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4年上海市语文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作文(含详解)_第1页
2021-2024年上海市语文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作文(含详解)_第2页
2021-2024年上海市语文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作文(含详解)_第3页
2021-2024年上海市语文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作文(含详解)_第4页
2021-2024年上海市语文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作文(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汇编之作文

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25.作文。

有人说,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根据要求写作。

原汁原味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25.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人们常说“温故知新”。“温故”和“知新”可以是什么关系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

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24.完成作文。

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3.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4.根据要求作文。

当我们遭受重大人生挫折时,重要的是认清客观现实,还是安抚自己的心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3.根据要求写作。

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够成长为更新的自己。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4.写作。

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3.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是否意味着越容易作出判断?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4.写作。

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并控制愤怒情绪,比充分表达愤怒更好吗?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024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4.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不断产生记忆,不断运用记忆,甚至不断有意无意地改造记忆。那么,记忆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

么?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4.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愿意积极主动地接受挑战,只是因为能从中获得乐趣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3.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在前行的路上,地图的作用优于指南针。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24.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走进艺术世界,仅仅是为了满足耳目之娱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24.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汇编之作文

2023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

24.有人认为,我们要通过与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馈才能更清楚认识自己。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

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3.作文。

退出朋友圈,卸载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这使人们离这个世界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写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西方社会学教授指

出:“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4.有人认为,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按要求写作。

社会上很多人为了成功,急切地追赶别人的脚步,加入到竞争行列,往往在投入巨大却劳而无获之后,有些人就选择

放弃,变得与世无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认识和思考。

有人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

请将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4.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个世界的逻辑不是谁有理就谁对,而是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谁损失大就谁错。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

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写作。

甲: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这世上大概只有水是平的。

乙:水也不平。你没看到,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平面。

上面的对话引起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当然可以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

对于这样的认识,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4.按要求作文。

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对此,你怎

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按要求作文。

一般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考虑周详,但是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

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按要求作文

2023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022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汇编之作文

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3.有人说: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很有修养,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不高兴,

那就证明这个人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那么,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

思考。

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4.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历来如此”的教诲。面对这样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我们在便捷地点赞,转发中,向朋友们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作文7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当下社会中,有人遵循木桶定律,认为只有克服短板,才能避开成事暗礁,也有人认为只有经营长处,才能不断实现

增值。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有人说,文学艺术是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的锦上添花,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作文70分

25.有人说,人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形成自身,塑造自我,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

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有所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无所恃更有益。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作文(7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不是否认生存竞争,但我认为动物世界的逐步发展,特别是人类的发展受惠于互助之处远过于互争……

对此,你有什么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毛姆说:当人们请你批评时,其实要的不过是赞扬。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烹饪讲求食材搭配,服装设计讲求用料搭配,建筑装潢讲究色彩搭配……人们普遍认为事物在搭配中能更好地体现

其自身价值。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知识,新科技,新生活,新思想……人们倾向于认为“新总是比旧好”,

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6.有一位电影导演拍摄了一部短片,内容是城市风光。非洲某部落的土著看了之后,却只关注画面角落中的一只

鸡,因为在短片中他们只认识那只鸡。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审视自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重自由。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

如何认识“秩序与个性”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

26.作文。

人们的生活大都在重复之中,如一日三餐的周而复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对重

复的生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你对“重复的生活”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人们几乎不可能在知识与经验都完备的情况下做事,仍然可以做成很多事。但每当有事情未做成时,人们习惯于在

知识和经验上找原因。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青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学业质量测评语文试卷

三,写作(70分)

25.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有人说,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人却不以为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1年高三语文二模解析版汇编之作文

21-宝山二模

三,写作(70分)

26.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朋友,爱花鸟虫鱼,爱生活,爱社会,爱国,等等。爱还要“学”而

且“会”吗?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21-奉贤二模

三,写作(70分)

27.作文

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

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1-嘉定二模

三写作70分

27.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是在和平年代成长并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去。这是否意味着这代年轻人已经

不再需要英雄主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1-静安二模

三,写作7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甲:你这是偏见。

乙:你说我是偏见是基于你的立场对我进行判断,我认为你对我的评判,也是出自偏见。

甲:你不相信科学吗?你刚才的话违背了科学常识,就不要跟我饶舌了。

乙:科学是你家的宠物吗?我没有觉得我前面表述的观点违背了科学常识。

以上的争吵很难有结论,对于思想交流意义不大。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的观点?请写

