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STJXH-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标准_第1页
TJSTJXH-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标准_第2页
TJSTJXH-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标准_第3页
TJSTJXH-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标准_第4页
TJSTJXH-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则1.0.1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是以三维模型为载体,所需传递信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几何信息、工程信息、造价信息以及制造装配信息等)在工程生命周期中的传递与利用。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它可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与方在同一平台上,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利于项目可视化、精细化建造。编制本标准是为了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行为进行规范,予以指导,推进轨道交通行业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实施,提高应用实施水平。1.0.2本标准是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的团体标准,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内具有推荐性基础性的标准,应用范围重点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范围内的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工程全生命期(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应用也可参考本标准。1.0.3本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中BIM应用的规定,同时应符合国家、地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施工、竣工、验收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术语2.0.1结合1.0.1关于建筑信息模型的解释说明,本条强调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类的建筑信息模型。2.0.2本条是参考了国标《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中的定义,即采用“模型单元”的说法,代替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中的“模型元素”。前者在2018年编制完成,编制组对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单元进行了重新定义,赋予了新的称谓,深度等级划分上采用了LOD1.0-LOD4.0的划分标准(英标),区别施工标准中LOD100-LOD500的说法(美标)。目前国内新编相关标准均统一采用此说法。2.0.3本条是对建筑信息模型中所包含信息的解释说明,根据《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中的说法,模型信息包含几何信息(G1-G4区别精度等级)和非几何信息(N1-N4区分深度等级)。2.0.4《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中采用的是“模型细度(levelofdevelopment)”的说法,本条参考《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中的说法,即“模型精细度(levelofmodeldefinition)”,也是目前国内统一的说法。2.0.5几何表达精度体现模型单元在视觉呈现上的描述能力。基于目前的软硬件技术,并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建筑信息模型无法也没有必要表达出构件或产品的全部几何变化真实细节。应根据应用需求,选择适当的几何表达精度等级。几何精度等级也可简称为Gx。2.0.6信息是模型单元最重要的特征。信息随着工程阶段的推进而逐步丰富。应根据应用需求,选择适当的信息深度等级。信息深度等级也可简称为Nx。2.0.7施工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是施工阶段BIM应用行为的具体载体,承担着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的。2.0.8本标准结合无锡地铁装配式地铁站的实施经验对BIM+装配式相关应用经验进行了总结,体现本标准的特色。2.0.13在本标准中即服务于建设单位的基于BIM技术的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管理的可视化、信息化、精细化、标准化等。一般来说,平台主要功能围绕BIM+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相关方向进行子模块开发。目前市面上有各种类别的BIM建设管理平台,就城市轨道交通而言,有基于项目级的,也有线网级的,应用效果良莠不齐,行业整体仍处于快速发展中。宏观的数据集成与管理平台意义宽泛,指设计、施工、运维等不同阶段的平台或整合平台,或是针对某一项管理应用的平台,如资产管理平台等。2.0.14协同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各参与方内部不同角色之间的协同以及上下游阶段之间的数据传递及反馈。2.0.15CDE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于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的“存储库”;另一种将其描述为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将不同的状态(工作中、共享、发布和归档)存储到相应的存储库中,但是各种状态之间不能相互拷贝信息。根据英国规范PS1192中的叙述,可简单理解,CDE是项目中各团队成员能使用的唯一信息来源,具体形式取决于出资方需求和团队成员的规定,可能是一个专门为项目设置的服务器、一个外网或一个基于文件建立的检索系统3一般规定3.0.1本条强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应采用BIM技术来辅助施工实施,具体方法是利用模型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3.0.2本条说明了城轨工程BIM技术应用的具体范围。