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选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关于细胞化合物的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就失去活性B.油脂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出现红黄色沉淀C.烟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5种核苷酸D.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答案】D【解析】【分析】1.还原糖鉴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苏丹Ⅲ可将脂肪染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2.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3.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组成DNA的是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是4种核糖核苷酸。【详解】A、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不一定失去活性,如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A错误;B、油脂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出现呈橘黄色,B错误;C、烟草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含有8种核苷酸,C错误;D、磷脂是膜结构的成分之一,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D正确。故选D。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较大,有利于气体交换的进行B.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质膜上分布着大量的水通道蛋白,是重吸收水的通道C.吞噬细胞的质膜流动性强,细胞内的溶酶体中含有多种碱性水解酶D.根尖分生区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的染色质螺旋化程度低,有利于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越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越弱。2、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详解】A、红细胞呈圆饼状,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较大,利于气体交换的进行,A正确;B、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质膜(细胞膜)上分布着大量的水通道蛋白,是重吸收水的通道(协助扩散),B正确;C、吞噬细胞的质膜(细胞膜)流动性强,溶酶体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能够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C错误;D、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分裂增殖,细胞分裂中,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在间期时需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以间期细胞的染色质螺旋化程度低,便于解旋作为模板,利于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D正确。故选C。3.保卫细胞吸水膨胀使植物气孔张开。适宜条件下,制作紫鸭跖草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观察蔗糖溶液对气孔开闭的影响,图为操作及观察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质壁分离现象最可能出现在滴加②后的观察视野中B.将保卫细胞放入等渗溶液中,会发生渗透现象C.滴加③后有较多水分子进入保卫细胞D.推测3种蔗糖溶液浓度高低为②>①>③【答案】B【解析】【分析】气孔是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自动的开闭。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在滴加②后,气孔关闭,意味着细胞处于失水状态,即质壁分离现象最可能出现在滴加②后的观察视野中,A正确;B、渗透现象需要在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故将保卫细胞放入等渗溶液中,不会发生渗透现象,B错误;C、滴加③后细胞大量吸水,故滴加③后有较多水分子进入保卫细胞,C正确;D、分析图示:滴加蔗糖溶液①后一段时间,保卫细胞气孔张开一定程度,说明保卫细胞在蔗糖溶液①中吸收一定水分;滴加蔗糖溶液②后一段时间,保卫细胞气孔关闭,说明保卫细胞在蔗糖溶液②中失去一定水分,滴加蔗糖溶液③后一段时间,保卫细胞气孔张开程度较大,说明保卫细胞在蔗糖溶液③中吸收水分多,且多于蔗糖溶液①,由此推断三种蔗糖溶液浓度大小为:②>①>③,D正确。故选B。4.某研究小组对某种蛋白酶的最适催化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pHCa2+温度(℃)降解率(%)①9+9035②9+7086③9-700④7+7055⑤5+4032注:+/一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底物为I型胶原蛋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酶的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为9B.该酶需要在Ca²+的参与下才能发挥催化作用C.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pH及有无Ca²+D.该实验不能证明该种蛋白酶的专一性【答案】A【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详解】A、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温度为70℃,但由于分组较少,不能说明最适温度为70℃,A错误;B、分析②③组可知,没有添加Ca2+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2+,B正确;C、分析①②变量可知,pH均为9,都添加了Ca2+,温度分别为90℃、70℃,故自变量为温度,分析②④变量可知,温度均为70℃,都添加了Ca2+,pH分别为9和7,故自变量为pH,结合B项分析可知,有无Ca²+是自变量之一,C正确;D、该实验的反应物蛋白质,要确定该酶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需补充实验,故不能证明该种蛋白酶的专一性,D正确。故选A5.抑素是细胞释放的能抑制细胞分裂的物质,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M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期时间较长的细胞更适合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B.如果缺少氨基酸的供应,动物细胞一般会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1期C.抑素抑制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胞分裂D.M期细胞与G1期细胞融合,有利于G1期细胞中DNA的转录【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G2期,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由题干信息可知,抑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导致细胞停留在该时期而不能进入分裂期;M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详解】A、M期(分裂期)时间较长的细胞更适合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A错误;B、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如果缺少氨基酸的供应,动物细胞一般会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1期,B正确;C、DNA复制发生在S期,其所需的蛋白质应该是G1期合成的,而抑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C错误;D、M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若将M期细胞与G1期细胞融合,会导致G1期细胞染色质凝集,不利于G1期细胞中DNA的转录,D错误。故选B。6.北欧鲫鱼在寒冷条件下,通过向体外排出酒精来延缓周围水体结冰,其细胞呼吸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②均能生成ATPB.过程①②均能产生CO2C.过程②③发生在线粒体D.