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1-普陀二模

三写作

27.按要求写作。

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1一松江二模

三,写作70分

27.请以“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

21-徐汇二模

三写作70分

25.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达成共识的对话是否比增进理解的对话更有价值?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21-崇明二模

三,写作

27.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有人说,我们往往不怕没有答案,怕的是到处都是答案。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1-虹口二模

三写作70分

26.作文。

有时看起来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更为真实。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1-黄浦二模

三写作70分

26.有人说,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缺乏意义,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造成灾难。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1-金山二模

26.有人说,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

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1-闵行二模

28.作文。

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1-浦东二模

三,写作70分

26.当今时代,我们总是鼓励年轻人要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而有人却说“我的孩子,我只要她(他)健康快乐就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1-青浦二模

三,写作(70分)

27.写作

常言说“眼见为实”。佛却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1-杨浦二模

三,写作(70分)

26.作文。

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

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21-长宁二模

三写作

27.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满心欢喜地学到或总结出一种作文审题方法,但面对一个新的作文题时,却发现原来的问

题仍未解决。人们总是热衷于寻求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却往往发现,拥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决好某一个

问题。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解析版汇编之作文

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25.作文。

有人说,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解读材料,首先要抓住并准确理解其中的关键词“人情世故”“立身之本”。“人情世故”:指在社会交往中习得的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普遍的方法和经验。“人情世故”并不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而是需要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察言

观色,且具备一定的情绪敏感性和思维灵活性才能习得的能力。比如求人办事要塞红包,朋友结婚要给份子钱,参加饭

局不能比领导先动筷等,种种行为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懂得一定的人情世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

地与他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立身之本”:指人在社会上立足安身的根本原则或基础。“本”即事物的根

本或根源,是我们生存在这世间不可或缺的依据。

对此,材料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前者认为人情世故是立身之本,后者则认为人情世故不能成为立身之本。那么,

我们就应该思考:人情世故是/不是立身之本呢?

诚然,在有些情况下,懂得人情世故能够对个人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比他人提前获得机会,可以让自己拥有相

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我们也该认识到,过分强调人情世故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过分追求人情世故可

能导致个人忽视真实的自我,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原则和立场。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诚信和尊严,甚至可能涉及

到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其次,当人情世故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准则时,可能会导致社会关系的表面化和功利化。人们可

能更多地基于利益考虑来建立和维护关系,而非真诚的情感和共同的价值观。这种现象不利于建立长期稳定和深入的

人际关系,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由此可见,将人情世故上升到“立身之本”的高度,显然是不正确的。

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立身之道应该是多元化的。人情世故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个人的原则,能

力和贡献。一个人的价值不应仅仅取决于他如何与他人交往,更应该看他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他的工作成果和道德

品质如何。同时,现代社会强调法治和公平正义。在法律框架内,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现自

己的价值。因此,个人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通过诚实劳动和创新创造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综上所述,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它,更不能让它成为立身的唯一准则。

我们应该在坚持原则和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人情世故,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谓“知世故而

不世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身之道。

写作时,可以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先适当地阐述认识到人情世故的重要性的合理之处,比如可说人情世故的确是为人

处世不可或缺的因素,懂得人情世故能对我们有所裨益,比如能帮助我们维持体面的个人形象,获得更多资源和发展机

会,而且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习惯和情感需求,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意图,有效地

协调各种关系,增进情感交流,减少矛盾冲突与误解。然后,再进一步通过过分讲求人情世故的弊端,来阐述相反或相异

情况。比如,可说一个人即便通过人情世故建立了表面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了体面形象,获得了更多资源机会利益等,

但他也可能人品低劣,道德败坏,也有可能把握不住获得的资源机会,白白浪费。或者,过分追求人情世故,容易忽视真

实的自我,失去立场和原则,并且,一些过于复杂的规矩和礼仪会给人带来心理负担,造成压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也

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阻碍公平和效率等等。然后直观地展现自己的观点一一人情世故不是立身之本。此后,则应

当针对“什么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这一问题展开分析,说明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可能不同。但真正的立身之

本只能是一个人的思维,品德,态度,能力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最后,则可再次回顾总结“人情世故”这一话题,思考我

们该如何对待人情世故: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它,更不能让它成为立身

的唯一准则。我们要做到的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为人处世,我们应真诚待人,坚持个人原则并提