3.0.3施工阶段可细化分为深化设计、施工实施、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可以在三个阶段整体应用BIM技术,也可以在单独某一阶段应用,也可以根据项目实际的具体需求灵活确定BIM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深度,如仅对场布进行模拟或工程某重要节点进行深化设计。BIM技术应用以解决实际需求问题为导向,并确定范围、深度、目标等,还要考虑合约约定情况、参与人员水平、组织能力等,需要综合确定。这也是后面确保能产生应用效果的前提。工程项目相关方为参与施工阶段BIM应用的各参与方,具体而言,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设计咨询单位、强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供货商等,凡是参与工程的BIM技术应用,均涵盖其中。3.0.4BIM技术应用实施的核心是协同工作以及自然产生的数据流通。施工阶段内部以及施工与上游设计、与下游运维的协同和数据流通是BIM技术应用实施的基本要求,为保障协同顺畅和数据的自由流动,必须对协同规则、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的规定。具体协同规则、数据环境参见4.4条条文说明。3.0.5目前市面上的软件较多,尚未形成统一的软件体系。在开展BIM相关工作时,需要在前期根据任务要求确定满足成果要求的软件,保障后续工作开展。建筑信息模型基本建模软件及相关二次开发软件发展的很快,各项功能也在快速拓展。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建模、协同工作、成果输出仍存在效率低下等根本性问题,整体来讲,还处于发展中。BIM技术与GIS、CIM、物联网、大数据、点云扫描等新技术不断融合是目前应用的常态,但是效益呈现仍显微弱,也处于快速发展中。本条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但是随着技术发展仍有扩展空间。4应用策划与管理4.1一般规定4.1.1编制应用策划是BIM技术应用工作具体开展的前提。策划一般由施工总承包单位、设计总体等承担,或由建设单位指定的BIM总体单位(承担BIM技术应用实施的责任单位)编制,报建设单位审批后下发施工阶段项目各参与方执行。4.1.2应用计划应是项目实施计划的一部分,作为总体计划的子集随着项目实施的进展同步开展编制和实施工作。4.1.3现在大数据、物联网、GIS等新技术发展快,应用较多,围绕“BIM+新技术”可以做很多创新的工作,丰富应用方向,提升应用效能。也是BIM技术应用必须一直坚持的方向。4.1.4应用不能将施工与上游设计、下游运维割裂开来,必须强调上下联系和连续性。尤其是在进行前期策划工作时,必须对各个阶段进行统筹说明。4.2施工应用策划4.2.1应用策划是应用工作开展的前提,本条详细规定了策划应包含的内容,对策划工作提出具体指导。3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应基于本项目的特点和疑难重点问题,利用BIM技术的应用来产生具体效益,因此项目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应用点。4应用范围和内容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制定,一般而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阶段应用点如下表所示。应用类别应用点深化设计模型拆分、编辑工程量清单孔洞、预留预埋统计节点深化三维交底管线综合装修排版预制生产加工预制构件生产、拼装二维码应用施工模拟场布模拟进步计划模拟交通疏解模拟管线迁改模拟资源配置模拟工序穿插模拟土方工程模拟复杂节点模拟关键工艺模拟重难点工艺模拟模板工程模拟脚手架模拟大型设备及构件安装模拟预制构件拼装模拟机电综合支吊架安装模拟管理平台进度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验收管理结算管理5BIM应用工作依赖组织机构的强力推动。按照项目经验,应成立BIM技术应用管理小组,包括建设单位、BIM总体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等,作为BIM技术应用工作的实施主体。小组以建设单位为管理主体,BIM总体单位为实施主体,以其他各参与方为参与主体,统筹推进项目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和管理。小组各方应进行明确分工,明确职责权限。BIM总体单位总负责BIM技术应用的各项工作。6施工阶段BIM应用应遵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总流程(如下图)。按照承接设计阶段模型(进行施工准备阶段应用)-创建施工过程模型-模型校审(进行施工实施阶段BIM应用)-创建竣工验收模型的流程进行。根据项目特点,在此流程上进行细化,明确节点和阶段要求。7模型创建需要建模标准,规定统一的坐标系、模型文件命名、模型单位、模型拆分规则等,规范建模行为和成果。基于模型的协作需要统一的数据环境和管理模式,规定使用软件和成果格式要求,保证模型流转,数据传递。模型质量应达到BIM应用交付需求,根据交付标准对模型质量进行审核,可以从专业符合性和标准符合性两方面确认模型的质量。4.2.4策划一般由BIM总体单位编制。BIM总体单位可由建设单位单独招标聘请,也可以指定施工总承包单位(若有)承担相关工作。4.2.5策划编制完成后应提交建设单位审核,通过后下发设计总体单位、设计工点单位、施工总包单位、施工分包单位等各参与单位实施。策划中的总计划应体现在各参建单位自行制定的计划中,保证协调一致。4.2.6本条仅对施工阶段BIM应用作简单说明,与后文形成呼应关系。4.2.8本条继续强调数据传递的重要性。策划应对模型数据协同的方式、原则进行专门规定。4.3施工应用管理4.3.1工程项目相关方包括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设单位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各参与方的BIM应用,要求各参建方提供的数据信息具有便于集成、管理、更新、维护以及可快速检索、调用、传输、分析和可视化等特点。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基于BIM标准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满足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对质量管控和工程进度、投资控制的需求。勘察单位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工程勘察流程与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开展BIM示范应用。设计单位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开展BIM示范应用,积累和构建各专业族库,制定相关企业标准。