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结构技巧论是中国古代戏剧诗学和小说诗学中的重要部分,李渔谈戏剧创作,把结构摆在第一位。他说,老天之造人,是先制定全形,而不是由头顶到脚踵“逐段滋生”,否则,人之一身就会有无数断续之痕;作家写戏,和这也类似,首先要谋虑的是“结构全部规模”。结构就是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必然要求全局在胸。对于小说和戏剧,结构最主要的是对情节的安排。中国古代理论家们最看重的是情节进展的节奏感,有快有慢、有冷有热、有紧有松。宋元之际的罗烨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说,小说“靠敷演令看官清耳”,“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这里已经显示出,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的着眼点,是稳稳地吸引欣赏者,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它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情节的编织、情节进展节奏的掌握上。提掇,是提起、振作的意思;敷演,是陈述、发挥的意思。金圣叹在《水浒传》“读法”中说:“《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起承转合是文章作法,提掇敷演是小说作法,两者都要数十回只是一篇文字,整个作品一气贯通。金圣叹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缺乏结构上的整体观,“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为了使小说成为有机整体,在技巧上,就要设法贯串各种人物和情节。用配角、用道具贯串情节,是元明戏曲创作和小说创作常用的技法,以后,《红楼梦》等更纯熟地运用。《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议论说:“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明,则成何文字?”作者在写第一回之时,心中已经有了小说的全局,对于起承转合、提掇敷演,已经有了总体安排。与提掇敷演相关,金圣叹还论及“犯中求避”。《水浒传》第十一回总评说:“吾观今之文章之家,每云‘我有避之一诀’,固也。然而吾知其必非才子之文也。夫才子之文,则岂惟不避而已,又必于本不相犯之处,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此书于林冲买刀后,紧接杨志卖刀,是正所谓才子之文必先犯之者,而吾于是始乐得而徐观其避也。”写作者要避免与前人重复,要避免与自己以前的作品重复,要避免同一部作品中段落重复。避免的最佳途径不是摆脱表面的相似,而是找出相似中的差别。(摘编自王先霈《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技巧》,有删改)材料二: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是“量”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面,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西方建筑和中国现代建筑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数”的增加,将各种不同用途的部分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由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西方长篇小说也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结构相对应的,则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所采用的那种所谓的“缀段性”结构。“缀段性”原是西方汉学家依据亚里士多德关于情节有机统一性的观点,而对明清章回小说缺乏艺术整体感的一种讥评:“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缀段性”,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缺乏所谓的整体感。”事实上,叙事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模仿”或“组织”,既可以采用“因果律”和“时间化”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显然,西方叙事文学主要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如《西游记》等则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模式。一般来说,西方建筑偏重“内部空间”的创造,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偏重“外部空间”的设计。西方建筑基本上是单体的,所以创设“内部空间”是建筑师们进行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创造了很多强化“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富有整体感,如建筑方向的确定(主座朝南)、左右对称、中轴线的设置等。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西游记》各回中有的以诗开篇,有的以诗作结,中间常是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以诗为证”。这些诗词并不是小说叙事逻辑内在发展所必需,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摘编自龙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渔认为作家写戏,和老天造人类似,刚开始就要全局在胸,谋虑好如何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B.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着眼于如何吸引欣赏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情节编织和进展节奏的掌握上。C.西方建筑和中国建筑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对空间内外部设计的理念不同,影响了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模式。D.一般情况下,与西方建筑注重“内部空间”设计不同,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外部空间”设计,使建筑群富有整体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情节冷淡处需发挥,情节热闹处有收拾,中国古代小说讲究开阖有度,铺排得当。B.作者认为与《西游记》不同,《水浒》七十回以起承转合之法结构情节,一气贯通。C.材料二的作者并不认同西方汉学家对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缀段性”结构的批评。D.中国建筑讲求“对称美”,文学也是如此,小说中的诗词就具有这种结构功能。(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甄士隐梦幻识通灵B.刘姥姥三进荣国府C.警幻仙曲演红楼梦D.林潇湘魁夺菊花诗(4)《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是“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后写“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描写贾宝玉出场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之后写“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脂观斋评点为“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请结合材料一的“犯中求避”,谈谈你对此评点的理解。(5)依据材料,概括《西游记》的叙事结构特点。2.(18分)【第五幕】关汉卿的书斋田汉他的好友杨显之,在看已经写成的几折。关汉卿站在其后面。关汉卿:显之,你看这样写,行了吗?杨显之:行。我看这倒是你的压卷之作。不过有几点想问问你:第一,蔡婆婆这人物,你是要当好人写呢,还是当坏人写呢?当作坏人写吧,她又是窦娥的婆婆,窦娥是为了救她才屈死了的。关汉卿:这个人大体上还是善良的,她不是很爱窦娥的吗?杨显之:不过你当她是好人写,她又是一个放高利贷的,借给你五两银子,隔一年连本带利要你十两;借给你十两,隔一年要你二十两。没有钱还她,你就得把女儿卖给她做儿媳妇。这样的人还能是好人?我倒是赞成赛卢医那个办法,要用绳子勒死她。关汉卿:勒死她,就没有人再放高利贷了?杨显之:那当然还会有。关汉卿:却又来了。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相比之下,蔡婆婆还是比较好一点的了。要找真正的好人,除非世界上没有高利贷了。杨显之:好,这一点算过去了吧。第二点,山阳县逼供之后,马上说“明日杀窦娥”,既不经三审六问,也不申请刑部批准,就处决人犯。