①产生的乳酸能在肌细胞转化成葡萄糖【答案】A【解析】【分析】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产生乳酸,不产生能量。【详解】A、过程①为无氧呼吸过程,该过程中有ATP产生,过程②为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中能生成ATP,A正确;B、过程①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过程②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没有CO2产生,B错误;C、过程②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③为产酒精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过程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D、由图可知,①产生的乳酸能在肌细胞转化成丙酮酸,不能转化为葡萄糖,D错误。故选A。7.阿糖胞苷、5-FU和柔红霉素是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理分别如下:阿糖胞苷抑制DNA聚合酶活性;5-FU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柔红霉素能嵌入DNA,抑制DNA的解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时,DNA双链无法解开B.5-FU处理后,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都会受到抑制C.柔红霉素处理后,肿瘤细胞的RNA聚合酶无法进行转录D.阿糖胞苷、5-FU和柔红霉素对正常细胞无不利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详解】A、阿糖胞苷能抑制DNA聚合酶活性,DNA聚合酶是催化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的,故阿糖胞苷处理后,DNA双链可以解旋,但不能合成子链,A错误;B、DNA复制需要包括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在内的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做原料,5-FU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即不能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故5-FU处理后可以影响DNA复制(影响DNA子链的合成),但不能抑制转录,因为转录不需要胸腺嘧啶核苷酸,B错误;C、柔红霉素能嵌入DNA,抑制DNA的解旋,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具有解旋功能,故RNA聚合酶无法进行转录,C正确;D、以上药物都是通过干扰中心法则过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对正常细胞也会影响,D错误。故选C。8.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导致了A和a基因重组B.图示细胞的分裂过程中,A和a的分离既发生在MⅠ,也发生在MⅡC.若该细胞发生的是隐性突变,则该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aB、Ab和AbD.图示细胞中含4套遗传信息,此细胞分裂结束后能产生4个精细胞或一个卵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是雄性动物。【详解】A、图示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别含有A和a基因,说明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互换),但实现的不是A和a的基因重组,应是A/a控制的性状与控制其它性状的基因之间重组,A错误;B、该哺乳动物基因型是AaBb,在MI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发生A和a的分离,且图示细胞的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别含有A和a基因,在MII也会发生两者的分离,即A和a的分离既发生在MⅠ,也发生在MⅡ,B正确;C、若该细胞发生的是隐性突变,即A→a,则该细胞上半部分基因型是AaBB,下半部分为aabb,则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aB、ab和ab,C错误;D、图示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是雄性动物,则其分裂结束不可能产生卵细胞,D错误。故选B。9.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C.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36%的男性群体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容器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容器内的豆子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豆子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其中红色豆子代表某显性病的致病基因B,白色豆子代表正常基因b,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即表示雌雄配子均为B=20%、b=80%。【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A错误;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的组合约为20%×80%×2=32%,B错误;C、若甲容器模拟的是该病(B_)占36%的男性群体,则该群体中正常人(bb)占64%,即b=80%,B=20%,与题意相符,C正确;D、由分析可知,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的是雌性或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D错误。故选C。10.已知组蛋白乙酰化可促进转录,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从而引起细胞凋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蛋白乙酰化不会引起DNA的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B.异常Htt蛋白积累可能会影响染色质的状态和解旋程度C.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RNA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的结合D.抑制组蛋白乙酰化引起的异常性状可通过配子直接遗传给子代【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详解】A、结合题干“已知组蛋白乙酰化可促进转录”可知,组蛋白乙酰化不会引起DNA的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A正确;B、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已知组蛋白乙酰化可促进转录,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推测异常Htt蛋白积累可能会影响染色质的状态和解旋程度,进而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从而引起细胞凋亡,B正确;C、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已知组蛋白乙酰化可促进转录,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推测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RNA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的结合,C正确;D、抑制组蛋白乙酰化引起的异常性状不能通过配子直接遗传给子代,相关基因可以,D错误。故选D。11.人类对于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等B.赫尔希等人通过检测上清液、沉淀物和子代噬菌体中的放射性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艾弗里和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均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答案】B【解析】【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细菌培养技术,没有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A错误;B、赫尔希等人通过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检测上清液、沉淀物和子代噬菌体中的放射性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C、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故选B。12.