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北京八十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商贾(jiǎ)幽咽(yè)青冥(míng)琴弦(xián) B.呕哑嘲哳(zā)霜鬓(bìn)镂空(lòu)封狼居胥(xū) C.东船西舫(fǎng)钿头银篦(dìng)敛容(liǎn)窈(yáo)窕淑女 D.荻花(dí)参差(cēncī)金戈(gē)轻拢慢捻(niǎn)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止 B.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C.最难将息息:养息,休息 D.幽咽泉流冰下难难:艰难,形容乐声滞涩难通。3.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修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4.下列有关诗词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具有说服力和意境美。 B.《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疑问,反映出一种因功业未成产生的悲观消极情绪。 C.《登高》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情感深沉悲慨。 D.《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非利足也(敏捷)②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 B.①而绝江河(横渡)②冰泉冷涩弦凝绝(断,停顿) C.①圣人无常师(老师)②吾师道也(学习) D.①其皆出于此乎(产生,发生)②其出人也远矣(超过)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兴于唐代,发展于五代,盛行于宋代。 B.词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章、诗余等。 C.词按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是否分段划分,词又可分为单调、双调、三调、四调。 D.“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表示词的内容,同时规定了字数、平仄、押韵等。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后人将他与同为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B.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 C.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创造了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后期词充满伤感情调,表达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二、非选择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材料二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化。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C.“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D.“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C.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D.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3)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D.在书法创作中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和启发。(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B.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C.“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D.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5)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东平尧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今,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注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苍以天下化平以:认为B.寻闻当遂校猎河内寻:不久C.上疏归职,帝不听听:允许D.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省:反省(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4)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说明。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注释:【1】几:轻微,婉转。【2】劳:忧愁。(1)请解释“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宋】辛弃疾郁孤台【2】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3】,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注释】:【1】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造口一名皂口,南渡之初,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2】郁孤台: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贺兰山上修建了郁孤台,借此遥望皇帝的宫阙。