作一个前代的戏,不是符合惯例啊!关汉卿:你这一点提得好。可是我问你,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忽辛杀朱小兰,不是刚问过一堂,第二天就稀里糊涂把她给砍了吗?杨显之:哦,原来你是这个用意,那就没有说的了。此外在文字上,我觉得第二折那支《感皇恩》很好。“……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写得又生动,又深刻。后面那支《滚绣球》,“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我看干脆改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感情不是更强烈一些吗?关汉卿:好,那就这么改吧。杨显之:不,你自己斟酌吧,我说得不一定对。关汉卿:不,你说得很对,(确定地)改!从桌上落下一张纸,杨显之忙拾起,看了一下。杨显之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关汉卿:(低声)这是文丞相写的。杨显之:文丞相?你是说文天祥丞相?关汉卿:对,就是他。……杨显之:好。我今天还有事,我走了。(站起)文丞相的诗,我带着了。杨显之匆匆地走出去了。关汉卿看着已经改过的前三折,出了神,不觉朗诵起来。关忠上场。关忠:老爷,叶先生来了。关汉卿不应。他已独自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好半天,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叶和甫上,关忠欲再报告,叶和甫止住他,轻轻地走进来,听关汉卿朗诵。关汉卿朗诵:【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关忠:(提醒)老爷,叶先生来看你来了。关汉卿:谁?(他醒过来似的)哦,和甫。关忠:叶先生来了好一会儿了。关汉卿:请坐,请坐。没有知道你来了。失迎得很。叶和甫:哪里,哪里。还是我来得莽撞,扰乱你的文思了。关汉卿:(吩咐)关忠,点茶。关忠:是,(端茶给叶和甫)您请喝茶。叶和甫:昨儿个帘秀告诉我,你在给她打一个新本子,就是你刚念的这个吗?关汉卿:对。叶和甫:已经完稿了?关汉卿:没有。还差一折,不过也快完了。叶和甫:一定又是个杰作吧,刚才的这支《滚绣球》就不错。让我先观为快吧。(他接过前几折,看了一下。)关汉卿:哦,还是所谓的“乱头粗服”,刚才想请显之给仔细改一改,可他没工夫。叶和甫:“乱头粗服,丰韵天然”,你从来不是这样写的么?不过听刚才念的,什么“不分好歹难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连天地也骂起来了,不能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吗?关汉卿:你是内行,当然应知道,这戏的写法是随着情节而定的。这戏原本就不是轻松愉快的情节,怎么能用这些笔法呢?我甚至鄙视那些写法,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叶和甫:(不了解)哦,不。还是往常那样的好。你开的是薄荷、甘草的店,人家就向你买薄荷、甘草,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关汉卿:你们那样看我?叶和甫:哦,这是开玩笑。(转话题)刚才这个戏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呢?关汉卿: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应是汉朝吧。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直到于公治狱,这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起雨来。叶和甫:这不过是个传说,你不会是还要替传说中的人物担忧吧?关汉卿: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叶和甫:唔,帘秀告诉我,你对最近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关汉卿:对,每个有良心的人,都会为她不平的。叶和甫: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更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议论尽管议论,你可千万别写。关汉卿:(反感)那为什么?叶和甫:我觉得,你近来的几出戏,像《救风尘》《望江亭》啊,称得上是洛阳纸贵。歌台舞榭没你的戏就不卖座。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关汉卿:胡说什么,我哪是什么“烟花粉黛的大师”,我写《救风尘》是歌颂赵盼儿那样急人之难的侠妓,我写《望江亭》是赞美谭记儿那样机智勇敢、保卫自己幸福的寡妇。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再说了,我不是在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吗?我也不求什么盛名,怕什么一落千丈?叶和甫:(遮住地)别生气嘛。再说了,小兰一案其说不一,你不要只听人家的一面之词,据李驴儿的说法……关汉卿:你这不是一面之词吗?叫我说,是李驴儿这狗杂种,把一个无辜的女子陷害死了,还要血口喷人。你也跟着附和,玷污她的清白。叶和甫:汉卿,别忙。还有了,你刚才埋怨皇天“欺软怕硬”。其实,我们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估量一下。李驴儿当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可是他后面有萨千户,还有忽辛大人。忽辛原也没有什么,其人贪赃枉法,不辨贤愚,不分好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不是我恭维你,你在戏里骂得真对。但有什么用呢?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别忘了,老朋友,已经有几个人被下狱了。监察御史白栋、宿卫秦长卿秦大人,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关汉卿:(愈发不快)怎么,你是要来威胁我?叶和甫:(越发说得唾沫四溅)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假托哪一个朝代的事,只要一演出来,明眼人哪个不知是在挖苦忽辛大人?只要人家在阿合马大人面前说上几句,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嚓,(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抹脖动作)——掉脑袋啊。关汉卿:(质问)别瞎说了,我这戏跟阿合马有什么关系?叶和甫: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弄不好连我们都……关汉卿:(走前一步)你说了两点,那我也说两点。我写的主角窦娥,是她舍己救人的性格感动了我,使我不能不写,绝不是单纯为的骂什么人。你千万替我解释解释。而且,我是爱上了戏才写戏的。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别连累了您,“士各有志”,您请吧。(选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1)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幕先写关汉卿与好友杨显之在书斋中斟酌已写成的几折《窦娥冤》,各自发表修改意见。随后,叶和甫劝关汉卿不要写《窦娥冤》。B.从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对话可以看出,杨显之对待文学创作严肃、认真,他长于修改作品,有文人风骨,是关汉卿的“莫逆之交”。C.叶和甫把关汉卿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不赞成他改写公案戏,苦口婆心规劝他不要重蹈监察御史白栋等人的覆辙。D.田汉笔下的关汉卿倾尽才力和心血创作杂剧,带有维护正义、崇尚自由、敢作敢为的精神气质,闪烁着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光华。(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节选的第五幕中有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关于文学创作的论争,有关汉卿与叶和甫的矛盾冲突等。B.田汉在此幕中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剧作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有独到之处。C.第五幕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关汉卿等人物形象,“确定地”“反感”“愈发不快”等都属于神态描写。D.“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这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用“甘草、薄荷”比喻那些情节较轻松愉快的作品。(3)关于《窦娥冤》中的两句唱词,关汉卿的文本为:“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杨显之建议他改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为什么非常赞成这种改动?