某自花授粉植物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花色取决于细胞中的花色素,花色素合成的主要过程如图所示。设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取白花植株(甲)与白花植株(乙)杂交,F1全为红色,F1自交得F2,F2中出现红色和白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株甲能产生2中不同基因型的配子B.若亲代白花植株中基因a或b发生突变,则该植株一定开红花C.用酶1的抑制剂喷施红花植株后出现白花,该植株的基因型仍然不变D.若基因B发生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则基因B不编码氨基酸,植株开白花【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酶1能控制合成花色素前体物;基因B能控制酶2的合成,酶2能控制花色素的合成;因此,只有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才开红花,即开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其余基因型均开白花;分析题文:白花植株(甲)与白花植株(乙)杂交,F1全为红色,则甲和乙的基因型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得F2,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A_B_):白花(A_bb、aaB_、aabb)=9:7。由以上分析可知,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A错误;若亲代白花植株中基因a或b发生突变,但其突变后不一定变成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该植株突变后不一定开红花,B错误;用酶1的抑制剂喷施红花植株后出现了白花,但该植株的基因型仍然不变,C正确;若基因B发生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但基因B仍能编码氨基酸,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同时根据题意分析出相应的基因型再答题;对于C选项,环境影响表现型的改变,但不会改变其基因型,考生需重点理解。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答案】A【解析】【详解】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故选A。14.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到最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B.图②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反极化,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这五个指针变化图是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的连续过程电位变化图,即指针由①中间而②右偏,回③中间,再④向左,最后回到⑤中间。【详解】A、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时为外负内正,指针偏向负电位一侧,②中指针偏向右侧,说明右边乙电极先变为负电位,说明刺激点位于乙电极的右侧,A错误;B、刺激点位于乙电极的右侧,图②中乙电极兴奋,而甲电极还处于出静息状态,故甲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B错误;C、图4中甲电极兴奋,乙电极出静息状态,故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反极化,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C正确;D、处于图⑤状态时,恢复静息状态,膜发生的K+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而K+内流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D错误。故选C。15.坐骨神经是由多条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形成的混合神经。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存在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剥离的脊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并已连接灵敏电流计,a、b、c为实验处理位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偏转4次,则说明刺激的是传入神经B.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b处的电刺激强度,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C.若剪断a处,电刺激向中段后腓肠肌收缩,则剪断的是传出神经D.若电刺激c处导致腓肠肌收缩,则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为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2、分析题图:脊椎骨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和腓肠肌构成效应器。【详解】A、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偏转4次,说明兴奋先沿着b向c传导一次(指针偏转两次),又传导至脊椎骨中的神经中枢,进而从神经中枢沿着相关传出神经再次向c传导一次(指针又偏转两次),故a为传入神经,A正确;B、题干信息可知,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故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b处的电刺激强度,可能使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B正确;C、传出神经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之前的部位效应器无反应,所以若剪断a处,电刺激向中段后腓肠肌收缩,则说明剪断的是传入神经,C错误;D、若电刺激c处导致腓肠肌收缩,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为单向传递,所以兴奋不能到达坐骨神经,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D正确。故选C。16.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答案】A【解析】【详解】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A正确;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错误。故选A。【点睛】17.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下,其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TSHB.下丘脑通过释放TRH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C.甲状腺分泌的T4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TSH的释放D.长期缺碘会影响T3、T4、TSH和TRH的分泌【答案】D【解析】【分析】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有2种: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二者均含碘,T3比T4少一个碘原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器官,主要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详解】A、由图示可知,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A错误;B、下丘脑通过释放TRH作用于垂体,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B错误;C、由图示可知,甲状腺分泌的T4经过脱碘作用转化为T3后才能作用于垂体,抑制TSH的释放,C错误;D、T3和T4均含碘,长期缺碘不利于二者的合成,体内T3和T4的含量减少会影响TSH和TRH的合成,D正确。故选D。18.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不会影响突触后膜动作电位的大小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详解】A、动作电位的大小与细胞外的Na+浓度有关,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不会影响突触后膜动作电位的大小,A正确;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故选B。19.疱疹病毒初次进入人体时,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被某些淋巴细胞识别、吞噬和呈递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直接识别并破坏病毒C.在感染病毒前,巨噬细胞的质膜外不存在MHCD.