【3】长安:此处代指宋都汴京。【4】鹧鸪:鸟名,啼声凄苦。(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将延绵的“清江水”与“行人泪”联系在一起,写出南宋人民国破家亡之痛。B.“望长安”表现了词人虽然对长安城有无限的向往与喜爱,却被重重山峦阻隔。C.“青山遮不住”一扫围堵封闭之感,“毕竟”一词表现了词人坚强的信念。D.“愁余”意即“使余愁”,词人借鹧鸪的凄苦啼叫来暗示国事之艰难和自身之愁苦。(2)古代诗歌中常借助鸟鸣声来传达诗人的情感,下列诗句中的鸟鸣声所蕴含的情感与“山深闻鹧鸪”不相似的一项是A.远雁下平沙,嘹亮遗凄唳。(《湘江秋晓》刘道)B.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韦庄)C.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赠崔郎中宗之(时谪官金陵)》李白)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3)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词人借所见山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善假于物也。(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4)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5),相逢何必曾相识。(6),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7),潦倒新停浊酒杯。(8),桃李罗堂前。(9)憔悴损,?(10)我有嘉宾,。(11),使我不得开心颜?(12)携来百侣曾游,。14.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上海的马路纵横交错,总共5000多条,每年还会新辟出来一些路。每到年初,我会摊开新的上海地图,像看棋盘一样看上半天。每一次,最早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悉的马路。我有点路盲,找到它们,犹如找到坐标,这才能厘清陌生的新马路有多远、处在什么方位、如何能到达。其实,我从不主动探访那些陌生的路,只是怀有一些好奇而已。说来惭愧,在上海居住超出60年,我熟悉的马路极有限。也许躲在书斋里,深陷写作的时间过多;也许我的居住、办公几乎集中在内环里,和母亲、兄弟的距离,按现在的说法,都是“一碗汤”的距离。个别亲友住得远,我每年邀请他们来这边聚餐一次,或改视频联系了。熟悉的路,特别是有讲头、往深里看有缘的路有几处。想想每个人的人生也就一条路,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就不觉得贫瘠。饱含深情的路未必和个人成长、情感轨迹、生命记忆相交织。爱上一条路,有时像爱上一个人,起源于某种相遇、相投,有时只是冥冥之中的偶然。新华路,我从没在那儿居住过,但喜欢去。次数多了,那里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我几乎都认得。1982年5月的一个中午,我第一次去新华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国宾道”,重要的外国宾客来往虹桥机场,车子都从这里经过。当时我匆匆而去,不为马路风情、外国弄堂的建筑风格,直奔新华路邮局。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文学新人,星星点点发表了一些作品,于是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陆续寄来样书和稿费,需要本人去邮局领取。从未去过的陌生马路,我心存好奇。从定西路左拐进入新华路,前行几十步,内心涌出一阵疑惑;太熟稔了,又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我找到一个常规的解释,这一截马路不宽,不是车流呼啸的干道,很少直通通对开的十字路口,马路带有微微的弯势,颇为好看,这气质和我从小居住的南昌路相像,于是好感呼之欲出。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沉稳,不停留在古朴。那里鲜有提鸟笼的、在弄堂口孵太阳的闲人,或什么摩登青年。沿街的洋房把明媚的花园敞开来,单纯清丽的初夏扑入我的怀中,耳朵清新了,仿佛能听得花朵和树叶沙沙地对话,偶然一抬头,园里一棵高瘦的杉树煞是清俊。也有篱笆,篱笆缝隙中探出一支可爱的小花。嫩绿色的花茎上一抹星星似的亮光,洁白的花瓣,橘黄色的花蕊,花朵的形状如一个小风车,妩媚中带一点调皮和任性。迎着微风,仿佛能飒飒地飞转起来,它仿佛在对我微笑,让我回到童年南昌路老宅内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内心浮动久违的安谧。多好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我略带痴迷地在微笑灿烂的风车茉莉附近兜兜转转,听民族乐团隐隐的琴声,欣赏法国梧桐合抱而起的“梧桐隧道”、一些有浮雕的漂亮老别墅、欧式的半圆形阳台。也在那一年底,我结识了我家先生。他是我中学好友的大学同窗,他家恰巧住在新华路老别墅群的后面。婚后,我俩周末去看婆婆,晚餐后回自己的小家,会特意绕过老别墅区,在新华路上走一段夜路。那里夜间灯光朦胧,无比静谧,仿佛一座小镇。又过了几年,我们特地把家也安置在新华路附近。我喜欢清晨天光闪烁的新华路,在葱郁的梧桐树冠覆盖下,它像一条秀丽的河,有光泽,有荡漾感;在那样的早晨散步,我会有脑子放空的状态,将路人按不一样的走姿和步态,想成鱼类、虾类,和我一起在晨光中自在地游走;缓缓而过的小车,被想成轻舟,颠簸着,逐渐流逝;偶尔路过的轧得马路发颤的货车,成了伸着脖子的大鳖,笨拙,气昂昂的。我把新华路看成“自己的地方”,有事没事来走走、停停,沉浸在静谧的心境中。我笔下的很多作品,灵感都是在放空的散步中形成的。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那里度过了很多美妙的时光。尤其每年电影节期间,我换上宽松的服装,带着大号瓶装水,赶场子似的看很多场电影。有时夜场电影落幕后,顶着一头的星光回家。秋天的新华路有落叶景观。飘落的金色树叶满地,非常有味道。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一路谈笑,在新华路上沙沙、沙沙地踩着落叶,忽然,我们默不作声了,被秋天的壮丽和伤感深深触及。若干年后,我写《小香咕全传》,里面有一条名叫“沙沙”的小路,孤独的香咕常会去和“沙沙”倾诉心事,每次小路轻柔地回复她:沙沙,沙沙。新华路不宽阔,不显赫,不张扬,全长不过2公里多一点。这条路始建于1925年,最初因这一带有个小寺庙,慢慢地聚集人气,成了一条路。它曾叫作安和寺路,1965年改名为新华路。