升自身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身之道。

立意:

1.踏实做事,真诚待人。

2.以真诚为核心,合理运用人情世故。

3.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根据要求写作。

原汁原味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坚守与变革: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奏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如何传承这份宝贵的文

化遗产,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原汁原味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吗?答案并非绝对,而是需要在坚守与变革之间寻

找平衡。

“传统不是守住的炉灰,而是熊熊燃烧的火炬。”坚守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尊重。

它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这种传承方式让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原始

风貌和特色,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京剧这一传统艺术,无论怎么加入现代因素,其原有的基本艺术元素是不能

丢的。咿咿呀呀的唱腔,精美的服饰等是京剧艺术的灵魂,形式怎么变,灵魂应保留。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社会变

迁带来的挑战。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可能难以适应现代审美和需求,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因此,我们需要在

保持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传承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变革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另一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中,结合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可以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与活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改变,更在于内涵的丰富和拓展。通过融入现代审美和理念,传统文化可以更加

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传承也是一种有效的变革方式。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产品,数字化,网络

化等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传承效率,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坚守与变革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传承

方式。对于那些具有独特性和完整性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采用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对于那些需要与现代社会接轨的

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变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

的光彩。

原汁原味并非传统文化传承的唯一方式。在坚守与变革之间寻找平衡,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让我们以

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出的问题是“原汁原味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吗?",这是一个关于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探讨。审题的关键在

于理解“原汁原味”和“最好的传承”两个概念,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原汁原味”指的是保持传统文化的原始

风貌和特色,不加任何修饰或改变。而“最好的传承”则涉及到如何有效,有意义地传递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

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原汁原味是否一定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是否有其他方

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的价值,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及传承方式的多样性等因

素。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坚持原汁原味,守护文化根脉很有必要,这一立意强调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真性,认为原汁原味的传承

是对历史和文化最好的尊重。从适度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角度看,这一立意主张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适

当的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寻找原汁原味与创新的平衡点角度看,这一立意则认为,在传承传统文

化时,既要保持其原汁原味,又要注重创新,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守护传统,原汁原味亦

需创新”,正文部分可先论述原汁原味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接着论证创新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最后可以论

述原汁原味与创新应相辅相成。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可列举京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创新表演形式,融入现代元素等方式,成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事例,

论证论点。

立意:

1.守护传统,原汁原味亦需创新。

2.原汁原味与文化传承:坚守与变革的交响。

3.在原汁原味与创新之间寻找文化传承之道。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25.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人们常说“温故知新”。“温故”和“知新”可以是什么关系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可从材料中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考生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词:“温故知新”。这是一个

常见的成语,意思是在复习旧的知识或经验时,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题目要求我们探讨“温故”和“知新”之间

的关系。考生要深入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温故”意味着回顾,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或经历过的事物,“知新”则意

味着在复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新的启示或新的收获。

考生要考虑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可以是并列关系,即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促进。“温故”是基础和前提,它为

我们提供了认知的起点。通过回顾过去的学习经历,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现实,把握事物

的发展脉络。而“知新”则是在“温故”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深化,它代表着新的认知,新的理解和新的发现。因

此,“温故”与“知新”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也可以是因果关系,即“温故”是“知新”的前提,还可以

是条件关系,即只有在“温故”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新”。

考生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温故知新”的内涵。在教育领域,这句话强调了复习和巩固旧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只有

当我们对已有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时,才能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需要

不断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经验,以便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法,提升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

写作时,以立意“温故而知新:不断回顾,不断前行”为例,我们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通过阐述“温故”与“知

新”的紧密关系,进而论述其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首先,阐述“温故”的重要性,即它是巩固知识,深

化理解的基础,接着,论述“知新”的意义,即它是激发创新思维,推动个人成长的动力,然后,通过举例,引用和对比等

论证方法,进一步阐述“温故而知新”的辩证关系,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温故而知新”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

要性,并呼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回顾,不断前行。

立意:

1.温故知新:复习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2.知新源于温故: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3.温故而知新:不断回顾,不断前行。

4.温故非简单重复,知新需深入思考。

5.温故知新,智慧之源。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5.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

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新眼光引领发现之旅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总以为发现之旅是踏上未知的征程,探寻新的天地。然而,真正的发现之旅,却往往不在

于我们走过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新的眼光。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

