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桂花雨》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万物有灵任务一:探寻借物抒情的表达秘妙探寻桂花雨蕴含的深情1桂花雨教学目标1.认识“箩、尤、杭”3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3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回忆。(重点)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感受桂花之香、摇花之乐,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思乡之情。(难点)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思念故乡,怀念童年。语文要素: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思乡之情。活动一:邂逅桂花雨情境创设:桂花的香气非常浓郁迷人,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曾走进无数文人墨客的诗句里,也走进了著名作家琦君的散文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场美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1.都说散文如诗,散文如画,善于阅读的人能从文字里读出画面来。当读到“桂花雨”三个字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2.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口桂花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课题——(学生读课题)3.补充材料,简介作者。4.学习生字词。(1)字理识字,学习“箩”。①读句子:“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课件出示:箩,形声字。竹表义,篆书之形像竹叶,表示用竹子编成的筐;罗表声,罗本指细丝编成的捕鸟的网,表示箩是以细竹篾编成的筐。声旁简化。本义是用竹编制的盛器。用竹篾编制的器具,大的多用来盛东西,小的多用来淘米:箩筐、淘箩、稻箩、笸箩。②引导看图:“箩”是什么意思?(一种竹编的盛器)怎样记住这个字?(上形下声的形声字)(2)联系生活经验识字,认识“杭”。①读句子:“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②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了解杭州吗?你对杭州有什么印象?(中国丝绸之乡,桂花之乡)5.学习要求会写的字。(1)说说书写带点的字时要注意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书写:“懂、糕、饼、浸、缠、捡”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浸”字右上是“彐”,中间横笔右端不出头。“捡”字右部是“佥”,不要漏掉中间的一横。“茶”字最后两笔都是点。6.品读着文字,就像翻阅着一张张旧照片,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读一读课文,说一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7.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梳理课文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明确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并能有理有据地说明观点。预设:1-2自然段:小时候,在故乡与父亲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3-6自然段:故乡院子里,和大人一起享受摇花的乐趣。7-8自然段:迁居杭州,给母亲带桂花,忆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桂花雨。8.默读课文,用一个字来形容文中的“桂花雨”是一场怎样的雨?(预设:美、香、乐、甜……)活动二:浸润“桂花香”1.琦君的故乡在浙江,在她家的院子里,种的全是桂花。小琦君是闻着桂花香气长大的,她记忆中的桂花,就是一个字——香。在《桂花雨》中,桂花的香气弥漫全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味的句子。2.学生交流。预设:出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1)想一想:写“香”一般用“飘”,为什么用“浸”呢?“浸”在花香里是什么感觉?(2)如果把这个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出示句子,进行比较: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飘满了桂花的香气。(3)让学生品读后交流讨论: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作者为什么说是“浸”在桂花香里?预设:“浸”字给人的感觉是这花香是浓郁的,是沁人心脾的,是无处不在的;它不是“飘”在小村里,而是沁入了小村里每一户人家的角角落落,也沁入了小村中每一个人的肺腑。与“浸”相比,“飘”就显得太轻了,没有这种完全为花香沉醉的感觉。(4)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这个“浸”字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一读,把“浸”在花香里的感觉读出来。(5)“浸”字在文本中出现了两次,还出现在哪个句子里?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6)是啊!桂花盛开时,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这香味那样浓烈。房前、屋后、山坡、田野,白天、夜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迎面一阵风,香的;挥一挥衣袖,香的;掬一口溪水,香的……这迷人的桂花真是香了家乡的四季,香了人们的生活,正如课文中说的那样——(7)学生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8)朗读指导: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3.短短一篇《桂花雨》,桂花的“香气”充盈字间:桂花开了,“香飘十里”,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摇桂花时,桂花雨“好香”;桂花摇落后,晒干了,泡茶、做桂花卤、做糕饼,整个村庄都“浸”在桂花香中。“我”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迷人的香气。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美美地读一读这两段话。(出示第四、六自然段)活动三:体验“摇花乐”1.每当作者回想起桂花,最让她魂牵梦绕的,还是那一场桂花雨带给她的“摇花乐”。2.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读一读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画出有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3.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作者的“摇花乐”?4.引导学生读懂“帮大人抱着”“使劲地摇”“纷纷”“满头满身”“喊”等字词,体会琦君的快乐。5.创设情境,全班表演:我们来看琦君是怎样帮大人忙的:“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也来凑这份热闹,把这种乐乎劲儿表现出来!6.(呈现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7.桂花纷纷落呀落。落在头上、脖颈里、身上、脚边,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张开双手,接呀接;我仰起头,望呀望;我耸起鼻子,嗅呀嗅,我禁不住要快乐地大声喊——(课件出示,学生快乐地喊出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8.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语言,让一个满心欢喜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呢?9.花香之中,蕴含了摇花的快乐、心里的甜蜜。再读读这段话。(生有感情地齐读第5自然段。)10.享受着“摇花乐”的只有小琦君一人吗?预设:还有琦君的母亲。母亲总是特别在意桂花的收成。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她的快乐就在桂花丰收了。可以馈赠乡邻。11.桂花摇落以后,她们的快乐还在吗?12.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晒桂花、收桂花、食桂花中的“乐”:桂花不仅花开时香,而且晒干后泡茶喝着香,做的食物吃着香,桂花的香,香溢全年,香飘四季。桂花的香,香出了快乐,使人陶醉。13.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花香之中蕴含着快乐与美好,都融在了这首小诗中,一起读一读: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活动一:追忆“桂花情”1.琦君笔下的杭州,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指名读第7自然段。2.出示图片:杭州桂花盛开的情景。文中的“小山”指的是杭州的满觉陇,那儿的桂花非常有名。3.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给作者带来了童年的快乐,给一家人带来了天伦之乐,给全村人带来了丰收之乐。作者念中学的时候离开故乡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子桂花给母亲。面对金灿灿、香喷喷的桂花,母亲怎样说?4.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想一想:母亲其实比的是什么呢?预设: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还是淡,而是感情的深还是浅。5.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花香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月是故乡明”,“桂是家乡香”。其实在母亲的心里,再香不如家乡桂,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母亲爱桂花,其实满载着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母亲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意,琦君呢?6.出示阅读链接,学生阅读、交流感受。7.想念桂花,其实就是想念故乡;想念桂花,其实就是想念童年的快乐生活。谁来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读出来?(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8.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想象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故乡,你会说些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说一说。9.出示句式练说,感受真情。_______还是故乡的_____________。预设:水还是故乡的甜。预设:茶还是故乡的香。预设:风景还是故乡的美。10.母亲的这份心,自然感染了琦君,那缤纷的桂花雨,承载了琦君童年甜甜的梦和浓浓的乡愁。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让那美丽的桂花雨在我们的心头绽放。(师生深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活动二:感悟“思乡味”1.故乡就像一张张老照片,印在琦君童年的记忆里,挥不去、散不掉,化为淡淡的乡愁。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她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出示:《水是故乡甜》《烟愁》《梦中的饼干屋》……读一读琦君的著作,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她许多的作品中都写到故乡、亲人、童年。3.她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有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十分真挚热烈的感情,有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有对父母、师长、挚友深沉的怀念。活动三:仿写巧迁移1.《桂花雨》写的是琦君的童年生活,表达的是她对故乡的情感。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呢?2.比一比:和《桂花雨》相比,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坐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贾平凹《风筝》3.相机总结:借物抒情,作家借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