施工单位改进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建立基于BIM应用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明确施工阶段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流程和成果提交内容,明确人员职责,制定管理制度。开展BIM应用示范,根据示范经验,逐步实现施工阶段的BIM集成应用。工程总承包单位根据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过程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BIM应用内容,分阶段(工程启动、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控制、工程收尾)开展BIM应用。在综合设计、咨询服务、集成管理等建筑业价值链中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环节大力推进BIM应用。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合理协调各阶段工作,缩短工期、提高质量、节省投资。实现与设计、施工、设备供应、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单位的无缝对接,优化供应链,提升自身价值。对于PPP模式,宜由建设单位总牵头组织,总承包单位总负责,BIM总体单位负责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由各专业分包单位共同参加组成的BIM施工应用协同组织机构,具体分工根据建设单位发包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工程总承包模式(EPC),宜由总承包单位总牵头组织,由BIM总体单位总负责,由各专业分包单位共同参加组成的BIM施工应用协同组织机构,具体分工根据建设单位发包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他施工管理模式各参与方分工宜根据各管理特性参照上述分工进行。4.3.2模型的质量控制计划应包括建模工作进度安排、模型质量检查。进度措施一般采取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开会检查等方式;质量检查一般采用逐级审查的方式。4.3.4BIM应用效果评价有利于对项目经验进行总结,对后续BIM应用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定性评价主要从性质属性上进行评价,说明其对项目管理目标、项目管理的过程影响。定量评价按照通常的经验预估和计量BIM应用成果进行对比,总结未使用BIM和使用BIM的差异。在实际项目中,BIM总体单位要求参与单位完成BIM应用阶段小节和BIM应用总结两类总结性文件。其内容包括建模情况、审核情况、成果展示、应用执行情况、应用效果评估、成绩考核、存在问题等内容。4.3.5根据制定的BIM应用目的来交付应用成果,深化设计、预制加工应用一般交付模型、图纸类,施工模拟应用一般交付应用报告。4.4施工BIM协同4.4.1施工阶段的协同可分为内部、外部协同,也可分为单专业/班组模型创建协同、多专业/班组的工作协同、参建单位的管理协同,此处采用前者的分法。4.4.2内部协同指项目部内部专业内或多专业间的协同,注重内部管理效率。4.4.3外部协同指不同参建单位之间的协同,注重协调。4.4.4单纯的施工模型协同,其实施方式可采用工作集或链接,更为复杂的应用,如与GIS数据集成、进度管理、安全管理等应借助协同平台进行协同工作。在协同过程中,模型可根据需要进行拆分。拆分后的模型进行协同整合,若在一个分区,项目基点位置宜统一,项目标高宜统一。若不在一个分区,应根据坐标关系进行转换,确保不同模型相对位置关系准确无误。4.4.5公共数据环境作为项目各参与方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公共平台,是实现BIM技术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CDE作为管理项目信息的统一平台,宜充分实现BIM模型信息和非模型信息(文档、图纸、数据等)共享,宜促进项目各参与方协同工作、减少重复、提高效率。公共数据环境(CDE)应包含流程管理、数据管理、组织管理三个功能模块,且应依托项目协同平台实现。公共数据环境可以实现数据随时取用、项目信息实时更新、工程新项目相关方的最新信息获取、跨工种协作、重复协调大幅减少。建设公共数据环境宜包含以下步骤:1)构建数据管理团队,保持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与可访问性;2)建立数据标准;3)定义工作流,创建数据模板;4)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构建适配的工作环境;5)构建数据库与项目管理之间的数据传递,满足工程多阶段数据交付要求,并确保传输通道的安全性。对于民间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模式(PPP),宜由建设单位负责数据关于与标准、模板制定;对于工程总承包模式(EPC),宜有总承包单位负责数据关于与标准、模板制定。公共环境数据颗粒度宜与各建设阶段交付成果模型保持一致,模型的组织拆分可以按各专业分包单位在协同工作的分工进行。5施工模型5.1一般规定5.1.1本条强调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阶段BIM模型创建的范围,涵盖城轨工程的各个方面。5.1.2本条提出了参与施工模型创建的专业。但是在施工阶段,并不按照专业进行细分,而是以实施班组对参与人员进行划分,此处说明意在强调参与人员的专业背景。5.1.3深化设计模型一般包括:现浇棍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预制装配式棍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机电深化设计模型、装饰装修深化设计模型等。施工过程模型包括:施工模拟模型、预制加工模型、进度管理模型、预算管理模型、成本管理模型、质量管理模型、安全管理模型、验收管理模型、结算管理模型等。其中,预制加工模型包括: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钢结构预制构件生产模型、机电产品加工模型、装饰装修预制构件加工模型等。5.1.4BIM应用的理想方式是设计和施工模型共享,但在实际项目中确实存在设计阶段没有应用BIM,或设计模型主要用于表达设计意图而没有考虑施工应用需求的情况,这时需要根据施工图等已有工程文件创建施工模型。本标准同时考虑了承接上游模型和重新创建这两种BIM应用方式。5.1.5创建BIM模型进行BIM应用,应基于切实的问题需求出发,以满足相关要求解决相关问题为方向来确定模型精细度,不必拘泥于相关标准和规定。5.1.6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各专业间如何确定BIM应用的协同方式,选择会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各专业间可以采用中心文件协同的方式形成最终完整的模型;也可以采用链接其他专业模型的方式协同等,不同的项目需要根据项目的大小、类型和形体等情况来进行合适的选择。5.1.7BIM技术应用的核心是数据信息的运用,模型中数据信息可进行读取写入,并被传递到运维阶段是基本要求。5.2模型创建5.2.1施工图设计模型应经过设计咨询、设计强审单位多轮审查,重点针对图模一致性进行核查。