源的高度评价及对做传的期待,用意不在于表达担忧之情。D.正确。故选D。(4)①“传”,记载;“工”,擅长;“图”,画成图画。译文: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的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②“莫”,没有人;“诫”,告诫;“去”,舍弃;“法”,榜样。译文: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答案:(1)B(2)B(3)D(4)①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的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②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参考译文: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一同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能。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的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能用《诗经》教育后辈闻名,一旦因为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和现今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今杨巨源和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外出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路边的观众也有叹息知道他是贤能的吗?而史官也能大力弘扬他的事迹,继二疏的事迹之后为他作传记吗?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然而我听说杨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的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跟着唱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情吗?古人与今人相同与不同,不得而知啊。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里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古人所谓的“乡先生”,逝世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C.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C.“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错误。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故选C。(2)《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并且运用了“红”“碧”等表示色彩的词语,意象丰富,色彩绚丽。而本诗只选用了落花、霜、云这两个意象,意象简单,而且本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花草凋零,色彩黯淡。《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图景,并且回忆了青年时代的斗争生活,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而本诗通过“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可知,作者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答案:(1)C(2)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译文:光阴逝去,花草渐渐凋零;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夏天慢慢离去。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城上空的月亮,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思乡之情就像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这首诗设喻新奇巧妙,结构严整,感情真挚,格调高远。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进入颈联,这一联转写作者自己。“梦”指作者的归乡之梦,“边城”指太原。对于一个远行在外作客他乡的游子来说,一到夜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归之情悠然而生,但是这个愿望不能马上实现,只能绕着边城的月亮来旋转。“故国”指故乡。虽然归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却归心似箭,诗人的那颗心早已飞回了故乡的家园。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通过写“木”“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份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4)古诗词中常以流水意象传达韶光易逝的感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和《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重点字:砺)(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字:存)(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重点字:阡)(4)古来万事东流水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滚)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又到了世界读书日。一波呼吁公众多读书的热潮必然会到来,但那个核心问题恐怕还是没解决: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成功,这本来①。但这不应该成为读书的全部意义。我们带着这样的预设和前提去读书,会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因为,此读书和彼读书并不是同一个读书。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一份国民书房报告显示,中国人均书房面积仅0.65m2,不足一个马桶大小。这个数字简直令人②:人们不是不想追求诗和远方,只是眼前的苟且不允许罢了。既然如此,世界读书日真的只是走走过场、喊喊口号?等这一天过去后,一切又恢复如常?其实不然。读书的“用处”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在③中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无法量化,但读书带来的变化,每个人一定能看到。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但书本里有无限宽广的世界。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说到底,读书关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关怀。生而为人,所以有比物质利益更高级的追求,这正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而是为了得到什么。B.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C.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的人生,还是为了得到什么。D.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3)请将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假设关系的反问句,并分析修改后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3)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需要学生对各种句式类型有明确的认识,根据句子内容按照句式特点把句子成分进行重新组合。【解答】(1)①根据语境,为了赚钱和成功而读书,是功利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可填“无可厚非”。“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②根据语境,中国人均书房面积很小,令人吃惊,也同样令人沮丧、伤感。因此第二空可填“瞠目结舌”或“黯然神伤”。“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黯然神伤”,形容因失意、沮丧而伤感。③此处强调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因此第三空可填“潜移默化”或“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2)原文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不仅是……而是”不合逻辑,前后句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应为“不是……而是”;第二处,“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搭配不当,应为“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人生”。完全修改正确的是选项D。故选:D。(3)题干中要求改写成假设关系的反问句,假设关系的句子需要从反面进行假设,并且需要用反问句,所以还要用上反问词“难道”,否定加上反问就是表达的这种肯定的意思,所以可变为: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预设和前提去读书,难道就不会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表达效果:使用假设关系的反问句,更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感染力,从表意上来看,表明结论确定无疑。答案:(1)①无可厚非②黯然神伤③不知不觉(2)D(3)改句: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预设和前提去读书,难道就不会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表达效果:使用假设关系的反问句,更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感染力,从表意上来看,表明结论确定无疑。(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早期儒家传统尊“劳心”贱“劳力”,孔子在回应“樊迟请学稼”时表示:“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念逐渐从“焉用稼”转变到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亦耕亦读”观念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与拓展。“耕”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劳动,且可以扩展为事稼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