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807-2023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1页
DB36T 1807-2023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2页
DB36T 1807-2023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3页
DB36T 1807-2023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4页
DB36T 1807-2023 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160CCSP55DB36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afetymonitoringoffoundationexcavationin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engineer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36/T1807—2023前言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基本规定 15基坑监测项目 35.1巡视检查 35.2仪器监测 36基坑监测点布置 56.1一般规定 56.2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监测点布置 66.3基坑周边建筑物监测点布置 66.4围堰监测点布置 76.5开挖边坡监测点布置 77监测方法 87.1一般规定 87.2变形监测 87.3渗流渗压监测 87.4应力应变监测 88监测频次 99数据处理与监测预警 9.1数据处理与反馈 9.2监测预警 附录A(资料性)基坑监测巡查报表 13附录B(资料性)监测日报格式 14附录C(资料性)监测预警报表 17DB36/T1807—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省水利技术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太清、周云水、陈铮、杨静、胡松涛、戴国强、李焱、尹康、陈金昌、陈芳、李萌、熊俊、王锦辉、周永门、郭洪有、陈绍发、陈功翔、徐博然、王海鹏、吴泽智、陈建、潘昊、周俊峰、陈琳健、尹镜明、胡永华、罗晨、邹晨阳、汤红英、陈良捷、徐川洋。1DB36/T1807—2023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基坑安全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方法、监测频次、数据处理与监测预警等。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构)筑物基础开挖深度3m(含)以上,或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或周边环境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安全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GB50201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4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SL5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51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45水利水电工程围堰设计规范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水利水电工程基坑foundationexcavationin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engineering水利水电工程建(构)筑物基础由地面或由围堰内的原始地形线向下开挖形成的坑状基础,简称“水3.2基坑安全监测safetymonitoringoffoundationexcavation施工期间,对水利基坑自身建(构)筑物及其边坡的稳定性、渗流安全性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等进行的实时巡视检查和仪器观测及数据分析。4基本规定2DB36/T1807—20234.1项目法人根据实际需要,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对水利基坑实施安全监测。安全监测宜按下列流程进行:a)项目委托;b)监测单位进行现场踏勘调查与资料收集及分析;c)监测单位编制安全监测方案;d)监测单位进行安全监测仪器设备的校验与率定;e)监测单位进行安全监测设施的埋设安装;f)监测单位进行安全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g)监测单位编制及提交过程安全监测报表;h)现场监测工作完成后,监测单位提交安全监测工作报告。4.2监测单位应根据要求编制安全监测方案,并报监理机构审核和项目法人批准后实施。监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a)工程概况;b)建设场地地质条件与周边环境;c)监测目的;d)编制依据;e)监测范围和安全监测等级;f)监测对象及项目;g)监测基准点和安全监测点的埋设方法及保护措施;h)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i)监测时限及监测频次;j)监测预警方案及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措施;k)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处理;l)监测信息反馈制度;m)监测仪器设备与元器件及人员的配备;n)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措施。4.3水利基坑安全监测对象包括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基坑周边环境等,根据需要可对基坑内新建主体建筑物进行必要的监测。4.4基坑自身风险等级根据基坑开挖深度按表1划分,周边环境风险等级按表2划分,基坑监测等级根据基坑自身风险等级和周边环境风险等级按表3确定。