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三校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三校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三校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三校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三校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贸学校2024-2025高一“三校生”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5分)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符合题目要求。一、选择题(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校订(jiào)佝偻(gōu)戛然(jiá)自怨自艾(yì)B.降服(xiáng)惊诧(chà)负荷(hè)流水淙淙(zōng)C.奇葩(pā)拗口(ào)胴体(tóng)三缄其口(jiān)D.称职(chèn)谄媚(chǎn)刹那(shà)良莠不齐(yǒu)【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B.“流水淙淙”的“淙”应读作cóng。C.“胴体”的“胴”应读作dòng。D.“刹那”的“刹”应读作chà。故选A。2.下列各组词语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喧闹坠入房塌千锤百练 B.秉性烦燥绊住杞人犹天C.干练感慨悲怆安分守己 D.蒿工渺小争辩一泄千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千锤百练”的“练”应写作“炼”。B.“烦燥”的“燥”应写作“躁”,“杞人犹天”的“犹”应写作“忧”。D.“蒿工”的“蒿”应写作“篙”,“一泄千里”的“泄”应写作“泻”。故选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________开去。②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________在这座城的上空的。③________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________围了上来。A.伸展游荡因为所以 B.伸展飘荡尽管还是C.延展游荡尽管还是 D.延展飘荡因为所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伸展”,指向一定方向延长或扩展。/“延展”,指没有方向的延伸或扩展。句中是说“思绪”,是没有方向的,应填“延展”。②“游荡”,指悠闲地漂浮、见荡,对象一般是指人。/“飘荡”,指随风飘动。句中是说“我”变成云漂浮,应填“游荡”。③“因为……所以……”,表因果关系。/“尽管……还是……”,表转折关系。句中是说不感兴趣,但还是围了上来,为转折关系,应填“尽管……还是……”。故选C。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你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完全一致,这真是不约而同。B.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无论人们怎样问,他都能理直气壮地回答。C.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D.那一幕幕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多指具体行动相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这里应用“不谋而合”。B.“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句中是说有知识有才能的人能理由充分有气势的回答,成语符合语境。C.“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句中是说辛弃疾对政治的追求,成语符合语境。D.“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到十分惊险、紧张。句中是说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让人紧张,成语符合语境。故选A。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大家认真的分析,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过失。B.在运算速度方面,电子计算机有着人所无法相比的优越性。C.他小时候不听话,常被父母打得遍体鳞伤。D.市政府在全市推广了我们村委科学种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D.成分残缺。“推广”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经验”。故选D。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B.我告诉朋友说,看见那大雁塔吗,那就是一枚印石;看见那曲江池吧,那就是一盒印泥。C.两位老北京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D.这几座大石像要对我开口说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吗,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有……者”是一个比较长的并列结构,应该使用逗号来分隔,将顿号都改为逗号。C.直接引用时,引用内容的感叹号应该放在引号内,将句末的感叹号应该放在引号内。D.在连续问句中,每个句末均用问号,将两个逗号应改为问号。故选B。7.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反问)B.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比喻)C.他们少以言辞,多以行动;喜欢沉默,善于思考;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是油滑;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对偶、排比)D.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了。(拟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反问”错误。“他不知道,也没有想”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有问有答,属于设问。B.正确。本体“建筑遗迹”,喻体“船只”,比喻词“宛如”,属比喻句。C.正确。“少”对“多”“言辞”对“行动”等句中结构呈两两对应,属于对偶;“少以言辞,多以行动;喜欢沉默,善于思考;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是油滑;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整段文字有四个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的分句,使表达具有节奏感和庄严感。D.正确。“宅门”被赋予了“挺着”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宅门依然坚强地挺立着,属于拟人修辞。故选A。8.下列对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B.《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C.宋词是按艺术风格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其中豪放派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其主要表现手法有风、雅、须,主要表现内容有赋、比、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D.