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是青春诗会的开场白,请你补全。青春是一首诗,它是①“,,”(《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它是②“,”(曹操《短歌行》)的忧思感叹,它是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傲骨力量,它是④“,”(荀子《劝学》)的不懈坚持。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青春因理想而热烈,青春因奋斗而无悔。2.在青春诗会彩排时,小诗发现有些字音把握不定,请帮忙选出有误的一项()A.檄文(xí)炽热(chì)袅娜(nuó)搔首踟蹰(chí) B.精粹(cuì)蹩脚(bié)脑髓(suǐ)跌宕起伏(dàng) C.慰藉(jí)熨帖(yù)孱头(càn)戛然而止(gā) D.譬如(pì)卷帙(zhì)隽永(juàn)残羹冷炙(zhì)3.学校图书馆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小诗负责推荐稿审阅工作,发现有错别字,请在以下选项中找出字形有误的一项()A.斟酌编纂弥望孜孜不倦 B.浮躁妨害坍圮豁然开朗 C.纠葛精湛苍穹亦步亦趋 D.戕害自栩恪守没精打彩4.下面是小诗撰写的好书推荐稿,请帮助她推敲词句,完成下面小题。书写革命者群像、弘扬革命者精神,是文学界的重要使命。《革命者》不仅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还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作品将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年轻生命一一唤醒、激活,无论是笑对敌人屠刀、视死如归的王孝和,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蔡博真、伍仲文,还是历尽坎坷、______的何孟雄……他们的青春之花定格在革命激流中,英烈们的精神丰碑令人景仰。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上海文艺出版社以读者______的形式开发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课程,把革命者的故事讲得更加______,让革命者的精神千古流芳。(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A.一心一意喜闻乐见绘声绘色B.初心不改脍炙人口有声有色C.一心一意脍炙人口绘声绘色D.初心不改喜闻乐见有声有色(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革命者》不仅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还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B.《革命者》不仅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还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C.不仅《革命者》是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还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D.不仅《革命者》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还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二、古代诗文阅读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师说》)(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C.道相似也。师道之不复。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未见其明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句读之不知。B.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活跃经济繁荣市场”中加点词词性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非能水也。B.不耻相师。C.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D.正襟危坐(《赤壁赋》)。(4)下列句子与“俟我于城隅”(《静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輮以为轮。B.而耻学于师。C.惑之不解。D.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和《师说》围绕“学习之道”,强调学习重要,主张学习者当有正确学习观,努力改进学习方法。B.《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分层展开论述;《师说》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逐层深入阐述主张。C.《师说》中论述圣人从师学习,且“无常师”地学习,可以作为《劝学》中君子学习“善假于物”的论据。D.《劝学》和《师说》都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发表议论,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与元微之①书白居易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节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改)【注】①元微之,即元稹,元和十年,贬谪为通州司马。(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B.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C.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D.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颜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在古代最初表示下对上的尊称,后来演变为平辈或朋友之间的敬称。B.胡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疏远隔绝,亦泛指北方,南方的少数民族。C.二十二郎,“二十二”表示在同家族同辈人之中,不分男女。依年龄的排行。D.司马,唐时为州长官刺史的佐官,多以贬官充任,属闲职,一般不参与公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来,白居易孤独地居住在贬谪地,与元稹近两年未通书信,内心沉郁悲痛又深感无奈。B.两首赠诗抒写了彼此想念、盼能再见之情,既表现两人交谊深厚,又增强了文学感染力。C.白居易用“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友人均遭贬滴的困顿处境,寄寓了内心抑郁不平之气。D.信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呼唤“微之微之”,既亲密真切又沉痛凄楚,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意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②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选文中有具体的表达,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述。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采桑子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词都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美景,都表达了诗人赏春时悠然自在的心情。B.两首词色彩与意境明显不同,第一首词淡雅宁静,第二首词则明艳热闹。C.第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沉醉于西湖的美,第二首则稍有对场面混乱的不满。D.词作都充满生命流动的美,水流歌随、船移禽飞,人随路转,花涌城头。(2)欧阳修曾写下十三首《采桑子》,多角度地歌咏西湖,“十词无一重复之意”(近代夏敬观语)。第二首词从哪个角度歌咏西湖?