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我深以为然。

拥有新的眼光,意味着我们有能力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看到新的可能。当我们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原本平淡无

奇的事物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原本熟视无睹的景象也会变得焕然一新。反之,如果我们只是用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即使

走遍天涯海角,也只是在重复着过去的经历,无法发现新的东西。

就如艺术创作,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独特的眼光。他们

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从常见的景象中挖掘出深意。艺术大师梵高能够从向日葵中看到生命的热烈与顽强,毕加

索能够从日常物品中抽象出形态与色彩。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他们拥有新的眼光,能够发现别人

看不到的美。

相比之下,那些缺乏新眼光的人,即使身处美丽的环境中,也无法感受到美的存在。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

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这就像是一句谚语所说:“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魔,所见皆魔。”我们的眼光决定了我们

所能看到的世界。

同时,新的眼光也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偏见和固有观念的限制,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当我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时,往往能够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够发现新的规律和现象,往往是因为他们

敢于打破常规,用新的眼光去审视问题。他们能够从复杂的数据中提炼出规律,从微小的变化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

而如果我们只是用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很容易就会被偏见和固有观念所束缚,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这就像

是一句成语所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的眼光如果被偏见和固有观念所遮挡,就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新的眼光能够让我们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从复杂的问题中找到答案。同学们,让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努力培养自己的新眼光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

人生的旅途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奇迹。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审题:

材料引用别人的话作为本次作文的话题:“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其实“发

现之旅体现在找到新的天地”,“发现之旅”就是到达新的地方,新的环境,看到新的东西,新的事物。于是,我们总是

在路上,想要寻找那些未曾见过的风景。

“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针对的是思想的自由。就算我们走遍天涯海角,如果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没有改变,那一切也

只是换了个地方而已内心的感悟不会有什么新意,人生也不会真正的成长。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了新的眼光,哪怕只是

在熟悉的地方,也能发现不一样的美好。比如,一片普通的树叶,在普通的眼光下可能只是绿色的一片,但如果用新的眼

光去看,或许你会发现它上面细腻的纹路,感受到它生命的脉络,甚至想象到它经历的风风雨雨。

因此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我们走了多远,看了多少风景,而在于我们内心的成长和变化。当我们学会用新的眼光去

看待世界,那么每一天都会充满新奇和惊喜。

写作时,学生要紧紧扣住“用新的眼光看事物”来行文。比如开头以材料引入话题,阐述对“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

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这一观点的理解,然后解释新的眼光的含义,即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看待事

物。可以举例说明新的眼光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发现事物的内在价值,之后论证新的眼光的重要性,分析新

的眼光在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探讨如何培养新的眼光,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如保

持好奇心,多读书,多交流等,来培养自己的新眼光。

立意:

1.培养新眼光,探索新世界。

2.新眼光引领成长。

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24.完成作文。

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给出“获益”与“代价”这两个要素,作为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的维度考量。对于这一个问题,首先,我们必

须认识到获益与代价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获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收益,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

情感上的愉悦,知识上的增长等。同样,代价也不仅仅是金钱或时间上的消耗,它可能涉及到个人的健康,社会关系,环

境的破坏等方面。因此,当我们试图用“获益大于代价”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做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远

不止表面的得失。

其次,获益与代价的评估往往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益",什么是“代价”有着不同的理解。

例如,对于一个追求物质财富的人来说,投资一个高风险项目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从而认为这是值得的,而对于

一个注重精神追求的人来说,这样的风险可能会牺牲他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安宁,因此并不认为这是值得的。这就要求我

们在评估获益与代价时,必须结合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来进行。

再者,获益与代价的评估还需要考虑长远的影响。有些决策可能在短期内看起来获益大于代价,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

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

枯竭。因此,我们在做出决策时,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评估获益与代价。此外,我们还需要

考虑到决策的社会和道德层面。一个决策可能对个人有利,但如果它损害了公共利益或违反了道德原则,那么这样的获

益是否还能够被认为是正当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将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寻求一个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

决策标准。

综上所述,虽然“获益大于代价”是一个有用的决策原则,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结合个人的价值观,目标,时间

维度,社会和道德影响等因素,来综合评估一个决策的真正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决策虽然在表面

上看起来获益大于代价,但在深入分析后可能会发现它们并不是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

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和负责任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一种全面思考的习惯,不仅仅关注眼前

