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报告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3C/0A/wKhkGWdXYV-ATfHQAAK6l8dpj8Q967.jpg)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报告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3C/0A/wKhkGWdXYV-ATfHQAAK6l8dpj8Q9672.jpg)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报告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3C/0A/wKhkGWdXYV-ATfHQAAK6l8dpj8Q9673.jpg)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报告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3C/0A/wKhkGWdXYV-ATfHQAAK6l8dpj8Q9674.jpg)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报告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3C/0A/wKhkGWdXYV-ATfHQAAK6l8dpj8Q96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报告TOC\o"1-2"\h\u9885第1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397741.1绿色建筑发展概述 394711.2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3163701.3研究目的与意义 414615第2章绿色建筑基本理论 4325452.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4108242.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153442.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427853第3章节能减排技术概述 528533.1节能技术 5138253.1.1高效保温材料技术 565763.1.2高功能门窗技术 582063.1.3通风与空气调节技术 577153.1.4太阳能利用技术 5163873.2减排技术 6222613.2.1环保材料应用技术 6270363.2.2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技术 69333.2.3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6302703.2.4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 6307863.3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6207353.3.1应用现状 696943.3.2发展趋势 622443第四章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 620414.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 7248634.2节能型建筑材料 797064.3环保型建筑材料 731617第5章建筑节能设计 742925.1保温隔热设计 8187065.1.1保温材料选择 8187755.1.2保温层厚度设计 8227005.1.3保温系统施工技术 859405.2通风与采光设计 8325635.2.1自然通风设计 8248035.2.2采光设计 885715.2.3通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 8221845.3建筑体型与朝向优化 867725.3.1建筑体型优化 832075.3.2建筑朝向优化 819455.3.3建筑体型与朝向一体化设计 917777第6章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9220056.1太阳能利用技术 91816.1.1光伏发电系统 9318066.1.2太阳能热水系统 992676.1.3太阳能通风降温技术 9293976.2风能利用技术 9125116.2.1小型风力发电系统 9165506.2.2风能通风技术 973106.3地热能利用技术 9277206.3.1地源热泵系统 98246.3.2地热供暖技术 10232356.3.3地热储能技术 1013054第7章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 10127777.1高效电气设备选用 10291187.1.1选用高效电动机 10169437.1.2选用高效变压器 1040967.1.3选用绿色电气配件 10236347.2智能化控制系统 10154807.2.1楼宇自动化系统 10228847.2.2能源管理系统 11257197.2.3网络通信技术 1140747.3能源监测与管理 1143487.3.1能源监测 1118397.3.2能源管理 11279817.3.3能源审计 11511第8章建筑水环境优化设计 11192538.1节水措施与设备 1111228.1.1节水型卫浴设备 11231338.1.2节水型给水系统 11215258.1.3节水型景观设计 12131558.2雨水收集与利用 12127468.2.1雨水收集系统 1273138.2.2雨水利用途径 12147178.2.3雨水处理技术 12239078.3中水处理与回用 1226568.3.1中水来源及水质特点 12243918.3.2中水处理技术 1269538.3.3中水回用途径 1233778.3.4中水处理设施设计 121475第9章室内环境质量优化 12125389.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2117109.1.1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分析 13175799.1.2通风换气技术 13324869.1.3空气过滤与净化技术 1379669.1.4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估 13117559.2室内热环境优化 13242169.2.1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3294469.2.2保温隔热技术 13187639.2.3自然通风技术 13140749.2.4室内热环境优化策略 13232729.3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优化 13114889.3.1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3121909.3.2高效照明技术 13265329.3.3隔声降噪技术 13164459.3.4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优化策略 1312320第10章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案例分析 131647710.1国内绿色建筑案例 141873010.1.1案例一:上海世博园区绿色建筑 141399510.1.2案例二:深圳万科中心绿色建筑 143100410.2国外绿色建筑案例 142684110.2.1案例一:美国纽约市OneWorldTradeCenter 141142510.2.2案例二:英国伦敦市TheShard 141631610.3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142579410.3.1节能技术案例:某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141167310.3.2减排技术案例:某工业厂房屋顶绿化 14第1章研究背景与意义1.1绿色建筑发展概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循环再生等原则,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能耗和排放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相关政策、规范和标准也不断完善。1.2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能减排是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筑行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节能减排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40%,而建筑垃圾产生量也逐年攀升。因此,加强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对于降低建筑行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1.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2)总结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和节能减排技术,为建筑行业提供技术支持。(3)探讨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4)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绿色意识和能力,培养绿色建筑专业人才。(5)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第2章绿色建筑基本理论2.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同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以人为本,关注建筑的使用者健康和舒适性;二是节约资源,降低建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三是保护环境,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四是可持续发展,考虑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2.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建筑绿色功能的量化评价,旨在引导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进行评价,该标准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七个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评价。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等,它们在评价内容和指标上各有侧重,但共同目标都是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以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以下为主要的设计原则:(1)整体性原则:将建筑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气候、资源的相互关系,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节能优先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建筑节能措施,降低建筑能源消耗。(3)循环利用原则: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建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4)功能优化原则:根据建筑使用需求,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和功能,提高建筑使用效率。