表1基坑自身风险等级ⅠⅡⅢ3DB36/T1807—2023表2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Ⅰ基坑影响范围内存在重要建(构)筑物、重要桥梁与隧道、河流或湖泊,或基坑影响范围内土方边坡高度大于15m(含)或石方边坡高度大于30m(含),或基坑影响范围内有3Ⅱ基坑影响范围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与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或Ⅲ基坑影响范围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政设施;或基坑影响范围内土表3基坑监测等级ⅠⅡⅢⅠⅡⅢ5基坑监测项目5.1巡视检查5.1.1基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每天均应安排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并记录检查情况。5.1.2巡视检查的内容包括施工工况、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及监测设施等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附录A。5.1.3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项目建设方及其相关单位。5.2仪器监测5.2.1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监测项目按表4确定。4DB36/T1807—2023表4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监测项目1▲▲▲2▲▲▲3▲▲☆4▲☆☆5▲☆☆6☆☆☆7☆☆☆8▲▲▲9▲▲▲5.2.2基坑周边建筑物监测项目按表5确定。表5周边建筑物监测主要项目1▲▲☆2▲▲☆3☆☆☆4▲▲☆5▲☆☆5.2.3围堰工程监测项目按表6确定。5DB36/T1807—2023表6围堰工程监测项目1▲▲☆2▲☆☆3▲▲☆4▲☆☆5▲☆☆6▲☆☆7▲☆☆5.2.4基坑周围开挖边坡监测项目按表7确定。表7开挖边坡监测项目1▲▲☆2▲☆☆3▲▲▲4▲▲☆5☆☆☆6☆☆☆7▲▲☆注2:开挖边坡有挡墙、抗滑桩等支护结构的监测项目依注3:有爆破开挖的边坡根据需要开展爆破专项监测依6基坑监测点布置6.1一般规定6.1.1监测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类型、形状、位置、内力及变形等,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够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6DB36/T1807—20236.1.2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个断面上,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围堰和开挖边坡的薄弱环节应加密监测点。6.1.3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且不应影响施工作业。6.1.4监测点的布置有设计要求的应满足设计要求。6.2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监测点布置6.2.1支护/支撑结构(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监测点应布置在基坑周边中部、转角及端部等,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宜共用一个监测点;b)监测点布置间距宜为20m~50m,关键部位宜适当加密,且每边监测点数不应少于1个。6.2.2支护结构(边坡)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中部、转角及端部等;b)监测点布置间距宜为20m~50m,且每边监测点数不应少于1个;c)监测点埋设深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且应大于支护结构深度。6.2.3支护结构应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平方向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b)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最大处,竖向间距宜为2~4m。6.2.4支撑结构应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或主控支撑上;b)每层支撑结构的应力的监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且各层支撑结构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c)钢支撑监测点宜布置在端部,并应避免钢支撑受力后监测点陷入墙体内;d)混凝土支撑监测点宜布置在端部角或者边上,并避开节点位置。6.2.5锚杆应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监测点应布置在基坑周边中部、转角及端部等;b)监测数量应不小于锚杆总数1%~3%,且监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c)每根锚杆的监测点宜布置在锚头附近和受力较大部位。6.2.6支护结构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监测点宜布置在受力较大、土质条件变化较大的支部位;b)平面上每边监测点数不少于2个;c)竖向上监测点间距宜为2m~5m,且土层中下部宜加密。6.2.7孔隙水压力监测断面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竖向布置上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2~5m,且监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6.2.8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监测点宜布置在转角、搭接、相邻建(构)筑物处;b)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且每边监测点数不应少于1个。6.2.9河湖水位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监测点宜布置在汛期和枯水期能够进行监测的位置,且不易遭受破坏的部位;b)基坑上下游监测点数应各不少于1个。