的得失,而是从多个角度和长远的视角来审视每一个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真正“值得”的

选择。

写作时,首先要对材料这一问题进行质疑,说明我们看似是在公平地考量天平两端分别放上的“获益”和“代价”,好

像天平倾斜于哪边,我们就会当即作出选择。但是,我们似乎忘了一系列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天平本身有没有问

题?制作天平的标准到底是谁来制定的?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当工具理性碰到价值理性的时候,

又该做何选择……由此表明态度一一我们不能仅仅用当下可见的获益大于代价,来评判一件事的价值。然后再进一步,

从多重标准,以及延时满足这两方面,充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去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做,以及是否做得成功的标准。

立意:

1.不只求值不值得,更有愿不愿意。

2.过分讲求获益大于代价,容易陷入极端利己主义。

3.从多维角度综合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做。

202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3.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指出了一种现象:我们一些青年,或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不想做”,说明这些事情,

不是自己的爱好,兴趣所在,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不得不做”,说明这些事情,是基础性工作,或者是必然要面对难题,

或者是无从躲避的责任。然后由此引发疑问:这个现象是我们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也就是说,面对这些自己不想

做却又不那么容易能轻易避开的事,我们应当思考,是否可以选择逃避,是必须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还是可以选择避开使

其不成为我们不得不做的事。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见仁见智的。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逃避,我们必须选择迎难

而上,因为这毕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责任,不容逃避。我们也可以强调个人的自由,说明我们不该为俗世规则所束缚,要

勇敢选择自己的兴趣与志向,或许由此我们会动力十足,反而会比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写作时,可以先确定“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指的是哪类事情,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这些时期,对某些同学来说,

是记住大量的枯燥的公式,对某些上班族来说,是日常的一系列机械的日常性报表。然后再表明自己对于材料所问问题

的态度。比如,若选择我们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就可以采取层进式结构,先指出我们无法逃避,然后说明既然不得不做,

虽然不想做,也要克服厌倦情绪去有效面对,接下来指出,此种情况下应该重视效率的提升,我们可以尝试用最少的时间

和最巧妙的心思应付生活中的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

立意:

1.既然不可逃避,何不积极面对。

2.化无奈为兴趣,完成必须承担的任务。

3.切莫敷衍了事,勇于负重前行。

4.人生有限莫蹉花,志趣为先弃累赘。

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4.根据要求作文。

当我们遭受重大人生挫折时,重要的是认清客观现实,还是安抚自己的心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客观理性析原因温柔安抚向未来

保罗•史托兹曾说,“在这个处处充满变数的时代,逆境无处不在,只要你还在前进,就一定会经历起落和失败。”

既然挫折在所难免,我们便只需昂首前行,勇敢面对。面对挫折,我们既要能够直面现实,保持客观冷静,也需要安抚心灵,

温柔对待找到归属。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直面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挫折的重击,如果选择逃避退缩,会使自己在

挫折的打击中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正确地面对挫折,便需要我们正视现实,认清现实,因为“真正的英雄主义,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认清现实,要承认挫折的客观存在,正视自我长处与短处。面对“长征2号”的研发过程中旧有的焊接方法不再适

用新材料的难题,尽管遭遇重重挫折,高凤林反复分析新材料特点,认清材料本质,了解焊接具体细节要求,不断尝试各

种焊接方法,终于成功,保证了振动塔按时竣工。面对青蒿素提取失败的挫折,屠呦呦大量查阅资料,反复实验以寻找其

最佳的提取方法,理清知识系统,认清科学事实,最终让青蒿素成为抗疟奇药,造福无数患者。“伟大的尝试,即使失败了,

也是壮美的。”在面对挫折时客观理性地分析现实,分析原因,可以让我们尽快调整方向,在挫折中找到生机,在山重水

复中找到柳暗花明。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挫折之于我们每个人是

成长的必经之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除了正视客观现实,还需要我们学会安抚自己的内心,为心灵寻一方安放的天空。

苏轼曾言:“此心安处是吾乡。”面对挫折打击,唯有守心自安,方能处变不惊。叶嘉莹面对人生的无数挫折,少

年丧母,中年丧女,忧患不断,苦难重重。她在遭遇挫折时用诗词安放自己的心灵,寻得一方安静之地,终绽放出熠熠生辉

的人生。张桂梅面对要创办女子高中时的不被理解,没有资金等挫折,她守好自己的内心,坚信自己的选择,最终建成华

坪女高,帮助两千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面对重大的人生挫折,我们既需要认清客观现实,也需要安抚自己的心灵。客观理性析原因,温柔安抚向未来,既认