核查无误后咨询单位应组织模型移交会,将设计交付模型模型移交至施工、监理单位。施工、监理单位获得模型后继续对模型进行图模一致性审查,并汇总形成审查报告发送至设计单位,抄送咨询单位。在设计单位修改无误后再次发送至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施工、监理单位确认无误后进行正式接收。以上流程确保施工图设计模型可被用于后续施工阶段应用。模型审查宜通过线上审批管理进行,包括各阶段模型在线审批、BIM空间意见批注、版本记录查询、审查单查询等功能。施工模型的三维交底应基于施工模型开展,宜在模型中标注相关的技术参数,并通过可视化设备放置交流,交底完成后由施工人员通过技术交底反馈意见。三维交底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工序模拟、碰撞检测、可视化交底、动态演示、材料管理等。设备BIM模型通常由设备厂商提供,宜结合系统设计核实设备接入模式,并通过碰撞检测确定设备布置位置。本标准的应用不宜包含招标阶段的应用。5.2.2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进行深化设计建模工作是BIM应用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前提是施工图设计模型满足该阶段的交付深度要求。深化设计模型要以具体需求为导向进行模型深化工作。5.2.3由于施工图设计模型单元或深化设计模型单元往往没有考虑施工实施和管理的需求,施工过程模型应支持施工任务的开展。若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创建施工过程模型,需要对模型单元进行必要的拆分或合并处理。模型单元拆分或合并应以工程WBS结构和施工流水段划分为依据。若施工信息不合适作为简单属性添加到模型或模型单元,可采用关联的方式将模型与施工信息集成。基于WBS计划对模型进行拆分并对最小构件赋予WBS编码,进行构件级的信息编辑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施工过程模型创建方式之一。5.2.4竣工验收模型一般在施工过程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删除相关信息创建。一般修改或增加工程的质量验收信息和竣工验收信息等验收信息,删除工程的进度管理信息和临时设施模型等过程管理信息。5.2.5不管施工模型创建采用集成模型还是分散模型的方式,项目施工模型都宜采用全比例尺和统一的坐标系、原点、度量单位。在施工阶段,机电设备产品供应商应提供本方的设备产品模型,经由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审查后对设计阶段模型中的设备产品模型进行替换。5.2.6施工模型创建过程中也会涉及到模型单元的分类、编码、命名、颜色设置等,为避免重复规定,本条说明相关规定细节与设计应用标准保持一致。5.2.7模型单元除了包含足够的信息,一般还应满足如下要求:1模型单元几何形体没有表达出的信息,采用非几何信息表达的方式。2模型单元几何形体应按照1:1比例建模。3应为模型单元定义符合其用途的插入点。4模型单元宜支持参数化几何形体建模,并能锁定、对齐到合适的参考对象上,如平面、线、楼层和点等。5模型单元宜包含约束到参照平面上的标注尺寸和标签。6模型单元的几何形体宜采用公制单位,如米或毫米等。7模型单元应包含对该工程项目外部边界定义的空间几何表现。8宜建立模型单元常用比例尺的几何形体缩略图,如:1:5、1:20或1:100等,缩略图的表现形式和使用符号应符合相关制图标准。9模型单元可以包含二维或三维的空间约束数据,如:最小操作空间、使用空间、放置和运输空间、安装空间、检测空间等。10模型单元可包含颜色、填充图案或比例适当的纹理图像文件。11模型单元应可在相关视图中表现工程项目的材质和外观,相关视图包括: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节点详图等。12模型单元宜能以某种表达方式反映与其他模型单元的关联关系。13宜通过模型单元库软件对模型单元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应用。5.2.8BIM应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要保持施工模型信息与现场工程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应用BIM正确指导工程施工。因此模型的变更信息应及时记录在模型里或关联到模型相关文件中,备查、备用。5.2.9本条提出了可对模型或模型单元进行的操作:1增加:增加模型、增加模型单元;2细化:增加模型单元信息,几何形体与实际形体更接近;3拆分:单个模型过大时可将模型拆分为小模型;4合并:合并与模型单元拆分相对应,将两个或多个模型单元或模型合并成一个整体;5集成:一般指跨系统、异构数据的模型综合。根据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单一BIM软件不能提供上述全部操作。5.3模型精细度5.3.1本标准提出的模型单元精细度要求参考GB/T51301-2018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应用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原因同术语2.0.2具体内容。按标准,模型精细度应包含几何精度和信息深度,模型几何信息深度等级划分为G1、G2、G3、G4四个等级,应符合下表的相关规定:几何信息等级代号信息描述1.0级精细度G1概略的尺寸、形状、定位信息2.0级精细度G2准确的外部尺寸、定位、形状,概略的部件尺寸3.0级精细度G3准确的外部尺寸、定位、形状、部件整体尺寸4.0级精细度G4精确的各部件细部尺寸、安装尺寸模型属性信息深度等级划分为N1、N2、N3、N4四个等级,应符合下表的相关规定:精细度等级代号等级要求1.0级精细度N1宜包含模型单元的身份描述、项目信息、组织角色等要求2.0级精细度N2宜包含和补充N1等级信息,增加实体系统关系、组成及材质,性能或属性信息3.0级精细度N3宜包含和补充N2等级信息,增加生产要求信息、安装要求信息4.0级精细度N4宜包含和补充N3等级信息,增加项目管理信息、资产信息和维护信息5.3.2施工图设计模型是设计阶段的输出和施工阶段的输入模型,是施工BIM应用的基础;深化设计模型和施工过程模型在本标准附录A中有具体规定;竣工模型为按照工程实际竣工情况调整的模型,包含的项目本体模型单元及其信息与施工过程模型一致。5.3.3施工图应满足国家现行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施工图设计模型应与施工图表达信息一致。5.3.4、5.3.5、5.3.6阐述深化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三大类模型的子模型。子模型是模型中可独立支持特定任务或应用功能的模型子集。5.3.7BIM应用的基本策略是够用,过多、过细的信息会造成工程项目资源的浪费,导致使用、协同困难,效率低下。在BIM应用策划中,应明确BIM应用目标、范围、模型精细度,在精细度方面根据目标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精细指标。5.3.8BIM不是表达建筑信息、辅助工程实施的唯一方法,应灵活地将BIM模型与文档、图形、图像、视频等形式的信息综合应用。