(4)现当代戏剧家田汉以生花之笔血肉丰满地再现了十三世纪梨园领袖关汉卿的光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历史剧《关汉卿》是如何呈现和渲染历史的真实性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昭公元年正月乙未,楚公子入郑,逆①而出,遂会手虢,寻宋之盟也。祁午谓赵武曰:“宋齐婴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侯之所闻也。子弗戒,惧又如宋,子木②之信称于诸侯,犹诈晋而驾焉,况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普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③,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镳④是衮⑤,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⑥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⑦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选自《左传》,有删改)①逆:迎亲。②子木:楚国的令尹。③讟:诽谤。④穗:田中除草。③衮:培土。⑥师旷:字子踩。⑦哿:表示称许,可嘉。(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A宫B也C成D诸E侯F必G叛H君I必J有K咎L夫M子N知O之P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三舍”指行军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B.“寻宋之盟也”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C.“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与“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D.“故怨咎及之”与《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率军包围原国,带了三天的军粮,到了三天原国没有投降,即便听到原国要投降的消息,也毅然退兵。B.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在虢地的会见,赵武担心楚国会再次占晋国的先,会给晋国带来耻辱。C.师旷认为宫室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即是做事不合时宜,百姓就会怨愤,就会有石头说话。D.这三段文字都谈到诚信,分别从取信于民、诚信对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的角度进行阐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②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5)赵武是如何表达对诚信的不倦追求的?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谢公约惠墨竹图杨杰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玕作玄玉,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六月都城苦炎燠①,车马纷纷正驰逐。曲台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忆得扁舟载雪②时,曾寄会稽江上宿。注:①燠:热。②扁舟载雪:东晋名士王徽之雪夜访友人戴逵。(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琅玕”指如美玉般的绿色竹竿。“玄玉”,黑色玉石,高雅的谢公约用喷墨的方法画成墨竹,使绿竹变成黑色的玉石。B.第三句写谢公约赠我两大幅雅洁的墨竹图,诗的前三句是就诗题上“谢公约”“惠”“墨竹图”着笔,写尽题意。C.五、六句写诗人收到谢公约的《墨竹图》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六月,都城开封酷热难熬,人们纷纷驾着车马为生计奔波劳碌。D.最后两句用典,诗人观画后,写诗告诉谢公约,非常感谢朋友惠赠竹画的厚意,有朝一日,说自己会像王徽之一样冒雪寻访朋友。(2)本诗如何表现谢公约画艺高超的?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纵横捭阖,张弛有度,习近平强调:一个高明的领导,要讲究领导艺术。他引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指出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2)古人对“窗”有独特的情怀,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镶嵌着居室主人的浮生所记,主人的日常悲欢就在其中回放和上演。《声声慢》中“,”就是女词人在窗前的独特感悟。(3)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的要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食肉饮酪”往往被看作游牧民族的饮食方式。(1)反观中原地区,食乳之风虽然一直不算太盛,但在盛唐年间,还是出现了一种有趣的乳制品冷饮。这就是“酥山”。有历史学家认为,“酥山”与今天的冰淇淋①_____。但相比之下,宋代的“冰酪”更像是冰淇淋的“老祖宗”。(2)这种“冰酪”成分是将果酱和牛奶混入凝成的冰沙之中配制而成,奶冰柔软疏松,入口即化。在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诗中就曾这样形象地描绘过:“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过去有一种说法,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宫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将其制作技术带回了欧洲。但这种说法其实很可疑。首先,马可•波罗是个做大生意的人,不见得会关注冰淇淋制作这种“②_____”。其次,若是马可•波罗此举③_____,为何关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记载却在几个世纪之后才现身,如此“姗姗来迟”呢?(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有一处语病,请修改。(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第一段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表达效果。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大火的ChatGPT让人们切身意识到,机器可以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智能行为。在一些领域,①例如在2016年,电子计算机程序Alpha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领域,人工智能仍远远比不上人类智能。例如,人类可以立即分辨出猫和狗,②。在情感认知等方面,人类大脑具有难以比拟的能力,这与大脑在进化时形成的大量神经元有关。因此,如何复制这种能力,③,这些科研人员中就包括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托马斯•哈通教授。哈通和自己的科研团队构想,以“类脑器官”为硬件,有望开发出“生物计算机”。通常源于干细胞的“类器官”是在实验室内培育的、与某种器官功能相类似的组织。而“类脑器官”指的便是一种笔尖大小的细胞培养物,其中就存在具有类器官功能的神经元。(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3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言文阅读材料里,韩非子提出“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雅典特使要挟米洛斯加入雅典对斯巴达之战时说:“你跟我们一样清楚,这个世界上公理只存在于力量均等的强者之间。”而孔子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就是说“不要愁得不到‘位’,该愁自己拿什么来立在这位上”。我们应该追求势位,还是才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考语文三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结构技巧论是中国古代戏剧诗学和小说诗学中的重要部分,李渔谈戏剧创作,把结构摆在第一位。他说,老天之造人,是先制定全形,而不是由头顶到脚踵“逐段滋生”,否则,人之一身就会有无数断续之痕;作家写戏,和这也类似,首先要谋虑的是“结构全部规模”。结构就是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必然要求全局在胸。对于小说和戏剧,结构最主要的是对情节的安排。中国古代理论家们最看重的是情节进展的节奏感,有快有慢、有冷有热、有紧有松。