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三、现代文阅读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节选自《乡土中国•长老统治》)材料二: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所描写和分析的Kulu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地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节选自《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文化环境稳定则教化权力是社会的主要权力,反之,则削弱教化权力。B.乡土社会里的成员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重视长幼原则是教化权力的体现。C.社会变迁过程中,经验是顽固和落伍的代名词,社会不再以年长为尊,反以年轻为尊。D.血缘社会主要以人情来维持,往往通过馈赠进行交易,依靠长老统治维持社会稳定。(2)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教化权力的重要”的一项是A.英文的亲属关系称谓中,舅父、叔父、伯父、姑父、姨父没有区别、都用uncle来表示。B.《红楼梦》中,贾环和小丫鬟赌钱输了要赖,兄长贾宝玉看到了,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他。C.当下,智能手机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老年人在极剧变化的环境下更加边缘化。D.小学生小明帮家里倒垃圾,没做好分类,志愿者批评了他,并帮助他做好垃圾分类。(3)小诗学完《乡土中国》,打算将书中的主要概念整理成思维导图,向同学们做图书推荐,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她完善导图。A.血缘和地缘B.礼治秩序C.乡土本色D.家族①②③④。(4)材料二中作者为什么说“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学习观出自《论语》,选文的阐释却与我们的共识不同。请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简要辨析。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文本一: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文本二: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节选自史铁生《想念地坛》,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一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选取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等景物,包孕着博大与纤细、沉寂与涌动、古老与年轻,充满哲理意味。B.文二中“想念地坛”“是想念它的安静”,这“安静”不仅指环境的安静,更有作者不幸致残、痛苦思索、走上写作道路后寻得的内心平静。C.两个文本都有景物描写,且各具其美、蕴含着深厚的情味,可以令读者感受到中国自然美学具有安顿身心、慰藉情感、超越自我的作用。D.文一写景中夹杂着抒情和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文二将地坛置于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中对比,表达了对世人喧嚣浮躁的批评。(2)《我与地坛》《想念地坛》两篇文章都写了“地坛”,请结合选文分析“地坛”的意蕴。(3)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饱含着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请从作品的艺术特点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一或二,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学短评,要求切口小,叙议结合。四、写作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7000多年的历史积淀,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朴典雅的坊巷古厝、宛转悠扬的闽剧伬艺、幽艳润泽的脱胎漆器、滋味万千的传统美食……今天,每一条街道的社区之家,蜿蜒穿梭于茂林繁花的福道,智能便捷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休闲广场的弹性空间……千年古城延续文脉展露新颜。这里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你对家乡文化建设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是青春诗会的开场白,请你补全。青春是一首诗,它是①“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它是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的忧思感叹,它是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傲骨力量,它是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的不懈坚持。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青春因理想而热烈,青春因奋斗而无悔。【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①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重点字:寥、廓)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重点字:酒)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事)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重点字:锲、镂)2.在青春诗会彩排时,小诗发现有些字音把握不定,请帮忙选出有误的一项()A.檄文(xí)炽热(chì)袅娜(nuó)搔首踟蹰(chí) B.精粹(cuì)蹩脚(bié)脑髓(suǐ)跌宕起伏(dàng) C.慰藉(jí)熨帖(yù)孱头(càn)戛然而止(gā) D.譬如(pì)卷帙(zhì)隽永(juàn)残羹冷炙(zhì)【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进行判断,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在具体词语中的读音,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C.“慰藉”中“藉”应读jiè;“戛然而止”中“戛”应读jiá。故选:C。3.学校图书馆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小诗负责推荐稿审阅工作,发现有错别字,请在以下选项中找出字形有误的一项()A.斟酌编纂弥望孜孜不倦 B.浮躁妨害坍圮豁然开朗 C.纠葛精湛苍穹亦步亦趋 D.戕害自栩恪守没精打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解答】D.“自栩”的“栩”应为“诩”;“没精打彩”的“彩”应为“采”。故选:D。4.下面是小诗撰写的好书推荐稿,请帮助她推敲词句,完成下面小题。书写革命者群像、弘扬革命者精神,是文学界的重要使命。《革命者》不仅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还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作品将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年轻生命一一唤醒、激活,无论是笑对敌人屠刀、视死如归的王孝和,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蔡博真、伍仲文,还是历尽坎坷、______的何孟雄……他们的青春之花定格在革命激流中,英烈们的精神丰碑令人景仰。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上海文艺出版社以读者______的形式开发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课程,把革命者的故事讲得更加______,让革命者的精神千古流芳。(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DA.一心一意喜闻乐见绘声绘色B.初心不改脍炙人口有声有色C.一心一意脍炙人口绘声绘色D.初心不改喜闻乐见有声有色(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革命者》不仅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还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B.