(5)环境友好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采用环保材料和设备,减少环境污染。(6)以人为本原则:关注建筑使用者的健康和舒适性,提供良好的室内外环境。(7)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充分考虑建筑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实现建筑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3章节能减排技术概述3.1节能技术节能技术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和减轻环境负担的目的。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节能技术:3.1.1高效保温材料技术高效保温材料技术通过降低建筑物的热传导系数,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建筑物的保温功能。主要包括岩棉、玻璃棉、聚氨酯等保温材料。3.1.2高功能门窗技术高功能门窗技术通过采用低传导系数的玻璃、合理的窗户型材和密封材料,降低窗户的热损失,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压功能。3.1.3通风与空气调节技术通风与空气调节技术通过对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和调节,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降低能耗。包括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和空调系统等。3.1.4太阳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3.2减排技术减排技术是指通过减少建筑行业排放的污染物,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减排技术:3.2.1环保材料应用技术环保材料应用技术包括使用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如竹材、木材、再生砖等,降低建筑行业对环境的破坏。3.2.2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技术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技术通过对建筑废水进行处理,实现废水的循环利用,降低水资源的消耗。3.2.3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实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3.2.4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通过对建筑行业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3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3.3.1应用现状目前我国绿色建筑领域已广泛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节能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地区绿色建筑发展不平衡等。3.3.2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对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重视,相关政策和标准将不断完善,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2)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未来,节能减排技术将不断创新发展,各种技术之间的集成应用将成为重要趋势。(3)市场推广与普及。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市场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4)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将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减排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绿色建筑技术水平。第四章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4.1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环境兼容性,即在生产、使用及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材料应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功能性,满足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各项功能要求;材料应具有较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更换频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2节能型建筑材料节能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保温隔热材料:如聚氨酯泡沫、聚苯乙烯泡沫、岩棉等,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可降低建筑物的能耗需求。(2)高功能门窗材料:如断桥铝合金、塑钢、真空玻璃等,可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水密性及抗风压功能,减少能量损失。(3)遮阳材料:如遮阳篷、遮阳百叶等,能有效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负荷。(4)节能照明材料:如LED灯具、太阳能灯具等,具有较高的光效和寿命,可降低照明能耗。4.3环保型建筑材料环保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可再生材料:如竹材、木材、麻等,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具有生物降解性,对环境影响较小。(2)废弃物利用材料:如再生混凝土、废弃物复合材料等,可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再利用。(3)低毒低排放材料:如水性涂料、环保型胶粘剂等,减少有害气体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降低对室内外环境的影响。(4)绿色装饰材料:如天然石材、无机涂料、环保壁纸等,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等特点,有利于保障室内空气质量。通过以上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节能减排功能,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第5章建筑节能设计5.1保温隔热设计5.1.1保温材料选择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保温隔热设计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环节。合理的保温材料选择对提高建筑物的热工功能具有关键作用。本节主要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保温材料,包括无机保温材料、有机保温材料和复合保温材料,并对各类保温材料的功能、成本及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5.1.2保温层厚度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合理确定保温层厚度是保证建筑节能效果的关键。本节介绍了保温层厚度设计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保温层厚度对建筑能耗的影响。5.1.3保温系统施工技术保温系统的施工技术对保温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节重点探讨了保温系统的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的实现。5.2通风与采光设计5.2.1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通风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途径。本节从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及通风口设计等方面分析了绿色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方法,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舒适度。5.2.2采光设计良好的采光设计有助于减少照明能耗,提高室内光环境质量。本节介绍了绿色建筑采光设计的原则、方法及评价指标,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采光设计对建筑节能的影响。5.2.3通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通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是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方向。本节探讨了通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实现建筑能耗的进一步降低。5.3建筑体型与朝向优化5.3.1建筑体型优化建筑体型对建筑能耗具有显著影响。本节分析了不同建筑体型对能耗的影响,提出了绿色建筑体型优化的原则和策略。5.3.2建筑朝向优化建筑朝向对建筑的日照、采光和通风等具有重要作用。本节研究了不同地区建筑朝向对能耗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建筑朝向优化方案。5.3.3建筑体型与朝向一体化设计综合考虑建筑体型与朝向的优化,有助于实现绿色建筑的高效节能。本节提出了建筑体型与朝向一体化设计的方法,以实现建筑能耗的最低化。第6章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6.1太阳能利用技术6.1.1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光伏发电系统可应用于建筑屋顶、墙面等部位,实现建筑自我供能。根据建筑特点及需求,可选择适合的光伏组件类型和安装方式。6.1.2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光能加热水,为建筑提供生活热水。在绿色建筑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具有显著的经济、环保效益。根据建筑用途和需求,可选择真空管式、平板式等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热水系统。6.1.3太阳能通风降温技术太阳能通风降温技术通过利用太阳能驱动通风设备,降低室内温度,提高室内舒适度。该技术适用于夏季炎热地区,有助于减少空调使用,降低能耗。6.2风能利用技术6.2.1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小型风力发电系统是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技术,适用于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在绿色建筑中,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可应用于屋顶、阳台等空间,为建筑提供辅助电源。