这条路今天的魅力绽放,来自人文和景观,更来自历经近百年的岁月酿就独有的格调和积淀。上海越来越大,车流滚滚,不喧哗、有风采、静美的马路如今已不太多。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景观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武康路、新华路都在列,原则上说,50年、100年后,这些马路仍会保留基本的风貌。但保持一条马路原有的风骨和风情太难,它们在被岁月销蚀。就在前不久,多少年静静开在新华路上的老牌面包房马可孛罗悄悄关门了。新华路上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也被改变,我熟悉的篱笆也找不到了,但每年5月,我还会小心寻找曾对我微笑的风车茉莉,期盼那枝风车茉莉躲在隐秘的花丛中。可惜,始终没找到。多少年了,一朵也没有寻到。也许我曾经邂逅的一株白色风车茉莉只是内心偶然闪过的幻影?有这幻影,不奇怪,人总想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中,做回真正的自己。(取材于秦文君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就不觉得贫瘠贫瘠:乏味无聊B.太熟稔了,又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熟稔:熟悉C.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老派:老旧破败D.它们在被岁月销蚀销蚀:磨损,损耗(2)作者饱含深情地记述了她所喜爱的新华路。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新华路?(3)文章最后两段作者再次提到风车茉莉,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15.作文。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有的甜美,有的苦涩,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每个人的第一次,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请以“记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2-2023学年北京八十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商贾(jiǎ)幽咽(yè)青冥(míng)琴弦(xián) B.呕哑嘲哳(zā)霜鬓(bìn)镂空(lòu)封狼居胥(xū) C.东船西舫(fǎng)钿头银篦(dìng)敛容(liǎn)窈(yáo)窕淑女 D.荻花(dí)参差(cēncī)金戈(gē)轻拢慢捻(niǎn)【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解答】A.“商贾”中的“贾”应读作“gǔ”。B.“呕哑嘲哳”中的“哳”应读作“zhā”。C.“钿头银篦”中的“钿”应读作“diàn”;“窈窕淑女”中的“窈”应读作“窈”。D.正确。故选:D。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止 B.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C.最难将息息:养息,休息 D.幽咽泉流冰下难难:艰难,形容乐声滞涩难通。【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实词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解答】B.暂:突然。句意:现在我听了你的曲子,就仿佛听了仙乐一样,耳朵突然清明了。故选:B。3.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修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解答】C.“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指元嘉帝,是刘裕之长子刘义符也就是他继承人的年号(皇帝登基时使用的封号);而封狼居胥,则是指霍去病打败匈奴后“封狼居胥山而还”的事件。意在提醒南宋朝廷要做好北伐的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免蹈历史覆辙。故选:C。4.下列有关诗词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具有说服力和意境美。 B.《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疑问,反映出一种因功业未成产生的悲观消极情绪。 C.《登高》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情感深沉悲慨。 D.《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词,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B.“悲观消极情绪”错误。这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昂扬的斗志。故选:B。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非利足也(敏捷)②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 B.①而绝江河(横渡)②冰泉冷涩弦凝绝(断,停顿) C.①圣人无常师(老师)②吾师道也(学习) D.①其皆出于此乎(产生,发生)②其出人也远矣(超过)【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意义和用法。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文言现象,做好这种题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搞好积累和梳理,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知识体系。只有如此在遇到这种题型才能正确应答并且保证不失分数。【解答】A.利,脚走得快。句意:并不是脚走得快。故选:A。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要结合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进行辨析.【解答】A助词,句中停顿;助词,表判断。B副词,却;副词,就;C都是介词,向;D介词,在;助词,句末疑问语气;故选:C。