在具体实践中,模型交付是基础和核心,但是基于模型得到的图像或视频等其他成果文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应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灵活决策。5.4模型信息共享5.4.1协同工作是BIM技术应用的典型特征,施工模型应支持开展施工阶段协同工作,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精细度。规划阶段利用BIM模型完成信息交换处理,协助整合各方意见,明确项目的可实施性、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施工能力评估、设计难点等;设计阶段,完成阶段BIM模型构建,修正设计缺陷、承载核算、材料采购等问题,完善图纸,修改施工方案,规划场地利用,计算材料要求,明确工筹、施工周期、经费预算等;施工阶段,BIM模型用于工期监督、信息集中处理、质量校核等;维护阶段,BIM将作为这个项目最全面的信息库,记录全周期静态、动态数据。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通过族库建立与建设检验,可视化交底,空间漫游,BIM建筑、结构、机电碰撞检查与设计协调,管线综合,4D施工模拟,5D预算等方法实现数据衔接。5.4.2目前市面上的BIM软件较多,数据格式不一,如奔特利旗下的dgn格式,欧特克旗下的rvt格式,以及BuildingSMART推行的基于OPENBIM概念的IFC格式。IFC格式是国际主流认定的信息交换格式。5.4.3不只是共享的模型单元,在一般条件下,模型单元具有唯一的ID,即身份信息,在模型中可被唯一识别。5.4.4本条规定了进行共享的模型所宜具备的几项基本信息。5.4.5工程项目相关方之间的模型信息共享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的相关规定。模型信息共享应覆盖方案设计(含工程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设计)、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实施阶段和竣工交付阶段等阶段。5.4.6本条提出了用于共享的模型具备的基本要求,在模型进行共享行为前,必须对模型的质量、准确性、符合性进行核查确认。6施工深化设计6.2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6.2.1本条列举了对深化设计模型单元的基本要求,深化过程中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结合工程的具体难点、要点补充相关参数,以发挥BIM的优势。6.2.2本条仅表述了深化设计阶段典型的BIM应用,实际深化设计中可能仅是某个节点或者局部区。深化设计图应根据需要或相关规定,由设计单位、第三方或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校审。6.2.3碰撞检查是有效解决专业内和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之间综合深化成果的控制手段,碰撞检查报告需要详细标识碰撞的位置、碰撞类型、修改建议等,方便相关技术人员发现碰撞位置、及时调整。一般碰撞类型分为两种:1硬碰撞:模型单元在空间上存在交集。这种碰撞类型在设计阶段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各专业间没有统一标高的情况下,常发生在结构梁、空调管道和给水排水管道三者之间。2软碰撞:模型单元在空间上并不存在交集,但两者之间的距离比设定的标准小时即被认定为碰撞。软碰撞检查主要出于安全考虑,例如:水暖管道与电气专业的桥架和母排有最小间距要求、设备和管道维修最小空间要求等。6.2.4现浇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BIM软件宜具有本条所列的一项或多项功能。6.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6.3.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必需的模型单元和精细度之外,各模型单元精细度还需要满足成本估算、生产和安装施工协调以及可视化的要求,包括构件组成与拆分、钢筋放样、预埋件、复杂节点模型、构件上的安装预留孔洞等方面的定位位置、外形几何尺寸以及非几何信息,在模型中需要得到全面体现。6.3.2创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是对施工图设计模型的细化、复核和调整。例如:连接节点深化设计建模,需要按照施工图设计中节点部位的构件尺寸、钢筋直径和位置等数据,对生产和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通过碰撞检查复核和对钢筋的直径、数量和位置进行调整,最终确定构件连接方式和节点连接方式,完成构件承载力计算、构件深化图生成和节点深化图生成等工作。6.3.3确定施工图设计中构件拆分的位置、尺寸等信息,需要综合考虑工程施工现场布置的吊车的臂长和起吊重量限值、地方运输规定对构件尺寸的限制、定型模具尺寸以及使用率等带来的技术和经济性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深化设计模型中予以校核和调整。6.3.5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BIM软件宜具有本条所列的一项或多项功能。6.4钢结构深化设计6.4.2钢结构工程的节点设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节点设计,通常由设计单位的结构工程师完成,第二阶段是深化设计阶段的节点深化设计,通常由承建单位的深化设计工程师完成。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节点设计一般包括柱脚节点、支座节点、梁柱连接、梁梁连接、支撑与柱或梁的连接、管结构连接节点等。而节点设计深化主要内容是根据施工图的设计原则,对图纸中未指定的节点进行焊缝强度验算、螺栓群验算、现场拼接节点连接计算、节点设计的施工可行性复核和复杂节点空间放样等。6.4.3钢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后,还应进行深化设计和加工图设计,本节主要规定了钢结构深化设计的BIM应用。钢结构深化设计应综合考虑每个工程特点、工厂制造和现场安装能力、施工工艺技术要求等内容。6.4.4本条规定了深化设计单位应交付的成果,主要目的是保证深化设计能准确反映原设计的意图。钢结构深化设计图一般由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生成,主要包括平立面布置图和节点深化图等内容,因此原设计单位确认时可选择使用深化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图。6.4.5钢结构深化设计BIM软件宜具有本条所列的一项或多项功能。6.5机电设备深化设计6.5.2相关专业配合条件图是机电、土建等专业相互配合的依据。例如表示需延迟砌筑或封堵墙体、楼板、管井等的具体位置、尺寸。机电深化设计模型综合工作不能仅仅基于机电、系统设备专业模型,而应结合建筑结构、幕墙、装饰、钢结构等各专业模型共同进行。例如机电管线与建筑结构、幕墙、钢结构碰撞需开洞处理,则应提取各专业模型单元信息,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开洞处理,判定开洞的最佳位置,从而确定机电管线位置。