清”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又锤炼“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心灵,在挫折中认清现实,也在挫折中抚平心理,让人生之

路在挫折中行稳致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提出一个生活情境一一当我们在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中遭遇重大挫折。然后提出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是认清现

实,还是安抚心理。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合理的选择。

人生遭遇重大挫折时,要能够面对并接受现实,理解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是终点。要保持客观冷静,直面现实,认

清事实,并能进行理性分析,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才能走出阴影,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只有通过冷静地分析问题,理性

地评估自己的处境,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不仅涉及到对外部环境的观察,也包括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评

估。

同时,人生遭遇重大挫折时,也要安抚自己的心理。面对挫折,情绪上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安抚好自己的心理,可以帮

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挫折,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寻求心理上的慰藉,帮助自己从失败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是重建自信,

重拾希望的关键。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学会接纳自我的优点和不

足,肯定自己的价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努力改进。只有真正接纳自己,安抚心理,才能增强自信心,勇敢面对挫折。

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重大挫折,这既需要我们认清事实,也需要我们安抚心理。当我们遭遇重大挫

折时,要保持对客观事实的理性认知,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安抚好自己的心理,

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心理调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的。只有当我们既能够理智地面对问题,又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克服挫折,实现自我成长。

写作时,在文章开头,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面对挫折,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之道。在论证部分,需要运用丰富

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可以先分析“认清客观现实是面对挫折的第一步”,然后分析

“认清现实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情感的力量”,再对上文进行总结,这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我们在面对挫折

时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在面对挫折时既客观冷静,也安抚心灵,这不仅

是一种应对策略,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让我们在挫折中学会成长,在挑战中寻找机遇,用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迎

接每一个崭新的明天。

立意:

1.保持客观冷静,理性对待挫折。

2.安抚自己的心理,积极面对挫折。

3.在理性与情感中找到平衡,走出挫折阴影,成就更好人生。

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3.根据要求写作。

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够成长为更新的自己。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信”“疑”之辨新“我”之赴

奔赴更新的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我们会不断地怀疑,改造,甚至推翻往昔深信的事物或观念,这固然是不可避免的。

而若将“疑”作为推动自我成长的机械方法论,则偏离了正确的航向。

诚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认知丰富包含着渐进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前深信不疑的事物常常是非真理性的。在客

观上,社会提供的认知世界的工具与渠道处在不断地更新扩充之中,建立在局限的材料之上的“深信”必然会随着科学

技术进步而面临成为谬误的可能,故而我们需要不断地利用当下可得的材料去怀疑过往所“深信”之物。在主观上,经

验的匮乏与思维的限制会使我们在特定时空下的认知呈现不成熟的状态,故而,若用往昔之“深信”指导终生之行为,

则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既然认知往往因受局限与制约而可能成为成长的阻碍,那么通过不断地质疑与叩问以更新认知,则不失为向更新的

自己进发的好方法。怀疑以往对于世界不同领域的观点,方能适应事物永恒变化,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客观世界,有如千

年变局之下“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从夜郎自大的迷梦中挣脱而出,怀疑以前奉为圭臬的价值观念,方能逃脱束缚,

规避像“唯我论”一般的自囚自困,走向成熟,成长为更新,更好的自己。

然而当“怀疑”染上了盲目的色彩,则会带来怀疑成本的无限上升与成长之路上不必要的坎坷。机械地遵从“怀疑”

的方法论会使人堕入无尽的迷茫深渊,因为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万事万物皆需加以质疑,这样一来,证实怀疑的成本会

无限膨胀而使人增加负累,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

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必然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坚定不移,行之终身。无论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劝,还

是千年前希腊德尔菲神殿中刻下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又或是个人的初心与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总有需要我们终身践

行之信仰。所以,在“信”与“疑”之间,如何取舍,如何选择,从来都不是绝对的。

更进一步而言,“怀疑”本身不是目的,而“成长为更新的自己”才是最终归宿。若以前者为目的,则万事万物皆会

落入不确定之中,甚至对于我们是否应当“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这一议题也要加以怀疑,而若以完善的自我,