6.2.2风能通风技术风能通风技术利用风能驱动通风设备,实现室内外空气交换,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该技术适用于风力条件较好的地区,有助于降低空调能耗,提高建筑舒适度。6.3地热能利用技术6.3.1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热能作为冷热源,为建筑提供空调和供暖。该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适用于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区。6.3.2地热供暖技术地热供暖技术利用地下稳定的温度,通过地热换热器将地热能传递到室内,实现供暖。该技术具有清洁、高效、环保等特点,适用于冬季寒冷地区。6.3.3地热储能技术地热储能技术通过在地下储存热能,实现季节功能量调峰。在绿色建筑中,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应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第7章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7.1高效电气设备选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电气设备的选用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电气设备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建筑能效水平。本节主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7.1.1选用高效电动机选用高效电动机是提高电气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在选型过程中,应关注电动机的能效等级、功率因数、负载率和温升等参数,保证电动机在实际运行中具有较高效率。7.1.2选用高效变压器高效变压器具有较低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有利于降低电网损耗。在选用变压器时,应充分考虑其容量、负载率、损耗等因素,以实现节能减排。7.1.3选用绿色电气配件电气配件如电缆、开关、插座等,也应选用绿色、环保、节能的产品。这些配件在满足电气功能要求的同时能够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的整体节能效果。7.2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建筑内部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实时监测与调控,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7.2.1楼宇自动化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包括照明、空调、给排水、电梯等子系统的控制。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7.2.2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内各种能源消耗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管理,为节能减排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合理调控,降低能源浪费。7.2.3网络通信技术采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建筑内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建筑运行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为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7.3能源监测与管理能源监测与管理是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与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7.3.1能源监测建立完善的能源监测体系,对建筑内各种能源消耗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掌握能源消耗情况,为能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7.3.2能源管理根据能源监测数据,制定合理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如优化运行策略、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设备效率等,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7.3.3能源审计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评估建筑能源利用现状,发觉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8章建筑水环境优化设计8.1节水措施与设备8.1.1节水型卫浴设备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节水型卫浴设备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节水型马桶、节水型洗手盆、节水型淋浴器等设备,通过降低用水量,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8.1.2节水型给水系统节水型给水系统主要包括变频调速给水系统、管网优化设计、分区供水等。通过合理设计给水系统,降低水压,减少管网漏损,提高用水效率。8.1.3节水型景观设计在建筑景观设计中,采用节水型植物、渗透性铺装、雨水花园等设计手法,实现节水目标。8.2雨水收集与利用8.2.1雨水收集系统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屋顶集水、地面集水、雨水管网等。通过收集雨水,减轻城市排水压力,降低地表径流污染。8.2.2雨水利用途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水体补给等,提高雨水利用率。8.2.3雨水处理技术针对不同水质要求,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雨水进行处理,保证其安全、高效利用。8.3中水处理与回用8.3.1中水来源及水质特点中水主要来源于建筑生活污水、冷却水等,其水质具有污染物浓度较低、水质波动较大的特点。8.3.2中水处理技术针对中水水质特点,采用物化处理、生化处理、膜处理等技术,保证中水回用安全。8.3.3中水回用途径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冲厕、绿化、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8.3.4中水处理设施设计结合建筑特点,合理设计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的中水处理设施,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节能减排效益。第9章室内环境质量优化9.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是衡量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章主要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化。分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建筑材料、家具及室内装饰品等。阐述通风换气、空气过滤和净化等技术的应用,以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介绍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估方法,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9.1.1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分析9.1.2通风换气技术9.1.3空气过滤与净化技术9.1.4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估9.2室内热环境优化室内热环境对居住者的舒适度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室内热环境的优化措施:分析室内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室外气候、建筑围护结构功能等。介绍绿色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如保温隔热、自然通风等。阐述室内热环境优化策略,以实现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9.2.1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9.2.2保温隔热技术9.2.3自然通风技术9.2.4室内热环境优化策略9.3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优化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对居住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节主要探讨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的优化措施,以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分析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的影响因素,如窗户面积、照明设计、隔声功能等。介绍绿色建筑设计中采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如高效照明、隔声降噪等。阐述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优化策略,以营造宁静、舒适的室内空间。9.3.1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影响因素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圳市出租房屋合同书(28篇)
-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单招考试职业技能测试E组样题
- 设计方案优化函
- 2025年信贷调整协商协议
- 2025年医院合同管理策略与优化措施
- 2025年互联网电商员工保密协议规范
- 2025年猎头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二手住宅带阁楼出售合同规范
- 2025年烟胶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二手房合同纠纷隐患与预防
- HWSD数据库土壤中文名称
- 金锁记优秀课件
- 地产集团地产体系员工职业序列及职业等级管理规定
- 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杀虫单废盐资源化处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单词表(默写版)
- 海德堡HRT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
- 世界国家地区区域划分 Excel对照表 简
- 幼儿园手工教学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以自贡市幼儿园为例
-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 雨水管道中粗砂回填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28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