宋元之际的罗烨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说,小说“靠敷演令看官清耳”,“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这里已经显示出,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的着眼点,是稳稳地吸引欣赏者,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它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情节的编织、情节进展节奏的掌握上。提掇,是提起、振作的意思;敷演,是陈述、发挥的意思。金圣叹在《水浒传》“读法”中说:“《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起承转合是文章作法,提掇敷演是小说作法,两者都要数十回只是一篇文字,整个作品一气贯通。金圣叹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缺乏结构上的整体观,“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为了使小说成为有机整体,在技巧上,就要设法贯串各种人物和情节。用配角、用道具贯串情节,是元明戏曲创作和小说创作常用的技法,以后,《红楼梦》等更纯熟地运用。《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议论说:“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明,则成何文字?”作者在写第一回之时,心中已经有了小说的全局,对于起承转合、提掇敷演,已经有了总体安排。与提掇敷演相关,金圣叹还论及“犯中求避”。《水浒传》第十一回总评说:“吾观今之文章之家,每云‘我有避之一诀’,固也。然而吾知其必非才子之文也。夫才子之文,则岂惟不避而已,又必于本不相犯之处,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此书于林冲买刀后,紧接杨志卖刀,是正所谓才子之文必先犯之者,而吾于是始乐得而徐观其避也。”写作者要避免与前人重复,要避免与自己以前的作品重复,要避免同一部作品中段落重复。避免的最佳途径不是摆脱表面的相似,而是找出相似中的差别。(摘编自王先霈《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技巧》,有删改)材料二: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是“量”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面,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西方建筑和中国现代建筑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数”的增加,将各种不同用途的部分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由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西方长篇小说也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结构相对应的,则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所采用的那种所谓的“缀段性”结构。“缀段性”原是西方汉学家依据亚里士多德关于情节有机统一性的观点,而对明清章回小说缺乏艺术整体感的一种讥评:“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缀段性”,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缺乏所谓的整体感。”事实上,叙事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模仿”或“组织”,既可以采用“因果律”和“时间化”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显然,西方叙事文学主要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如《西游记》等则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模式。一般来说,西方建筑偏重“内部空间”的创造,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偏重“外部空间”的设计。西方建筑基本上是单体的,所以创设“内部空间”是建筑师们进行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创造了很多强化“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富有整体感,如建筑方向的确定(主座朝南)、左右对称、中轴线的设置等。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西游记》各回中有的以诗开篇,有的以诗作结,中间常是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以诗为证”。这些诗词并不是小说叙事逻辑内在发展所必需,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摘编自龙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李渔认为作家写戏,和老天造人类似,刚开始就要全局在胸,谋虑好如何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B.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着眼于如何吸引欣赏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情节编织和进展节奏的掌握上。C.西方建筑和中国建筑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对空间内外部设计的理念不同,影响了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模式。D.一般情况下,与西方建筑注重“内部空间”设计不同,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外部空间”设计,使建筑群富有整体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情节冷淡处需发挥,情节热闹处有收拾,中国古代小说讲究开阖有度,铺排得当。B.作者认为与《西游记》不同,《水浒》七十回以起承转合之法结构情节,一气贯通。C.材料二的作者并不认同西方汉学家对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缀段性”结构的批评。D.中国建筑讲求“对称美”,文学也是如此,小说中的诗词就具有这种结构功能。(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DA.甄士隐梦幻识通灵B.刘姥姥三进荣国府C.警幻仙曲演红楼梦D.林潇湘魁夺菊花诗(4)《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是“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后写“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描写贾宝玉出场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之后写“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脂观斋评点为“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请结合材料一的“犯中求避”,谈谈你对此评点的理解。(5)依据材料,概括《西游记》的叙事结构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可知,原文在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上,是将“西方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和“中国古典建筑”并置,并且“文学”这个概念有所扩大,原文指“长篇小说”;另外,原文并未提及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方式是受到了建筑方面的影响。故选C。(2)A.原文“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意味“冷淡处需提起、振作”而非“发挥”,同时“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意味着“热闹处开阖有度,能放能收”。B.依据原文“金圣叹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缺乏结构上的整体观,……”可知,并非作者认为,是金圣叹认为;其次,原文“《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可知,《水浒》七十回中间许多事体运用了起承转合之法,并非全书。C.正确。D.依据原文“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可知,章回小说中嵌入诗词,是结构整体感的一种追求,而非对称美。故选C。(3)“《红楼梦》等更纯熟地运用”观点是:《红楼梦》为了使小说成为有机整体,创作中贯串各种人物和情节。用配角、用道具贯串情节。A.通灵宝玉是道具,与下文诸多情节关联,“通灵宝玉”贯穿着宝玉的一生。B.