致敏B淋巴细胞形成克隆群体并分化,核糖体增生加速【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病毒被吞噬细胞识别、吞噬之后,细胞表面出现抗原与MHC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可被某些淋巴细胞识别、呈递,而吞噬的是免疫细胞,不是淋巴细胞,A错误;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使靶细胞裂解,但不能直接破坏病毒,B错误;C、在感染病毒前,巨噬细胞的质膜外存在MHC,C错误;D、致敏B淋巴细胞形成克隆群体并分化形成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所以核糖体增生加速,D正确。故选D。20.下列表示抗原侵入人体后所发生的部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具有特异性B.甲细胞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乙细胞通过过程A消灭相应细胞D.甲、乙细胞表面带有相同的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乙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据此答题。【详解】A、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没有特异性,A错误;B、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B错误;C、乙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过程A攻击靶细胞来消灭相应细胞,C正确;D、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乙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甲、乙细胞表面带有受体不同,D错误。故选C。2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理功能。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生长的“顶端优势”现象可以通过去除顶芽而解除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到侧芽附近从而抑制侧芽生长C.生长素可以调节植物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长D.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B、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可以通过摘除顶芽的方式解除植株顶端优势,AB正确;C、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长素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是通过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来影响植物生长的,C正确;D、根、茎两种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有明显差异,其中根对生长素最敏感,D错误。故选D。22.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B.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D.插条浸泡在低浓度2,4-D溶液中,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更易生根【答案】A【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缩短,A错误;B、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产生ɑ-淀粉酶,进而催化淀粉分解,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有利于赤霉素发挥作用,能产生更多的ɑ-淀粉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B正确;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故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正确;D、2,4-D是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条生根,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低的株系更易生根,D正确。故选A。2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顶极群落的初级生产量可能不如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高B.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的数量C.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低纬度地区D.因群落时间结构的差异,北方针叶林的初级生产量大于温带草原【答案】A【解析】【分析】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达到最终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详解】A、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或所合成的有机物质,单位为J(m·a)或g(m·a),演替中的群落各层植物均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机会,总初级生产量较高,顶极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有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可能淘汰,高大树木下层的植物见光的机会少或无,总初级生产量可能不如演替中的非顶极群落高,A正确;B、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的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比例,B错误;C、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地区,C错误;D、因群落空间结构(垂直分布,充分利用光能)的差异,北方针叶林的初级生产量大于温带草原,D错误。故选A。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苔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B.食物链通常只有四五个环节,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有一个食物网C.影响全球各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的因素是温度D.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会随生态系统的成熟而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结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详解】A、苔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A正确;B、食物链通常只有四五个环节,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通常只有一个食物网,B正确;C、影响全球各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的因素是光照,因为能源最终的来源是太阳能,C错误;D、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会随生态系统的成熟而增加,因为资源逐渐充足,环境也逐渐变好,适合生物的生长繁殖,D正确。故选C。2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A错误;B、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B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现“J”型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食物丰富的季节,生物的食物充足,环境容纳量最大;冬季食物贫乏,环境容纳量较小,D错误。故选B。2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字1、2代表第一、第二营养级,字母代表各种能量,其中A指呼吸作用,C流向分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食动物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应该属于C1B.植食动物的净次级生产量是B2+C2+D2C.W-A1是第一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能量D.