“其主要表现手法有风、雅、须,主要表现内容有赋、比、兴”错误。风、雅、颂是主要内容,赋、比、兴是表现手法。故选D。二、诗歌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载,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各章基本上相同,只换了几个字。但又不是单纯重复,而是递进式的复沓。B.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C.重章叠句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D.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10.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答案】9.D10.C11.A【解析】【导语】《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军歌,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表现了士兵之间的患难与共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诗中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反问句和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出将士们同仇敌忾的豪情壮志。全诗充满了对共同抵御外侮、齐心协力的坚定信念,展现出秦国军队的威武雄壮之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错误。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错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的是战士们团结一致,互助共济,迎难而上的决心与豪情,而非抱怨与痛苦。故选A。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有改)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B.无长无少无:无论C.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有疑惑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小学而大遗A.吾从而师之 B.惑而不从师C.犹且从师而问焉 D.择师而教之14.下列加点词语在本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 B.吾从而师之C.曰师曰弟子云者 D.小学而大遗15.下列对文段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译文:出生在我后面,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唉!拜师学习的道路已经很久没有流传了。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答案】12.D13.B14.C15.B【解析】【导语】本文通过对比古今学者对待师道的态度,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代圣贤尽管自身优秀,但仍谦虚从师求教,因而更为圣明。而今人却常在意身份、地位,以致耻于拜师,导致愚昧增加。文章谴责这种风气,并批判忽视从师的重要性。韩愈倡导恢复尊重师道的传统,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在于对“道”的传承,而无关乎年纪或身份的高低。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B.句意:无论年纪大小。C.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D.“惑:有疑惑”错误。“惑”,糊涂。句意: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而”,表转折,却。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A.“而”,表顺承。句意: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B.“而”,表转折,却。句意:(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C.“而”,表顺承。句意: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D.“而”,表顺承。句意:就选择老师来教他。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B.“从而”: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的连词。句意: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C.“弟子”,古今意义相同,指学生。句意:(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D.“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即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师道”,从师的传统。句意: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故选B。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选自韩愈《师说》,有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填空题(5分)16.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①彤管有炜,___________。(诗经《静女》)②__________,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③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④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高适《燕歌行并序》⑤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①.说怿女美②.哟哟鹿鸣③.江月年年望相似④.美人帐下有歌舞⑤.樯橹灰飞烟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说怿”“鹿鸣”“帐下”“樯橹”。五、现代文阅读(30分)(一)(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节选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1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弥望:________。②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________。18.月色本是难写之景,选文第二段作者借助哪些景物来描绘难以描摹月色的?19.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20.试分析“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运用的修辞及体现的情感。【答案】17.①.充满视野,满眼。②.浓绿。18.作者借助月光、青雾、云、树影、杨柳影、荷叶和荷花等景物来描绘月色。19.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感知的歌声比喻嗅觉感知的荷香,描写了寂静的月夜下的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20.“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传达出作者沉醉于荷香月色时淡淡的喜悦与恬淡之情。