刘姥姥是配角,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兴盛衰亡,情节前后有关联。C.警幻仙是配角,其红楼曲点出书中重要人物并暗示了其命运,关涉下文情节。D.林黛玉不是配角,并且“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突显的是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故选D。(4)由题目中的“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可知,所谓“相映”,就是“互相映衬,有相同之处”。再看“后院中有笑语声,说:……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和“描写贾宝玉出场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之后写‘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可知,相同之处是两人都是先由幕内传来声音,再出场。“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可知,所谓“不相犯”,就是有所不同,即相同之中求取不同。一个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后院中有笑语声”,并是众人簇拥而来,“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宝玉是一个人前来,即“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5)由原文“‘缀段性’,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缺乏所谓的整体感”可知,采用“缀段性”结构,各章回故事相对独立,不以因果律组织情节。由原文“事实上,叙事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模仿’或‘组织’,既可以采用‘因果律’和‘时间化’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显然,西方叙事文学主要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如《西游记》等则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模式”可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进行叙事。由原文“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西游记》各回中有的以诗开篇,有的以诗作结,中间常是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以诗为证’。这些诗词并不是小说叙事逻辑内在发展所必需,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可知,诗词具有结构功能,以诗开篇,以诗作结,中间以诗为证,使整部小说富有整体感。答案:(1)C(2)C(3)D(4)①所谓“相映”,就是“犯”,即宝玉与凤姐的出场有相似之处:都是先由幕内传来声音,再出场。②所谓“不相犯”,就是“求避”,即相似中有差别:一个围拥前来,一个单独而来(或答“一个随意说笑,一个只有一阵脚步响”)。(5)①采用“缀段性”结构,各章回故事相对独立,不以因果律组织情节。②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进行叙事。③诗词具有结构功能,以诗开篇,以诗作结,中间以诗为证,使整部小说富有整体感。2.(18分)【第五幕】关汉卿的书斋田汉他的好友杨显之,在看已经写成的几折。关汉卿站在其后面。关汉卿:显之,你看这样写,行了吗?杨显之:行。我看这倒是你的压卷之作。不过有几点想问问你:第一,蔡婆婆这人物,你是要当好人写呢,还是当坏人写呢?当作坏人写吧,她又是窦娥的婆婆,窦娥是为了救她才屈死了的。关汉卿:这个人大体上还是善良的,她不是很爱窦娥的吗?杨显之:不过你当她是好人写,她又是一个放高利贷的,借给你五两银子,隔一年连本带利要你十两;借给你十两,隔一年要你二十两。没有钱还她,你就得把女儿卖给她做儿媳妇。这样的人还能是好人?我倒是赞成赛卢医那个办法,要用绳子勒死她。关汉卿:勒死她,就没有人再放高利贷了?杨显之:那当然还会有。关汉卿:却又来了。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相比之下,蔡婆婆还是比较好一点的了。要找真正的好人,除非世界上没有高利贷了。杨显之:好,这一点算过去了吧。第二点,山阳县逼供之后,马上说“明日杀窦娥”,既不经三审六问,也不申请刑部批准,就处决人犯。作一个前代的戏,不是符合惯例啊!关汉卿:你这一点提得好。可是我问你,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忽辛杀朱小兰,不是刚问过一堂,第二天就稀里糊涂把她给砍了吗?杨显之:哦,原来你是这个用意,那就没有说的了。此外在文字上,我觉得第二折那支《感皇恩》很好。“……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写得又生动,又深刻。后面那支《滚绣球》,“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我看干脆改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感情不是更强烈一些吗?关汉卿:好,那就这么改吧。杨显之:不,你自己斟酌吧,我说得不一定对。关汉卿:不,你说得很对,(确定地)改!从桌上落下一张纸,杨显之忙拾起,看了一下。杨显之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关汉卿:(低声)这是文丞相写的。杨显之:文丞相?你是说文天祥丞相?关汉卿:对,就是他。……杨显之:好。我今天还有事,我走了。(站起)文丞相的诗,我带着了。杨显之匆匆地走出去了。关汉卿看着已经改过的前三折,出了神,不觉朗诵起来。关忠上场。关忠:老爷,叶先生来了。关汉卿不应。他已独自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好半天,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叶和甫上,关忠欲再报告,叶和甫止住他,轻轻地走进来,听关汉卿朗诵。关汉卿朗诵:【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关忠:(提醒)老爷,叶先生来看你来了。关汉卿:谁?(他醒过来似的)哦,和甫。关忠:叶先生来了好一会儿了。关汉卿:请坐,请坐。没有知道你来了。失迎得很。叶和甫:哪里,哪里。还是我来得莽撞,扰乱你的文思了。关汉卿:(吩咐)关忠,点茶。关忠:是,(端茶给叶和甫)您请喝茶。叶和甫:昨儿个帘秀告诉我,你在给她打一个新本子,就是你刚念的这个吗?关汉卿:对。叶和甫:已经完稿了?关汉卿:没有。还差一折,不过也快完了。叶和甫:一定又是个杰作吧,刚才的这支《滚绣球》就不错。让我先观为快吧。(他接过前几折,看了一下。)关汉卿:哦,还是所谓的“乱头粗服”,刚才想请显之给仔细改一改,可他没工夫。叶和甫:“乱头粗服,丰韵天然”,你从来不是这样写的么?不过听刚才念的,什么“不分好歹难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连天地也骂起来了,不能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吗?关汉卿:你是内行,当然应知道,这戏的写法是随着情节而定的。这戏原本就不是轻松愉快的情节,怎么能用这些笔法呢?我甚至鄙视那些写法,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叶和甫:(不了解)哦,不。还是往常那样的好。你开的是薄荷、甘草的店,人家就向你买薄荷、甘草,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关汉卿:你们那样看我?叶和甫:哦,这是开玩笑。(转话题)刚才这个戏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呢?关汉卿: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应是汉朝吧。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直到于公治狱,这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起雨来。叶和甫:这不过是个传说,你不会是还要替传说中的人物担忧吧?关汉卿: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叶和甫:唔,帘秀告诉我,你对最近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关汉卿:对,每个有良心的人,都会为她不平的。叶和甫: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更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不过,别人议论尽管议论,你可千万别写。关汉卿:(反感)那为什么?叶和甫:我觉得,你近来的几出戏,像《救风尘》《望江亭》啊,称得上是洛阳纸贵。歌台舞榭没你的戏就不卖座。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关汉卿:胡说什么,我哪是什么“烟花粉黛的大师”,我写《救风尘》是歌颂赵盼儿那样急人之难的侠妓,我写《望江亭》是赞美谭记儿那样机智勇敢、保卫自己幸福的寡妇。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再说了,我不是在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吗?