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都有A、B、C、D4个走向【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详解】A、植食动物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属于C1,A正确;B、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则植食动物的净次级生产量是B2+C2+D2(总次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B正确;C、图中第一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1+C1+D1=W-A1,C正确;D、A指呼吸作用,C流向分解者,B为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D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无D这个走向,D错误。故选D。27.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B、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B错误;C、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D、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的数量先于松针长度变化,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D正确。故选B。【点睛】28.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B.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既可能会引起温室效应也可能会产生酸雨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局部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明显D.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往复循环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减少、酸雨、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详解】A、由于物质可以循环利用,故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A正确;B、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会产生CO2和SO2,既可能会引起温室效应也可能会产生酸雨,B正确;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局部大气CO2含量变化明显,C正确;D、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不能往复循环,D错误。故选D。29.生态环境破坏和过度捕捞导致长江流域的江豚濒临灭绝、刀鱼等数量锐减。2023年10月,习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禁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江豚、刀鱼等的经济效益B.禁渔后该生态系统主要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恢复稳态C.禁渔后长江流域的江豚种群环境容纳量将会增大D.禁渔可对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详解】A、禁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B、禁渔时人类对该生态环境的干扰停止,此时该生态系统主要依靠自我调节功能,恢复其正常状态,B正确;C、禁渔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江豚种群环境容纳量将会增大,C正确;D、禁渔可对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D正确。故选A。30.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湿度和较小的风速等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大型食用真菌)的生产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果树-草菇立体农业的开展大大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B.利用栽培草菇剩下的有机质作肥料可为果树提供能量C.该立体农业运用了种群的垂直分层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间资源D.草菇是分解者,果树下栽培草菇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详解】A、果树-草菇立体农业的开展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提高,是长期进化形成的,A错误;B、果树是生产者,利用的是无机物,而非有机质,B错误;C、垂直分层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特点之一,而非种群的垂直分层,即该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的垂直分层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间资源,C错误;D、草菇属于分解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可为果树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下面甲图为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103kJ/m2.a),乙图为能量流经植食动物的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的次级生产者有_____,肉食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图中数值为_____的箭头。(2)在这场地震中_____动物受到的影响较大。(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103k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保留1位小数)。(4)乙图中_____(填字母)可表示植食动物的净次级生产量。若乙图是长时期调查的结果,则图中还缺少的箭头是_____。(5)该保护区鹰的总同化量远大于其捕食鼠获得的同化量,原因是_____。鹰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其原因是_____。(6)地震后的演替属于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生物量逐渐增加。当该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________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生物量也不再增加,原因是生产者的_________________与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量基本相等。【答案】31.①.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②.0.532.顶位肉食33.①.117②.15.634.①.C②.B→呼吸消耗35.①.鹰还捕食鼠之外的其他食物②.鹰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36.①.次生②.气候与土壤条件③.总初级生产量【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2.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根据同化量中能量的去路可知,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能量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故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小问1详解】次级生产者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甲图中有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肉食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食动物的同化量,流向分解者,即图中数值为0.5的箭头。小问2详解】在这场地震中营养级越高的动物,受到的影响越大,因为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小问3详解】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为110)和有机物输入植食动物(能量为2)、肉食动物(能量为5)的能量,共计117×103kJ/m