【解析】【导语】这段文字摘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荷塘的静谧美妙。作者通过精致的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荷叶、荷花与月色的美景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如梦如幻的画面之中。文字不仅表现出了自然景物的和谐美,更传达出一种宁静、恬淡的心境。整体氛围朦胧而又富有层次,展现出作者高超的描写能力及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受。【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词语词义的能力。①“弥望”,在句中形容荷塘上都是荷叶,指的是无论往哪里看,眼中都是满满的荷叶。②“凝碧”,指色彩凝重而明亮,这里形容荷叶在月光下显得特别碧绿,看起来像是一条绿色的波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者通过描绘月光静泻于荷叶和荷花上、青雾浮于荷塘、水面映出的淡云、灌木的黑影以及杨柳的倩影,呈现出一种宁静、朦胧的月色景象。这些景物的结合以及其在月光下的表现,巧妙地表现了月色的轻盈、美丽和诗意,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月色的难以描述的魅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上的荷香转化为听觉上的歌声,形象地表现了荷香的清淡、飘渺和隐约。同时,这种转化,使读者在嗅觉和听觉上产生了共鸣,增强了读者对荷香的感知,使描述更加生动和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淡照比喻成小睡,表现出作者对这种朦胧月色的喜爱,在这种情境下内心有着淡淡的喜悦和闲适之感,体现出一种恬淡的心境。暗示作者不追求浓烈、完美(酣眠代表的朗照),而是能欣赏这种略带朦胧、略有不足(小睡代表的淡照)的美,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品味。(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一个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选自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21.简要概括选段大意。22.选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23.“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把“厮打”换成“厮咬”好不好?什么?【答案】21.选段介绍了动物游戏有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22.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3.不好。“厮打”一词更能体现游戏性质;“厮咬”会联想到攻击性,偏离了游戏性。【解析】【导语】这篇文章以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分类为主题,通过描述单独游戏、战斗游戏和操纵事物游戏三种基本类型,展现了动物在游戏中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单独游戏体现了动物自由自在的天性,战斗游戏展示了社交与信任,而操纵物体的游戏则反映了动物探索环境的能力。文章不仅富有科学性,还通过生动的例子增强了趣味性,使人们更深入了解动物行为的奥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段为总分关系。第一段主要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把动物游戏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和操纵事物的游戏。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三种游戏类型进行详细介绍。所以选文主要介绍了动物游戏有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根据第一段“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可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根据第二段“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不好。“厮打”一词更能体现游戏性质,动物在战斗游戏中的行为更多是通过肢体接触来模拟真实的打斗,而“厮咬”会联想到攻击性和伤害,偏离了游戏性。本文强调战斗游戏与真实战斗的区别,“厮打”更能体现出其中的分寸与默契。六、语文综合实践(10分)24.按要求完成题目。学校教导处决定,5月12日在学校二楼会议室召开英语专业教师和课代表参加的教学会议,研究举办全校英语专业情景对话大赛事宜。请你代教导处拟写一份会议通知。【答案】示例:通知全校英语专业教师和课代表:

学校将于5月12日在学校二楼会议室召开教学会议,研究举办全校英语专业情景对话大赛事宜。请全校英语专业教师和课代表准时参加会议。教导处××××年××月××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通知通知的格式一般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等四个部分。具体如下:1.标题:标题要写在第一行正中。一般写“通知”二字。2.称呼:称呼一般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顶格写。本题的称呼写“全校英语专业教师和课代表”。3.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本题正文内容包含会议内容、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参会人员、注意事项等。正文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语言应该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汇。同时,通知中的信息应该准确无误,避免出现模糊或错误的信息。4.落款:写明下达通知的组织和时间,署名在上,日期在下。通知的时间一般要提前,以确保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和响应。本题署名为教导处。七、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交响乐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它一般由数十种乐器共同演奏,每种乐器均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等还需要调和。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融特色之乐,奏多样之声交响乐的激荡人心在于各具特色的乐器配合演奏,公园草坪的勃勃生机依赖于其他花卉的杂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依靠不同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私以为,唯有以兼收并蓄之开放心态,相互调和合作,融合多样特色,方展世界之丰富多彩之姿。古人教导,“物之不齐”才是世界原本的模样。

若是一味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于个人而言,带来的是单一化扁平化的思维,落入“单向度的人”的窠臼便在所难免,最终迎来的是精神的早衰和旺盛生命力的枯竭,于社会而言,同一种思想引发对所谓“异端的极端排斥,虽能维持着表面单调和谐的运行,其最终只会使“巴别塔”沦为一片废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若是一味坚守“文明优越论”的理念,这个民族的文化终将在历史滚滚向前的波涛中洗褪光彩,世界文化多样性也终将在文化交流交融与互鉴中断流。

由此观之,世界多样色彩需要每一个民族,每一种声音加入并为其增添绚丽的一笔。

正如共性与个性在对立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