6.3基坑周边建筑物监测点布置6.3.1周边建(构)筑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构)筑物的角、中点、接驳处的基础或梁柱等部位,监测点间距10m~15m处或隔2~3根柱,且每边监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7DB36/T1807—2023b)周边建(构)筑物的倾斜监测点应布置在建(构)筑物的角点、变形裂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c)周边建(构)筑物裂缝监测点应布置有代表性裂缝和新增裂缝的裂缝首末端、裂缝的最宽处,每条裂缝的监测点数不应少于2个。6.3.2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宜按监测剖面布置在基坑周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部位,剖面与基坑周边垂直,每个监测剖面上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6.4围堰监测点布置6.4.1围堰表面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宜共用一个监测点。b)土石围堰监测应设置监测断面,监测横断面宜布置在最大堰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堰体与穿堰建筑物接触等部位,监测横断面间距50~100m,监测横断面数不少于2个,轴线长度大于150m时监测横断面数不少于3个;每个监测横断面的监测点不少于2个,堰高超过50m时不少于3个。c)混凝土围堰监测断面宜选在围堰顶部,至少布置1个纵断面,监测点数不少于2个;轴线长度大于150m时,监测点间距50~100m,且监测点数不少于3个。d)其他型式围堰监测点布置参照执行。6.4.2土石围堰堰体浸润线的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a)土石围堰堰体浸润线监测应设置监测断面,监测横断面宜布置在最大堰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堰体与穿堰建筑物接触等部位,断面间距50~100m,且断面数不少于2个,堰轴线长度大于150m时断面数不少于3个;相近高程的监测点应形成监测纵断面。b)每个监测横断面的监测点布置在围堰渗进、渗出及浸润线变缓处,监测点数不少于3个,堰高超过50m时不少于4个。6.4.3土石围堰渗流量监测点应布置在堰后地形相对偏低、适合收集并排出渗漏水的部位。6.4.4土石围堰防渗墙应力应变监测应设置2~3个监测横断面,每个断面设置3~5个监测高程,在同一个监测高程的防渗墙上下游面约10cm处沿铅直方向各布置1个应变监测点,在同一个监测高程的防渗墙中心线处布置1个应力监测点。6.4.5混凝土围堰应在围堰可能产生裂缝的部位和裂缝扩展的处布置接缝监测点,监测表面裂缝或内部裂缝。6.4.6混凝土围堰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可参照SL601执行。6.4.7混凝土围堰渗透水压力监测应设置监测断面,监测横断面宜布置在最大堰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帷幕或防渗墙下游侧等部位,断面数量不少于3个,每个监测横断面的监测点数不少于2个。6.5开挖边坡监测点布置6.5.1开挖边坡监测应设置监测断面,监测断面数根据边坡设计等级布置,1级边坡宜布设个2~3,2~3级边坡不应少于1个;每个监测断面上表面位移监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其他监测项目的测点数不宜少于1个,但对于地下水位高的1级边坡,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每个断面不宜少于2个。6.5.2地质条件复杂的边坡宜增设监测断面或测点,监测过程中变形剧烈位置宜及时补充测点。6.5.3开挖边坡内部位移监测采用多点位移计监测,钻孔宜穿过断层、节理裂隙密集带、夹泥层和岩石破碎带且钻孔底部的测点宜锚固在相对稳定的岩体内;内部位移监测采用钻孔测斜仪监测,钻孔宜布设在马道上且钻孔宜为竖向布置底部宜深入潜在滑动面5m以下;内部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表面位移监测附近。8DB36/T1807—20236.5.4裂缝监测点应根据裂缝的走向和长度,在裂缝最宽处和裂缝的末端布置,每条裂缝的监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6.5.5开挖边坡锚杆应力监测点布置参照6.2.5执行。7监测方法7.1一般规定7.1.1基坑安全监测应采用工程测量、传感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7.1.2监测点在布置安装埋设完毕后,须进行初始数据的采集直至数据稳定且次数不少于3次。7.1.3监测数据采集工作宜定人、定设备和定时开展。7.1.4监测方法除利用常规的监测仪器及变形测量技术外,宜结合遥感影像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等新型监测技术。7.2变形监测7.2.1变形监测基准网和工作点网的布设、测量及检核需符合SL52规定要求。7.2.2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准点应组成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SL52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7.2.3水平位移监测可采用视准线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和GPS法等方法,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SL52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7.2.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可采用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测斜仪的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7.2.5裂(接)缝宽度监测宜在裂(接)缝两侧贴埋标志,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也可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采用摄影量测等,量测精度不低于0.1mm;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量测精度不低于1mm;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量测精度不低于1mm。