6.5.4机电系统设备深化设计模型可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划分:1机电系统设备专业较多,可按系统划分模型,若划分后一个系统模型仍显得过大,可按子系统继续划分。可按给水排水系统、暖通系统、电气系统划分,进一步可按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供暖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防排烟系统、强电系统、弱电系统、消防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设备系统等进行划分。2机电、系统专业模型结合其他专业模型进行深化设计,可统按空间划分,例如楼层平面,建筑分区等。3某些建筑部位有较强的功能特性,机电管线较为特殊,此时可按功能区域划分,例如机房、设备间、管井等。4可结合现场施工流程划分机电深化设计模型。6.5.5机电系统深化设计图内容见下表:序号名称内容1管线综合图图纸目录、设计说明、综合管线平面图、综合管线剖面图、区域净空图、综合天花图2综合预留预埋图图纸目录,建筑结构一次留洞图,二次砌筑留洞图、电气管线预埋图3设备运输路线图及相关专业配合条件图图纸目录、设备运输路线图、相关专业配合条件图4机电系统专业施工图图纸目录,设计说明、各专业深化施工图5局部详图、大样图包括图纸目录、机房、管井、管廊、卫生间、厨房、支架、室外管井和沟槽详图、安装大样图6.6装饰装修深化设计6.6.1装饰装修深化设计应充分发挥BIM模型价值点,充分考虑结构、管综设备等因素,综合天地墙一体化优势,在二维装修排版基础上升级成全专业的三维装修排版模型。如对缝排砖、吊顶、吊杆、灯带等影响装修效果的关键工艺。6.6.2城市轨道交通装饰装修工程子模型宜包括下列内容:1室内装饰装修工程,包括二次结构、建筑地面、门窗、吊顶、轻质隔墙、饰面板、饰面砖、细部等;2室外装饰装修工程,包括幕墙、金属屋面、采光顶、雨棚以及附属构筑物外装饰装修等;3广告灯箱;4导向标识。6.6.5装饰装修深化设计BIM软件宜具有本条所列的一项或多项功能。

7预制生产加工7.1一般规定7.1.3预制加工产品可采用条形码、二维码、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等形式贴标。7.1.4一般预制加工产品物流运输、安装BIM应用模式如下:1预制加工产品运输到达施工现场后,读取其物联网标示信息编码,获取物料清单及装配图;2现场安装人员根据物料清单检查装配图,确定安装位置;3安装结束后经过核实检查,安装完成状态信息实时附加或关联到BIM模型,有利于预制加工产品的全生命期管理。7.2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加工7.2.3相关信息指钢筋品牌、型号、数量、下料尺寸及使用部位等信息。7.2.7构件生产相关文件包括模具图、出厂合格证、实验检测报告、物流清单及使用说明等文件。7.2.8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BIM软件应用一般要涵盖预制构件设计、生产、物流及管理等方面。7.3钢结构预制构件生产加工7.3.1企业可根据企业/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应用内容进行选择。7.3.2通过对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的管理,对施工图纸信息进行共享;通过制定工艺方案并与预制加工模型进行关联,对工艺方案信息进行共享;通过从深化设计模型中提取材料信息,编制材料需求方案并将原材料信息、质量信息、物流信息、使用信息等关联到预制加工模型中,对材料信息进行共享;通过直接从预制加工模型中提取加工信息,并使用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生成相关数控工艺文件,借助已有的数控设备(或外部辅助手段)对加工信息进行提取,通过预制加工模型记录施工过程信息,实现施工过程的追潮管理;通过对深化设计模型信息的不断丰富,逐步丰富预制加工模型信息,为钢结构构件加工服务。7.3.4材料采购计划的编制应直接从预制加工模型中提取材料信息,并通过排版套料操作为采购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同时应符合相关技术、工艺文件的要求。7.3.5预制加工模型应以深化设计模型为基础。预制加工模型中的结构定位信息,材料属性信息,图纸信息等均应与深化设计模型保持一致。在预制加工过程中信息得到进一步补充(包括材料信息、生产批次信息、构件属性、零构件图、工序工艺、工期成本信息、质检信息、生产责任主体等信息)。7.3.6钢结构构件加工模型为钢结构现场安装提供构件相关技术参数和安装要求等信息。7.4机电设备预制构件生产加工7.4.2创建机电产品加工模型环节应进行产品模块评价。加工实施前宜基于机电产品加工模型,采用BIM技术提取模型工程量,结合材料采购计划、加工厂排产计划和加工厂设备加工能力等,对机电产品进行分批加工。在成品管理时,宜将机电产品加工的阶段信息及时反馈到预制加工模型中,保证模型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7.4.3不同级别、不同功能的建筑机电产品模块划分可以使建筑机电产品的设计思路和产品结构更加清晰。建筑机电产品的模块划分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1在模块设计过程中,用于验证设计结果,以及模块之间的互换性和相容性;2在建筑机电产品的组合过程中,根据具体模块的功能要求选择模块来组成满足一定功能的产品。7.4.4下表是某一机电产品模块编码方案,包括空间、部位、部件三级,支持拆卸、回收设计,实现建筑机电产品验收和产品认证,便于模块产品数字化识别和管理。表中部件模块的模块相对较多,为方便查询和区分,编码的第一位可以由字母代替,来表示模块的类别。建筑机电模块编码表模块等级主码(副码)编码范围一级模块:空间模块主码空间模块编码01~99(副码)(功能区域编码)(01~99)二级模块:部位模块主码部位模块编码001~999(副码)(分部位或部件编码)(001~999)三级模块:部件模块主码部件模块编码0001~9999或(字母+三位数字)(副码)(零件或组件编码)0001~9999或(字母+三位数字)7.4.5宜基于3D实时扫描等技术,通过虚拟拼装、仿真模拟等方式,在预装配环节,判断预制加工的误差,调整相关精度,实现预制加工产品的无缝对接。7.4.7机电产品加工各环节利用BIM技术,可提供相应的BIM交付成果如下:1在机电产品模块准备时,可提供经过产品模块评价合格的机电产品加工模型和加工图等BIM成果;2在产品加工时,基于机电产品加工模型,利用BIM技术对机电产品进行数字化加工,可提供数控文件、加工工序工艺参数、加工进度和成本信息等BIM成果;3在产品检验时,结合BIM技术,将机电产品的阶段信息及时反馈到产品模型中,可用于产品过程质量追溯。7.5装饰装修预制构件生产加工7.5.6装饰装修构件模型编码规则,应满足下表要求:模型英文名称编码二次结构SecondarystructureSS建筑地面BuildingfloorBF门窗DoorandwindowDW吊顶SuspendedceilingSC轻质隔墙LightpartitionwallLW饰面板VeneerVE饰面砖Tapestry-brickTB细部DetailsDT幕墙ScreenwallSW金属屋面MetalroofingMR雨棚CanopyCP附属构筑物AccessorystructuresAS广告灯箱AdvertisinglightboxAL导向标识GuidancesignGS7.5.7复杂节点宜增加由BIM技术生成的三维轴侧图。