我也不求什么盛名,怕什么一落千丈?叶和甫:(遮住地)别生气嘛。再说了,小兰一案其说不一,你不要只听人家的一面之词,据李驴儿的说法……关汉卿:你这不是一面之词吗?叫我说,是李驴儿这狗杂种,把一个无辜的女子陷害死了,还要血口喷人。你也跟着附和,玷污她的清白。叶和甫:汉卿,别忙。还有了,你刚才埋怨皇天“欺软怕硬”。其实,我们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估量一下。李驴儿当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可是他后面有萨千户,还有忽辛大人。忽辛原也没有什么,其人贪赃枉法,不辨贤愚,不分好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不是我恭维你,你在戏里骂得真对。但有什么用呢?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别忘了,老朋友,已经有几个人被下狱了。监察御史白栋、宿卫秦长卿秦大人,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关汉卿:(愈发不快)怎么,你是要来威胁我?叶和甫:(越发说得唾沫四溅)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假托哪一个朝代的事,只要一演出来,明眼人哪个不知是在挖苦忽辛大人?只要人家在阿合马大人面前说上几句,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嚓,(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抹脖动作)——掉脑袋啊。关汉卿:(质问)别瞎说了,我这戏跟阿合马有什么关系?叶和甫: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弄不好连我们都……关汉卿:(走前一步)你说了两点,那我也说两点。我写的主角窦娥,是她舍己救人的性格感动了我,使我不能不写,绝不是单纯为的骂什么人。你千万替我解释解释。而且,我是爱上了戏才写戏的。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别连累了您,“士各有志”,您请吧。(选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1)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此幕先写关汉卿与好友杨显之在书斋中斟酌已写成的几折《窦娥冤》,各自发表修改意见。随后,叶和甫劝关汉卿不要写《窦娥冤》。B.从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对话可以看出,杨显之对待文学创作严肃、认真,他长于修改作品,有文人风骨,是关汉卿的“莫逆之交”。C.叶和甫把关汉卿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不赞成他改写公案戏,苦口婆心规劝他不要重蹈监察御史白栋等人的覆辙。D.田汉笔下的关汉卿倾尽才力和心血创作杂剧,带有维护正义、崇尚自由、敢作敢为的精神气质,闪烁着燕赵慷慨悲歌精神的光华。(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节选的第五幕中有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关于文学创作的论争,有关汉卿与叶和甫的矛盾冲突等。B.田汉在此幕中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剧作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有独到之处。C.第五幕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关汉卿等人物形象,“确定地”“反感”“愈发不快”等都属于神态描写。D.“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这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用“甘草、薄荷”比喻那些情节较轻松愉快的作品。(3)关于《窦娥冤》中的两句唱词,关汉卿的文本为:“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杨显之建议他改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为什么非常赞成这种改动?(4)现当代戏剧家田汉以生花之笔血肉丰满地再现了十三世纪梨园领袖关汉卿的光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历史剧《关汉卿》是如何呈现和渲染历史的真实性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原句与改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呈现和渲染历史的真实性方式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苦口婆心规劝”错误,叶和甫不是苦口婆心规劝,而是别有用心,也并没有把关汉卿看成“烟花粉黛”的大师,他虚伪、趋炎附势,是混在当时杂剧界的败类、反动统治者的帮凶。故选C。(2)B.“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错,主要手法是对比衬托,文章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故选B。(3)从语气上看,“你……难为地,我……哀告天”,关的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杨的“何为地”“枉做天”为质问语气,陈述语气不如质问语气强烈,杨显之改动后感情更强烈一些。从主题上看,关的唱词“地啊……天啊……负屈衔冤哀告天”是对天的哀告和祈求,而杨改动后,“地也,你……何为地,天业,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从人物形象上看,杨的两句唱词写窦娥呼天抢地、指天骂地,既是对是非混淆、黑白不分的世道的愤怒控诉,更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从句式上看,杨的两句唱词字数相同,“不分好歹”对“错勘贤愚”,“何为地”对“枉做天”,对仗工整,句式更整齐,较之原句音韵感更强,读来朗朗上口,表达效果更好。(4)“蔡婆婆这人物,你是要当好人写呢,还是当坏人写呢”“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关汉卿:(低声)这是文丞相写的”,多次切入《窦娥冤》内容,引用其中的台词,融入文天祥写作《正气歌》诗等内容,以此突出历史真实。注意嵌合历史词、文言词,如“文丞相”“压卷之作”“欲”“嚓”等;表人名和官职的“萨千户”“忽辛大人”“阿合马”“宿卫秦长卿”等;有时也用带点行业色彩的词语,如“给她打一个新本子”“烟花粉黛的大师”等,渲染时代氛围。凸显时代背景,“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反复强调“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等等,让读者重视那充满苦难和黑暗的时代,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文本紧扣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来刻画关汉卿、杨显之、叶和甫等人物形象,关汉卿的“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话语掷地有声,铁骨铮铮,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立体感强。叶和甫的“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弄不好连我们都”,突出他的虚伪、趋炎附势,凸显其混在当时杂剧界的败类、反动统治者的帮凶的嘴脸。答案:(1)C(2)B(3)①关的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杨的质问语气强烈,杨显之改动后感情更强烈一些。②关的唱词是对天的哀告和祈求,而杨改动后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③杨的两句唱词更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④杨的两句唱词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句式更整齐,较之原句音韵感更强。(4)①多次切入《窦娥冤》内容,引用其中的台词,融入文天祥写作《正气歌》诗等内容,以此突出历史真实。②注意嵌合历史词、文言词,如表人名和官职的“萨千户”“忽辛大人”“阿合马”“宿卫秦长卿”等,有时也用带点行业色彩的词语,如“给她打一个新本子”“烟花粉黛的大师”等,渲染时代氛围。③凸显时代背景,反复强调“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贷的世道”“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等等,让读者重视那充满苦难和黑暗的时代,增强历史的厚重感。④文本紧扣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来刻画关汉卿、杨显之、叶和甫等人物形象,关汉卿的“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话语掷地有声,铁骨铮铮,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立体感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昭公元年正月乙未,楚公子入郑,逆①而出,遂会手虢,寻宋之盟也。