7.2.6变形监测的正负号应符合下列规定:a)竖向位移:下沉为正,上升为负;b)水平位移:向基坑内为正,向基坑外为负;c)裂(接)缝:张开为正,闭合为负。7.3渗流渗压监测7.3.1渗流监测宜通过预埋测压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7.3.2渗压监测宜通过预埋测压管或渗压计等仪器设备进行量测,利用水位计量测测压管水位或频率读数仪进行数据采集,测压管或渗压计的安装埋设方法及精度应符合SL551或SL601的规定要求。7.3.3渗流量的监测宜通过量水堰或直接采用量筒量杯进行监测。7.4应力应变监测7.4.1基坑结构应力应变及温度的监测宜根据需要通过预埋应力应变计、无应力计、钢筋(锚杆)应力计、钢板应力计、压应力计及锚索测力计等仪器的测读方法,仪器量程应满足被测应力的设计要求,精度不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7.4.2孔隙水压力宜通过预埋孔隙水压力计进行量测,仪器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设计要求,精度不7.4.3土压力的监测宜通过预埋土压力计进行量测,仪器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设计要求,精度不低9DB36/T1807—20238监测频次8.1基坑安全监测工作应从基坑开挖开始进行,直至基坑完成其功能;对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的变形监测应依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延长。8.2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监测频次按表8确定。表8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监测频次 >10——8.3围堰工程安全监测频次按表9确定。表9围堰工程安全监测频次12348.4基坑周边有开挖边坡的,开挖边坡安全监测项目监测频次,按下列要求执行:a)边坡开挖过程,宜每天监测1次;b)在边坡开挖完成后,宜每周监测1次;c)变形活跃或开挖、加载、降雨期间,应加密观测次数;d)变形基本稳定后,可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每月不宜少于1次。8.5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次:a)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b)监测数据虽未达到报警值但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变化速率加快;DB36/T1807—2023c)施工过程遇到暴雨、洪水、地震等其他危及基坑安全的情况;d)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9数据处理与监测预警9.1数据处理与反馈9.1.1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完成后,应及时取得各监测项目的初始值。9.1.2监测过程中及完成后,应及时准确地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与资料整编,并及时反馈。9.1.3监测资料整编包括各监测项目监测报表、预警报告、监测日报、阶段性监测报告和监测总结报9.1.4监测数据采集完成后应及时整理各监测项目的报表,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监测报表宜包括以下内容:a)当时天气情况和施工工况;b)监测项目本次监测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及累计变化值,必要时绘制的有关曲线图;c)监测数据正常或异常及报警情况描述。9.1.5监测预警报告内容包括预警时间、预警类别及等级、异常情况描述、原因初步分析和处置措施建议。9.1.6监测日报应包括当日天气及施工工况、各监测项目当日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巡视信息和预警建议信息等,监测日报宜采用附录B的样式。9.1.7阶段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工程概况及该阶段的施工工况;b)该阶段的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置情况;c)该阶段的巡视检查信息;d)该阶段监测数据整理、统计及分析成果;e)该阶段监测预警情况;f)该阶段监测工作建议。9.1.8基坑监测全部工作完成后,监测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工程概况;b)监测依据;c)监测项目;d)监测点布置;e)监测设备与监测方法;f)监测频率;g)监测报警值;h)各监测项目监测数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和巡查信息的分析与说明;i)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9.2监测预警9.2.1基坑各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应包括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报警值和变化速率报警值,报警值的确定应由设计方提供。设计方未提供的,可按下列方式与设计方、监理机构共同协商确定:a)基坑及支护/支撑结构(边坡)的监测报警值可按参照GB50497确定;b)基坑周边河湖水位监测报警值可根据当地水文部门设定的警戒值确定,基坑其他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可按参照GB50497确定;DB36/T1807—2023c)基坑周边围堰监测项目,可根据围堰型式参照SL551或SL601确定;d)基坑周边开挖边坡监测项目可按GB50330确定。9.2.2巡视预警等级按表10判定。表10巡视预警等级判定表开挖面周围出现大范围土体塌落,严重影响支护体★★★基坑内工作面大股涌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