8施工模拟8.1一般规定8.1.1针对复杂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施工工艺宜优先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分析、技术核算和优化设计,识别危险源和质量控制难点,提高方案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8.2施工组织模拟8.2.1施工组织模拟是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等的综合模拟,有关成本和进度在后续章节给出定义。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金、材料和施工机械等。8.2.2在项目投标阶段上游模型可为施工图设计模型;在施工阶段上游模型优先选择深化设计模型,若没有深化设计模型可选择施工图设计模型。8.2.3在施工组织模拟前应梳理确定各组织环节之间的时间逻辑关系,其中包括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节点、结束时间节点、持续时间、紧前工作、紧后工作等。8.2.4施工组织模拟可以结合项目全过程或某施工阶段的进度计划对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和平面布置等进行综合模拟或部分模拟。8.2.5施工工序安排是对施工全过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施工工序安排的基本要求是:上道工序的完成要为下道工序创造施工条件,下道工序的施工要能保证上道工序的成品完整不受损坏,以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浪费,确保工程质量。8.2.6在资源配置模拟中,人力配置模拟通过结合施工进度计划综合分析优化项目施工各阶段的人力需求,优化人力配置计划;资金配置模拟可结合施工进度计划以及相关合同信息,明确资金收支节点,协调优化资金配置计划;材料机械配置模拟可优化确定各施工阶段对模板、脚手架、施工机械等资源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计划。8.3施工工艺模拟8.3.1施工工艺模拟内容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实际需求确定,新工艺以及施工难度较大的工艺宜进行施工工艺模拟。构件安装包括吊装、滑移、提升等方式。8.3.3在施工工艺模拟前应梳理清楚与工艺相关的所有逻辑关系以及供求关系,避免模拟过程中漏缺项。9施工实施管理9.1一般规定9.1.1施工企业宜设置单独信息化建设部门,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宜采取适应技术迭代更新和需求持续深化的建设模式,通过制定施工管理办法,明确施工实施业务流程和关键节点,形成自身主导开发,进行柔性定制、按需购买的平台建设路径。9.2BIM建设管理平台9.2.1一般规定3建设管理平台梳理施工管理业务数据体系,统一数据标准,数据共享,杜绝“数据孤岛”问题。9.2.2建设目及要求1通过基于“GIS+BIM+建管业务系统”的综合应用,打造与施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的一站式BIM建设管理平台,落实项目责任制,提升建设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集成进度、安全、质量、投资、技术、信息管理要素,实现建造过程“三控三管一协调”的管理目标。2重点关注履职检查、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问题,达到“依法合规、锚固责任、管理留痕、经验传承、提高效率”的效果。3通过工程管理及业务数据的采集、汇总成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建设控制指标,以BIM、GIS为数据载体,为管理、决策层提供全景式的工程项目信息。4BIM深化设计过程中,多专业繁杂。各参建方宜充分利用BIM建设管理平台进行BIM深化设计协同。深化设计协同应用流程宜按图所示流程进行。1)设计单位上传设计模型成果之后,建设单位应立即在平台发起深化设计交底流程,邀请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参会,保存模型视口,关联问题,对问题进行描述,并同步生成深化交底台账。2)施工单位根据深化交底台账记录,编制深化设计模型,并上传平台。各专业深化模型应满足本标准5.3.1规定。3)监理单位通过平台发起深化设计会审,设计、施工单位参会,施工单位在平台上通过模型视口关联深化设计记录,汇报深化设计模型成果,会议结束后,监理单位发起深化设计成果确认签字流程。4)深化设计生效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组织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深化设计成果落实。9.3进度管理9.3.1一般规定1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即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优化和项目进度控制。进度计划编制是在既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合同工期和各种资源条件,按照施工过程的先后顺序,从施工准备开始,到工程交工验收为止,确定全部施工过程在时间上的安排及相互配合关系。进度计划编制优化是根据工程量、用工数量及持续时间等信息,检查进度计划是否满足约束条件,是否达到最优,其中工作持续时间需要根据企业定额和经验数据,并结合同类工程的管理人员经验来确定。进度控制是对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的作业流程和作业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分析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进度管理BIM应用前,需明确具体项目BIM应用的目标、企业管理水平、合同履约水平和项目具体需求,并结合实际资源,确定编制计划的详细程度。本条提出了应根据具体项目特点和进度控制需求,在编制相应不同要求的进度计划过程中创建不同程度的BIM模型,录入不同程度的BIM信息。例如,对应控制性施工进度计划,BIM模型可通过标准层模型快速复制、单体模型快速复制而戚,无需过多考虑施工图纸的细部变化,此时参照的图纸未必是最终核准的施工图纸,对应录入的信息相对较少,包括计划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等。而对应实施性施工进度计划,BIM模型应参照具体施工蓝图创建,对应录人的信息相对较多,比如可增加劳务班组信息、劳务人员数量等。9.3.2数据准备本条确定了基于BIM的进度计划编制和进度控制应用前期准备工作,以及计划编制和进度控制实施管理中应用点及其要包含的管理信息,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局限于上述信息。