《革命者》不仅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还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C.不仅《革命者》是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还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D.不仅《革命者》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还是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解答】(1)第一空,“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初心不改”:时光流失殆尽,但是最初的心意、理想不会改变。根据语境“历尽坎坷、……的何孟雄”可知,此处是指何孟雄即使遭遇艰难险阻,也不会忘了革命信仰,故应选“初心不改”。第二空,“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文中是说用读者喜爱的形式开发“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课程”,应选用“喜闻乐见”。第三空,“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此处强调音视频多媒体课程把革命者的故事讲得精彩生动,故应选“有声有色”。故选D。(2)画线句共有一处语病:不合逻辑,“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是《革命者》一书的现实意义,而“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是深层意义,故“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应位于最前面;此外:C、D“不仅《革命者》是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关联词语序不当,“一部献给革命先烈的文学作品”“一曲用信仰凝成的生命绝唱”“一座用初心垒起的精神丰碑”三者都是对《革命者》一书共同的评价,所以《革命者》应位于句首做句子的主语。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答案:(1)D(2)B二、古代诗文阅读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师说》)(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B.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C.道相似也。师道之不复。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未见其明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句读之不知。B.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活跃经济繁荣市场”中加点词词性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CA.非能水也。B.不耻相师。C.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D.正襟危坐(《赤壁赋》)。(4)下列句子与“俟我于城隅”(《静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A.輮以为轮。B.而耻学于师。C.惑之不解。D.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劝学》和《师说》围绕“学习之道”,强调学习重要,主张学习者当有正确学习观,努力改进学习方法。B.《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分层展开论述;《师说》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逐层深入阐述主张。C.《师说》中论述圣人从师学习,且“无常师”地学习,可以作为《劝学》中君子学习“善假于物”的论据。D.《劝学》和《师说》都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发表议论,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解释,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和含义。(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A.都是“疑惑”。句意: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B.超出;产生。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C.道理;风尚。句意: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D.看见的景色,名词;看出,动词。句意: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到广阔的景色。/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故选A。(2)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不知句子停顿。B.表修饰;表转折。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C.“也”都表句中舒缓语气。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D.表转折,相当于“却”;表承接,就。句意: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故选C。(3)“活跃经济”,使动用法,使经济活跃。A.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B.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不以互相学习为耻。C.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D.形容词做状语,端正地。句意:整好衣襟端正地坐好。故选C。(4)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城隅俟我”。句意:约我等在城角楼上。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句意: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A.省略句,省略宾语,“𫐓(之)以(之)为轮”。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解惑”。句意:不能解决疑惑。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故选B。(5)D.“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错误。《劝学》这篇文章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师说》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然后举例论证“学者必有师”,对比论述应从师学习,最后介绍写作原因。两篇文章都不是“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故选D。(6)“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加疾”,更加疾劲;“彰”,清楚。译文:登高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答案:(1)A(2)C(3)C(4)B(5)D(6)登高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节选自《劝学》)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节选自《师说》)6.与元微之①书白居易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节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改)【注】①元微之,即元稹,元和十年,贬谪为通州司马。(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B.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C.