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兴于唐代,发展于五代,盛行于宋代。 B.词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章、诗余等。 C.词按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是否分段划分,词又可分为单调、双调、三调、四调。 D.“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表示词的内容,同时规定了字数、平仄、押韵等。【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它表示词的内容”说法错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题目与内容有关。故选:D。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后人将他与同为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B.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 C.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创造了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后期词充满伤感情调,表达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解答】A.“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说法错误,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材料二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化。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C.“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D.“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C.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D.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3)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D.在书法创作中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和启发。(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B.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C.“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D.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5)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解答】(1)D.“‘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可知,原文只是说“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2)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为“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为“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D.“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可知,是“试图达到”。故选:C。(3)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可知,原文两者是并列关系,没有具体比较。(4)B.“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错误。根据材料二“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可知,原文是说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并没有说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5)根据材料一原文“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可概括出:既要注重欣赏字的形体结构,也要关注作品蕴含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根据材料二原文“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可概括出:既可以在展览中作“看图式”欣赏,也可以借鉴传统书斋中的“展玩式”欣赏。根据材料二原文“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可概括出:要注重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答案:(1)D(2)C(3)A(4)B(5)①既要注重欣赏字的形体结构,也要关注作品蕴含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②既可以在展览中作“看图式”欣赏,也可以借鉴传统书斋中的“展玩式”欣赏。③要注重作品与作者的合一。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东平尧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今,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听。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注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哉!(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苍以天下化平以:认为B.