祁午谓赵武曰:“宋齐婴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侯之所闻也。子弗戒,惧又如宋,子木②之信称于诸侯,犹诈晋而驾焉,况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普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③,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镳④是衮⑤,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⑥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⑦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选自《左传》,有删改)①逆:迎亲。②子木:楚国的令尹。③讟:诽谤。④穗:田中除草。③衮:培土。⑥师旷:字子踩。⑦哿:表示称许,可嘉。(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A宫B也C成D诸E侯F必G叛H君I必J有K咎L夫M子N知O之P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三舍”指行军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B.“寻宋之盟也”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C.“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与“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D.“故怨咎及之”与《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晋侯率军包围原国,带了三天的军粮,到了三天原国没有投降,即便听到原国要投降的消息,也毅然退兵。B.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在虢地的会见,赵武担心楚国会再次占晋国的先,会给晋国带来耻辱。C.师旷认为宫室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即是做事不合时宜,百姓就会怨愤,就会有石头说话。D.这三段文字都谈到诚信,分别从取信于民、诚信对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的角度进行阐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②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5)赵武是如何表达对诚信的不倦追求的?【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解答】(1)句意:这座宫殿落成,诸侯必然背叛,国君必然有灾殃,师旷先生已经知道这一点了。“是宫也成”是一个固定的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诸侯”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成”后断句;“诸侯必叛”是主谓结构,“君”是下一句的主语,“君必有咎”是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分别在“叛”和“咎”处断句;综上所述,应标号涂黑的部分是DHL。(2)A.正确。B.“寻宋之盟也”的“寻”,重温。句意:这是为了重温宋国盟会的友好。/“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的“寻”,不久。句意: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C.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都是美好。句意:有了好名声了,反而用耻辱来结束;/口才很好,又多才能。D.“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错误,两句中的“咎”都指不吉利,灾祸。句意:所以怨恨和灾祸来到他身上;/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真吉利。故选D。(3)B.“赵武担心”错误,结合原文“祁午谓赵武曰……晋之耻也”可知,是祁午担心。故选B。(4)①“信,国之宝也”,判断句,信用,是国家的宝贝;“庇”,庇护;“何以”,以何,拿什么;“亡”,损失;“滋”,更。译文: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②“是心也”,判断句,还是这样的心;“行僭”,不守信用;“害”,伤害。译文:现在武还是这样的心,楚国又不守信用,这可不是他所能伤害的了。(5)结合原文“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可知,首先直接表明自己以信为本的观点;结合原文“譬如农夫,是镳是衮,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可知,运用比喻,写农夫只要坚持除草、培土最终会有收获,来表明自己会一直坚持,最终收获诚信;结合原文“《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可知,引用《诗经》名言,证明待人诚信,就会成为别人的典范。答案:(1)DHL(2)D(3)B(4)①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②现在武还是这样的心,楚国又不守信用,这可不是他所能伤害的了。(5)①首先直接表明自己以信为本的观点。②运用比喻,写农夫只要坚持除草、培土最终会有收获,来表明自己会一直坚持,最终收获诚信。③引用,引用《诗经》名言,证明待人诚信,就会成为别人的典范。参考译文:僖公二十五年冬季,晋文公率军包围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粮食。到了三天原国不投降,就下令离开。间谍从城里出来,说:“原国准备投降了。”军官说:“请等待一下。”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退兵三十里,原国投降。晋文公把原伯贯迁到冀地。任命赵衰作为原地的地方官,狐溱作为温地的地方官。昭公元年正月十五日,公子围进入国都,迎娶后出来。于是就在虢地会见,这是为了重温宋国盟会的友好。祁午对赵武说:“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现在令尹不守信用,这是诸侯都听说的。您如果还不戒备,怕的是又像在宋国一样。子木的信用为诸侯所称道,尚且欺骗晋国而要驾凌在上面,何况是不守信用的突出人物呢?楚国再次占了晋国的上风,是晋国的耻辱。您辅佐晋国作为盟主,到现在已经七年了。两次会合诸侯,三次会合大夫,使齐国、狄人归服,使华夏的东方国家安宁,平定秦国造成的动乱,在淳于修筑城墙,军队不疲弊,国家不疲乏,百姓没有诽谤,诸侯没有怨言。天不降大灾,这是您的力量。有了好名声了,反而用耻辱来结束,午就是害怕这个。您不能不警惕!”赵文子说:“武接受您的恩赐了!然而在宋国的结盟,子木有害人之心,武有爱人之心,这就是楚国所以驾凌在晋国上面的缘故。现在武还是这样的心,楚国又不守信用,这可不是他所能伤害的了。武将要用信用作为根本,按照这去做。譬如农夫,只要勤于除草培土,虽然有一时灾荒,最终必然获得丰收。而且我听说,‘能守信用就不会在别人下面,’我还是不能做到守信用啊,《诗》说:‘待人以信,很少不能做榜样’,这是由于守信用的缘故。能够做别人典范的,不会在别人的下面了,我的难处在不能做到这一点。楚国不能造成祸患。”昭公八年春季,在晋国的魏榆有块石头说话。晋平公向师旷询问说:“石头为什么说话?”师旷回答说:“石头不能说话,有的东西凭借着它。否则,就是百姓听错了。”下臣又听说:“‘做事情违背了农时,怨恨诽谤在百姓中发生,就有不能说话的东西说话。’现在宫室高大奢侈,百姓的财力用尽,怨恨诽谤一齐起来,没有人能确保自己的性命。石头说话,不也是相宜的吗?”当时晋平公正在建造愿祁之宫,叔向说:“子野的话真是君子啊!君子的话,诚实而有证明,所以怨恨远离他的身体。小人的话,虚伪而没有证明,所以怨恨和灾祸来到他身上。”《诗》说:“不会说话多么伤心,话不能从他舌头上出来,只有劳累他自己。会说话的多么美好,漂亮话好像流水,使他自己安居休息。”说的就是这个吧!这座宫殿落成,诸侯必然背叛,国君必然有灾殃,师旷先生已经知道这一点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谢公约惠墨竹图杨杰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玕作玄玉,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六月都城苦炎燠①,车马纷纷正驰逐。曲台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忆得扁舟载雪②时,曾寄会稽江上宿。注:①燠:热。②扁舟载雪:东晋名士王徽之雪夜访友人戴逵。(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一、二句“琅玕”指如美玉般的绿色竹竿。“玄玉”,黑色玉石,高雅的谢公约用喷墨的方法画成墨竹,使绿竹变成黑色的玉石。B.第三句写谢公约赠我两大幅雅洁的墨竹图,诗的前三句是就诗题上“谢公约”“惠”“墨竹图”着笔,写尽题意。C.