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D.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颜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足下,在古代最初表示下对上的尊称,后来演变为平辈或朋友之间的敬称。B.胡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疏远隔绝,亦泛指北方,南方的少数民族。C.二十二郎,“二十二”表示在同家族同辈人之中,不分男女。依年龄的排行。D.司马,唐时为州长官刺史的佐官,多以贬官充任,属闲职,一般不参与公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年来,白居易孤独地居住在贬谪地,与元稹近两年未通书信,内心沉郁悲痛又深感无奈。B.两首赠诗抒写了彼此想念、盼能再见之情,既表现两人交谊深厚,又增强了文学感染力。C.白居易用“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友人均遭贬滴的困顿处境,寄寓了内心抑郁不平之气。D.信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呼唤“微之微之”,既亲密真切又沉痛凄楚,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意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②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选文中有具体的表达,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要回归文本。(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充分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事件,通过关键句子,整体把握文章思路与主旨。【解答】(1)句意: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风候”的谓语是“稍凉”,所以应在“凉”后断开,排除AD;“多”修饰“类”,作“类”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B。(2)C.“不分男女”错误。“二十二”表示在同家族同辈人之中,分男女,依年龄各自排行。故选:C。(3)B.“两首赠诗抒写了彼此想念、盼能再见之情”错误。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叙述了他在凄寒雨夜残灯之下,听闻消息病体惊起而坐,伤痛之情溢于言表的情景,而不是彼此想念、盼能再见之情。故选:B。(4)①“因”,于是;“置”,建造;“乔松十数株”,定语后置句,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修竹千余竿”,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译文: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②“举”,抬;“山僧一两人”,定语后置句,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或”,有的。译文: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5)由原文“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可知,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由原文“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可知,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由原文“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可知,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答案:(1)B(2)C(3)B(4)①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②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5)作者向友人报告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表现出知足常乐、随遏而安的旷达情怀。第一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来九江三年,身心俱安,家中老小,均在眼前,同寒暖,共温饱,亦可同享天伦之乐。第二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江州地理环境尚佳,传染病不多;鱼肥酒关,其他食物跟北方相似;司马薪俸虽不高,量入计出,衣食口粮,亦可自足。第三种值得宽慰的事是:去年(元和十一年)秋,在庐山东西两林间香炉峰下,建造了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周围环境极其幽关,天下称绝。白居易每次入庐山,必在此草堂盘桓十余天。参考译文:与元微之书白居易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采桑子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两首词都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美景,都表达了诗人赏春时悠然自在的心情。B.两首词色彩与意境明显不同,第一首词淡雅宁静,第二首词则明艳热闹。C.第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沉醉于西湖的美,第二首则稍有对场面混乱的不满。D.词作都充满生命流动的美,水流歌随、船移禽飞,人随路转,花涌城头。(2)欧阳修曾写下十三首《采桑子》,多角度地歌咏西湖,“十词无一重复之意”(近代夏敬观语)。第二首词从哪个角度歌咏西湖?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描写角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稍有对场面混乱的不满”错误。“争道谁家”传达的是争先恐后、欢快活跃的气氛。故选C。(2)本词的上片写到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所以词的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写出了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本词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所以本词从清明上巳时节,西湖“满目繁华”的角度来歌咏颍州西湖。答案:(1)C(2)从清明上巳时节,西湖“满目繁华”的角度来歌咏颍州西湖。①绿柳掩映,繁花处处,生动明艳。②游人如织,朱轮钿车争道。③饮酒簪花,尽情玩乐,日暮兴尽而归。译文:第一首: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第二首: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正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拥挤的湖边吵吵嚷嚷,那是谁家在争道?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日暮时分友人才相随离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游人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湖堤也歪斜变化。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赏析:第一首: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强的吸引力。第二首: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三、现代文阅读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节选自《乡土中国•长老统治》)材料二: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所描写和分析的Kulu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地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节选自《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乡土社会中,文化环境稳定则教化权力是社会的主要权力,反之,则削弱教化权力。B.