寻闻当遂校猎河内寻:不久C.上疏归职,帝不听听:允许D.帝省奏叹息,愈褒贵焉省:反省(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4)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说明。【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2)考查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要通读句子,落实字字对译,仔细比较选项内容。(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注意及时总结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关注陈述对象、具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还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来龙去脉等,同时要注意重点词语或句子的正确翻译。(4)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能力,要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筛选信息。【解答】(1)A.译:刘苍认为天下平和安定。B.译:不久听说将到河内设置栅栏猎取野兽。C.译:便上疏请求辞去所担任的职务,显宗不允许。D.看,译:皇上看了奏疏后连连叹息,更加褒奖和看重刘苍。(2)B.译: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刘苍相比较。(3)C.“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错,原文“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肃宗派大鸿胪窦固执节在郊外迎接。(4)①根据原文“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太平安定后,与公卿大臣拟定了南北郊祭祀和冠冕车服等礼乐制度。②根据原文“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今,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制止显宗皇帝在农事繁忙时打猎,制止肃宗皇帝想替原陵建立县邑的行为。③根据原文“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当声望日隆时,上疏请归;回朝朝见时,对自己“受恩过礼”表达不安。④根据原文“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敬重丁牧、周栩等士人。答案:(1)D。(2)B。(3)C。(4)①修治礼乐。太平安定后,与公卿大臣拟定了南北郊祭祀和冠冕车服等礼乐制度。②以礼谏君。制止显宗皇帝在农事繁忙时打猎,制止肃宗皇帝想替原陵建立县邑的行为。③进退有仪。当声望日隆时,上疏请归;回朝朝见时,对自己“受恩过礼”表达不安。④礼遇贤者。敬重丁牧、周栩等士人。译文: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被封为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刘苍少年时好读经书,很有才智谋略,显宗十分喜爱和看重他。这时汉朝中兴已三十多年,四方没有忧患,刘苍认为天下平和安定,应整治礼乐,就与公卿共同议定南北郊举行大祭时的冠冕乘车着服等制度,以及光武庙升堂奏歌、乐舞行列的数目,他议定的制度都记载在《礼乐》《舆服志》里。永平四年春,显宗到京师附近游览,观赏城市房屋,不久听说将到河内设置栅栏猎取野兽,刘苍就上书劝阻道:“臣听说按时令规定,仲春农事繁忙,不应聚集众人兴建工程。不依据礼而采取的行动,不是昭示四方的做法。”皇帝看完了奏疏,立即返回了宫中。刘苍在朝多年,多有建树,可考虑到自己凭近亲关系而辅佐朝政,声望一天天提高,内心总感到不安。便上疏请求辞去所担任的职务,显宗不接受他的请求。后来刘苍又多次上书请求,言辞十分恳切。永平五年,才允许他返还封国。肃宗即位后,对刘苍的敬重和礼遇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刘苍相比较。后来肃宗想替原陵修县邑,刘苍听说了,连忙上疏劝谏,皇上听从劝阻并停止了兴建县邑。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常人前去征询刘苍的意见。刘苍总是全心全意地应对,他的意见也都被采纳实行。建初六年冬,刘苍上疏请求朝见。肃宗因为刘苍一路上冒霜露艰难跋涉,派谒者赐给他貂皮大衣,又派大鸿胪窦固执节在郊外迎接。肃宗亲自巡视他的府第,事先设好帷幕卧床。刘苍认为受到的恩惠超过了仪礼,上疏辞谢说:“臣听说卑贱者与尊贵者,低与高按次序排列,上与下的关系要合理。陛下亲自屈尊,降礼于下臣,每次宴享接见,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蒙受的礼遇都超越了常例的规定。臣惶恐发抖,实不能心安。这并不是昭示百姓、安抚臣子的做法。”皇上看了奏疏后连连叹息,更加褒奖和看重刘苍。刘苍回到封国,患病了,肃宗急速派遣名医去看病,使者的车马在路上来来往往,不绝于道。第二年正月刘苍死了。元和三年,肃宗住在东平国王宫,追溯往事,触发了思念刘苍的情怀,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思慕那个人,来到他的居住地方;那个地方还在,而那个人已死。”于是落了泪,沾湿了衣襟。起初,刘苍回到封地,骠骑时吏丁牧、周栩因为刘苍敬重士人,不忍心离开,就但任王府的大夫,几十年来侍奉刘苍祖孙几代。皇帝听到这一情况,将两人叫到面前,为了怜惜他们久留王府,也打算通过他们传播刘苍的美好品德,提拔他们都当了议郎。评论说:孔子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不如贫穷却快乐,富贵却爱好礼节”。像东平宪王刘苍,可说是爱好礼节的人。像他辞别最亲近的亲属,离开母后,难道是为树名取誉而忘掉亲人、抛弃义理吗!因为位高引起皇帝疑心,隔阂就会产生,欲望太大往往损失就大,这就是明智者为其叹息的缘故。唉!远离隔阂以保全忠君之道,消除贪欲以成就孝道,这难道不是宪王刘苍的本志吗!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注释:【1】几:轻微,婉转。【2】劳:忧愁。(1)请解释“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一定要正确翻译出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关键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解答】(1)“不敬,何以别乎”,何以,怎么,用什么;别,区别,分别。