五、六句写诗人收到谢公约的《墨竹图》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六月,都城开封酷热难熬,人们纷纷驾着车马为生计奔波劳碌。D.最后两句用典,诗人观画后,写诗告诉谢公约,非常感谢朋友惠赠竹画的厚意,有朝一日,说自己会像王徽之一样冒雪寻访朋友。(2)本诗如何表现谢公约画艺高超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人们纷纷驾着车马为生计奔波劳碌”错。“车马纷纷正驰逐”意思应为“人们纷纷驾着车马到郊外避暑”。故选C。(2)“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玕作玄玉,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为正面描写,从“墨竹图”着笔,描写墨竹的喷墨画法、黑色、超凡脱俗,直接评价谢公约的画,表达对朋友画的高度赞美。“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六月都城苦炎燠,车马纷纷正驰逐。曲台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中间八句,从观者感受侧面烘托,写诗人收到谢公约的《墨竹图》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六月,都城开封酷热难熬,人们纷纷驾者车马出城避暑,展开谢公约的《墨竹图》卷,顿时满堂映着绿色,生出寒意。这里,诗意出现两个飞跃,即视觉形象的转换和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融通。先由视觉形象上墨竹的黑色,转换成翠竹的绿色;再由绿色产生“寒”的感觉。《墨竹图》画得逼真,不仅使人生出寒意,还带来帘间的微风,满屋清爽,消除暑气。在炎热的六月里,展开画卷,“展寒绿”“清满屋”,诗人通过对谢氏墨竹图艺术效果的描写,极力称赞他画艺高超不凡。答案:(1)C(2)①直接评价谢公约的画。谢公约的画不是凡俗的草木画所能比肩的。表达对朋友画的高度赞美。②从观者感受侧面烘托。观画后诗人顿觉帘间有有微风吹来,满屋清爽,消除暑气。因为墨竹画得逼真,因此展观竹画,顿使满屋清凉。诗人通过艺术效果的描写,极力赞颂谢公约画艺的高超清绝。赏析:这首七古题画诗,押入声韵,按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就题写,谢公约用喷墨的方法画成墨竹,使绿竹变成黑色玉石。四句诗意都是环绕诗题上“谢公约”“惠”“墨竹图”着笔的,写尽题意。后八句为第二层,用墨竹画的艺术效果,形容谢公约画艺高超。谢公约送画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六月,都城开封,酷热难忍,诗人所在的礼部衙门门庭冷落,白天都关了门。诗人收到竹画以后,抱着恭敬的心意,将空室打扫干净,展开谢公约的《墨竹图》卷,顿时满堂映着绿色,生出寒意。这里,诗意出现两个飞跃,即视觉形象的转换和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融通。先由视觉形象上墨竹的黑色,转换成翠竹的绿色;再由绿色产生“寒”的感觉。我国古代画论早有“炎绯寒碧”的说法(萧绎《山水松石格》),色分寒暖,绿色属寒色,能产生凉意。杨杰“展寒绿”的诗意,体现着这种美学观念。“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诗思承上文继续向前拓展,《墨竹图》画得逼真,不仅使人生出寒意,还带来帘间的微风,满屋清爽,消除暑气。在炎热的六月里,展开画卷,“展寒绿”“清满屋”,诗人通过对谢氏墨竹图艺术效果的描写,极力称赞他画艺高超不凡。最后两句,扣应诗题上的“惠”字,运用《世说新语》里雪夜访戴的典故,诗人告诉谢公约,感谢你惠赠竹画,我会像王徽之那样冒雪来寻访你,向你表示谢意。以此收结全篇,诗意完整圆满,结构严密,非常得体。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纵横捭阖,张弛有度,习近平强调:一个高明的领导,要讲究领导艺术。他引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句,指出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2)古人对“窗”有独特的情怀,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镶嵌着居室主人的浮生所记,主人的日常悲欢就在其中回放和上演。《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就是女词人在窗前的独特感悟。(3)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要求。【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樯)(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重点字:窗)(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重点字: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食肉饮酪”往往被看作游牧民族的饮食方式。(1)反观中原地区,食乳之风虽然一直不算太盛,但在盛唐年间,还是出现了一种有趣的乳制品冷饮。这就是“酥山”。有历史学家认为,“酥山”与今天的冰淇淋①_____。但相比之下,宋代的“冰酪”更像是冰淇淋的“老祖宗”。(2)这种“冰酪”成分是将果酱和牛奶混入凝成的冰沙之中配制而成,奶冰柔软疏松,入口即化。在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诗中就曾这样形象地描绘过:“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过去有一种说法,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宫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将其制作技术带回了欧洲。但这种说法其实很可疑。首先,马可•波罗是个做大生意的人,不见得会关注冰淇淋制作这种“②_____”。其次,若是马可•波罗此举③_____,为何关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记载却在几个世纪之后才现身,如此“姗姗来迟”呢?(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有一处语病,请修改。(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第一段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TS 22604:2024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iometric recognition of subjects in motion in access-related systems
- 【正版授权】 ISO 8744:2025 EN Fasteners - Taper grooved pins - Full-length progressive grooves
- 【正版授权】 ISO 13943:2008 RU Fire safety - Vocabulary
- 【正版授权】 IEC 61058-1:2000+AMD1:2001 CSV FR-D Switches for appliance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权】 IEC 60669-1:1998+AMD1:1999 CSV EN-D Switche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fixed-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73:2002+AMD1:2006 CSV EN-D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73: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fixed immersion heaters
- 【正版授权】 IEC 60245-8:1998+AMD1:2003 CSV FR-D Rubber insulated cables - Rated voltages up to and including 450/750 V - Part 8: Cords for applications requiring high flexibility
- 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方案
- 小班小球快跑课件
- 护理上门服务方案
- 铁路转辙机 ZDJ9型电动转辙机认知
- 第四章矿井通风动力
- 2021年4月四川省自考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联社监事长整改措施
- 产房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表
- 冠心病健康教育完整版
- 2021年新高考英语读后续写母亲节课件高考英语一轮复习
- 《关于“人工智能”》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 钢平台铺板计算excel(可当计算书)
-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环境
- 国开经济法律基础形考任务国开电大《经济法律基础》形考任务4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