乡土社会里的成员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重视长幼原则是教化权力的体现。C.社会变迁过程中,经验是顽固和落伍的代名词,社会不再以年长为尊,反以年轻为尊。D.血缘社会主要以人情来维持,往往通过馈赠进行交易,依靠长老统治维持社会稳定。(2)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教化权力的重要”的一项是BA.英文的亲属关系称谓中,舅父、叔父、伯父、姑父、姨父没有区别、都用uncle来表示。B.《红楼梦》中,贾环和小丫鬟赌钱输了要赖,兄长贾宝玉看到了,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他。C.当下,智能手机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老年人在极剧变化的环境下更加边缘化。D.小学生小明帮家里倒垃圾,没做好分类,志愿者批评了他,并帮助他做好垃圾分类。(3)小诗学完《乡土中国》,打算将书中的主要概念整理成思维导图,向同学们做图书推荐,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她完善导图。A.血缘和地缘B.礼治秩序C.乡土本色D.家族①C②D③B④A。(4)材料二中作者为什么说“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学习观出自《论语》,选文的阐释却与我们的共识不同。请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简要辨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3)本题开创学生对文本思维导图的完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导图的提示及相关内容进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观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辨析。【解答】(1)C.“反以年轻为尊”无中生有。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可知,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在机会方面,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并没有说“反以年轻为尊”。故选C。(2)A.“英文的亲属关系称谓中,舅父、叔父、伯父、姑父、姨父没有区别、都用uncle来表示”属于西方社会的表现,不属于乡土社会的表现。B.贾宝玉是贾环的兄长,他训斥贾环,就是利用自己年长的身份。体现了“教化权力的重要”。C.“老年人在极剧变化的环境下更加边缘化”是剧烈变迁的社会,教化权力缩小。D.选项中志愿者与小明并没有教化的关系,与教化权力无关。故选B。(3)通过通读《乡土中国》可知,第一章的小标题为“乡土本色”,其与其后的两章论述了乡土社会的性质。故①中填入C,即乡土本色。“差序格局”一章共论述了“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三个重点。故②中填入D,即家族。在论述宗法制度这一问题时,作者重点论述了“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这四个问题,故③中填入B,即礼治秩序。最后,在论述社会变迁这一问题时,作者重点论述了“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这三个问题,故④中应填入A,即血缘和地缘。(4)从材料二第一段“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可知,血缘社会是熟人社会(讲究长幼尊卑),交易以人情维持。交易方式主要是相互馈赠,以物易物。从材料二第一段“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第三段“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可知,商业社会的贸易不讲人情,以契约为基础。从材料二第二段“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第三段“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等内容可知,商业社会以理性支配活动,交易当场算清。(5)从材料一第一段“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可知,选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指年长者必定有经历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所以以年长为师,以经验为师,这是乡土社会的封闭、不流动性造成的,加剧了乡土社会的思想僵化和生活固化。而从第三段“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等内容可知,孔子到韩愈,再到当下,提倡“无常师”、“活到老学到老”,认为人有智力、专业和机会的差异,不再讲究以年龄为特征的尊卑有序,讲究年轻的要服从年长的,因此人人皆是老师(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别人的长处),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是进步的学习观。答案:(1)C(2)B(3)①C②D③B④A(4)①血缘社会是熟人社会(讲究长幼尊卑),交易以人情维持,交易方式主要是相互馈赠,以物易物。②商业社会的贸易不讲人情,以契约为基础。③商业社会以理性支配活动,交易当场算清。(5)选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指年长者必定有经历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所以以年长为师,以经验为师,这是乡土社会的封闭、不流动性造成的,加剧了乡土社会的思想僵化和生活固化。而从孔子到韩愈,再到当下,提倡“无常师”“活到老学到老”,认为人有智力、专业和机会的差异,因此人人皆是老师(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别人的长处),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是进步的学习观。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文本一: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文本二: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万向摇臂钻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花岗石平板偏摆仪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聚丙烯真空抽滤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美工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挂壁式考勤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版洗车场租赁合同范本(含服务质量要求)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老旧小区消防安全隐患整改合同5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木地板批发市场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收购合同物业管理与维护责任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教育培训贷款还款协议8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无人驾驶车辆测试合同免责协议书
- 2025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招聘实验技术人员52名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4届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高三日语一轮复习助词「と」的用法课件
- 毛渣采购合同范例
- 无子女离婚协议书范文百度网盘
- 2023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 一年级数学个位数加减法口算练习题大全(连加法-连减法-连加减法直接打印版)
- 五年级上册小数递等式计算200道及答案
- 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真题考点分布汇 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