译文:对父母不心存恭敬,那和饲养犬马怎么分别呢?“民德归厚”,民德,指民心,民风;厚:朴实,淳厚。译文:心归向淳厚。(2)根据材料一“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可从两方面概括: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材料二的意思是父母有过错的话,我们应该柔声下气去给他劝谏,跟他讲道理,你不能够粗暴、不能够板起面孔。如果见到父母不能听受你的劝告,还是执意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你要恭敬,必须要尊敬他,不可以跟他闹翻脸。可见孝表现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要恭敬。材料三“慎终”“追远”意思是认真办理父母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儒家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也就是孝还体现在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启发:比如材料一提到的对父母要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还要发自真心的恭敬。比如要多抽时间回家陪伴父母,不能以工作忙为理由常年不回家。比如材料二提到的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说话要委婉,不能语气生硬,要多从他们的心理、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答案:(1)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不心存恭敬,那和饲养犬马怎么分别呢?民德归厚:民心归向淳厚。(2)①赡养父母时不仅物质上满足,更要发自内心的恭敬;②对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即使不被采纳也要恭敬,虽然忧愁,但不冒犯怨恨;③父母死亡时,要慎重对待,并发自内心的追念。启示:一个人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如今的许多老人,虽然也是儿孙满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儿女们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因此,他们渴望与儿女们团圆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做儿女的就应多抽些时间去陪陪他们,而不是按月将赡养费打到父母亲的银行卡上。参考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宋】辛弃疾郁孤台【2】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3】,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注释】:【1】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造口一名皂口,南渡之初,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2】郁孤台: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贺兰山上修建了郁孤台,借此遥望皇帝的宫阙。【3】长安:此处代指宋都汴京。【4】鹧鸪:鸟名,啼声凄苦。(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句将延绵的“清江水”与“行人泪”联系在一起,写出南宋人民国破家亡之痛。B.“望长安”表现了词人虽然对长安城有无限的向往与喜爱,却被重重山峦阻隔。C.“青山遮不住”一扫围堵封闭之感,“毕竟”一词表现了词人坚强的信念。D.“愁余”意即“使余愁”,词人借鹧鸪的凄苦啼叫来暗示国事之艰难和自身之愁苦。(2)古代诗歌中常借助鸟鸣声来传达诗人的情感,下列诗句中的鸟鸣声所蕴含的情感与“山深闻鹧鸪”不相似的一项是BA.远雁下平沙,嘹亮遗凄唳。(《湘江秋晓》刘道)B.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韦庄)C.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赠崔郎中宗之(时谪官金陵)》李白)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3)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词人借所见山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具体辨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等,进而具体分析。【解答】(1)B.“对长安城有无限的向往与喜爱”错,这里的“长安”代指的是宋都汴京,“望长安”表达了诗人满怀忠愤的情感。故选B。(2)“山深闻鹧鸪”中鹧鸪的鸣叫代表愁绪。A.由“遗凄唳”可知雁叫代表秋思的愁绪和凄凉。B.由“六朝如梦”和“空”可知鸟啼代表对六朝繁华如梦般消失的感慨。C.由“时谪官金陵”可知,雁鸣代表被贬谪的忧愁。D.由“孤馆”“斜阳暮”等可知杜鹃声代表愁绪。故选B。(3)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由此可见,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表达收复国土的坚定信念。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可见下片借景生情,抒发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采用比兴手法,“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以清江水指“行人泪”,抒发南宋百姓国破家亡的痛苦;以遮挡住都城汴京的“无数山”喻指敌人,表达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既有收复国土的信念,又有困难重重的愁苦与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之情。