2.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2.7%。【小问4详解】乙图中B可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C可表示植食动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可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所以乙图中还缺少的箭头是B→呼吸作用散失。【小问5详解】因为鹰还捕食鼠之外的其他食物,该保护区鹰的总同化量远大于其捕食鼠获得的同化量;鹰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导致鹰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小问6详解】地震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当该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了,生物量也不再增加,原因是生产者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量基本相等。32.某兴趣小组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对密闭透明玻璃容器中的番茄进行了如下实验(除光照条件外,其他参数一致)。实验前各玻璃容器内CO₂的含量均为4.0g,实验4h后测定各容器内CO₂的含量,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组别①②③④⑤⑥光照条件黑暗2000Lux白光4000Lux白光4000Lux白光+450nm补充光4000Lux白光+580nm补充光4000Lux白光+680nm补充光4h后CO2的含量/g5.04.03.63.43.73.2(“Lux”表示光照强度,nm表示波长)(1)番茄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分布于______上,光合色素的作用是______。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和NADPH参与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______过程,该过程的产物三碳糖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经一系列酶的作用转化为______等(至少写出两种)。(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实验结果表明,补充______的光具有促进光合作用的效果。(3)8h后测得第⑥组玻璃容器内的CO2的含量为2.8g,说明后4h比前4h光合速率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答案】32.①.类囊体膜(基粒)②.吸收、传递及转化光能③.三碳酸的还原④.淀粉、蛋白质、脂质33.①.光照强度、补充光的波长②.450nm或680nm34.①.低②.器内CO2浓度下降【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小问1详解】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光合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及转化光能。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NADPH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即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和NADPH参与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三碳酸的还原过程,过程的产物三碳糖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经一系列酶的作用转化为淀粉、蛋白质、脂质等。【小问2详解】本实验人为改变的为光照条件,根据表格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及补充光的波长。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CO2的初始含量属于无关变量,实验前保持各组容器内CO2的含量相同的原因是控制变量。与4000Lux白光组相比,4000Lux白光+450nm补充光组和4000Lux白光+680nm补充光组4h后CO2的含量变少,说明这两组光合作用强度更高,补充450nm或680nm的光具有促进光合作用的效果。【小问3详解】8h后测得第⑥组玻璃容器内的CO2的含量为2.8g,则前4小时总光合作用强度为(1.0+4.0-3.2)÷4=0.45g/h。后4个小时总光合作用强度为(1.0+3.2-2.8)÷4=0.35g/h。后4h比前4h光合速率低,最可能的原因是容器内CO2的浓度下降,导致光合速率降低。33.XY型性别决定的某昆虫翻翅(翅膀上翘,无长、短之分)与正常翅(翅膀平展,有长、短翅两种类型)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长翅与短翅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所有配子活力相同。以一对翻翅昆虫为亲本杂交,F₁雌、雄虫表型及比例无差异,相关数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该昆虫长翅与短翅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F₁中长翅雌虫的基因型为______。请从基因之间关系的角度解释翻翅昆虫中无长、短翅之分的原因:A基因存在时会______(填“抑制”或“促进”)B或b基因的表达。(2)若让F₁中的所有翻翅雄虫与所有短翅雌虫随机交配产生F₂,则F₂中翻翅:长翅:短翅=______,F₂中翻翅基因的频率为______。(3)该昆虫的星状眼与正常眼由常染色体上的另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上述亲本均为正常眼;F1中偶然发现1只翻翅星状眼雄虫,让其与翻翅正常眼雌虫杂交,子代星状眼:正常眼=2:1。推测F1中突变雄虫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符合下图中的______,这两对基因______(填“是”或“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进一步筛选上述子代中的翻翅星状眼雌、雄虫连续多代杂交,后代均为翻翅星状眼,从而建立平衡致死系模型。则该平衡系中致死的基因型有______。【答案】(1)①.常②.aaBB、aaBb③.抑制(2)①.2∶1∶1②.25%##1/4(3)①.③②.否③.AAdd和aaD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F1中翻翅:正常翅(长翅+短翅)=2:1,说明翻翅中AA纯和致死;长翅:短翅=3: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说明长翅为显性性状(由B基因控制),短翅为隐形性状(由b基因控制)。【小问1详解】根据题目,翻翅昆虫为亲本杂交,F1雌、雄虫表型及比例无差异,说明控制该昆虫长翅与短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翻翅昆虫为亲本杂交,F1中既有翻翅又有正常翅,出现性状分离,则翻翅为显性性状(由A基因控制),正常翅为隐形性状(由a基因控制);F1中长翅:短翅=3:1,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则长翅为显性性状(由B基因控制),短翅为隐形性状(由b基因控制),翻翅无长短之分,而在正常翅中又有长、短翅两种类型,说明当A基因存在时,长、短翅的基因受到了抑制,既A基因存在时会抑制B、b基因的表达;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中长翅雌虫的基因型有aaBB、aaBb两种。【小问2详解】翻翅昆虫为亲本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F1中长翅:短翅=3:1,则说明翻翅昆虫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而F1中翻翅:正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项目投资与风险评估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 肿瘤在老年人群中的预防与治疗
- 通信与广电工程管理与实务一级建造师考试新考纲题库解析(2025年)
- 赢在高考高考家长会高考誓师大会-两篇93
- 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市场前景
- 班主任工作技能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杭州师范大学
- 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机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铺面出租协议合同范例
- 医院串通投标合同范例
-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北师大版)(共7 份)
- 设备维修员绩效考核表(定稿)
- 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评分表
- 养护手册桥梁管理
- 血栓弹力图课件-PPT
- 校园一日安全巡查记录表(共1页)
- 设备移交清单模板 (2)
-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新高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解析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建议
- (完整版)公司企业HSE管理体系及制度
- 校长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