9.3.3软件功能本条确定了基于BIM的BIM建设管理平台进度管理模块应具有的功能。平台应兼容常用BIM软件和进度计划软件,具备能识别常用建模软件导出的模型和信息,具备导入进度计划等基础功能。9.3.4应用流程2进度计划编制,调用BIM深化设计模型提供的工程量信息,按概预算定额的划分,完成工程任务的WBS分解,形成Project计划文件,并导入系统。5模型与进度挂接,在完成3D模型的建立和进度计划的建立后,利用系统提供的链接工具进行WBS节点与工程构件以及工程实体关联操作,通过系统预置的资源模板,形成4D信息模型。8本条提出的每个节点指任一工作任务。附加进度信息指工作任务关联进度计划里对应的施工时间。11在实际进度填报完成后,系统在模型上以颜色区分每条任务的进度状态,进度状态颜色划分见下表。序号进度任务状态颜色预览RGB1逾期未完成且未开始250100502逾期未完成且进行中150501503已完成未验收502002504已验收未计量2502001005已计量50200506正常未完成20020020013进度分析优化,通过理论进度计划对应工程量、施工时间、定额计算的资源数量曲线,对项目进度管理中的相关资源要素进行分析,得出其变化曲线,从而得出最佳的资源配置数量。比如,分析劳动力数量、机械设备用量等。9.3.5交付成果1本条确定了进度计划编制交付成果,其中模拟成果应为模拟成果源文件和动画。2本条确定了进度控制BIM应用的成果,其中进度管理模型宜添加实际进度和进度管理流程信息。进度预警报告宜通过平台产生文本报告+可视化文件(图片、表格、动画等形式)等形式的结果。进度计划变更文档包括所有进度计划变更的信息,以文档形式给出。9.4预算管理9.4.1一般规定成本计划的不同层次指整体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等。9.4.2数据准备施工图预算BIM应用一般用于建设工程施工预算的招标控制价编制、招标预算工程量清单编制、投标预算工程量清单与报价单编制、工程成本测算等工作。帮助提高建设工程工程量计算、计价的效率与准确率,降低管理戚本与预算风险。施工图预算BIM应用的目标是通过模型单元信息自动化生成、统计出工程量清单项目、措施费用项目,依据清单项目特征、施工组织方案等信息、自动套取定额进行组价,按照国家与地方规定记取规费和税金等,形成预算工程量清单或报价单。在施工图预算中,模型不能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编码,无法做到工程量清单项目统计。措施费项目与施工图预算模型不发生直接关系,更无法统计,需借助其他软件或插件,在模型单元实体量的基础上进行系数运算等计量。9.5成本管理9.5.1一般规定三算对比是指施工过程中定期将预算成本、目标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进行计算和对比。成本控制:把BIM与成本控制结合起来,实现BIM成本管控。9.5.2数据准备运用数据集成技术即时调用各阶段实时BIM数据(合同基准BIM、施工变更BIM、施工进度BIM、竣工BIM),为项目实现成本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9.5.4应用流程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控制方面,按照施工进度情况,通过施工预算模型自动提取材料需求计划,并根据材料需求计划指导施工,进而控制班组限额领料,避免材料超支在计量支付方面,根据形象进度,利用施工预算模型自动计算完成的工程量,方便根据收支情况控制成本。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施工实际支出进行统计,并将结果与成本计划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分析结果修订下一阶段的成本控制措施。9.6质量管理9.6.1一般规定2基于BIM的质量管理应用应通过PDCA循环持续改进质量管理水平,应遵循《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的原则。9.6.2数据准备本条确定了基于BIM的质量管理应用前期准备工作,以及现场质量管理中应用点及其要包含的管理信息,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局限于上述信息。9.6.3软件功能本条确定了基于BIM的BIM建设管理平台质量管理模块应具有的功能。质量检查点在模型中显示为图钉检查事件,已超期、进行中、已完成和已终止情况的事件由红、黄、绿和灰四种颜色直接反映。9.6.4应用流程2通过建立轨道交通工程的风险项库、对轨道交通领域的重要风险项、历史上发生过事故的风险进行记录留存,形成企业级专家知识库。用于建设过程安全风险预置管控。3应根据实际项目检验批划分情况调整模型,尽量使质量管理工作条目信息与模型部位相匹配。5质量验收时,可通过三维扫描得到的现场点云数据与施工过程模型进行比对,快速得到工程结构实体存在的平整度、垂直度等质量偏差,以及相对精确的偏差程度。获取质量检查数据后,附加在模型上。工程管理人员可以查看质量检查数据,根据偏差的程度选择具体的施工整改方法,对结构实体偏差进行整改。对于没有必要整改或无法整改的偏差,通过对下一道工序的修正以达到弥补偏差的目的。7所汇总和展示的质量信息和质量问题,可为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9.7安全管理9.7.1一般规定基于BIM的质量管理应用应通过PDCA循环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水平,应遵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的原则。9.7.2数据准备本条确定了基于BIM的安全管理应用前期准备工作,以及现场安全管理中应用点及其要包含的管理信息,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局限于上述信息。9.7.3软件功能1本条确定了基于BIM的BIM建设管理平台安全管理模块应具有的功能。2安全检查点在模型中显示为图钉检查事件,已超期、进行中、已完成和已终止情况的事件由红、黄、绿和灰四种颜色直接反映。3平台中可基于BIM空间进行风险源分类管理,处置情况可由红、绿颜色体现,绿色为已处置或风险解除,红色为未处置和风险未解除。将每个地铁站点的风险源、安全隐患、协调接口通过BIM平台直观标注并实时进行监控,对已结束的事项进行销项管理。亦可基于GIS底图按工点、级别过滤筛选风险源,点击风险源卡片可快速定位至相应区域,点击详情图标可打开风险源详情。同时地图上呈现不同等级的风险源气泡,展示风险源分布区域和位置。4平台应支持在BIM+物联监测、BIM+视频监控。BIM+物联监测实现监测位置管理,将安全预警监控点与其所监测的实体构件相关联,将监测结果实时反映到三维场景;实现预警测点观察,支持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测斜等各类监测项目三级预警进行统计。查看测点监测数据,支持对报警测点进行处置消警。BIM+视频监控可在模型中显示视频监控位置。可查看摄像头的参数信息,可开启通道并查看视频监控图像。5平台中安全管理配置安全监测点,应可接入地表沉降、地下水位、测斜等各类监测项目监测数据,支持对报警测点进行处置消警。9.7.4应用流程2对轨道交通领域的重要风险项、历史上发生过事故的风险进行记录留存,形成企业级风险源知识库,用于建设过程安全风险预置管控。7所汇总和展示的安全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