以“毕竟东流去”的清江水坚定收复国土的信念,,又借深山鹧鸪表达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答案:(1)B(2)B(3)①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采用比兴手法,“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②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以清江水指“行人泪”,抒发南宋百姓国破家亡的痛苦;以遮挡住都城汴京的“无数山”喻指敌人,表达收复无望的悲愤。③下片借景生情,既有收复国土的信念,又有困难重重的愁苦与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之情。以“毕竟东流去”的清江水坚定收复国土的信念,,又借深山鹧鸪表达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译文:这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呦,江水之中留下了多少行人的眼泪?放眼西北望长安,可惜呀,只见到无数已经沦陷的青山。青山遮不住视线,也挡不住江水,毕竟浩浩江水始终向东流去。日暮,我站立江边,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声声鹧鸪悲鸣。赏析:这首词为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全诗即景抒情,曲折、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难复的悲痛和南宋小朝廷委曲求全的不满。诗人登上郁孤台,不由想到这里就是当年隆佑太后被金兵追杀所来到的造口。太后尚且如此狼狈,金兵铁蹄蹂躏下的百姓,其悲惨的境遇就更可以想见了。面对残破的半壁河山和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民,不由人不伤心落泪。这里的“行人”,既指隆佑太后一行与逃难的百姓,当然也包括主张抗金北伐的作者本人。第二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面是指长安有许多高山阻隔,难以骋目相望。然而内里的意思,却是指要想恢复故国,前途好似有“无数山”一样的艰难险阻。这里的“无数山”,不仅是指金国还十分强大,南宋相对弱小,更针对朝中许多昏聩的大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一句承上启下,指出北伐是广大人民的呼声,是大势所趋,不管前途有多少艰难险阻,终将实行并取得成功。这句饱含哲理的形象化的诗句,如今已成了一句熟语,常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诗人坚信前途一片光明,但现实终归是现实,仍旧十分残酷,因而心中充满了愁闷。江晚,山深,对于出门在外的行人本已十分难堪,如今耳际又传来鹧鸪一声声凄惨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一时将愁闷的情绪推到了极致。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4)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6)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8)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9)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10)我有嘉宾,鼓瑟吹笙。(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生非异也(重点字:生)(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字:惑)(3)佛狸祠下(重点字:狸)(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重点字:谪)(5)同是天涯沦落人(重点字:沦)(6)羽扇纶巾(重点字:纶)(7)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鬓)(8)榆柳荫后檐(重点字:檐)(9)如今有谁堪摘(重点字:堪)(10)鼓瑟吹笙(重点字:笙)(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摧)(1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稠)14.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上海的马路纵横交错,总共5000多条,每年还会新辟出来一些路。每到年初,我会摊开新的上海地图,像看棋盘一样看上半天。每一次,最早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悉的马路。我有点路盲,找到它们,犹如找到坐标,这才能厘清陌生的新马路有多远、处在什么方位、如何能到达。其实,我从不主动探访那些陌生的路,只是怀有一些好奇而已。说来惭愧,在上海居住超出60年,我熟悉的马路极有限。也许躲在书斋里,深陷写作的时间过多;也许我的居住、办公几乎集中在内环里,和母亲、兄弟的距离,按现在的说法,都是“一碗汤”的距离。个别亲友住得远,我每年邀请他们来这边聚餐一次,或改视频联系了。熟悉的路,特别是有讲头、往深里看有缘的路有几处。想想每个人的人生也就一条路,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就不觉得贫瘠。饱含深情的路未必和个人成长、情感轨迹、生命记忆相交织。爱上一条路,有时像爱上一个人,起源于某种相遇、相投,有时只是冥冥之中的偶然。新华路,我从没在那儿居住过,但喜欢去。次数多了,那里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我几乎都认得。1982年5月的一个中午,我第一次去新华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国宾道”,重要的外国宾客来往虹桥机场,车子都从这里经过。当时我匆匆而去,不为马路风情、外国弄堂的建筑风格,直奔新华路邮局。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文学新人,星星点点发表了一些作品,于是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陆续寄来样书和稿费,需要本人去邮局领取。从未去过的陌生马路,我心存好奇。从定西路左拐进入新华路,前行几十步,内心涌出一阵疑惑;太熟稔了,又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我找到一个常规的解释,这一截马路不宽,不是车流呼啸的干道,很少直通通对开的十字路口,马路带有微微的弯势,颇为好看,这气质和我从小居住的南昌路相像,于是好感呼之欲出。