向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塔尖进发为航向,则不会迷航。

总而言之,“信”“疑”之辨,使我们成长之路上必然要加以推敲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一句话组成。告诉我们要学会怀疑,才能成长。怀疑可以促进探究学习,怀疑习以为常的知识,往往能有查漏补缺,

去伪存真之效。怀疑精神也让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怀疑精神带来的批判性

思维更显重要。学会怀疑,还能增强我们的认知适应性。当我们懂得怀疑,便能预料到特殊状况必然存在,由此对新情况

保持开放态度,适应新的信息和观点。学会怀疑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懂得如何取舍,并能保持自我,学会怀疑让我们在泥

沙俱下中萃取精华,为我所用,更好成长。学会怀疑能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从而成长为更新

的自己。同时,需要注意材料中的“深信不疑”,表现出怀疑的程度,我们怀疑的并非一些细枝末节之事,而是我们深信

不疑的,认知的底色。对于细枝末节之事想得再多,也得不出非常有价值的结论,甚至即使怀疑了结论依然未变。事事怀

疑,就会陷入“彻底怀疑主义”,纠结于鸡毛蒜皮之事,寸步难行。写作时要注意辩证思考。

写作时,可以在文章开篇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拥有怀疑精神,成为更新的自己。然后解释什么是怀疑,再正面阐述怀疑

对成长的意义,如,怀疑可以让我们增强我们的认知适应性,避免自大,独断论,拥有包容心态,可以让我们拥有批判性思

维,独立思考能力,更好地创新等。然后辩证分析,一切都要怀疑吗?细枝末节之事,可以搁置,事事怀疑只会寸步难行。

最后联系当下,信息时代,人们易于对各类观念照单全收,我们正需要合理怀疑,来促进自我成长。

立意:

1.不断怀疑,成就更新的自己。

2.养成怀疑精神,不断探索前行。

3.拥有怀疑精神,保持独立思考。

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

24.写作。

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新名词与难题解决一一思维之光与行动之难

在知识的海洋中,新名词的提出往往如同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有时能帮助我们破解看似棘手的难题。然而,

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实际生活,却发现解决难题并非如此简单。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我认为,新名词虽能启迪思维,但难题

的解决还需结合实际情况,付出艰辛的努力。

新名词的提出,往往代表着对某一领域的新认识,新理解。它是对旧有观念的挑战,是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的结

果。比如,在物理学领域,“相对论”这一新名词的提出,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

解释的问题。同样,在经济学中,“供给侧改革”这一新名词的提出,为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新名

词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破解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名词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真正的难题解决还需结合实际情况,付出艰辛的努力。

新名词往往只是理论层面的创新,而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以“供给侧改革”为例,虽然这一新名

词提出了解决经济问题的新思路,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政策实施的具体细节,社会各界的反应以及可能产生的

风险等因素。这些因素使得难题的解决变得复杂而困难。

止匕外,新名词的提出有时也可能带来误解和滥用。一些人可能对新名词的理解不够深入,将其视为解决所有问题的

万能钥匙,从而导致行动的盲目和偏差。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这一新名词备受瞩目,但有些人却将其视为解

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忽视了数据背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滥用新名词的行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

新的难题。

因此,我们在面对新名词时,既要看到其带来的思维启示,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同时,我们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将新名词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尝试和调整,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综上所述,新名词提出确实能帮助我们破解难题,但解决难题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在新名词的启示下,结合实际情

况付出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材料首先肯定了新名词在破解难题时的潜在价值,但随后通过转折指出,

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难题往往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这种对比提示我们,在谈论新名词与解决难题的关系时,应持有

一种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新名词可能带来的启示和帮助,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围绕关键词“新名词”和“解决难

题”,考生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先弄清楚什么是“新名词”。所谓“新名词”,只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过去新出现的词汇都可以是“新名词”,

比如每年出现的“十大流行性语”,比如特种兵式旅游,科技科学领域出现的新的发现或理论,比如“量子计算”“基

因编辑”,比如商业领域出现的新词汇,如“共享经济”“数字化转型”等新名词。

其次,辩证思考新名词的提出与解决难题之间的关系。新名词的提出,往往是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新认识,新理解,它有

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名词的提出确实有

助于破解难题。

可是,新名词的提出都能解决问题吗?材料明确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是因为,难题的

解决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问题的解决变得复

杂而困难。

此外,即使我们有了新名词,也不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