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沉稳,不停留在古朴。那里鲜有提鸟笼的、在弄堂口孵太阳的闲人,或什么摩登青年。沿街的洋房把明媚的花园敞开来,单纯清丽的初夏扑入我的怀中,耳朵清新了,仿佛能听得花朵和树叶沙沙地对话,偶然一抬头,园里一棵高瘦的杉树煞是清俊。也有篱笆,篱笆缝隙中探出一支可爱的小花。嫩绿色的花茎上一抹星星似的亮光,洁白的花瓣,橘黄色的花蕊,花朵的形状如一个小风车,妩媚中带一点调皮和任性。迎着微风,仿佛能飒飒地飞转起来,它仿佛在对我微笑,让我回到童年南昌路老宅内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内心浮动久违的安谧。多好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我略带痴迷地在微笑灿烂的风车茉莉附近兜兜转转,听民族乐团隐隐的琴声,欣赏法国梧桐合抱而起的“梧桐隧道”、一些有浮雕的漂亮老别墅、欧式的半圆形阳台。也在那一年底,我结识了我家先生。他是我中学好友的大学同窗,他家恰巧住在新华路老别墅群的后面。婚后,我俩周末去看婆婆,晚餐后回自己的小家,会特意绕过老别墅区,在新华路上走一段夜路。那里夜间灯光朦胧,无比静谧,仿佛一座小镇。又过了几年,我们特地把家也安置在新华路附近。我喜欢清晨天光闪烁的新华路,在葱郁的梧桐树冠覆盖下,它像一条秀丽的河,有光泽,有荡漾感;在那样的早晨散步,我会有脑子放空的状态,将路人按不一样的走姿和步态,想成鱼类、虾类,和我一起在晨光中自在地游走;缓缓而过的小车,被想成轻舟,颠簸着,逐渐流逝;偶尔路过的轧得马路发颤的货车,成了伸着脖子的大鳖,笨拙,气昂昂的。我把新华路看成“自己的地方”,有事没事来走走、停停,沉浸在静谧的心境中。我笔下的很多作品,灵感都是在放空的散步中形成的。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那里度过了很多美妙的时光。尤其每年电影节期间,我换上宽松的服装,带着大号瓶装水,赶场子似的看很多场电影。有时夜场电影落幕后,顶着一头的星光回家。秋天的新华路有落叶景观。飘落的金色树叶满地,非常有味道。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一路谈笑,在新华路上沙沙、沙沙地踩着落叶,忽然,我们默不作声了,被秋天的壮丽和伤感深深触及。若干年后,我写《小香咕全传》,里面有一条名叫“沙沙”的小路,孤独的香咕常会去和“沙沙”倾诉心事,每次小路轻柔地回复她:沙沙,沙沙。新华路不宽阔,不显赫,不张扬,全长不过2公里多一点。这条路始建于1925年,最初因这一带有个小寺庙,慢慢地聚集人气,成了一条路。它曾叫作安和寺路,1965年改名为新华路。这条路今天的魅力绽放,来自人文和景观,更来自历经近百年的岁月酿就独有的格调和积淀。上海越来越大,车流滚滚,不喧哗、有风采、静美的马路如今已不太多。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景观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武康路、新华路都在列,原则上说,50年、100年后,这些马路仍会保留基本的风貌。但保持一条马路原有的风骨和风情太难,它们在被岁月销蚀。就在前不久,多少年静静开在新华路上的老牌面包房马可孛罗悄悄关门了。新华路上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也被改变,我熟悉的篱笆也找不到了,但每年5月,我还会小心寻找曾对我微笑的风车茉莉,期盼那枝风车茉莉躲在隐秘的花丛中。可惜,始终没找到。多少年了,一朵也没有寻到。也许我曾经邂逅的一株白色风车茉莉只是内心偶然闪过的幻影?有这幻影,不奇怪,人总想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中,做回真正的自己。(取材于秦文君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就不觉得贫瘠贫瘠:乏味无聊B.太熟稔了,又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熟稔:熟悉C.但是新华路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派老派:老旧破败D.它们在被岁月销蚀销蚀:磨损,损耗(2)作者饱含深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3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新人教版选修1
- 第三章 算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与计算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粤教版2019)
- 10 唐雎不辱使命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标签标题
- 第五课互联网接入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25《灰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 2025年铝合金预拉伸厚板和蒙皮铝合金板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2031年中国施工升降机防坠安全器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Unit 6 Useful numbers Period 2(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测量学实习报告格式 测量学实习报告模板
- YS/T 649-2007铜及铜合金挤制棒
- JJG 1044-2008卡尔·费休库仑法微量水分测定仪
- JJF 1211-2008激光粒度分析仪校准规范
- GB/T 34022-2017小型游乐设施立体攀网
- GB/T 29480-2013接近电气设备的安全导则
- GB/T 17432-1998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分析取样方法
- GB/T 13663.2-2018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 学校小学劳动课程体系
-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大宗饲料原料品质-镜检
- Illustrator设计教案(第一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